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膚淺的、表面的感性認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統的、本質的理性認識上來,讓我們一起認真地寫一份總結吧。優秀的總結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總結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大學聲樂教案總結篇一
第五課:發聲技巧-呼吸訓練
11幼教2 2011.9.27 鋼琴
講授、示范、練習
通過呼吸訓練,加強學生的氣息控制能力,讓學生體會橫隔膜控制呼吸的作用,體會氣息的支撐點,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到歌唱中去。
歌曲演唱《花非花》
一、教學過程
(一)呼吸訓練(1)慢吸慢呼
4/4 x o----吸 停 呼
訓練目的:加強橫隔膜的支持、保持和控制的能力。通過連續不斷地運用正確的呼吸發聲方法進行練習,使呼吸肌肉自然地成長健壯,逐步增長歌唱的呼吸力度和呼吸深長,訓練橫隔膜的有力伸縮、自如地控制氣息的機能,以增強對聲音的控制能力。
(二)發聲練習:
(1)打開喉嚨穩定喉位訓練
u u a a a
(b)2/4 5 5 ·| 3 3 · | 1 1 · ||
u o u o u o
訓練方法和要求:
1、同無聲的呼吸訓練結合起來,用氣息支持發聲。
2、同打開喉嚨(打哈欠的狀態)的練習相結合。
3、喉頭穩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準確、聲音均衡連慣。
4、練習1和2,由u 過度到 o母音時,喉、咽腔打開的狀態不變,只是嘴由小圓形張開得稍大一些。
(2)連音練習
(1)注意呼吸、發聲的協調配合,起音及聲音都要做到氣息均勻的支持。一口氣唱完。
(2)母音準確清楚,母音或音節的轉換過度要保持均衡,圓滑而無痕跡的連接。
二、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領會無聲呼吸訓練橫隔膜的有力伸縮、自如地控制氣息的機能,以增強對聲音的控制能力。打開喉嚨穩定喉位訓練使喉頭穩定、喉部肌肉放松,母音清楚、準確、聲音均衡連慣。
三、課后作業:每天15分鐘運用正確準確的呼吸方法進行發聲練習。
大學聲樂教案總結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發聲訓練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氣息、聲音位置、狀態等要求,使他們逐步掌握發聲技能,為歌曲的演唱作好準備。
2.在學生互動練習中,結合自己的練習進行相互點評、討論、體會,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以啟發的基礎上加以指導,使學生準確地領悟發聲要求。
3通過dvd的觀看和教師的范唱,使學生對歌曲的演唱有了真切感悟,激發學生對歌曲演唱的興趣,為進一步提高歌曲演唱能力奠定良好基礎。
學 情 分 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具有2——3年學齡的初中和高中學生。
2.通過訓練學生在發聲方法上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大部分學生在聲樂演唱上達到了一定程度。
3.學生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演唱程度,但在發聲的位置、氣息等要求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演唱中對咽喉腔的打開,共鳴位置的尋找不甚清楚,雖然演唱中知道存在問題,但能完整統一地演唱作品缺少把握,所以通過學生互動練習,相互討論,教師示范對訓練中氣息、位置、共鳴等常見問題進行尋找解決方法。
教 材 分 析:
1.由于校外教育的特點,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沒有少兒聲樂統一教材,所以在教學中根據每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針對性的編寫。
2.選自自編的發聲訓練曲和少兒聲樂考級曲目,以及一些優秀的藝術歌曲。
教學內容:
1、發聲基礎及技能技巧訓練。
2、學習歌曲《眷戀》,分析處理、演唱指導。
教學 重 點:
尋找體會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教學 難 點:
1.發聲訓練中的氣息位置、咽喉腔的打開比較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學生不容易體會。
2.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由于找不到感覺會產生為難情緒,教學中的啟發誘導,增強學生的自信和興趣尤為重要。
3.歌曲演唱中氣息的運用和咬字吐字的統一。
教學 用 具;
1.教師準備
dvd音響資料、發聲練習曲、歌曲作品、鋼琴。
2.學員準備
聲樂作品選
教學 環 境:
1.硬環境:一般教室(保證播放dvd音響,一架鋼琴,容納30人)
2.軟環境:通過提問、討論、同伴互助、平等交流和教師引領等,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促進聽、講雙方積極思維、共同探索學習的氛圍。
3.座位形式:一字弧型排開,能左右相互聆聽。
課的 類 型:
綜合課(本設計形式上是復習課,但視角上集中于問題與對策,具有新意,不等同于復習。)
課時:60分鐘。
教學 設 計 思 路:
(選課背景)本課教學對象具有幾年學齡的學生,幾年來的訓練,很多學生在發聲訓練和歌曲演唱中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常見問題,還有些學生由于對演唱技能難以把握而產生為難情緒,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增強進一步學習信心和興趣,幫助他們提高掌握學習的能力。
(總體設計)本課教學采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間相互點評、討論、對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為進一步深入地學習聲樂演唱機能打好扎實的基礎。
(設計落實)本課圍繞教學目標的落實以學生自主練習——對照練習——互動練習——互動交流,對發聲訓練和演唱中的一些常見的關鍵問題有比較切實的體會,同時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執教時間:
2008年6月28日
教學對象:初中、高中學生
教學過程:
一、發聲基礎及技能技巧訓練(15分鐘)
1、師生互動、自由練習發聲前的準備訓練。
2、集體體會氣息和聲音要求:打開咽喉腔,松開牙關,用鼻咽腔呼吸,肩、胸自然放松。
練聲:
a、5 5 5 3 1
ia ia ia ia ia
b、1 3 5 6 5 3 1
ia i
i a
要求:(1)氣吸得深,發聲時有襯托感,橫膈膜有擴張感,咽喉打開及時,調節好聲音位置,使聲音松弛通暢地送出。
(2)運用連與斷兩種方法訓練,使學生體會好氣息和位置,同時氣息在橫膈膜處有支撐感及丹田的收縮感。
總體要求:聲音達到“通——透”。
3、指名訓練指導:
要求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地訓練指導。
4、根據以上訓練體會歌曲“長城謠”和“絨花”,來檢驗發聲要求的掌握,同時引入歌曲復習。
二、聲樂作品《長城謠》復習、指導演唱。(20分鐘)
(一)復習歌曲《長城謠》。
1、集體演唱第一段:要求學生體現發聲要求的同時,重點把握歌曲演唱的情感要求。
a、了解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課件)
b、師生討論歌曲演唱情緒:以“優美”——“悲憤”——“凄涼”情感線條來演譯歌曲的思想內容。(課件)
2、再次集體演唱歌曲,真切地表達出歌曲的思想內容。
3、指名學生進行演唱指導。
4、師:小結,引入歌曲《眷戀》的學習。
三、聲樂作品《眷戀》學習、訓練、指導、演唱。(25分鐘)
2、通過視聽或范唱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意境。
3、讓學生通過視譜自主地進行學習,教師提醒譜例中的難點和特點。
4、分樂段處理和學習歌曲:
(1)第一樂段:“描繡你的模樣-----你的容顏”。(課件)
a、討論次樂段演唱時的情感要求。(讓學生結合當前抗震救災的形勢,以怎么樣的思想感情來真正地表達出“眷戀”的深刻含義。
b、討論樂句的特點:以“前緊——后松”來強調每一樂句中的邏輯重音:“模樣”、“絲線”、“鮮艷”、“容顏”。(課件)
c、集體演唱第一樂段,體會a、b討論中的要求。
d、指名學生演唱。
這是一種敘述性的表達,演唱時以親切和富有深情的思想情感來表達歌曲的內涵。
(2)第二樂段:“啊為什么——鋪滿眷戀”。(課件)
a、結合第一樂段的要求讓學生討論第二樂段演唱時的情感要求;以歌詞中的兩個問號讓學生展開充分想象;從而演唱時讓學生正切地表達出歌曲的深刻思想內容。
b、樂句的特點:與第一樂段基本相同,每一樂句中的邏輯重音:“顫抖”、“飛旋”、“淚水”、“ 眷戀”。在演唱時加以把握。
c、在情緒上與前樂段形成對比,盡情而激動地舒發出眷戀的深厚情感。表達出對祖國媽媽的熱愛之情。
d、集體演唱第二樂段,演唱時在情緒上與前樂段形成對比,盡情而激動地舒發出眷戀的深厚情感。表達出對祖國媽媽的熱愛之情。
e、指名學生演唱。
5、按歌曲要求集體體會歌曲,把握歌曲的思想內涵。
6、指名、指導學生演唱歌曲;重點:聲音要求和歌曲表現力。
三、小結
發聲:注意咽喉腔及時打開,同時保持氣息的支撐,使聲音通暢。
演唱:運用發聲訓練的方法,結合歌曲演唱的要求,注重歌曲的情感表現。
(學生表現及練習要求)
大學聲樂教案總結篇三
第 一 單 元
一、課 題:歌曲教學
二、教學目的:通過聲音訓練和歌曲作品的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運用聲音的技能技巧、能較好地調控音色,較完整地表達聲樂作品。
三、教學內容:
1、練 聲 曲:
(2)5 6 5 4 5 4 ︱3 43 2 3 2︱1—‖
li la li la li
(3)5 6 5 4 5 4 ︱3 4 3 2 3 2 ︱ 1—‖
mi ma mi ma mo
2、練習曲目: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啊!中國的土地》
四、教 法:講授法、因材施教法、練習法。
教
案
提
綱
一、《美麗的草原我的家》 f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作品的處理。
教學難點:① 開始樂句“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的高位置發聲;
② 高音樂句“牧羊姑娘放聲唱”的共鳴與氣息狀態。
解決方案:① 通過母音“li”、“la”的訓練,為“美麗”的發聲打下高位置基礎。② 通過“u”、“o”的練習抓好“姑娘”里母音的發聲共鳴習慣。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練聲曲(1)、(2)的練習。
練習要領:① 保持微笑狀態,體會以鼻腔為中心的面罩共鳴的形成;②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盡量做到字正腔圓;③ 感受氣息支點的作用,體會高位置與深呼吸的對抗作用。
2、新歌學習
(3)深入學唱歌詞,注意吸氣換氣、強弱控制、音色把握等技術問題,并從中找到在發聲上存在困難的母音,通過有目的的強化訓練加以解決;(4)加強發聲歌唱的流暢性,感受聲樂作品的藝術性。
3、答 疑
(1)小組成員分別演唱聲樂作品;
(2)歌唱者和小組成員分別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決方法;(3)教師作評價總結,并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案。
4、歌唱表演:進行小組內的聲樂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作品或提出聲音訓練要求。
二、《啊!中國的土地》 a 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② 加強“i”母音的訓練,認識并掌握閉口音的共鳴及氣息狀態。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練聲曲(2)、(3)的練習。
練習要領:① 保持微笑狀態,加強母音發聲的高位置; ②“u”“o”保持含著水的打開狀態,體會氣息與高位置的對抗感覺; ③“mi”“ma”母音要體會“裝在面罩盒向下唱”的感覺。
2、新歌學習
(1)了解作品的思想情緒,解決歌曲的節奏難點;
(2)科學處理作品的氣息特點,解決演唱中的呼、吸與換氣關系;(3)通過母音訓練,解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和發聲共鳴問題;(4)加強歌曲的藝術處理,完整地表達作品。
3、答 疑
(3)教師作總結分析,并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案。
4、歌唱表演:進行小組內的歌唱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作品或練聲要求。
第 二 單 元
一、課 題:歌曲教學
二、教學目的:通過兩首聲樂作品的教學,使學生在注意聲音運用的基礎上,能較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緒,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作品。
三、教學內容:
1、練聲曲:
(2)5 6—︱5 6 5 4 3 2︱1––‖
2、練習曲目:《北京頌歌》 《清晰的記憶》
四、教學教法:講授法、練習法、因材施教法。
教 學 提 綱
一、《北 京 頌 歌》 d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② 通過喉頭位置的訓練,解決結束樂句的高音問題。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練習曲(1)、(2)
練習要領:① 練習(1)用頓音演唱,注意氣息向下找喉頭位置的發聲感覺;② 練習(2)的“ya”母音要貼住后咽壁吸著唱; ③ 注意共鳴位置與氣息的對抗狀態。
2、新歌學習
(4)完整演繹作品,突顯作品的藝術性。
3、答 疑
(1)小組內的成員分別演唱聲樂作品 ;(2)自我評價和相互探討演唱效果;(3)教師總結評價,提出改進意見。
4、歌唱表演:小組內各成員進行演唱觀摩。
5、布置作業:新聲樂作品或聲音訓練要求。
二、《清 晰 的 記 憶》 f調 授課時間:3課時
1、聲音訓練:練習曲(3)、(4)
練習要領:① 練習(3)要注意頓和連的結合,加深面罩共鳴的體會; ② 練習(4)要注意有目的的打開,在做好咬字吐字的基礎上貼著后咽壁吸著唱,體會氣息的支點作用; ③ 保持良好的歌唱狀態,注意音色的和諧統一。
2、新歌學習:
(1)了解作品,熟悉作品的旋律,掌握作品的音準、節奏;(2)初步處理作品,了解歌曲的創作特點和情緒特征;(3)重點解決歌曲作品的演唱難點,能較完整地表達作品;(4)加強藝術處理,強調歌曲表達的藝術性。
3、答 疑:
(1)小組內各同學分別演唱聲樂作品;(2)實行相互評價和自我評價;(3)教師總結,并提出改進意見。
4、歌唱表演:小組內各成員進行演唱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練聲要求。
第 三 單 元
一、課題名稱:歌曲教學
二、教學目標:通過兩首歌曲作品的教學,使學生能較好的體驗作品的情緒特點,在聲音表現的基礎上,融入體態語言的表演。
三、教學內容:
1、練 聲 曲:
u o o o u o o o u o o o u o o u o
(2)1 5 5 5 5– ︱ 4 3 2 1––‖
o a a a a o a
yi yuo yi you yi a o a o a
2、練習曲目:《憶秦娥—婁山關》 《風蕭瑟》
四、教學教法:講授法、練習法、因材施教法。
一、《憶秦娥—婁山關》 a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教學難點:① 聲音強弱力度的控制;
② 高音“蒼山如海”的音色和氣勢。
解決方案:①采用頓音訓練,加強聲音的瞬間爆發力;
1、聲音訓練:聲音訓練(1)、(2)
練習要領: ① 注意各個母音的開口發聲狀態;
② 保持微笑的歌唱狀態,注意良好的面罩共鳴效果;
③體會開口音的打開、注意帖著后咽壁吸著唱,突顯氣息的支持作用。
2、新歌學習
(1)初步了解作品,掌握歌曲的音準節奏和音樂的基本色調;
(3)重點解決歌曲演唱的難點問題,能較完整地表達作品;(1)加強歌曲作品的藝術處理,注重聲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力。
3、答 疑
(1)小組內各同學分別演唱聲樂作品;(2)實施集體評議和自我分析;(3)教師總結并提出改進建議。
4、歌唱表演:實施小組內的聲樂演唱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提出新的練聲要求。
二、《風 蕭 瑟》 降g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教學難點:① 歌曲作品中力度、速度的把握;
② 歌曲中節奏的把握; ③ 歌曲中戲劇情緒的表達。
解決方案:① 通過有針對的聲音訓練,解決聲音力度的控制問題;
② 通過有針對的節奏訓練,解決節奏上存在的問題; ③ 通過作品分析和音響欣賞,解決歌曲的情緒表達問題。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聲音訓練(3)
練習要領:① 保持良好的微笑狀態,笑肌上提,掛好面罩盒;
② 保持良好的打開狀態,做好咬字吐字,做到字正腔圓;
③ 在做到控制好高位置的同時,努力做好向下著力發聲,穩定喉頭的歌唱位置。
2、新歌教學
(1)欣賞作品的音響資料,初步了解作品的風格特點和情緒特征。
(2)哼唱作品,找出在演唱中難于把握的地方;并標出吸氣換氣的地方。(3)通過專門的母音練習重點解決歌唱中出現的問題;并在處理作品的過程中解決好節奏及強弱的對比關系。
(4)處理好歌唱中的音色問題,注重演唱表現的藝術性。
3、答疑(1)小組內各同學分別演唱歌曲作品;(2)小組內集體評議和演唱者自我評價;(3)教師總結并提出改進建議。
4、歌唱表演:聲樂課小組內的聲樂觀摩活動。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新的練聲要求。
第一學期補充曲目: 《巖口滴水》、《滿江紅》、《雪花》
第 四 單 元
一、課題名稱:歌唱表演
二、教學目標:通過聲樂作品的表演教學,使學生能較好地運用歌唱和體態表情來表達作品,能較完整地演唱、表演好兩首聲樂作品。
三、教學內容:
1、聲音訓練:
u o o o u o o o u o o o u o o u o
yi you yi you yi you yi
2、練習曲目:《這就是我的祖國》 《啊!親愛的爸爸》
四、教 法:講授法、練習法、因材施教法、演示法。
教學難點:① “u、o”母音的高位置發聲及打開狀態;
② 結束樂句高音的演唱。
解決方案:加強“u、o”母音的發聲訓練,解決作品中多次出現的“闊、果、國窩”等壓韻字的發聲歌唱;在聲音訓練中加強大音程的訓練,解決上高音的位置與氣息問題。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練習(1)、(2)
練聲要求:咬字準確,保持含水狀打開內口腔; 保持忍住笑的感覺,穩定高位置的音色; 注意向下用力的方式,穩定喉頭的歌唱位置。
2、歌曲學習:
(1)學唱歌曲,規劃吸氣換氣的地方;
(4)在歌曲的強弱、音色、情緒上作細節處理,加強歌曲的藝術表現力。
3、答 疑:
(1)分別演唱作品;
(2)集體評議和自我評價;(3)教師點評總結。
4、歌曲演唱:聲樂小組內的演唱觀摩活動。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新的聲音訓練要求。
1、聲音訓練:練習(1)、(2)
練聲要求:咬字準確,保持含水狀打開內口腔;保持忍住笑的感覺,穩定高位置的音色;注意向下用力的方式,穩定喉頭的歌唱位置。
2、歌曲學習:
(4)重新欣賞范唱資料,加深作品演唱的藝術表現力。
3、問題解答:
(1)演唱作品;
(2)分析、評價演唱效果;(3)教師總結。
4、歌曲演唱:小組內的作品演唱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歌曲或練聲要求。
第 五 單 元
一、課題名稱:歌唱表演
二、教學目標:通過教學,加強學生的歌唱表演能力。
三、教學內容:
1、練 聲 曲:
mi ma mi ma mi ma mi
(4)1 3 5 3︱1 3 5 3︱1 –‖
mi hi hi hi ma ha ha ha mo
2、練習曲目:《太行頌》 《我的祖國媽媽》
四、教 法:練習法、演示法、講授法、因材施教法。
一、《太 行 頌》 f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教學難點:① 頌歌作品豪邁氣勢的表達; ②歌唱氣息的流暢性。
解決方案:通過歌曲作品的分析解決演唱的情緒問題;有針對地進行聲音訓練,解決歌曲演唱的氣息支持問題。
教學過程:
3、聲音訓練:練習曲(1)、(2)
聲音訓練要求:練習(1)要保持忍住笑的發聲感覺,在內口腔打開的同時,注意母音發聲的正確口型; 練習(2)必須保持面罩高位置的穩定,在向下用力發聲的同時體會管狀的發聲共鳴效果。
4、歌曲學習:
(1)學唱歌曲,規劃吸氣換氣的地方;
(3)重點突破歌曲的情感表現問題,抓好音樂進行的強弱急緩的處理;(4)通篇練習全曲,較完整地表達作品。
5、問題解答:
(1)演唱作品;
(2)分析、評價歌唱效果;(3)教師總結。
6、歌唱表演:小組內進行作品演唱觀摩。
7、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聲音訓練要求。
二、《我的祖國媽媽》 f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教學難點:⑴ 歌曲情緒的表達;
⑵ 結束句的高音演唱及氣息的控制。
解決方案:⑴ 加強對作品詞曲的分析,并通過歌詞朗誦的情感來強化演唱的情感。
⑵ 加強大跨度的音程訓練,確保高音演唱時的位置及氣息狀態。
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練習曲(3)、(4)
聲音訓練要求:咬字吐字準確,保持微笑的歌唱狀態;“ ma”母音要求穩定面罩打開,發聲時貼著后咽壁吸著唱,穩定喉頭的發聲位置;練習(4)采用頓音唱法,追求聲斷氣連的演唱效果和靈巧而集中的聲音形象。
2、歌曲處理:
⑶ 采用分析、朗誦等形式,感受作品的情緒特征;
⑷ 采用聲音訓練⑴作主要練習手段,重點突破結束句的音高問題; ⑸ 較完整地演唱《我的祖國媽媽》。
3、問題解答: ⑴ 演唱作品;
⑵ 分析、評價演唱效果;
⑶ 教師總結。
4、歌唱表演:小組內的聲樂觀摩活動。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練聲要求。
第 六 單 元
一、課題名稱:歌唱表演
二、教學目標:通過課堂教學,加強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學內容:
1、聲音訓練:
2、練習曲目:《春光曲》 《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
四、教 法:講授法、演示法、練習法、因材施教法。
一、《春 光 曲》 升f調
授課時間:3課時 教學重點:歌曲教學
教學難點:⑴ 連音與頓音的結合;
⑵ 連續高音的演唱。
解決方案:
1、聲音訓練:聲音訓練(1)、(2)
聲音訓練要求:兩個練習都是連音和頓音的綜合練習,要求在注意高位置的同時體會聲音跟著氣息的方向發聲;注意咬字的準確,做到字正腔圓。
2、歌曲處理:
⑴ 初步熟悉歌曲,體會旋律進行的特點;
⑵ 規劃吸氣的位置,著重加強開口音的發聲打開狀態;
⑶ 重點練習作品中連續高音的演唱,抓好聲音的位置感和氣息向下找支點的練習,保證每個高音唱出來的質量。
⑷ 較完整地演唱作品,在保證聲音質量的同時加強作品表現的藝術效果。
3、問題解答: ⑴ 歌曲演唱;
⑵ 演唱效果評議;
⑶ 教師總結。
4、作品演唱:小組內的聲樂作品演唱觀摩。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新的練聲要求。
⑴ 半音及7/8拍子的演唱; ⑵ 結束句八度音程的演唱。解決方案:
⑴ 加強視譜練習,解決音準和節奏問題;
⑵ 通過大跨度音程的訓練,解決結束樂句的演唱。教學過程:
1、聲音訓練:聲音訓練(3)、(4)
聲音訓練要求:練習⑴在演唱中要注意內口腔的打開,“a”母音要貼住后咽壁吸著唱;“o”母音要保持想笑的歌唱狀態,控制好面罩的共振效果,體會氣息的支點作用;頓音練習重點追求集中而靈巧的聲音效果。
2、作品學習:
⑴ 初步了解作品,基本穩定作品的速度,認知作品的風格色彩;
⑵ 著重解決變化音的音準問題及歌曲引子的演唱,在連續高音出要求咬字的果斷與氣息的著力方向; ⑶ “飛”、“肥”、“美”、“輝”等幾個字的咬字發聲; ⑷ 完整地演唱作品,注重歌曲的藝術表現效果。
3、答 疑:
⑴ 演唱聲樂作品;
⑵ 演唱效果評議;
⑶ 教師總結并提出改進建議。
4、作品演唱:小組內的作品觀摩活動。
5、布置作業:布置新的聲樂作品或新的聲音訓練要求。
第二學期補充曲目: 《黃河頌》、《重歸蘇蓮托》、《英雄贊歌》
大學聲樂教案總結篇四
序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日漸豐富,唱歌這一專業性較強的藝術形式逐步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卡拉ok”的普及與應用,為熱愛歌唱的人們提供了更為方便的伴奏方式,足不出戶,便可在家舉辦演唱會。近幾年,尤以通俗唱法最為普及。然而,如何使歌唱的更好,并能不斷提高演唱技藝,這是許多歌唱愛好者所期盼的。本教材擬從如下幾個方面,力求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重視基礎訓練。基礎訓練是對唱歌者發聲器官的綜合訓練。它能使發聲各器官,得到系統、科學的有序訓練,使歌唱者能夠比較全面的掌握嗓音運用的基本知識,建立良好的歌唱技能與狀態,為進入更高一級的訓練作準備。其次,展示通俗唱法的訓練程序。本教材為持通俗唱法的愛好者,提供了一套從初級訓練開始,循序漸進,逐步向高難度訓練邁進的練聲曲,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使發聲諸器官逐級訓練中得到鍛煉。最后,要唱好歌,還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與藝術素養,提高自己的審美品位,在實踐中不斷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能。
聲樂是指用人聲演唱的音樂形式,是在大腦指揮下進行的一種特殊運動。它通過人體的歌唱器官,運用正確的歌唱方法,演唱出響亮、優美的歌曲,以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這種聲樂又稱歌唱藝術。聲樂包括:美聲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現在中國又出現了原生態唱法。
歌曲的分類:
我國聲樂的唱法基本有三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聲唱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盛行的通俗唱法。這三種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賞群體。
美聲唱法這個詞出自意大利語bel canto,意思是精美、優美的歌唱。是一種著重聲音華采優美,詠嘆性重于朗誦性或戲劇性的歌唱方法。其顯著特點在于通過人體解剖學倡導的一系列迫使發聲機構以最精細和微妙的變化自我調整的方法,獲得與人類語言有關的音質、強度、音色以及共鳴進行協調變化出樂感的聲音,來積極參與音樂形象的表現,從美聲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這些概念。因此說,美聲唱法注重發聲的科學性,特別講究聲音,追求聲音的光彩、力度和連貫、流暢、柔美。要求氣息通暢,高、中、低三個聲區統一,音域寬廣,聲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終含有增強音響的“微顫”(vibrato),即弦樂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顫動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其他唱法小一些。
共鳴,高音多用真聲,聲帶及喉部肌肉的緊張度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氣聲唱法、假聲唱法和低吟唱法。從演唱的風格角度,大致可分為勁歌型,柔美型和藝術型三大類。通俗唱法一般以輕唱為主,共鳴運用不多,喉嚨不要求打開,呼吸運用普遍較淺,聲音自然流暢,無多大修飾,音域不寬,聲帶及喉部肌肉用力較多。但注重情感表達,有重情輕聲的傾向,表演具有隨意性。
下面對三種唱法在嗓音運用上的異同進行綜合的比較:
一、呼吸的運用
美聲唱法有一整套訓練呼吸的方法,可見其對呼吸的重視,它多運用胸腹式聯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飽滿,氣息流暢自如,聲音托在氣上。民族唱法要求氣沉“丹田”,即用橫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識運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風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與吸的控制上還是有相同之處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吳雁澤先生的一句話叫做“吸氣一大片,呼氣一條線”。通俗唱法不太講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為多,吸氣部位偏高,只有少數藝術型歌手,演唱深情類歌曲時,呼吸才運用較深。
二、喉位的區別
美聲唱法要求喉頭下降,保持在吸氣時的低部位,喉嚨打開,特別要把喉嚨低部打開,發音管拉長,穩定喉器。認為呼吸是歌唱的動力,開喉是發聲的關鍵。民族唱法認為喉嚨打開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應就作品風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嚨開大,允許喉頭上下挪動,唱山歌或某些風格性作品時,喉頭可上移。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較美聲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嚨打開得也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聲都以真聲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嚨打開不大,一切服從風格的需要。
三、共鳴方面的對比
美聲唱法講究混合共鳴,強調整體歌唱感,整個聲區充分發揮共鳴作用,要求聲區統一,轉換音區不能有痕跡,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強,不必借助麥克風來擴大音響。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鳴,允許中間換氣,形成獨特風格。民族傳統唱法中稱頭腔共鳴為“腦后音”,胸腔共鳴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話筒擴音,不需要強大的共鳴(少數勁歌除外),輕唱為主,多用真聲,下部共鳴較多,多用口腔共鳴,盡力保持自然狀態,就像朗誦、說話一樣。
四、聲音走向的比較
美聲唱法,聲音成管狀,豎向運行,即聲音從喉室發響后經過喉腔、口咽腔,往上通過鼻咽腔到上部共鳴腔體(鼻腔、額腔蝶腔)后再送出來。主張聲音從后面上去到頭頂,再從前面出來,有如拋物線,象投擲鉛球一樣,聲音可穿透得更遠,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對聲音直接從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聲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聲音親切、自然、直接,也講究高位置,忌“窩”著唱或“包”著唱。而通俗唱法,發音管短小,聲音靠前,親切自然。
五、音域的不同
六、咬字部位的異同
美聲唱法要求聲音圓潤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講究“圓”嘴巴呈圓形。民族唱法,母音發音較靠前,聲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狀,嘴角向兩邊分開,讓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與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時更靠前些,齒音、唇音較重,強調吐字,因而語言清晰,感情親切。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強調共鳴與音質,演唱偏于唱“聲”,注重發聲的科學性,歌者不易患聲帶疾病,但由于其來自異域,與本民族的審美觀有些差異,因此還不能被廣大民眾普遍接受,是一種高雅和寡的聲樂演唱形式,隨著我國嚴肅音樂的推廣,現在也逐漸被大家接受和欣賞了。民族唱法講究吐字清晰,以字帶聲,字正腔圓,注重聲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種符合民族審美習慣的質樸感和親切感,是一種雅俗共賞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與平,發聲自然,崇尚口語化,對聲音考究偏于“情”與前兩種唱法的相似之處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樂感和表達能力,關于這種唱法有褒貶不一的爭論,但作為一種演唱風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強烈的感染力使其成為一種大眾喜愛的演唱方法,是一種客觀存在,擁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熱愛它的聽眾。
歌唱時的姿勢、人體的歌唱器官及作用
一、歌唱時的姿勢
良好的歌唱姿勢是學習唱歌的基礎,歌唱姿勢的正確與否會影響到歌唱的呼吸、發聲、咬字吐字、歌曲表現等技能技巧。因此,初學唱歌時一定要重視歌唱的姿勢。
1、正確的站式歌唱姿勢
歌唱者身體自然挺立,兩腳稍分開站穩,全身重力均勻分布在腳上。頭正,雙目平視,兩肩放松放平,胸部舒展,小腹稍收。面部表情自然。
2、正確的坐式歌唱姿勢
歌唱者上身自然挺立,頭正,雙目平視,兩肩放松放平,自然挺胸。兩腿彎曲分開,坐在椅子,臀部向后,稍離椅背,兩腳一前一后落地。身體重心于兩腿之中。雙手自然平放于腿上,面部表情自然。
3、歌唱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避免聳肩、塌胸、下巴前伸,低頭、揚頭,歪嘴、眨眼、皺眉或無目的地搖晃,面部表情緊張等不良習慣。
(2)練唱時,不要把手放在耳旁或捂在腹部上,以免養成不良的習慣。
二、人體的歌唱器官及作用
根據不同的歌唱功能、作用,可以分為呼吸器官、發聲器官、共鳴器官、咬字吐字器官和聽覺感覺器官五大部分。
1、呼吸器官
包括口、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胸廓、橫膈膜及有關的肌肉等 作用:呼吸器官是發聲的動力來源,它的作用猶如手風琴的風箱。
2、發聲器官
包括喉和聲帶。喉是由軟骨做支架,由關節和韌帶做連接,再由肌肉負責運動而組成。聲帶位于喉頭的中間,是由左右兩片帶狀體組成,具有堅韌的彈性,并在其表面附有一層彈性粘膜。聲帶的中間叫做聲門。日常呼吸時聲帶分開,發聲時聲帶閉合,這時聲帶受氣息的作用而發聲。
作用:發聲器官是呼出氣流振動發聲的發源地,故稱為聲源器官。它的作用猶如吹奏單簧管時簧片的振動。
3、共鳴器官 包括全部發聲系統的腔體,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頭腔等。
(1)胸腔共鳴。包括氣管、支氣管和肺部
作用:胸腔發生共鳴作用時,胸部有明顯振動感,它能使聲音洪亮深厚而有力,產生低音共鳴作用。
(2)口腔共鳴。包括口腔、口咽腔和喉腔。
作用:中音共鳴作用發生在口腔系統。口腔共鳴能使聲音明亮、清晰。口腔是歌唱共鳴的主要器官。
(3)頭腔共鳴。包括鼻腔、鼻咽腔和“竇”等。
作用:正確的頭腔共鳴發生時,歌唱者頭部的振動感。高音共鳴作用發生在頭腔,它能使聲音明亮、豐富。
在學習歌唱時,要注意三個共鳴聲區既要主次分明,又要相互聯系,使歌唱的聲音統一、和諧。
(4)咬字吐字器官
包括舌、腭、唇、齒等 作用:咬字吐字器官是變聲音為語言的器官。人的聲音通過舌、腭、唇、齒的變化形成語言,同時也起來調節口腔共鳴的作用。
5、聽覺感受器官
是人的雙耳
作用:聽覺感覺器官是辨別音高、音色、音質、音量的器官。
上述五部分器官,在歌唱時,要同時參與活動,并且協調一致,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五者之間的關系是既要協調一致,又要互不干擾、獨立自主地發揮本職功能,只有這樣,才會獲得優美動人的歌聲。
歌唱的呼吸
歌唱藝術可以說就的是運用氣息的藝術,初學者必須過好呼吸訓練這一關,不會呼吸,等于不會歌唱。
一、胸腹式呼吸法
這是一種運用橫膈膜、兩肋、小腹聯合操作控制呼吸的方法。這種方法由于吸氣時擴張兩肋骨和下降橫膈膜,使胸腔擴大,因此,增大了氣息的容量;而呼氣時又依靠腹肌的力量產生控制氣息的能力,使音域擴展,聲區統一。胸腹式呼吸法在近現代中外聲樂界普遍采用。
二、呼所時的狀態
1、吸氣時間掌握在開口唱前的一瞬間,就是說氣息吸向外呼(唱),兩個動作是連續的。過早的吸氣會造成閉氣,同時也影響歌唱氣息的儲存。
2、初學唱人,不能只追求氣息或強調氣息的使用。把氣息看得過于神秘,這樣會引起氣息的僵死,氣與聲音脫節。
3、吸氣時不能聳肩、塌胸,否則會導致吸氣淺而少,會造成喉部的緊張,限制氣息的流暢,影響歌唱情感的表現。
4、呼氣不應有聲音。
三、呼氣時的狀態
1、胸部不能塌下去,以保持氣息的流通。
2、注意收腹和兩肋的擴展,這是兩種對立運動狀態,可形成對搞的作用,既推動又控制了氣息的流動。
3、氣息不要一泄而出。大呼氣會造成跑氣,漏氣,有礙聲音的連貫,還會使聲音失去了彈性和力度,造成氣息的浪費。
呼吸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寬窄和音色的好壞等。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就能做到把氣息有控制地、均勻地、平穩地呼出,使聲音豐富圓瀾、剛柔相濟。
呼吸方法及呼吸練習
1、慢吸和快吸
歌唱時的吸氣有緩吸和急吸兩種情況,初學時,可以體會一下聞花或清晨打開窗子呼吸新鮮空間時的感覺。這時的吸氣自然、平穩而深入,近于在歌唱時慢吸的要求。還可以體會一下登高或跑步運動后呼吸狀態,這時的吸氣急促而深入,近于在歌唱時急吸的要求。在歌唱實踐中,急吸是經常用得到的。因此,必須在掌握好慢吸的基礎上,再掌握好急吸。
2、慢呼和急呼
歌唱時的呼氣有慢呼和急呼兩種情況,初學時,可以在正確的深吸后,將氣息保持瞬間,接著做短促的吹氣動作,從中可以體會到呼吸支持點和急呼的感覺。如果在深吸后試著高喊運處的人,又可以體會到有支持點的聲音和慢呼的感覺,在歌唱實踐中經常要運用慢呼的技能,因此應予更多的鍛煉。
1、呼吸練習
(1)慢吸慢呼
要求:無聲。吸氣像聞花,呼氣像打,吸氣要慢,呼氣要勻。
1、雙手放在腰間,像聞花一樣吸氣,吸氣時感覺腰、兩肋向外擴張。然后發出“si”音,像氣球慢撒氣狀,但注意氣不能僵,要讓他緩慢而有控制地呼出。
2、可在前面放一根點燃的蠟燭,吸氣后緩緩地吹它。然后再逐漸將蠟燭移運,仍用同樣的方法吹它。蠟燭火焰抖動得越均勻,那么證明你的氣息力度越均勻。
3、請用一口氣讀完這一繞口令:
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拿著桿子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一個棗二個棗三個棗四個棗五個棗六個棗七個棗八個棗九個棗十個棗九個棗八個棗七個棗六個棗五個棗四個棗三個棗二個棗一個棗,一口氣說完才算好。
歌唱的共鳴
歌唱的共鳴在聲樂教學中是比較抽象的理論,這就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歌唱的發聲原理及有呼吸訓練等內容來領會其內涵。只有在實踐中仔細感覺,認真辨別,才能較好地調節各腔體的共鳴,唱出理想的聲音。
(一)歌唱的共鳴
聲帶本身發出的聲音叫“基音”。基音是很輕微的,只有當它在人體的各個共鳴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聲音擴大和美化。基音在共鳴腔內引起共振作用,在聲樂上稱為“共鳴”。
(二)歌唱時共鳴的作用
歌曲之所以悅耳動聽,共鳴器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體的共鳴腔一般分為頭腔、口腔、胸腔三大部分。通常又把軟腭以上的共鳴合稱為上部共鳴,它主要是高音的共鳴區;軟腭以下的共鳴腔合稱為下部共鳴,它主要是中、低音的共鳴區。
歌唱發聲最基本的共鳴器官是喉咽腔。因為它位于喉頭上面,離聲帶最近,聲帶發出基音后,首先在喉咽腔引起共鳴,然后再進下引起其他共鳴腔的共鳴。對歌唱發聲影響最大的共鳴器官是口腔,因為它是聲音和氣息的主要通道。運用三個共鳴腔時,以口腔共鳴為主。共鳴在歌唱中所使聲波振幅增強,音量擴大,音色美化,具有穿透力,聲音既豐滿圓潤又集中明亮,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共鳴是歌唱發聲的必需的。
(三)共鳴與聲區的關系
有時人在歌唱時只會用口腔共鳴,聲音就容易“扁”“白”;有的人在唱高音時只有頭腔共鳴,聲音就比較“尖刺”或“空”;有的人過分追求胸腔共鳴,高音就上不去等等。因此,為了求得歌唱時低、中、高各聲區音色統一,正確合理地調節共鳴是很重要的。
歌曲中的咬字
歌唱藝術是動聽的旋律和詩一般語言完美結合,它使音樂浸潤著語言,語言溶解著音樂。所以,在我們的歌唱學習和實踐中,除了獲得良好的發聲方法外,還應做到咬字準確、吐字清晰,進而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演唱效果。
一、在歌唱時,首先要說好普通話,才能做到歌唱時的咬字吐字清晰、純正。另外還要練習語言的表達能力,唱出來的歌曲才會情真意切。
二、通俗演唱的咬字
1、口語化的咬字基礎
通俗演唱的咬字對于形成演唱風格具有很大影響,它更是決定歌手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通俗演唱的咬字概念必須建立在自然說話基礎上,即:口語化基礎,不必在意字頭字尾的口形如何,也不必在乎字形是否咬正,只要在自然說話的狀態下,能夠讓人聽清晰歌詞便可,盡量避免多余的口型,夸張的口型。建立口語化的自然咬字概念是通俗演唱的重要基礎。
2、不同語言的咬字特征
通俗演唱的咬字不僅要建立口語化基礎,還要注意“松弛度”,不要將字頭咬得太緊,唇,舌,齒都要相對放松。由于漢語的發聲部位多在口腔前半部,又受到“陰陽上下”四聲的牽制,在演唱中很容易為了咬正字形而忽略聲音的自然和松弛。
在當代流行歌壇,我們接觸較多的語言是漢語、英語、粵語、閩南語。在這四種語言中,英語和粵語的咬字方式都比較容易發音,多數母音都能使口腔自然形成圓潤狀,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發聲狀態,而漢語和閩南語相對較差,很多母音容易使聲音發扁,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發聲狀態。
舉例:漢語與英語比較
同樣一個“ⅰ”母音,漢語的咬字容易使口腔發扁,如“ 氣、里、齊”等字,而英文便能自然形成一種 口腔打開的呈現橢圓的狀態,如“be、he、me”等詞。
“u”母音,漢語的咬字容易將字頭擠到嘴唇上而形成噘嘴狀態,容易將字咬死,如“姑、蘇、魯”等字。而英文的“u”母音,雙唇都比較容易放松,如“good book who ”等單詞,不易噘嘴,比較自然。
因此,在通俗演唱訓練中,演唱英語歌曲是一種非常好的練習方式,通過英文咬字能夠使練習者形成良好的口腔狀態。通過長期訓練,若能將英文的咬字方式 和發音方法用到中文歌曲的演唱中來,便能將很多閉口音唱得圓潤、飽滿。所以演唱英文歌曲是通俗演唱訓練 的很好的一種手段。在當代樂壇,接觸歐美文化較多,經常演唱英文歌曲的歌手,咬字相對比較松弛、自然。如:陶吉,順子,王力宏等。
在華語樂壇中,除了中文歌曲,粵語和閩南語也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尤其是粵語歌曲,影響甚廣。鑒于其語言的特征,粵語的咬字比較容易形成良好的發聲狀態,而閩南語則不易發音。
歌唱學習小知識:
1、中聲區要扎實穩固,才能擴展音域。
2、自己就是自己,每個人的樂器構造不同,所以不要模仿,唱自己。
3、正確的聲樂理念來源于了解自己這件樂器。
4、吸氣時學會把胸腔打開,肋張開,打開喉,吸氣積極狀態。
5、歌唱從強到弱,最后回歸到氣息上去。
6、一個歌唱者,首先看音樂基本功,再看技術基本功,再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發揮自己。
7、音樂修養問題。①歌唱對音量的誤解。②保持本色、不貪婪。③木桶的故事告訴我們,要不驕、不燥、做自己,做平凡的人。④用眼睛去歌唱。⑤一定要朗誦歌詞,韻母歸韻尤為重要。
8、一定要尊重少數民族、尊重他們的歌曲風格、語言。
9、先進入狀態,伴奏再響起來,進入人物歌唱。
10、學歌先讀譜子,而不是先聽音樂。
11、氣不夠的時候盡量把肋間肌打開。
12、樂器要站穩,肚臍的位置,與雙腳形成三角要有力量。
13、歌唱的四個步驟。吸氣---肋間肌打開---聲音往氣上唱---收聲音---吸氣?.14、唱完一段學會松弛,舒展開,然后在唱。
15、歌唱是嘴上的動作不一定要夸張,但是鼻子和嘴要打開。
16、朗誦歌詞,像說話一樣。
17、吸氣喚換氣的時候就是放松的時候。
18、適當吧韻母拉長。
19、下巴掛著就行了,用上顎。
20、高音前的準備。要有準備。
21、教學中不要直接指出學生的缺點,要找出原因,從側面的協調,使學生轉移注意力,達到目的。如:下巴緊,就強調上顎咬字、用切齒咬字。
22、氣息淺的同學,多做跳音練習。
23、聲音像流線一樣,不要在個別字眼上聲音位置變、靠后等等。自己發現自己的咬字。
24、唱高音時,要找到聲音的焦點,自己的聲音像一條線,小心的穿過針孔,聲音的延長就像穿過針孔的線的拉長。
25、教學中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改掉學生毛病。
26、起音在丹田。
27、頭聲很重要。
29、每個韻母都要唱圓。
30、凡是窩著唱的就朗誦歌詞。
31、唱自己的歌、唱內涵。
大學聲樂教案總結篇五
一、教學目的:
使學生明確歌唱的發聲原理應包括氣息的運動軌跡及共鳴腔體的正確打開和運用。
二、教學方法:
講解、示范、啟發式教學。
三、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體會正確呼吸方法
2.指導學生正確的發聲狀態
四、教學難點:
讓學生明確如何找到歌唱呼吸的對抗力與咬字的重心所形成的歌唱平衡的協調,并形成循序漸進的良好歌唱習慣。
五、教學教具:
鋼琴、譜架、六、教學過程:
(一)簡單扼要地介紹歌唱的發聲原理:
呼吸原理:腹式呼吸法,體會自然嘆氣時小腹的收縮力及腰部四周的擴張力。
運用共鳴腔體全身歌唱的原理:感受和體會打哈欠時的自然狀態找到共鳴腔打開的感覺,想象自己是個大胖子,身體像氣球一樣。
(二)實際操作訓練 1.歌唱發聲中的發聲訓練;
(1)1234︱5432︱1 —‖(慢速哼鳴)
en......(2)1234︱5432︱1234︱5432︱1 —‖(快速哼鳴)
en......(3)1 3 5 1— 5 3 1 ‖
a......訓練要求:
(1)練習速度:由慢至快。
(2)利用哼鳴感受氣息,尋找頭腔位置
(3)張口練習,放松肩膀,氣息下沉。
(1)老師示范,提出要求,講解練習的要點;
(2)學生逐條做發聲練習,教師隨時指導; 2.演唱布置歌曲
(1)跟伴奏演唱,逐句摳解
(2)完整演唱
(三)小結:指出課程要點,課下多注意,回去聽上課錄音。
(四)布置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