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項目。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書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教學安排篇一
地球上各種水體都處于不斷的循環運動之中。陸地上各種水體不僅自身都有各自的運動系統和運動規律,而且它們之間又彼此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構成了一個較大的循環運動系統,而這一循環系統又是全球水循環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節教材按照這樣的思路,第一部分講述了陸地水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第二部分講述了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的相互運動、相互轉化的關系;第三部分說明了陸地水的運動更新,即闡明了全球水循環運動的過程和規律。一、引言部分: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引言以簡短的文字,說明了陸地水在地理環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這部分應講清水資源的概念、陸地水對人類的重要意義,從水資源的概念自然過渡到陸地水體類型。
【教法設計】
我采用了“目標題目化導學”方式,用投影顯示有關題目,讓學生看書后回答。
二、陸地水體類型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介紹了陸地水的概念。然后從陸地水的來源入手,簡要說明了主要的陸地水體類型及其成因。在此基礎上從各種水體的靜態儲水量和動態儲水量兩方面,著重分析了各種水體特點及其對人類開采利用的價值。
講“陸地水體類型”時,首先從陸地水體的空間分布,講明陸地水體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又分為哪幾種水體。然后從空間補給而言,明確陸地水的補給來源,以及陸地各種水體的形成。
【教法設計】
由于這一部分內容的難度不大,我設計了幾道題目投影出來,讓學生自學,在書中找答案。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多,這樣處理可以節約時間。
然后從人類利用水資源的角度,從靜態水資源和動態水資源兩方面分析。說明動態水資源是人類開發利用的重點;并著重指出,對動態水資源的利用,應以不污染、不破壞和不超過其更新速度為前提,否則會造成水資源的枯竭。在講述人類可利用的水資源時,強調了兩個數據,即陸地水只占全球水體總量的3.5%,人類目前可利用的水資源僅占陸地水資源的0.3%,使學生認識保護水資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
二、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
【教材分析】
“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主要是指它們之間的運動轉化及其水源補給關系,因此,這部分教材實際上是講述陸地水的補給,其中重點介紹了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與陸地其他水體之間的水源補給關系。
【教法設計】
講授“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時,引導學生觀看課件“河流徑流與降雨量關系圖”和“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關系圖”,使學生明確以雨水補給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以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溫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通過分析“河水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知道河流與地下水之間具有水源相互補給關系,再以長江與洞庭湖湖泊為例說明湖水與河水之間的互補關系。
三、水循環及意義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最后部分,從陸地淡水資源更新的角度,講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環運動及其地理意義。水循環是自然界最活躍的物質循環之一。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也是對前面所述的海洋水和陸地水等有關內容的總結。
【教法設計】
在講解“水循環”時,我先播放“水循環”的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完整地敘述水循環運動的全過程及其主要環節,并要求學生自己繪出示意圖(一個學生上黑板畫,其他同學畫在本子上)。課文中重點介紹了海陸間循環和陸地循環,對海洋循環只是稍帶提及,教師可適當加以補充,使學生理解水循環的全過程。然后總結“水循環”的意義。最后(如有時間),我打算談談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好的和不好的各舉一例(如修水庫和圍海造田)。
四、作業布置
根據教材76頁的“活動”,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可以作為課堂練習或家庭作業(視時間而定)。
高中地理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教學安排篇二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了解大氣臭氧總量減少的原因、產生的危害和保護臭氧層的措施;
2、了解溫室氣體種類、導致全球氣溫上升的原因及危害、防護措施;
3、理解酸雨的形成原因,掌握我國主要的酸雨分布區以及防治酸雨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目標:
通過讓學生自主上網查閱、檢索資料,培養其動手能力、主動學習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分析形成大氣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的密切關系,認識環保的意義,樹立“環境意識”,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樹立正確的環境觀,樹立“全球意識”,認識參加國際合作在保護大氣環境中的重要性;
2、通過網上交流和討論,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1、本課教材既是本單元教材的總結和深化,又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體現。本單元教材采取循序漸進的編寫方法,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例如,本課所講的全球變暖、臭氧層遭破壞等問題,在前面講述“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布”、“大氣的熱力狀況”時已有提及,為此課的講述做好了理論上的鋪墊。
有關酸雨的成因,在初中化學課中也有講述。所以本課教學應充分指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理論知識,來解釋這些實際問題。本課教材對這些大氣環境問題的成因,是在前面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引伸和加深。重點放在講述大氣環境問題的危害和大氣環境保護的措施。
2、本課教材旨在使學生懂得保護大氣環境需要全球合作,規劃和控制各種影響大氣環境的人類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全球觀念,環保意識和行為規范。
三、學情分析
1、學生為高一年級;使用教材為人教版(正式版)高中地理新教材(高一年級);
2、學生應熟悉計算機一般操作如word文檔、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的操作,熟悉網絡教室的環境,具備一定的網絡操作技巧。
四、學習環境和資源
1、校園網、網絡教室、寬帶網、投影儀、視屏展示臺。
2、網絡教學課件、多媒體課件。
3、網絡教室系統、word文檔、powerpoint文稿演示工具。
五、教學思路和設計
教師設計網頁,并把課程內容上傳到網頁上。在課程開始之前,學生自己先進入網頁。基于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學生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探索和學習,利用電腦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自主建構。教師采用目標式教學,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成思考題作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網頁上獲取相關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在網上互相交流學習,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教師教學過程的設計注重把地理知識的學習和運用、信息工具的使用有機地結合起來,著重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為:“導入新課──自由探究──協作討論──歸納小結──鞏固練習──思維拓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環境問題是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綠色用品也成了人們追求的時尚。請同學們說一說,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哪些綠色用品?”(學生回答后)“綠色用品的大量使用,說明人們的環保意識已經越來越強,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一起來探討有關大氣環境保護方面的一些知識。”
(二)自由探究
在大屏幕上顯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根據每一知識點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設計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
1、臭氧層被破壞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去保護?
2、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針對全球變暖應該采取什么措施?
3、酸雨是怎么產生的?有什么危害?應該采取什么措施去防治酸雨?
引導學生通過相關網站進行自主學習,利用word文檔或powerpoint把上述問題的答案制作成文稿。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舉手由教師進行個別輔導,也可利用聊天室進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師通過教師機隨時監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程。
(三)協作討論
1、教師展示學生的學習結果,并對突出問題進行講評。
2、布置學生集體討論相關問題。
(四)歸納小結
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到當今全球變暖、臭氧層遭破壞和酸雨的危害等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已經影響到了人類的生產與生活,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人類自身的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為此,我們應追溯其原因,從源頭加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全球合作,努力營造適合人類生存的大氣環境。治理大氣環境,我們責無旁貸,希望同學們積極投入其行動。(大屏幕顯示本節課的學習綱要)
(五)鞏固練習
通過網絡課件中的綜合練習進行自我測試,教師隨時監控并作適當的講評。
(六)思維拓展
提出問題: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為保護大氣環境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發送到聊天室,供大家一起討論;也可以發送至郵箱。
高中地理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教學安排篇三
一、說課標《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選自中國地圖版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節。
新課程標準中對此節內容提出的要求是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與家人交流對環境問題的看法,為改善本地環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由此看來,對于這部分內容從基本知識點的理解和把握到學生的分析和運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我們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二、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段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人類的生產活動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開啟地理學原理的一把鑰匙,對于指導人類生產、生活,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有重要意義。本課通過歸納幾種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使學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并對其身邊的環境問題產生關注。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原因、后果、分布、治理措施。
(2)能力目標:采用多種素材,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學生了解不同區域的環境問題及治理措施。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通過學習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關注地球環境,樹立全球意識、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等環境問題的形成原因。
難點: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產生的后果及治理措施。
三、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學習與小組合作討論法。一方面,結合課本圖片及文字材料,使學生形成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讓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相關資料,討論出現的原因并歸納總結。
學法:要使學生學會探究,即學會如何分析選取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利用地理基本原理聯系實際解決具體地理問題的方法。還要使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同學共同完成活動。
四、說教學程序
1、大家都看到了,在導入新課時,我使用了一段環境優美的視頻資料作為本課
內容的一個情景引入,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與本課內容形成鮮明對比。課標分析與教材分析兩個板塊的使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任務。
2、教學新課:在教學新課的過程中,我基于三點來進行設計。
(1)開放教學內容:本節內容介紹了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大氣污染和酸雨等幾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幾乎每一個問題我都配有相應的文字及視頻資料。(觀看)再加上學生課前準備的材料,就可以進行充分的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的產生原因及危害了。通過討論學生會發現自己的疏漏與不足而不斷的進行修改、完善。
第二個問題是臭氧層破壞。因為這個內容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就涉及到了,所以在觀看了南極臭氧空洞的圖片之后以練習題的形勢來使學生鞏固次知識點。
大氣污染和酸雨這一環境問題,我同樣給學生提供大量資料,讓學生來進行加工整理。
當然,教師應及時補充信息,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是指網絡化、系統化。即重點知識小結。
(2)充分利用課件
這個課件中包含了大量直觀性較強的文字、圖片、數據、視頻資料。他能使學生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人類所面臨的環境現狀。
(3)精心設計活動
本節活動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環境、學以致用。在教學時先由課前探索活動引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增強危機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討論,自主探究,弄清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危害。課下由教師指導學生組成興趣小組關注并研究自己生活中的環境危機。也就是此處的案例探究。學生以“荒漠化”為主題開展了小組探究活動,并在這節課上向大家做了戰士。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最后的漫畫反思將此活動推上了高 潮,可以說這幅漫畫是本節課中心思想的總結與升華。
五、說教學效果
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全面和諧培養學生素質,從而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輸灌對象轉變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小組討論合作的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而民主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內在動力,使學生學會學習。
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利用多媒體將教材中的一些靜態信息加工成圖、色、形、聲并茂的動態信息,形象直觀、快捷、大容量的展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興奮點,調動學生積極性,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有利于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通過使用這個課件,我有一點感觸頗深,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專業的地理教育工作者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你是一個非專業人士你可以利用此課件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教學安排篇四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難點: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定、大規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現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大洋環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回答:
(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
(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
(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回答:
(1)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
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往往能形成大規模的漁場呢?
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高中地理教學方案 高中地理教學安排篇五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能說出火山的概念、組成及其形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模擬實驗,能描述火山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夠體會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火山的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學難點】
火山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方法
設置情境法、講授法、演示實驗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ppt展示一組日本富士山的圖片
同學們,上課前老師給大家展示一組圖片,大家看看圖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聽到很多同學都認出來了,說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確,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驕傲。那同學們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屬于我們上節課所學的三種山岳類型中的哪一類?對,屬于火山。這節課,我就一起來具體學習一下——火山。(板書課題)
(二)新課教學
1、教師做演示實驗,模擬火山形成過程:
在桌上放一個錐形瓶,瓶中裝適量白醋和洗滌劑,用滴管向錐形瓶中滴入小蘇打溶液。滴入后,瓶內產生泡沫,隨著泡沫的不斷增加,溢出瓶外,堆積在錐形瓶周圍。
教師做實驗時,學生觀察實驗過程,觀察時注意保持安全距離,解決以下問題:
(1)學生觀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實驗現象。
(2)學生運用初中所學化學知識——酸堿中和反應,解釋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
(3)學生類比演示實驗的現象及產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過程。
最后,教師總結歸納火山的形成過程: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這樣形成的山體就是火山。如果巖漿是沿著地殼的線狀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寬廣的玄武巖高原。
2、結合課本和實驗后的泡沫狀態,學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每個部分分別對應泡沫堆的哪個部位?
3、結合課本,學生回答:火山的規模范圍有多大?
(三)鞏固拓展
(1)ppt展示我國長白山天池的視頻和圖片。
(2)介紹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關小知識。
(四)小結作業
課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關資料,做成ppt或視頻,下節課進行匯報和分享。
五、板書設計
火山的形成:
處于底下深處的巖漿,在巨大的壓力作用下,沿著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形成火山。
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