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2023年云南洱海的導游詞范本一
云南民族村主大門是一組造型富麗典雅,氣勢恢宏的鋼架式建筑。門首懸掛著“云南民族村”五個雄渾遒勁的燙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騰飛的金孔雀圖形徽標,象征著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興旺發達的美好前景。大門前是寬闊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廣場,下面的草坪中是一組形態逼真。活潑可愛的白象群雕塑,名為“白象迎賓”。
云南民族村景區內水陸交錯,清新優雅,各村寨景點錯落有致,風格迎異。其間有綠蔭小徑,亭閣回廊、拱橋石階相銜相接,并與滇池湖濱大道首尾貫通。游覽線路,路轉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勝。周圍自然的景觀和得天獨厚的天然調節,使得民族村內花枝不斷,四季繽紛,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動人的美景。
游客在村寨里,除可了解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風格、民族服飾、民族風俗外,還可以觀賞激光噴泉、水幕電影、民族歌舞、大象表演;品嘗民族風味小吃,購買民族工藝品。身著民族服飾的導游小姐為游客提供導游服務,講解各少數民族的習俗。結合各少數民族節日,在村里還舉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僳僳族的“刀桿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納西族的“三朵節”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節日活動,讓人們盡興觀賞,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是云南旅游的重要旅游景區。
云南民族村景區內建有造型各異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筑、有五彩繽紛的衣著服飾,有妙趣橫生的婚俗禮儀、有多姿多彩的民族節慶、有優美詼諧的音樂舞蹈,兼有博覽、游樂、度假、餐飲服務等各種綜合配套設施。
云南民族村里,吉祥的傣寨白塔,壯觀的白族大理三塔,高聳的彝家圖騰柱,源遠流長的納西東巴文化,佤族的木鼓、布朗族的婚俗、基諾族的太陽鼓、拉祜族的蘆笙舞、雪域高原的藏族佛寺、哈尼族的龍巴門、德昂族的龍陽塔、景頗的木腦縱歌、壯族的銅鼓文化、奇特的摩梭人母系氏族社會遺承、以及風趣的亞洲群象表演、精美獨特的民族風味美食、多元的民族文化、風情濃郁的民俗展示,將令您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主要村寨
白族村
占地62.5畝。村內以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白族傳統民居為主。“三坊一照壁” 云南民族村潑水節、“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園茶社 ”、“戲臺”、“本主廟”及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鱗次櫛比,寬敞整齊。一條以經營精美工業品的“大理街”貫通南北,沿街設有民俗館和蝴蝶展館。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 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尊敬長輩是 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家里的火塘是個神圣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 上跨過。
主要節目有民間藝術“霸王鞭”、“草帽舞”、“大本曲”等充滿喜慶歡樂氣氛;民俗節慶活動“三月街”、“繞三靈”、“迎新娘”等。
彝族村
占地50余畝,三虎浮雕墻與虎山造型表現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陽歷廣場中央的 云南民族村圖騰柱上有太陽、虎、火和八卦圖形象,周圍環繞著黑白面 向不同的10個月球造型。廣場外圓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實再現了彝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觀。建筑中有 土司院、文化樓、知青房、酒坊及織繡間等。村中建有斗牛場和茶山園,還有秋千等民間體育設施。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六月二 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 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后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苗族村
選取山地為營造環境,頗具代表性,提煉了苗族建筑的精華。吊角樓展示苗族服飾及手工制作工藝,民居樓則反映了生活起居的民間風范。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和蘆笙舞都很受群眾喜愛。蘆笙舞又稱“跳歌”、“打跳”、“踩蘆笙”,是苗族群眾自娛和表演相結合的民間舞蹈。每逢喜慶節日,苗家人身著盛裝 歡聚在蘆笙場上,吹起動人的蘆笙,邊奏邊舞,盡情狂歡。蘆笙舞歡快,熱烈,舞姿富有稟性,小伙子們粗獷熾熱,豪放穩健,姑娘們體態優 美,含蓄抒情。
苗族傳統節慶分為農事活動節慶、物質交流節慶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祭祀性節慶、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一年一度的“花山節”是苗族的傳統佳節,也 是青年男女尋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節。“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祭視先人,并邀親朋共聚一 堂。
傣寨
占地面積27畝,三面環水,綠樹掩映。一幢幢“干欄式”傣家竹樓,通過蜿延 傣寨的紅砂石小徑聯向肅穆的緬寺。巍峨壯觀的白塔,精巧玲瓏的 風雨橋,以及風雨亭、水井、鐘亭等建筑充滿著傣家的濃郁風情,是傣寨真實的民間景觀再現。
壯族村
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期間,有活潑歡快的 “象腳鼓舞”(“嘎光舞”)和婀娜多姿的“孔雀舞”。節日: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時間是傣歷六月(公歷4月中旬),舉行3天,頭兩天 送舊,最后一天迎新。這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認為這樣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藏族村
占地21畝,村內有大小坡頂民居和雕樓式平頂民居。莊嚴神圣的藏傳佛寺,壯觀的迎賓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與獨具風格的藏式建筑互為映襯,相得益彰。在節日期間,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
節日:黃藏歷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如祈愿大法會; 農歷四月八日轉山會(沐佛節、敬山神);五月端午賽馬大會;七月“旺果”節;冬月二十九跳神會等等。
瑤寨
由民居吊角樓、平房民居及鄉村道觀、糧倉、寨門等建筑構成,錯落有致;一些道 云南民族村教文化元素的滲入,頗具典型性。
瑤族音樂、舞蹈與其民間歌謠一樣,起源于勞動與宗 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長鼓舞、銅鼓舞,系祭祀盤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間 盛行的舞蹈還有獅舞、草龍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師舞等數十種。
節日: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盤王節,俗稱“跳盤王”、“還盤王愿”。每 隔三五年舉行一次,時為農歷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戶、數戶或一村進行。主要儀式由師公跳神祈禱,唱盤王歌,跳長鼓舞,禱告盤王(盤瓠) 保佑賜福。盤王節,一般是自稱“勉支”的瑤族的節日,十分隆重。
阿昌寨
以一幢合院系建筑為主體,與寨門、手工作坊等建筑互為呼應,青瓦磚墻,石礎抬柱,頗具特色。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 ,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 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飛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出洼”、“白柴”、“水節”。除宗教節日外,戶臘撒的阿昌族,一年較大的幾個節日如趕擺、蹬窩羅,會街 節、嘗新節、潑水節等,都與傣族相同。
摩梭之家
緊依“瀘沽湖”畔建有摩梭人居住的“木 楞房”,這座全部用原木建成的風格古樸的 壯族村四合寨樓取名為“摩梭之家”。摩梭人居住在滇西北高原永寧地區的瀘沽湖畔,人口約8萬多,至今 還保留母系氏族和母系家庭的生活習慣。這一奇特的民俗引起了全世界人類學家的關注,由時給摩梭人增添了奇異,神秘的色彩。在“摩梭之 家”這個風光秀麗、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熱情好客的摩梭姑娘載歌載舞,向貴賓獻上酥油茶,為游客蕩起“豬槽”船,一曲情深意長的“瑪 達咪”,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2023年云南洱海的導游詞范本二
昆明東北郊七公里的鳴風山上,有著名的道教圣地一太和宮”,太和宮古建筑群里有一座全國最大的銅殿。這座“純以銅質為之”的銅殿,俗稱銅瓦寺,但昆明人都習慣稱其為“金殿”。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殿是平西王吳三桂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鑄造的。該銅殿通面闊三間7.8米,進深三間6.15米;殿的四面各設一堂六抹隔扇門,前后各10扇,左右各8扇,共裝36扇鑄造精良、圖案華美的銅門,總重量大約有250噸。殿內正中銅鑄一尊高約1.5米、披發跣足、撫膝端坐的真武大帝;兩旁為持卷的金童、捧印的玉女,還有勇猛威嚴,捧劍肅立在一旁的水火二將,全是銅鑄。為什么威嚴的真武大帝會有此等不太高雅的形象,湖北武當山有這樣的傳說:明永樂十四年(1420xx年),明成祖朱棣敕令在武當山絕頂建造真武銅殿,蠻不講理的朱棣揚言真武神像塑不好,就要處死工匠。有個朝鮮族工匠被詔令塑像,他在開工前再三請求見皇上一面,朱棣便在洗完澡后召見了他。這個聰明的工匠就按朱棣出浴后披發、赤腳的形象塑出真武大帝,朱棣看了很是滿意。后來其他地方的真武神像都完全仿照武當山的。故民間有“真武神,永樂像”之說。
令人稱奇的是,太和宮銅殿所有梁柱、屋面、斗拱、供臺、帳幔及其裝飾全是青銅鑄造而成的。銅殿外的兩旁還有一對分別供奉著龜蛇二將的小銅亭。整座銅殿建造在石砌的兩層高臺上,第一層為青石疊砌,四周設砂石重臺勾欄,華板上浮雕二十四孝圖。第二層為大理石勾欄高臺。殿前豎有高桿日月星旗,也是銅制的。
金殿屬道教宮觀,主神供奉是真武大帝,真武本稱玄武,宋時避諱才改稱真武。玄武原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之一,后來四神合而為一,統稱真武。真武是道教北方大神,故二十八宿的北斗七星是真武的重要標志,與北斗七星有點聯系的七星劍、七星旗都是真武的專用法器。據五行說,北方色黑,故真武穿黑衣、擎皂旗。供奉真武的道教宮觀般都建造在城池的北方,如昆明金殿、建水云龍山真武宮等。
目前國內共有銅殿四座,座是武當山天柱峰金頂的太和宮,一座是北京頤和園寶云閣,一座是承德避暑山莊珠源寺宗鏡閣,另一座就是昆明的金殿。武當山的銅殿高5.54米,寬4.4米,深3.15米,體積較小且無斗拱;頤和園的銅殿寬7.55米,深6米;避暑山莊銅殿的尺寸則跟頤和園的一樣大。以上三座銅殿無論尺寸還是重量均次于昆明金殿。
據許多資料記載,在吳三桂鑄造金殿之前,鳴鳳山上曾有過另一座金殿。這一座金殿是明代巡撫陳用賓在萬歷甲辰年(1620xx年)依照武當山天柱峰銅殿的式樣鑄造的。明代后期,統治云南的沐氏作惡多端,屢被朝廷懲治,家運日衰。但是,他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認為:鳴鳳山在城的東北,山上建有銅殿,“銅乃西方之屬,能克木。”便請巡按張鳳翮出面,在崇禎十年(1637年)拆遷到賓川雞足山的金頂。遺憾的是,這座銅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當廢銅賣掉了。
作為道教圣地的太和宮,當然不僅僅是有一座銅殿了。在舊時,太和宮擁有四宮十殿,整體布局十分考究。有人研究認為,太和宮的建筑布局可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可用一個字概括,即“放、收、揚、抑。”
金殿從山腳迎仙橋、鳴鳳勝景牌坊到三天門這一段,是“放”。一路上石階寬闊、山雄道遠、松林無邊,人行其間,有廣闊的空間感。過了三天門,進入太和宮,空間頓時收縮,前是紫禁城,后是欞星門,兩旁是長長的配殿,構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置身其間,視線與心思皆隨之而收斂,這就是“收”。穿過四合院,登上高高的臺階,進人紫禁城,這里是建筑群的核心,但見金殿高聳,金瓦雕甍、飛檐翹角,莊嚴肅穆、氣勢恢宏。善男信女不免自慚形穢、誠惶誠恐,皈依之心也就頓生了,這就是揚我道威的心理效應。“抑”也就是止,到此,最精彩、最輝煌的一幕已經落下,但也并非戛然而止、不留尾聲。出紫禁城,有曲徑回廊讓游客徐徐而出,既能舒緩在大殿圣壇前的拘謹心情,又能觀看到庭園里的花樹,使人依依不舍。
近此年來,金殿公園無論占地面積還是建筑設施都在原來的基礎上大大地擴展和豐富了,不但修建了高大的鐘樓,還增添了茶花園、木蘭園、薔薇園、杜鵑園等植物園。茶花園占地面積150余畝,種植茶花10多個品種、10000多株。園內人工瀑布疊水,珠玉飛濺,動靜結合,生機勃勃。這些植物園與金殿名勝區連成一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2023年云南洱海的導游詞范本三
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五朵金花”的故鄉一大理。
現在我們的游船正行駛在洱海的泄水河道——西洱河之上。游船的航行方向是由西向東的,再往前行,大家便可以看到煙波浩淼的洱海了。
洱海因氣勢如海而形狀如人的耳朵而得名,是由于地殼運動而形成的斷層湖。她是我們云南省的第二大高原淡水湖,在古代文獻中曾被稱為:葉榆澤”、“昆彌川”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于大理市下關鎮,形如一彎新月,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到9公里,平圪水深105米,最深處達 20.5米。·洱海的水域遼闊,周長為116公里,面積約為251平方公里。洱海屬瀾滄口水系,北有彌苴河注入;東匯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此外.海底斷層中還不斷有潛水涌出,因而形成永不枯竭的湖泊,水原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濞江匯合后注入瀾滄江,最后注入太平洋,由于洱海水的流入與流出,使得洱海水質優良,適于各種魚、蝦以及貝類的繁殖與生長,同時,也使得洱海有著豐富的水產資源。
現在我們的游船已經行駛在碧波蕩漾的洱海了。
被譽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大理風景區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迄今為止,在洱海及其周圍的山坡臺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 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石器遺址:最近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還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范。由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冶煉鑄造青銅器直至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在這里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遺留,我們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遠古一步步走向文明時代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說:洱海是白族的搖籃。
現在我們的游船路過的是觀音閣,觀音閣在大家的導游圖中標的名孛叫天鏡閣,古時候稱作羅荃寺;這羅荃寺,與我們蒼山的一朵云——望夫云有著密切的聯系。望夫云的傳說,在我們大理,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在這兒呢,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一下望夫云的傳說。 相傳,南詔國王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公主,她在“繞三靈”的盛會上,遇見了一位年輕英俊的獵人,兩人互相愛慕,暗訂了終身。公主向父王吐露真情,請求答應這門婚事,國王聽后,非常氣憤,把公主關進深宮。公主傷心極了,整天悶悶不樂,不思茶飯,盼著獵人來救她出去。公主讓貼身侍女去蒼山找到獵人,轉告自己的處境和思念之情。獵人得知后,非常著急,但公主禁錮深宮,他無法接近。他在蒼山上狂奔,高聲呼喚著公主的名字,他們純潔的愛情感動了山神,山神送給獵人一對翅膀,獵人有了翅膀,便悄悄飛進王宮,帶著公主從宮墻飛了出來。這里,南詔王找不到女兒,又氣又急,請來了海東的羅荃法師。羅荃法師用天鏡照出來公主正在玉局峰的巖洞里,就作法用大雪封山的毒計來威脅公主回宮。獵人冒險飛到羅荃寺偷來了羅荃法師的八寶袈裟,準備給公主御寒,當他飛到洱海上空時,可惡的羅荃法師將他打落到洱海中,把他變成一塊礁石——石騾子。公主在玉局峰上久盼丈夫不歸,當她聽到這個消息后,就悲哀憂郁而死。公主死了之后,她的精氣變成一朵白云,每年到了嚴冬臘月時,這朵白云就升到玉局峰的頂上向洱海眺望。而這朵白云一出現,洱海上就會狂風大作,一直要到現出海底的石騾子,風浪才會停止。據說這個時侯就是公主要把海水吹開,看一看海底的情人。不過確實,一旦望夫云出現,即使是再好的晴天,頓時也會狂風大作,驚濤駭浪,所以漁船也就不能夠在海上行駛了,所以,當地的漁民也把望夫云稱為“無渡云”,也就是不能渡船的意思。
其實望夫云只是一朵氣象云而已,它一般出現在冬春時節比較晴朗的日子里,是由于空氣的高速流動而形成的。這與蒼山洱海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玉局峰的山勢陡峭有關。它的出現,預示著印度大陸干燥強烈季風的來臨,它是洱海船只安全航行的報警器。石騾子則是洱海中的一塊暗礁,民間也稱它為定海樁,現在這塊礁石已經露出海面,被船家當作航標。但是富于想象力的白族人民賦予了它那么動人的一個傳說,使得望夫云、海上的礁石,以及羅荃寺很自然的聯系到了一起。把一云、一石、一寺變成為生動、形象、實體的美,也使得望夫云在大家的心目當中變得更加神奇, 也更加有趣了。
在我們的前方,大家所能看到的這個玲瓏剔透的小島,就是洱海中最小但又最負盛名的島嶼一小普陀了,在洱海里,小普陀可以說是“袖珍小島”。島雖然小,但名氣很大,在介紹大理的畫冊中少不了有它。
小普陀周長只有200多米,全由石灰巖構成,總面積約有七十平方公尺。這里為什么叫小普陀呢?普陀是梵文普陀珞伽山的縮寫,意思是小白花山或小花樹山,傳說是觀音在印度修行的地方。因此,凡是傳說中觀音顯圣地大都稱為普陀山。比如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浙江普陀山就是由于小普陀的外形比較像傳說中觀音的道場,但又因為它的規模和地形都比較小,所以得名“小普陀”。
小普陀遠遠望去就像一個天然的盆景置于洱海當中。傳說觀音當年來到大理,看到這里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白族人民勤勞、善良,她非常喜愛這塊土地。另外,她還看到洱海里面蛟龍很多,常常掀起狂風惡浪,于是就把一枚鎮海大印置于洱海當中,希望它能永保大理的平安。這塊礁石就是觀音菩薩用來鎮住蛟龍的大印。所以,“小普陀”也被稱為“海印”,那么附近的漁村也就因此而得名“海印村”。
小普陀是洱海里風光明媚的景點,也是佛教文化濃郁的地方。大概是在明朝崇禎年間,這附近的漁民捐資在島上修建了這座兩層歇山頂的樓閣,樓下供的是大肚彌勒,樓上供奉的是觀世音。大理佛教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親近菩薩甚過親近佛陀,所以大理白族在寺廟中供奉的也大多數是觀音。觀音有男相也有女相,洱海小普陀里供的是女相觀音。這是大理與西雙版納和德宏一帶信奉的小乘佛教明顯的不同之處。
在白族人的心目當中,小普陀是最富靈氣的一個小島了,附近村莊的白族人民,每到逢年過節,或者是遇到任何喜事,都要到小普陀進行祭祀,以示慶賀或者是以求平安,每當新郎新娘結婚的這一天,新郎還要用小船載著新娘繞島三圈,希望小普陀能為他們帶來:幸福、吉祥。
今天,各位嘉賓不遠萬里來到大理,感受這里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那我們也希望這小普陀能給各位帶來幸福和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