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曹劌論戰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一
(1)了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1)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讀中得.
(2)讓學生談談曹劌和魯莊公兩個人物形象,領會作品的藝術魅力,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曹劌赤膽忠心的愛國精神.
了解本文記述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理解曹劌有關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設想
采用誦讀法,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語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語感,又可以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語,也可以通過誦讀加以積累理解。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本文是短篇精品,內容豐富。字詞句方面,根據學生已經學過的基礎文言和課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學輔導設計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精品,喜歡精品,在理解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并聯系實際,有所啟發。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
同學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識,你知道歷史上著名的戰爭有哪些嗎?(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就來走近古戰場,了解這場以少勝多的"齊魯長勺之戰".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知識點:關于歷史散文體例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國別體:通過各國史事個別獨立地排列載述,以完成對某一歷史進程的敘述。國別體史書有《國語》和《戰國策》。《國語》是以記言為主,兼及記事;《戰國策》是以記事為主。
編年體:即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來敘寫史實。它的優點是線索清楚、背景明確、系統性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廣泛地描寫人物。《春秋》《左傳》和《資治通鑒》都是編年體。
紀傳體:即以人物為中心敘寫歷史,為司馬遷所獨創。古代官方編輯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紀傳體。這種體例對后世影響很大。
歷史散文也稱史傳文,它有國別、編年、紀傳三體。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后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斗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于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于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并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后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于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思考:
(1)試概括文章大意。
(2)文章的線索有幾條?
點撥:有兩條線索:①事物發展的線索: 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②人物活動的線索: 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一)研讀課文,把握曹劌戰略、戰術思想
1.魯莊公認為戰前需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進行評價的?
2.為什么“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3.為什么“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4.從戰爭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么?
小組合作討論:并歸納。
(二)品評曹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
請同學們談談對課文情節安排、人物塑造兩方面的認識。并用“從……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曹劌:愛國熱情,政治遠見,卓越才能,過人謀略。
魯莊公:政治無能,軍事無知;實事求是、虛心聽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為求真知,
不恥下問。
(三)再讀課文,體會文章文章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魯國的獲勝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從曹劌的做法和孟子的“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來談談
如何做好集體中的一員?
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請見——愛國熱情
曹劌 參戰——卓越才能 遠謀
論戰——過人謀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靈——政治無能
急于求戰、急于攻擊——軍事無知
魯莊公 急于備戰見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 鄙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禮賢下士、任人唯賢
戰后問劌、勝而不喜——為求真知,不恥下問
教學反思:本堂課學生能積極地配合老師參與到整堂課的教學中來,教學效果比較好。
曹劌論戰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二
按以往保守的教學,教學《曹劌論戰》這篇文章,就是讓同學們讀讀,譯譯,我再串講全文,把曹劌的“遠謀”充沛挖掘一番,再與魯莊公的“鄙”對照一下,同學知道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刻畫曹劌和魯莊公這兩個人物形象,這篇課文就算完成任務了。
但是在準備公開時,我想了又想,到底要如何來開這篇課文呢?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總無法找到自身滿意的效果,為了更有效的達到課標的要求,我就想讓同學有足夠多的時間考慮,也有足夠多的時間討論,發現問題。新課程規范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同學、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尊重同學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一種課程理念,我心里已經清楚明白了,但很難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貫徹實施。在一堂課中間,放手傾聽同學的感受“始”,到不知不覺將同學的感受納入自身的思維框架的“終”。每個同學都富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當然也不同,不能用同樣的規范去限止,同學的理解往往是下載性的東西,所以課堂氣氛雖活躍,卻收不到了意想的效果。但本節課也有一些收獲。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同學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同學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沛地鍛煉了同學的能力。同學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并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沛的肯定和自身的理解,并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示自身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沛的論據,以說服他人。
2、語文課堂中沒有丟掉“朗讀”這個基本的教學手段:
朗讀是眼、耳、腦并用的發明性閱讀活動,是書面語言的聲化,是化無聲的文字為有聲的語言,用聲音再現原作的一種手段。同學合作探究式的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收到多種功效。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
假如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實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同學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實質,并引導同學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抵觸,對同學很有協助。學習語文知識絕不能僅限于課文,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學習了課文,還要引導同學將所學知識在相關文章中運用,這樣才干做到舉一反三。老師應該引導同學培養這種習慣,假如同學的條件有限,老師也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協助,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這也正是新教材設置綜合性學習的原因。
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我認為還是同學在最后的課外延伸當中,當我讓同學說說自身做為班級中的一員,在重大活動當中應當怎么做的問題時,我先讓班長回答,班長舉了自身在運動會上沒能積極參與競賽,只是做些后勤工作,而且不能很好關心競賽的同學而自責,同學們都更加興奮了。接下來就有更多的同學站起來說了自身曾經不關心或沒有這種意識的缺點,并表示以后一定要積極改正。
4、本節課我自身開場時,還是較緊張的,導致同學也很緊張,但隨課堂的深入,我也越進佳境,課堂氣氛也越來越好。本節課在設計時也出現了一些失誤,比方一上課時就可以讓同學先讀課文以緩解同學們緊張的情緒。前面人物的分析以和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說說自身,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5、分析魯莊公這個人物形象,同學自身就發現其人并沒有如曹劌所說的那樣“鄙”,他們發現魯莊公是一個很好的人物形象。有的同學能夠例舉證明。還有的同學能夠辯證地看待魯莊公這個人物,都有不錯的表示。還有的同學說,曹劌的論述也不是完全正確的,因為課文里邊提供的證據也不是完全能夠證明他的觀點。從課文得分析里,能夠看出同學自身的思想的火花。
曹劌論戰第一課時教學反思篇三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我提出問題:“讀了課文后,你們怎么看文中的兩個主要人物?”快速看書復習后,一學生回答:“曹劌能遠謀,而莊公則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話音剛落,又一學生站起發言:“對于莊公,我認為他有遠謀。”這話讓我一愣,從教參到所有見過的資料,從未提到莊公有遠謀啊!但這位學生的觀點有反傳統的意義,很值得探討。
我表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勇氣后問全體同學:“對于莊公有無遠謀這個問題,來一場辯論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劌不是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嗎?莊公是魯國的國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當然無‘遠謀’!”
師:“你對課文內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認為莊公無‘遠謀’。若有遠謀,戰前就該高瞻遠矚,作好充分的準備;若有遠謀,戰爭中就能審時度勢,抓準時機;若有遠謀,在決勝之后就不會不知勝因。長勺之戰,要不是曹劌運籌帷幄、指揮若定,說不定莊公就成了齊軍的俘虜,能說他有‘遠謀’嗎?”
師:“言之有理。”
生c:“我認為國君的遠謀與一般謀士的遠謀有所不同。縱觀歷史,許多有作為的國君,并非自己謀略過人,而是善于任用有遠謀的人才。論謀略,劉邦不及蕭何、韓信,劉備也不如諸葛亮,但誰又能說劉邦、劉備是無謀之人呢?另外,莊公以國君的身份,能與平民曹劌公平對話,并允許曹劌同乘一輛戰車,直接指揮作戰,這種超乎尋常的膽識,知人善任的眼光,從諫如流的勇氣,誰又能否認他的遠謀呢?”
生d接過話頭:“你把莊公說得如此明智,那他為何把大戰取勝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遠謀,又為何渾然不知‘何以戰’,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謀啊!”
生e慷慨陳詞:“不錯,莊公確實把近臣的擁護和神靈的保佑作為戰爭的先決條件,但憑這一點不能說他無遠謀,因為這是時代的局限。何況‘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這正說明他有遠謀。你只看到前面兩點,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不是斷章取義啊?”
辯論還在繼續……
最后我為這場辯論作結:我們看人、看問題不能只從單方面看,而應從多方面加以分析。在莊公有無遠謀這一問題上,同學的話啟發了我,雖然他在戰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靈,在戰爭中他也急躁冒進,打了勝仗還不知原因,這一切都讓人覺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膽任用曹劌這個人才這一點來說,他是有遠謀的。現在我們不是說,人才的競爭才是最大的競爭嗎?二千多年前的莊公,能慧眼識人才,這正是他最大的遠謀啊!
課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劌論戰》入選教材多年,對我來說并不陌生,我卻從未根據莊公所處的時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為進行全面的思考。作為教師的我,總是按照教參上現成的說法,把莊公看成一個目光短淺的國君,并把這個評價毋庸置疑地灌輸給我的學生,而很多時候,學生也習慣于接受老師的觀點和意見,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老師就是知識的化身,是知識的權威。
但今天,學生卻向“權威”提出了挑戰,他們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據,這不能不讓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無視閱讀主體思維的個性差異,對學生作出劃一的指導,使學生“臣服”于教參或教師揭示的文本意義和主題思想,學生豐富的感悟和認知便在同一化、標準化的釋義中磨滅殆盡,從而嚴重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事實上,閱讀作為一種審美再造的'藝術實際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差異,讀者對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異。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要創設課程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淡化課程執行中的預定性和統一性,注重對話過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課程標準所一語道出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閱讀過程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應激發和尊重學生對課程新價值的創造。由此說來,教師就應以“對話人”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自覺放棄傳統意義上把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觀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園地中含英咀華,采擷知識的果實。
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因為通過魯莊公有無遠謀這場辯論,讓我看到了學生中蘊藏的可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改革開放年代的學生已經不甘心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他們的敢想敢說,大膽地思維,大膽地發言,而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所謂創造性,就是在閱讀中不迷信書本,敢于批判,推陳出新,能入于書而又出于書,學于書而不拘泥于書,只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創見的火花。同時,它讓我深深意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熱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精神,更要對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時中肯的評價,并引導學生在探究、碰撞的動態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