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孤獨是一種情調篇一
;摘要: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是村上春樹以同名小說向文學大師海明威致敬的作品。跨越茫茫時空,同樣描寫的是一群沒有女人的男人,同樣是對孤獨的書寫,村上春樹對“孤獨”這一永恒主題又做了怎樣的當下詮釋?本文將通過分析小說集在主題、人物形象和敘事話語層面上呈現出的“孤獨”美學特質,探索村上春樹對小說傳統的繼承與反思,以期對人類靈魂、人類生存處境進行更深層次的把握。
關鍵詞: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孤獨
村上春樹是日本當代作家,其作品迷人的魅力和輕盈的格調俘獲了眾多讀者的心。2015年2月,村上春樹出版了一本向文學大師海明威致敬的同名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這部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了七個短篇故事,所講的全部是關于失去的故事。他把筆墨集中在現代都市中一群失去女人的男人們身上,無論是在街角的酒吧,還是鬧市一隅的私人公寓,這些男人都有著同樣的經歷:即身邊女人的背叛、出軌、欺騙和傷害,他們所面對的都是已經失去、或者即將失去女人的獨特境遇。面對這種尷尬的境遇,他們沒有表現出怨恨、出離憤怒、也沒有斥責,而是無一例外地選擇沉默、隱忍、原諒,甚至自我放逐。小說集中展現了當下都市男女的生活狀態和心態真實,全書始終彌漫著一股無可排遣的失落、孤獨和疏離感。本文將從小說在主題、人物形象、敘事話語等方面呈現出的“孤獨”美學特質入手,探討這一群“沒有女人的男人們”身上所折射的深刻社會信息、文化內涵和時代特征,以期更深入地洞悉人類的生存境遇及藝術的審美本質。
一、“孤島式”的存在真相
孤獨是文學的母題之一,也是古今中外文學作品吟之不盡、常吟常新的主題。如果說親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美國作家海明威所體驗到的更多是戰爭的殘酷與荒誕所遺留下的生命與精神的孤獨,那么生活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則對“海氏孤獨”進行了當下的互文重寫,他為我們呈現的是迷失與浮游在“都市森林”中的存在孤獨。
日本學者沼野充義語曾說“簡言之,日本看上去更像是翻卷著暴力漩渦的莫名其妙的國家,是‘扭曲變形空蕩蕩的空屋’,是‘虛空的中心’”。不同于二戰以后日本高度發展的經濟形勢,當下日本社會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社會問題,人口的老齡化,日本當下年輕人心理趨向自閉化,自殺率居高不下,不婚比例和離婚率越來越高,整個社會缺失一種活力與動力,到處都蔓延著一種孤獨感、空虛感。作為一位具有敏銳感知力的作家,村上很早就捕捉到了這個訊息,他認為:“人和人生本質是孤獨的無奈的,這個世界上還沒有誕生不孤獨的充滿自信的真正幸福的人”。他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中以不動聲色的筆調和富有余韻的語言深刻地闡釋了對這種生存困境的思考與審視,真實而形象了描述了一個個“孤島”一樣的生命個體。
《山魯佐德》中的男主人公羽原,生活在一個與外界完全隔絕的世界里,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網絡,也沒有書刊報紙,更沒有聊天對象,唯一與外界有聯系的,就是一個女人山魯佐德,而這個女人說不定哪一天也會消失得無影無蹤“萬一山魯佐德因為某種緣故不能再來這里,那么他將與外界斷絕一切聯系,獨自一人留在真正的陸中孤島上”。這樣的一天也許在今天,也許在明天,如此的不確定。因為吸引山魯佐德來找羽原的,是她未完待續關于她十幾歲時私闖暗戀對象家的幾次經歷,一個生活在“陸中孤島”中的人,遇到一個曾深處“愛情孤島”的“愛的竊賊”,很難想象,這兩條平行線會有交合的一天。正如羽原所說:“山魯佐德和他不存在任何私人的約定。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偶然被某個人賦予的,也有可能因那個人一時心情的改變而隨時被剝奪”。但這種可能性并沒有讓羽原感到特別不安,“這個狀況必須靠我自己的力量處理”。相較于海明威筆下主人公對生命孤獨與精神空虛的頑強抗爭,村上春樹筆下的主人公幾乎都是主動選擇并認同孤獨的存在方式,對孤獨的生存狀態聽之任之樂之愛之,不主動打破也絕不抗爭。“‘不是,而是我本身便是一座孤島。’他原本已經習慣了獨處。即便孤身一人,他也不會那么容易變得消沉”。在互聯網如此緊密地把人們膠著在一起的當代社會,在資訊如此快捷的現代都市,或許我們真很難想象還有如此與世隔絕的生命個體,作者不動聲色地想要告訴我們的并不是什么奇聞軼事、另類荒誕,而是向我們展現了另一種真實,無奈的生命狀態和孤獨的存在狀態,這就是當下都市人的生存真實和心靈真實,就是我們生存的本質。
《獨立器官》中的渡會醫生,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完全沒有結婚成家的愿望,他莫名的十分確信自己不適合結婚生活,所有以結婚為前提的女性,他都一概退而拒之,而他選擇的女友多為有夫之婦,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第二戀人”,便利的“雨天用的男朋友”。在情場上游刃有余的渡會,深陷對一個已婚女人的感情之中。這個已婚女人的再次背叛,讓他徹底把自己變成一具“獨立器官”,對自我存在進行追問“所謂自己究竟為何物?最近一段時間我再三思考。而且是相當認真地思考……如果不附加任何說明,就將一個赤裸地我放逐到這個世界上的話,這里的我,究竟為何物?”,“有一天突然被拽出現在的生活,并被剝奪所有的特權,落魄到只有一個號碼的存在,那么我究竟為何物”?拒絕結婚,拒絕一切以結婚為目的的女友,明知這種選擇會失去,明知這種選擇意味著背叛,也要選擇有夫之婦為女友,最后還主動將自己變為“獨立器官”。與其說是文中已婚女人的“背叛”讓渡會變成孤獨者,不如說是他主動選擇的戀愛與生活方式讓他成為孤獨者,失去這個本就不屬于他的“戀愛對象”,渡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將自己變成了徹底的孤獨者,甚至是一種虛無。“或許先生有一個愿望,就是使自己近乎零。或許先生想使自己成為無”。作者通過主人公的自我追問,真實地道出了人類的生存境遇——存在的孤獨。誠如中國佛家所道出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生世上,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孤獨,面向自己的內心,走向虛無,這一切本就是生活原來的軌跡,孤獨與虛無是一種存在方式。
讀村上春樹的作品,我們能感受到迎面而來巨大的孤獨感和疏離感,能感覺到那種“貼面而來”又“心有靈犀”的孤獨體驗和存在真實,人與人,人與世界如此陌生、孤獨,仿佛一瞬間就會陷入孤絕的境地。村上春樹用自己的獨特體驗,對所處時代的原生狀態和整個社會的精神狀態進行了逼真描繪。通過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對“孤獨”主題進行了形象詮釋,不僅拓展了“孤獨”的意義范疇,加深了人們對孤獨的美學認識,還提升了我們對人類存在處境的哲學認知。
二、漫游于都市森林的“孤士”形象
如果說戰爭的創傷與對命運的抗爭讓海明威的主人公奮起抗爭,成為打不敗的“斗士”,而都市生活的吊詭和荒誕卻讓村上春樹的主人公全然放棄抗爭,主動成為都市洪流中的“孤士”。相比于海明威小說中男主人公對女人的主動和有意摒棄,村上春樹筆下的男主人公則是一群因為莫名原因失去女人的男人們,這一群在茫茫世界失去女人的男人們,不僅在生活中失去或即將失去女人,在精神與靈魂里也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女人。《昨天》中的男主人公木樽明明和女友相愛,卻因為內心自己也不知道的追求,而主動放棄女友,把女友介紹給“我”,主動成為愛情中的“孤獨者”;《獨立器官》中的渡會醫生,一直拒絕婚姻,偏偏迷戀一個有夫之婦,愿做已婚女人“雨天用的男朋友”,最終還是被棄,以致自行結束生命成為“獨立器官”;《木野》中的男主人木野在一次出差回來親眼目睹妻子的出軌,竟優雅冷靜地退出,自動成為婚姻中的孤獨者;《駕駛我的車》中的男主人公家福明知深愛的妻子的出軌,卻“一邊總是面帶平和的微笑;若無其事地處理日常雜務,泰然自若地說話交談,進行著一場面對空場的表演”。
這些因為不可控原因失去女人的男人們,雖然都一個個面臨被身邊女人欺騙、背叛的尷尬境地,卻沒有一個在此種尷尬境地中對女人大聲斥責、出離憤怒,對世界怒目而視,而是無一例外地選擇優雅地原諒,冷靜地退回自己孤獨的內心。面對失去女人的命運,他們都主動放棄對事實的澄清、對失去一方的爭取,全然放棄了對生活、對命運的抗爭,自動甚至主動成為都市中的踽踽獨行的“孤獨者”,表現出對自身孤零狀態的認同、欣賞,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士”,孤獨也成為他們確認自我的方式。“不知為什么,他對分居的妻子還有睡了妻子的前同僚騰涌不起憤怒和仇恨。當然,開始的時候受到了強烈的打擊,以至無法好好地想事情,持續一陣子后,終于想明白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歸根結底,自己注定會遭遇這種事情。”既然出軌是注定的,背叛也是注定的遭遇,那么也注定了自己成為生活中的孤獨者。那么又是什么注定了背叛與出軌?是人與人本質上的不可溝通與理解,是人與人的孤獨與疏離,連至親也不可避免。這是小說中主人公放棄與生活與命運抗爭的根本緣由,也是作者借主人公之遭遇展現給我們的一種生存真實。誠如村上春樹所說:“所有一切都將擦身離去,任何人都無法捕捉。我們便是這樣地活著,人生是空的,僅此而已”。所以離去是不可避免的,背叛是注定的,人類不可捉摸,人生空無一物,人的孤獨不可逆轉,如此,我們每個人自然都是這個世界的“孤獨者”。
三、獨語式敘事話語
獨語是主體在獨特心理時空背景和存在狀態中靈魂之聲的表露,是主體與自我的相遇,是主體以“自我”為立足點,在更深層次意義上追尋人的生存境遇和意義。布伯曾說:“生活于獨白中的存在者,即便是在最親密的狀態中,也不會越過自我的界限”。也就是說,獨語是與自我相遇的過程,是主體既不傾聽、也不追問、不尋找、不抗爭的自在自為狀態。獨語方式,反映的是主體在孤獨境遇中,在寂寞無人可告的境況里,在尷尬孤絕境地的內心體驗,它未必表現為主體的自言自語、自說自話,而是立足于作家的生存拷問與自我認同,指涉最深層次的生命審視與存在探索,是主體對人本困境的深切體認與勇敢承擔。孤獨時,承載心靈獨白的獨語比喧囂爭鳴的對話對于人的心靈更具穿透力與感染力。因日常生活、人性深度和個體實際境遇不同,獨語可分為不可對話、不能對話、不必要對話三種獨語語境。不可對話的語境主要是由主體的個體體驗所決定,因為個體體驗的生存內涵和言說方式,總有其自在自為的方面,一切自為的內容,實際上都是不能在人際溝通中實現充分的理解和交流的,也就是說不可溝通也不需要溝通的話語語境,我們俗語中的“人心隔肚皮”就是這種不可對話的語境;不能對話是指主體在特定情境下,主體出于自我回避的隱私心理,怕不能理解或者造成扭曲誤解而選擇“不能對話”的意愿。我們常說的“難言之隱”、“個中滋味”、“傷心人別有懷抱”等等都是不能對話的話語語境;不必要對話是指主體認為自身可以構成完整的生存空間和言說空間時,主動摒棄與他者的對話。我們俗語中的“以小人之心妒君子之德”就具有這種獨語語境。
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中主人公孤獨的存在狀態和孤獨者的形象,是獨語語境成為主體話語語境的必然。其獨語語境在小說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必對話的獨語語境,主體主動放棄對話,在文本中具體表現為對孤獨的認同與欣賞。《昨天》中的男主人公木樽“非常純粹而執著地追求著。只不過自己在追求著什么,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為著自己也不清楚的追求,他放棄考學,放棄相愛多年的女友,還一再“勸我”同他女友幽會,無聊、孤獨、迷茫縈繞全文;《山魯佐德》中的男主人公羽原每天過著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生活,喝咖啡聽cd,除此之外“他也沒有什么別的事情可做。沒有聊天的對象,也沒有打電話的對象。沒有電腦,也而因此不能上網……獨自一人留在真正的孤島上”。他的生活像孤島一樣孤獨、空虛。這些小說的主人公自顧自在的生活、戀愛、失戀,摒棄生活中的對話與他人的交際,自身構成了一個完全自在自足的世界,成為喧囂都市生活中的“獨語者”。
一類是不可對話,全然放棄對話與溝通、分辨與抗爭性的獨語語境,表現為主人公對自我遭遇、對孤獨的自我咀嚼與自我放逐。《駕駛我的車》中的家福深愛著妻子,周圍人也把他們作為“理想的好夫妻看待。”但是妻子卻背著她為“居然為什么也不是的男人動心”。看上很好的恩愛夫妻也有別人窺探不到的“死角”,人生是如此孤獨和無奈。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家福明知妻子背叛,還如常一樣和妻子相親相愛,并不探求妻子的出軌緣由,也不試圖去追究出軌對象的責任,還出人意料的和妻子出軌對象成為好朋友,這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無論如何也沒辦法接受的,但就是這樣一個極其荒誕的故事,讓人讀了心理有一種真實的感應。正如家福所熱愛的表演一樣“表演起來,能夠成為自己以外的什么,而表演完后,又能返回自己本身。這很讓我高興”。也許對于家福來說,明知深愛的妻子出軌還要如常對待,明知是妻子出軌的對象還要成為好朋友,都是一種自我表演,人生就是這樣大大小小的表演組成的。因為人都有盲點“假如那是盲點,那么我們的人生全都有大同小異的盲點”。因此,人和人本質上都是孤獨的,根本不需要對話與溝通,所有的不孤獨、相伴,有時候就是一種表演,表演是“暫且離開自己,又返回自己。但返回的位置同原來的不盡相同”。每一次表演,都是一種自我放逐,是與自己的一次對話,也是對自己的一次確認。《木野》中的男主人公木野,一次出差回來親眼目睹妻子與另一個男人在一起,卻只是“埋下頭,關上房門,裝滿一星期替換衣物的旅行包還沒來得及卸下肩,便離開了家,再也沒有回來”。親眼目睹妻子的出軌,全然放棄抗爭,不置一語,甚至連憤怒驚悚地表情都沒有,只是默默地關上門徑自離開,獨自一人,四處游湯,孤獨地舔砥著自己空虛受傷的心“木野是丟了航海圖和錨錠的一葉小舟”。
兩篇小說的主人公都面對了一個十分尷尬甚至帶有屈辱色彩的人生境遇——妻子的背叛,通常情況下,面對這種尷尬境遇,我們會憤怒、會抗爭,即便不然也會平靜下來與對方好好尋求對話與溝通,重新厘清關系,尋求解決辦法,行文中理應是充滿主人公與妻子、甚至是出軌對象間對話甚至是對抗的話語情境的。但小說中的主人公卻沒有一人選擇與妻子、與出軌對象進行對話交流、追究抗爭,這些主人公甚至連憤怒與厘清關系的對話欲望都消失貽盡,而是選擇“自我表演”來自我承受與咀嚼,選擇默然退出來自我放逐、自我消化,在充滿不可對話性的獨語語境中,接受事實,面對自己,面對孤獨,安然于一個人的存在。連同床共枕的妻子,連身邊的至親都是不必對話、不可對話的,更遑論他人?小說中獨語語境的營造,或許正是村上春樹行文藝術的高明之處,主人公面對自我孤獨的態度其實就是作者面對人生孤獨的態度,這種獨語語境的使用,也恰恰更加凸顯了當下都市人“孤獨不可語”的生存真相。
村上春樹曾認為世上永遠不會失去的,就是精神。反過來,他寧肯失去其他一切,也不肯失去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到底是什么?他的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在村上春樹的筆下,孤獨是一種生存真實,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精神實質。正是契合于當下社會的現狀和社會個體的真實存在境遇,村上春樹通過這部小說集將都市人的生存困境體現得淋漓盡致,將個人的生存處境和體驗提升到普遍性的對生命存在的審視與生存價值的探尋中。
參考文獻:
[6]布伯.我與你[m].陳維綱譯.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
相關熱詞搜索:;孤獨是一種情調篇二
一個人呆在偌大的城市,是那么孤獨,黑夜越黑,孤獨也越被放大。
曾經多少次深夜無眠,一人在被窩里默默流淚,拿出手機望著屏幕上那個無比熟悉的號碼可卻遲遲不敢撥出,我害怕讓你們聽出我的孤獨,我只是個遠離故鄉的孩子啊。
可我知道,那一切只能由我自己默默承受,
我知道,我必須在這里待四年,完成我人生中的一次蛻變,如青蟲破蛹,鳳凰涅槃。每次感到孤獨時,我都會一個人去操場跑步,迎著寒風,一圈又一圈,知道把自己累倒為止。
孤獨是一種情調篇三
;摘要:《十一種孤獨》是美國作家理查德·耶茨創作的一部小說集,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后五六十年代的紐約人的生活。在這部小說中,語言是很值得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部分,本文對《十一種孤獨》的語言特征進行了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十一種孤獨》 語言特色 文學創作
引言
理查德·耶茨是美國文學領域中被遺忘的最優秀的作家,是處于美國焦慮時代下的大作家。他一生創作了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比如《革命之路》《十一種孤獨》《復活節游行》《戀愛中的騙子》《冷泉港》等。作為二十世紀中葉美國主流生活中的一個記錄者,耶茨的文學地位并不低,與契訶夫、菲茨杰拉德等人同名。《革命之路》是他的處女座,也是他奠定了文學地位的一部重要作品。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出版之后,更是被譽為“紐約的《都柏林人》”。這部作品的語言特色是一個亮點。對小說中的語言以及文學筆調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創作風格以及對這個社會進行評論的方式。
一、《十一種孤獨》簡介
《十一種孤獨》以冷峻的筆觸描寫了美國二戰后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其中有十一種孤獨的人生。在這十一個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或者生活不如意的人,其中有美國曼哈頓辦公樓里被炒魷魚的白領、有著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車司機、屢屢受挫卻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年輕人、即將結婚又十分迷茫的男女、古怪的老教師、爵士鋼琴手、郁郁不得志的軍官等。在作者的筆下,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展現出最豐富的人生。他用冷峻的筆調將普通人的那種孤獨與失落,甚至是絕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作為一部小說集,《十一種孤獨》中的語言和內容都十分樸實,并沒有太多刻意的裝飾,這也是作者所崇尚的簡約主義在文學作品中的一種體現。雖然十分崇尚簡約主義,在作品中并沒有太多華麗的修辭,但是這種寫實的風格,卻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豐滿,使得他筆下的人物更有代表性。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才最有說服力,簡潔的語言才更能體現出人生的真諦,所以作者傾向于使用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于人物形象、背景環境等文學要素進行把握,對那些奢華的修辭手法進行了拋棄,用貼近現實生活和社會的作品將生活的本質剖析給讀者。在作品中,作者運用自己的想象以及獨特的語言,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的美國人。他們在生活中充滿了不安,對國家以及社會的現狀充滿了不滿、焦慮以及無所適從,這些現象是當時的美國人所共有的,無論你從事什么職業,無論是不是擁有名望,這些問題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并不會因為你的社會地位的升高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你變得富有而消失,它存在于一個人的本質中,并將會伴隨一個人一生的命運。
二、《十一種孤獨》的語言特色
(一)冷峻的筆觸
在耶茨的很多作品中,語言都是比較冷峻的。比如在他的處女座《革命之路》,代表作《復活節游行》《冷泉港》等作品中,都以“作者退場”的方式來進行創作。《十一種孤獨》也是如此,作者就好像是一個局外人一樣,不動聲色地觀察其中每一個人的語言、行為;又像是一個簡單的敘述者一樣,對主人公身上所發生的點點滴滴的事情進行敘述。比如在《南瓜燈博士》中,作者講述了女教師普萊斯與新轉學來的男孩文森特之間失敗的溝通。普萊斯小姐發現文森特在陌生的環境中會遇到孤獨和尷尬的境況,因此她開始對他進行關懷和偏袒,但是她的做法使得文森特反而感到不自在,因為這種做法使他在其他男孩隊伍中受到的孤立更加嚴重,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在結尾的時候,文森特進行了報復,這象征著師生關系的破裂。但是從作者的角度來講,他一直都沒有對文森特的處境進行評述,也沒有對教師的行為進行評價,只是對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以及關系進行了敘述,將評論的權利交給了讀者,讓讀者在閱讀之后能夠從兩個人的關系中看出一些東西,從而實現了寫作的目的。比如在小說結尾,當普萊斯小姐看到文森特竟然與其他兩個孩子走在一起后,她加快了腳步走上去,對他們笑著說:“文森特,你的風衣真好看,還暖和,我真羨慕你。”當然,女教師的這一席話讓文森特好不容易與別人建立起來的朋友關系再次被破壞。普萊斯一直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自己對孩子的關懷和偏袒也是沒有任何爭議的,她建構了一個敬業而且富有愛心的女教師形象,而且自己一直都在按照這個形象去努力,但是她沒有意識到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她的這種愛心,她的愛心和敬業有時候反而可能導致其他人遭受打擊。在結尾的時候,對于女教師的這種愚蠢的行為,作者并沒有直接評論,而是通過男孩子對文森特的嘲諷以及文森特用粉筆在墻上寫滿臟話的憤怒行為揭示出這一點。在這種冷峻而且極其克制的筆調中,讀者可以感受到一種無奈和悲傷。
(二)簡潔的文風
簡潔是耶茨進行文學創作時的一個重要特征。他崇尚簡約主義,在生活中是這樣,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也是如此。他的寫作文風是簡潔的,而且語言十分利落、直率,所以給人帶來的閱讀體驗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學簡約派主張使用最簡單的形式來表現主題,強調在作品簡潔的表面陳述下暗藏著深刻的隱喻。耶茨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做得很好,在《十一種孤獨》中,就有這種簡潔主義的體現。耶茨很少使用修辭手法,他認為最能突出人物的心態、情緒以及性格的,就是幾個關鍵詞匯,只要將這幾個關鍵詞運用到位了,就可以傳遞出文章的主旨,可以讓受眾對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在 《喬迪撞大運》中,作者這樣形容男主人公:“瑞斯軍士,田納西人,身材修長,沉默寡言,身穿迷彩服也顯得整潔干練”。作家對整個人的描述僅僅使用了簡單的幾個詞語,但是在這樣的描述中我們的眼前已經出現了一個立體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臉上總是充滿了威嚴神態的瑞斯,他對士兵要求十分嚴格,有一種冷靜近乎到冷漠的個性,所以他與士兵之間的關系也比較淡漠,雙方在溝通的時候會有很大的障礙。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軍官,冷靜本來是一種比較優秀的品質,但卻沒有讓瑞斯在軍中贏得他本該擁有的位置,反而使他受到大家的排擠和疏離,最終被迫調離。由此可見,作者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的時候,很善于抓住重點。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冷漠的,這種冷漠也會導致很多人的生活出現不適,像瑞斯一樣的角色大有人在。作者描寫一個瑞斯,其實只不過是為了對社會現象進行囊括,將社會中的這一類人作為悲劇描寫出來而已。再比如在《南瓜燈博士》中的文森特,因為轉學有很多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面對一個新環境許多人都會出現孤獨、尷尬等情緒,文森特只是作者用來對社會現象進行描述的一個載體,通過文森特對現實生活的一種無奈,揭示了美國社會生活的現實。“燈心絨褲子新的可笑,帆布膠鞋又舊的可笑,黃色運動衫太小,印在胸前的米老鼠圖案只剩下些許痕跡”,這是對文森特的外貌的描述,他的同學們帶著一種嘲笑的眼神在打量他,因為他們從他的外貌就已經給他釘上了一個標簽。這也說明在當時的美國社會中,以物質評價人的現象還很嚴重,尤其是在小孩子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這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值得人們深思。
(三)細膩的心理描寫
對人物的心理進行細膩的刻畫,是耶茨進行文學創作的另一個重點。他會在簡單的語言范圍內盡最大努力將人物細膩的心態表現出來,揭示人物的心理問題。《十一種孤獨》中,作者給讀者展示的就是社會上的那些孤獨的人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內心是歡樂的,同時也是痛苦的,充滿了希望,但也有很多失望,而且在掙扎和妥協的過程中,人們心中的那種矛盾被刻畫得十分到位。耶茨很善于對人物思想中的某一個瞬間進行抓取,利用比較精準和率直的語言將人物的思想表達出來。比如在《自討苦吃》中,對被辭退的沃爾特進行描寫時,他寫道“在電話亭里,他振作起來,收拾好硬幣,理直領帶,走到外面的大街上,這神情遠不止于一種決心:這還是種高貴的姿態”。沃爾特已經失業,在尋找工作無果之后,他做出了這些舉動。在這一瞬間,他給自己注入了很大的信心,也注入了很大的希望,但其實在這一瞬間的希望之后,沃爾特將陷入更長時間的自卑以及憂慮中。通過字里行間的描述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憂愁的失業者的形象,一個努力去保持著自尊的人物。在耶茨的筆下,這些生活在現代冷漠社會中的小人物并不是冷漠無情的,也不是麻木不仁的,其實他們都有著十分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的渴望,但是由于在努力之后看到的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這種落差之中形成了矛盾的思想。作者對人物的一些細節行為的刻畫,使得人物的內心世界被展示得更加徹底,比如《自討苦吃》中作者多次描述了沃爾特“挺直身子”和“微笑”,在老板面前、同事面前、陌生人面前,他都要保持這種狀態,因為他要將自尊留給別人,不允許別人對自己的尊嚴進行無聲的踐踏,但不幸的是,最后他也失敗了。
結語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孤獨是一種情調篇四
我覺得,快樂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充實是可求而不可遇的。我的快樂很少,當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我典型的一天:一個人、書,電腦,dvd。一個人,一個星期平均會去學校聽兩次講座。一周工作日平均跟朋友吃午飯一次,周末吃晚飯一次。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誰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應。
我這人其實一點也不孤僻。生活中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多么平易近人開朗活潑。有時候,我就是懶,懶得經營一個關系。還有一些時候,就是愛自由,覺得任何一種關系都會束縛自己。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知音難覓。我老覺得自己跟大多數人交往,總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個子集。我很難找到和自己一樣一望無際的人。
有時候也著急。不僅僅是因為錯過了親友之間的飯局、談笑、溫情,不僅僅因為一個文學女青年對故事、沖突、枝繁葉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也因為一個人思想的先鋒性總是通過碰撞來保持的。我擔心,我老這樣一個人待著,會不會越來越傻。
但另一些時候,我又驚詫于自己的生命力。在這樣缺乏溝通、交流、刺激、辯論、玩笑、聊天、緋聞、傳聞、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沒有任何“圈子”,多年來僅僅憑著自己跟自己對話,我竟然保持了創造力和戰斗力,竟然寫小說、泡博客,而且寫得如此飽滿熱情,我劉瑜又是何等頑強的一株向日葵。
年少的時候,我覺得孤單是很酷的一件事。長大以后,我覺得孤單是很凄涼的一件事。現在,我覺得孤單不是一件事。有時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絕望。真正的絕望跟痛苦、跟悲傷、跟慘痛都沒有什么關系,真正的絕望讓人心平氣和。你意識到你不能依靠別人,任何人,得到快樂、充實、救贖。那么,你面對自己,把這種意識貫徹到一言一行當中。
我想自己終究是幸運的,不僅僅因為那些外在的所得,而且因為上帝給我的頑強和稟賦。它告訴我“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值得過”,教我用虛無、驕傲、憤世嫉俗超越那種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生活,然后教我用是非感、責任心來超越那點虛無、驕傲、憤世嫉俗。
當羅素說知識、愛、同情心是他生活的動力時,我覺得這個風流成性的老不死簡直就是我的親哥。
因為這幸運,我原諒上帝給我的一切挫折、孤單,原諒他給我的敏感、抑郁和神經質,原諒他讓x不喜歡我,讓我不喜歡y,讓那么多人長得比我美,讓那么多爛書賣得比我的好,甚至原諒他讓我長到105斤,因為他把世界上最美好的品質給了我: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
孤獨是一種情調篇五
習慣了一個人的夕陽。雖然一個人的夕陽難免有點孤獨和憂傷,
習慣了一個人的舞臺。一個人的舞臺雖然是那樣的空曠,
習慣了一個人的遠行。沒有牽掛,沒有方向,隨著年輕狂想而釋放自我的彷徨。一個人的旅途并不是沒有詩情畫意,當然……兩個人的世界會更精彩!
習慣了一個人看雨。一個人看雨真的很有哲理,
習慣一個人的音樂。一個人的音樂是心靈最深處地呻吟。也許只有自己才聽得懂,可是卻依然希望把未來的世界來打動。音符里是一份含淚的滄桑,無限的困惑,癡迷的絕望……相信吧,總會有一個人來聽你的絕唱!
原來我已經習慣了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