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指個人在經歷某種事物、活動或事件后,通過思考、總結和反思,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感悟。記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一
農村燒火灶是很多農村家庭都使用的一種做飯方式,雖然現代科技已經給人們帶來了更加方便的廚房電器,但是在農村,這種傳統的做飯方式仍然是家家戶戶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短暫的農村生活中,我學會了如何使用農村燒火灶,同時也體會到了這種傳統做飯方式帶來的種種樂趣和快樂。
第一段:認識農村燒火灶
農村燒火灶,也常被稱為“灶臺”,是一種可以利用木柴、秸稈、煤炭等可燃物料制作的爐子。它主要由基座、灶眼和煙囪三部分組成。整個灶臺通常是用紅磚砌成,通常都是矩形或者正方形的形狀,并且底部有一個空調,可以供鍋架放置。灶眼是灶臺的主要部分,是用白磚砌成的,常常是幾個不同尺寸的弧形,可以擺放不同尺寸的鍋子,旁邊還有一個蓄水池,可以方便的進行水面的調整。在灶眼下面則是一個煙囪,通常是用鐵皮或者鋼板制作的,用于將灶臺上產生的殘留煙霧排出路外。
第二段:學會使用農村燒火灶
要使用農村燒火灶,首先需要找到合適的燃料。如果燃料是木柴或者秸稈,需要先將這些材料劈成適當大小的塊,然后堆在灶臺的中心。接下來,需要用一些點火紙或者干草點燃燃料,燃料點燃后,可以通過灶眼上下移動灶板來調整火焰的大小。如果需要加熱水,可以在蓄水池里儲備一些水,然后用鐵鍋燒開,將水儲存在水桶里以備用。
第三段:享受農村燒火灶帶來的樂趣
使用農村燒火灶做飯可以帶來很多的樂趣,比如制造火焰和土爐子的聲音,燃燒木柴時的木香味,還有通過調整火焰大小來掌控烹飪過程的樂趣。在農村,常常有很多孩子在灶臺旁邊玩耍、觀察火焰,這也是一種小伙伴相聚的樂趣。
第四段:農村燒火灶的文化價值
農村燒火灶不僅是傳統的做飯方式,更是一個地區的文化符號。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建筑中會往往設有一個中堂,堂上有一個燒火灶,作為家族傳承的象征。在中國東北的一些農村,居民甚至將灶臺建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它不僅提供了溫暖,更是家庭生活的核心。
第五段:結語
使用農村燒火灶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是通過學習和體驗,也能夠帶來很多樂趣和快樂。農村燒火灶不僅是一種實用的廚具,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征。在今天的科技時代,我們也需要繼承和傳承這種文化,讓農村燒火灶的價值與美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尊重。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二
三年高中,三天高考,時間玩笑一般濃縮!
一場考試,一份答卷,就這樣結束了我們的高中生活。
考試結束那一天,當我們走出校門,心中彌漫著一種不知名的情緒,高中生活就這樣結束了,就像做了一場很長很長的夢。當我們離開,一切都回到我們來時的模樣。那些曾經相伴的人,再也不會整整齊齊的坐滿一整個教室了。
忽然忘記了那是怎樣一個開始。仔細的尋找,才發現,在時光隧道那頭,站著自己模糊的身影,還有最初見到的同學,最初交到的朋友,最開始的那一份緊張期盼。所有的最初,定格成了一幅記憶中的畫,開始了從此往后的故事。如果把每個人的故事都放在一起,這故事長得讓春天路過了冬天,長得讓我們的年少忽然之間長大。
六年前,我們在初中相遇,相識,相知。好像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讓我們無法抗拒。入學時,我們還是充滿稚氣的少年。我們幻想著這未來三年的生活,幻想著何時才能畢業,可等到真正要畢業時卻因為離別而傷感。三年來,我們結識了很多的朋友,也褪去了年少的青澀。三年時光稍縱即逝,我們還沒來得及去握緊他,他就離我們遠去了。原本以為中考過后我們就從此天各一方,但是命運似乎對我們很眷顧,進入了高中,發現我們三個還是同一個班級,我想我們三個應該是我們這個小團體中最幸運的吧!
我們的高中生活平平淡淡,跟眾多的高中生一樣,也在為了高考埋頭苦戰,因為我們都懷揣著各自的夢想,并在為他不斷努力。當時我們總是抱怨學校的各種不好,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但等到真正畢業了才知道,其實我們并不討厭學校,我們在乎的人基本都是在學校認識的.,動心的感覺也是在學校體會到的,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在學校度過的,我們很愛學校這個地方,我們討厭的只是那些本應該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的青春時光卻為了應付一場需要努力三年的考試而被埋葬。
高考過后你說:多想多想我們可以再來一個四年,那樣我們就是十年同窗!我又何嘗不想再來一個四年呢。可是那似乎不太可能了吧。你還說:“以后我們都要好好的,我是咱們三個之中唯一的女生,你們要照顧我的哦,不能欺負我哦”。我們都沉默了,你也沒有再說什么,只是我們都清楚,我們在心里都為彼此留著一個特殊的位置,這個位置誰也無法替代。
錄取通知書下來了,這次命運似乎對我們不那么眷顧,我們被不同的學校錄取,慶幸的是我們都選擇的是省內的學校。大學開學之后,我們都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我們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城市,看著不同的燈火闌珊,不同的人來人往,只是身邊再也沒有曾經陪伴我們歡笑的那些人。
上一個星期,黃來我的學校看我,我叫你和他一起來,你說你沒時間來不了,我沒說什么,因為我知道我們都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朋友也有自己的事情,我勉強不來。只是我還是感到很失望。但是調皮的你卻給了我一個驚喜,黃幫著你一起瞞著我,你們一起來到了我的學校。看見你的那一刻,我很開心,心里覺得有好多好多話給你說,給你說我最近的開心事,給你說這段時間的委屈……只是不善言辭的我最后什么都沒有說,因為我們之間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只需要一個堅定的眼神對方就能明白!
那個周末是我來到這座城市最開心的兩天,我們五個在一個遠離家鄉的地方聚在一起,這讓我在這個城市第一次感受到了溫暖。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玩,仿佛回到了初中時光,一切都沒有改變。但是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兩天的相聚很快就結束了,你們離開的那天下午,我們一起去吃了一頓飯,你們倆都說沒餓還不想吃,其實我也沒餓,只是我就想我們能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因為我不知道下次我們再這樣坐在一起吃飯會是什么時候了。分別總是不期而至,你們終究是要離開了,原本我打算要送你們去車站的,但是最后還是沒勇氣去,因為離別總是傷感的,與其讓我目送你們離開,還不如我們各自轉身,就此分別!
這一路走來,感謝你們的相伴,雖然現在我們不在同一個學校,聯系也漸漸變得少了。但是我相信我們之間的友誼不會因為距離而淡化,而會更加堅固永存,因為距離讓我們彼此多了一份牽掛與思念,多了一份祝福與期盼。
新的生活總要開始,有的路總要一個人走,愿我們在彼此看不見的日子里耀耀生輝!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中國大地上最為廣泛使用的烹飪設備之一,農村燒火灶已經在中國民間生活中傳承了千年,它是農村家庭的主要廚具,也是熟悉農村文化的載體。然而,隨著現代化不斷推進,這種土灶逐漸被淘汰,人們開始使用電磁爐、燃氣灶來代替。然而,自家的燒火灶卻始終是鄉村文化的象征,被許多鄉親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文將探討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分享一些關于燒火灶的知識和使用技巧。
首先,農村燒火灶的特點在于火力強勁。經過長期使用,烤爐內的灶膛壁會形成一層黑色的膩子,這對于傳導熱量非常有幫助。燃燒時,灶膛能夠完全利用燃料,火力強勁,使得烹飪過程更加高效。同時,農村燒火灶的設計也非常貼心,烤爐周邊都挖有一定的坑洼,防止食物滑落出來。除此之外,烤爐下面還有火眼,可以讓灰渣清理得更加方便。這些特點都是農村燒火灶受到農村居民歡迎的重要原因。
其次,使用燒火灶需要注意爐內的狀況。在使用之前,需要先檢查爐口是否清潔,是否有附著物,如有需要及時清理。同時,要準確控制燃燒時間和火木的數量,避免過度燃燒。打開火眼可以控制火苗大小,加熱時間過長可以關火眼減慢火候。火候的控制是燒火灶的重要環節,對于大型火候可以分幾次加入燃料,切勿一次加太多,引起火候波動。最后是清理工作,及時清理灶膛和烤爐周圍的灰渣,避免引起火災。
再次,燒火灶的烹飪方式也非常獨特。由于火力強,執行高溫烹飪的效果會非常好,熱能能夠快速地將食材內外熟透,使得食材更加美味可口。例如,想要煲一份鮮美的肉骨茶,就需要將待熬制的鴨肉在燒火灶上烤至表面焦黃,然后加入骨頭、配料和清水,等食材充分熬制后再加入調料,即可品嘗到鮮美的口感。此外,在烹飪過程中,需要時刻留意火候,掌握入火、翻面、出鍋等技巧,讓食物得到最好的烹調效果。
最后,農村燒火灶在中國農村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農村,燒火灶可謂是家庭的核心,烹飪、取暖、生活的重要場所。燒火灶所附帶的油煙味更是農村的一張獨特名片,它是農村人家重要的社交場所,也是農村文化的代表。然而如今農村漸漸進入城市化進程,燒火灶也逐漸被電磁爐等現代烹飪設備所代替。燒火灶曾經代表著一種生活的方式、一種情感,將其發揚光大也是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的文化精神。
總之,農村燒火灶是一種代表著傳統農村文化的烹調設備,在現代生活中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使用燒火灶需要留意火候、衛生清理、烹飪技巧等方面,保證食材的品質和口感。它所承載的民俗文化與生活情感也極具價值,應該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揚。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四
“我們的豆飯熟啦!”“好美味啊!”“啊,我們的豆飯燒焦啦!”一聲聲歡呼聲和尖一叫一聲,伴隨著一陣陣豆飯的清香味和焦味,飄蕩在長樂農場學農基地。學農活動的最后一項活動——燒大灶,做豆飯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
教練剛剛講完燒大灶的方法,我們便開啟了“瘋狂模一式”,迫不及待地奔向了各自的灶臺。
洗鍋、淘米、加水、放入香腸和蠶豆,所有的準備活動都已做好,接下來就是生火燒飯啦!教練往灶膛里添了一把松針,用打火機幫我們點著火。火苗越竄越高,一眨眼功夫就熊熊燃一燒起來。
卓杭見火勢越來越大,就往灶膛里加了一塊木板。誰知木板不但沒有燃一燒,反而把火勢壓小了許多。卓杭見勢不妙,連忙摘下帽子,對著灶口不停地扇起來,可是無濟于事。他又蹲下一身一子,鼓著腮幫子,對著灶口使勁吹氣,灶膛里飄滿了煙灰,火苗卻熄滅了。
大家都緊緊盯著卓杭,指責他是“罪魁禍首”。卓杭板著臉,聳著肩,雙手向前伸,就像一個僵一尸一似的。大家又好笑又好氣。
正在這時,我們的救兵張老師走過來了。他從褲袋里拿出打火機,幫我們重新點著了松針,然后小心翼翼地添加了一些樹枝。張老師邊添柴火邊告訴我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點著火后,要先添加細枝條增大火勢,等火勢穩定了才能添加大塊的柴火。”我們聽了,不住地點頭。枝條越燒越旺,還發出了噼里啪啦的響聲。聽到這響聲,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心想:這下應該沒事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有條不紊了。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添加柴火,有的準備碗碟,還有的去當“間諜”看其他小組的進展。
過了不久,從隔壁的灶臺里飄出了陣陣香味,原來他們的豆飯已經燒熟了,看著他們吃得津津有味的樣子,我們饞得直流口水。我小心翼翼地打開鍋蓋,偷偷往里面看了一眼——呀,還早著呢,鍋里的水還沒有干。看來得繼續流著口水等待啦。
又過了五六分鐘,我們的大鍋里也飄出了誘人的香味。“熟啦!熟啦!”我們興奮地哇哇大叫。我打開鍋蓋,香味更濃了。白白的米飯,綠綠的豌豆,紅紅的火腿腸,搭配在一起真是好看。我們爭先恐后地盛好飯,開始狼吞虎咽起來。嫩一嫩的豌豆,香香的火腿腸,還有那糯糯的米飯,真好吃啊!我吃了滿滿一碗呢!
品嘗著自己親手燒的豌豆飯,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五
近年來,隨著農村的發展和現代農業的推進,農村燒火灶在不斷減少。然而,在我外出探訪農村家庭時,我發現仍有許多家庭使用傳統的燒火灶。這讓我深感燒火灶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它承載著鄉土的精神與記憶。在與農村居民的交流和觀察中,我對農村燒火灶有了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農村燒火灶給人帶來了便利。相較于現代化的廚房設備,農村燒火灶雖然簡陋,但是使用起來卻方便快捷。家庭主婦不需要等待電磁爐或燃氣灶預熱,只需要一點點火柴,燒火灶便能迅速升溫。而且,農村燒火灶的出爐速度較快,幾分鐘之內便能燒開一鍋水。現代廚房設備雖然智能化,但也存在技術故障的風險,而燒火灶則不會受到這些限制,可以長時間可靠使用。
其次,農村燒火灶燒出的食物更加美味。火柴燃燒產生的熱量直接作用于鍋底,能夠使食物迅速升溫,鎖住食物的鮮味和汁水。與燃氣灶相比,農村燒火灶的火力更強,能夠迅速使鍋內的食材煮沸,從而增加了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在農村的飯菜中,我品嘗到了難以忘懷的純樸和鮮美,它們無疑是燒火灶給予的禮物。與此同時,燒火灶的溫度也相對穩定,對食物的烹飪有著更好的把控,可以使食材更充分地吸收調料和火候,烹飪出更加美味的菜肴。
再次,農村燒火灶還有助于提升家庭的凝聚力。現代化的廚房設備讓人們越來越多地選擇外出就餐,而農村燒火灶則鼓勵家庭成員一起做飯。在爐灶旁,家人圍坐一起,閑聊、笑聲、爐火的熊熊,共同的做飯過程讓家庭的凝聚力得到了增強。幼年時的記憶里,總是有一個家人在旁邊做飯的畫面,煙霧繚繞中,有著家的溫暖。農村燒火灶不僅燒出美食,更燒出了家的歸屬感。
最后,農村燒火灶在環境保護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現代化廚房設備使用電能或燃氣能源,而農村燒火灶則利用了當地村民積極收集秸稈等農作物廢料,將其作為燃料使用。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廢料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也減少了石油等能源的使用,為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此外,農村燒火灶所產生的煙霧污染相對較少,對當地的空氣質量影響較小,減少了社會公共資源的支出。
總而言之,農村燒火灶在給農村家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他們帶來了更加美味的食物,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對環境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燒火灶的存在不僅是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情感的紐帶,它承載著鄉土的記憶和精神,是農村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在現代化的農村建設中,能夠保留并發揚農村燒火灶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讓下一代也能夠感受到它帶來的美好。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六
外婆家在鄉下,做飯時會用灶塘燒火做飯。那用灶火做出的飯,別提多香呢,就是簡簡單單的玉米稀飯,就香的能讓我喝兩大碗;那火塘里烤出來的紅薯又酥又甜,我一想就流口水;那炒出來的肉啊,嫩香味足以讓你回味三天。以往回外婆家,我也總幫外婆打打下手遞遞柴火,就是從沒親自燒過火。
這次暑假回家,看到火塘,倍感親切:我真心想燒一次火!火塘也好像在對我說,來吧,來吧!
我直奔到媽媽跟前:“媽媽,我要燒火!”
媽媽一臉贊成:“好吧,等會要燒開水,你來燒火!”
誰知這話被外公聽到了,外公嚴肅地對媽媽說:“他怎么會燒火?別燒!再說,天氣這么熱,不要燒火了,用氣灶吧!”說完,還憐惜地看了我一眼。
我可不領這個情,燒火是多好玩的`事呀,我怎么能錯過呢?我急了:“我要燒火!我要燒火!”
媽媽看我一臉堅決,勸外公:“他想燒就讓他燒吧。再說,小孩子多干點活,沒什么壞處。”
外公瞪了媽媽一眼,放下狠話:“他沒燒過,怎么能燒得著呢?”說完這一句,又不忘嘟囔了一句,“不聽老人言,等著吃虧吧!”
門縫里看人——把我看扁了,哼,我偏要把火燒好,咱們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媽媽耐心地勸外公,“你教教他,他不就會了嗎?”
外公極不情愿地帶著我走到灶火(廚房)。只見灶火里整整齊齊、依次擺放著木頭、細一點的樹枝、樹葉,他們好像在列隊歡迎我的到來。外公等我坐到火塘前,便在我旁邊坐下,遞給我一個引火用的蠟管(浸透蠟的牛皮紙管),“把這個點著,放進火塘。”
我小心翼翼地拿過打火機,用大拇指按下按鈕,待火出來后,把蠟管點著,放進火塘。見整個蠟管著了,外公急忙對我說:“快拿些樹葉放進去!”我連忙用火鉗夾了一大把樹葉,放進火塘。火勢得到樹葉的“滋潤”,迅速大了起來。
外公見火勢大了起來,忙拿了一根拇指粗的木棍,掰成兩半,把它們交錯放進火塘里。“昊昊,再抓些樹葉放在木棍上,這樣更容易著。”
我抓些樹葉放進去,火勢果然如外公所說越來越旺。外公見狀,放心地對我說:“你自己燒吧,把水燒開就可以了。有事再叫我。”
外公走了,我就開始一層木棍,一層樹葉地像搭積木一樣地搭起了柴火。加了滿滿一火塘,我就開始等待他們把水燒開。
我開心的笑還沒來得及笑出聲,那火苗越來越小、越來越弱,漸漸地,馬上連火星也見不著了,似乎眨一下眼睛,它就要消失了一樣。
真是世事難料啊,我大驚失色:“外公,外公,不好了,火要滅了!”
外公反而不急不忙,慢悠悠地走過來,低頭看了看火塘的陣勢,“小家伙,這可不行!”只見外公三下五去二拆掉了我剛搭的幾層建筑,然后用火鉗把我搭的“建筑”從下往上一抬,又對著火鉗下吹了幾口氣,咦,火勢瞬間就大了!接著,外公用火鉗,把我的建筑全部搗亂,分散到火塘的四周。“小家伙,你的柴火堆的太多,火塘里氧氣就過少,火自然就著不起來。火小時,你就用火鉗把樹枝,樹葉抬起來,讓火塘里多進點氧氣,它就會著起來。”
原來,我以為很簡單的燒火還蘊藏著這么多的道理,真是“生活處處皆學問”啊!
經過外公這次教導,我燒火一次比一次有進步。這不,今天中午煮餃子就是我一個人燒的火。你看,你看,外公看著我汗濕的背,又開始搖頭晃腦,“嗯,孺子可教也!”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開始使用煤氣灶或電磁爐來烹飪。然而,在我這個農村小鎮上,仍然有很多家庭使用傳統的燒火灶。我從小就在農村長大,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也學到了許多關于燒火灶的心得體會。下面,我將分享一下我對農村燒火灶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農村燒火灶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烹飪體驗。對于很多人來說,燒火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烹飪工具,更是一個平凡而又神奇的存在。當木柴被點燃,熊熊火焰燃燒的時候,那種溫暖的感覺喚起了兒時的回憶。在寒冷的冬日里,聚在爐邊,感受到火堆散發出的熱量,是一種說不出的舒適和滿足。而在炎炎夏日,只需把爐子移到戶外,讓風吹拂,就能感受到涼爽的感覺。農村燒火灶不僅給人們帶來了實際的溫暖和烹飪的樂趣,更給人們帶來了一種與自然交融的感覺。
其次,農村燒火灶鍛造了農村人堅韌不拔的品質。相比于現代化的煤氣灶或電磁爐,農村燒火灶的點火過程可能會更加費勁。需要準備木柴,打火機或火柴,小心地點燃。尤其是在潮濕的天氣中,點火可能會非常困難。然而,正是這樣的困難錘煉了農村人堅毅的品質。他們學會了如何迅速點燃火種,在逆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堅韌的品質,也伴隨著農村人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再次,農村燒火灶也教會了人們節約資源的重要性。相比于煤氣灶和電磁爐,農村燒火灶不僅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點燃,還需要更多的木柴來燃燒。這使人們不得不從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尋找節約的方法。大家會仔細估算每天使用的木柴量,合理計劃使用的次數和時長。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慢慢明白了精打細算的重要性,學會了合理權衡和分配資源。
最后,農村燒火灶也帶給了人們一份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和尊重。農村燒火灶不僅僅是一種烹飪工具,更是農村文化和傳統的代表。在點燃木柴、燒煮食物的過程中,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溫暖和力量。這種以人為本、追求簡單與自然的烹飪方式,與現代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農村燒火灶的存在,使人們更加珍視和尊重傳統文化,將這種珍貴的傳統代代相傳。
總之,農村燒火灶在農村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獨特的烹飪體驗,鍛煉了農村人堅韌不拔的品質,教會了人們節約資源的重要性,并帶給了人們珍視和尊重傳統文化的意識。盡管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經融入了許多農村地區,但我們不能忘記農村燒火灶所帶給我們的寶貴經驗和感悟。讓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這種傳統,珍視這份與自然交融的烹飪方式,守護好農村燒火灶的溫暖和力量。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八
哎!這幾天可把農民忙懷了,有的打小麥,有的曬小麥,還有的養蠶。
今天,我到奶奶家玩,看見奶奶正在曬小麥,我興奮地沖向小麥地,哎喲!我一聲叫起來,奶奶走到我這兒,親切地說:“當心點,小麥進鞋了吧!快去換雙鞋。”
我把鞋換好了,只見奶奶正要出去,我急忙地跑出去,問:“奶奶,驕陽似火的,你要去哪兒?”“我去打小麥”,“我也要去”,我堅決地說,可奶奶怕我曬黑,就拿了頂帽子給我。
到了田里,農民在打麥子,我也開始干起了活,我拿起刀子,準備割麥子了,可刀子太沉,我無法開始。
如果,20年后,我要創造一種麥子刀,只要你割十分之一的麥子,它就會割十分之九的麥子,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農民們的辛苦。不過,我要提醒一些懶農民,你不割麥子,麥子刀也不會幫你割麥子哦!
回到家,我和奶奶先把早上曬的麥子收起來,我把麥子一把一把地運到袋子里,再把袋子運到家里,那袋子可重了。然后再把剛剛割回來的麥子曬起來。
如果,20年后,我要做太陽能曬麥機,只有把割回來的麥子放到太陽能曬麥機里,它就會在你定的時間內,曬干所有小麥。當在下雨時,農民無法曬麥子,就可以把麥子放進太陽能曬麥機,可以正常曬麥。農民就不會因為天氣不好或沒地方曬麥子兒發愁了。收回來的麥子也不會因為天氣不好而發黑發霉。這樣可以減少農民的損失同時也減少了國家的損失。
我堅信,20年后的農村一定能從貧困走向富裕。
農村燒火灶的心得體會篇九
生活在農村的人都知道,小時候每到做飯時,在泥土砌成的柴火灶旁,聽著炒菜、燒柴聲,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刻。喜歡給媽媽打下手,坐在灶門前給母親添柴燒火,然后時不時吞著口水,伺機偷上幾嘴。
燒柴火的生活似乎現在已漸行漸遠,只有那入口醇香的味道讓人難以忘懷……灶屋四壁被煙熏得黑漆漆,灶房墻上掛著一串串辣椒和臘肉。
柴火有干的樹枝也有麥桿,抓一把塞進灶膛,噼里啪啦地燃開了,大自然的美味彌漫開來。灶膛里閃爍著火苗,舔著鍋底。也映襯著媽媽慈祥的臉頰。火燒得旺時,在灶膛口竄動著,撲向早已被熏得幽黑的墻面。煙熏火燎的灶房,系著圍裙的母親,正在大鐵鍋里熬著一鍋稀飯,這便是家最溫暖的味道。
記憶里的炊煙總是跟烤紅薯聯系在一起,放幾個紅薯到灶膛里,等飄出飯香時,紅薯還在接受火的熏烤,醞釀美味。待紅薯出來時,滿滿一層黑灰也抵擋不住它誘人飄香,顧不得許多,直接掰開就吃了,滿口生香、回味無窮。
時間改變容顏,卻改變不了情懷,柴火老灶保存下來的記憶,依舊回味悠長。一方灶臺,燒柴火煮飯菜,傳達著暖心至深的飲食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