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青州游記篇一
去古城青州游玩,偶園是不能不去的景點。
青州的偶園位于青州城南偶園街 ,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
馮溥(公元1609-1692年), 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他“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準,加太子太傅, 在告老還鄉之前,他把自己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取名為“偶園”,意欲“無獨有偶”之意。 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他平生愛才若渴,精于詩章,有《佳山堂集》等作品傳世。
這座修建于清康熙年間偶園,是中國幸存的為數不多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筑 , 它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具有獨特情趣,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 這是一組集宅第、宗祠、園林為一體的古建筑群。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設施有: 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松風閣、云境閣、綠格閣),五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臥云亭) 。 其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朝高唐王的篆書。 在偶園,最富吸引力的當屬偶園的假山了。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疊石家張南垣設計督砌,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墻環列,乍看并無奇特之處,細究則頗有趣味,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臺四部分,每部分都能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于一園之內顯出千里之勢,據專家考證,青州偶園的假山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風格的人造假山,它濃縮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參差,亭臺錯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除了假山,偶園內還存有“福、壽、康、寧”四大奇石。這些奇石玲瓏剔透,氣度不凡,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說法,可見這些天然巨石的珍貴。
園內竹木花卉遍布,景色四季異同,其中有四株明朝的桂花,歷經四百余年,每年秋天都花香四溢,飄滿全城,三株明代迎春花,雖飽受歲月滄桑,但每到初春都會黃花綻放,迎接春天的到來,給初春的偶園帶來春天的美景。
青州偶園之所以如此精美別致,與明朝衡王府有很大關系。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仿。凡是御花園內的設施,這里一應俱全,只是規模略小而已。180年后,馮溥接受此園后 ,又按自己的興趣愛好,請人進行了高規格設計和改建。使其具備了清朝的園林建筑風格。
偶園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被譽為國寶,是古城青州的旅游靚點。每天都吸引著大批游人來此觀光游玩。
青州游記篇二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沒少接觸或者看到經典的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青州風景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天到了,路旁那粗壯的櫻花樹生出了雪一樣的花兒,嬌嫩嬌嫩的,掛滿了一樹。每當這個時節,整個青州古城便成了櫻花的海洋,那一樹一樹嬌艷的櫻花裝扮著我可愛的家鄉。
最妙的是再下一場春雨,淅淅瀝瀝,淋濕古城的房房舍舍,道道路路,也淋濕櫻花樹的枝枝葉葉,這時的花心兒滾滿了水珠,一顆顆是那樣晶瑩,那樣飽滿,微風拂過,水珠兒順著花瓣滑落,到了花尖又不舍離去,顫顫的停留著。雨過天晴后,櫻花樹舒展著自己的腰身,梳理著自己的容妝,它那傾國傾城的容貌更加嬌人。
春深到了,花兒落了一地,孩子們大把大把地捧著地上的花拋向空中,空中立刻多了些白色、彩色的蝴蝶。望著這種情景,或許會像黛玉那樣有幾多傷感,幾多惆悵。那在空中舞動的花瓣凄涼地落在了地上,這一地的花瓣帶著對春天的眷戀,化作泥土,為來年的美麗、輝煌蓄積營養。正像一輩一輩的青州人在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為家鄉更加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春風拂過,陽光透過綠葉的縫隙照到水面,波光粼粼,像閃動著的'碎銀,這一切無不透露著一種靜柔,這景象如它的名字—洋溪湖一樣美。
岸上樹木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像停泊的小船。水又是那么的清,清得可以望到水底碧綠的水草,如果坐上船就更好了,可以穿過石橋,那幽靜的石橋就像外婆壓彎了的腰。
一路劃去,兩岸青草如氈,綠樹成蔭,微風吹過,送來一陣清香,鳥兒啼鳴的聲音清脆而婉轉,這樣的幽靜清雅,真想停下來細細品味。水中偶爾還會出現一串串泡泡,像珍珠似的,用手摸去,水冰涼冰涼的。后來我才知道,湖底有幾個小泉眼,水就是從那里冒出來的,原來大自然是如此的美妙!
到了冬天才更好呢,到處是冰天雪地,岸邊的樹木也都披上了銀裝,湖面也變得晶瑩剔透了。走到石橋上我發現“外婆”的腰似乎又彎了些,快要成一只彎彎的月牙兒了。太陽光照射到湖面上,啊!我看見的不是冰,而是一塊大水晶。
青州游記篇三
去古城青州游玩,偶園是不能不去的景點。
青州的偶園位于青州城南偶園街 ,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
馮溥(公元1609-1692年), 清順治三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編修、宏文院侍講學士、吏部右侍郎、刑部尚書等職。他“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深得皇帝的信任,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拜文華殿學士。次年,他上書乞休,康熙帝舍不得,便批示說:“卿六十四歲,未衰也,俟七十乃休耳!”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馮溥74歲以年老請休獲準,加太子太傅, 在告老還鄉之前,他把自己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皇上,皇上就把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馮溥將東花園進行了一番整修和改建,取名為“偶園”,意欲“無獨有偶”之意。 到現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他平生愛才若渴,精于詩章,有《佳山堂集》等作品傳世。
這座修建于清康熙年間偶園,是中國幸存的為數不多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筑 , 它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具有獨特情趣,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藝術風格。 這是一組集宅第、宗祠、園林為一體的古建筑群。除去為數眾多的竹木花卉以外,主要的建筑設施有: 一山(三峰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松風閣、云境閣、綠格閣),五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四亭(友石亭、一草亭、近樵亭、臥云亭) 。 其中石亭前的太湖石奇巧為一方之冠。另外,還有小齋、幽室、山茶房等建筑。園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朝高唐王的篆書。 在偶園,最富吸引力的當屬偶園的假山了。它是由明末清初著名的疊石家張南垣設計督砌,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墻環列,乍看并無奇特之處,細究則頗有趣味,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臺四部分,每部分都能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使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于一園之內顯出千里之勢,據專家考證,青州偶園的假山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康熙風格的人造假山,它濃縮了九州山川秀水,石峰參差,亭臺錯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除了假山,偶園內還存有“福、壽、康、寧”四大奇石。這些奇石玲瓏剔透,氣度不凡,在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說法,可見這些天然巨石的珍貴。
園內竹木花卉遍布,景色四季異同,其中有四株明朝的桂花,歷經四百余年,每年秋天都花香四溢,飄滿全城,三株明代迎春花,雖飽受歲月滄桑,但每到初春都會黃花綻放,迎接春天的到來,給初春的偶園帶來春天的美景。
青州偶園之所以如此精美別致,與明朝衡王府有很大關系。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皇帝朱見深封其第七子朱佑木軍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時,在東華門外建造了一座花園,名東花園。根據明王朝的規定,東花園的布局和規模,都跟皇宮內的御花園相仿。凡是御花園內的設施,這里一應俱全,只是規模略小而已。180年后,馮溥接受此園后 ,又按自己的興趣愛好,請人進行了高規格設計和改建。使其具備了清朝的園林建筑風格。
偶園具有極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被譽為國寶,是古城青州的旅游靚點。每天都吸引著大批游人來此觀光游玩。
青州游記篇四
您已經來到古城青州。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的領導及全體工作人員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在這里,我先介紹一下青州的概況。
這里先解釋一下“青州”這一地名。眾所周知,大禹治水時期,把全國分為九個區域讓人居住,九個區域就是“九州”,九州也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過去,中央電視臺有個欄目,就叫“九州方圓”,青州即為九州之一。
為什么叫青州呢?青州,即為東方之州。按照古人的五行觀念,它地處東方,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東,動也,陽氣動物,于時為春。”晉朝王隱說:“東方少陽,其色青,其氣清,歲之首,事之始,故以青名也。”所以,在古人的理念中,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氣清色綠,萬物茂盛,生機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發端。由此可見,青州是一個包含無限發展生機和希望的美麗家園。
正因為如此,歷代文人墨客贊美青州的詩文不勝枚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曾有詩句:“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青州西踞泰山,東瞰大海,沃野千里,自古繁華。所以,青州憑借她的美麗,享有“東方第一州”的稱號。
各位游客,我再介紹一下青州的現狀。今天的青州市,位于山東省中部,西部與淄博市毗連,北端與東營市接壤,東部分別與壽光市、昌樂縣為鄰,南部緊靠臨朐縣。全市面積1569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9個鎮;人口90萬,其中有回、滿等少數民族2萬多人。它的經濟規模比較大,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20億元,財稅總收入超過2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千元,城鄉居民儲蓄130億元。
青州市處于魯中山區和魯北平原交接部位,呈現多姿多彩的地貌特征,展示壯觀秀美的亮麗身影。西南部為峰巒疊嶂的山區,占全市面積的接近一半。主要山峰有30余座,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其中云門山、駝山、玲瓏山、仰天山、唐賽兒寨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這片山區多為石灰巖質,喀斯特溶巖地貌特征顯著。可以想象,這里曾經是浩瀚的大海,因為劇烈的地質運動,深藏海底的巖層斷裂隆起,才形成了一座座山丘。遠古時期,這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植被豐厚,處處蒼翠欲滴,是巖穴時期青州先民的理想棲息地。
青州游記篇五
大家好。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小劉,首先,歡迎大家來到青州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景區—駝山。駝山位于青州市西南五公里,與云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故稱“駝山”。主峰海拔408米,為古青州八景之一,被稱為"駝嶺千尋"。屬于沂蒙山支脈。駝山之所以引人注目,聞名遐邇,不僅僅因為他有陡峭的山峰,古老的松柏以及盤桓而上的“天梯”,更重要的是這里有眾多的佛教文化遺址—中國東部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石窟造像群,天下一絕的青州巨佛等價值極高的文物古跡。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來到了拜佛臺,在這里你將會看到一座奇妙而神秘的巨佛。拜佛臺史觀佛的最佳角度。您往東南方向看,就會看到這座有九個山頭組成,全長2600米的巨佛頭像。這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間,也就是南北朝時期,借助山勢雕鑿而成。佛像直鼻薄唇、神采飄逸、惟妙惟肖,令人稱奇道絕。這座山體巨佛,是上世紀90年代偶然發現的。當時青州市書畫家丁夫力和妻子、兒女到山上玩的時候無意中拍了一張照片,后來沖洗出來之后又無意中發現酷似一尊仰面的巨佛,自此之后巨佛才能公諸于世,當時這張照片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在1996年,青州市政府邀請全國知名的十幾位考古專家,對巨佛進行專題論證,比較一致認為“青州巨佛是在人面形山體景觀基礎上,經過修整而成的珍貴遺存。他充分體現了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
山前石壁上刻的“駝山”這兩個大,是明朝正德年間喬宇題寫的。喬羽,山西樂平人。
您或許會問了,這座山為什么叫“駝山”呢?在明朝嘉靖年間《青州府志》中說,“因它山形似駝,故名駝山。”它綿延數里,疊翠千尋,山頂上雙峰對峙,猶如一匹俯臥的駱駝,又稱“駝嶺千尋”。近來又有人考證,駝山多佛教石窟,為“佛陀”之山。“陀”音通“駝”,因此,駝山就是“佛山”的意思,這是駝山名稱源由的另一說。
前面的六角涼亭是觀云亭,它正好建在半山腰上,我們過去休息一下。觀云亭的“云”語意雙關,一是指站在此亭之上可以遠望云門山,云門山的亭臺樓閣掩映在云霧之中,由此可品味“云門仙境”的奇妙。另一點是我們朝山谷中望去,陰晴四時,各有情趣。明代謝肇之游玩至此,寫下了“不厭駝山路,千峰到翠屏,天連海樹黑,日落岱云青”的詩句贊美駝山。
從這里再往前去就是東天門,在這條路上,不僅只有千年的古樹在向您訴說駝山的古老歷史,山上的魚類化石會把您帶進另外一個年代,滄海桑田,在駝山上的這些魚類化石上得到了印證,百米高山,這里曾經也是一片滄海。
走到駝山的東天門了,這里平坦開闊,四周古柏掩映。駝山是佛道兩家共處一山,集佛、道兩家于一身,既有佛教的精華,又有道教之遺風。。上面是道教遺址,側路是佛教遺址。從這里向北是凈海池,凈海池池水澄清見底,四季充盈,大旱之年從不枯竭。池水平明如鏡,根本看不到有泉水外涌,但是池子卻四季盈溢,怎么汲用也不見少,這就是志書上多有記載的龍湫了。我們先到佛教遺址看一看。駝山正所謂:“石窟萬載華夏之光,駝嶺千尋古州勝景”。駝山以她古老的傳說與美麗的風光吸引著中外游客。駝山主峰東南懸崖聳空,峭壁崢嶸,夏秋季節常有云霧繚繞,映入眼前的是兩條百米多長的巨龍云游山間,龍頭相對,二龍戲珠,龍下紅墻,形成一道山頂屏障,護住有名的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這是中國東部最大的造像群。
石窟是古代一種在巖石上開鑿進一段距離之后而鑿成的寺廟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而摩崖則是將文、佛像直接刻在山崖上。駝山上共有石窟5座,摩崖1處,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帶像座),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暢細膩。造像題材多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飛天像及較小的供養人像等。這些造像,其雋美的女性形象和奇異的服飾,常使前往考察的專家和觀光游客贊嘆不已,流連忘返。駝山造像群開鑿于北周至中唐我國佛教興盛時期,特別是隋朝時期的佛雕造像,雕刻技藝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國其他佛教造像群中少有的精品。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是山東省內最大的摩崖石窟造像群,是研究我國古代雕塑、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駝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1月3日被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我們由東向西,先看第一窟,這是駝山石窟中最具審美趣味的作品。
(一)、他經過了兩次開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壞。原來的兩罪護法天,頭部完全破毀。北壁菩薩的頭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毀程度也就更為嚴重。到了武則天統治時期,由于佛事的興盛,青州密教在原來石窟的基礎上,又把進深向內推進了160厘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肋侍菩薩。他的衣料薄似煙羅,袈裟緊貼身體,衣紋清晰流暢。
造像者還為佛像戴上了精美的項圈。項圈分為內外四層。最外一層由大片的蓮瓣狀的金箔組成。裸露的右臂上,還帶有一只金質臂釧。
武則天在沒有做皇帝之前,有一個法明和尚向他進獻了一部《大云經》,其中說,武則天是西天彌勒佛下凡,應主皇權。武則天見了之后非常高興,下令全國都建大云寺,都讀大云經。此時,青州云門寺,也改為大云寺。第二年,也就是690年,武則天稱帝,還把年號改為天授,意思是,他的皇位是上天授予的。
此后不久,這里就雕刻出了武則天的形象。
(二)、武則天形象的主佛像身后,一左一右侍立著釋伽牟尼的兩位弟子,伽葉(she)與阿難。
伽葉位于主佛左側,他頭戴僧帽,穿腋下開襟的緊身袈裟,兩手屈于胸前,右手拎著一串佛珠。
伽葉面部肌肉瘦削,頸部的喉管與筋絡,清晰可見。胸前的三條肋骨,在衣領的開口處,明顯的暴露著,觸目驚心的瘦。由此表現了伽葉的遲暮高齡和飽經風霜。
(三)這一窟的菩薩像亭亭玉立,不再是莊嚴神圣,而是嬌媚俏麗,是武則天時期風行一時的美女形象,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頸下佩飾著極為復雜的纓絡項圈,手臂佩釧,上身袒露,頭梳螺旋式發髻,手持一朵鮮花,腰間裹一襪肚,肩上的佩帛飄然下垂,下身如蟬翼般的長裙緊貼肢體,勾勒出女性所獨有的優美曲線,恰似出水芙蓉,被許多前來觀賞的藝術家稱為“東方維納斯”。
這一窟的造像題材十分豐富,您看,有共同托舉寶塔的飛天、護法天中的另一類造像—怪獸(在駝山造像中,只有這一窟中有)、供養人像等,在這里,有一處題記,是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長安二年的題記,(702)年,也就是武則天正式稱帝的第__年。為我們提供了造像的準確時間。
第二窟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造像保存得極為完整。中間阿彌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翹,似在微笑,身著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繪出的方格。兩邊雕有菩薩像,雕刻別致。菩薩頭戴高冠,冠上雕刻極為復雜的花紋和化佛寶瓶,冠兩旁有較大的如翅,如翅上有兩條下垂的飄帶,頸部配有連珠狀的項鏈和極為精致的纓絡,寬闊的裙帶下垂至腳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著多為直線線條,刀法流暢,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這兩尊菩薩當初裝飾得極為華麗,千年的日曬風吹,當時彩繪的顏色仍保留清晰。
門邊兩位力士,赤裸上身,屈臂收腹,怒目圓睜,手舉兵器,是力量的象征。尤為奇特的是,在北邊石壁下方,有一個西方弟子雕像,頭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領長袍,腰扎皮帶,足蹬尖頭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的生動形象,此為青州石窟造像一絕。這說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
我們來到了第三窟,這是千佛寺中最大的一窟。開鑿于隋代,有一佛二菩薩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455厘米,基座高140厘米。是中國隋代第一大佛。
正面主佛像,以蓮花坐坐于金剛座,雙膝幾乎與窟門同寬。我們如由窟門外向內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環繞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瓏剔透,主佛像碩大無朋。視覺上的強烈對比,襯托得主佛像,分外雄偉、莊嚴、氣魄宏大。更具魅力的是,兩尊肋侍菩薩,還不是隱藏于左右石壁之后,而是分別露出身體的一側。這種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吸引人們走進主佛像,急于看清菩薩的全貌。當人們走進時,就站到了主佛像的雙腿之下,這時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氣勢磅礴。這屬于當時的一種造像手法。
彎彎的雙眉,纖細修長。月牙似的雙目,似睜若合。鼻梁修長,鼻翼豐滿。雙唇微張,下頜突圓。圓大的耳輪,垂于腮頰兩側。威嚴莊重的神態中,流露著智慧與善良的笑意,讓人感到和悅可親。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征佛的內在智慧與公德。您看,他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的手印,這種手印叫“施無畏印”。表示佛救濟眾生的大慈心愿,能使眾生安心,無所畏懼。左手是手心向上置于左膝,成禪定印。
兩側的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身材窈窕,目如飛風,頭戴化佛高冠,冠徑小于頭徑,面目略微清瘦,頸部沒有橫線,項鏈呈箭頭狀,寬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擺整齊,很少有變化,并且上身過長,肩寬,比例嚴重失調。最為特別的是,觀世音菩薩垂下的右臂,長度過于超常。臂彎還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觸及腳背了。這位“長臂觀音”,其實是密教千手觀音的過渡。因此也就彌足珍貴。
駝山第四窟內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勢,坐于與佛窟同寬的金剛座上。雙腳踩地。這一窟遭到嚴重破壞,我們看到兩側菩薩像中細致的纓絡聯接在其胸前一個獸頭形的飾物上,然后向下分別垂到腿部。我們從胸前獸頭形的環飾來看,這一窟造像是隋朝時開鑿。
在主佛像右上方這一小龕中,有一對夫妻的供養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于左肋侍菩薩的左下方,雙手合十。妻子跪于右肋侍菩薩的右下方,雙手托有供養品。(供養人像是佛教造像的一個種類。他刻畫的是,對建寺或開窟提供凈財、善財的人。)
駝山上有一處摩崖造像,是由隋代至唐代初年,分組雕成的,共有七組、15尊像。整體方位,正對巨佛。
最南面一窟,鑿于北齊,是與巨佛同時開鑿的。
在駝山與云門山的石窟造像中,只有這一窟的朝向特殊,他沒有面對巨佛。頭像后面石壁上,刻有大型的橢圓形光背。這尊佛像光背的中間位置,圍繞佛像頭部,刻有一周蓮花瓣。蓮花是佛家的法物。蓮花的運用,帶有贊美和供養的意思。在光背中刻制出蓮花,還有一層意思,就佛光的形象化表現。駝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蓮花的,唯有這一處。
這一窟的形制十分小巧,雕刻時,窟內容不下許多人,所以他需用的工作量反而很大,他與巨佛同時完工。
駝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處摩崖,我們都已經看過了,這些石窟造像跨度五百年,展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風格,藝術特點和追求,既表現出佛教哲理內涵的大千世界,又可謂是雕塑藝術的一幅歷史畫卷。駝山石窟,經過了1400余年的滄桑,至今仍保存完整。咱們中國的石窟造像,殘損的原因除去歷史上的三武一宗滅佛、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爭。駝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壞外,__期間并沒有損壞。居住在山下的王家莊村民,__時,自動持槍上山日夜巡邏,保護造像,才使駝山石窟造像在__中安然無恙。他們都是保護國寶的功臣。
我們在這里可看到一處題記,君吐凌云氣 子射飛霞光德平岳戌年九月句中的“德”用的是異體。對聯正對巨佛,是描繪巨佛的。句中的“君”和“子”,是對人的尊稱,這里指巨佛。巨佛頭像仰面朝天,雙唇或開或合,極有“君吐凌云氣”之感。上午陽光斜照巨佛時,由于山脊對光線的折射,常使巨佛面部出現光波,這就是“子射飛霞光”的原意。這落款中的德平岳是元代的一位道人。這是他看到巨佛后,以道家的思想評價巨佛。這是一位德行很高的道士。他認同密教的教規,沒有寫明它是為巨佛題的詞。這一年是元仁宗延佑五年,也就是1318年。
好了,我們再去山頂看看道教盛行時的遺址---昊天宮。我們現在所走的這段路,非常陡峭,有點攀登泰山十八盤的感覺。所以,古時候稱這里為云梯。駝山的山頂是整座山上最涼快的地方。沿山頂林蔭路便到“南天門”。在此觀展仰佛,情景大不相同,邊走邊看,仰佛的嘴巴由開而合,甚為奇觀。一路走來,透過旁邊的松林向山谷中望去,只見霧氣彌漫涌動,而我們仿佛是處于__大海之中的一葉小島上,一眼望去,沒有邊際。耳邊風聲松濤就像是海浪拍擊海岸的聲音。我們已經來到了道教仙境。穿越石門,前面就有天河。天河之水天上來,冬春雪水盈滿,夏秋雨水流淌,玲瓏秀美的天橋橫架在天河之上。天橋欄桿上有“云漢斜傾三寶地,虹橋幾近九重天”。道出天橋之高欲接云天。
前面就是昊天宮了,“昊天宮”三個蒼勁有力的大掛于門楣正中。昊天宮以它的眾多碑刻而知名。雖歷經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至今尚有120余方,被稱為青州駝山碑林。這些碑刻,多數是善男信女拜敬道祖所獻,但也有歷代朝廷官府所立的碑記,記錄了昊天宮的歷史變遷和昔日輝煌。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歷史名人胡宗憲所立《重修昊天宮記》、元代的《大元降御香記》等碑。駝山碑林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也是駝山的重要文化景觀。我們待會就一一地去看這些碑。
“昊天宮”門外有碑亭兩座,碑柱上書:“靈威赫福有報”、“善惡必報天心自古無私”。教人嫉惡如仇,行善樂施;“拔苔扶石遙遙人帶曉風來”。說的是山高路險人們一手拽住青草,一手攀援山石而登山時的辛苦和來到山頂清風送爽的愜意心情。
碑亭東邊有一巨大石池,相傳遠古時代有天上五龍下界在此戲水,為作紀念,后人稱此池為“五龍池”,并將“五龍池”三刻在池沿下。
昊天宮,南北長約一百五十米,東西約一百米,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它分為七寶閣、玉皇殿、戲樓、東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計殿、堂、樓、房等五十多間。“昊天宮”宮門宏偉高大,門上之樓如同城樓,登臨北望,宮外松柏茂密,東西群山逶迤。放眼南望,松濤起伏中南天門金頂碧瓦,極目遠眺,遠山近峰逶迤重疊,云霧繚繞,二龍山遙遙相望,玲瓏山近在咫尺,巍蔚壯觀。現正殿為慈航殿,供有慈航道人。
昊天宮在歷史上多次修葺,后多數建筑毀于戰火。1986年政府出資對大門等部分建筑進行了修復,使昊天宮舊貌又現。如今,這里成了善男信女進香拜佛的最佳去處。
院內南側,有兩眼深池,名日天泉。池邊聳立著的一塊石碑上,鏤刻著明朝青州知府杜思撰寫的天泉兩個大。這是當時青州知府杜思游駝山來到這里,視之清澈透明,飲之甘甜如飴,遂立碑紀念。
杜思,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曾任青州知府十余年,在任期間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政績斐然。
東面的聚仙樓,傳說是神仙相聚的場所。
玉皇殿為宮內主體建筑,木石結構,雕梁畫柱,殿內塑有玉皇大帝神像。
元重建昊天宮碑
這方碑刻與降御香碑均為元代所立,相距65年。這是孟道和等人于大元至元二十七年又一次重修昊天宮時立碑。碑文共。
再往后就是“七寶閣”,建于元代,系石質雙拱閣樓式建筑,上下兩層,數間樓閣全部無梁,結構奇特,建筑藝術別具一格,是全國罕見的全石無梁建筑。順治丙甲孟夏時十九日立的石匾“七寶閣”鑲嵌在底層的門上方。二層為三清觀,觀內供有老子、原始天尊、通天教主塑像。“七寶閣”是駝山的制高點,順石階攀登而上北望青州城一覽無遺,南陽湖如一片明鏡在陽光下閃閃放光。再觀駝嶺數峰,綿延起伏,偶有白云從山中穿過,更有神駝奔行在云霧之中的壯觀!“七寶閣”下的老虎洞游人罕到,盡管烈日炎炎,洞內卻涼爽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