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一
杜甫,唐代杰出的詩人,其詩歌以真摯的感情、對社會的關切和對人民的愛護而著稱。他的心得體會貫穿于他的詩歌中,通過詩歌表達出來,觸動了無數人的心靈。本文將從杜甫的詩歌中選取幾首,并結合其生平和時代背景,探討杜甫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對世情的痛苦感知
在杜甫的詩歌中,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對亂世的痛苦感知。杜甫在一次次的戰亂和政治動蕩中,親身經歷了社會的不公與人民的苦難。這些苦難激發了他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和對人民疾苦的關懷。例如,《月夜憶舍弟》一詩表達了他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時也揭示了他對時代動蕩和人民苦難的憂慮。這種感知讓他充滿了對改變社會的愿望,同時也觸動了讀者的心靈,讓人們能夠在他的詩歌中找到共鳴。
第三段:對人生的悲喜體驗
除了對世情的痛苦感知,杜甫的詩歌中還表達了他對人生悲喜的深刻體驗。他曾經歷過功名失敗、困頓宦途和親友離世等種種不幸,這些經歷讓他對人生無常和生命的短暫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他的《月夜憶舍弟》中表達的兄弟之情和《登高》中表現的對名利的冷淡,體現了他對欲望與歡樂的淡然態度。杜甫用詩歌記錄了自己飽受悲喜交織的人生,也啟示了讀者對人生的思考,以及對欲望與名利的冷靜。
第四段:對自然的贊美和沉思
杜甫的詩歌中也流露出他對大自然的贊美和沉思。他對山水景物的描繪和對自然規律的思考,表現出他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例如,《登高》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了他對時間和自然的沉思;《秋夜將曉》中山水交融的景象表現了他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之情。這種對自然的贊美和沉思,不僅反映了杜甫對自然的感悟,也啟迪了讀者對現實的觀察和思考。
第五段:關于生命與人性的思考
最后,杜甫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體現了他的心得體會。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人生智慧的探索,在他的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將大眾的生活和街頭巷尾的百姓寫入詩中,表達了他對底層人民的疼愛和關心。他在《月夜憶舍弟》中表達的友情、在《新婚別》中表現的婦女情感,以及《夢李白二首》中描寫的李白形象,都展示了他對人性的關切和對生命的思考。這樣的思考,不僅讓人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凈化了心靈,使人更加熱愛生命。
結論
杜甫以其獨特的詩歌才華,不斷探索生命的真諦,并將自身的心得體會通過詩歌傳遞給世人。他的心得體會涉及對世情、人生、自然和人性等多個方面的思考,給人以啟發和反思。通過研究和欣賞杜甫的詩歌,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使我們的內心更加豐富和堅定。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二
教學設計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教學,各位老師,看看下面的杜甫傳教學設計吧!
活動目標
1、學生分小組收集有關杜甫的古詩等資料。
活動形式
開展搶答、朗誦、講述故事等活動。
活動過程
一、激趣
為了使咱們相互了解各自的課外閱讀情況,我們首先來看看是咱們女生對杜甫了解多一些,還是男生了解多一些。男生先舉手就給男生機會回答,答對算一分,答錯扣一分。女生也一樣。
三、分類
在杜甫的一生中共有多少誰詩?
誰能給杜甫的詩分類并舉例?
在這些詩中,你最喜歡哪一類詩呢?可以與你周圍的同學有感情的讀一讀。
四、賞析大家通過學習,已經能夠了解許多杜甫寫的詩,與杜甫拉近了距離。但是,你們是否真正理解他的詩呢?他的每一首詩,寫時境遇心情不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是不同的。
下面就請大家來學習一下杜甫的這幾首有代表性的詩。1、先一起來讀一讀山水田園詩的代表《江畔獨步尋花》。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你喜歡嗎?為什么喜歡呢?(可適當指導朗誦)生答:這首詩展現了一幅春暖花開,生機勃勃的畫面,也表現了詩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以及抒發了他久經離亂后得以安居的喜悅心情。全詩描寫動靜結合、情景交融,別有一番風味。我很喜歡。
那我們應以一種什么樣的情感讀呢?(喜悅的心情)2、賞析憂國憂民題材《春望》
聽錄音,邊聽邊想為什么說它是杜甫第一快詩?結合背景介紹。心情愉快,從“喜欲狂”一句可看出。喜從何來?(安史之亂結束了,作者可以回到家鄉了。)
五、講述故事
六、賞畫
剛才讓我們既感受到了杜甫詩歌高度的情景交融、憂國憂民思想,同
時也想到了杜甫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他真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呀!我們離杜甫更近了。下面讓我們離杜甫再近點吧。課外我們很多同學做了充分的準備,有人精心制作了關于杜甫的手抄報,我們一起來欣賞吧?。ǚ乓魳罚?/p>
七、總結
通過今天的活動,我們對杜甫 其人、其詩有了初步的了解。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最后,讓我們用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一句詩來結束今天的活動吧!――“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內容僅供參考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三
杜甫是唐代最為杰出的詩人之一,他一生經歷了政治動蕩、亂世苦痛,但始終保持了積極的人格,對人生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世道變遷的感慨和對人性善惡的思索,這些心得體會對讀者依然具有很強的啟迪意義。
首先,杜甫深刻認識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無常。在他的詩作中,經常可以看到對光陰易逝的感慨和對歲月不饒人的嘆息。正如他在《戲為六絕句·秋詞》中所寫:“從來幽怨詩人少,不爲堂前多綠草。風似渡江如斷絲,月如從罷琴后照?!倍鸥柚姼璞磉_了自己對一年四季變遷的觀察和心情的體驗,同時也警醒后人要珍惜現在的時光,對人生作出正確的價值取向。
其次,杜甫對社會現實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批判精神,他經常拿起詩筆,表達對時局的不滿和對統治者的批評。在他的作品中,饑荒、戰亂、天災人禍都有涉及。比如在《賊退示官吏石壕村八韻》中,他寫到“賊候寇臨十九邊,愁殺君王從白日。士民嬖庶不得安,常驚孔甲生大旗?!倍鸥νㄟ^形象地描繪那個亂世的局面,抒發了自己對歷史沉浮和社會動蕩的憂慮,同時也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詩人深厚的人文關懷。
杜甫對人性善惡的思考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點。他既揭示了人性的陰暗面,也贊美了人性的美好。在《前過都門無投者韻》中,他寫到:“辭九宮以感天地,禮九州以明山川。”杜甫通過對人類活動的思考,呼吁人們要尊重自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達到人性的升華和文化的繁榮。
然而,杜甫對無奈命運和崇高理想的追求也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題。在他的詩中,常??梢钥吹綄γ摰淖非蠛蛯硐氡畴x的批判。比如在《曝書感懷》中,他寫到:“推陰步薦觀,官百何足重。自誠寄中好,千古數庸僮?!倍鸥νㄟ^對人生的自省,表達了自己一腔熱血和對高尚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警示了世人要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被名利權勢所迷惑,堅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綜上所述,杜甫作為一位卓越的詩人,通過自己在矛盾與痛苦中的求索和思考,用詩歌表達了對人生、社會、人性的深刻認識,他的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對每個讀者的思辨力和價值觀提出了重要的挑戰。無論是在當下還是在將來,杜甫的心得體會對人們仍然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四
《杜甫傳》是武俠一代宗師還珠樓主的絕筆之作。由于作者善寫武俠,尤其擅長講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與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杜甫傳》寫得相當引人入勝和富有感染力。關于《杜甫傳》讀后感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杜甫傳》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來參閱。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作的靈感源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當時社會狀態、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不是關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的學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謹。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暫且不說杜詩之精粹,我認為杜甫能夠深深打動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钡莱隽硕嗌偃说南<剑芰钊苏饎拥氖恰皢韬?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擔起所有的苦難。他這樣博大的胸懷以及寧苦己身而利國利民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尊重,不值得我們學習么?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讀完《杜甫傳》,深深地感動,在因雨而顯得略微清冷的天氣里,心依舊有一股暖流涌動…… 杜甫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五
杜甫,唐代文學家,被譽為“詩史之師”,他的詩歌作品深情而廣博,繼承了李白的豪放風格,又加入了自己對社會現實的痛苦思考和深刻感悟。在成都有一座杜甫祠,是為了紀念這位文學巨匠而建立的,我有幸能夠到杜甫祠參觀,并且在此感受到了杜甫詩歌的魅力,下面將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首先,參觀杜甫祠讓我感受到了杜甫的廣博才情。在祠堂內,我看到了許多杜甫的詩作刻碑,這些詩作充滿了杜甫對社會變遷和人民疾苦的關注。他的詩作既有對社會不公和戰亂的呼喊,也有對自然山水和人文風景的贊美,更有對人生苦短和人情冷暖的思考。在這些詩作中,杜甫展示了他的淵博學識和豐富想象力,他能夠將社會現實和個人情感完美結合,使得他的詩作飽含著深情和思考。
其次,參觀杜甫祠讓我體驗到了杜甫的悲憤情懷。杜甫生活在唐朝的一個動蕩時期,他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以及其后的戰亂和社會動蕩。這些荒亂的年代給了杜甫豐富的寫作素材,但也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苦難。在參觀過程中,我看到了許多展示杜甫生平遭遇的圖片和文字介紹,感受到了杜甫面對戰亂時的痛苦和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他的詩作中流露出的痛苦和憤怒,讓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艱難和悲涼,也讓我更加欣賞他的文字之美。
第三,參觀杜甫祠也讓我領略到了杜甫的豪情壯志。雖然杜甫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苦難,但他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社會的改善。在祠堂的展廳中,我看到了杜甫言辭激昂的《登高》,這首詩表達了他對自己一身豪情和壯志的追求。同時,杜甫還在平靜之中向往著自由和安逸的生活,并且以極具正義感的文字揭示了朝政腐敗的真相。這些詩作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杜甫的豪情壯志,也讓我深思自己對理想和現實的關系。
第四,參觀杜甫祠讓我了解到了杜甫的孤獨與無奈。在祠堂內,我看到了許多關于杜甫生平遭遇的介紹,其中有很多都提到了杜甫的孤獨和無奈。杜甫遭受著戰亂和社會動蕩的困擾,他的一生充滿了逃亡和流浪。他的詩作中也流露出了對親人離散和友人辭世的傷感。杜甫的孤獨和無奈,讓我深感人生的無常和無常的暴虐,也讓我反思自己對生活的珍惜和對他人的關愛。
總之,參觀杜甫祠給了我一個珍貴的機會,讓我近距離感受到了杜甫的詩歌之美以及他坎坷的一生。通過參觀,我更加欣賞杜甫的詩作,也更加了解了他背后的故事。杜甫的詩作偉大而深情,他的一生充滿了痛苦和堅持,正是這些特質讓他的作品流傳至今并且影響了無數人。參觀杜甫祠的體會讓我更加熱愛文學,也讓我更加熱衷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理想。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六
作者通過描寫唐玄宗統治后期黑暗腐敗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將國家的不幸與杜甫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寫出了一個處于世運變換時期的偉大詩人沉淪窮困的命運,尤其寫出了亂世中百姓的苦難。關于《杜甫傳》讀后感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杜甫傳》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來參閱。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作的靈感源泉。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詩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詩史”,他寫“絕”了唐詩,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常客,當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
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獨坐孤石,心立堅竹,俯瞰塵世,寫盡悲苦,滿心愁緒的詩人。讀杜甫。
杜甫,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唐代詩人。他的詩歌把社會現實與作者的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也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詩歌被當代稱為“史詩”《杜甫傳》的作者馮至自幼熱愛杜甫,無論在什么時期,他都沒有停止對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節選。
初到長安,杜甫漫游時代時的豪邁之情還未消逝,但與社會現實的接觸漸多,豪邁之情也被一種心理矛盾漸漸替代。由于政治正顯露出日趨腐化征象,杜甫這種矛盾心理也更加濃烈,心中的無奈也愈甚。經過這十年的磨礪,使他的詩風形成沉郁頓挫的風格。
安史之亂的開始,也標志著杜甫流亡生活的開始。這幾年的流亡生活,也讓杜甫更加貼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間疾苦,使其是個充滿憂國憂民的情懷,展現當時社會狀態、政治形勢,表達了人民的情緒與愿望。
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毀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毀了他的仕途和夢想,卻成就了他的詩歌和他在中國詩壇中不可磨滅的地位,猶如鳳凰涅盤般重生!從官宦世家的公子到為在長安謀職而不擇手段的小吏;從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內心矛盾的無奈詩人;從只為個人忙碌的士人到憂國憂民的沉郁詩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進入“詩圣”,一步步邁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內心困頓轉而進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愛國詩人,一位萬方多難成就的詩圣!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薄督瓭h》中這兩句詩是對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寫照:獨立于茫茫宇宙之間,詩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獨和無力,但我們卻能從中看出詩圣杜甫博大的胸懷以及對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這樣一個現實主義詩人,讓我們銘記于心的緣由何在?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不能引發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出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度使嚴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一度在嚴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大抱負。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的是“三吏”、“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肅的,他也有風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現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是會“白發生黑絲”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一位詩作萬首的詩界泰斗;一位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工程部員外郎;一位后人敬仰的詩壇巨星。
家鄉逆賊叛亂,他不得不攜妻帶子流落他鄉?!皣粕胶釉冢谴翰菽旧睢?,無論春光多嫵媚旖旎,面對支離破碎的疆土,一切都凄涼破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界宏偉綺麗的景象與憂國憂民的寬廣胸襟互相托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落寞惆悵,排斥貶低,但是一切都無能為力啊!
他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摧殘后的窘況,不管;雨夜屋漏,長夜無眠,不管;“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不管!永遠放在他心頭第一位的,是普天之下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民百姓!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是他的崇高理想,是他的博大胸襟,是他的偉岸情操。
讀罷惘然,掩卷沉思。“烽火連三月”啊,何日是歸期?鄉愁啊,“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盡管這樣,卻依然發出這樣的心聲:“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杜甫如明鏡般澄澈的心靈,這就是真正的詩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才想襄陽下洛陽?!薄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那渾厚的聲音正穿越時空,清亮亮地一代又一代傳頌,隨之傳頌的,還有中華民族的精魂。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七
第一段:介紹杜甫祠的背景和意義(200字)
杜甫,唐代杰出的詩人,被譽為“詩圣”。杜甫祠是為了紀念杜甫而建立的,也是研究他的生平和詩歌的重要場所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茂縣的杜甫祠,占地面積較大,林蔭道上綠樹成蔭,古樸典雅。進入祠內,可以看到杜甫的塑像和石刻石碑,以及他的詩作和生平事跡的展覽。杜甫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意義,是了解杜甫及其作品的重要場所。
第二段:品味杜甫詩歌的人文情懷(200字)
杜甫的詩歌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情懷,深刻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敏銳的觸角。在杜甫祠的展覽中,我看到了他的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比如《登高》、《月夜憶舍弟》等。這些詩歌以風花雪月、山川河流為題材,充滿了自然景色的浪漫與壯美,同時又帶有對時局變遷和社會不公的深刻觸動。通過閱讀杜甫的詩作,我深切感受到了他對人民疾苦的關懷和對社會發展的期望,這種人文情懷令人感動。
第三段:感受杜甫對生命的思考與悲壯情懷(200字)
杜甫的詩作中也流露出他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與悲壯情懷。他親身經歷了戰亂、國破家亡的動蕩歲月,深受困頓和苦難的折磨,但他依然以詩歌表達自己的內心。在神秘的杜甫祠中,我讀到了《春望》、《月夜憶舍弟》等詩作,感受到杜甫深邃的思想境界和悲壯的情懷。他對生命的思考和對人民遭遇的援助受到我的深深崇敬。他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表達,更是對世界和人性的思索。
第四段:杜甫祠中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200字)
杜甫祠作為一個文化紀念地,保留了大量杜甫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祠內有精美的石刻,展示了杜甫的生平事跡和歷代評論家對他的評價。此外,還有大量的杜甫手稿和他的文集,供人學習研究。杜甫祠所保護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為我們了解和研究杜甫的生活和詩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一個紀念地,更是一個重要的研究中心。
第五段:杜甫祠給我帶來的啟示與感悟(200字)
在杜甫祠的參觀和閱讀中,我受到了深刻的啟示和感悟。首先,杜甫詩歌中的人文情懷和對生命的思考告訴我,作為一個人,我們應該關注社會問題,關心他人的境遇,也要對生命充滿敬畏和深思。其次,從杜甫祠中我也看到了堅持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杜甫在自己的一生中飽受困頓和苦難,但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斷寫詩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追求和努力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讓我明白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總結(100字)
通過參觀杜甫祠,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杜甫這位偉大的詩人,同時也受到了他詩作中的人文情懷和對生命的思考的啟發。杜甫祠不僅僅是一個紀念地,更是文化的瑰寶和歷史的見證,對于研究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詩歌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通過與杜甫的接觸,我也對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激發我更多的熱愛人文藝術與追求真理。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八
許下了他奮斗終點。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p>
幾十個年頭后,我們之間似乎隔著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無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終于如他的偶像,放棄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劇團,經營的是現在紅的發紫的二人轉。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時卻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棄了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荊棘也仍舊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誰,劇團的執照被滯留了。整個劇團十幾口人眼巴巴的無所事事,心也渙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飯菜亦索然無味。
有人遞給他“金點子”。
“文化局長的兒子今天結婚,你給上點貢,保證能行。”
“上貢?”
那人以為他在裝,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禮,錢?!”
“這樣不好吧,我們本就是清白的,送禮豈不是玷污了自己?”
“不要文鄒鄒的了,酸的要命,清高有什么用,你自己不活,也要想想劇團的演員吧。”
他似乎點點頭,若有所思,該不該就這樣沉淪,甚至碩說是“墮落”?他驚異著強笑著告訴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經離我的理想背道而馳了??墒牵艺娴谋M力了?!彼樕弦钟舳募y落已證明了一切。
最終,他把紅包投進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許他是放棄了事業。但永不會放棄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氣概,他的胸懷。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九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詩歌既有縱情慷慨、奮發向上的積極向往,又有憂憤、悲涼、黯淡的哀嘆,展現了他卓越的才華和深刻的思考。在閱讀杜甫的詩歌中,我深深感受到他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疏導。下面,我將就我的體驗,以五個方面談談我對杜甫的詩歌的體會。
首先,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批判和憂慮。在他的《北征》中,他描繪了北地的貧困和人民的苦難。詩中表達了他對社會現狀的憂慮,他不僅抨擊了當時的腐敗現象,還關注了百姓的生活狀況。他的觀點在當時是很前衛的,他不僅僅是一個文人,而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有社會良知的文人。
其次,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向往。在《登高》中,他描寫了他爬山的經歷,表達出了他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向往。他的詩句中,常常出現了熱愛食物、熱愛自然的情感,讓我感覺到他對生命的積極態度,也讓我發現生命中那些微不足道的美好之處。
第三,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對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在《三吏》中,他描繪了三位朝廷官員面對腐敗之風時的不同心路歷程。這首詩深入探討了歷史上的治亂得失,展現了他對歷史政治的思考。他還在《麗人行》中描寫了一個女子的命運,反映了女性社會地位的問題。他的這些詩歌,展現了他對歷史和文化的關注和理解,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歷史和人文的重要性。
第四,杜甫的詩歌充滿了對人性和情感的揭示。在《登高臺賦得古原草送別》中,他描繪了離別的場景,表達了他對往事的眷戀和樂天的人生態度。在《赤壁》中,他通過描寫劉禪的表現,反映了人性的種種弱點和陰暗面。這些詩歌讓我更加的接近自己的內心和世界的本質,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其他人的情感和人性。
最后,杜甫的詩歌傳達了一種反思和思考人生的意識。在《春望》中,他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表達了他對時光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的思考。在《登柳州城樓望都江南》中,他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依戀。這些詩歌展現了他對人生的沉思和反思,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無常和肺腑。
總之,杜甫的詩歌富含豐厚的思想和人文情感,是中國文學的瑰寶和人類文化的精華。他的詩歌深深地觸動了我的情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人生的種種情感,對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他的詩歌中,感受到對人文的關注和對人生的思考。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十
李白的“氣”
抱負很大奈何鯤鵬之志難施展
昨晚大雅堂前座無虛席,康震的講座吸引了眾多古詩詞愛好者?!拔沂堑谝淮蝸矶鸥Σ萏?,也是第一次到成都,今天能站在詩圣杜甫塑像前進行講座,我真是受寵若驚。四川好啊,李白、蘇軾都是四川人,就連原本不是四川人的杜甫,來了成都也成了詩圣。”康震身著紅色t恤出現在觀眾面前,一番幽默的開場白引發熱烈掌聲?,F場,他站著脫稿開講,將《百家講壇》活脫脫搬到了成都??嫡鹫f,現在有些人從實用角度出發,覺得背唐詩宋詞沒用,“學這些詩詞不能買房,買菜也不能便宜一點,用來談情說愛又覺得不是自己原創?!Ы鹕⒈M還復來……’李白這哥們豪爽倒是豪爽,但要擱現在肯定不行,這物價、房價,千金散盡恐怕就回不來了……在詩詞面前人們仿佛得了失語癥,可詩詞真的沒用了嗎?要分析詩歌就得分析詩人,從他們的志向感受他們不同的人生境界?!?/p>
“李白一生以成就帝王之師為目標,抱負很大,人也很狂,有一股‘氣’。他交朋結友都是自己看得起、用得著的人?!笨嫡鹜嘎?,唐代大詩人大多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李白沒考過。經研究,可能是因為其祖父坐過牢的原因,令李白不能參與科舉考試。于是,李白經過幾番周折,通過唐玄宗妹妹的推薦,40歲時進長安見到了唐玄宗。當時他以為自己滿腹經綸,肯定能得到皇帝適當的安排,卻奈何鯤鵬之志難以施展,只能為皇帝創作一些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樣的詩句?!耙话闳诉@樣寫一輩子就算了,你讓李白寫一周也可以,但寫一年他肯定瘋掉,于是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充滿傲氣的詩句?!?/p>
杜甫的“情”
古代士大夫情懷與深情的體現
在現場,康震坦言,中國古代文人、詩人從杜甫開始,有了一個重大轉折:開始不要傾訴、抱怨自己的痛苦。這是知識分子走向社會和民眾的重大一步?!澳悴荒芸傇诤蠡▓@弄一瓶酒,然后就抱怨‘獨酌無相親’吧,但你若把自己關在后花園里,當然會‘獨酌無相親’。”他說,杜甫就不同,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杜甫當時在長安做最小的八品官,而且沒什么實權。長安米貴,他當這官還養不起妻兒老小,于是他把家人安置在郊區奉先縣,他則不時回去探望。這年冬天,他回去探望妻兒,路過一個著名的浴池華清宮,聽得里邊鼓樂喧天,便寫了著名的《詠懷五百字》??嫡鹬赋觯@首詩最關鍵之處是杜甫的眼睛關注的是誰?“詩中他寫道:我很慚愧,作為父親,卻養不活兒子。憑我這居官位的人景況尚且如此,那些平頭百姓家里得死多少人呢?注意,這是在他兒子餓死的情況下,他首先想到的仍是他人?!笨嫡饾櫫藵櫤韲?,評價說,孟子有句很著名的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甫偉大之處就在這里,自己身陷困境時想到的仍是他人。這是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情懷、深情的體現,他把目光投向比他更貧寒的家庭,這時的知識分子不再只是那個“獨酌無相親”的人??嫡鹬毖裕骸芭c李白的詩句不寫細節不同,杜甫的詩句關注現實生活每個細節,這些細節跟老百姓,跟他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是中國文人在人格精神上的一個重大轉變?!?/p>
蘇東坡的“趣”
想到蘇軾就會發出會心一笑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是動態發展的。自李白始,經由杜甫、白居易等人,再一直發展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境界,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完善的過程??嫡鹛寡?,蘇軾的人生境界體現在一個“趣”字上?!傲终Z堂曾評價說,人們想到李白,總覺得他是一顆流星劃過天際;而想到蘇軾,則會發出會心地一笑。”康震說,通常有學問的人都很無趣,但蘇軾擅長將大學問轉化為人們熟悉、喜愛的東西,這讓他成為一個有趣味的人。蘇軾不僅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領域均有很高造詣,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發展體現出在他之前少有的.全面性。蘇軾在人生境界上不似唐朝李白般偏執,他的人生理想和境界以順應自然為主。
康震分析道,很多人關注蘇軾心中那雄壯的、浪漫的、美麗的歷史,這其實也是蘇軾留給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現實生活中,蘇軾也許是痛苦的,但他的精神、他的理想卻一直在天空中飛揚。“所以我們說,蘇軾在儋州也好,在惠州、黃州也罷,他無論身處怎樣的困境,都善于運用歷史、運用文化、運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解脫這種苦難?!笨嫡鹫f,蘇軾的人格發展,是自唐代以降知識分子人格的發展?!叭绻覀儾荒苷J識到這一點,我們對蘇軾的理解就會非常地片面。我們要深入了解他的生活、思想,就必須了解那些在蘇軾之前和蘇軾等量級的偉大作家的思想、生活和人格發展,必須關注他們之間緊密的聯系。只有通過這樣融會貫通的研究,我們才能更加了解這些唐宋大家的可愛之處,才能更深切地體會他們的偉大價值?!?/p>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十一
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也是我國古代文化寶庫中的一件珍寶。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社會現實和個人內心感受,體現了強烈的愛國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杜甫詩歌的語言深刻、精練,意境深邃,情感真摯,給人以思想和精神上的啟示。
第二段:心靈獨白的高度
杜甫的詩中,最深的感受是心靈獨白。他用感性的筆觸,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給人以深刻的感染力。諸如《登高》、《春望》等名篇,都展現出了杜甫對自然的想象和對時局的感受。他的作品語言深刻、意境深遠、感情真摯,如同一座座大山,撲面而來,讓人感到他的詩歌充滿了綿長的人文情感。
第三段:反哺文化,啟迪心靈
杜甫在詩中更多的是對時局的反應和對人性的關懷。他深刻地剖析了社會矛盾和人性弱點,強調個人和社會的責任與擔當。因此他的作品可以視為對于人性和文化的一種反思和探索,人們可以從中查找到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和探索,獲得啟迪和思想的引導。
第四段:杜甫的詩對于我們的啟示
杜甫的詩,展現了一個詩人的心靈世界,讓我們在細節中尋找到真善美的追求。在他筆下的人物和事件中,我們看到了愛國情懷和良知精神的彰顯。這種精神領袖,可以啟迪人們的內心,激發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意識。在個人成長和對社會的關心中,杜甫的詩歌向我們展現了一種真摯、美好的生命態度。
第五段:結論
總之,杜甫的詩歌文化價值非常高,他的作品展現了愛國和抗爭的精神,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人性,對于我們的啟示也十分深刻,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體會和品味。
杜甫的心得體會篇十二
杜甫棄官客居秦州,所寫詠物詩《苦竹》寄寓了詩人為世疏棄的感傷,表現出欲苦守而避世的思想波動。情感哀婉深沉,表達方式于折回旋,沉郁中見頓挫之力。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房琯事件被肅宗疏遠,貶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奔赴秦州。杜甫寓居秦州三個多月,寫詩近百首,其中詠物詩就有十余首。這些詠物詩,借物抒懷,以物寓情,既有家國離亂的憂患,又有老病窮愁的感喟,讀之令人動容《苦竹》即寫于此時。
關于詠物詩的寫作,前人曾有不少議論。錢詠《履園譚詩》說:“詠物詩最難工,太切題則粘皮帶骨,不切題則捕風捉影,須在不即不離之間?!编u祗謨《遠志齋詩衷》說“詠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薄犊嘀瘛吩趯懽魃?。既能做到“切題”又不“粘皮帶骨”,既能體物之妙。又能抒發情懷。全詩緊扣“苦竹”之形,攝“苦竹”之神,嘉贊苦守避世之高節。
“青冥亦自守,軟弱強扶持”首聯概寫苦竹處境之困頓與艱難,上句點出苦竹生長之處。“青冥”即山嶺。既然是身居山嶺野外,又加上軀體柔弱,似乎可以順時而變,隨波逐流,然著“亦”“強”二字,使詩意發生逆轉,形成矛盾對撞。“亦”字言明苦竹雖身居山野也能自守情操,軀體軟弱卻勉強扶持。兩句中詩意兩次轉折,一揚一抑,一頓一挫,沉郁中體現出頓挫之力。全詩基調沉重低回,卻又不失勁健??嘀耦B強自守之態亦隱約可見。詩人此時仕途失意、理想破滅、生活困頓,苦竹之境況與詩人的際遇、心境暗合,倘不知人論詩,只道是為詠竹而詠,就未免難入詩境。
“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頷聯由寫苦竹生長環境轉入對苦竹的特征的描寫??嘀?,竹的一種,又稱傘柄竹,味苦?!翱唷弊挚垲}。上句從“味苦”著筆,寫內在性狀:下旬著眼“叢卑”,寫外在特征。把苦竹的苦澀、矮小的性質狀態描繪出來。夏蟲因味苦而避,春鳥因叢卑而疑?!氨堋弊只罨鱿南x躲躲閃閃的遠避之舉,“疑”字則形象地描繪出春烏疑慮重重.盤旋不定之態。一避一疑恰從反面肯定了苦竹剛正不阿的品性?!拔犊唷薄皡脖啊笨此剖琴H,實則是褒。隱隱透著一種清高自許的意味。這里詩人明里寫竹詠竹,暗里自哀自傷,逐層推進,漸次加深。沈祥龍《論詞隨筆》中說“詠物之作,在借詠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于其內。斯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物矣?!苯Y合詩人境遇可知,杜甫因疏救房琯,觸怒肅宗,遭遇“詔三司推問”的兇險。后終遭貶,由左拾遺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期間,詩人曾有“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題鄭縣亭子》)的詩句描述自己遭逐的苦境。昔用今棄,世態炎涼,曾經躊躇滿志的詩人飽受疏離與冷落,心中的失望與苦痛不言而喻。在這里.物與己同病相憐,物與人形似神合,苦竹之秉性與寒士之品性通融神會,成為詩人抒懷言情的載體。
“軒墀曾不重,剪伐欲無辭”,詩意再進一層,“軒墀”,本指富貴人家的廳堂.在此隱指朝廷??嘀癫辉桓毁F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階下,即使遭人剪伐也不想有所抗辭.其境遇與詩人的遭遇暗合。兩句展示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寬厚隱忍的`一面。體現出詩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溫柔敦厚的涵養。從而使詩人的悲愁與感傷變得深沉和凝重。浦起龍評《苦竹》和作于同時的《蒹葭》說:“公素不作軟語,此二詩乃睹其物而哀之,不覺自露苦衷?!彼詷O是。
尾聯“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以慶幸自許之情收束全詩?!八?,經冬不死的竹根。意思是幸能靠近隱士的茅屋,把霜根扎在這里。兩句表明詩人要結根于山林,卜鄰于隱士的思想波動。這正是杜甫當時心態的真實寫照。他在掛冠去職之際,寫了《立秋后題》慨嘆“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到秦州后,他在《遣興五首》中寫到陶淵明、龐德公、孟浩然這些隱士中的往哲前賢。他也曾認真地尋覓隱棲之地,希望能在仇池山上“送老白云邊”。詩人在感傷和悲嘆為世疏棄的同時,也有一種慰藉和自許。雖說遭際窮困,畢竟“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體現了詩人高潔白守的品性。至此,透過颯颯飄搖的竹影,我們仿佛看到一個雖遭摧折,卻不取悅世俗,隱忍寬厚,堅持操守的高逸之士佇立在眼前。
全詩描繪苦竹“青冥亦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的自許,寄寓詩人不隨世俗的思想追求。若聯系此期杜甫所作《蒹葭》看,可知《蒹葭》描繪的是“摧折不自守”的物象特征,表露的是“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的自傷。寄寓的是詩人自衛無力。任憑摧折的感傷情懷。兩詩結合,可以看出詩人既無力自衛又不甘沉淪的復雜情感。詩中雖流露出歸隱之意,但詩人終究沒有選擇在“幽人屋”中隱居下去?,F實生活時時把詩人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杜甫卻是不管在位與離位,都要謀其政。我們可以從杜甫后來的眾多詩篇中感受到他那顆火熱而執著的仁人之心。解讀《苦竹》,更見其精神的難得。志節的不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