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司馬光》這一課是很傳統的課文,文中講述司馬光和小朋友在花園里玩的時候,有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里,在這危急時刻,司馬光沉著冷靜,用水缸旁邊的大石頭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這篇課文一直深受老師和學生們的喜歡。教學本課時我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和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多種形式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將語言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不僅讓學生讀懂課文,學會生字、說話,會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體會到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會想出好辦法。
本節課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充分地讀,大膽地想,勇敢地說,盡情地演。引領學生學會積累語文。在平時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文中有一個關聯詞“有的……有的……教學中我借機讓學生思考,還有什么時候能用上這組詞語呢?學生們各抒己見。一個適時的點撥擦然了學生的思維火花,拓展了思維空間,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針對司馬光在危急時刻機智救們學生件事我適時進行拓展。下課了,有一個同學鼻子突然出血了,看到這種情況,你會怎么辦?學生們都說出了自己的主意,而且非常可行。
通過這節課教學,我深深地感悟到拓展訓練應豐富多彩,應該在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展示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會更有生命力。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么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么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乃宋朝名臣司馬光教學反思。你看他的號,就知道他是個什么樣的性格的人了。作為宋朝最大的保守黨領袖,他一生都在和新黨領袖王安石死磕到底,乃至做到宰相之后盡廢新法,讓王安石郁郁而終。
司馬光教學反思:如何評價司馬光這個人物?司馬光教學反思和點評
1.司馬光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的官員,是認準一件事就不回頭的人,所以他的外號叫司馬牛!司馬光是個具有濃厚儒家思想的知識分子,他積極入世,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事業中去。他勇于擔責,不貪戀高位,做官是選著做,別人對位高權重的官職孜孜以求,而司馬光卻淡然處之,他只想在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嘉佑六年司馬光教學反思,宋仁宗提拔司馬光到自己的身邊任“起居注”,但司馬光不樂意,他連上五道奏章,堅決請辭,理由是“實非所長”,但宋仁宗就是不松口。不久,宋仁宗又任命司馬光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諫院的工作很復雜也很重要,反正從皇帝到大臣,理論上都在他的監督之下。雖然司馬光忠厚老實不喜歡整人,但這個工作很符合他“不平則鳴”的性格。在諫院工作的五年間,司馬光上書170多道,忠實地履行著宋朝“守夜人”的職責。他始終遵循君子之道,敢于直諫,從不阿諛奉承;他舉忠斥奸,不摻雜一絲的個人私利。
宋仁宗喜歡看戲,尤其喜歡帶著些黃色韻味的女子相撲。嘉祐七年,宋仁宗趙禎率后妃司馬光教學反思、百官到宣德門看戲,看到半裸的女相撲士們激情表演時,文武百官樂不可支群情激昂,但司馬光很憂郁,他甚至很憤怒。司馬光立即上書指責皇帝,做了與其身份很不相符的事。
蘇軾曾經給司馬光起了個外號司馬光教學反思,叫“司馬牛”,和“拗相公”王安石并駕齊驅,都是性格耿直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主。他鍥而不舍地上書言事,直到自己的建議被采納為止。
2.司馬光的思想持證平穩,不喜歡冒險,表現在政治上,就是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他有一套和王安石的開源政策完全不同的政策,叫節流,意思是只要政府削減開支,國家就會強大起來,他的這個理論叫破屋理論!
和狂飆突進的王安石相比,司馬光是個持正平穩的人,這被后人視為宋代最大的保守派,其實這是歷史的誤解。司馬光不反對改革,但希望改革要平穩地進行。對于改革,他有一套著名的“破屋”理論。他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則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和王安石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辯論和拉鋸,但王安石是個雄辯的演說家,而司馬光在這方面實非王安石的對手。但司馬光有著與王安石一樣的執拗與耐力,反正這輩子和王安石干上了。
司馬光與王安石所代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的斗爭十分慘烈。先是王安石斗敗了司馬光為首的“舊黨”,舊黨一干人等全被貶往各地涼快去了,在全國雷厲風行地推行新法,最后,司馬光的舊黨戰勝了王安石的新黨,在遠離權力核心十多年之后,眾望所歸的司馬光出任宰相,將王安石的新法盡數廢除,活活把王安石給氣死。在王安石去世半年之后,司馬光感覺完成了歷史使命,溘然離世。
3.司馬光是司馬遷之后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他的資治通鑒,光輝而不朽!
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就以退為進,請求辭職,自己躲到洛陽去。在洛陽的十五年,司馬光專心著述,編著了與司馬遷的《史記》雙星閃耀的《資治通鑒》。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臣今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于此書。”司馬光編書的條件實在艱苦,他買不起高宅大院,住的是低矮窄小的房子,夏天悶熱難耐,他請人在書房里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冬暖夏涼的“空調房”里專心致志地埋頭編書。司馬光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將歷代執政的得失全部融進這部巨著之中,讓皇帝學習。宋神宗看了之后大加贊賞,說它“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的著述意義己遠遠超過了他的本意,清代學者王鳴成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遺產。
4.司馬光在私人生活上,就是個不近女色的不粘鍋,在政治上,是官員的模范,在道德上,是北宋的道德模范,是中國君子人格的典型代表!
《宋史》對他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光孝友忠信,恭儉正直,居處有法,動作有禮”。司馬光一生信奉誠信為本,“自少至老,語未嘗妄”,意思是說,司馬光從小到大就沒說過謊話。司馬光讓管家去把他的一匹馬賣掉,特意叮囑管家要告訴買主,這匹馬在夏季會犯肺病。由此可知,司馬光是個標準的誠信君子。當時的人們很崇敬他,以至于有人干了壞事,都會說,司馬光難道不知道嗎。可見司馬光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司馬光不僅是個講究誠信的老實人,還是個心胸寬大的人,是個典型的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君子。程頤評價司馬光說,他最大優點就是對人寬容,能受人話,不論你怎么反駁,他都不發火。據說蘇東坡以司馬光為原型寫過一首詩:“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余。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意思是吃好飯把剩飯剩菜打包帶走,一點都不浪費,可見司馬光是現代“光盤”行動的先驅。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自律甚嚴,不近女色。司馬光和夫人始終未有子嗣,夫人很著急,大公無私地替司馬光物色年輕貌美的女子,希望司馬光能開花結果,但司馬光對此很不感冒,幾次不客氣地把美女趕走。司馬光的時間很寶貴,他沒時間思考下半身的事情,他的時間都花在了思考國家大事和編著《資治通鑒》上!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司馬光》是小學教材中的經典課文,課文講述了司馬光在童年時代遇事不慌,小小年紀砸缸救人的故事。課文的故事性很強,而且脈絡清晰,將事情的起因、經過、結尾都講得清楚有條理。特別是在遭遇困難時,對司馬光和別的小朋友進行的對比描寫,簡單幾句就將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刻畫得非常生動清楚。“慌”與“不慌”的兩種表現截然不同,從而更讓司馬光這個聰明、遇事機警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讓孩子們心生佩服。
第一次在一(3)班試教時,我采用的是順著故事發展脈絡一步一步推進課文的方法,想通過設置故事的懸念讓孩子身臨其境的了解故事。后來發現這個故事本身非常簡單易懂,學生們通過讀書,已經非常清楚故事的發展過程,故事的懸念設置缺乏神秘感,孩子們的興趣點不在上面,對孩子來說也就沒什么吸引力了,所以有些學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而且整堂課的內容比較單一,對學生的訓練不夠。自己反思了一下,覺得這樣的課文故事簡單移易懂,不能將講課重點放在理解故事本身,而應該挖掘故事背后的新的興趣點,讓孩子對課文重新產生興趣。
第二次在一(2)班試教,我調整了教案,第一課時完成生字教學,并教完要求會寫的六個生字,并做到讀通讀順課文。第二課時,增加了聽寫生詞的環節,把較難寫的三個生詞作為對第一課時生字掌握情況的檢測。課文的講解上,增加孩子多形式讀書的安排,特別是課文的第二、四、五段,讓學生們自由讀,同桌讀,比賽讀,學生們很快就把重點段落的背誦任務完成了。課堂進行的比較實效,但是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
第三次在一(4)班試教,這次教學中,對重點段落的講解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講解第二段時,讓孩子了解了“水缸”非常大,而且裝滿水,孩子掉進去有生命危險。朗讀指導時,都先給孩子創設情景,讓孩子了解到時情況,帶著感情去讀。整堂課氣氛熱烈,孩子們興趣很濃,能夠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別的小朋友”的慌張,以及表現司馬光的不慌,舉石砸缸的鎮定有力。總觀整課,比前兩次試教效果要好。但是在延伸拓展時,讓孩子們說說還有什么辦法救人時,學生的思維比較發散,說的辦法不合理、不實用,比如去找繩子爬到樹上去救人、或者幾個人壘起來把他拖出來。孩子們沒有體會到當時情況的危急,時間非常緊迫,缸里的水會讓孩子很快就窒息。所以學生在想辦法時沒有考慮到這些情況,所以想的辦法不實用,不合理。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有要改教學內容。
第四次上課,在一(1)班上課,我重新調整了上課的側重點。在第二段的解讀中,除了讓孩子了解水缸很大,掉進去很危險。而且創設情景讓孩子聯想,掉進水里面有什么危險,能不能等很很久來救。學生通過不斷思考,想到了,掉進水里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水會讓人很快就窒息,此時情況危急,時間就是生命,要盡快想辦法把缸里的小朋友就出來,也為后面凸顯司馬光砸缸救人的合理正確進行了鋪墊。在教學第四、第五段時,改變了按照課文順序先講別的小朋友,再介紹司馬光的想法。而是采用對比教學的方法,把第四、第五段結合起來教學。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都時刻注意進行兩者之間的對比。朗讀課文時,也采用分段讀的方式,比如,老師讀“別的小朋友”的段落(第四段),學生讀司馬光的段落夸一夸司馬光。學生們在不斷的對比朗讀和講解中,理解了情況如此危急的情況下,別的小朋友慌張、哭泣是沒有用的,司馬光的舉石砸缸能讓水里的小朋友最快脫險,這種辦法非常好。而且有了前面對情況危急的想象介紹,孩子們更容易明白,找大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大人不在現場,就算找來了孩子也一定有救。但是孩子們畢竟還小,當他們解決不了難題,特別是遭遇危險時,讓他們樹立尋求大人幫助的意識也是對的。所以在課堂最后階段,我也引導孩子,在實在想不到好辦法解決時,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
每一次的講課,無論是孩子呈現的狀態,還是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都用不盡相同的地方。而通過不斷的磨課,不斷的反思改進,自己的課堂能讓孩子感受得更多,學得更有興趣,是我們的不懈的追求。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教是為學服務的,如何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并且學得輕松愉快呢?在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他們觀察、想象、說話,通過各種方式練讀課文中的生字詞、句子、課文,并扎實有效的指導學生寫字,使課堂靈動高效。具體做法為:
課上,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敏感地抓住學生朗讀中的閃光點進行巧妙的點撥、指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老師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加上老師指導時的示范作用,感情朗讀則水到渠成。
自主、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拓寬學生情感交流的一種渠道。在教學中,我更多地采用了讓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去學習、交流、檢查讀課文情況,引導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自讀、自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提出不同的創新見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各種能力,促進了創造精神和創造力的培養,使得雙向互動的交流得以實現。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激發閱讀情趣在低年級是多么重要。因此,我這堂課的教學也注意到這一點:課堂上,我用課文掛圖來貫穿生字詞、句子、課文的學習,讓學生生首先對課文有感性的認識,再引發學生想象與說話,在此基礎上掌握課文中的詞語,解決課文中句段的朗讀。
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習生字,練寫生字。但一篇課文中要求會寫的生字是非常多的,如果都一一指導的話,勢必費時費力,且效果不大。因此,課堂教學中,在學生熟練、準確的掌握生字詞,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通過“候、園、哭、爬”這四個頗具特點的生字的來進行本課生字寫法的指導。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交流、練寫這幾個環節,使學生這部分的學習非常扎實,有實效。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五
《司馬光》一文,是一篇比較好的開拓學生思維的文章,目的在于教育孩子們遇到困難時切忌慌張,沉著機智才能想出好辦法,司馬光教學反思。
在第一課時教學時,在這一課時教學中,我安排了趣味識字、朗讀訓練、模仿動作表演、思維拓展訓練、說話練習,多花樣地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有意鍛煉孩子們的表達能力,很自然地進行德育教育,讓教與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但仍存在教學中不周到之處。
其一,缺少了寫的環節,雖然第一課時里沒有安排寫字教學,但我在讀完課文后安排了一個“我會填”的訓練環節:一()假山一()缸一()(),周書記就特別提出了,在這除了口頭填,應給學生一個動筆寫的機會。的確,我們班有的小朋友課前準備里總少了課堂練習本。課堂上,能讓學生動手就盡量讓他們動手訓練,無形中督促了孩子們在課前準備好課堂練習本。
其二,在課的結尾處,我設計了拓展訓練:如果你是當時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員,你會怎么做呢?(要求:大膽想象,教學反思《司馬光教學反思》。)由于時間倉促,我對于學生的回答沒有給予很正確的評定。孩子們相象豐富,有說找梯子的,也有說幾個小朋友疊起來,把那個落水的小朋友扯上來。聽了他們的回答,當時只記得表揚大家愛動腦,想出了新辦法,就疏忽了提醒孩子們這個辦法是否可行。但過后細想,要是找梯子的話那還不如喊大人快,幾個小朋友疊在一起,下面的那個孩子能承受得住嗎?另外,就此引導到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孩子們像司馬光一樣,做聰明的孩子。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與學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一點沉著、冷靜,對待孩子們的回答要多一份心思,盡量讓課堂上不留下遺憾。
課文教學進入尾聲,學生了解了司馬光在面對困難時沉著機智,想出辦法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不僅值得贊揚,更值得我們向他學習,我借機想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你還能相處別的辦法就出那個小朋友嗎?這一問,似一石激起千層浪,還沒等我說“你先想一想”,就有幾個同學舉起了小手,其中就包括“平時最喜歡發言,但他的發言總是不貼邊”的王連旺,原本不想叫他說話,可是見他急的直晃舉著的小手,,就又一次“心軟”叫到了他,他的辦法是:把水缸推到,水流出去了,缸里的小朋友也得救了。郭浩洋一邊說還一邊用簡單的動作表演,我一聽,笑了。心想:多好的辦法呀!這小家伙今天的.發言最“貼邊”了。看來,對于郭浩洋這樣的孩子,今后還是要多給他一些機會,不能老用那種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因為“人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六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多種方法,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會掉進大水缸里呢?請你聯系第一自然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圖,司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有個學生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著、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2)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3)自己與主人公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么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這時,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七
《司馬光砸缸》是長春版教材小學語文教材一年下冊的一篇課文,通過本課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還要教育學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馬光那樣開動腦筋、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講這篇課文時,以下環節的設計,可以說是本課教學的成功之處:
1.編字謎的方法記憶“司”。司馬光的復姓是本課的一個新知識,我首先問學生:司馬光姓什么?學生說出的答案有:司、馬等,這時我說出“司馬”這是一個復姓,讓學生對復姓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學習“司”字。用舊字“同”引出新字:“一個同學真馬虎,同字去掉一小豎”。學生便輕松記憶了這個新字。
2.字理識字學習“終”。絞絲旁表示織布,冬天是一年中最后一個季節,在這里冬表示結束的意思。終字原指布織完了,現在指結束了。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感悟漢字構字規律來識記生字,使學生逐步產生探究漢字規律的濃厚興趣。
3.做動作學習“跑”帶有足字旁的字。編兒歌、做動作,既使學生掌握了形聲字的特點,又及時得到休息,勞逸結合,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4.用投影儀指導學生書寫,對學生掌握不好的字的結構及時指導,寫字訓練扎實有效。
語文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年級雖然年齡小,但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也應該有重點的積累語言訓練。
例如: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個關聯詞“有的??有的??”,我借機讓學生思考,還有什么時候能用上這組詞語呢?學生說:“我在公園看到的花,有的是黃的、有的是紅的??”、“我來到學校,看到同學們,有的在掃地、有的在擦黑板??”,同學們各抒己見,各自說著自己的想法,這樣,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用詞語,更重要的是豐富了孩子們的語言。
當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的時候,其他的孩子和司馬光的行為有明顯的反差,文中是這樣寫的:
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
通過讓孩子們反復讀句子,認真觀察圖上幾個孩子的表情、動作,并設身處地地想假如自己在現場,心里是如何想的,讓孩子們明白當時孩子們心里很慌,不知所措。再通過讀寫司馬光的句子,明白他的沉著與機智。
通過對比,不僅讓孩子們了解了當時的情況和司馬光的沉著行為,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對比手法的重要性。
一年級的孩子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課文學習,已經初步懂得了找關鍵詞語理解課文的重要性,每一次學習,就是一次提高的機會。 接著我讓孩子們想象:假如當時你也在場,你會想個什么辦法去救這個掉進大水缸的小伙伴?同學們說的這些方法再與司馬光的辦法比較,發現只有司馬光的辦法能既快又保險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異中求佳,同時肯定同學們的想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開啟孩子的多元思維,讓孩子的思維在爭辯中碰撞,讓孩子的語言在交鋒中砥礪,讓他們的個性之花在思考中綻放出各自不同的風采。
教學中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松地理解課文并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
這節課上完了,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也有一些急需改進的地方。比如說,精讀課文時就沒有多讀,沒有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沒有“讀”做基礎,學生的“悟”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和“悟”,特別是低年段,更需要多讀。
另外,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叫著喊著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讓學生做“叫著喊著”時,第一個男同學說:“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里了。”他在說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只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子,可以說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于是,我馬上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里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有小朋友說:“啊呀!怎么辦呢?”有小朋友說:“得馬上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里都很著急,不可能會笑”。教室里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看來還需要用各種方式,為學生創設情景,他們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每一堂課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總存在著一些遺憾。但我相信只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研究與創新,那么在課堂上留下的遺憾就會減少,得到的收獲就會增多。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八
司馬光是我國宋代偉大的史學家。這篇課文講的是他七歲的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節生動,敘事性強,有利于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淺顯的語言,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沉著、機智、勇敢、聰明的小司馬光形象,對學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樣感召作用。
這篇課文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課文內容相對熟悉,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抓住課文故事性強的特點,突出以讀為主的線索,促使學生在讀中熟悉,讀中感悟,讀中思考。在課文學完,我設計讓學生討論:
1、從司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請你對司馬光或那個被救的`小朋友說句話。
2、如果你在場,你還會有什么好辦法救那個小朋友嗎?
3、假如你身邊發生了意外的事,你會怎么辦?
設計這樣幾個問題,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想象,并結合生活實際開發課程資源,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注意引導學生把句子說通順,把意思表達清楚,進而體會司馬光的機智、勇敢。
司馬光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九
《司馬光救友》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進行了大膽嘗試,改變了以前教學文言文時直接講解課文含義的方式。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可以歸納為“兩個亮點、兩個不足”。
在朗讀感悟這個環節里,我設計了如下教學流程:首先由學生自讀,其次由小組長檢查更正,然后分組比賽讀,最后老師出示無標點課文和豎排課文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檢查。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不僅沒有對課文的朗讀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通過這些方式在潛移默化中背誦了課文,感悟了課文的大意。
在引導學生交流課文的疑難詞句后,我改變了原來的繼續講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而是開展“講故事比賽”。生動的故事語言配上精彩的動作,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得到了升華。
遇到危險要急中生智,想個好辦法;遇到危險......現在回想,我覺得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不到危險的地方玩耍的安全知識教育。也就是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不要忘了對學生傳遞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任何課文的學習都要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文言文的學習也是一樣,通過對學法的總結,可以為教師輕松教學下一篇文言文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