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臘八臘八篇一
提起臘八,大家都知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我家的“臘八”則是在臘八那天,爸爸撿回家的一條流浪狗。
曾經(jīng)很多次跟媽媽申請想要養(yǎng)一條寵物狗,但是媽媽一句“要狗沒我,要我沒狗”就把我的想法給徹底打壓了。這次“臘八”的出現(xiàn),則純屬意外。那天,爸爸到朋友家串門,在朋友家的樓下,發(fā)現(xiàn)有條狗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在爸爸經(jīng)過狗的身邊時,小狗竟然圍著爸爸使勁地搖著它的尾巴,并用乞求的眼光可憐巴巴地看著爸爸。爸爸繼續(xù)向前走,沒想到狗竟然步步緊跟著爸爸。爸爸不由憐惜地蹲下身,將狗抱入懷中。這條狗竟然那么乖巧,一動不動地依靠在爸爸懷里。爸爸急忙在樓下、物業(yè)等處尋找狗的主人,沒有找到。爸爸無奈地將狗放下來,想要回家。可是狗竟然又步步不離地跟著爸爸。爸爸不忍,于是只能將這條中華田園犬抱回來了家。我們一家三口經(jīng)過多番“起名大戰(zhàn)”后,“臘八”則毫無爭議地成為了這條狗的名字。于是,“臘八”使我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變化一,我家變得更加潔凈了。我家原來總是兩三天才搞次衛(wèi)生,而“臘八”來了之后,我家必須每天都要擦一至兩次地。因為“臘八”還小,隨地拉尿,如果不搞衛(wèi)生,則隨時有可能被“臘八”的“地雷”襲擊。所以,媽媽現(xiàn)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地板全部拖一遍。家里地面上也不再亂放鞋子等,否則會成為“臘八”襲擊的目標,使我們享受了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
變化二,我變得更加勤快了。媽媽給定下了“臘八”在我家的前提是,“臘八”的便便必須由我清理。為了“臘八”,我無奈地答應了媽媽。可是“臘八”便便的味道也著實有些讓我難以忍受。我靈機一動,每次清理時,我都帶上了防霧霾口罩。別說,味道果然聞不見了,只是清理時感覺到手里有時候會有熱熱的感覺。
變化三,我家變得笑聲了。平時媽媽一下班進家門,總是問:“兒子,作業(yè)完成地怎么樣了?”。現(xiàn)在媽媽一進門,則是:“臘八臘八”。“臘八”總是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就到了媽媽身邊,親昵地親著媽媽的腳,使媽媽不自覺地就笑出了聲。“臘八”很纏人,有時候為了讓我專心學習,需要把“臘八”單獨放在一個房間,我跟媽媽都形容這是關“臘八”禁閉,這必須得需要跟“臘八”周旋一番,才能讓它獨處。“臘八”自然是不愿意被關進“監(jiān)獄”,每次都是在門上抓撓半天才肯就范。每次“斗智斗勇”結束,我和媽媽都是哈哈大笑,像打了一場大勝仗一樣開心。
“臘八”就這樣徹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愛這個帶給我們潔凈、快樂的小精靈。
臘八臘八篇二
在我的家鄉(xiāng),每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即臘八節(ji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就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煮成的甜味或咸味粥。而我們家鄉(xiāng)的人卻喜歡吃咸味臘八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卜、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臘月初八早上,天剛蒙蒙亮,人們就趕快起床熬粥。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飯,而是先將熬好的粥喂給棗樹,將棗樹樹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誠地把粥抹在樹痕上,這就算是棗樹把飯吃掉了。人們這樣做的原因,據(jù)老人們講,原來我們這個地區(qū)的棗樹原都不結果,人們都不愿意種棗樹。棗神見人們都不尊敬她,便變成一個老太婆來到人間。她在離村不遠的地方畫了一片果園,滿園棗樹,紅棗滿枝。人們摘下一嘗,又酸又甜,好吃極了,就紛紛跑到管理棗樹的老太婆那里討教。老太婆告訴大家,只要每年臘月初八給棗樹喂頓米飯,棗樹就會結果。人們按照她說的方法去做,果然棵棵樹上都結出了紅棗。這不過是一個傳說而已,其實這里面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棗樹上砍些口子,可以調節(jié)棗樹的營養(yǎng)增長,阻止養(yǎng)分向地下輸送,好集中力量供應地上部分,從而保證了果實的營養(yǎng)需求。至于把粥抹在樹痕上,其實不過是一種保護傷口愈合的土辦法罷了。
臘八臘八篇三
過年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每到這時候,好像天地氣息到處都不一樣了似的,連人也似乎換了個新的。而這過年的年味兒則是一系列的小節(jié)日給慢慢烘出來的,而這第一個節(jié)日就是臘八。時日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臘八了。
臘八古稱“臘日”。從先秦時起臘日已被當作一個節(jié)日來過了,但當時臘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從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并祈求豐收。
在歷史上,每年的臘日天子們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舉辦“臘”這種祭典,以求神靈、祖先保佑,取得來年豐收。“臘鼓鳴,春草生”是漢代流傳的民諺,它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臘日敲鼓驅疫,迎接新春的儀式和情景。而到了現(xiàn)在,過臘八馬上讓人想起來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臘八粥了。
臘八粥顧名思義,是要湊夠八樣的,紅棗、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隨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寶粥。到了臘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婦就開始準備了,在街頭巷尾碰巧見了,不妨站一會兒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樣,我是哪八樣。總有人忽然的驚叫一聲: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當?shù)卮舐曅ζ饋怼ED八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飄著濃濃的粥香,喝完了粥的小學生一直討論到上課仍爭執(zhí)不休到底誰家的粥更好喝。
關于喝臘八粥的由來,有很多種傳說,其中以來源于佛教的說法較多,一說傳為佛教徒仿牧女供養(yǎng)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臘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一說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為佛誕日,諸大寺作法佛會,煮果品、五谷等物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饋贈信徒,以邀佛佑。其后,此風氣漸傳至民間,成為我國民間風俗之一。不過,我老家卻有一個和這毫不相干的傳說,倒也有趣。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非常不仔細(方言:其意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錢就象流水。這一年到了快過年的時候了,我想就是臘月初八日吧,才忽然發(fā)現(xiàn)所有的家產(chǎn)都已經(jīng)花完了,甚至連吃的也沒有了,饑餓之下只好把家里所有的裝糧食的缸底兒給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剛好湊了八樣,就熬了一鍋粥,這鍋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難盡……最終這個人還是饑餓而死。為警示后人,所以家家到了這一天都要熬臘八粥吃,以示珍惜糧食和財富之意,也有過日子要思量,別鉆過頭不顧屁股之意。
小時候每年喝臘八粥母親都會講這個故事,然后說:“其實也就是快過年了,讓人家兒都把缸底兒的剩糧食清清,打掃干凈,利利索索的過個年。”母親對什么事的分析總是一針見血的,我想也許真的是這個意思吧。那就讓我們別忘了清清自己的糧食缸,干干凈凈利利索索的過個年吧。
臘八臘八篇四
時間轉瞬即逝,轉眼也快到了冬天,這使我想起了去年吃的臘八粥,現(xiàn)在回味,嘴里還有余味呢。
那天是臘八的前一天,爸爸買了紅綠豆,蓮子,桂圓,紅棗,花生米,果仁等,煮臘八粥之前,爸爸問我,要吃甜的還是咸的。八寶粥都是甜的,咸的怎么吃?我不假思索的說,甜的!
爸爸先泡好紅綠豆和蓮子,然后去淘糯米。紅豆和綠豆像是一對好兄妹,一起遨游在海洋里。過了一會后,爸爸叫我把材料洗干凈然后放到電飯煲的里,再放上清水。我問,爸爸,不放糖?爸爸把電飯煲插好,對我說,先放糖會粘鍋,所以等煮好以后再放。
臘八粥要煮一個小時,在這期間要不定期的查看和翻攪,才能保證臘八粥不粘鍋。一個小時之后,爸爸揭開鍋,放進了糖,我再旁邊看了一眼,原來粒粒分明的材料都變成糊糊的棕紅色,跟我以前吃的紅豆湯的顏色一樣,看起來十分好吃,飄出的香味引得我想大快朵頤一番,可爸爸說放完糖還得攪拌煮一會,然后蓋上電飯煲,烹煮五分鐘。
我在一旁看著電飯煲的一縷縷香煙飄出來,鉆進我的鼻子,又從嘴巴出來。
五分鐘終于過去了,我覺得這五分鐘比一小時還要長,像是度分如年。爸爸將插頭拔掉,用勺子盛了一碗臘八粥給我,啊,臘八粥是祈求五谷豐登的,喝著臘八粥,聞著臘八香,希望來年是個豐年。
臘八臘八篇五
想起了臘八節(jié)喝粥的事,喝一碗臘八粥,粥香四溢,香濃軟糯。覺得日子也像粥一樣甜了。
記得小時候,母親特別喜歡給我們熬粥。母親說,粥養(yǎng)人。其實母親熬粥是為了節(jié)省糧食,要不了多少米,就能熬一大鍋粥,讓一家人吃飽。在那個糧食緊缺的年月里,能喝上一兩碗粥,也是難得的享受呀!
粥就這樣溫暖過那些貧瘠的歲月,后來生活好了,在我心中,粥仍然像一位鄉(xiāng)下的故人,那么親切地縈繞在我的記憶里,不離不棄。
每到臘八節(jié),天邊剛泛起魚肚白,母親就要起床做臘八粥。熬粥是個慢功夫的細活,母親先把不易煮爛的紅豆、小米、小豆下鍋,用大火煨煮,待它們煮開了,再加入糯米、栗子、核桃仁等,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著。聽著鍋內咕嘟咕嘟的聲音,香氣也就一圈一圈的四溢開來。
終于等到出鍋了,臘八粥又稠又亮,那鮮紅的棗兒,白嫩的花生,翠綠的青豆,以及都已經(jīng)開了瓣的核桃仁,每一樣都甜絲絲,香噴噴地透著熱氣。舀一勺含在嘴里,清香瞬間溢滿舌尖,吞下去,只覺得有一種暖,滑過喉嚨,溫暖了五臟六腑,那是一種透心的暖。
臘八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頌揚臘八節(jié)的名篇佳作。
詩人杜甫在《臘日》中寫道:“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侵陵雪色還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條……”詩人寫詩的那個臘日氣候是多么溫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余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
陸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也流露出美好景象:“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jié)物新。”詩人從臘八節(jié)中嗅到了春的氣息,吃了臘八粥,那春,想是踩著梅花瓣兒姍姍而至。
臘八臘八篇六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jié)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臘八粥來自印度天竺,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俗稱“臘八節(jié)”,在佛教稱“法寶節(jié)”。臘八粥的習俗,已非佛門所有,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nóng)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jīng)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夏歷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地區(qū)民間煮以供佛的粥,叫“臘八粥”。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周密《武林舊事》卷三:“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和臘八飯一樣,是古代蠟祭的遺存。《禮記·郊特牲》說蠟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多種食物和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之意。后因佛教的流行,臘八節(jié)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jié)日,而臘八粥也被附會說成是來自于印度。
從先秦起,臘八節(jié)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我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fā)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臘月節(jié),農(nóng)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jù)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xiàn)。
把農(nóng)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nóng)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