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的編寫要體現教育科學思想,注重幼兒教育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科學】中班教案范例:觀察昆蟲的生長和變化,了解生命的奧秘。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一
1、欣賞、感受馬的各種動態特征,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馬的不同身體部位。
2、嘗試調整馬頭、四肢和尾巴的位置,做成不用動態的小馬駒,體驗創造的樂趣。
1、關于馬的課件一份。
2、方形的硬卡紙、扭扭棒、彩紙、吸管、雙面膠、剪刀。
一、欣賞、感受馬的外形特征和活動時的各種動態。
1、師:這是什么?(馬)它長什么樣子?
2、師:馬休息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一起來學一學。
3、師:馬奔跑時的時候又是什么樣子的`?(引導注意提升,如:你看,嗎的鬃毛都飄起來了!)。
二、出示制作材料,討論、了解每種材料的使用方法。
2、向幼兒展示各種制作材料,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3、師:誰來試一試?請個別幼兒來到集體面前進行馬的制作,發現問題,教師提升。
4、小結:原來制作馬的時候我們要先把身體做好,然后再制作馬的鬃毛、腿、尾巴等,在制作時要思考用什么材料更合適、更有創意,在粘貼的時候遇到困難可以請老師(家長)幫助解決。
三、幼兒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制作馬的身體。
要求:
1、鼓勵幼兒用擰、剪、折等方法把材料進行變形,然后再做成不同形態的小馬駒。
2、在制作中遇到問題可以自己嘗試解決,也可以和同伴、老師、家長商量解決。
四、展示、評講活動。
1、師:誰來說說你最喜歡哪匹馬?它是怎樣制作的?哪個地方最有創意?用了什么材料?
2、師:在制作的時候遇到了什么問題?(組織幼兒一起討論解決)。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二
1、在剪剪、貼貼中體驗手工活動的樂趣。
2、嘗試通過一次性水杯裝飾制作水母。
3、各種材料制作出不同水母腳和身體。
一次性水杯、剪刀、乳白膠、排筆、彩色皺紋紙、廢棄彩卡紙、范例一個。
一、故事導入課題。
1、教師訴說故事:“生活在北美洲深海中的水母,格外強壯,它的觸須像人的手臂那樣粗,體型大,肌肉有力,每只水母重達60公斤。水母們從小就學會了急速而迅捷的游動,以躲避種種兇惡的敵人。這樣一天天的鍛煉,它們的身體更壯,游速更快,力量更大了。在強敵日夜的追殺下,水母們仍免不了被咬傷,觸須也時常被咬斷。水母們不甘于任人欺負,更不甘于死亡。它們因運動而激發了新陳代謝的功能,因強壯而積聚了生命蓬勃的力量。于是,被咬得遍體鱗傷的水母,不但不會死,還會很快從這段觸須的根部長出新觸須,傷口也會迅速愈合。所以,人們從來看不到傷殘的、憂愁的水母。它們不停地游動著,永遠展示著完美和快樂。”
2、師:“小朋友在剛才的故事里聽見了吳老師說的`水母的樣子和特點是什么嗎?”
二、知識探討出示范例。
1、師:“小朋友們看看吳老師手里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師:“我們應該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師小結:今天就用我們都認識的材料,彩色卡紙、皺紋紙、乳白膠和一次性水杯來做一只水母。用皺紋紙做它的觸角,彩卡紙做水母的花衣裳,讓它們變得可愛漂亮起來。
請一位小朋友用大家討論出來的方式試做一只水母,請其他小朋友觀察。
三、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操作要求:
1、提醒可以先將觸角和裝飾的碎片紙剪好再進行粘貼。
2、鼓勵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將裝飾身體的碎片紙剪成帶圖形的。
3、注意操作時不要剪刀手和傷到其他小朋友,多余的垃圾最后丟到垃圾桶。
四、作品展示。
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并用自己做的水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水母游啊游”的游戲。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三
1、喜歡參加粘貼活動,對手工活動感興趣。
2、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
3、讓幼兒學會用雙面膠。
4、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的大膽嘗試的精神。
5、感受作品《葡萄》的美感。
重點:讓孩子們安全使用剪刀。
難點:通過操作來認識葡萄的形狀。
白張紙、海綿紙,雙面膠,若干份。
新鮮葡萄,葡萄圖片。
1.教師出示食物葡萄問幼兒:這是什么,是什么形狀?
教師小結:葡萄是圓圓的,一顆顆葡萄就像是好朋友,它們緊緊的擁抱在一起。
2.你們見過哪些水果是圓的呢?
教師總結:蘋果,西瓜等。
3.出示教師提前貼好的葡萄圖片,讓小朋友們觀察,教師示范,貼葡萄。
4.幼兒分組,動手能力好的剪圓,動手能力較差的貼葡萄。
5.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指出,鼓勵孩子貼葡萄。
6.作品展示。
讓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
手工課是幼兒最喜歡的一門課,手工課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手工課可以為孩子們創造練習技巧的能力。在活動中,我拿出葡萄吸引了幼兒的觀察,通過觀察來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在活動中,幼兒動手操作,學會了合作,因此幼兒懂得了葡萄的形狀,有什么樣的規律。但部分動手能力較差的幼兒,在我要求觀察時注意力不集中,覺得有點難,高興的是有些幼兒的幫助下完成了一節課的手工,我認為在上課的過程中把握的不是很好,沒有什么專業能力,以后我會再接再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四
1、能用報紙條卷曲固定成魚的外形,并用彩紙設計、裝飾魚身上的花紋。
2、嘗試自主解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1、欣賞過“美麗的魚”,畫過熱帶魚,對魚的外形、花紋色彩有所了解。
2、“五彩魚”范例,半成品“五彩魚”(缺少魚眼睛)范例。
3、報紙、彩紙若干,雙面膠,剪刀。
4、ppt《美麗的魚》(配以輕音樂)。
1、教師播放ppt《美麗的魚》,引導幼兒欣賞魚的形狀和花紋。
2、老師出示“五彩魚”范例,提問:“這是什么?是用什么做的?你們想一想怎樣才能做出這樣一條五彩魚?(引導幼兒說出用報紙搓成紙條卷成魚的外形,用彩紙裝飾魚的眼睛、身體、魚鰭、魚尾等。)。
(結構完整的范例給幼兒后面的制作帶來了外形裝飾方面的啟示,讓幼兒推想制作方法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制作經驗,便于示范時有針對性地講解。)。
1、教師示范講解制作魚身的方法。
師:魚還要穿上漂亮的衣服呢!我們可以用彩紙剪成粗細、花紋不同的紙條進行裝飾,可以朝不同方向貼。
2、教師拿出范例講解裝飾魚的方法。
師:我們還可以用彩紙剪成三角形、圓形或方形等,即可以作為魚身上的花紋,又可以作為魚鰭或用來裝飾魚尾。
(教師示范搓卷紙條并卷曲成魚形,而裝飾魚身上的花紋則不示范只講解,以便幼兒進行個性化的裝飾。)。
1、教師出示半成品“五彩魚”,提問:這條魚少了什么?(眼睛。)魚眼睛可以怎么做?
2、教師用手指穿過“魚”的頭部并提問:魚的頭部是鏤空的,做好的眼睛怎么放上去呢?
(鼓勵幼兒嘗試有新意的制作魚眼睛的方法,了解幼兒對鏤空處粘貼的設想并幫助他們完善。)。
3、教師小結:魚眼睛的粘貼方法有很多,可以先用一些細紙條粘在魚形輪廓上,橫貼、豎貼都可以,再把魚眼睛貼在紙條上;也可以在剪魚眼睛時兩邊各留一段紙條,然后將它們直接貼在魚頭上。還有其他方法,你們等會兒可以試試。
1、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師:卷報紙時一定要卷緊;卷成魚的形狀后,尾巴處用雙面膠固定;魚身上的花紋可以自己設計,顏色可多一些;魚鰭、魚尾也要裝飾。
2、幼兒操作。
(1)教師播放ppt,既提供水族館的背景,又給幼兒裝飾魚身花紋提供參考。
(2)教師關注幼兒不同的操作設想,及時發現他們的創意,并鼓勵他們嘗試解決在操作中遇到的'困難。鼓勵幼兒用合適的方法固定魚眼睛。
(提出操作要求時,老師重復演示一些操作步驟,以幫助幼兒再次理解;巡回指導時,教師留意幼兒設計花紋的獨特想法,鼓勵他們把想法表現出來,啟發幼兒用不同方法固定魚眼睛。)。
1、教師幫助幼兒將制作好的魚用線串起來,錯落有致地掛在活動室的背景墻上。
2、師幼集中欣賞、交流。
(關注幼兒的欣賞角度,借助幼兒的介紹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從魚身花紋、眼睛固定等方面進行評價。)。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五
1、嘗試在光滑的瓶身上粘貼彩紙進行裝飾,感受作品的色彩美。
2、能耐心地完成任務,將作品送給媽媽,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1、幼兒自帶玻璃瓶或塑料瓶一只;2、廣告紙、漿糊、皺紙、剪刀等。
嘗試在光滑的瓶身上粘貼彩紙進行裝飾。
一、瓶子變身。
1、啟發提問:怎樣讓簡簡單單的'瓶子變成七彩花瓶呢?
2、教師簡單演示方法,重點:把瓶子打扮成不同的造型。
二、制作七彩花瓶。
1、引導幼兒嘗試用各種方法將彩紙粘貼到瓶身上,覆蓋瓶身,可用:撕貼、剪貼等方法。
2、為自己的作品做上記號,并找一處適宜的地方晾干。
3、鼓勵幼兒耐心操作,堅持完成任務。
三、七彩花瓶展示會。
1、作品展示,幼兒交流與欣賞。
2、把花瓶當成三八節的禮物帶回家送給媽媽吧!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六
1、了解燈籠的種類、形狀,知道元宵節的由來。
2、能用折、粘、剪等方法獨立制作燈籠,掌握燈籠的制作方法。
3、在做做玩玩中感受元宵節的快樂。
1、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認識龍。
2、課件(燈籠會),人手一件燈籠制作用具(廢舊盒子、膠水、絲布、松緊帶)。
3、各種自制燈籠范例。
1、播放課件,欣賞花燈,認識元宵節。
提問:燈會上都看到了什么燈?你能說出幾種燈的名稱嗎?
小結:正月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正月十五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燃放煙花、猜燈謎、吃元宵等。
交流:生活中你見到過什么樣的燈籠?
2、嘗試制作燈籠。
(1)出示各種燈籠的范例,示范一種燈籠的做法。
(2)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材料及燈籠形狀進行制作。
3、掛燈籠裝扮教室。
幼兒自由交流相互評價制作作品。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七
1、能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風趣。
3、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4、理解故事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1、紅燈籠一盞,教學掛圖,故事錄音帶,故事中人物頭飾。
2、《語言》下p.2~3。
一、漂亮的紅燈籠——教師出示紅燈籠,請幼兒欣賞,激發幼兒興趣,引出教育內容。
二、聽故事——教師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欣賞。
出示教學掛圖,邊看邊聽故事。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學講故事——幼兒邊看圖邊跟教師學講故事。
請幼兒閱讀畫冊,練習講故事。
四、表演故事——請幼兒戴頭飾,教師旁白,幼兒按角色分組自編動作表演故事——聽故事錄音,教師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八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團團圓圓吃湯圓,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更為了讓幼兒親身感受民俗節日的氣氛,增加幼兒的生活經驗,學習做元宵的基本技能,培養幼兒動手能力及興趣。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習俗。(難點)。
2、能運用揉,搓,團圓,包餡等技能做元宵。(重點)。
3、品嘗元宵的不同味道,體驗勞動的快樂。
1、有關元宵節的錄像。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燈。
4、黑芝麻,豆沙,五仁餡若干分別盛在小碗內。和好的糯米粉并分成小團,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臺布,盛元宵的容器。
6、歡快的慶新年樂曲。
一、觀看“元宵節”錄像,并引出主題。
1、師:小朋友們從錄像中看到了什么?幼:(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引出元宵節的習俗。
二、學做元宵。
1、師:小朋友們吃過元宵嗎?幼:吃過。師:吃過什么餡的呢?幼:有五仁,豆沙,黑芝麻,花生等,小朋友們真厲害吃過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來看看老師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請小朋友來嘗一嘗(幼兒挨個品嘗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說出它的'口味)。
3、認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團,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餡。
4、觀察教師做元宵:現將小團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團圓,再挖坑,然后把餡放在中央并包起來,最后再把它團圓。
5、讓幼兒自己動手做元宵,根據教師講解的做元宵時的重要細節:揉,搓,團圓,挖坑,包餡。并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餡料,最后將做好的元宵整齊的排列在容器中。
小結:讓幼兒了解元宵的形狀,顏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時能運用揉,搓,團圓,挖坑,包餡等技能制作元宵。
三、品嘗元宵,體驗勞動的快樂。
1、教師出示花燈,讓幼兒跟隨音樂玩舞花燈,猜燈謎游戲。
2、煮元宵的同時教師把碗,勺子擺放好,幼兒洗手。
3、幼兒品嘗元宵,互相說說此時心里的感受,體驗勞動的快樂。
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由來和習俗,學說繞口令。
1、請幼兒閱讀幼兒用書,并小聲交流自己的認識。
2、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共同閱讀、交流。
3、引導幼兒學說繞口令兒歌。
《做元宵》。
一手下,一手上,
面團中間放。
手掌合起轉一轉,
我的元宵真好看。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九
1、了解蛋的基本結構及用途。
2、在了解蛋的過程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制作蛋殼黏貼畫的樂趣。
蛋殼若干;各種蛋的實物;透明杯子若干。
一、認識各種蛋。
(一)師:“小朋友們你們虛幻吃蛋嗎?你們吃過哪些蛋呢?”
(二)幼兒自由講述,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出示相應的雞蛋、鴨蛋、鵝蛋等各種蛋。
二、探索蛋的結構特征。
(一)比較蛋的外部特征。
1、這么多的蛋,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引導幼兒從大小、顏色等角度觀察表述。)。
2、師:“請你們摸摸蛋殼,說說有什么感覺?(軟的還是硬的;粗糙的還是光滑的。)。
3、為什么蛋殼是硬的而不是軟的呢?”(內含鈣質,起保護作用。)。
(二)了解蛋的內部結構。
1、猜猜蛋的'內部結構。
師:“誰知道蛋的里面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蛋里面都相同呢?”
2、打開蛋殼,幼兒觀察蛋的內部結構。
(1)師:“請小朋友一邊看一邊聽清楚把蛋打開的方法。首先輕輕敲幾下蛋殼,然后把蛋拿到杯子上方,在蛋殼開裂處稍許用力把蛋殼打開,將蛋殼中的東西倒入杯中。”
(2)師:“你看到了什么?它們是怎樣的?蛋清、蛋黃與蛋殼相比是軟的還是硬的?”
(3)教師小結:蛋的內部由蛋清和蛋黃組成,蛋清是透明的,蛋黃是圓圓的。它們都很柔軟。
三、制作蛋殼黏貼畫。
(一)師:“你們吃完蛋后,蛋殼都是怎么處理的?今天呀老師用蛋殼做了幾幅很漂亮的畫,你們猜我是怎么用蛋殼做成這幅畫的?”(出示蛋殼黏貼畫。)。
(二)介紹制作方法。
(三)幼兒操作。
(四)點評幼兒作品。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十
1、仔細聽辨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能依據故事情節,依次排列出故事中的角色。
故事錄音《紅燈籠》、教學掛圖《紅燈籠》、幼兒用書《紅燈籠》、燈籠一只。
仔細聽辨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能依據故事情節,依次排列出故事中的角色。
1、出示大燈籠,引出話題:
——“誰知道,這只大紅燈籠是從哪來?讓我們聽聽故事。”
2、引導幼兒聽賞故事并討論:
——“老奶奶為什么要扎紅燈籠?”
“紅燈籠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這是一只怎樣的紅燈籠?讓我們再聽一遍故事。”
請幼兒聽第二遍故事后討論:
——“紅燈籠在大街上一蹦一跳,民警叔叔為什么急得吹起了哨子?”
“故事中誰喜歡紅燈籠?”
請幼兒發表想法,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主要情節:
——“紅燈籠在樹林里走呀走,身后跟著誰?”
“小動物們為什么都要跟著紅燈籠?”
“老奶奶是怎樣找到紅燈籠的?”
請幼兒說說故事中有趣的情節:
——“你覺得故事哪些地方很有趣?”
3、請幼兒閱讀《紅燈籠》:
請幼兒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教師巡回觀察幼兒閱讀情況,并進行個別指導。
——“紅燈籠是否受到大家的歡迎呢?”鼓勵幼兒提出問題。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一
1、用直線和圍圈的方法做成各種燈籠。
2、能大膽地想象并嘗試獨立設計燈籠的圖案。
1、長方形色紙,長紙條。
2、蠟筆,剪刀,漿糊。
1、出示各種各樣燈籠的圖片,幼兒展示自己帶來的玩具小燈籠。
提問:圖片上的燈籠你都見到過嗎?有些什么顏色?燈籠外面的圖案是怎么樣的?(有的是彩色的.,有的上面有很多圖畫好像我們看的連環畫。有的上面寫字的,是讓你猜謎語的)什么時候人們會掛上燈籠?(國慶節,元宵節各種喜慶的節日)燈籠能用什么材料來做?(布,塑料,紙)。
b、展示制作步驟。
c、交代要求,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1)先在紙上畫上你自己設計的圖案,注意把有圖案的一面對著自己。剪的時候注意不要剪到底。
2)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個別能力差的幼兒。
3)探索除了這樣剪,你還能想出更多的制作方法嗎?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討論交流。
d、展示幼兒作品。教師與幼兒一起布置,開一個小小燈展。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十二
活動目標:
1、能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風趣。
活動準備:
1、紅燈籠一盞,教學掛圖,故事錄音帶,故事中人物頭飾。
2、《語言》下p.2~3。
活動過程:
一、漂亮的紅燈籠教師出示紅燈籠,請幼兒欣賞,激發幼兒興趣,引出教育內容。
二、聽故事教師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欣賞。
出示教學掛圖,邊看邊聽故事。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學講故事幼兒邊看圖邊跟教師學講故事。
請幼兒閱讀畫冊,練習講故事。
四、表演故事請幼兒戴頭飾,教師旁白,幼兒按角色分組自編動作表演故事聽故事錄音,教師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故事:紅燈籠元宵節快到了,老奶奶扎了一盞漂亮的紅燈籠。
紅燈籠走呀走,來到了樹林里。咦,它身后跟著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后面跟著一只小胖豬。嘿,小胖豬后面又來了一只小黃狗。喵喵喵!小黃狗后面又跟著一只小花貓。原來,小動物們正準備過節,聯歡會上正好少一盞紅燈籠,大家一起說:“紅燈籠!我們都喜歡你。”老奶奶半夜醒來了不見了紅燈籠,真著急呀!她出門去找紅燈籠,一5邊找一邊喊:“紅燈籠,你在哪里?”小花貓聽見了,告訴了小黃狗。小黃狗聽見了,告訴了小胖豬。小胖豬聽見了,告訴了小白兔。小白兔聽見了告訴了紅燈籠。
老奶奶終于找到了紅燈籠。在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老奶奶還和紅燈籠一起表演節目呢!
紅燈籠又回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用一根黃繩子把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上,紅燈籠真快樂!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十三
1、能理解故事內容,講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風趣。
1、紅燈籠一盞,教學掛圖,故事錄音帶,故事中人物頭飾。
2、《語言》下p.2~3
一、漂亮的紅燈籠
--教師出示紅燈籠,請幼兒欣賞,激發幼兒興趣,引出教育內容。
二、聽故事
--教師播放故事錄音,請幼兒欣賞。
--出示教學掛圖,邊看邊聽故事。
--引導幼兒討論:你覺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學講故事
--幼兒邊看圖邊跟教師學講故事。
--請幼兒閱讀畫冊,練習講故事。
四、表演故事
--請幼兒戴頭飾,教師旁白,幼兒按角色分組自編動作表演故事--聽故事錄音,教師扮演其中一個角色和幼兒一起表演故事。
故事:紅燈籠元宵節快到了,老奶奶扎了一盞漂亮的紅燈籠。
紅燈籠走呀走,來到了樹林里。咦,它身后跟著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后面跟著一只小胖豬。嘿,小胖豬后面又來了一只小黃狗。喵喵喵!小黃狗后面又跟著一只小花貓。原來,小動物們正準備過節,聯歡會上正好少一盞紅燈籠,大家一起說:"紅燈籠!我們都喜歡你。"老奶奶半夜醒來了不見了紅燈籠,真著急呀!她出門去找紅燈籠,一5邊找一邊喊:"紅燈籠,你在哪里?"小花貓聽見了,告訴了小黃狗。小黃狗聽見了,告訴了小胖豬。小胖豬聽見了,告訴了小白兔。小白兔聽見了告訴了紅燈籠。
老奶奶終于找到了紅燈籠。在正月十五元宵晚會上,老奶奶還和紅燈籠一起表演節目呢!
紅燈籠又回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用一根黃繩子把紅燈籠高高地掛在大門上,紅燈籠真快樂!
中班手工做燈籠教案(優秀14篇)篇十四
1、讓孩子了解母親節的意義,體驗母親節文化。
2、讓孩子懂得體貼、關愛媽媽,為媽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讓媽媽過一個開心的節日。
3、通過活動增進親子感情,共同度過全世界母親共同的節日,教育學會感恩。
1、小泡沫墊32個,在教室里擺放成u字形,并在上面貼上幼兒姓名。
2、《默契大考驗》家長自備材料:a4白紙5張,簽字筆或圓珠筆一根,貼片若干。
3、親子游戲《找媽媽》準備材料:眼罩6個,獎勵小貼片若干。
4、制作《愛心花朵》材料:剪刀、卡紙、雙面膠、水彩筆。
5、音樂:《我的好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感恩的心》。
1、幼兒搬小椅子入活動室,面對家長站好,一起向家長說一句感謝的話。
2、母親節介紹:以談話的形式,讓幼兒了解母親節的時間、意義等。
3、感謝媽媽:
(1)引導幼兒回憶父母愛護、照顧自己的'難忘事情。如:自己生病時,媽媽如何照顧自己。
小朋友從一生下來就開始照顧著你,愛著你,媽媽為我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那小朋友能為媽媽做些什么呢?(給媽媽捶背、給媽媽唱歌、給媽媽倒水……)。
小朋友身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地印在媽媽的腦海里,小朋友的一點進步都會使媽媽高興、喜悅好久。小朋友的每一句溫暖的話語,都會讓媽媽感動很久很久。
4、游戲《默契大考驗》。
(媽媽和孩子相對站成兩排,媽媽坐著,主持人提問:媽媽和孩子同時答題,媽媽在紙上寫好答案,孩子口述,揭曉答案。答對了就給孩子小小的獎勵。)。
5、親子游戲《找媽媽》。
6個家庭為一組,6個媽媽坐在椅子上,6個孩子眼睛被蒙上,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媽媽面前,通過觸摸,找到自己的媽媽。選定媽媽后,同時摘下自己的眼罩,看看結果。(游戲時,媽媽不可以發出聲音提示,找到媽媽的可得貼片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