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七年級生物說課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說教材課件篇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節的內容。它位于初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是初中生物的第二節,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了解,所以這節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說出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我力求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
由于本活動是初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為了實現目標,本節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教學過程包括
●課前準備
●課內教學
課內教學分四個環節,第二環節“活動探究”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共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具體說課內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說: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視頻片段,你們想看嗎?
視頻導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 “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有關”。不僅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后面的活動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通過精問啟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境”,然后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么做?
啟發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初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欲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量和設置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6.活動完成后,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么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系、競爭關糸、合作關系、捕食關系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
一定的環境,那么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
適應環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環境。
通過實例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教學環節(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課的收獲,然后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
讓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并影響環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基本觀點,實現知識樹的建構。
教學環節(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因素。
2.材料分析: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并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
3.課外探究:
復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七年級生物說課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說教材課件篇二
《 》是人教版教材chuyi 生物必修本第x單元第x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 ,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節內容在 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節內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 內容,后面是本教材
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內容為學好以后的生物知識 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內容包含的一些 知識,是以后生物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初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識記:
理解
2、 能力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本著初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 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
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初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利用圖片的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是生物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七年級生物說課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說教材課件篇三
1.教材地位
“生態系統”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節內容。課時安排:2課時。
本節課從宏觀的生態學角度展示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通過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的學習,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本節課是在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的基礎上的 提升與總結,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也是本節課的延伸與補充。本節課也為初二《生物》“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 中“生態系統”的學習奠定必要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本章乃至本學期的重點。
2.教學目標
據以上分析及生物課標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闡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養目標:
通過圖片分析 ,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發展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思維遷移能力。
通過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通過討論,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目標:
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環境、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書寫。
教學方法:
1.多媒體教學法:采用課件以增大教學容量,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學生所畫的食物鏈。
2.啟發式教學法:學生自學、閱讀、討論與教師的點撥、啟發、引領相結合,使課堂氣氛活躍,體現學生是教學的“主體”。
3.角色扮演法:通過學生扮演生態系統中不同的成分,進行辯論“誰最重要”
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導書寫食物鏈和食物網的要點,如箭號方向的意義,食物鏈的起點和止點,食物網書寫順序等;指導學生辯論進行的準備、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組織等;指導學生進行分析資料、觀察與閱讀等。
一、 本節課的導課環節。
情景引入:
1.初識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觀察幾幅學生熟悉的校園圖片、廈門市區、國家景點圖片,說說看到哪些生物,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熟悉的圖片不僅親切,也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導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態系統范圍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類型多種多樣:一片樹林、一塊農田、一個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
通過以上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分析,使學生對生態系統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
二、小至一個水滴、一塊草地,大至整個海洋、整個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那么,生態系統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呢?這也是高中的一個學習重點,要打好基礎。
1.讓學生觀察p23的“資料分析”,閱讀課文,討論,并回答問題。學生在完成以上學習后初步了解“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名字來由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2.教師引導:如果生態系統中沒有分解者,可能發生什么現象?沒有消費者或生產者呢?沒有非生物部分呢?為角色扮演作準備。
3.角色扮演與辯論——“誰更重要?“:四個小組分別承擔一種角色,每個組先用1—2分鐘說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過把演員癮”:幾個學生扮演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說出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每個組用2-3分鐘相互攻擊,相互辯論。通過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并使學生在辯論中的過程學會傾聽他人,而且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想象等智能。
4.師生歸納:通過辯論顯而易見歸納出各種生物無法獨立生存,生態系統是個統一的整體,加深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的理解。
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你學會了什么?還學學習什么?
教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以上內容為第一課時。
第二課時
引入: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出示螳螂、蟬、黃雀的圖片),提出問題:蟬吃什么?黃雀會成為誰的食物?(展示蟬吸樹葉的汁液的圖片、鷹的圖片)。讓學生明確即取食與被取食的食物關系。按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畫出相應的箭頭“→”。(提醒學生注意箭頭要從被取食者指向取食者,代表物質和能量的流動,學生易錯。)
新知識部分:
1.認識食物鏈 通過以上鋪墊,讓學生在充分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食物鏈”概念的抽象 。
2.閱讀課本25頁的觀察與思考,對學生進行閱圖指導:
(1)“圖中有哪些動植物?你能說出這幾種動物和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嗎?你能用箭頭“→”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食物聯系嗎?看哪些同學連得又快又好。”
(2)教師指導:以兔子為例,與兔子有關的2條食物鏈。
(3)連線時由下至上,由左至右,逐個分析生物之間的關系。
(4)請3位同學上臺板書:1個寫與老鼠有關的食物鏈,2個寫與食草昆蟲有關的食物鏈
(5)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思考:這幾條食物鏈是從什么開始的?
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提醒學生注意: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分解者不屬于食物鏈中的環節。
討論交流:你畫的食物鏈是否合理?這些食物鏈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許多食物鏈會互相交錯?大家看這幅圖象不象一張網?(板書)食物網
3.讓學生閱讀課文88頁第一段,明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
拓展探究:你有沒有想到我們自己在食物網中處于什么位置呢?請學生探究人在食物網中的位置。把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并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1.閱讀課本26頁,分析以上所學食物網,討論“兔子的數量會不會無限制的增加呢?”
“放養的牲畜太多,草場會發生那些變化”
2.教師展示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圖片
3.學生展示收集的資料——生態系統被破壞
4.歸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與上一節課內容相呼應:生態系統是統一的整體,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數量發生了變化,都會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影響。
5.“資料分析”,通過學生的討論,認識有毒物質的“富集作用”,并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破壞,而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那么最終受到危害的正是我們人類自己。
通過閱讀日本水俁病的資料(一個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而造成人身傷害的事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現象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加深了學生對環境污染的危害的認識,使學生自然產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對環境污染現象深惡痛絕的情感,進而產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本節課采取邊學邊練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而且練習的形式靈活性大、開放性強、趣味濃、注重應用,使學生參與度高。
課后活動:課后活動的設計注重對課堂的延伸。通過搜集環境污染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加深對目前的環境污染現狀的了解,激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七年級生物說課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說教材課件篇四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后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數據的方法。
(3)、學習通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了解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并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導入新課,這樣導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系;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系展開小組討論,。然后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并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么?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于鳥類但由于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通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并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數據記錄習慣。通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于結果涉及到對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濕度有影響,有利于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么益處?
b、為什么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通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著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并說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獲,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么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四)布置作業:課后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說課教案 七年級下冊生物說教材課件篇五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并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1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征,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由于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后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后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征。
(二)分組討論
對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征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后,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說課稿匯總,可供參考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還有哪些特征呢?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后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臺《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復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么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七)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后續教學打下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