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一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圣人。
《論語》教會我如何學習,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還教會我如何孝順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子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后沒有更改父母的為人行動,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還能再讀到這本書,我一定會更加認真,更加仔細的閱讀!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二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p>
【譯】孔子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p>
【筆記】夫子言此四端,乃學人之常理,人之常經,故夫子諄諄以教。修德,以日新;學以日進;聞義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孔子閑居在家里的時候,衣冠楚楚,儀態溫和舒暢,悠閑自在。
【筆記】志懷天下不見用,也不影響夫子閑居之心情。能安住當下,同樣需要心志篤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態呢?夫子之道,能退能進,進則以濟天下,退亦足養乎身心。有大志,而不為大志所累,方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過去就是人不知而慍,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誤會。人不知,而不慍,不僅僅是君子的禮儀之道,更是內心充盈平和的外在體現。能夠做到別人不了解我、對我有所誤解,我也不怨恨、不惱怒,一方面要從他人角度去考慮問題,學習換位思考,多體諒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會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威信不是靠恐嚇、權勢樹立的,那樣樹立起來的威信沒有穩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險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紛紛如樹倒猢猻散,官場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樹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風輕浮的人是沒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須穩重、莊重,自尊、自愛,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道不同不相為謀。什么人都可以認識,但是做為朋友就必須謹慎,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朋友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不說別的,進入作協以后,和大家交流過后,就感覺受益匪淺,那些寫作經驗和點評,沒有十幾、幾十年寫作經驗是體會不出來的。
有錯就改還是好同志。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錯誤,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敢于改正自己的錯誤。沒犯過錯的不是人,是神仙,錯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條寶貴經驗。如果沒有經歷過自殺,我不會懂得生命是如此診貴;如果沒有經歷過抑郁,恐怕我也還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p>
之前寫過一篇《安貧樂道》,這也是我現在的一種追求吧。也曾經算是過過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質上的追求永遠無法讓人滿足,只會讓欲望更加無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從來都不擔心,任勞任怨。慎于言則是現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調,說話要低調”,我現在開始感受到這種方式的益處了。后面還有“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和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說多做。
請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虛心接受意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p>
這句話非常重要。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什么時候都能將心比心去體會,了解到言語、行為背后的動機,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這么說,要讓別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別人。溝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別人體諒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體諒理解別人。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四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度”。這種思想體現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笨梢娋拥奈镔|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禮,表現了孔子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孔子生活在動蕩不安的春秋時代,諸侯國不遵守“周禮”,鬧得一團烏煙瘴氣??鬃拥亩Y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鬃又铝τ诰S護三綱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當魯國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時,孔子憤怒地說:“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觀,這后來發展成為了他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鬃诱J為,“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遵循“禮”,這就便是“仁”了?!叭收邜廴恕?,這里愛的“人”是指上層社會的王室貴族;尊重朝廷貴族,“不犯上”,也說明孔子對“禮”的尊重。此外,孔子還把“仁”當作“人”的標準:“仁者,人也?!惫粼凇妒袝分姓f過:孔子“這種所謂仁道,很顯然的是順應著奴隸解放的潮流的。這也就是人的發現?!?/p>
縱然,《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是它畢竟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批判地繼承這些中華傳統文化,讓《論語》為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總之,《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五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開篇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用特別解釋了??赡蠎谚壬鷧s是這樣解釋的:做學問,要隨時注意“時”和“習”,要隨時隨地學習。當你有進步時,能不愉悅嗎?你的學問沒有人能夠理解時,有個難得的知己來看你了,能不高興嗎?做學問的人,也可能一輩子沒人能了解你,那也不生氣,這樣的人不就是君子嗎?這樣的解釋,比起常人的理解,不知要高出多少層。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的原因是,原句第一個字“學”不能僅僅當作狹義的“書本學問”理解,而是要從人生修養上講起才行。也就是說,“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那么,把“學”字的意義理解的這么寬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嗎?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而現在,一條一條分開印,是宋儒們把它圈斷的。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又是一整篇大文章。
這倒又是一種新鮮的解讀方式。誰都知道,《論語》是語錄體著作,既然是語錄體,就很讓人習慣于把那一條條論述分開來獨立理解。這本來也不算錯,卻容易造成斷章取義。把“學”字理解成狹義的“書本學問”,就是斷章取義造成的。所以,南懷瑾先生說《論語》中所說的“學”,不是僅僅文章寫得好,也不僅僅是知識淵博,它還包括“做人好做事對”,哪怕一個人是文盲,但只要是會做人做事,就是有“學問”。這是南懷瑾把整部《論語》研究完后,用“整體觀”看待《論語》得出的結論。
為了證明自己把“學”字理解成“人生修養”的“學問”的正確性,南懷瑾先生還列舉了《論語》中子夏的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白酉脑唬嘿t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意思是看到好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盡全力愛家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放棄私心,對朋友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讀過書,也一定說這人真有學問。這句話足以證明“學”不僅僅指“書本學問”。
正因為南懷瑾先生解讀《論語》與眾不同,他解讀《論語》的著作才命名為《論語別裁》。
他這個“別裁”不僅僅與現代人對《論語》的一般理解不一樣,而且特別與宋代以來朱熹學派的儒家學者對《論語》的注解不一樣。以朱熹為代表的宋代儒士們因為是以對“語錄體”的理解方式來理解《論語》,結果斷章取義,讓后人造成了對孔子思想的極大誤解。比如宋儒們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話時就出現了偏差。他們把“賢賢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馬上跟他學習,連女色都不能親近了”。把“色”字的“態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女色”,以至于近現代人攻擊孔子“違反人性”。他們還把“事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讓近現代人攻擊孔子是“專制思想”,因為《論語》要人為皇帝全力服務嘛。孰不知,“君”在此應泛指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答應給人辦事的人”。像這樣對孔子思想斷章取義的理解,還有很多處。
所以,南懷瑾先生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是店員們搞錯的,這要特別修正的。”現在,是到了真正復原孔子的“仁義”思想的`本色的時候了。南懷瑾先生獨特的“經史相參”、“整體看待”式解讀能幫我們吹盡黃沙,淘出真金。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六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的星星引導你去前進,而讓我轉變最大的就是一顆星,那個照亮了我生命的啟明星—《論語》。
《論語》是孔子所說的話,每短短的一句話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有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等。
我還是一名中學生,最社會,對世界,對現實之中的事情,還處于懵懂的時期。我正處于人生的路口,不知從何處出發,也許,踏錯一步就會進入那無底的深淵無法自拔,在當今社會中,有很多的誘惑,電腦、游戲、賭博、毒品……都在危害著我們成長的環境。但從《論語》中我找到了方向,就像魚蛋阿姨說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在我來說,學習第一,我們正式學習的年齡,在正確的時間要做正確的事。
張若虛在《春江花日夜》里樹皮:“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生命是渺小的在茫茫人海中,人如一滴水。生命雖然很小,但我們還是需要規劃的要有方向的。我也有了我的方向:學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老師傳授的知識你會嗎?我想說是了學習的時候了,學習是很重要的,學而第一,為自己的將來而打拼!為政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弊鋈艘?,要有道德,講道德,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也是需要道德的。講話為名,有禮貌。促進到的法治社會的發展。
在《論語》中的不斷探索,我發現我的心靈成長了很多。當然,在《論語》中不只是我說的這些,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
雖然在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有不不同。但連古代人都明白的道理,你都做不到,你又怎樣去面對現代社會呢了?連古代經典中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借鑒。《論語》點亮了我的生命,讓我感悟了成長。
你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啟明星了么?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后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后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著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著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我們應勇于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著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弊屛覀儚淖陨碜銎?,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八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币云渥悠拗?。
孔子在這段話中,談到了看待他人的標準。這里的“縲紲”原來意思是捆綁犯人的繩子,在此代指監獄。傳說公冶長雖然家庭并不富裕,卻十分有才能,甚至懂得鳥語。這樣一個身負奇才的能人,卻不知為什么鋃鐺入獄。作為公冶長的老師,孔子了解他的為人,認為這黑鍋并不應該由他來背,“非其罪也”。但別說是古代,就算是現在,人們只要一得知某某蹲過監獄,上過勞改所,就惟恐避之不及,哪里還記得去想一想:這人真的有罪嗎?因此,不難想見公冶長出獄后遭世人冷遇的凄涼境況了。
但是,孔子卻不以世俗的眼光來打量這位落魄弟子,更不因公冶長曾坐過牢而疏遠、羞辱他。相反,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自古以來,世人一提到談婚論嫁之事,莫不是講究門當戶對,攀龍附鳳??鬃赢敃r名滿天下,想攀這高枝的人想來也不會少了。但是孔子卻選中了公冶長這個當過囚犯的窮小伙兒,只因為他從公冶長身處窘境而不怨的平淡中,嗅出了君子的氣息。這就說明,在孔子的眼中,品行第一,財富和地位倒是次要的了。
子謂南容曰:“幫有道,不廢;幫無道,免于刑戮?!币云湫种悠拗?/p>
更奇的是,孔子繼而又為自己哥哥的女兒相中了一位乘龍快婿——南容。他既入得孔子的法眼,自然有其過人之處。依孔子的形容,南容是一個很有才具的人。他無論在盛世還是亂世,都可以進退自如。這樣的人,確實是鳳毛麟角。
從公冶長和南容的例子中可見,孔子的相人之術實在是高超。不為名利所惑,看中人的本性和真才實學。這般眼光的父母之命,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小學生讀論語的讀書筆記篇九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在現代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我們對圣賢與經典的概念也變得逐漸模糊,那么,我們還有必要讀《論語》嗎?回答是肯定的。《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為人處事、治學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尤其是我們這些教師具有借鑒意義。
如今是知識不斷更新的年代,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我們,如果能牢記孔子在治學方面的名言,該是一生受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孔子作為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還提出了許多在今天看來都值得學習的先進的教育理念:
1、見賢思齊,學人之長。孔子倡導能者為師,鼓勵學生學習別人的長處。他提出"教學相長"、"見賢思齊"、"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吾師"、"當仁不讓于師"、"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等卓見。他的這些思想實質就是新課程改革所形成和確立的課程資源不只是現成的教科書,而且包括師生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經驗;課程資源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而且包括我們同學以及生活在我們周圍的每個社會成員。
2、游于六藝,全面育人??鬃訉W生的教育并未以課程形式開設,但我們從他的《論語》闡述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可以窺見他豐富的教育內容。具體來說,有體現哲學思想的,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有回顧歷史足跡的,如"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才能,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有暢談政治見解的,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等。縱觀他的教育,能注重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學習"、"為政",這足以看出他全面育人的觀點,這和我們新課程改革所貫徹的全面發展也是一致的。
3、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鬃幼⒁獾饺说膫€性特長不同,才智高下有別,他很善于了解學生的不同的習性和興趣,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墩撜Z》記錄了他許多談"仁"的句子,"仁"字出現了很多次,不同的人問"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鬃痈鶕茏拥牟煌攸c,用不同的方法和內容施行教育,這是他教育實踐的偉大創舉,是他教育思想的精華。這一教育理念不僅是新課程改革所推崇的,而且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最理想追求。
4、聯系生活,感悟人生。孔子的教育是與人生社會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他并不重視存在的客觀知識,而是啟發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從已知中悟出新知,從書本上的知識、道理聯系到社會的知識和道理??鬃优c弟子子夏的一次教學對話??鬃硬捎秒S境而遷的體驗人生的方式來教育學生,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我們今天的知識教學應當是一種新的視野。
《論語》教我為人處事,《論語》讓我淡薄寧靜,在讀《論語》中頓悟,在讀《論語》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