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關于安徽著名景點的導游詞怎么寫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瑯琊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瑯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貴當道。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 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 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 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 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后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 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底。亭中有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范區”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區合并,形成了現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區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全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基地、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瑯琊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景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留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長的古靈精怪的,但是卻很不開竅。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結果,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氣之下,就一個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聽說滁州蝗蟲成災,心里犯愁了,擔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結果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大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的影響!后來才知道原來小超然一直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是真經,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陰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那時山東有位瑯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鬧得性命難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難。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因為連日的奔波勞累,瑯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冷汗直冒,臉色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個挑水和尚看見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瑯琊王喝下。
過了一時三刻,瑯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覺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瑯琊王對和尚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么神藥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適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各樣草藥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和尚將寺院祖師摩陀大師煮石充饑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如今石頭雖不能煮熟充饑了,因為當年摩陀大師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后,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所以這花花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瑯琊王哪敢說出實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因為要到江南投親訪友,半路上短了盤纏錢,只好一路忍饑受寒。我想在這里找些活干干,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和尚對瑯琊王說:“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氣,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窮人,一條扁擔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是座寶山啊。”
瑯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藥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此后,瑯琊王就裝成個打柴漢子住在山中,一邊集合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操練。沒過多久,司馬睿帶領人馬浩浩蕩蕩打過長江,在建業城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皇帝。 有一天,東晉皇帝司馬睿帶領文武百官從建業來到滁州觀賞西山摩陀寺風光。司馬睿想起當年自己在這兒落難得救、屯兵聚糧的往事,便吩咐傳下圣旨: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瑯琊寺”,改“摩陀山”為“瑯琊山”。他還命御醫住在瑯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編成《瑯琊草木篇》,廣傳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
關于安徽著名景點的導游詞怎么寫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滁州瑯琊山風景區旅游觀光,我是滁州光大旅行社的導游很高興能夠為大家擔當此次的導游服務
這天大家來到滁州,自然要了解一下滁州的來歷,滁為地名專用字,無實際含義,但有首詩寫的好,(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朝詩人韋應物在滁州西澗這首詩中道出了滁字的妙用,滁州西邊有一條河流叫做西澗,早晨水漲,傍晚水落,這一漲一落的過程稱之為滁,這天我們游覽的瑯琊山風景區,在1985年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1988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去。20xx年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4a級旅游風景區,全山森林覆蓋率達79.3%,植物有672種,另外,山中還棲息了131種鳥類。瑯琊山古稱摩陀嶺,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避亂來到滁州,這以后他過了長江到了南京,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他認為滁州是他的福地,于是將自己當年的封地山東瑯琊郡的瑯琊二字,賜予了這片山嶺。瑯琊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約115平方公里,主景區約8平方公里,有狼牙墨苑、醉翁亭、歐陽修紀念館、深秀湖、瑯琊寺、南天門、這六大景區。立刻我們將要到達的就是主景區醉翁亭。
好!各位游客,此刻我們站在那里能夠看到一股清澈的溪水,因溪水如玻璃般清澈透明,所以被稱為玻璃沼,它的上游是瑯琊溪,大家這邊看一下,那里有兩個泉眼,終年交替,只有一個泉眼流水,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長久以來推崇的謙虛禮讓的傳統美德。所以它名為讓泉,醉翁亭記中|“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于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說的也是這口泉水。瑯琊山上有很多泉眼,單單能說出名字的就有72口,這些泉水里內含豐富的礦物質和對人體有益的元素,所以我們滁州的百姓很多人喜歡拿著桶到山上取泉水回家飲用,期望以此到達延年益壽的效果。有這么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瑯琊山就是憑借著這么一篇文章【醉翁亭記】而名于天下的。此刻我們來到的是醉翁亭的大門口,那里也被稱作歐門,中間有醉翁亭三個字,以前在門口還有幅楹聯,“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他的作者是薛時雨。薛時雨是滁州全椒人,清代光緒年間醉翁亭的修復者。薛時雨自幼苦讀,才華出眾,尤為仰慕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少年時,曾不顧路途遙遠,經常從鄉下獨自步行五十多里,來醉翁亭拓印歐文蘇字碑,薛時雨35歲進士中舉,開始在嘉興做知縣,之后又升為杭州知府,他做官時,處處以歐陽修
為榜樣,寬簡愛民,剛直敢言,因為經常為民請命,違逆上司,官做不下去了,就去教書,大力興辦教育。先后在杭州崇文書院、江寧尊經書院、南京惜陰書院任主講,55歲以后還鄉,晚年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整理刊印了【儒林外史】,二是募集巨資修復了已經成為一片廢墟的醉翁亭和豐樂亭。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幅楹聯的含義“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以前來醉翁亭的路,不是我們這天大家上山的路,而是從后山繞上來的,從后山到醉翁亭的路程大約是要走六七里的。薛時雨與歐陽修所隔的年代久遠,最初的醉翁亭只是一個孤零零的亭子,而此刻的醉翁亭則是經過歷代宦官的修繕,已經成為一座七亭九院的院落了,“翁去八百載”雖然歐陽修仙逝已經有八百多年了,但歐陽修所留下的文章在,精神在,詩與酒的風采在,所開創的醉鄉文化保留至今,源遠流長。為什么稱滁州為醉鄉呢,待會兒進入里面以后再給大家解釋,此刻請大家隨我進入歐門吧
進來以后大家眼前看到的白色粉墻有著徽派風格,漏空的花窗,又能體現江南園林的特色。滁州地處江淮之間,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中國的園林可分為(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廟園林)北方園林主要以皇家園林為主,特點: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建筑體型高大。北方園林的代表如,北京的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南方園林主要以私家園林為主,特點: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私家園林的代表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上海的豫園等。中國園林講究開門見山,粉墻遮蔽視野,起障景的作用,花窗起漏景的作用。讓人隱隱約約看到里面的景色,卻又無法看清,有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大家看一下墻的左右兩邊有個像把手一樣的東西,大家能猜出它是干什么用的嗎,猜不出來阿,告訴大家這是拴馬用的,拴馬樁,早期的醉翁亭前面是一個空曠的操場。讓我們一齊進入里面一睹它的真面目
此刻我們來到的這一重院落,是不是有種坐井觀天的感覺呢,那里叫做天井,它在建筑學里起過度建筑物的作用。大家看那里有塊碑刻的是著名文學家沈思曉的作品【解酲閣記】。我想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酲”字的含義吧。給大家解釋一下,咱們中間的男士想必都有過醉酒的經驗吧,酒意有十分,當喝到七八分時,那種似醉非醉,飄飄欲仙的狀態就稱之為"酲"。解酲也就是解除這種迷醉的狀態。
剛剛在門口就跟大家提到過,我們滁州是醉鄉,其原因在那里給大家解釋一下。當年太守歐陽修在滁州為官期間,雖然在政治上不太得意,因為他是被貶到滁州的(一貶宜林,二貶滁州,三貶亳州),但在文學創作上卻有著很大的收獲,共創作158篇詩詞歌賦,還修建了三個著名的建筑,醉翁亭,豐樂亭,醒心亭。登高攬勝,慶祝豐收,建了豐樂亭,寫了篇【豐樂亭記】,在醉翁亭里吟詩作賦,寫了篇【醉翁亭記】。【醉翁亭記】重在寫景抒情,【豐樂亭記】以敘述事物為主。這兩篇文章作為宋代文章的杰作典范,雙雙入選【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一本收錄了中國古代名家大作的一本書,觀之就是到這就沒有了的意思,所以它代表了古文的最高境界,一般古代有名的文學家只要有一篇文章被收錄到那里面就已經很了不起了,而歐陽修竟然一個人有兩篇被收錄到那里面,這是多么難能可貴阿。歐陽修的學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為歐陽修完成的【醒心亭記】。三座亭,三篇文章都是以酒為載體,以情為媒介,寄情于水,成就了滁州這個獨一無二的醉鄉。中國的酒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酒鄉有很多,如河南的汝陽,貴州的茅臺鎮,山西的杏花村等等。而醉鄉只有一個,就是我們滁州。剛才大家只是聽我在口頭述說滁州為醉鄉,此刻大家看一
下,那里還有碑文為證。碑文的右邊起第四行“釀溪為酒,滁陽為醉鄉"此刻大家隨我踏著酒國長春的匾額到里面去參觀醉翁亭吧。
這座醉翁亭是歇山頂式建筑,飛檐翹角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特色“秦代開始出現了規模龐大的阿房宮”,漢代建筑高大巍峨,四四方方,唐代建筑雕梁畫棟,注重細部裝飾,而且建筑手法上采用斗拱和大屋檐。我們此刻看到的醉翁亭就是宋代建筑的代表,飛檐翹角不僅僅在外觀上增加了立體感,給人一種展翅欲飛的感覺,同時又有實用價值。飛挑的屋檐起卸力的作用,既能緩解雨水沖刷在屋頂的力度,又能保護地基不受雨水的澆淋。這座亭子共有16根立柱分立四方,亭中間設有茶幾,這是歐陽修在亭中處理政務,并且于賓客把酒言談,吟詩作賦之用,16根立柱的構造和亭中所設的茶幾在其他的亭中是不可多見的。
醉翁亭為我國四大名亭之首(北京陶然亭,蘇州滄浪亭,長沙愛晚亭,滁州醉翁亭)醉翁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醉翁亭始建于公園1046年的北宋慶歷六年,滄浪亭基本上于醉翁亭同時建成,但比它稍微晚一點,滄浪亭為蘇舜卿取自古詩句“滄浪之水清兮,能夠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能夠濯我足”中的滄浪二字,愛晚亭和陶然亭則是清代的建筑,比醉翁亭和滄浪亭還要晚四五百年,愛晚亭是取之于唐代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陶然亭取之于白居易的“更待菊黃家釀熱,與君一醉一陶然”。說醉翁亭是四大名亭之首,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建亭最古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醉翁亭記】在文學造詣上比其他幾個亭子更具有價值,他是當時瑯琊寺的知客僧智仙和尚專門為歐陽修建造的,什么叫做知客僧呢!(相當于此刻專門管接待的辦公室主任)那里有一幅楹聯,上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意思是,酒喝的并不多,怎樣就醉了呢!歐陽修自己不也在【醉翁亭記】中說過“飲少輒醉”。一般人認為是,歐陽修在政治上受打擊,情緒低落,所以借酒消愁愁更愁,其實這是一種誤會,歐陽修在滁州情緒是很好的,歐陽修在滁州寫詩近百首,其中有關飲酒,交友的資料可占一大半,所以酒是不可缺少的寄托和
媒介。然而歐陽修出于身體原因,患有消渴癥(此刻所謂的糖尿病)盡管酒逢知己千杯少,還是常常“頹乎其間”下聯“年猶未逮,奚自稱翁!”年齡不到老邁的程度,為什么稱自己為老頭呢!“逮”就是“及”,“達”的意思,歐陽修當年只有38歲,正值年富力強的中年時期,他在【贈沈遵】的詩中就說的很明白,“我年四十猶強力,字號醉翁聊戲客”原先是和大家開了個玩笑。
在這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的生平,歐陽修字永叔,好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祖籍吉州永豐(今江西永豐縣沙溪鎮),因永豐縣屬廬陵管轄,故在他的文章中長落款廬陵歐陽修。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歐陽修出生于父親歐陽觀任綿州軍事推官的地方(今四川省綿陽市)。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鄭氏用荻桿畫地教他識字。(畫荻教子)16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因【左傳】中荒誕的事情加以抨擊,沒有考上,后得到婿晏的指點,之后歐陽修把女兒嫁給了他,歐陽修24歲的時候考取了進士,后任知縣,知州,館閣校勘,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職。身歷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經濟學家,尤以文學成就最高。他一生三起三落,30歲時寫的【與高司諫書】便第一次顯露他在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使朝野為之轟動,因論救范仲淹,貽書譴責司諫高若納,景佑三年(1036)五月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陵區)慶歷新政后,有連續上書【唯詔言事上書】、【本記】、【論韓琦范仲淹之賜召對札子】、【朋黨論】、【論杜衍范仲淹等罷政事狀】,用心鼓吹改革,大膽揭露時弊,勇敢的駁斥舊社會勢力對新政的污蔑及對范仲淹等人的詬陷,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被召
回京,復任館閣校勘,后知諫院。
修游玩慶歷三年(1403)。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了改革史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歐陽修是這一改革運動的用心參與者和鼓勵者。慶歷新政雖然失敗,但由于歐陽修正直敢言、見義勇為、犯懺權貴,排擊奸佞,所以一向為守舊失利所切齒,曾數收到誣陷。在王安石變法中,雖然對新政的其他措施并未正面便是過反對意見,但這與守舊派不顧是非。凡有更改必加以反對的頑固態度不同。慶歷五年,范、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也被貶為滁州(今屬安徽)太守。在滁州做了2年零6個月的太守以后,又分別上任去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做知州。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詔入京,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嘉佑二年(1057)二月,
歐陽修來到滁州在瑯琊寺認識了智仙和尚,并且很快結為知音,為了方便歐陽,智仙特地在此為歐陽修修造了這座小亭。歐陽修親自為亭做記,這就是很有名的額《醉翁亭記》。在歐陽修寫成的《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兩篇雖然只有四百多字,但字字珠璣,膾炙人口,立即引起了社會轟動,當時沒有印刷條件,只能相互傳抄,于是歐陽修讓人刊石為碑,立于亭前。但是出于但是得這塊碑屬于“急救章”(也就是所謂的豆腐渣工程)字體較小,而且筆畫清淺,所以沒過多久,字跡就模糊不清了。40多年過去以后,滁州的知州王詔覺得碑文磨損實在是一大損失,想重新篆刻又實在不易,因為寫碑的人不但要書法要好,而且名聲要高才行。想來想去,覺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壇魁星蘇軾是最適宜的人選。當時蘇軾在穎州做官,于是王詔就寫了一封信拖人送到穎州請蘇軾寫碑。
蘇軾當即就同意寫碑,蘇軾同意為歐陽修寫碑文有兩個原因,一是蘇軾是歐陽修的學生,是歐陽修冒著風險把他從平民青年中選拔出來的,第二是蘇軾和歐陽修在政治上的抱負十分一致,而且十分崇拜歐陽修。蘇軾在接到王詔的信之后,用心用意的認真書寫這兩片碑文,碑文寫好送回滁州時蘇軾還附了一首(次韶王滁州見寄的長詩,高度贊揚恩師歐陽修的人品和文品,由歐陽修,蘇軾寫的這兩塊碑,就被人們稱做“歐文蘇字碑”,這兩塊碑也是瑯琊山的鎮山之寶,一會我們將會在寶宋齋里一睹它們的風采。
大家這邊看一下,那里有二塊摩崖石刻“醉翁亭和二賢堂”是南宋時期留下來的。
那里叫做二賢堂,是滁州百姓感謝兩位父母官,歐陽修和王禹稱為滁州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而建的,二賢堂始建于宋代紹圣二年(1095年)王禹稱也是北宋年間的一位官員,他比歐陽修早來滁州50年,不和貪官污吏同流合污,而且都是被貶到滁州為官德人。自唐代后期開始我國文學創作上出現很多華麗的詩藻,南北朝發展到了鼎盛,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華麗無實為主要特點,而在那時王禹稱首先意識到這種創作風氣會給文學帶來不好的影響,于是最先提出了“古文運動”(也就是像古人學習寫文章,因為在初唐以前,古人的作品都是以寫實為主,不在文字上面追求詞藻的華麗。但王禹稱倡導的“古文運動”由于受到當時潮流的影響,收益不是很大,歐陽修就傳承了這一觀點,把古文運動推到了一個高峰,歐陽修曾在朝中做到禮部貢舉的職位,主持科舉考試,他就按照自己的觀點選拔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青年,之前我已經跟大家提到過,蘇軾是歐陽修冒險提拔出來的,其實三蘇、王安石、和曾鞏都是他當主考官時提拔出來的。歐陽修一生三起三落,第一次被貶宜臨(此刻的宜昌)在滁州時是他被貶第二次,之后又高升去了揚州做太守了,第三次被貶到泊州。而王禹稱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他是一貶再貶,被貶到滁州之后又被貶至湖北的黃岡,最后客死他
鄉。
左邊墻上的這篇文章也是歐陽修的作品,坐坐《朋黨論》他在這篇文章里提到了君子之交與小人之交,君子之交是志同道合的人就算很久不聯系,但只要朋友有難的話就算是而肋插刀也再所不辭。而小人之交只是酒肉交情,因為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齊的。右邊墻上就是歐陽修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
此刻我們來到的是寶宋齋,大家看到這塊玻璃框里的四塊碑文就是瑯琊山的鎮山之寶“歐文蘇字卑”,他們又被稱做為“宋代雙絕碑“分別為《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這兩塊石碑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洗滌,有些地方已經破損了,但是自然災害是有限的,最可怕的還是人為的破壞。大家看到這段裂的碑身和鑿平的痕跡,是在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破四舊時留下的杰作。明代之前這四碑刻都是露天放置的,之后在明天啟年間南太仆少卿,馮氏父子為了有效的保護這珍貴的文物,就為碑文建造了這座精美的廊坊以避風雨剝啄,而且為這個房屋起了“寶宋齋”這個名字。顧名思義寶送倒了過來就念詩宋寶,宋代珍寶之意。
這邊是馮公祠,是滁州百姓為紀念建造“寶送齋”的馮氏父子而建造的,馮若愚明代崇禎年間南太仆寺少卿,他的兒子為當時滁州的知州馮元彪,有人會問南少仆寺是什么職位呢太仆寺是古代國家管理馬政的中央機關,卿士一把手的意思。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打仗的工具,養馬管馬自然就成了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最初在南京定都,所以把太仆寺設立在一江之隔的滁州,把軍馬安排在那里訓練,調配,離南京又近又方便管理。朱元璋的兒子朱隸當了皇帝之后,遷都北京,顧于對軍事方面的思考,設在滁州的太仆寺即不能不遷,又不能全遷,最后只能一分為二。遷往北京太仆寺管理黃河一北的范圍,留守滁州的部分管理黃河以南六州馬政。因而又稱“南太仆寺”。
此刻我們看到的這塊石頭,叫做菱溪石頭,邊上的石碑上刻的是《菱溪石記》記載了這塊石頭的來歷。石頭為什么被叫做菱溪石呢是因為它是采自滁州邊上的菱溪。原本溪水中有6塊石頭,其中4塊較小的石頭都被愛石者取走了,而留下的2塊是因為太大太重而無法搬運,一向留在菱溪當中。之后歐陽修來到滁州以后,經常去溪邊看這其中一塊石頭,也就是大家此刻所看到的這一塊,大家都很好奇為什么太守會特意去看這塊石頭呢歐陽修就用了三頭牛把這塊石頭拉了回來,親自動手用水把它沖洗干凈,不讓旁人幫忙。歐陽修對這塊石頭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有人說這塊石頭是女媧補天留下來的那一塊,也有人說這是天空上掉下來的隕石,經過專家考證這是寒武紀巖石,構成于5.7億年之前。是由于海底的石灰巖,砂巖長期沉積構成的。
此刻的這座亭子叫做意在亭,環繞著小亭一周的是一條石渠,名字叫做曲水流觴,又叫做九曲流杯。觴,是方底的酒杯。這是古時候一種供人游戲的飲酒設施。參加游戲的人沿著渠邊坐下,把酒杯放在渠水上游,當酒杯漂到誰的跟前時,誰就吟詩作賦。如果說不上來,或說的不好就要罰酒一杯。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休閑娛樂方式。起源很早,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所描述,這種園林游戲的建筑在全國只有北京的故宮、以及紹興、蘇州等地才有,而我們那里的酒曲流觴有比其他地方的先進一些,先進在哪呢,大家隨我們到意在亭的后面看一下,那里有個半月形的池子,如果所有人都把詩做出來了,就沒有人被罰酒了,那么酒杯就順著水流到這個池子里,古人利用水流的原理,輩子只會在池子里打轉而不會流走,游戲結束時所有人就走到池子旁端起酒杯大家一飲而盡,這時也就是整個游戲的高潮。大家之后跟我往里走。前面是影香亭。
如果說意再亭是眾人集會飲酒做詩的地方,那么影香亭就是一人自斟自酌、品酒賞梅的清凈去除,大家看影香亭周圍水池是正方形的,亭子周圍的石壁是正方形的,亭柱是正方形的,石桌都是正方形的,唯一的敗筆就是中間石凳,是圓形的。其實最早的石凳也是方形的,之后毀壞了就用圓凳代替方凳了。影香亭為典型的北方園林藝術代表,處處體現中軸對稱。影香亭的名稱,取自于北宋詩人《山園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影,香”二字。從這個半圓門里大家看到的就是古梅園,園內這一株梅樹就是當年歐陽修親手種下的,所以又稱作歐梅,這株古美的開花期很遲,差不多與杏花同時開,所以又稱做“杏梅”距今也是九百多年了。據說這株梅樹代表了一段友誼,宋代大詩人梅蕘臣與歐陽修是好朋友,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之后,一向期望梅蕘臣能到滁州來看他,和他在一齊體會與民同樂的樂趣,于是他在此種了這棵梅樹,見到這株梅樹就像見到梅蕘臣一樣,可惜的是梅蕘臣一生也沒有到滁州來。這株梅樹同樣也應征了《朋友論》中的君子之交。梅樹下面的梅臺壁上游清代人提寫的“花中巢許”四個字。大家聽說過許由和巢父的故事嗎傳說遠古時期,當時的人民領袖蕘帝把自己看成重名利的人,想想這句話覺得玷污了
自己的耳朵,竟跑到穎水邊上去洗耳朵,這時巢父正好牽著頭牛到河的下游飲水,看到許由的舉動,就問了原因,許由倒出事情前后,巢父就笑著說,你不就應在水的上游洗耳朵,以免污水留下來,把我的牛也給玷污了。之后兩個人一齊躲到了山里,農耕而食,徹底的享起了清福。后面這個亭子叫做“古梅亭”里面中間的這個梅字是個象形文字,古梅亭掛著那幅畫,畫的就是梅花盛開的樣貌,因為一年上山的游客有很多,不可能所有的客人都能到梅花盛開的景色,所以就把它畫下來,不管游客什么時候來,都能欣賞到,
那里是“新寶宋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領導指示重建寶宋齋,回復國寶歐文蘇字碑,于是整理并重新刻成碑,我們來看一下《醉翁亭記》,全篇僅有411個字,其中有21個“也”,25個“而”。18個“者”但整篇文章看起來并不閑的羅嗦和擁擠。
關于安徽著名景點的導游詞怎么寫三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屯溪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屯溪-是我國著名風景勝地黃山所在黃山市的市府所在地。屯溪區位于安徽省南部。地處白際——天目山、黃山之間的休屯盆地,扼橫江、率水與新安江匯合處。東北、東南分別與徽州區、歙縣毗鄰,其余均與休寧縣接壤。全區土地總面積249平方公里,總人口15.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9萬人,全區轄屯光、黎陽、陽湖、奕棋、新潭五個鎮和昱東、昱中、昱西、老街四個街道辦事處。
歷史變遷
屯溪名源于水名,“屯”字據《廣雅》解釋為“聚也”,諸溪聚合,謂之屯溪。屯溪歷史悠久,《禹貢》劃中國為九州,屯溪一地,屬揚州之南境。秦漢時,皆為歙之西地,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20_年)設犁陽縣(后改為黎陽),屬新都郡,陳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撤黎陽縣,并入海寧縣(今休寧),此后一直為休寧縣屬地。1949年5月設屯溪市人民政府,屬徽州專區,后幾經變更,屯溪或升為省轄市,或降為地轄市、休寧縣轄鎮。1987年11月地級黃山市成立,屯溪區為市轄區,現為黃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屯溪地名由來
相傳,屯溪起源于三國。古時,徽州一帶多處荒蠻,這里居住著一群山民,又稱山越,較有名的首領,東有(今歙縣)金奇,北有(今黟縣)陳仆,而駐安勒山(今屯溪華山)有毛甘。各有山民一至二萬戶,結族而居,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種漁牧生活。他們割據稱雄,不納王租,并抗孫吳政權,使吳軍不敢入。為此,孫權派威武中郎將賀齊前來討伐,曾屯兵于此。賀齊王平定山越,班師回朝,受到孫權出宮迎接、設宴慶賀,遂下令將賀齊在此屯兵之處,命名屯溪。
山民平定之后,分歙縣為始新、新定、黎陽(縣治今黎陽鎮)、休陽四縣,連同原有的歙、黟共六縣為新都郡,命賀齊為新都太守,這是徽州立郡之始。
西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新都郡改新安郡,新安江由此得名。至南北朝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黎陽縣兩度并人海寧(今休寧縣海寧)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定名休寧后,黎陽屬休寧縣的一個鄉.屯溪即是黎陽鄉的一個都(古時村莊別名)。屯溪又稱休寧縣黎陽東鄉十六都。明末清初屯溪設鎮,至1949年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旋即建市。
地理位置
屯溪,位于皖、浙、贛三省結合部,地處“兩江交匯,三省通衢”的優越位置,自古就是皖南山區物資集散中心,并以產銷綠茶、徽墨等聞名于世。屯溪文化薈萃,古跡眾多,是明代珠算大師程大位的故里,又是清代樸學家戴震的桑梓,屯溪篁墩是程朱理學奠基人程頤、程顥和集大成者朱熹的祖居地,被喻為“程朱闕里”。南宋遺風猶存,明清建筑特色鮮明的屯溪老街,被譽為“活動的清明上河圖”,-_視察黃山時親自命名的“花山謎窟”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觀,此外,還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程氏三宅”、龍山寺、仙人洞、戴震公園、鬲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屯溪地處中亞熱帶北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3℃,全年無霜期237天,年降水量1670毫米。
事業發展
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屯溪的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迅猛的發展,作為一個新興的旅游城市,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20_年,全區生產總值15.3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8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6億元,全年旅游接待量達到17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96億元。近年來,新安大橋、廣宇大橋,江南新城、九龍新區等一大批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建設,拉開了城市發展框架,增強了城市發展后勁,徽杭、合銅黃高速公路的修建,滬杭后花園的打造,更為屯溪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風貌景觀
屯溪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既有豐富的自然風貌,又有燦爛的人文景觀,篁墩是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和朱熹組籍故里,被稱為“程朱闕里”;屯溪老街古貌猶存,花山、華山風景幽美,還有小龍山古寺、稽靈山松濤、鬲山清泉以及百鳥亭、仙人洞、關陽橋樓等名勝古跡。屯溪也是新安文化的中心,孕育了享譽中外的徽商、徽菜、徽劇、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新安畫派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戴震紀念館、程大位故居及紀念館、程氏三宅、老大橋等,屯溪老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區內還有戴震紀念館、程大位珠算博物館、程氏三宅古民居展館和屯溪老街博物館、0皖南特委舊址展館等。民間藝術有扎紙焰火、仗鼓、吊獅、地戲、抬閣、轉秋千、高蹺、龍舟、舞獅、舞龍等。屯溪北靠黃山、太平湖,西鄰齊云山,東臨千島湖,國道205線、省道319線公路穿城而過,又是皖贛鐵路的大站之一,有直達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南京、廈門、福州、南昌、蕪湖、無錫、蘇州等大中城市的火車。擴建后的黃山機場是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可以全天候起降b一737、md一82等大中型客機,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珠海、香港、廈門、武漢、福州、海口、桂林、天津、西安、昆明、成都、宜昌、汕頭等20多條航線。已經建設完成的徽杭商速公路將使屯溪與杭州的距離縮短到2個多小時,即將開工的合銅黃高速公路也以此為終點。境內現有星級酒店10余家,酒店、賓旅館總接待床位6萬多張。
如何緊跟不斷發展變化大環境,保持相對合理的位次,擴大開放和創新作為是關鍵環節。屯溪區在立足自身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外向性思維,堅持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創新作為,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等方面學習外地發展經驗、創立本地建設模型,經濟社會各方面事業實現新突破。全區1-8月份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9389萬元,占市級下達任務數的68.3%,同比增長33.7%。
加大城市建設力度,優化人居環境。推進中心城區舊城改造,不僅能夠改善城市條件、優化人居環境,更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拓展發展空間。屯溪區堅持按照市委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的要求,堅持“目標不變、標準更高”,進一步加快改造速度、提升建設水平。加大拆遷、建設工作力度,全力推進陽湖、黎陽片舊城改造項目建設,力爭兩年基本完成江南舊城改造,三年基本完成黎陽老街改造。并按照建設“現代國際旅游城市”中心城區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提升建設品位、彰顯徽派特色。上半年,江南新城陽湖片拆遷9.72萬平方米,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300萬元。其中,洽陽山安置小區、洽陽二期安置小區和花上園安置小區完成投資2534萬元,南濱江大道、洽陽路完成投資766萬元。黎陽片拆遷7.07萬平方米,黃山國際中心、萬貫家園分別完成投資7800萬元和9020萬元。加快元一·柏莊、黃山國際中心等重點項目和政務中心、衛生院、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突出抓好防洪、供排水、綠化等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高水平建設江南新城,精心組織實施市委提出的“一線”、“一街”工程建設,高起點打造沿新安江至花山優美景觀。
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壯大綜合實力。屯溪區緊緊扭住發展目標不動搖,潛心思發展、用心謀發展、決心大發展,努力保持發展的良好勢頭。上半年全區新引進項目72個,同比增長60%。實際到位市外內資13.3億元,占市下達任務數的61.4%,同比增長62.8%。引進外資705.1萬美元,同比增長60.2%。大力發展“精品工業”,壯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大力實施“園區經濟提速增效工程”,促進園區經濟提速增效。立足實際,著力引進“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稅收”工業企業,加快建設生態工業園,傾力打造黃山高科技企業集聚區。堅持“服務城市、服務旅游”,大力發展城郊休閑觀光農業,快速推進和諧屯光大院、藍莓園、碧桂園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屯溪老街文化旅游開發,組織實施老街文化旅店項目。加大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力爭新徽天地·醉溫泉二期、茶博園二期、黃山國際中心等高檔旅游設施早日建成開業。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和諧。該區著力以“民生工程”項目為抓手,加大城鄉居民保障力度,加快發展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大力發展社會公益事業。進一步完善民生工程各項規章制度,加大定期、不定期督查檢查力度,使之成為群眾滿意、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精品工程,實現民生工程“安全、質量、效益”三統一。確保全面完成25項民生工程年度目標任務,為廣大群眾謀福祉打下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大力整治村莊環境,遏制農村無序建房,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弘揚徽文化,推動屯溪文化繁榮和發展。大力提升市民素質,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不斷加強市民素質教育,引導每位市民樹立“我愛屯溪、我愛我家”的主人翁意識,做到自我教育、自覺實踐、自我提升。
關于安徽著名景點的導游詞怎么寫四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瑯琊山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瑯琊山因此而得名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
宋仁守慶歷年間,朝政腐敗,權貴當道。原在朝遷中做官的歐陽修主張革新時政,且不避謗,敢于揭露官吏陰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誣告他。會守聽信饞言,將歐陽修貶謫滁州。
慶歷一年(公元1045年),歐陽修來到滁州,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結為知音。為了 便于歐陽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 陽修親為作記,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記》。從此, 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太守于客來飲于 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幫自號曰醉翁也。"醉 翁亭"因此得名。歐陽修不僅在此飲酒,也常在此辦 公。有詩贊曰:"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落成后,吸引了不少游人。當時的太常博士沈遵便慕名而來,觀賞之余,創作了琴曲《醉翁吟》(一曰《太守操》),歐陽修親為配詞。現在馮公祠前面的一副對聯"泉聲如聽太守操,海日已照瑯琊山",便是說的這件事。事隔數年之年,歐陽修和沈遵重逢,"夜闌酒半",沈遵操琴彈《醉翁吟》,"宮聲在迭","有如風輕日暖好鳥語,夜靜山響春泉鳴"。琴聲勾起了歐公對當年在亭是游飲往事的追憶,即作詩以贈。 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屬在其旁建同醉。到了明代,開始興盛起來。相傳當 時房屋已建到"數百柱",可惜后來多次遭到破壞。清代咸豐年間,不止個庭園成為一片瓦礫。直到光緒七 年(公元1881年),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復了原樣。
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亭臺小巧獨特,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建筑、景致。醉翁亭、宋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旁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風底。亭中有宋代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亭后最高處有一高臺,曰"玄帝宮",登臺環視,但見亭前群山涌翠,橫葉眼底;亭后林濤起伏,飛傳耳際,猶如置身畫中。
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多次遭動,但終不為人所忘,曾有人撰寫了一副對聯:"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如今,此處千載勝境,更加壯觀誘人。
滁州市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西緣,為“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皖江示范區”北翼城市,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滁州具有1500多年的歷史,古稱涂中、清流,州建隋朝,文昌北宋,兼具吳楚淮揚之韻,匯聚江淮湖之風,千百年來素為江畔淮左的美好之州。滁州自隋起轄今瑯琊、南譙、來安、全椒、南京浦口等地。1992年與滁縣地區合并,形成了現在的滁州市。滁州是皖東的區域中心城市,古都南京的江北門戶,全國家電及裝備制造業基地、全國雙擁模范城、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安徽省歷史文化名城。
瑯琊山是皖東第一名勝,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aaaa級旅游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4大文化名山之一,中華百座名山之一,安徽省五大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臺、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湲,森林茂密。其高可眺、邃可隱、清可濯、幽可憩、芳可采、麗可詠的自然景觀,逐漸形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瑯琊山“八名”(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文化勝境。
瑯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李幼卿、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無數文豪墨客,達官顯貴為之開發山川、建寺造亭、賦詩題詠,留下大量、卓越的文化遺產,擁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勝境。其中唐建瑯琊寺為皖東著名佛寺,也是全國重點寺觀之一,宋建醉翁亭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被譽為“天下第一亭”。瑯琊山的由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四外云游的和尚到了滁州,見到西山風景如畫,就在山上蓋了座叫“西山寺”的寺院。還收留了一個叫超然的小和尚,小和尚長的古靈精怪的,但是卻很不開竅。和尚教超然忘好了幾個月的經,結果,連“阿彌陀佛”四個字都只記得兩個,而且其中還有一個字念走音了。念成了“摩陀”。老和尚一氣之下,就一個人下山云游四方去了。大半年后,老和尚聽說滁州蝗蟲成災,心里犯愁了,擔心超然就回到了寺院,結果看到小超然長的高大了,壯實了!一點也沒有受到蝗災的影響!后來才知道原來小超然一直在煮石頭吃,煮出來的石頭黃得象杏子,軟得象芋子,甜得賽桃子。
第二天,老和尚說:“超然呀,你念的‘摩陀經’,是真經,你成了佛啦。從今在后,我們都念‘摩陀經’,這寺院也叫‘摩陀寺’吧。”
從此后,摩陀寺的香火一天旺似一天,人們也就把西山改叫“摩陀山”了。光陰似水,日月如梭。一眨眼,到了西晉末年。那時山東有位瑯琊王,名字叫司馬睿。他被八王奪權鬧得性命難保。只好收拾打扮往南逃難。一路上,白天藏身荒廟,夜晚揀著小道一腳高一腳低地趕路。這一天,來到摩陀山下一個破草棚子里住下。沒想到因為連日的奔波勞累,瑯琊王心口疼病半夜里犯了,疼得他頭上身上冷汗直冒,臉色跟紙一樣黃,在棚子里翻身打滾直到天亮。碰巧,摩陀寺一個挑水和尚看見了,慌忙跑回山上。不一會就從山上端來了一碗香茶,讓瑯琊王喝下。
過了一時三刻,瑯琊王伸伸膀子挺挺腰,覺得心口也不疼了,身上也有勁了,一點病也沒有了。
瑯琊王對和尚說:“多謝師傅救命之恩。我這心口疼病從小就有,犯起來沒有十天半月不見輕,藥草吃了不知多少,病卻越來越重。不知師傅用的是什么神藥有這樣的奇效?”
“出家人,行善為本。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施主不必多禮。適才的香茶乃是用本山石頭與各樣草藥煮成的,什么病都能去根。”“怎么,山上的石頭也能治病?”
和尚將寺院祖師摩陀大師煮石充饑的故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又說:“現如今石頭雖不能煮熟充饑了,因為當年摩陀大師把煮石之水潑在這山前山后,這山上就長滿了奇花異草。所以這花花草草、樹根石頭都能治病呢。但不知施主尊姓大名,聽口音不是本地人,怎么流落在荒郊野外?”
瑯琊王哪敢說出實話呢,就胡編了一套說:“我姓劉,叫劉順。家住山東巨野縣。因為要到江南投親訪友,半路上短了盤纏錢,只好一路忍饑受寒。我想在這里找些活干干,等湊足了錢再去江南。”
和尚對瑯琊王說:“放心,放心。施主只要不惜力氣,來到滁州你就不愁吃穿了。這地方有句話:‘滁州地養窮人,一條扁擔兩根繩’。你看這摩陀山上有柴,有草,有藥材,兔子、山雞滿山轉,是座寶山啊。”
瑯琊王司馬睿往山上一看,果然有男男女女在砍柴剜藥打山棗,從綠樹中傳來一陣陣山歌聲。從此后,瑯琊王就裝成個打柴漢子住在山中,一邊集合四方兄弟,一邊在山中集糧屯兵,日夜操練。沒過多久,司馬睿帶領人馬浩浩蕩蕩打過長江,在建業城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成了第一個東晉皇帝。 有一天,東晉皇帝司馬睿帶領文武百官從建業來到滁州觀賞西山摩陀寺風光。司馬睿想起當年自己在這兒落難得救、屯兵聚糧的往事,便吩咐傳下圣旨:將山上寺院擴建百間,改“摩陀寺”為“瑯琊寺”,改“摩陀山”為“瑯琊山”。他還命御醫住在瑯琊山搜集山中百草,編成《瑯琊草木篇》,廣傳天下,救四方百姓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