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成長和進步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財富。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一
1、課前采訪什么是感恩。
2、學生親手制作幸運星項鏈。
3、制作邀請卡,邀請家長和嘉賓參加班隊會。
4、學唱三首歌,學做手語操。
活動過程:
一、激情引入。
1、播放《感恩的心》歌曲,故事演講《感恩的心》。
二、學生匯報課前采訪情況。(什么是感恩)
三、甜蜜回憶,幸福擁有
1、暢談。
2、歌唱《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吧》過渡:愛是陽光,是雨露,愛讓我們幸福,愛讓我們感到快樂。可你們知道嗎?在我們身邊還有一群和你們一樣大馬克因為身體的缺陷,使他們成了特殊的群體殘疾兒童,他們是不是也像你們一樣擁有這么多的快樂和愛呢?3、請聾啞校長講他們學校孩子愛的故事。
四、暢談體會、深刻反思
1、過渡:多么可愛的孩子啊,盡管上帝對他們有些不公平,讓他們沒有擁有健全的身體,可他們卻依然心存感恩,懂得用一顆感恩的心擁抱生活,匯報愛他們的人。可在生活中,卻有一些身體健全但心智殘缺的人。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是一位父親寫給兒子的信。
2、讀信。過渡:聽完這位父親用淚寫給兒子的信以后,不這點同學們有什么體會和感受。3、暢談體會和感受。
五、匯報表演,表達愛意。
(1)、第一小隊:我的媽媽很辛苦,即要關心我的學習,又要幫助爸爸打點生意,歲月和艱辛已經讓媽媽變得很蒼老。所以我們要朗誦一首詩,來表達母親對我們的愛。配樂詩朗誦《母愛》。
(2)、我們班就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同學們就像兄弟姐妹一樣地生活在一起。我們編了一首兒歌來表達同學之間的情誼。同學們,在一起,同學習,同游戲你幫我呀我幫你,快快樂樂多歡喜好處面前不爭搶方便面前要謙讓同學就像親兄弟團結互助多親密,多親密!(齊誦的方式)
(3)、第三小隊:老師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就像父母一樣無時無刻地關心著我們。從他們發黑的眼圈和疲憊的面容,就知道他們每天有多辛苦。所以我們全體女生把自己對老師的一片感激之情都變成了一顆顆幸運星,用它們做成了美麗的項鏈,我們要把它們送給最最親愛的老師。(隊員贈送幸運星,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
(4)、第四小隊:愛父母、長輩以及老師同學都是應該的,因為他們愛我們,我們理所當然地愛他們。但我們身邊就有一些人,因殘疾或疾病連愛別人的能力都沒有,難道僅僅因為他們沒有對我們付出愛,我們就不應該對他們付出自己的愛了嗎?所以我們小隊倡議,把《愛的奉獻》這首歌獻給天下所有愛我們、我們愛和所有需要愛的人。
1、過渡:第四小隊的建議真好!讓我們為他們的大愛無邊鼓掌!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不僅僅是感謝愛過我們和幫助過我們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時,以同樣的愛意和熱情去回報周圍的人,回報生活和社會。在我們的校園里就有這樣一件感人的故事:曾經在我校工作過三年的鄭士全老師,不幸患上了骨癌。病魔已經讓這個曾經健壯的小伙子失去了下地行走的能力,疼痛已經讓這個曾經充滿活力和愛心的老師昏迷不醒。這對于一個才年僅29歲的年輕生命來說是一個多么殘酷的事實啊!這對于一個原本不富裕的農村家庭來說又是一個多么沉重的打擊啊!但是病魔無情,人有情,在全體數學老師和少先隊大隊部的倡議下,我校開展了讓人間處處有真情,讓世界處處有真愛的捐款活動;命運無情,人有情,全體師生都慷慨解囊,紛紛向鄭老師獻出了一片愛心。也許我們的一點捐款對于昂貴的醫藥費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但是,我們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死神就會望而卻步,幸福之花就會處處開遍!
2、播放全校捐款和看望鄭老師的錄象,同時播放〈愛的奉獻〉歌曲。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二
重溫植樹節的來歷和意義,增強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創建花香教室活動。
班會活動過程:
一、了解植樹節。 投影圖片或視頻片段。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中國的植樹節定于3月12日正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1979年,在_議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每年3月12日為我國的植樹節。1981年夏天,四川、陜西等地發生了歷史罕見的水災。根據_志的倡議,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1982年的植樹節,_志率先垂范,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二、欣賞植樹節節徽。
1. 樹形,表示全民義務植樹3至5棵,人人動手,綠化祖國大地。
2. “中國植樹節”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年年植樹,堅韌不拔的決心。
3. 五棵樹可會意為“森林”,由此引伸連接著外圈,顯示著綠化祖國,實現以森林為主體的自然生態體系的良性循環。
三、小品表演:(1)植樹忙(2)植樹進行曲。
四、暢想(科學幻想) 未來綠化家庭、校園、城市什么樣?
幻想1
幻想2
幻想3
五、詩朗誦《春天,我們栽下一棵樹》
六、給世界添一份春意
養花措施:
詩文演講比賽安排:
演講活動記錄和材料須報送學工處。
七、每周紅歌欣賞歌曲《我們的田野》。
八、班主任寄語:通過今天的聯動班會,我們增強了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希望大家積極投身創建花香教室活動,以實際行動給民興、給世界增添融融春意!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三
感恩,讓我們以知足的心去體察和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感恩,讓我們在漸漸平淡麻木了的日子里發現生活本是如此豐厚而富有;感恩,讓我們領悟和品味命運的饋贈與生命的激情。
伴隨著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的結束,心中的確寬敞了許多也想到了很多。每當看到學生發自肺腑的文章,聽到他們飽含深情地表達對父母、老師、同學的感激之情時,尤其是當家長留下真誠的眼淚、學生能自省得傷心,同學們相處得更加融洽和諧時……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受到觸動,自己心中便有了些寬慰。我們還抱怨什么,再累再忙,當看到這些時,就足夠了。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無論是對待工作的態度,同事之間的相處,還是面對學生,我們不應抱怨,而應感謝。是他們讓我們在嘔心瀝血地從事著平凡的工作,并在平凡中收獲諸多的感受和快樂。我們要學會感恩我們的親人,感恩與我擦肩而過的陌生人。我們的親人,在生活中給與我們默默無聞的支持;在精神上給予我們最大的鼓勵。感謝那些與我萍水相逢的人,是他們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讓我疲倦的身心得到了放松,讓我更有勇氣、更有信心去面對今后的.日日夜夜。
感謝生活中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敗,每一次興奮、每一次失落。是這些生活中瑣事,才使我的生活更豐富、更精彩。讓我悟出了更多生活的真諦。
讓我們滿懷感恩之心,伸開雙手去擁抱每個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用心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我相信,我們會快樂一生。
感恩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感恩吧!學會感恩,我們就會對這世界充滿愛戀和感激,就會懂得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崗位和勞動,就會覺得心態的平和,生命的燦爛,生活如此美好。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四
五月,陽光燦爛、暖風拂面,那是因為在這親情融融的季節里,我們有一次迎來了“母親節”。母親,多么神圣而純潔的字眼,叫一聲媽媽,是那最純真、最動人的原始蘊藏。那是我們對母親最深切的呼喊,很多人也往往不知道以什么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這樣的一個節日,我們希望人們能放慢生活的節奏,與我們一起,濃情五月,感恩媽媽。
二、活動名稱:愛撒滿人間,感恩母親節
三、主辦單位:藥學系團總支
承辦單位:藥學系團總支青年團
活動對象:藥學系團總支全體成員
四、活動時間:20__年5月13日
五、活動地點:步行街、街道、人口密集的地方(雙匯廣場)
六、活動流程:
1、前期準備工作
a、聯系各商店做贊助商
b、做好宣傳
c、提前安排好各成員任務
d、打理好一切,校報記者對活動過程全面記錄,做新聞材料
2、活動當天
a、早上8:00在4號樓前集合
b、點名宣布活動紀律,出發
c、給帶著孩子的媽媽打招呼,送祝福,母親快快
d、把鮮花給孩子,讓孩子獻給媽媽
e、美麗媽媽街頭留影
3、后期活動
a、負責人對活動進行
b、把照片沖洗后公示
c、參與者寫活動心得
七、所需物品:
志愿者帽子20頂,鮮花20束;相機1部;團總支旗1面
八、經費計算:
鮮花由贊助商贊助,條幅100元(盡量爭取贊助)
九、細節及要求:
1、參與者者衣著整齊,舉止文明
2、聽從安排,注意安全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五
活動地點:四年級一班
活動過程:
(一)利用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清明節的習俗。
(1)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形式。
(二)讓同學們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小組內交流班會體會。
2、指名讓學生體會,及時表揚說得好的同學。
3、引申:
4、作業:利用假期得時間跟自己的父母去祭掃先祖、參加植樹活動,為祖國添綠色。
(三)師生總結。
今天,在《清明時節憶先烈》的主題班會中,我們同學既了解了清明節的一些知識,又知道了一些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的事跡。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你們能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六
孝道從古至今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孝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所以中國人才把此作為人性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力提倡。現代社會,父母為孩子所做的:每天為孩子做飯、洗衣,接送孩子上下學,為孩子提著重重的書包,而孩子往往只拿一些零食,很多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就是為了孩子能順利完成學業,做個有用的人,年輕的媽媽總牽著幼小孩子的手不不厭其煩地教他學走路……,而孩子又為父母做過些什么呢?為了加強學生與父母間的溝通,喚醒學生沉淪的孝道,特開展此次主題班會。在本次主題班會的教學中,將學會孝敬、學會感恩作為重點教學,使學生通過這一次主題班會對于孝道意識更為牢固,并且落實到行動之中。
1、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偉大的,報答不完的。懂得感恩、報恩是善良人應有的品德。
2、知道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子女應盡的責任。體會孝敬父母是每個人應有的美德。
3、學會理解、體諒父母,能主動與父母溝通,主動分擔家務。
學生聽故事說感受和學生相互交流相結合
1.今天的主題班會由我為同學們主講,題目是《百善孝為先》。
2.導入:我們先來聽一首歌。
這是韓紅的一首歌曲《天亮了》,這首歌的背景是:在貴州一個小峽谷一個挺小的旅游景點,一對夫婦帶著自己的小孩去那旅游。在回到山腳下的纜車上發生的一個悲慘的故事,纜車超載,本來只能放8個卻放了11個。纜車無情的從山頂摔向山谷,天亮的時候,救援隊趕到的時候,聽到的只有一個孩子的哭聲,在危機時刻,父母用雙手拖住了兩歲的孩子!孩子生還,父母卻摔的慘不忍堵,后來韓紅收養了那個孩子。
無獨有偶,在越南戰場上,有一個美國戰地記者,偶然錄下了一段戰斗的場景。這個美國記者過后放了這段錄像,看到的是這樣一個鏡頭:一個抱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在她中彈要死之前,居然還怕摔傷她的孩子,而慢慢地蹲下去,她是忍著不死啊!這個美國記者看后大哭不已。母愛在這里甚至喚起了侵略者的人性。
答案很簡單。前者是母親與孩子,后者是孩子與母親。只能是如此。母親嘗一小口只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燙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讓孩子吃;孩子想到應當與母親分享的時候總是只剩下一小口了,因為這時他已經吃不下了。也只有母親才會愉快地接受這一小口,并因此夸贊她的孩子孝順。
4.看看你對父母了解多少?請同學們把答案寫在一張紙下午給你父母評分。答對5題以下的請你以后多與父母溝通。
5.愛的天平往往是不平衡的,請同學們,拿出一張紙從中間折一下,左邊寫出“父母為你做的事”;右邊寫出“你為父母做的事”。
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傾斜得太厲害?如果是,請你加重砝碼。
6.我們中國是文明大國,禮儀之邦,自古就多孝子,請同學們看幾個故事。
古代有這么多孝順的孩子,我們現在有沒有呢?我們中央電視臺正在舉行《尋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動,我們來了解一下。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所謂“百善孝為先”,正如《弟子規》中所說。
7.同學們讀的很好,那么,我們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呢?請同學們跟我一起宣布自己的誓言。
同學們讀得真好,可我們能做到幾成呢?
我建議,我們全班同學課下趁熱打鐵,先給父母一個意外驚喜吧。寫一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的信,好不好?這作為一個課下作業。
8.總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古老的詩歌,道出了我們的心聲。今天的活動,讓我們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我相信,我們全體同學都會行動起來,回報親恩,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謝謝同學們的合作!下課!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七
現在的學生,就其心靈的一翼——“情”來看,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癥”,有不少人令人遺憾地成了“不懂得感謝、不愿感激、不會感動,只知道享受,只知道自己需要,只知道汲取的“冷漠一代”。 以此次活動,告訴大家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的任何一件東西也不屬于你個人,請珍惜生命請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請珍惜他人為你的努力和付出,請常常報有一顆感恩的心。
二、活動過程:
(一)聽一個感人的故事
下面請大家一起來聽一個感人的故事:蘋果樹和小男孩
主持人:大家和我們一樣,一樣都是故事中的小男孩,從出生到現在,父母的愛一直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不斷的索取,父母是盡其所能,我們接受的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此時此刻我們的心情都不會很平靜,下面這首歌是否能引進大家的共鳴呢?把“父親”這首歌獻給我們偉大的父母! 這首歌不禁使我們回憶起,在我們成長的這十幾年中,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那么誰愿意與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感動呢?請大家舉手 (同學發言)
(二)現場調查
可我們又對父母了解多少呢 ?下面進行現場調查
問題:1、你母親的生日?
2、你給父親買過生日禮物嗎?
3、你母親最喜歡的是哪套衣服?
4、你父母的結婚紀念日?
5、你爸爸今天40幾歲?屬什么的?
6、你爸爸喜歡喝白酒嗎?那他一般喝什么牌子的?
7、你父親喜歡吃的菜是? ……
通過剛剛的調查我們發現,并不是每個同學都十分了解自己的父母,可是反過來如果被問的是父母,不用調查也會知道結果,父母會對我們的一切記憶的都很深刻!
(三)做一個感恩的人
讓學生回家做好三個一活動:
1、給遠方親人寫一封信。
2、為父母或親人洗一次腳。
3、每天為家里做一件家務。
感恩教育班會心得體會篇八
通過開展“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主題班會,能夠使學生在當今時代背景下思考奉獻的重要性。結合學雷鋒主題,能夠從身邊找尋體現奉獻精神的實例,重新給予“奉獻”新的定義,并且能夠在平時學習生活中找到體現奉獻精神的各個方面,并能聯系實際將奉獻精神融入到平時熱愛集體,關心班級,樂于助人等細小方面。
教學過程:
一、3月5日學雷鋒日簡介:
今天是學雷鋒日,為何定在3月5日呢?1963年3月2日,雷鋒同志因公犧牲后,中央決定,把3月5日定為雷鋒紀念日。
二、時代需要雷鋒精神:
提問:為什么今天還在談雷鋒精神?(學生思考并發言)
能否從我們的生活中有所啟發?
學生自由發言,談當今社會上無私奉獻的例子。
512大地震中那些救援人員的無私奉獻,還有無數好心人捐款;
上海各區的無數好心人為挽救四名搶救中的消防員捋袖獻血。
最近地鐵二號線上的那些志愿者,辛勤為人們指路等等。
小結:時代需要雷鋒精神,需要奉獻。
三、讀兩則小故事,談談啟發:
四、結合自身
我們能將奉獻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例如同學們的樂于助人,關愛集體,就是一種無私的奉獻精神的表現。談談班級里同學中樂于助人關愛集體的好人好事。
王肖駿,在運動會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班級同學加油助威;胡玉虎每天認真做好勞動委員的工作,熱愛集體等等。
五、你能為班級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呢?
學生寫下自己力所能及卻又體現關愛集體的例子,并進行交流。
六、班主任總結:
不要以為“奉獻”離我們很遠,不要以為“雷鋒精神”離我們很遠。希望同學們都能夠細心觀察生活,從生活發現那些默默卻又閃光的奉獻精神,并且從我們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去關心我們的集體,關心身邊的伙伴。用我們的行動和新時代中學生的獨特個性去詮釋奉獻的新定義。
學生感受:學生從一開始覺得談雷鋒精神,奉獻精神離他們非常遙遠,到后來結合了如今社會中那些奉獻精神的實例,也將奉獻的范圍縮小到班級同學的關心集體、樂于助人,他們能夠體會,其實在身邊也有很多有愛心,無私奉獻的人和事,所以也能理解為什么說時代需要雷鋒精神需要奉獻的原因。
班主任反思:這次主題班會,沒有太多的環節和形式。主要還是以談話的方式進行的,所以在形式上可能過于單一。但是內容是層層遞進的,讓學生能夠慢慢去理解奉獻精神,理解為何要在班會中談奉獻精神。所以內容的設置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我感覺這點還是比較欣慰的,希望能夠延伸到學生課后的思考和價值觀形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