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一
紅色文化,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和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為核心,融入到中華傳統文化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體系。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紅色文化深入人心,激發了無數的革命精神和家國情懷。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就自己對紅色文化的心得體會進行闡述。
首先,紅色文化教育我們堅守信仰。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烈士們,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相信共產主義理想,堅信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擺脫國家內外的壓迫和剝削。正是他們堅定的信仰,讓他們毫不猶豫地投身于革命事業。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我們應該從紅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堅定自己的信仰。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和挑戰,我們都要對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和信仰。
其次,紅色文化告訴我們要堅持真理。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黨的路線是正確的,黨的方向是正確的,黨的工作是正確的。”正是因為堅持了真理,中國共產黨才能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壯大。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要堅持真理,追求真理。只有堅持真理,我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穩健。
第三,紅色文化教育我們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紅軍的成立和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離不開紅軍將士的緊密團結。正是因為有了團結合作的精神,紅軍才能在每一個戰斗中捍衛中國的獨立和人民的利益。在如今的社會中,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樣重要。只有團結合作,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成就自己的事業。
第四,紅色文化告訴我們要為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無私地為人民服務,把維護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長征過程中,紅軍將士們無私奉獻,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人民的利益。作為當代青年人,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
第五,紅色文化讓我們明白要不斷進取。紅軍的長征,就是一次極端艱難的遠征,充滿了挫折和困難。但紅軍將士們始終沒有放棄,勇往直前,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不懈地前進。正是因為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紅軍才能最終取得了勝利。紅色文化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不斷努力和奮斗,才能取得屬于自己的成功。
綜上所述,紅色文化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的精神支柱。紅色文化教育我們堅守信仰、堅持真理、團結合作、為人民服務和不斷進取。作為當代的青年人,我們應該從紅色文化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立志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二
2016年12月15日,參加了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學習活動。參觀了淞滬會戰等紅色革命圣地。重溫革命歷史,瞻仰了革命先烈偉績,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紅色文化中,學到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充分領悟學習了長征精神和真諦。
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淺談我此次學習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第一、要學習革命先輩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的革命精神。
社會主義江山來之不易,靠的是無數革命先烈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靠的是無數革命先烈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靠的是無數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犧牲,敢于奪取勝利。我們要象革命先輩那樣,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在實踐中把這一堅定的理想和信念落實到我們的行動中,落實到我們的崗位上,腳踏實地地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確保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打下的社會主義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變色。
第二、要學習革命先輩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
中國革命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展的。但是,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不畏艱難,團結一致,以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戰勝了難以想象的困難,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必須學習革命先輩們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善于創新,全面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黨組織的先進性。
第三,要學習革命先輩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我們黨是靠艱苦奮斗起家的,也是靠艱苦奮斗發展壯大、成就偉業的。沒有艱苦奮斗,就沒有我們的今天。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的歷史。歷史和現實一再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我們必須學習革命先輩們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樹立為黨和人民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堅韌的革命品格。牢記歷史責任,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弘揚艱苦樸素的作風,堅持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情,切實提高工作效率,堅決反對鋪張浪費。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三
第一段:引言(引入主題)
紅色文化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和偉大的人民戰爭精神等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化形態,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和民族精神。近年來,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傳承受到了廣泛關注。在接觸和學習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對人們的深刻影響,從而產生了許多心得體會。
第二段:紅色文化的歷史意義
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功勛,它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產物。在長期的斗爭中,共產黨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了信仰,牢記使命,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紅色文化是這種英勇奮斗精神和英勇創造才智的集中體現,它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倍感自豪和自信。同時,紅色文化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如忠誠、正直、團結、奉獻等,這些價值觀念對于我們當代人的人生指導意義深遠。
第三段:紅色文化的藝術形式
紅色文化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觀念,還具有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如戲曲、音樂、美術、電影等。例如,在紅色電影中,我感受到了中國革命精神的莊重和威嚴。在紅色音樂中,我聆聽到了人民群眾的心聲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紅色美術中,我看到了一個個英雄群體的英勇形象和對未來的憧憬。這些藝術形式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將紅色文化的核心觀念融入藝術作品中,并通過藝術的方式深入人心,讓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驗紅色文化的內涵。
第四段: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紅色文化是一種永不衰落的精神財富,它具有廣泛的當代價值。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追求物質享受,而忽視了精神內涵的追求。紅色文化以其崇高的信仰和激勵人心的格言激勵著人們追求真善美,追求自身的進步和社會的進步,為人們提供了奮斗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產生真知,只有在實際行動中才能實現夙愿。此外,紅色文化還教會了人們團結合作、互助守望的重要性,這對于共同創造美好未來的當代社會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段:個人心得與總結
通過學習紅色文化,我深刻領悟到了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也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紅色文化給予了我勇往直前、堅定信念的力量,激勵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同時,紅色文化也啟發我關注社會、關心他人,提醒我要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在今后的學習和實踐中,我將繼續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將紅色精神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為實現國家的繁榮與人民的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和人民的光榮戰斗。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學習和了解,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意義,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讓我們共同努力,傳承紅色文化,用實際行動踐行紅色精神,為中國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四
為了推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增強黨員意識,5月25日—29日中心組織了遵義紅色之旅,讓我們追尋革命足跡,體會革命精神。
在為期五天的培訓中,我們實地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茍壩會議會址、息烽集中營舊址、婁山關戰斗遺址、茅臺鎮四渡赤水之三渡渡口,瞻仰了鳳凰山紅軍烈士陵園,聽取了遵義會議和會議精神專題教學,觀看了舞臺劇《偉大轉折》等等。在鳳凰山紅軍烈士陵園,我們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了花籃。
在烈士紀念碑下,仔細聆聽了有關鄧萍烈士的英雄事跡,為革命烈士不畏強敵視死如歸的精神深深感動。在婁山關戰斗遺址,親身體驗了小尖山、大尖山的長征路,親身感受了當年戰斗場景的激烈和紅軍翻山越嶺的艱險。在遵義會議紀念館,了解了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擇點,是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的一個偉大革命進程。在茅臺鎮,參觀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中第三渡的茅臺渡口和四渡赤水紀念館,仔細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歷史始末和毛澤東同志如何在第三渡和第四渡中運籌帷幄,將紅軍困局轉危為安的精彩故事。
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艱辛,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激發了我們要珍惜今天擁有的一切,加倍的努力工作。這次紅色之旅我有幾點體會:
在新時代,我們仍需要學習借鑒革命年代戰爭的經驗。
三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堅持革命先輩的獨立自主,要敢于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不斷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探索出改革發展的新道路。
這次“紅色之旅”對我而言,不僅是一次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的機會。更是一次從思想、黨性認識上的重大洗禮。在重溫黨的偉大歷史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我自己當今的信仰和未來生活的冷靜思考。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應該發揚光榮傳統,要把這次紅色之旅當作人生的一次新的起點,要用嶄新的精神面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不斷鞭策自己,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為建設“高效、便捷、一流”的政務服務工作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五
紅色文化是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和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它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許多英雄人物孕育了紅色文化,他們的事跡和精神給予了人們深刻的啟示和思考。在我個人和家庭中,紅色文化一直被高度重視和傳承,我由此有了對紅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二、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
紅色文化起源于中國的革命戰爭時期,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事業的產物。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無數革命者為了實現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不懼艱險,舍生忘死,為人民的利益堅守。他們的理念和斗志是紅色文化的根本,他們的事跡和背后的精神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財富和精神支持。
三、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它體現了中國革命精神、社會主義價值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些價值觀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公德、科學精神、和諧與平衡、民族精神和人文關懷等。這些價值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為了人民的利益和發展,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
四、紅色文化的當代意義
紅色文化不僅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當代中國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征程中,紅色文化始終是引領方向的重要指南。紅色文化給人們以自信與勇氣,使我們更加堅定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紅色文化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引導我們在當前社會環境中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五、個人對紅色文化的思考和體會
作為一個現代新三軍人,我感悟頗多。紅色文化給了我深厚的情感和堅定的信念。我站在官兵的角度審視紅色文化,它是軍人不懈奮斗的動力源泉。作為中國軍人的我,要不斷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將其注入到自己的血脈中,成為無論在戰斗還是平時生活中都能夠堅守信仰和使命的有擔當的戰士。
在傳承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紅色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和智慧的結晶。紅色文化告訴我們,只有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樂觀進取的精神狀態,我們才能贏得勝利。同時,我也明白紅色文化的傳承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貫徹落實。
在堅守紅色文化的過程中,我深感紅色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它不僅僅是文化的符號,更是一種精神的追求。紅色文化給我們注入了健康向上、無私奉獻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僅是對個人的促進,更能夠在更大的范圍內推動社會進步和和諧的發展。
總的來說,紅色文化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巨大的影響。它承載了無數英雄人物的革命事業和奮斗精神,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我們深入學習、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才能真正把紅色文化發揚光大,為中國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紅色文化是我們共同的寶藏和遺產,我們應該將其與時俱進,傳承下去,讓紅色文化永遠閃耀光輝。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六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進行的萬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是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的追求為精神導向的時代價值的靈魂。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時代的蒼桑感使我們更對其產生一種久違的眷戀與心靈的洗滌,這種蒼桑感使我們內心油然感恩于現在,感恩于離我們己遠去的一代英烈,眷戀他們那種堅忍不拔,理想與信仰高于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長征征途中培育出來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走向成功的強大精神動力。
長征是偉大的,她的偉大現在看來不完全是表現在她的一個個具體戰役的勝利上。從出發前的數十萬人,到達延安時僅剩下一、二萬人,雖然一路上打了很多次勝仗,但是相比這種可見的勝利與失去,那實在是一種慘痛代價為籌碼換來的勝利。另外從敵我力量懸殊的對比和物質利益的得失上說,怎樣也很難理解這種勝利的深遠意義。國民黨趕盡殺絕想把一支代表人民利益與希望的隊伍驅趕了二萬五千里,迫使紅軍進行戰略性大轉移而退居到中國民族圣地延安城。
然而,正是這一奇跡般的戰略轉移,長征的偉大意義在此后一個久遠的時代中表現了出來。截止到現在,我們還受益于她,并感恩于她,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
作家矛盾也曾說過:斗爭的生活使你干練,苦悶的煎熬使你醇化;這是時代要造成青年為能擔負歷史使命的兩件法寶。
當今天我們重溫長征這段悲壯史詩的時候,當我們再次高歌高原寒,吹斷糧的時候,那種時代跨越感讓我們內心感恩于現在,不畏將來。
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那段崢嶸歲月都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用心感受和領悟,來培養一種民族責任感、使命感,學習那種理想和信仰高于一切的無私奉獻精神。
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長征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軍隊,只要有這種艱苦奮斗、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也只有銘記歷史,特別是銘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中國革命史,才能深刻了解過去、全面把握現在、正確創造未來。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七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激勵人民前行的理論支撐,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令人意識到了國民自強的重要性。而《紅色文化》則是從文化角度呈現了毛澤東思想的獨特魅力,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號召新一代青年傳承紅色基因,勇當時代先鋒。“紅色文化”不僅僅是靜態的歷史紀念品,更是活躍在當今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價值的文化形態。
一、認識紅色文化,重溫革命歷程
《紅色文化》寓意深刻,不僅提到了紅色文化來源和內涵,而且對紅色文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挖掘和呈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是追尋真理、弘揚紅色風骨、品位紅色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古老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而紅色文化,則是弘揚“仁愛、道德、文明、責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興價值體系。
二、強調紅色文化與時俱進的精神特征
紅色文化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合理的轉換和創造的新形式,以角色互換的方式,通過更多元化的文化體驗,更好地迎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能夠確保與受眾的緊密聯系,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活力和魅力。《紅色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了新文化和創造性創新的力量,對紅色文化的分類方案進行了擴展和細化,對于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精神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弘揚紅色文化精神,亟需高度自覺
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其實是落實民族精神“團結、奮斗、創新、共享”的現代價值廣場,也是塑造全民族文化個性的一種方式。這種文化上的自覺是對革命先烈及革命精神繼承發展的高度認同,是尊重傳統文化和熱愛新文化的綜合表現,也是發揚民族自信和自尊心的內在體現,更是走向新時代的一條必由之路。
四、紅色文化在當代中國的地位和含義
紅色文化更是建設創造文化與繼承創造文化的重要橋梁,在全民族快速發展的當代需要,“紅色文化”的思想體系更顯其必要性和現實性。在實踐中,各種未完待續的文化現象時有發生,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各種不同特質的文化呈現為社會發展打下了寶貴的基礎,同時也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文化體系的契機。
五、共享紅色文化,弘揚精神價值
紅色文化的意義是多方面的,在情感上,將其紀念碑式地呈現,更能吸引人們前來一探究竟,珍惜其含義,在文化上,可通過小說、電影等文藝作品,激勵人們“子承父業,忠孝兩全”的傳統美德,在理性上,可引導人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奮發向前,不斷推動紅色文化的創造與發展。
總體而言,紅色文化的鼓舞和感染,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范疇,而要深入到每一個個體內心的靈魂深處,在推動中國特色現代化進程中,大力弘揚和發展紅色文化,煥發生命的光輝和力量,讓紅色文化成為各級文藝工作者和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參與互動的文化盛會,展示中華文化的新氣象、新態度、新時代氣息,這對于繼承和發揚革命文化精神,促進文化創新創造,發揮文化產業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八
六月下旬,我有幸參與了公司組織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色教育學習活動。望著漫山遍野的郁郁蔥蔥,腳踏著井岡山這片沉重的血紅色土地,不知此行會有何許收獲,又會留下怎樣的記憶。
我對這次紅色教育和井岡山的第一印象,是紅軍劇場里那場讓人揪心的演出《井岡山》。那個時候我只是覺得整場演出的氣氛悲沉肅穆,那帶著鐐銬的獨舞、小河邊托付的嬰兒、蜿蜒逶迤的火把、隆隆作響的槍炮聲、八角樓的星星之火、鋪滿了整個山谷的紅色旗幟,看的所有人的心沉甸甸的。
一、生命熄滅時的交代
就在所有人還來不及收拾好悲傷沉靜的心情時,我們的紅色教育學習班開課了。給我們講述那段歷史的都是當時在井岡山堅持革命斗爭的先烈后人,而紅軍劇場演出里那個“小河邊托付的嬰兒”,就取材于井岡山上的真實歷史事件《大井托孤》。在那個白色恐怖的殘酷年代,由于紅四軍主力部隊轉移,故事的原型、紅軍女戰士曾志,毅然選擇了將剛生不久的嬰兒留在井岡山。解放以后,曾志和她留在井岡山的后人重逢了,那時的她已是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卻從來也沒有給她遺失的孩子做過任何的補償。在生命垂危之際,曾志老人對身邊的兒子說道:“來發、春華,媽媽對不起你們兩兄弟,因為你們出生的時候戰爭太頻繁了,沒辦法帶你們,送給老鄉撫養。解放了,找到了你們,可我沒盡一個母親的責任,來發還在井岡山種地,我感到愧疚,但我相信今后你們會慢慢理解媽媽的”。
還記得主持人向我們講述曾志的87個信封和一封遺書。信里寫著:“這是組織上發給我每個月的工資,我除生活開支之后,剩余的這一部分,請幫我轉交給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們”;而在她的遺書《生命熄滅時的交代》里寫著:“死后不開追悼會;京外家里人不要來京奔喪;遺體送醫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沒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岡山一棵樹下當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塊大石頭下。靜悄悄的,三個月后再發訃告,只發消息,不寫生平……”。在她70年的革命生涯里,15歲進入湖南農動講習所,參加湖南、上井岡山、馳騁閔東、轉戰延安、奮戰東北……這是怎樣的一種革命胸懷和高風亮節的情懷啊,我余下的所有記憶都已被眼淚深深的打濕在了內心深處。
二、在最風華正茂的年紀
我對井岡山的第二印象,是當我們站在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入口,在那種莊嚴的氛圍里,我們緩緩拾階而上,向長埋于此的英烈們獻上鮮花與挽聯;巍巍井岡山,縱橫五百里,綿綿不斷的小雨澆濕了瞻仰陵園的人們,卻也更把那份莊嚴凸顯的淋漓盡致,耳邊松濤陣陣,眼前細雨迷蒙,與鮮花挽聯一起獻上的,還有所有人對烈士們的崇敬與緬懷。
蒼松留英杰,青山埋忠骨。作為羅霄山脈的腹地,這里究竟長眠了多少烈士,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出身與經歷都各不相同,在最風華正茂的年紀里,為掩護秋收起義主力部隊突圍犧牲的盧德銘年僅22歲,被安福縣靖衛團殘殺的伍中豪年僅25歲,被叛軍槍殺的王爾琢年僅25歲,張子清犧牲時年僅28歲,因掩護紅四軍軍部首長突圍被俘,慘遭敵人殺害的伍若蘭年僅26歲……在陵園的紀念碑上,鐫刻著密密麻麻的姓名,卻也有很多有姓而無名的烈士,記住他們吧,那些名叫“三妹、狗娃”的人們。
三、淡雅芬芳的井岡蘭
很多年前,當美國記者史沫特萊撰寫《偉大的道路》一書時,曾采訪朱德:“提起伍若蘭,你為什么顯得那么消沉?”隔著一張小桌,表情沉重的朱德用沙啞的聲音回到:“她被國民黨抓住,折磨了很久,才砍下了頭,懸掛在她家鄉湖南長沙的大街上示眾。”在井岡山的雕塑園里,伍若蘭是僅有的兩位女性之一,她們都不是以偉人的妻子身份,而是以井岡山斗爭主要領導人的身份站立于此。突圍被俘的伍若蘭身懷六甲,可敵人卻對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只為了換取她的一份脫離朱德、脫離革命的“公開書”,直至她的頭顱被割下,直至她被敵人剖開懷孕的腹部,她也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伍若蘭最終留給井岡山的所有回憶,是她曾傲然不屈的吶喊:“共產黨人從來不怕死,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榮,若要我低頭,除非日頭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講解員告訴我們,1962年春,76歲的朱德同志曾經回到過闊別33年的井岡山,他帶走的是一株淡雅芬芳的井岡山九節蘭,那是怎樣的一種忠于信仰的氣節,又是怎樣的一種深切懷念和初心不悔,“唯有蘭花香正好”。
懷著對井岡山那一縷凝重的情思,我把此次的紅色學習也看做了一場探尋之旅,想去探尋那些能夠“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紅色基因。“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呀閃銀光……,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我們的毛委員在燈下寫文章……”,當年的毛委員在八角樓寫下了兩篇光輝雄文——《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再加上以后在蘇區寫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那盞油燈更是點燃了革命的圣火,那束劃破夜空的燈光與北斗星交相輝映,照亮了風雨如磐的神州故園,溫暖了黑暗世界饑寒交迫的奴隸,指引了那艘南湖紅船乘風破浪的航向。
想起在井岡山上聽到的最后一句話:“上井岡山偉大,下井岡山也偉大”。細細品來頓覺意味深長,井岡山的親身感悟與震撼,已成為如今校準我現實工作和生活的思想坐標,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要做一個怎樣的共產黨員,我在洗禮中接受思考。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九
如果說,世界上真正存在無價之寶,那她最應該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一個前進的時代,總有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一個發展的民族,總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意志。書中所稱頌的紅色精神,她是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踐中發揮著先導作用,并在實踐的冶煉中得到升華的一種崇高精神,她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之源、動力之源。她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在槍林彈雨的年代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而且對現代社會也有著重要啟示和示范作用。
中國共產黨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人在戰爭年代創造的井崗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以其崇高的追求、純潔的品質、豐富的內涵,為最可寶貴的人類精神財富增添了璀璨無比的偉大篇章,堪稱中國之寶、寶中之寶。
《紅色精神》這本書,擷取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具時代特征、影響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這四種精神,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紅色經典故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艱苦的關鍵中克服艱難險阻奮斗不息、在內憂外患的多重壓力下突破困境絕處逢生、在道道關隘和重重考驗面前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的英雄氣概。
今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激勵作用越來越突出。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傳承紅色精神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接力。越來越多的人行動起來,積極宣傳紅色精神,大力弘揚紅色精神,把紅色精神潛移默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和靈魂。
因而也就涌現出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雷鋒精神;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革命和拼命、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大公無私先人后己、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五種革命精神。有了這些精神,中華民族一定會走向復興之路、繁榮之路;有了這些精神,中華民族就會更加健康、更加堅強、更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愿更多的人閱讀經典《紅色精神》;愿更多的人爭當《紅色精神》傳人!
紅色文化心得體會篇十
為引導廣大在校生黨員探尋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扎實推進學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河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以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開展以“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院師生黨員代表前往蘭考、竹林鎮進行參觀學習。
在蘭考,隊員們首先瞻仰了焦裕祿雕像,并在焦裕祿墓前三鞠躬,以示追悼,隨后,隊員們又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了焦裕祿紀念館,感受焦裕祿情懷;在竹林鎮政府負責人的講解下,學院師生了解了竹林鎮三十年來艱苦的奮斗歷程,感受到竹林鎮由村變鎮,由窮變富,由落后變先進的三十年風雨巨變,隨后,學院師生相繼參觀了竹林鎮博物館,竹林鎮碑苑,一覽竹林鎮豐郁濃厚的歷史內涵與艱苦奮斗的文化成果。
學習結束后,隊員們認真總結,積極反思。“焦裕祿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令人感動,竹林人身上的永不服輸的拼搏進取精神值得我們欽佩,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就應該努力加強自身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的培養,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出力。”交流會上,安雷這樣講到自身的感悟。
參觀學習結束了,但紅色的精神卻流淌進隊員們的心中,灌溉著隊員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