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社會,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報告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報告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歷史工作報告篇一
中文名稱:長勺之戰
參戰部隊:春秋時期齊魯兩諸侯國
戰爭結果:魯國勝利
時間:公元前684年
地點:長勺(今萊蕪苗山鎮)
人物:曹劌鮑叔牙管仲
二、長勺之戰勝利的意義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魯軍迎戰齊軍于長勺(今山東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后發制人而獲勝的著名作戰。春秋初期,齊、魯兩個相鄰軍事大國爭衡,時有沖突。周莊王十二年,齊國因襄公之死發生內亂,魯莊公以武力干預齊國立君之事,導致齊、魯戰于乾時(今山東桓臺南),魯軍慘敗,軍力大損。齊桓公君位方定,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國未安”,不可輕動的意見,急于對魯用兵,以報魯助公子糾爭奪君位之仇。次年春,齊出動大軍攻魯,長驅深入魯腹地,進逼魯國都。魯莊公發兵抗御。此時,居魯國都郊外、出身低級貴族的曹劌,認為當政者愚陋淺識,未能遠謀,為救國于危難,不顧鄉人勸阻,毅然求見魯莊公,問憑何而戰。莊公初以衣食分賜臣下、祭祀十分虔誠作答,曹劌以其無利于民而不然,最終輔佐魯莊公戰勝強大的齊國。
結語:
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后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后齊魯息兵言和。
歷史工作報告篇二
【出處】(戰國·鄭)列御寇《列子·天瑞》。
【釋義】杞: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境內;憂:憂慮。杞國有個人怕天塌下來,而整日寢食不安。比喻無中生有,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和擔心。
【歷史典故】
從前,杞國有一個人,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他常常會想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
從此以后,他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沒有地方安身,他越想越覺得危險,越想越覺得可怕,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不下飯。
朋友的話,他根本聽不進去,仍然在為這個問題擔憂。他一會兒擔心天會塌下來,一會兒又擔心太陽、月亮和星星會掉下來。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天沒有塌,日月星辰也好好地掛在天上,但他仍然在為此擔憂。后來,他因憂慮過度而去世了。
【成長心語】
頭頂藍天,卻整天擔心藍天會崩塌下來;腳踏大地,卻成天害怕大地會陷落下去。“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每天在提心吊膽中度過,把精力浪費在無能為力的事情上,還不如積極一點,去做一些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即使那些毀滅性的事件真的發生了,也不至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充滿遺憾。我們決不做“現代的杞人”,而要胸懷大志,心胸開闊,為了實現遠大的理想,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
歷史工作報告篇三
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六部長官直接聽命于皇帝,設殿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顧問。
b在地方,廢除行省,設三司,直屬中央,軍政大權集中于皇帝。
c設置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監視官吏、鎮壓人民;
d科舉考試內容限于四書五經,實行八股取士,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的見解,束縛知識分子的思想。
明朝君主專制的復習資料同學們已經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對于考試工作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備戰準備。
歷史工作報告篇四
中文名稱:七國之亂
參戰部隊:漢朝中央政府、吳楚等七國
戰爭結果:中央軍隊勝利,叛亂被平定
時間:公元前154年
地點:中國東部、南方地區
人物:周亞夫劉濞漢景帝
二、七國之亂勝利的意義
七國之亂是以吳王劉濞為首發動的一次同姓王聯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劉濞蓄謀已久,變亂導火線是漢景帝三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趁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諸侯王,發動聯合叛亂。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很惶恐,先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此時景帝才決心武力鎮壓。他命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軍鎮壓,只用10個月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越,為東越王所殺。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結語:
吳楚七國之亂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力的削弱,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勢力,標志著諸侯王勢力威脅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歷史工作報告篇五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世界形勢,形成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這使世界處在新的大戰和核戰爭的威脅之中,兩霸在第三世界的爭奪中,出現“古巴導彈危機”,進而要升級為“星球大戰”的高科技戰爭計劃,使世界緊張局勢加劇。
東歐各國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下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導致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發生東歐劇變。蘇聯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后,東西方面兩大集團對峙的兩極格局結束了。
舊的世界格局已經終結,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多極化在不斷發展。這種世界格局的變化,導致原來掩蓋著的許多矛盾和沖突的激化,特別是地區沖突和民族沖突此起彼伏。如90年代的海灣戰爭和波黑沖突,加劇了世界的動蕩和不安。
在新舊世界格局交替的過程中,基本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新的多極化的世界格局形成前,一個超級大國、多個世界強國并存的“一超多強”的局面,仍會較長時間存在下去。爭取和平和發展,通過協商和對話解決地區沖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經濟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歷史工作報告篇六
和煦的春風拂面吹,天天心情愉快悠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多么美好,可這一切是誰帶給我們的呢?是——那些革命烈士。
從宣傳架的縫隙里,我看見了那成群、整齊的逝去英靈的墳墓,不知有多少無名有名的年輕人在此地長眠。要走進去這墓地時,我實在不忍心踩在英雄所埋葬的地方,不想去打擾他們,經過了一段思想斗爭,才輕輕地踏上了那片熱土。
平靜地走到一個無名英雄的墓前,沉重地把一株弱小卻又挺拔的小白花摘下,慢慢地插在上面,莊重地鞠了三躬,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淚水立刻就充滿了我的眼眶,忍住,只讓它在眼中打顫。
看著一個個墳墓,我在想:在中國這方熱土上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是他們的生命換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遍地的桃花,是他們的頑強維護了祖國的領土。我們怎能忘記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我們怎能忘記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靜靜的追思,深深地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這小白花中,讓它陪伴在烈士的左右。
中國因為有了他們而挺直了脊梁,向世人證明中國不會倒下,永遠都會屹立于世界之林。
要銘記這段歷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讓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歷史工作報告篇七
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
2. 知道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
3. 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事件、人物、現象的相互關聯。
4. 能夠在不同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
5. 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歷史工作報告篇八
考題:初中歷史《英國的憲章運動》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初中歷史《英國的憲章運動》主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盧德運動”的圖片,提問:為什么這一時期的工人要摧毀機器?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后得出。
(二)憲章運動的中心內容
教師引導并提問:為什么把這次英國的工人運動叫做憲章運動?學生閱讀教材得出。教師播放英國憲章運動的視頻,并提問:這次運動的斗爭形式是什么? 學生觀看視頻回答,之后教師總結:這次工人運動采用了罷工和向議會遞交請愿書的形式。教師適時展示圖片《憲章運動中的群眾集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這一史實。之后教師展示《人民憲章》的內容,請學生結合材料思考:這次運動的斗爭形式是什么?它的中心要求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后,教師總結:憲章運動的中心要求是爭取普選權,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
(三)英國憲章運動的性質
教師展示法國里昂工人運動的口號,請學生結合盧德運動思考:這次工人運動的性質是什么?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參與人數和提出的要求兩方面來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分析并總結:這次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群眾性的、政治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答辯題目解析
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它給資本主義以第一次沉重打擊;使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豐富了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公社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革命政黨的正確領導,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嚴重錯誤,最終導致公社失敗。公社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工農聯盟,沒有爭取到廣大農民的支持。
根據并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需要,選擇相應的課程資源,以使教師和學生運用這些資源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2)思想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選擇要注重其所呈現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取向,要選擇那些有助于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并利用這些資源對歷史進行正確的認識。
(3)精選性原則
歷史課程資源有多種多樣,要對各種資源進行篩選,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使資源的利用有助于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
(4)可行性原則
課程資源的選擇和運用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考慮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課程資源必須易于在教學實際中應用,并且省時、有效。
考題:初中歷史《左宗棠收復新疆》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初中歷史《左宗棠收復新疆》主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課件展示古詩:“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提問:這首詩中說的大將是誰? 學生回答大將為左宗棠。之后教師設疑:左宗棠是怎樣一步步收復的新疆呢?從而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一)“塞防”“海防”之爭
教師展示阿古柏入侵新疆的有關材料,使學生對其侵略新疆有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面對中國邊疆危機,當時朝臣李鴻章和左宗棠出現了什么爭議?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能夠得出:李鴻章注重東南沿海邊防,棄西北塞防。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主張收復新疆。
教師總結:李鴻章和左宗棠的爭論其實實際上是“海防”、“塞防”的爭論,左宗棠認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因此,左宗棠的建議獲得了朝野贊揚,清政府下定決心收復新疆。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
教師課件展示收復新疆的進軍地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結合地圖總結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
學生自主總結,之后教師邀請學生進行分享,鍛煉歷史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總結:為收復新疆制定了分三路進軍,“先南后北,緩進急戰”的策略。先收復了烏魯木齊及其附近地區,然后進攻吐魯番,打開南疆的門戶,緊接著挺進南疆,收復喀什噶爾,1878年,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區重新回到祖國懷抱。
(三)收復新疆的意義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收復新疆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從對內和對外等角度分析。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分析并總結:收復新疆保衛了祖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祖國的安全;捍衛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打擊了沙俄侵略者的囂張氣焰。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創作圖示,加深對左宗棠收復新疆過程的認識。作業:找一找有關左宗棠的歷史故事,下節課分享。
板書設計
左宗棠收復新疆
一、“塞防”“海防”之爭
二、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過程
三、收復新疆的意義
答辯題目解析:
第一步:備教材。熟悉教材、鉆研教材是提高課堂質量、達到教學效果的前提。教師必須做到對教材和教學內容的熟稔,對教學目標的明確,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教學任務后,才會有明確的導向性,才能確保做好教學工作。
第二步:備教法。教法是進行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在此環節中,教師應首先考慮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針對難易程度來決定教法,對于簡單的知識點,可以給予簡單引導,或者讓學生自行消化:遇到有難度的內容,教師應找準關鍵問題、進行點撥,幫助學生進行思路分析,進而掌握知識。
第三步:備學生。備學生是課堂教學中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核心。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性格氣質各不相同,接受能力也參差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入手,在備課時設身處地考慮全體學生,根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合理劃分教學對象,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只有做好這三個方面,才能建立良好的教學關系,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考題:初中歷史《忽必烈建立元朝》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初中歷史《忽必烈建立元朝》主要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元朝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呢?借助ppt展示動態地圖,演示元朝建立及統一全國的過程,學生結合教材回答。
(二)元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往 教師提問:忽必烈將如何統治全國呢? 教師從農業、交通運輸業、商業、中外交往方面設計表格,讓學生利用表格并通過小組自學的方式來學習。
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完成表格,之后請小組代表發言,最后教師在ppt上展示完整的內容。突出強調馬可·波羅的故事,認識到中外的和平交往有利于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三)行省制度
教師課件展示《元朝疆域》圖,并提問: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朝代,為了進行有效的管轄和統治,元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學生自讀課本找出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接著設置“暢所欲言”小活動,請學生就“臺灣和西藏在元朝版圖內”這一歷史現象談談自己的看法,在議論之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之后教師進一步提問:行省制度有什么樣的作用呢?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進行自由交流討論,之后學生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總結。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作業:學生課下制作民族關系的手抄報,下節課分享。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如何評價元朝的統一?【專業知識問題】 【參考答案】 元朝的大一統,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促進了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密切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聯系。總之,元朝的統一使疆域擴大,社會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產、生活,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但是,元朝的統一是通過軍事征服來完成的,蒙古貴族在征服戰爭中,表現出的掠奪性和殘酷性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損失,這勢必激起其他民族的反抗。
首先,新課改提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那么本堂課我采取“暢所欲言”的小活動,一方面,豐富了課堂的教學方式,另一方面,能夠充分體現新課改的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本堂課中。
其次,由于當今臺灣和西藏問題是比較熱的時事問題,在課堂中設置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特別關注時事熱點,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分裂祖國的行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一、考題回顧
二、考題解析
教師首先播放印度電影《章西女皇》中有關章西女王抗英的片段,請學生邊看邊思考:1.視頻中提到了哪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2.視頻描述的是哪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提問:同學們知道印度為什么會爆發大起義嗎?這個事件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一)印度民族大起義的背景
教師繼續提問:作為英國最看重的殖民地,英國對印度殖民統治的主要內容是什么?19世紀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結果如何? 教師展示有關英國殖民掠奪的材料,學生結合教材思考,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對印度進行更殘酷的殖民掠奪和奴役,高壓統治政策激化了英國殖民者與印度社會各階層的矛盾,終于導致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爆發。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過程及結果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起義的時間特點等,學生歸納后,教師總結。
教師展示印度民族大起義形勢圖,指導學生讀圖《印度民族大起義形勢圖》,講解起義的經過,引導學生分析戰爭的特點。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教師請學生閱讀教材,進行歸納概括,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1.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2.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與勇氣。
環節三:小結作業
答辯題目解析
第一:殖民程度不同,對于印度,英國的政策更加嚴酷暴利,而對北美則相對寬松。第二:殖民制度不同,前者是封建性的,后者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
第三:殖民的管理不同,前者前期是歸東印度公司所轄,后來歸英王直接管理,而北美則一直是歸英王管轄。第四:殖民者政治機構不同,前者保留當地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機關,后者則主要采取同英國國內相似的機構設置,設有議會。
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形成歷史概念是認識歷史知識的中心環節。其次,形成歷史概念是掌握歷史知識結構的重要關鍵。最后,形成歷史概念是全面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基本保證。
歷史工作報告篇九
3、歷史會重演。——修昔底德
5、人類的歷史是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泰戈爾
6、只要我們都尊重歷史,就一定能夠得到真理。——廖沫沙
7、后之視今,猶今之視昔。——班固
8、歷史又可教我們以智慧和價值的相對性。——莫洛亞
10、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
13、歷史對事業的是否崇高,是以它的結果來評定的。——喬萬尼奧里
15、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余秋雨
17、歷史是人類的過去的知識。——亨利伊雷內馬魯
18、我們的歷史是一份無比珍貴的遺產,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吳晗
19、歷史是進化的,但有時總使人感覺它是在重復過去。——廖沫沙
22、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和恩格斯
23、歷史不能長久被欺騙,正像民眾不能長久被欺騙一樣。——華崗
25、歷史是嚴峻的。歷史并不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古華
26、歷史是知識分子文化活動的結果。——高爾基
28、只有傳記是真實的歷史。——卡萊爾
30、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歌德
31、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魏源
33、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現代史。——克羅齊
35、歷史和哲學負有多種永恒的責任,同時也是簡單的責任。——雨果
37、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38、歷史是不能容納謊言的——佚名
39、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書。——廖沫沙
41、歷史是國家和人類的傳記。——列夫托爾斯泰
42、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湯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