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一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并不是酒后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里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為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后生活悠閑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后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鉆營的各種丑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后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會悠閑地在籬下采菊,抬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閑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稱道:“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采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贊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向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于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于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托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二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
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
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
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衰榮:這里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后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于長安城東,前后處境截然不同。
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忽:盡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三
1.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悠然灑脫的心境,讀出詩歌的情感。
2.將誦讀與傳統吟誦相結合,通過品讀詩句,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3.體悟陶淵明擺脫世俗名利的羈絆,回歸自然田園,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重點:以品帶讀,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情感。
難點:理解陶淵明遠離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態度。
誦讀法、吟誦法、品析法、小組合作法。
1.激趣導入:
以酒引入本詩。
2.初讀感知,“酒”意微醺。
(1)學生自由誦讀。
(2)全班齊讀。
3.品析感悟,“酒”后心聲。
(1)【小組合作交流】品析詩意,思考如何讀出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朗讀技巧:語氣、語調、重音、語速。)
預設:悠然_____南山(換字品析)。
描繪寫景句的畫面,感悟意境及情感。
(2)拓展思考:請結合理解,為本詩再擬一個題目。
(根據學生回答,歸納擬標題的方法。教師簡單講解“飲酒”為題目的妙處,落腳朗讀要讀出酒后的逍遙自在,無拘無束,語速舒緩,語氣輕松愉悅。)
4.吟誦品味,“酒”韻悠長。
【小組合作讀】設計一個誦讀或吟誦展示。(個人及小組形式均可)
(幾位同學展示其他詩歌的吟誦。)
教師指導吟誦本詩方法: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
(小組合作展示誦讀或吟誦。)
全班一起吟誦。
唐令西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四
陶潛,也許你這一生的名聲也便是你一生的銘記,一生的宿命:你埋沒于世間滾滾風塵中,潛進那自樂的心靈家園里。俗世尋不見你的神采,九泉卻掩不盡你的魂風。
千百年后,你浮現于我面前,你,陶淵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卻似無意地攜走了我心間的一瓣菊香。 ? ?初識你是在你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后的小居。你的家在一片與世無爭的靜謐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雞犬相聞間。我嘆你如何尋得這一方凈土,山也清麗,水也清麗;人皆安詳,心皆安詳。
你欣然地右手執卷,左手牽壺,來往于這片山水田園間,微醉的身形挪移著,映在那些池竹稻麥上。壺中的可是那忘憂醒神的酒,讓你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無人懂的丹青妙卷,讓你不求甚解地會意去了其中的快樂?人世間沒有你陶淵明,可你到底身處天地間,身處那一片桃花源。
哪怕是淡泊明志的諸葛孔明也堅守不住那一畝三分凈土。卻唯有你,為那一壺一卷與世俗決裂,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著實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無限恢宏的新世界。隱,使你守住心而不動。世間紛擾,誘惑卻也不可避免。你當年無心而出山時,定不曾多想鳥倦飛而知還之日。
可這日子來得到底是快,也使你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時至今日,我依然仰視著你釋懷的神話,堅信著包容萬物而無染的心胸的存在。
還有你的文章,消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之味的氣息,一起塑起了我心中那個壺卷于手、坦然于胸、土灰掩面卻神采非常的你― 陶淵明。 ?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 有心云常在,倦飛鳥無從。 ?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五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人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以讀—講—賞—評—練的方法學習鑒賞詩歌。
2.過程與方法: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詩中內涵以及作者積極的人生追求和熱愛田園生活的情致。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飲酒》,使學生對詩人陶淵明形成正確認識,正確理解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境界,啟示學生培養樂觀向上的生命態度,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處世方法。
整體把握全詩,理解詩歌思想內涵和精神境界。
正確認識和理解詩人陶淵明以及他的處世態度,并學習借鑒于自身。
播放器、多媒體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官場上多少人為了仕途而爭名奪利,為了升遷而不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殘害親人,但是卻有少數文人墨客鄙棄世俗,厭惡官場,辭官回鄉,歸隱田園,過著“世與我相違,復駕言兮求,人生行樂耳,何須富貴時”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詩人陶淵明的一首田園詩《飲酒》。
二、作者簡介
詩人陶淵明(約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潛。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卒后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九江柴桑(九江縣)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詩人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任江州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委蛇。當他做彭澤縣令時,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當天職官回鄉,寫下了《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等大量詩作。從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共十三年。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對唐朝的王維、孟浩然等人產生很大影響。
三、賞析詩歌
1、播放《琵琶語》聽音頻朗讀
2、劃出節奏、韻律范讀朗讀
明確: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組討論,通譯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居住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問怎么能做到這樣呢?因為心與世俗遠離,自然就覺得地處偏遠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邊的籬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見南邊的廬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夕陽映照下的南山籠罩在一片蒙蒙的霧靄中,越發得美妙神奇,而一雙雙飛鳥借著暮色結伴飛向林間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里邊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沒有合適的語言表達。
4、分析每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樂;三四句恬靜而閑適;五六句滿足而得意;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長而感慨。
四、問題探究
詩人身居人世,但無俗事紛擾,是因為民主協商超脫世俗,不為名利所惑,不為榮祿所累,擁有平和的生活。遠離官場,遠離塵俗,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遠是正確的選擇。“心遠”與“地偏”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四句,包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凈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
“心遠”包含:心志高遠,淡泊名利,寧靜處世。這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達觀的生活態度(酌貪泉以覺爽,處涸澤而猶歡)這就是詩人陶淵明不朽的精神堡壘。
2、理解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神來的寫景之筆,描寫詩人在東邊的籬笆下專心而悠閑地采摘菊花,偶一抬頭,無意間便能望見悠遠超然的南山。兩句刻畫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形象。這不是一個“采菊”一般的動作,而是包含著詩人超凡脫俗,熱愛自然的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情操。
東籬的凌霜黃菊,蒼翠的峻拔南山,大自然高法美好的景致與結廬人境超脫塵世的詩人融為一體,形成人與自然物我合一的意境,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也正是作者自己的悠然。此句刻畫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又刻畫一個采菊的形象,人與自然詩情畫意,膾炙人口,千古流傳。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描寫什么?有何深意?
夕陽西下,山色迷人,飛鳥結伴,知倦還巢,景物描寫。鳥飛倦了,也知還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場,追名逐利,樂不思返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懷抱。詩人《歸園田居》中寫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此二句雖寫景,實則抒懷悟理,用飛鳥相與還的現象類比人應知“反璞歸真”。
4、最后兩句的理解
本詩的主旨句,抒懷。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語言形容出來,只可意會,妙不可言。萬物運轉,各得其所,人生真義,反璞歸真,辭官歸隱及人生的真諦。
五、指導背誦
六、課堂練習
七、小結拓展
詩人陶淵明棄官歸隱,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與黑暗的官場決裂,選擇適合自己生存方式生活,具有一定的積極的意義,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的人生態度,但也要辯證地看待他的歸隱,要潔身自好,并不一定要歸隱田園,與世俗決裂,而應該積極參加社會生活,學會生存。
八、布置作業 背會并抄寫《飲酒》
板書設計: ?飲酒
心遠地偏_________遠離塵世、超凡脫俗
采菊見山_________熱愛自然、心境恬淡
山氣飛鳥_________自然之景、歸隱之意
真意忘言_________人生真義、反璞歸真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六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譯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回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里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這一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一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一場中鉆營取巧的一套,終于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一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一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一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么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你怎么能做到這樣?而后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于這一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么,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一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一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一得一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里,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抬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間,有一種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一支輕一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一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里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像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于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閱讀練習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記結廬之事,寫田園之景,抒隱居之情,以純樸自然的藝術風格表現了詩人閑適的.生活和對自然風光的喜愛。
“心遠”,是思想遠離官場的意思。
“而無車馬喧”,寫自己居住的地方非常安靜,沒有什么人前來打擾。
詩人住的地方并不是很偏僻,卻沒有什么有地位的人來拜訪他。這是什么原因呢?心既遠離塵囂,那么處于眾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凈之地了。詩人歸隱后,停止了和舊日仕途友人的來往,天長日久,自然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了。
詩人在自家的菊園里采菊以佐酒,悠閑地抬起頭來欣賞南山美麗的景色,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和高尚的情致。
“見”是無意間看見,如好友相見,表現了詩人把心和大自然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看”和“望”是有意欣賞,使人和物拉開了一段距離。
5.說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景物描寫的含義。
山間的云氣到傍晚的時候顯得很美,這時飛鳥也結伴歸巢了。詩人從自然景色中領略到無限的樂趣。而飛鳥歸巢自然會勾起詩人辭官歸隱的聯想。
6.詩的最后兩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為什么“欲辨”而又不辨?
有人認為留給讀者一個思考和品味的余地;也有人認為是一種避禍的遁詞,陶淵明迫于當時嚴酷的政治,不能明說自己的感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七
1、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全詩。
2、反復吟誦,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感悟詩人熱愛自然,回歸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語感的培養和詩的表現手法的學習
1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以有關飲酒的話題導入課題,然后板書課題《飲酒》(其五)陶淵明。
二、作者、作品介紹:
1、走近作者:
展示陶淵明個人小檔案,學生齊讀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著名詩人。
性格:“嫻靜少言,不慕榮利”
愛好:“好讀書”,“嗜酒”
喜愛的花卉:“晉陶淵明獨愛菊”
2、作品介紹
陶淵明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組詩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園詩”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詩作。陶淵明的作品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有“田園詩人”“平淡之宗”之稱。
三、詩韻朗讀
1、學生自由的大聲朗讀詩歌。
(1)、老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劃分五言詩的朗讀節奏
2、學生自我評價朗讀效果,并明確這首詩所適合的朗讀語氣。
3、學生以合適的語氣和節奏再讀詩歌,教師指導。
4、播放詩歌朗讀范文,學生借鑒掌握。
5、學生個別朗讀,師生訂正。
四、畫面再現——理解詩意
1、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
2、這首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一種心境(用詩句中的一個詞回答)?
明確:悠然
五、合作探究——品讀詩歌
1、想一想,作者的“心遠”主要體現在哪些詞語當中?
2、展示歷史背景知識,請學生閱讀,以幫助理解。
3、學生明確: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描繪的語境
陶淵明為何對菊花情有獨鐘?
菊花與陶淵明有何相似之處?
比較將“悠然見南山”的“見”改為“望”的不同之處。
學生講述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悠然之感”。
(2)、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學生釋義
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什么“而無車馬喧”?
“車馬喧”僅僅指車和馬的喧囂聲嗎?如果不是,還指什么?
遠離了什么?親近了什么?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詩歌描繪的意境
作者看到“飛鳥相與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想?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覺得“真意”是什么?
六、我的收獲
細品研讀詩歌,想想從詩句中,你能感受到怎樣的陶淵明?請以“我感受到了_ _的陶淵明”說說看。
七、總結下課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八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后所作。《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為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并無內在聯系,興至揮毫,獨立成篇。
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閑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么“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為什么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么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采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采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抬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里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后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啟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里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么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于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于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詩人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么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
詩人陶淵明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復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于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么他掛冠歸隱以后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他跟鄉親們的關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這個“愿”一般人理解為回歸自然之愿,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愿望就是豐收的愿望。我認為只要能夠豐收,那么衣服打濕了沒有什么關系,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里老是放著一把無弦琴,就是沒有琴弦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著撥喇撥喇,沒有琴弦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陶淵明飲酒原文篇九
陶淵明,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下面小編收集了改寫陶淵明的飲酒,供大家參考。
清晨,人們都睜開了雙眼,開始了耕種。
他們把豆子都耕種在南山腳下。放眼望去,野草長得非常茂盛。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大自然像一幅美妙的風景畫。
微風在我不經意間悄悄走過,不然這窗外的山怎會如此綠呢?這樣的美景使我頓時心曠神怡,田園生活真好!
我與農人扛著鋤頭來到了山腳下,想要在這種些豆苗。瘋長的草兒使我無法耕種,只得先將雜草除掉。不一會,我的額頭上溢出了汗水,但我心里很高興,也許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
直到天黑了,我才頂著月亮扛著鋤頭回家。在歸來的路上,兩旁的小草長的很茂密,行走不便。草上的露珠像調皮的娃娃,跳到我的衣服上,將我的衣服打濕了。衣服濕了不要緊,只要我能夠天天這樣,過著自由的日子,那我就會十分滿足。累點又算什么?至少我離開了那陰暗、紛紛擾擾的官場,過起了我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就算每天這樣辛苦我也很開心!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你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一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一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愿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一陣濕呼呼的露水味兒,透過窗戶,鉆進了鼻子。迎著金色的陽光,我信步跨出屋門,來到小院里。又是一個新鮮的早晨,空氣清冷。一輪旭日從東面的山間爬了起來。
漸漸的,街道上熱鬧起來了,來來往往的路人,過往的車馬,熙熙攘攘的人群,好一副熱鬧的景象。
片刻之后,回到小屋中,斟上一杯清酒,隨性作幾篇文章,不覺沉浸了美妙的仙境,僻靜的山林。忽的,又好似來到了桃花盛開的桃林中。
酒醒,我安然來到東籬邊,隨手采了幾多菊花。秋日的菊花呀,又是一副燦爛的景象。悠然間,抬頭望見了美麗的南山,或許,就有位老神仙住在那有著淡淡清清霧氣的山上吧!
秋日的黃昏下,山谷中的微風帶著絲絲涼意,裹著點點花香,向山的這頭飄來。歸巢的鳥兒們合群結伴飛回了家。
此情此景包含了多少的人生真趣呀,這時候,想要用一個詞語去描繪這美妙的景色,卻早已忘記將用什么語言去形容了。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落紗窗的時候,我已身處自家院中開始了一天的享受。掃掃門庭,喂喂家畜,摘菜淋花,當我勞作完畢斜倚在躺椅上欣賞遠處的風景時,門外已是車馬喧嘩,人聲鼎沸。不必理會那些吵雜的聲音,因為心靈已經隨著天上的白云飄向遙遠的.天邊。愜意和舒適的感覺緩慢的流淌過全身,滿眼的藍天和形態各異的云朵。剎那間,自身也仿佛身處其間,隨著那悠悠的清風飄來飄去,一旁是鳥兒翱翔的身影,另一旁是軟綿綿的云彩,如夢似幻,亦幻亦真。
有人曾問我為什么能如此的灑脫自在,我想那是因為心靈選擇了避離凡塵俗事自然會幽靜遠邈。這和“心靜自然涼”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心終日為世俗所羈絆、所迷惑、所糾結,那又怎么能夠以一顆平靜的心情去體會那種悠然自在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