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五單元教學反思篇一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包括發現規律學習兩個整十數的乘法的口算,沒有進位的兩位數的乘法以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運算三個部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是整數乘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學習過的兩位數乘一位數計算方法的發展,又是以后學習多位數乘法的重要基礎。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要讓學生發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夠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通過發現規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方法,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計算法則,能采用多種方法熟練地進行口算并準確地進行筆算。同時,通過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1. 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生活環境中學習。
教學時,我們要充分發揮教材中主題圖的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通過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在具體的情景中提出問題,結合具體的情景展開學習,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 重視知識的遷移發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為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的兩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兩者的意義和算法基本相同,在教學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對已學知識的遷移作用,通過比較練習,讓學生體會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容關系,形成新的計算能力。
3. 將學習計算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體會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鼓勵學生通過實際問題,發現數學知識,然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地位。
4. 加強對學生估算意識的培養,倡導算法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時候要估算,什么時候要計算,鼓勵學生應用估算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注意發現學生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計算,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三年級數學五單元教學反思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
2、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會運用比例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能夠運用比例知識,求出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根據比例尺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4、能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原理,并能把簡單的圖形進行放大與縮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索兩個量的變化情況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
2、能從比例知識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運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2、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與創造
3、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正、反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關鍵:理解正、反比例意義,認真分析兩個量的變化情況
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的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難點
比例的意義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正確計算比的比值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1、什么是比?
(1)一輛汽車5小時行駛300千米,寫出路程與時間的比,并化簡
300:5=60:1
(2)小明身高1.2米,小紅身高1.4米,寫出小明與小紅身高的比
1.2:1.4=12:14=6:7
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二、探索新知
教學(例1)
(1)看課文的情境圖
(2)你知道這些國旗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嗎?
(3)測量教室國旗長和寬各多少?
(4)教室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5)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不和?與這面國旗有什么關系?
(6)什么是比例?
(7)找比例:在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可以組成比例?
三、練習
1、練習六的1~3題
2、全班交流
通過本次的教學,總體感覺自己整節課的教學流程清晰,對本節課的兩個重點突破較好,學生基本理解了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地讀寫比例,并且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地寫出比例。大部分學生學會了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并能正確組成比例。練習設計為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本課的教學任務起到了鞏固作用。
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1)整節課一味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不能完成,對學生放手不夠,有牽著學生走的嫌疑。(2)教師講解太過仔細,以至拓展練習無法完成。在今后的教學中將加大“放手”力度,多注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語言力爭言簡意賅,把更過的時間還給學生探究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
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難點
比例的基本性質
發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
引導觀察比列中內、外項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什么叫比例?
2、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0.5:0.25和0.2:0.4
1/5:1/2和5:2
3/4:5/8和5/8:3/4
二、探索新知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1)學生認一認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學生獨立探索其中規律
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匯報你的發現,班上交流
歸納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練習
1、完成練習六的4~6題
2、班上交流
上了本課,自以為準備比較充分,于是把本應分為兩課時的內容在一節課內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是沒有充分地進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運用練習。
一方面,由于課堂是時間比較緊迫,另一方面,我選擇了教材練習6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做,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順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沒有發覺有多大的問題。
外項之積等于內項之積。其余幾小題也如法炮制。這樣做的'學生還不在少數,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為主要的是對比例的基本性質不熟悉。最后責任還是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供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質這一課沒有過關,自然也影響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來學生對解含有分數的方程就比較容易混淆,什么時候該乘,什么時候該除,一部分學生也沒有十足的把握。現在再加上很多學生將比例與從比例轉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內項、外項如何相乘的問題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難度。
解比例
教 學目 的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能綜合運用比例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解比例
2、解比例的方法
3、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
2填空:3:8=15:( )。你是怎么填出后項的
二導入:
如果把3:8=15:( )寫成3:8=15:x你能解出這個比例嗎?
教師板書課題:解比例
三、探索新知
1、什么叫解比例?
(1)比例中只有幾個項?有什么關系?
(2)說明什么叫做解比例
2、教學(例2)
(1)出示例題和情境圖
(2)根據題意,描述兩個相等的比
(3)指出其中的未知項,說一說你想怎樣解答
(4)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5)匯報解答情況
3、教學(例3)
(1)獨立解出未知項
(2)同桌相互交流
(3)請學生板演
4、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5、小結: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于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成正比例的量
教 學目 的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1、正比例意義
2、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3、認真分析兩個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2、這種變化的量有什么規律?存在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首先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3、: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情境圖問:
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問:
你有什么發現?
3、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4、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你是怎樣理解正比例關系的?
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6、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二)、教學(例2)
1、出示表格
2、依據表中的數據描點
3、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三、練習
1、練習七的1~5題
2、班上交流思考過程
成反比例的量
教 學目 的
1、經歷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的過程,發現規律,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2、根據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重難點
1、反比例的意義
2、正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3、認真分析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及規律
總的來說感覺在以下兩個方面還要進行強化和訓練。
一、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內涵。 比例是一個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學習比例的相關知識以及比例的應用都有賴于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和把握概念的內涵。同時通過應用,不斷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圍繞知識點多設計各種類型的練習,指導學生解答,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二、注意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注重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本單元的知識綜合性比較強,比例的概念與比、除法、分數等相關,解比例及用比例方法解決問題,要用到方程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比和比例進行比較找出異同,加深對比例概念的理解。教學時,我通過引導學生認真分析,討論題中的比例關系,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比例,從而使學生掌握用比例解答的基本方法。
本單元內容及課時安排。
1. 比的意義 (1課時)
2. 比的基本性質(1課時)
3.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2課時)
4. 比的應用(一)(1課時)
5. 比的應用(二)(1課時)
6. 比的應用(三)(1課時)
7. 測量旗桿高度(1課時)
8. 第二單元復習(2課時)
9. 單元測試(1課時)
10. 習題訂正(1課時)
本單元的教育目標是:
1.了解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的意義,知道比和比例各部分的名稱,知道比的各部分與分數、除法各部分的關系。
2.理解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答按比例分配的簡單問題。
3.
能對現實生活中有關比的數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
4.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并能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
5.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許多簡單實際問題可以用比來描述或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來解決,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比的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比的意義》是學生初次接觸比的知識的第一個內容。能否透徹理解比的意義,對于比的其他知識的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節內容在整個比的知識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除法)的基礎上,引出對與比的認識,及其二者間的關系。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敘述,通過選取學生熟悉的、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實際意義。教材選擇現實生活中比較典型的攪拌水泥沙和調制涂料兩個事例,設計了兩個學習活動。 情境一,通過攪拌水泥沙的事例引出比。教材以兩個工人對話的形式呈現了問題情境,即:每1千克水泥對3千克沙子;3千克沙子對1千克水泥等。然后分別介紹1:3表示水泥和沙子的關系及式子的讀法,3:1表示沙子和水泥的關系及式子的讀法。接著用描述的方式說明:像1:3、3:1這樣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號。
表示的藍色涂料是白色涂料的1/2
色涂料和白色涂料的關系。然后,把表示同一種關系的算式和比聯系在一起,并通過大頭蛙的話說明比的意義,即:比表示兩個數相除。進而介紹比值及比的各部分的名稱。最后,安排了議一議: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數的各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點:理解比的意義,正確讀、寫比,求比值。
教學難點:弄清比、除法及分數的關系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的意義,掌握比的讀寫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會求比值。
2、使學生經歷探索比與分數、除法關系的過程,初步理解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會把比改寫成分數的形式。
3、使學生在活動中培養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一、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概念。
本單元要認識的數學概念有比、比例、按比例分配等,學生對這些概念實際意義的理解,是學生能否應用比的知識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教材淡化概念的“形式化”敘述,通過選取學生熟悉的、鮮活的事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及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如,選擇現實生活中攪拌水泥沙的事例,利用人們生活中的語言“1千克水泥對3千克沙子”認識比;選擇我國《國旗法》中規定的五種國旗長和寬的比都一樣的真實素材,讓學生通過計算不同規格的國旗長和寬的比值,認識比例;結合在一塊長方形地里種茄子和西紅柿,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實際意義。
二、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自主建構數學知識。
兩個算式,然后,說明白色涂料和藍色涂料的關系也可以用比表示,并寫出比的式子。這樣,把以前的除法和新知識比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比表示兩個數相除”。再如,比的基本性質,選擇了學生平常玩的踢毽子的數據,先讓學生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求比值,再讓學生說一說比的前項、后項、比值有什么關系,把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除法中商不變的性質聯系起來。又如,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讓學生計算自己寫的比例,發現規律,歸納總結性質,經歷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
三、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材選取了大量的、真實的工農業生產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并給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如,菜農按比例種植茄子和西紅柿的問題;建筑工人把水泥、砂子、石子按2:3:5配置混凝土的事情;商店配制什錦糖的典型事例;配制藥水、配置葡萄糖注射液等現實問題。通過學生自主解決這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中,體會比和比例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本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和分數乘、除法基礎上安排的,主要內容有:認識比和比的基本性質,求比值和化簡比,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按比例分配問題。單元最后安排了綜合應用?“測量旗桿高度”。
三年級數學五單元教學反思篇三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數學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創造的機會”。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么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面積這一概念對于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可能聽說過,但是要透徹地理解什么是面積卻不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在課前我就以拍手歌的形式導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本節課的知識,將“面”在生活中的應用有趣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課的引入是比較成功的。另外,在教學中我關注到學生的情緒狀態,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維持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環節設計張弛有度。
(二)直觀操作,理解含義。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面、課桌面、藥盒面等出發,引導學生“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邊摸邊說說這個物體的一個面” 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借助身邊的物體,選擇其中的一個面,來感受它的大小”感知“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舉例子說說它一個面的面積”感知“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物體表面的的面積”這一概念。從實物紙板自然過渡到“封閉圖形”,從而觀察、比較出封閉圖形也是有大小的。這兩個基本概念的教學是本節課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我在“物體表面的面積”一部分教學中花了大功夫,為后來教學“封閉圖形的面積”做好了鋪墊。我在引出和講解面積的概念和含義時,給學生在理解上留了很多個比較容易的思維臺階,讓學生能慢慢的拾級而上,理解并基本說出面積的含義和概念。
(三)合作探究,激活思維。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欲望。“比一比”中,前兩組都非常容易比較,而第三組學具學生在觀察后卻不能統一意見,從而產生了矛盾,老師及時引導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學們小組合作,動腦筋,想辦法。通過他們的實踐探索活動,經歷兩個圖形的面積的大小比較過程,從中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四)游戲設計,拓展延伸。
我覺得本課設計的游戲環節比較成功,學生在第一個“比一比”游戲中鞏固了面積的概念,而且介紹了“觀察法”和“比較法”;在第二個游戲“猜猜看”中男女生分組看誰猜得準。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前一個練習中數方格時總結出了,方格越多面積越大,很自然的這個練習中學生會認為女生看到的16個格的面積大。不但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而且還自然引出來“面積單位”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我想這與符合學生個性和心理的教學設計是分不開的。
三年級數學五單元教學反思篇四
1、創設“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過學生動操作和老師的點撥、啟發,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獲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為分散難點起來承上啟下的作用。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主觀意識。
設計“猜想——嘗試——討論——歸納”的教學程序進行例題的教學。組織學生操作、討論,引導學生動腦想,動口說并進行歸納總結,調動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求知識的全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系統性的發展。
3、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4、安排有梯度的練習,強化新知識。
在鞏固練習階段,安排了多層次的練習,由淺入深來鞏固和強化新知識。正所謂“學以致用”,舉一反三和不同的訓練方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既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更為不同的學生謀得了不同的發展。例如:“黃金比”開放性知識習題,解題方法多樣,為學生提供了思維發展的空間。真正體現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