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一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__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著分享不去爭什么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后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么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于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臺可以認識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幸,但僥幸,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說,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愿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么,靈魂在哪里?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于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并不是我一人這么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后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里?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說(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里不管了),這一卦屬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么,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么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里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里面說,圣人是:仰觀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關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著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說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么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么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么現在沒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于某位姑娘的問題,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說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于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么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二
春節又稱新春、新歲、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隨著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人們所賦予“春節”的內涵也在不停地變化著。
漢武帝時期,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正月一日為歲首,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魏晉時期,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宋朝時期,除夕、春節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明清時期,新年習俗的禮儀、應酬都已經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燃爆竹、換桃符、守歲等民俗也由此興起,圍繞春節的文化創造越來越活躍,儀式越來越完整。《萬歷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人們在新年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秋千、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游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但因各地風土人情的不同,也各有區別。
辛亥革命以后,逐漸改用公歷紀年,為區別農歷和公歷兩個新年,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歷一月一日改稱為“元旦”。
新中國成立后,正式使用公元紀年,自此,"春節”之名被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 當代的“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法定假日,古老的新年被賦予了時代的色彩,各種新鮮潮流的、絢麗多彩的過年方式,營造出濃濃的大年環境、大年氛圍、大年情結和大年文化。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三
4月初,江浙滬一帶300多條漁船紛紛匯聚到秀洲區王江涇鎮蓮泗蕩,只為一場傳承延續了600多年的民間民俗活動。“民間民俗·多彩浙江”主題文化活動暨流淌著的運河民俗——20__中國江南網船會在秀洲區王江涇鎮拉開帷幕。船民祭祀、文藝展演、踏白船表演賽等活動重現了“流淌著的運河民俗”。
傳統民俗文化發展的根基在于深厚的歷史積淀。地域特征往往代表著一個地區、一個區域的文化風貌和文化性格,是這一地區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準確把握地域特征,彰顯地域文化個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文化品牌。“網船會”起源于元末明初,是江浙滬一帶漁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民俗活動。自清咸豐以來,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期間,江浙滬一帶漁民、船民數萬人紛紛駕船前來,形成了國內罕見的水上民俗盛會。20__年,“網船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已成為王江涇鎮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庭院深深……一幅幅美麗鄉村的剪影躍然匾上。在秀洲區新塍鎮天福村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內,一個個美麗圖案被繪制在蠶匾上。緣何天福村會想到用蠶匾作畫裝扮美麗鄉村?以前,種桑養蠶是天福村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年一半以上的經濟收入都來源于此。可是近年來,人工成本占收益的比重越來越高,而蠶繭的價格卻不升反降,部分桑農的養蠶積極性受挫,于是,不少養蠶的農具成為農戶家中的閑置物品。“為了傳承我們村的傳統民俗,我們挖掘蠶桑文化,收集了一些閑置的蠶匾來再創作,將這些美麗鄉村的剪影打造成為美麗宜居示范村中的別樣風景。”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俗文化與人民群眾結合
無論怎樣的民俗文化建設如果離開了群眾創造、群眾參與,都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大眾所創造的“草根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折射出當今農民渴望成為文化主角的強烈愿望。
元宵,一個傳統節日,可在新塍鎮,它已成為一張特色文化名片,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一個窗口,成為農民自辦文化、自我享受文化的一個載體。自1999年起開始舉辦脫胎于“鰲山燈會”的“元宵民俗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九屆,每一屆都是繽紛多彩、盛況空前在新塍元宵民俗文化活動中,群眾親自創作、親自參與,真正成為文化主角,享受著自辦文化的樂趣,也使民俗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正值傳統的七夕佳節,油車港鎮的古竇涇村都會舉行擁有上百年歷史的七夕香橋會。“香橋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由當地的一個秀才倡導引進的,多年來代代相傳,以此形式紀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每年的儀式舉行當天都有老百姓千余人,規模壯觀,影響較大。“香橋會”的形式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通過這種儀式祈求著風調雨順和平安幸福,同時也寄托著對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愛情的祝福和向往。20__年,“七夕香橋會”被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
元宵燈會、香橋會都是古代民間傳下來的,它不僅承載傳統文化,展現了地方風采,而且在凝聚民心中發揮著積極向上的作用。元宵燈會上看特色花燈展、賞文藝演出、品元宵湯圓;香橋會上百姓們用自家所帶的香燭搭建特殊“鵲橋”,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也為群眾性文化成果搭建了展示的舞臺。
民俗文化與創新發展結合
傳統文化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發展民俗文化需要不斷創新,以群眾需要為基礎,不斷充實亮點內容,讓有亮點的民俗文化走入生活,走入群眾,同時努力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更好地拓展內涵,打造特色,塑造名片。”秀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新塍鎮元宵民俗文化節,每屆元宵民俗文化節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本地特色,在形式和載體上進行創新,使每屆都有特色,每次都吸引數萬群眾參加。著力于將新塍的歷史傳統、美食文化、民間技藝呈現給廣大人民群眾,活動形式從當初的文藝行街、元宵燈會到現在的將猜燈謎、賞花燈、看演出等傳統項目與非遺項目、傳統手工藝等展示結合起來,從更新穎的角度展現了新塍鎮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風采。同時,把新塍特色美食評比相結合,使美食與文化相得益彰,促進美食文化的發展。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四
這一天,我們一家又忙乎起來。瞧,爸爸、媽媽和我在房間里整理舊衣服,給它們找“新主人”。
“這可是一件我非常中意的衣服,現在長胖了,穿不下了,哎!”媽媽拿著她那件綠色的運動衫在自己身上比量,非常惋惜。媽媽看了我一下,眼睛一亮,把運動衫套到我身上,拉著我前前后后地看了一通,興奮地大叫:“正好合適!”爸爸也在一旁連聲稱贊。
我們將一些舊衣服重新洗干凈、曬干,然后疊好、打包,送到小區樓下的“愛心捐助站”。而我那些比較小的衣服,則是送給五歲大的表妹穿。
還有一些衣服送到外婆家,他們家里也挺熱鬧的,二舅媽也正忙著整理舊衣服。
我招呼表妹過來,給她套上一條我穿過的草綠色毛衣。表妹有一個圓嘟嘟的大肚子,所以衣身正好合適,只是袖子長了一大截。外婆剛好走過來,她邊幫表妹挽起過長的衣袖,邊說:“小孩子嘛,個子長得快,現在將袖子用線給縫起來,過兩年長高了,把線挑掉,這又可以穿兩年。”說完,立馬找來針線,親手將袖子縫起來。
二舅媽也整理出表妹一些周歲時穿的衣服,讓我搬到大舅房間。房間里,才剛六個月大的二表妹小可可在搖籃里睡得正香。衣服是大了些,但再過幾個月,基本上都可以穿了。小可可在睡夢中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好像在說:“這些衣服我真喜歡!”
就這樣,我們的舊衣服又找到了它們的“新主人”。“大手牽小手,節約我先行。”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五
農歷的臘月初八,是要喝臘八粥的。
臘八粥是一種很講究的食品。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于宋代。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傳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窮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這種粥材料五花八門,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奶奶就為這頓粥忙活起來。用涼水泡起了黃米、黑豆、紅棗、花生等谷物。光看著就讓人聯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點起火爐,架起大鍋,加好了水,輕輕放進了準備好的谷物,鍋中馬上變成了五彩世界,花花綠綠的,散發著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攪和了一下,鍋中馬上就翻騰了起來。奶奶滿意的蓋上鍋蓋,去看電視去了,可是我依舊對這十分感興趣,細細的等待著,我現在終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燃出的火柔柔的,輕輕的烘托著鍋底,如此做出的粥才會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點點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條堅實的木頭為了我們的一頓美味,變成了灰燼。
過了一個多小時,鍋蓋沿冒出了白氣,鍋中也發出了咕咚咕咚的聲音,我興奮的大喊,奶奶走來拍拍我的腦袋,“等等,就來了,你這個小饞貓!”
她揭開鍋蓋,里面的水幾乎消失殆盡了,纏和在一起的米粒間不時有一個個小氣泡,仿佛一個個噴發的火山。膨大的紅棗們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愛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話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喚起了家人們。
一碗粥下肚,整個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掃而光。神話故事說:“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還能增福增壽。”
唉,如果天天都是臘八節該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臘八粥該多好!
傳統臘八節初中作文四
你們誰知道臘八粥是用什么組成的嗎?我知道,是用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棗等煮制的,有的還加進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白糖、紅糖、葡萄等作點綴,使臘八粥更精細可口。
我還知道關于臘八節的傳說:佛祖迦牟尼原來是印度的一個王子,他后來出家修道。一次他來到一條河邊,因饑餓勞累昏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五谷雜糧和野果熬成粥,一口口喂他。釋迦牟尼得救后,覺得這粥十分香甜可口。他在河里洗了個澡,然后坐在菩提樹下修行,在農歷臘月初八這天得道成佛后,佛教徒們把這一天叫做“成行節”。每年的這一天,寺廟僧侶就舉行誦經活動,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和果子煮粥敬佛。這個習俗慢慢傳到民間,就成了臘八節,把這一天煮的粥叫做臘八粥。關于臘八節的來歷,我省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從前有一個叫臘八的人,他自幼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習慣。后來他成家娶了媳婦,這媳婦和臘八一樣好吃懶做。臘八的父母去世時,教育他們要勤勞勞動,勤儉度日。可是他們沒聽父母的話,還是不喂雞,不種田。這樣坐吃山空,沒多久,就把父母留下來的糧食吃光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鍋里沒米,灶下無柴,臘兩口兒只好把囤底掃了掃。湊了一些雜七雜八的糧食,煮了一鍋粥。在這寒冬臘月,他們后悔沒聽父母的話。為了記取臘八的教訓,以后人們每逢這天就煮雜糧粥,以勉自己勤勞簡樸過日子。現在,河北民間仍然保留這一節日風俗。人們吃臘八粥,不再是供佛,而成了個單純的節日風俗。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六
中國已有悠久的傳統美德,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德,它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和行為。美德的定義是:凡是可以給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包括攻擊,力量,勇氣,自信,團隊合作精神等。所以,我們應當時時刻刻都體現美德。
讓美德漂白世界,地球變成生命的圣潔花園,是人人向往的天堂。心中有正義善良的規則,猶如靈魂有了信仰,人們的'生活才享受更多的明媚陽光。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所以,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時時刻刻體現美德,一群大雁結伴飛行,它們為什么可以飛得更遠呢?我們有了團隊,在團隊的努力下,我們為什么就能實現更高的目標呢?這些只能說明集體是個人戰勝困難,獲得勝利的力量源泉,是獲得友誼的橋梁和紐帶,是我們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
荀子說過:“人無禮則補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千百年來,禮儀之風傳承至今,我國素以“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著稱于世。美德是禮儀中必不可少的禮儀,所以,文明禮儀要注重平時,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的習慣。
寒假的一天,天氣非常寒冷,鵝毛大雪從天上灑落下來。幾分鐘后,胡同里、屋頂上、電線桿上——都積了一層厚厚的雪。幾天下來,雪越下越大,積雪也越來越厚,最深的地方大約有5多厘米呢!路面上堆積的雪已經成了冰,給行路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一不小心就會摔跤。
正在這時,有幾位居民穿著雨衣,戴著手套,拿著鐵鏟到胡同里鏟雪。他們把鏟子扎進厚厚的雪里,再往上一提,把雪扔到馬路邊。不一會兒,馬路被鏟出了一條通道,使行人更方便了。大家都紛紛感謝他們,可他們卻說:“沒什么,這是應該的。”
許多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也紛紛加入到他們中去,在馬路邊的小孩們都在為大家加油,好像那激動人心的勞動號子。“人心齊,泰山移。大家努力干哪!”大人們個個滿頭大汗,但卻越干越有勁,沒多久就把雪鏟除了。馬路又恢復了正常通行。
可是,由于雪沒有停止,不一會兒,馬路又凍上了。大家不顧一切,只要雪凍上路,就把雪鏟除。小孩們也伸出了手,把路上的雪做成雪球,和小伙伴們玩打雪仗,堆雪人。這樣不但給鏟雪工作出了一份力,使鏟雪工作能更快完成,而且自己也玩得很開心。這幾天里,大家都輪流出工鏟雪,道路總是非常通暢。沒過幾天,雪停了。在明媚的陽光的照射下,雪慢慢融化了。
美德由如香,經燃燒或壓榨而其香愈烈,一些事情最能顯露惡德,但一些事情最能顯露美德。生活中的一切的一切,都在永恒的愛心之下,只要你懂得珍惜,懂得真理,相信美德永遠佇立在心中。
美德本身就是一種報酬。私德如同根本,公德如同枝葉,公德是由私德而生。若無公德也不配講私德。獨善其身,就是講美德的第一步,在路面結冰的時候,我們如果多付出自己的一份美德,迎接的將是一片片和煦與明媚。 在燃燒,美德在傳送,讓我們協起手來,讓美德流傳,流傳給所有人。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七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應劭《風俗通》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史記補三皇本紀》也說:炎帝神農氏以其初為田事,故為蠟祭,以報天地。夏代稱臘日祭為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代改為臘。北齊詩人魏收在其詩作《臘節》里說: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嘉平就是臘日。而先秦的臘祭日在冬至后第三個戌日,《說文》載: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南北朝以后逐漸固定在臘月初八。到了唐宋,此節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由于佛教介入,臘日改在臘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而臘八節食用的臘八粥,則是到了北宋才正式開始有臘八粥名稱的記載,宋朝吳自牧撰《夢梁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
開封民間稱過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并非單指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了,臘八也就是新年的開始。俗話說,吃了臘八飯,就把年貨辦就是這個道理。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篇八
——我愛春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大年三十的晚上,我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王安石的《元日》來表達我內心的喜悅與激動。
除夕夜的零點是辭舊迎新的時刻,所有人都不能早睡。在那時,我已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和家人們下樓放鞭炮、玩耍。我和他們一起放煙花、點小炮,十分開心、不亦樂乎。很快,就要到零點了,我們都會屏住呼吸,等待那一刻的到來。只見天空中燃放起美麗五彩的煙花,挨家挨戶的窗子前都放起了鞭炮,那聲音震耳欲聾,我趕忙用手捂住耳朵,但仍一個勁地叫:“哦,過年了!”我們也放起了鞭炮,這象征著新的一年生活將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回到家,姥姥姥爺又給我們做了熱乎乎、香噴噴的餃子,別提多幸福了!在除夕夜,親人們不僅能團聚,晚輩還能得到前輩發放的壓歲錢。我給姥姥姥爺們磕頭、說吉利話,祝愿他們新的一年越活越年輕,能長命百歲。他們呵呵地樂,很是滿足,就給我發了許多壓歲錢。除夕夜人們要守歲,很晚才可以睡覺。
正月初一,街上熱鬧非凡,到處張燈結彩,我們可以來回串門,給親戚們送禮,我還可以收到許多壓歲錢。過后幾天經常可以和家人出去旅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我還可以吃到各種口味的湯圓,那味道至今想起仍十分美味,難以忘懷。這快樂的年一直延續十幾天,使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沉浸在無比快樂之中。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著深厚久遠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當然,它也是我最愛過的節日。春節中每一個美好的習俗都反映了中華人民的淳樸善良的美好品質,我愛人們這濃濃的親情和傳統的美德,我愛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