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應該具備靈活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進。希望這些三年級教案范文對你的教學有所幫助,祝你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一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1、根據情境圖,分析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二
教材分析:
課標提出:“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使學生經歷計算法則的獲得過程。”不連續進位加法中安排我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的情況,為學習計算提供現實背景。通過具體的生活問題或生活情境引出計算問題的方式,將筆算加法放在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背景中。學生掌握計算方法以后呈現現實的問題情境,應用計算知識解決。這樣編排不僅讓學生經歷了筆算知識的形成過程,也讓學生經歷了應用筆算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計算的意義,主動構建數學知識,形成運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學情分析:
將計算與運用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和運用知識遷移的方法來學習計算。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遷移舊知,學會萬以內的加法(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3、結合所學知識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
教學重點:
掌握萬以內的加法(不進位加法和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進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讓學生自主探索、討論和交流,使學生明確“哪一位上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教法:遷移法、動手實踐。
學法: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教學學具:
教學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多媒體課件分別出示丹頂鶴、蜥蜴、麋鹿、狐貍的圖片。
2、課件出示“中國濕地部分動物種類”統計表。
學生觀察這份統計表并從中獲取數學信息(鳥類271種,爬行類122種,哺乳類31種。)。
(設計意圖:通過對圖片和統計表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濕地部分野生動物的種類,并對學生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算一算。
38+55=。
1、幾十加幾十怎樣筆算?(學生獨立演算后,集體點評)。
為什么十位不是8?
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上3+5+進位1=9。
2、筆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三、互動新授。
1、根據統計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2、根據問題,嘗試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國濕地鳥類和爬行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算式:271+122=。
引導:你們會計算嗎?自己試試看。
學生在答題紙上試算,教師巡視,并指名學生板演。
學生講解計算過程,集體點評。
教師再次運用課件演示計算過程:
小結:在計算這道題時,應該注意什么?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做出評價。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知識遷移的效力,讓學生獨立計算,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出示例2:我國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一共有多少種?
小組合作,列出算式并試著在答題紙上計算,如果遇到問題,與小組成員一起討論解決。
你們在計算中遇到什么問題,又是怎樣解決的?
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板書:271+31=。
在計算這道題時,應該注意什么?(課件演示并小結)。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滿十,就向百位進1、
4、比較總結。
引導學生觀察兩道例題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討論,找出計算過程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組討論:計算萬以內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就要向前一位進1。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分析、比較、總結,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歸納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總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進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計算過程,同時提醒學生在計算時一定要加上這個進上去的1、)。
四、知識運用。
啄木鳥治病奪紅旗解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學的計算,集體評講學生的完成情況。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當小老師,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學生注意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學習的`收獲。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三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統計”是《標準》內容中第一學段統計教學的最后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進一步認識統計圖,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了解平均數的意義,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本單元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同時學會求平均數的方法。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
1、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主探索兩種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2、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運用數據進行推斷,進一步體會統計功能。
3、提供豐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要求: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單元教學重、難點: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單元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簡單數據分析。
預習內容:《簡單的數據分析(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8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根據圖中的數據嘗試設計統計圖?說一說你設計的統計圖中一格代表幾個單位?
3、說一說橫向統計圖和縱向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練習十第一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1、出示情境圖及統計表,讓學生說說統計表上收集到的數據。
2、根據這些數據,引導學生獨立畫出縱向條形統計圖。(師事先準備的空白統計圖)。
3、師提問: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數量?
二、重點點撥。
2、引出新課:如果我們把縱向的條形統計圖變成橫放的條形統計圖,那占的上下空間就小了。這樣橫軸就變成表示礦泉水賣出的數量,縱軸變成表示各種不同品牌的礦泉水。
三、鞏固練習。
1、師問:你能和四人小組的伙伴討論討論,再試著設計設計嗎?
(1)、學生四人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橫向的條形統計圖。
(2)、交流匯報展示四人小組的作品。學生自己介紹本組設計的條形統計圖。
(3)、師肯定孩子的創作,并出示規范的橫向條形統計圖。
(4)、全班學生說說橫向條形統計圖橫軸、縱軸、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學生完成書上沒畫完的橫向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提問:根據橫向統計圖上的數據,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3、你認為應多進哪種礦泉水,為什么?
4、師小結:你看,統計圖還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問題,幫我們決策。
五、課堂總結。
1、看橫向統計圖,說說統計圖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教后反思:其實在每堂課的教學之前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們備教材、備學生要將數學問題和生活經驗聯系,或將單純的數學問題設置成具體的生活情景問題,并通過開放性的提問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是怎么想的?……這些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將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思考,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個性特點的過程?!芭囵B學生數學的頭腦,學會數學的思考”是我們數學教學的一個目標,它的實施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一堂課兩堂課就能完成的。
第二課時:簡單的數據分析(二)。
教學目標:
1、會看橫向條形統計圖和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感受到統計對于決策的作用,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加強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例1用:每人一張空白的統計圖(縱向),四人小組一張空白的格子圖。例2用:師準備一些不同單位的空白統計圖。(1小格分別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統計圖。)。
預習內容:《簡單數據分析(二)》。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
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
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39頁例2。
想一想:1、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嘗試繪制統計圖?
3、說一說縱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幾個單位?
做一做:完成練習十第3題。
教學過程:
一、自學反饋:
起始格與其他格代表的單位量不一致的條形統計圖。
1、看統計表,分析數據。
a:引導學生看書上的統計表。
b:師提問:從統計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點點撥:
1、如果讓你根據統計表的數據,繪制一個學生身高統計圖,你準備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讓學生自由的發表自己的看法。)。
2、師拿出事先準備的不同空白統計圖,讓四人小組合作畫完。
3、出示學生畫的統計圖,引導比較,發現問題。(學生可以發現:如果每格表示較少的單位,畫出的條形會很長,如果每格表示10個單位或20個單位,雖然畫的格數少了許多,但是從圖中很難直觀地區分不同學生的身高相差幾厘米。)。
4、師提問: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問題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f:引出新課:出示書上的統計圖。
三、鞏固練習。
1、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發現這個統計圖和前面學的統計圖有什么不同?
(1)用折線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個單位,其他格代表多少個單位,這樣畫有什么好處?
(2)引導學生按照示例,把其他兩人的條形補充完整。
(3)引導學生討論:在什么情形下應該使用這種統計圖?這種統計圖的優點是什么?
(5)學生嘗試獨立完成該統計圖。
四、拓展應用。
1、師問:根據上面兩個統計圖,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問題?你能解決嗎?
(2)引導學生為這些體重超正常值的同學出謀獻策。
(3)師提問:剛剛在比較時,你是怎么看出他們在正常值以上還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統計圖中怎樣一目了然地看出每個學生的身高、體重是在正常值以上還是正常值以下?(引導學生在統計圖上用一條虛線畫出正常值,再直觀地比較。)。
六、作業布置。
教后反思: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為他們創設問題的情境。“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這句話充分的說明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因此在教學中我找到數學與生活的切入點。設計了同學們喜聞樂見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氣越來越冷了,有的同學已經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們如何增強體質,抵御嚴寒,預防感冒呢?同學們自然就會想到參加體育鍛煉,教師隨之就問,你們知道我們班參加各項體育項目的人數分別是多少嗎?學生感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要統計一下。這樣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進入新課的學習,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節課中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果教學中語言更精煉,更富有激勵性,提問更有針對性,我想本節課的效果會更好。
第三課時:平均數。
教學內容:p42--43例1例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新課標第一網。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3、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課前預習:預習內容:《平均數(一)》。
預習方法:1、仔細看書中例題。2、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不懂的做上記號,以便上課時交流討論。3、嘗試做一做練習題。
預習過程:
看一看:仔細看數學書第42頁,例1。
想一想:1、從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圖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數?
3、說一說可以用哪些方法來求平均數?
做一做:根據你的調查數據,算一算你們小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體重大約各是多少?
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1、理解平均數。
(2)、老師(出示兩個筆筒)分別裝了27枝送給23個女同學,23枝送給23男同學,學生動手分:讓女同學和男同學分的一樣多。
(3)、引入“平均數”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樣多的5顆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數。25枝就是男同學和女同學分的筆的平均數。
(4)、學生討論:你們喜歡剛才誰的方法?導入板書課題。
2、反饋例一。
(1)、出示情景圖:說說老師和同學們在干什么?
(2)、出示統計圖:引導學生收集信息。
(3)、引導學生運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利用這個統計圖,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組討論解決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說說13個就是平均數,那是不是說他們每個人都是收集13個呢?理解平均數是個虛的數。
(6)、小結求平均數的方法。
三、鞏固拓展。
1、另外一個環保小組也收集了許多礦泉水瓶,小軍收集15個,小偉收集16個,小朋收集12個,小新收集了13個,這個小組平均每個人收集了幾個?請你算一算。
2、根據統計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幾下?
班級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數632654668646。
3、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2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新的知識?
2、師總結。
教后反思: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四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xxx。
2、xxx。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五
簡單的組合(一)。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者112頁例1簡單的組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組合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學具準備:每生準備主題圖中相關的學具卡片或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老師漂亮一點呢還是喜歡老師丑一點?
生:大多數的小朋友說喜歡老師漂亮。
師:那你們幫助老師打扮打扮。我最喜歡紅色體恤和這三件下衣,到底怎樣搭配最漂亮呢?請小朋友們給老師出出主意。小朋友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說出了自己的理由。
師:謝謝。你們的建議都不錯。那我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試一試。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想一想,如果你覺得直接想象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學具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了,有的漏寫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用學具卡片或實物擺,然后再數。
(2)、用連線的方法算出。
(3)、用圖式的方法算出。引導學生及時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優缺點,使其把適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來。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見課本112頁。
(三)拓展應用。
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排列(二)。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例題2。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3、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教具準備:教學課件。
學具準備:每生準備3張數字卡片,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剛說完小動物們都紛紛舉手說能寫成兩個數:12、21。
接著猴博士又加上了一個數字3,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兩位數呢?”
小豬站起來說能寫成3個,小熊說6個,小狗說7個,到底能寫出幾個呢?
小朋友們回答能寫6個。
請問:“用數字1、2、3能寫出幾個三位數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師:請同學們也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2.發現問題學生匯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有的重復寫了,有的漏寫了。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
4.小組匯報匯報時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情況:
(1)無序的。
(2)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先寫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寫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寫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結教師簡單小結學生所想方法引出練習內容:課本113頁例2,小組討論完成。
(三)拓展應用1、數字2、3、4、5寫出不同的三位數?寫完交流。請你試著擺出其他幾種排法。
教學反思:
簡單的組合(兩兩組合)。
教學內容:教科書114頁例3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玩一玩、畫一畫等實踐活動,2、了解有關兩兩組合的知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問題意識。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5、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學生能應用組合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兩兩組合規律的過程。
教學難點:能用不同的方法準確地計算出組合數。
教學用具:主題圖的課件、學具卡片、鉛筆、直尺等。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2、激趣導入。
3、引導參與。
4、共同探究。
師:世界杯足球c組比賽有幾國家?是哪幾個國家?讓學生發表意見。他們說不出,老師再告訴他們。
師:如果這四個隊每兩個隊踢一場球,一共要踢多少場?(課件演示主題圖)。
1、讓學生大膽說一說、猜一猜。
2、四人小組用學具卡片擺一擺、討論討論。
3、學生匯報。
4、匯報時可讓學生利用學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們求組合數的方法。
5、一小組演示。
6、其他同學認真觀看。
8、然后在相互探討、補充。
9、力求能準確算出比賽場數。
10、方法允許多樣。每種方法都放手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老師適當引導。
11、師生共同。
12、小結。
a、用畫“正”字數出要踢多少場。
b、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成正方形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c、把巴西、土耳其、中國、哥斯達黎加四個國家擺在一直線上在用連線的方法求出場數。
13、用課件將上面第二、第三種方法直觀演示。
14、讓學生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
15、老師總結。
剛才同學們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有的同學是用圖示法求出兩兩組合數的,用哪一種方法求都可以,只要這種方法是你喜歡的。
16、比賽結束了。運動員相互握手告別。問題是:四個人每兩人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1)進行禮儀教育。
(2)四人小組進行實踐。
(3)請1-2個小組代表上臺演示。
三、拓展練習。
提問:如果是5個運動員每兩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幾次手呢?
討論、匯報。
教學反思:
本單元練習課(4)。
教學內容:簡單的排列組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或組合數。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過程:
1.借助操作活動或學生易于理解的事例來幫助學生找出組合數。師生共同分析練習二十五第1題。讓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2.利用直觀圖示幫助學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組合數。
3、出示練習二十五第3題。
學生看題后,四人小組討論出有多少種求組合數的方法。
4、學生匯報。
(1)圖示表示法(兩種)。引導學生用畫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抽象的數學知識。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聰聰或明明分別可以和每一個小朋友合影(分步時,可以把確定聰聰作為第一步,也可以把確定明明作為第一步),教學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至于學生用哪種方法求出來,都沒關系。但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發展學生有序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學生自己用圖示表示時,可以很開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聰聰,圓形表示明明,并分別在正方形和圓形里標上序號。實際這是發展學生用數學化的符號表示具體事件的能力的一個體現。
(4)如果學生用簡圖的方式來表示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二年級上冊的例子或借助學具卡片擺一擺。
2.“做一做”
(1)練習二十五第7題。
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錢的情況寫出來。
(2)練習二十五第9題。
用兩種圖示法表示兩兩組合的方式(比較簡單的兩種方式)。在教學中也要允許有的學生把所有的情況逐一羅列出來,只要他通過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組合數,都是應該鼓勵的。
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六
1、讓學生經歷嘗試、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筆算的方法。
2、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相互評價,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在探索算法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家價值。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所得的積表示多少個“十”,因此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1、老師要買2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提問:怎樣列式?
2、老師要買10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怎樣列式?
提問:在解決這兩個問題時,我們用到了什么舊知識?
3、如果老師要買12套書,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說意義。
提問:這是一道什么樣的算式?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塊來解決的新問題。揭示并板書課題。
1、探究14×12的筆算。
(1)、回憶2×14的計算過程,并說出意義。
(2)、小組探究10套書在豎式中怎樣表示。
(3)、匯報展示。
2、錯例辨析,突出重點。
師把在巡查過程中錯的豎式板書到黑板上。
著重講解豎式,學習筆算的算理。
當生指出錯誤的豎式出錯點后,請一名基礎較好的同學復述乘的順序及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個因數的對位知識: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2分別去乘14,8寫了對著個位,再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1分別去乘14,10乘4得4個十,所以應把4寫了對著十位,10乘1個十得1個百,所以1寫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實是算10個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時寫不寫都不會影響個位上相加的結果,所以這里的“0”可不寫。
引導學生把題目補充完整。
3、同學們自由說說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
1、尋找位置(把相乘的結果放在正確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豎式計算。
23×1333×3143×1211×2212×4432×13。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么知識?我們是怎樣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七
在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理解了筆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因此,本節課主要利用幾何圖形理解算理和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遷移,讓學生自主建構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經歷探索和利用幾何圖形去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進位)的相關運算算理,并能正確地處理計算過程中的進位問題.
2、培養學生利用舊知遷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學生在經歷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激發探索計算方法,解決問題的興趣,并滲透德育教育和培養學生認真細心、書寫規范的好習慣。
1、能夠簡單利用幾何圖形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
2、掌握計算中為什么進位。
讓學生總結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計算法則。
學生課前準備:練習本和文具
教師準備: ppt課件、題卡、動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和學生互動,游戲水果蹲
學生分四組,每組選出一個組長并選一類水果.最后,選出一組水果獲勝.
二.復習
利用課前水果蹲獲勝水果小組,引出復習習題,并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一邊計算一邊想你是怎么計算的)23×13= (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同學在本子上做)
師:通過復習出示(兩位數成兩位數筆算)板書
三.新知過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創設情境。
師:剛剛同學們在做題時,老師看到一位學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師很好奇,我想采訪一下他。
師采訪。xx你喜歡喝酸奶嗎?
(課前準備一生說:是的,老師,媽媽說每天喝一盒酸奶對我長身體有好處。)
生:愿意。
2.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你發現了什么?(讓學生找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和簡單說說幾何圖形)
生:說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師:那么你們會列式嗎?(找生列式)
生列式,師板書48×37=
3.引出估算
同學們,在課下,咱們班有兩位同學在預習時遇到了點困難,請同學看。(觀看視頻)
視頻中的兩個同學起立尋求幫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種方法。
預設
(2)因為48≈50 50×37=
(3)37≈40 48×40
師:那么實際需要酸奶的盒數比20xx多還是少?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筆算
同學們現在春風小學,要給學生們配備營養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體需要酸奶的盒數,你們能幫忙嗎?(請同學們在題卡上完成 第一題,并同桌之間說一說。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學結合幾何圖形說說你是怎么計算的)
計算后,師:同學們這么快就幫助春風小學解決了困難。老師替他們感謝你們。謝謝大家。
師:現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白板,你發現了什么?
生找異同。
師總結:這種利用以學知識學習新知的過程就是遷移思想。
出示課題進位和遷移。
那么同學們通過對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的學習,并結合剛剛計算的過程,你能說說如何筆算嗎?(小組合作完成題卡2題。小組討論,最后由組長寫出討論結果)
小組匯報和補充完成此內容。(運用一些鼓勵性的語言給予鼓勵,例如數學家就是這樣說的)
找2名同學說,再大家加重音齊讀。重要的事說三遍。
5.鞏固練習
同學們你們能獨立計算了嗎?有幾只小動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見面了,同學們請看 。老師選一位同學幫大家選擇一種可愛的小動物。(選擇后生做后面題)
在學習新知時錯的生展示.
6.小結。
生說一說
8.布置作業
教材51頁6題
9.板書設計: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進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八
1.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學生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算法的多樣化和靈活性。
3.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體會探索發現的樂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體會算法多樣化和靈活性。
理解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算理,體會算法靈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據情境圖,分析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問題1:你從這張圖中能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問題2:根據這些數學信息,你能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問題3: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課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兩位數乘兩位數。
3.結合直觀,動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嘗試計算14×12,并寫出計算過程,再到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圖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寫出14×12計算過程。
(根據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利用直觀圖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探究算法。感受轉化思想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創造算法
展示學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將12套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個?
c、12套書還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說一說。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還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這么多,為什么單單選這種?
小結:這幾位同學的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先分再合。為什么要分?為什么要合?通過先分再合將沒學過的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在數學中這種思想叫做轉化。
(基于算理將拆分方法概括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過學生的講解和教師的引導,讓學生體會到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豎式計算:
a、這種方法和剛才有什么不同?(豎式計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說一說嗎?
c、哪個同學能將豎式的整個過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來講一遍。
d、請同學們象他一樣的用豎式計算14×12(老師張貼豎式)
e、同學們一起來看一看數學書中的豎式,有什么問題嗎?為什么這個0不用寫?表示24個十。
比較算法:
a、大家觀察和剛才哪種算法一樣?誰愿意上來解釋一下。
(2812×2的積,2套書的本書;14014×10的積,10套書的本書;)
b、既然一樣,橫式寫就好了,為什么還要出現豎式呢?
c、比較這些方法你喜歡那一種?為什么?
(通過觀察分析,打通豎式計算和橫式筆算的關系,進一步明確豎式筆算的算理。通過比較三種算法的,讓學生感知算法多樣性和各自的特點。)
三、鞏固練習,靈活應用
1.列豎式計算,并尋找錯誤(課本46頁,做一做)
2.找一找:從豎式中尋找問題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顧總結,質疑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對于本節課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九
三、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單元主要是教學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使學生初步體驗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的不確定現象,并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確定現象是這部分內容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從不確定現象中去尋找規律,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如果缺乏對隨機現象的豐富體驗,學生較難建立這一觀念。
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設計了多種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如摸棋子試驗、涂色活動、抽簽游戲等。通過創設這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豐富對不確定現象和可能性大小的體驗。
四、單元學習目標。
1、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會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情發生的可能性進行判斷并能簡單地說出原因。
2、學會列舉記錄簡單事件有可能發生的結果。
3、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
4、能由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較事件多少。
5、培養簡單的邏輯推理、逆向思考和與人交流思考過程的能力。
五、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培養簡單的邏輯推理和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能力。
教學難點: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進行比較。
六、單元評價要點。
1、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2、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七、各小節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本單元計劃課時數:4節。
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計劃課時授課日期備注
例1。
例21.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
2.能結合已有的經驗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斷敘述出來,并能簡單地說明理由。
3.培養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1。
例31.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會比較兩種結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3.學會記錄事件發生的結果。
4.進一步培養動手操作、歸納和判斷能力。1。
例4。
例51.進一步學習比較多種結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結果總數,再看哪種結果在總數占的比例多。
2.能根據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較事件數量的多少。
3.培養簡單的逆向思考推理能力。1。
單元測試及情況反饋1。
合計4。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
1、練習十五第6題獲取信息,確定解題思想,制定解題策略,獨立解答,集體交流。
2、練習十五第7題學生獨立練習。分組討論思考方法,交流時說說各組的解題思路。
五、課堂小結這節課中你有哪些新的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一
1、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從父母或其他親人為自己做的事中感受他們對自己的關愛,并教育學生要回報親人的關愛。
2、要求學生表述要清楚、完整,并富有情感。
3、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和能正確評價的能力。
3、重點難點:
感受親讓人的愛并教育學生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親人。
提高學生口頭表述事情的能力。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日期:
一、創設交際情境。
播放所收集的與本次口語交際主題相符的公益廣告、短片畫面等。
二、學生說說看后的感受。
看課本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說出話題。
三、讀文中提示。
1、要說出親人對自己的關心和照顧。
2、要說出自己對親人做什么事或打算做些什么事。
四、小組合作。
1、交流各說的內容。
2、討論交流。
五、全班學生講述匯報。
1、認真傾聽。
2、評價。
3、互動表演。
六、評價。評選出優勝和優秀個人。
板書:回報親人。
表述事情清楚、完整。
認真傾聽、正確評價。
用行動去回報親人。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二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
2、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導語】的會員“yvhkihihc”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有參考借鑒作用。1教學目的:1.使學生初......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三
(板書:上午8:00中午12:00下午3:00晚上8:00)。
2.同學們學的很好!
二.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過新年嗎?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美好的時刻.
2.新年鐘聲敲響時鐘面上是幾時?
3.其實夜里12時,有人把它說成是24時,也有人說成是0時,這一刻是一天的結束,同時這一時刻也是新的一天的開始,一天就是從0時到24時。
(一)認識一天有24小時。
1.感知一天的時間經過。
那么,一天是怎樣經過的呢?
解說:夜深了,萬籟俱寂,夜空中群星在閃爍,辛苦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蜜的夢鄉,夜色褪去,旭日東升萬道霞光照射大地,人們在朝陽下晨練,神清氣爽,中午時分,艷陽高照,人們都在辛勤的忙碌著,夕陽西下,夜幕初垂,工作了一天的人們在夕陽下漫步,悠閑自得,黑夜漸漸來臨,結束了一天的喧鬧,大地一片寂靜,只有夜空中的星星還在說著悄悄話.
2.利用鐘面認識一天是24小時。
剛才我們已經感受了一天的經過,那么一天究竟有多長時間呢?
(2).一天結束了嗎?繼續轉動,時針又走了一圈?一天結束了嗎?
(3).剛才第一圈從0時到12時,經過了12個小時(貼時間條)。
(4).從12時開始,再走一大格這一天一共經過了多少個小時?再走一大格呢?
(5).繼續走下去.從12開始,剛才又經過了12個小時(貼時間條).
(6).你看一天有多少個小時?
師總結:因為一天有24個小時所以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24時記時法來記時.(板書課題)。
1.你能在時間條上指出下面四幅圖對應的時刻嗎?
師示范:上午8:00對應8,寫作8:00中午12:00。
2.下面誰想來畫箭頭?
15:00你是怎樣想的20:00你是怎樣想的。
象這樣的記時方法我們稱它為普通記時法,象這樣的記時方法我們稱它為24時記時法.(及時板書:普通記時法24時記時法)。
3.你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下面的時刻嗎?
普通記時法24時記時法。
早晨5:00。
上午9:00。
中午12:00。
下午1:00。
下午6:30。
晚上11:00。
4.指著板書,剛才我們把普通記時法改寫成24時記時法。
把普通記時法改寫成24時記時法要注意什么?(小組討論)。
5.(指著板書小結)。
(1).把普通記時法改寫成24時記時法要去掉時間詞,。
(2).12時之前的時間去掉時間詞就可以了,。
(3).12時之后的時間去掉時間詞后還需加上12.
四.練習。
2.這些都是發生在身邊的小事,在我們的身邊也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時刻。
你會用24時記時法播報這些令人難忘的時刻嗎?
在答題卡上改寫后,先在小組內播報。誰來當播音員?
圖上的時間你能用普通記時法說一說嗎?20:00是晚上8:00你是怎樣想的?
4.老師這有一張電視節目預報表,兩種記時法都有,在空白處填出合適的時刻.
五.全課總結。
剛才同學們都說了自己在國慶節這天此時的安排,在七天長假中同學們要合理的安排時間,最后祝大家國慶節愉快!
教后反思:。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緊扣實際,又用于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數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本節課的內容設計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由大家都熟悉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新年倒計時引入新課,用體現一天經過的一組照片配以優美的音樂朗誦,使學生感受一天的時間進過,在練習的過程中,注意選擇生活中的例子,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肯德基商店等,既將教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有意安排了播報國家大事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安排都充分體現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思想.特別符合學生學習的規律和實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領悟數學學習的價值,感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重視合作交流,重視總結,重視板書,有效突破重難點.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教師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主動探知.本節課教師讓學生合作交流的問題是:把普通記時法改寫成24時記時法要注意什么?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合作交流的時間,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各抒己見,自己派代表向全班發言.再讓學生完整的說出各小組的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規范的簡潔的總結,并通過課件將總結的重點加以圈點,使學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難點的知識.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四
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相鄰單位間的進率,認讀鐘面上的整時或了解24時記時法,進行兩種記時法的相互改寫,計算經過時間。
學生在前幾冊教材里學習了時、分、秒,本單元繼續教學年、月、日。全單元教材共編排了兩道例題、兩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實踐活動。在你知道嗎里介紹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導學生看課外書籍、上網查找資料,搜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教學內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學年、月、日以及相關的大月、小月等內容,第二段教學平年、閏年、季度等知識,第三段是實踐活動。
這一段內容涉及許多知識,學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過接觸,積累了一些經驗。教材盡量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提供觀察材料,組織學習活動,激活已有經驗,引導發現規律,適當解釋點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并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
教材讓學生從年歷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興趣,又提供了學習用具。設計的學習活動有觀察整理、填表分類、涂色記憶、計算交流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同時接受年、月、日的知識。
首先要求學生觀察20xx年的年歷從中獲得信息。年歷卡里的內容十分豐富,要結合觀察與交流指導有困難的學生學會看年歷。如年歷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張月歷,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幾,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歷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別是星期幾。
接著要求學生把各個月的天數填入一張表格。填表活動能讓學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個月,各個月的天數并不都相同。填表還能引發學生把12個月按天數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識。
然后指導學生在填各個月天數的那張表格里涂顏色。涂色活動實際上是分類活動,通過再次分類記憶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記住一年里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鼓勵他們自己設計記憶方法。同時,也介紹了利用拳頭幫助記憶的辦法。
最后突出2月的天數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還讓學生計算20xx年全年的天數,通過計算重溫這一年各個月的天數,檢查記憶效果,彌補記憶中的缺漏。學生計算全年天數的方法必定是多樣的,交流并比較各種算法,體會比較簡便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建構有關年、月、日的知識。
想想做做在年歷上圈出重大節日和有紀念意義的日子,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進行思想、情感的教育。
平年和閏年的教學分四步進行。
第一步發現現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閏年。第19頁例題讓學生同時觀察20xx年2月和20xx年2月的月歷,比較這兩個2月的天數是否相等。讓學生發現不同年份的2月天數不同,然后告訴他們,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閏年。
第二步同時觀察從1997~20xx連續十二年的2月月歷,從中尋找天數的規律。教材特地把這些月歷分成三行,每行是連續的四年,方便學生發現每一行的四張月歷里只有一張是29天,另三張都是28天。從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個閏年、3個平年。教材里講解了判斷平年、閏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安排在底注里講解。
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鞏固平年、閏年的知識。第1題通過把公歷年份除以4進行判斷,雖然教材只教過三位數除以一位數,但學生完全能夠自己進行四位數除以4的計算。第2題計算平年的全年天數,合幾個星期零幾天,結合計算再次溫習前面學習的年、月、日知識。教學時還可以讓學生說一說閏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樣算的,再次清晰地認識平年與閏年。第4題回答并解釋一種比較特殊的生日現象,鞏固連續四年里一般有1個閏年的知識。
第四步是你知道嗎,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了解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個閏年的原因。
這次實踐活動以學生的生日為題材,活動形式新穎有趣,緊扣年、月、日的知識,運用了統計方法。活動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學生相互介紹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間接地講述,讓同伴猜一猜是幾月幾日。這里會涉及年、月、日的許多概念,學生一定很感興趣。第二段是用統計的方法調查、整理并用圖表呈現班級里學生的生日分布情況,是一次聯系實際的活動。最后是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進行孝敬長輩的教育。這次活動要認真組織,讓每名學生都有機會說話,然后請幾名學生在全班交流,落實對學生的品德教育。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五
鞏固前面兩段學習的內容,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能熟練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想想做做1。
分組練習,并指名學生板演。
集體評講。
2、想想做做2。
出示題目,先讓學生估算,并要求說出估算的依據。
再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并將計算結果與估算的結果進行比較。
小結。
3、想想做做3。
問:能不能通過題中條件一眼看出誰跳得比較多?
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比較快一些呢?
先估計,再要求計算。
4、想想做做4。
分組練習,學生獨立完成,并要求完成后觀察每組中兩題之間的聯系。
集體討論,領會其中的聯系和區別。
小結: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除以這兩個除數的`積。
5、想想做做5。
出示圖,理解圖意和題意。
同桌互相說說解題策略。
2、油廠把610千克的豆油分裝在最多只能裝5千克的油壺里。準備120個油壺夠嗎?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六
上課時間:3月17日,?累計課時:1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4--2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初步認識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能判斷方格紙上。
圖形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點;能判斷方格紙上圖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數,
并能在方格紙上將圖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數平移。
2、通過對物體運動現象的感知,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能正確地進行物體的平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課題。
播放音樂:。
聽到這么歡快的音樂,很想運動吧。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有關物體運動的問題。
二:觀察比較,初步體會。
出示圖片。
問:你能根據這些物體運動的方式,把這些運動分成兩類嗎?
老師歸納:運動路線是曲線的就是旋轉,運動路線是直的就是平移。
平移和旋轉是兩種不同的物體運動方式。
談話: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是很多的,觀察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
引導學生完整地表達。
問: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物體的平移和旋轉?
問:你會用手勢表示平移或旋轉?
三.觀察圖形,深化認識。
出示:小房圖和小金魚圖。
觀察小房圖,問:你能看出向哪個方向平移?
學習過程:
小組合作完成。學生匯報交流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么分。
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指名回答。
學生回答。
學生做手勢。
學生觀察。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要找準平移前的點,再找到平移后的點,數數之間的格數。把書翻到24頁畫圖形。
小結:物體或圖形在平移前?與平移后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形狀是不變的。
四.繪制圖形,鞏固運用。
1.做試一試第1題。
2.做想想做做第5題。
五,總結。
學生畫圖形。
學生嘗試算,交流方法。
同桌檢驗。
美麗的花邊。
上課時間:3月21日,?累計課時:1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
教學目標:
1、過觀察和設計花邊,進一步認識平移的特點,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應用,并初步體驗幾何圖形的完美。
2、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提高學生學習創作。
的過程。
教學重點和難點:獨立設計花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
兩個小朋友的手抄報,一個是版面密密麻麻,而另一個的卻是在每一小版塊之間都有簡單的花邊,版面清晰而美麗。
問:誰的作品更漂亮?為什么?
老師:花邊在報里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美麗”的花邊。
二.實踐操作。
1.感知。
出示報紙上的放大的花邊,引導學生觀察。
小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2.嘗試操作。
出示書上畫一畫第一個圖案。
3.展示交流學生的作品。
問:你自己在制作時候都注意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容易畫的,你有什么辦法來處理?
老師小結:先找對應點,再連線。
4.再次操作。
完成畫一畫的第2個圖案。
學習過程:
學生比一比,談談自己的看法。
新課標第一網。
學生分小組討論:這幾條花邊有什么特點?猜是怎么制作的?組內進行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學生嘗試完成。
學生回答。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七
1、練習區別形近字和語文環境中去辨別近義詞,修改病句,提高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
2、學生積累關于仁愛之心的名人名言。
3、通過讀《餃子的來歷》,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其受到愛心教育。
4、鼓勵學生走進社會,通過訪問、寫作等實踐活動,能用愛心與人相處。
1、提高學生區別形近字、近義詞、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2、通過閱讀名人名言和“知識窗”的內容。積累語言,擴展知識。
1課時。
日期:
一、學習“練”
1、區別形近字。
(1)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學生按組講述,怎樣從字形的特點上去更好地區分字形字義。
(3)從前單元的生字中,再找出幾組形近字。
2、照例字填空。
不(折)不(扣)。
不()不()不()不()。
3、認識修改符號。
(1)讀一讀,認識四種修改符號。
(2)記住四種修改符號的名稱和表示方法。
(3)擴展練習,有修改符號修改下列病句。
我是誠實懂禮貌的一個孩子。
李強的家里五口人。
二、學習“日積月累”
1、學生練讀名人名言。
2、小組內交流對這幾句名人名言的.理解。
3、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仁愛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4、課上背一句名人名言。
三、學習“知識窗”
1、學生獨立閱讀《餃子的來歷》。
2、用自己的話講出故事。
3、說說自己知道的有關餃子來歷的其他傳說。
四、總結。
板書:語文七色光三。
“練”
1、選字填空組詞語。
2、照例字填空。
3、認識修改符號。
(1)改正(2)刪除(3)增補(4)對調。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八
一、把下面的字按要求填寫在田字格里。
做分再跟常能動雙。
二、看拼音寫詞語。
三、選字填空。
快塊。
1.王林跑得真呀!2.馬路邊有一大青石。
圓園。
3.房子后面是花。4.中秋夜,月兒的。
辦為。
5.烏鴉想法喝到了瓶子里的水。
6.下雨前,燕子什么飛得低?
棵只個一小兔一西瓜一桃樹。
參考答案:
一、1、做再2、雙常3、分、跟4、能動。
二、做工、非常、朋友、孩子、爺爺、雙手、那里、空手、回家、可愛、時候、沒有。
三、1、快2、塊3、園4、圓圓5、辦6、為7、只8、個9、棵。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十九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點難點:
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認識“倍”
1.引出“倍”,揭示課題。
談話:春天來了,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都張開了笑臉!瞧,這里有黃花和藍花(課件演示同樣多的黃花和藍花)。
小結:其實,黃花與藍花的朵數之間,除了小朋友們剛才所說的多與少的關系,還有“倍”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揭示課題:倍的認識)。
2.在圈畫中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出示:2朵藍花,6朵黃花。
談話:如果我們把藍花的2朵圈起來,看作一份的話,(師邊說邊圈)那么,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可以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再告訴大家。
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呢?
小結: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板書)。
課件出示:藍花2朵,黃花12朵。
提問:黃花變成12朵,現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在練習紙的第二題上試一試。
提問:誰來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圈的?發現黃花是藍花的幾倍了?
(修改板書:黃花有6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6倍。)。
3.在比較中充實對倍的認識,掌握倍的內涵。
課件出示下圖。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談話:你覺得下面的哪一幅圖是表示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是3倍、還是2倍呢?先認真地獨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
學生小組內交流。
設疑:看來,在圈的時候,能不能隨意的去圈?得根據什么來圈?
課件出示:12朵黃花,沒有紅花。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引導:大家覺得有困難嗎?
小結:看來1份紅花有幾朵太關鍵了!
提問:那就讓你來猜,你猜猜紅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說說你又會怎么圈?
提問:如果紅花有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在練習紙第3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誰來說說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了?
追問:如果把1份紅花有4朵、6朵,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又會是怎樣呢?
完成練習紙的第4、第5題。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
提問:如果紅花只有1朵,黃花還是1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訴我答案。
交流:你能說說腦海中是怎么圈的嗎?
設疑:如果紅花是12朵,黃花也是12朵,現在它們的倍數關系又怎樣呢?
交流:孩子們,黃花一直是12朵,那為什么兩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出示上述藍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圖)。
談話:孩子們,我們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圓片,你能擺一擺,表示第二行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嗎?擺完的同學可以跟小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請學生做小老師介紹方法。
提問:還有不同的擺法嗎?或者你還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擺法?
小結: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個數確定了,第二行就擺這樣的幾個幾。
設疑:那如果要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該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圖:紫花8朵,黃花56朵;問題: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談話: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豎線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辦法。
在作業紙上完成第6題。
追問用除法計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的?
談話:我們圈一圈、畫一畫,不就是為了發現56里面有幾個8嗎?
追問用畫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是呀,如果黃花更多,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就麻煩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看來,我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注意,在書寫結果時,因為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在結果的后面不要寫倍。
二、在多層練習中完善建構。
課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紅帶子12厘米。
第二行綠帶子3厘米(變化:2厘米、1厘米)。
提問:紅帶子的長是綠帶子的幾倍?。
2.連一連、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3.比一比,說一說。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先讓學生分別說一說第(1)題中紅旗是黃旗面數的幾倍,第(2)題中黃旗是紅旗面數的幾倍,再重點說一說兩道題的區別。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張冬梅的《倍的認識》教學設計及評析。
練習后,把第一行的6個變成5,讓學生試著說一說。
追問:現在黃色的圈5個,為什么不能說黃色圈的個數是紅色圈的3倍?
三、總結(略)。
概念形成過程中的“精致”過程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我們認為:在數學學習中,“精致”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盡量詳細地“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界定,以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獲得更多的概念例證,對概念的細節把握得更加準確,理解概念的各個方面,獲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條件等。為此,張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從強化感知,讓學生在圈圈畫畫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讓學生在比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義;應用變式,讓學生在矛盾困惑中凸顯“倍”的內涵;重視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完善“倍”的建構等方面,引領學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構過程?;蛘哒f,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層面,使“精致”落到實處。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二十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2.使學生學會制人選一些含有百分數的簡單的統計表。
3.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并學會制作一引起簡單的統計圖。
4.使學生會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受到國情教育。
(二)教學指導。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條形統計圖的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作用及制作的一般步驟。
1.教學統計表時,啟發學生在原來的統計表中增加一欄內容(百分數)就可以看出統計表中有關數量間的百分比關系。
2.教學統計圖時,應比較詳細地介紹制作的一般步驟,邊講解邊制作。教學例2時,應突出復式條形統計圖與單式條形統計圖的不同之處。
3.注意指導學生對統計圖表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三)教案。
1、統計表。
第一課時。
課題: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
教學內容:教材70~7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掌握含有百分數復式統計表的制作方法;會計算合計中的百分數;進定步學會制復式統計表。
2.加深對百分數在統計中的作用的理解,能運用百分數說明一些簡單的問題。
3.通過繪制和分析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滲透國情教育。
教學過程:
1.以舊引新。
說說制作復式統計表的步驟?
2.新授。
(1)導入新授。
我們已經掌握了復式統計表的制作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含有百分數的復式統計表。
東山村村辦企業收入統計表3月制。
全村總收入其中村辦企業收藏。
合計。
750萬420萬。
875萬542.5萬。
1800萬1449萬。
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然后回答:
1)每年全村總收入和其中村辦企業收各是多少?
2)要使這個統計表表示出這個年度中村辦企業中村辦企業占全村總收入的百分之幾,應該怎樣做?(先討論,再回答)。
(3)教師說明:只要在這個統計表中再增加一欄,依次填上每年村辦企業收入占體村總收入的百分數就可以了。教師邊講邊在原統計表在右邊增加一欄,就成為例1的第二個統計表了。(見教材頁)。
(4)要求學生自己完成第二個統計表,并提問:
1)1992年全村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2)1992年村辦企業收入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3)1992年該村其他收入(包括糧食、副業等)比1991年增加多少萬元?
4)1992年村辦企業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百分之幾?
(5)強調。
1)計算百分數時,百分號前的數只需取一位小數。
2)合計這一行的百分數要用三年村辦企業收入的合計數占三年總收入的百分比。
(6)新授小結。
在填寫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時,先看清表中的要求,想好怎樣計算問題的百分數,然后再填。
3.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52頁“做一做”
4.全課總結。
提問學生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內容?你都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統計表的練習。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百分數統計表的結構及能夠準確熟練地進行數據計算與表格填寫。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
3.通過制統計表,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1.講述練習內容。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制作含有百分數的統計表,這節課我們進行鞏固練習。
2.復習。
讓學生觀察教材52頁例1統計表提問:制一張合格的統計表的步驟是什么?(要求邊看書邊討論,然后回答)。
制復式統計表的步驟:
(1)設計“表頭”
(2)定縱橫欄目各需幾格。
(3)畫表。
(4)填寫數據(包括總計、合計)。
(5)寫上名稱、制表日期
3.鞏固練習。
在學生掌握復式統計表制作方法的基礎上,出示練習十七第3題。
方法:指導做題,讓學生研究后再制表。
(1)提問:“各年級”和“全年級”各表示什么意思?
(2)教師巡視指導,然后讓學生結合題目說一說制表的步驟。
4.綜合練習。
(1)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5題。
方法:獨立完成。然后讓學生回答第二季度合計數填寫的位置,全班齊練。
(2)完成教材練習十一第4題。
方法:要求學生認真審題,抓住關鍵詞語,弄清數量關系,正確列出算式,準確計算。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差后,發現普通的問題要統一糾正。
5.深化練習。
練習十一第6題,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教師提示引導,學生試做。
教師引導,表中各班占總數的百分幾中的總數指的是誰平均每人植樹的棵數又是什么意思?學生試做后講評。
6.全課總結。
有關統計部分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因此這部分知識很重要,同學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7.作業(補充)。
(1)請把下面統計表填寫完整。
雙林襯衫廠去年各季度生產情況統計表1993年1月。
項目。
件數。
季度計劃產量實際產量完成計劃的百分數。
合計。
第一季度8000125%。
第二季度12000120%。
第三季度100012500。
第四季度18200140%。
(2)填表。根據統計要求將下表填寫完整。
東方小學男、女生人數統計表。
性別。
人數。
年級合計男生女生各年級女生占男姓人數的百分數。
總計280。
低年級9047。
中年級8036。
高年級52。
三年級數學第四單元教案設計(優質21篇)篇二十一
多媒體課件。
讓同學們試著計算兩位數乘法:35+53=;35+39=;59+93=。
(要求用豎式計算),并讓同學們說出各有什么特點。(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進位次數不同。)。
出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
出示課本第15頁圖片,讓同學們認識這些動物,并引導學生回答這四種動物分別屬于哪個種類。
接著讓同學們看圖下面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試著分析。教師讓學生試著講解“已知種類”、“中國特有種數”以及“瀕危和受威脅的種數”各是什么意思。
在此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滲透保護動物的思想,讓同學們接受全面的教育。
例1。
讓同學們試著從15頁的《中國部分動物種數統計表》找出問題“中國特有的鳥類和爬行類一共有多少種?”所需要的已知量,而不是去看16頁上面的簡化表。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統計表。
由學生列出算式:98+25=_____(種)。
再讓同學們不用筆算,是這估計一下結果是多少?(教師指導估算的方法。)。
再讓同學們用筆算計算出,讓一名同學上黑板列式計算并點評。
98。
+215。
————————。
123。
最后提示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寫“答”。并根據學生計算的實際情況做單獨指導。
讓同學們先估算、后用豎式計算第16頁“做一做”第1題。
65+7839+8667+9543+88。
教師巡視,并對所發現的問題給與提示與解答,特別是不要忘了進位,計算要認真……。
著重提示計算兩位數連續進位的加法的方法,滲透估算的思想。
1。第16頁“做一做”第2題(用豎式計算);
2。練習四第2、3題。
98。
+215。
————————。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