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寫教案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綠北師大版初二上冊語文教案及反思篇一
1. 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 體會作品中對新生活的熱切希望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學習過程]
(一)簡介
1. 文體
著名女作家冰心談及散文的共性時說,散文,可以“鏗鏘得象詩,雄壯得象軍歌、生動曲折得象小說,活潑尖銳得象戲劇的對話”。散文不管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作者總是要追求他的某種真摯情致的表現。
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散文的表現手法很多。例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本篇課文就是這樣的一篇典型的散文。
2. 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 年 11 月 22 日),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紹興。因三代人定居揚州,自己又畢業于當時設在揚州的江蘇第八中學高中,且在揚州做過教師,故自稱“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
朱自清有著作 27 種,共約 190 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研究等。大多收入 1953 年開明書店出版的 4 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對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 6 冊《朱自清全集》。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為主要內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二)思考
1. 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2. 《綠》的文體有什么特點?
3. 在課文中作者抒發了什么感情?
4. 學習這篇課文,我們要掌握哪些字、詞?
(三)生字正音記形。
踞(jù)在 薄(bó)陰 幾綹(liǔ) 穹(qióng )門
棱(léng)角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 chà)
挹(yì)你為眼 掬(jū)你入口 明眸(móu) 善睞(lài)
(四)課文分析
第一部分
1. 原文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2. 內容把握
提問一:作者開頭使用單句,言簡而意密,為什么能有這樣的作用?
講解:作者使用單句開頭,注重準確用詞,因而做到了“言簡而意密”。例如開頭的“第二次”就飽含有“曾經有過一次”的意思,而“驚詫”,則是在第一次的“不驚詫”的基礎上的感受,“驚詫”的對象,不是某一個景致,而是“梅雨潭的綠”,這樣簡單的一句,就點了題,設置了懸念,交待了此行到仙巖的次數,還暗示了讀者這一次到仙巖同上一次的感受差異巨大。
3. 文段意思
第一部分(1)簡介驚詫于梅雨潭的綠。
第二部分
1. 原文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2. 內容把握。
提問一:第2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么?
講解:第2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有兩個觀察點,第一觀察點是山邊,句子“走到山邊”交待,觀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觀察點是梅雨亭邊,句子“我們先到梅雨亭”寫明觀察點,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境。
提問二:作者如何寫自己對梅雨瀑的觀察?
講解:寫對梅雨瀑的觀察,通過所聽“花花花花的聲音”寫梅雨瀑的聲勢,又通過所見“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寫梅雨瀑形態。
提問三:作者在梅雨亭又觀察到什么?
講解:作者在梅雨亭不僅觀察到了梅雨瀑,而且觀察到了梅雨潭。
提問四:為什么作者在第2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境?
講解:作者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是為了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這是對后文巧妙的鋪墊。
3. 文段意思
第二部分(2)寫梅雨瀑與梅雨潭。
綠北師大版初二上冊語文教案及反思篇二
一、說課文題《綠》
二、歸屬第一冊第五單元
三、概說
我說課的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作《綠》,內容是本文的第二課時,我計劃把傳統的散文分析課變為文學鑒賞課,這種改變的關鍵是由教師分析變為學生賞析。下面我從教材、學生、教學三個方面闡述這樣做的理由,并簡要說明教學程序。
四、教材分析
1.散文教學的特點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學散文,會破壞文章的整體韻味和優美意境。而鑒賞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體會美感,有助于培養他們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2.本文特點這篇散文精巧縝密的構思、優美明快的語言極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賞;同時它又篇幅短小、內容淺易,適合鑒賞。
五、學生分析
1.傳統散文教學重分析、輕鑒賞,忽視了學生對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學生的理性思考,束縛了學生思維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學鑒賞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學需要鑒賞。
2.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也不斷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時間,他們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散文,對散文的基本特點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因此也具備了鑒賞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鑒于以上關于教材和學生兩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處理為文學鑒賞課)
六、教學構思
(一).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綠》寫于1924年,當時朱先生還保持著\'五四\'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文中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情感,因此應當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激情,促使學生保持健康、樂觀和進取的心態。
2.知識目標:結合散文教學特點和本文的特點,本節課要讓學生在賞析中體會布局謀篇的技巧和寫景的生動含情。
3.能力目標:素質教育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要培養全方位的人材,就語文教學而言,既要培養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而后兩者正是本節課的能力目標。
(二).教學重點傳統語文教學把課文僅當作學習的對象是不當的,正確的認識應是把課文當作借鑒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應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細思,從而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所以我把構思和語言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本文題目?quot;綠\',作者為什么不入筆就寫綠,在描寫綠的過程中又變換了人稱,這是本文的難點,需要引導學生弄懂。
(四).教學安排鑒于以上分析,本文擬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后,集中精力朗讀和研讀,體會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標,并布置構思和語言方面的思考。本節課則抓住兩個重點進行賞析,并根據學生課前提的疑問適當調整,完成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五).教學方法鑒賞的主體是學生,而教師的作用則?quot;導\',因此重在點撥,輔之以簡明的提問和必要的小結,即可完成教學任務。
(六).教學輔助手段為創設賞析氛圍,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采用投影儀、電腦及相關軟件。
<
<
綠北師大版初二上冊語文教案及反思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欣賞文章語言準確、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現力的特點;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賞析文章的語言特色。
三、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由《背影》中父子間的愛引出對大自然的愛
2、觀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紹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揚州人。他是現代著名的作家和學者。
朱自清雖在“五四”運動后開始新詩創作,但是,1923年發表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卻顯示出他的散文創作方面的才能。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背影》、《兒女》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一是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3、寫作背景
《綠》,寫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溫州省立第十中學教書,他寫了一組總題為《溫州的蹤跡》的散文,《綠》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
當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醞釀之中。盡管朱自清沒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對于中國社會的前途,刻刻都在關心著;對于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保持著“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綠》雖然只是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我們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4、立意謀篇
(1)立意
綠,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標志,希望的所在。作者以“綠”命題,意義何在?
這固然在于寫實,抓住了梅雨潭景色獨具的特征,同時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時,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筆下的秋景,大都悲切凄涼,而朱自清卻把梅雨潭的秋色寫得“不是春光,勝似春光”。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滿生命的詞語描寫綠,如“少婦”、“碧玉”、“女兒綠”等。
(2)謀篇
全文不足千字,由四個自然段組成,結構小巧,布局精美。
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話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來。
第三自然段,著意寫梅雨潭醉人的綠。
第四自然段,與首段緊密呼應。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 薄(bó) 綹(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 chà) 明眸(móu)
善睞(lài) 挹(yì) 掬(jū)
3、思考問題:
文章以哪個詞為文眼,點題?
明確: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三、合作學習,理解課文
1.第二自然段寫梅雨潭,主要立足哪兩個觀察點,作者觀察到了什么?
2.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沒有直接寫梅雨潭的綠,卻寫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圍的環境?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個觀察點,看到了哪些景致,運用了什么手法,把對梅雨潭水綠的審美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
4.文章在結構上有何特點?結尾比開頭多“不禁”一詞,有何表達效果?
明確:
1、第一觀察點:山邊;觀察到了梅雨瀑;
第二觀察點:梅雨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環境;
2、描寫梅雨潭周圍的環境,交代梅雨潭的綠的成因,寫“梅雨瀑”是用來作陪襯,以顯出“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
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點是梅雨潭邊。觀察到了梅雨潭的綠。 對綠的總感受:醉人、奇異、似近似遠
(1)擬人
踞、透、扯、送、鉆、招引、擺弄
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形色、深度)
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漣漪)
(2)比喻 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蕩漾)
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波光、軟嫩)
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清澈)
北京什剎海拂地綠楊 (太淡)
(3)對比 杭州虎跑寺的綠壁 (太濃)
西湖的波 (太明)
秦淮河的波 (太暗)
裁你為帶贈給那輕盈的舞女
作用:寫梅雨潭的綠美到極點,作者用對比來襯托,說明梅雨潭的綠是明暗適度、濃淡相宜,綠得實在恰倒好處。
(4)聯想 挹你為眼,贈給那善歌的盲妹
4、文章在結構上首尾呼應。“不禁”再次表達了作者對梅雨潭的綠的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對她的無比喜愛之情。文章從博喻到比較映襯到聯想再到轉換人稱、直接呼告,感情逐漸轉濃,直到不能自已。
中心意思: 這篇游記散文,通過對梅雨潭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觀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寫作特點:
1、功運用烘托和襯托手法。
2、語言準確生動,具有很強的抒情性
3、運用了許多疊字,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有一種音韻美。
4、新鮮貼切的比喻運用增強文章的美感和表現力。
四、探究學習,拓展思維
參照課文讀書動筆示例,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把你認為最為精彩的語句用適當的符號標示出來。
五、作業
陽光習題
古詩文中,帶“綠”字的詩句: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賀知章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杜 牧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