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的作文不僅是對自身學習和成長的總結(jié),更是對社會問題和人生經(jīng)驗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一
故鄉(xiāng)的美食有讓人懷念的味道。我的故鄉(xiāng)四川,是一個隱藏的美食天下。在四川,大飯館的菜味道平平,反而不知名的生僻小巷的菜卻令人垂涎欲滴。而我對廷領(lǐng)巷的兔頭情有獨鐘。
我坐在小店的木椅上,腳不耐煩地來回擺動著,頭時不時地望向墻壁上的掛鐘。這家店的人不多,甚至可以說寥寥無幾,或許是因為店面的位置很偏僻,并不顯眼。等待的時間不算太長,大概也就五分鐘,但是迫不及待的心情卻讓我感到了時間的漫長。正當我望眼欲穿地盯著后廚的時候,撒上了些許辣椒的兔頭終于不急不慢的出鍋了。說來十分好笑,明明身為四川人的我本應(yīng)嗜辣如命,可長期以來的口味習慣卻只能讓我對于微辣的兔頭勉強一試。
我不顧有些燙手的溫度,直接伸手抓向了最大的兔頭。先**把能看到的肉吃掉,隨后再將兔頭撕開將骨頭敲碎。啃兔頭要用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牙齒要將骨頭嚼碎,舌頭要細細的品嘗滋味,甚至連鼻子都要用力的嗅著去感受兔頭帶有的微辣,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完整的體會到兔頭的美味。首先,將熟透的表皮輕輕咬下,舌頭靈活的一圈,就進了嘴里。接著便是要運用到雙手,一手抓著上牙,另一只手捏住下顎,上下一掰,兔頭的香油便流了出來。最后還要把兔頭橫向一咬,“咔嚓”一聲,便能看到泛著油光的兔腦。這時,用筷子尖兒挑出兔腦,會感受到口腔中帶著微辣的氣息,令人難以忘卻。
我愛四川的兔頭,更愛我的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二
我的家鄉(xiāng)。
位于浙江寧波,寧波靠近東海,所以海產(chǎn)豐富。在眾多的海鮮中,我最喜歡的海鮮冷菜是紅膏嗆蟹。而這道菜,也是寧波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之一。
傳聞紅膏嗆蟹原來是一道船菜。伴隨著呼呼西北風,母梭子蟹開始凝膏,到了農(nóng)歷12月,紅膏幾乎占據(jù)了整個蟹殼。有一年,漁民們把捕撈上來的螃蟹,按慣例都倒在船倉里,一次意外的風浪,海水倒灌進船倉。等大家忙乎完,蟹已經(jīng)被海水浸泡數(shù)小時,漁民們意外發(fā)現(xiàn),被海水洗禮后的紅膏蟹,味道非常鮮美,原汁原味。
經(jīng)過多年的傳承,做這道菜也越來越講究。我家繼承舟山阿太的做法,把活的梭子蟹放入冰箱速凍后,放入二斤水一斤鹽配比的鹵水中,然后滴上點燒酒,浸泡時間則要根據(jù)個人的口味。我家一般10小時后取出,然后放入冰箱速凍。阿太說過,腌咸蟹,時間太短,入味不進,蟹味太淡。泡太久,又會太咸,不鮮美。經(jīng)過多次腌制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最符合我們家的口味。
農(nóng)歷過年,寧波人的年夜飯中,總是少不了這道菜。將腌制好的紅膏蟹,橫刀切開,一股咸香味撲鼻而來,果凍狀的蟹肉和蟹黃油亮而又光澤。那紅的發(fā)亮,晶瑩剔透的紅膏,仿佛是一塊紅寶石,鑲嵌在切開的蟹塊中,格外誘人。媽媽見我饞嘴,連忙將一塊大紅膏蟹塞入我口中,我一陣連啄帶咬,滿嘴都是咸蟹鮮香味道,吸入口中的蟹黃入口即化,十分鮮美。那種獨特的鮮味,讓人回味無窮,久久回蕩在口中,令人欲罷不能。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三
故鄉(xiāng)留給我最美好的回憶,就是它的各種美食。
故鄉(xiāng)靠海,海鮮總是很新鮮,帶著一股大海的味道,還有海魚特有的甜味。
于是,那條最靠近海的街,自然而然變成了美食街,從大概下午三四點的時候便開始漸漸熱鬧起來,直到凌晨兩三點,人們?nèi)齼蓛傻膹膋tv走出來,它才重新歸于平靜。
轉(zhuǎn)過街角,入眼的是一間大排檔,一個大牌子立在棚子前面——“鴨仔粥”。這可以算是故鄉(xiāng)的特色之一了吧。一份鴨仔粥,一碟鴨,再加上一碟青菜,一頓不算豐盛的午飯便解決了。
鴨仔粥是用鴨湯慢慢熬制而成的。當一盆粥和一碟鴨被端上桌時,一股鴨鮮味瞬間充斥你的鼻腔,混雜著一點白斬鴨和香菜的味道,原本還不怎么感到餓的胃一下子便發(fā)出了咕咕的聲音。迫不及待地端起碗,感受到溫熱的粥進入口腔,順著食道滑入胃中,暖暖的,整個人一下子變得精神起來,疲憊一下子也被拋到九霄云外,留下的只有口腔中濃濃的鴨味兒。再加上一塊鴨肉,蘸了醬汁,送入口中,嘗到的不是如燒鴨一般的軟嫩,而是勁道,這里的鴨肉很厚實,也不硬。鴨的味道就在這一下一下的咀嚼中愈發(fā)濃郁了。
不遠處是一家糖水店,我最喜歡的是一種類似紅豆沙但是里面還加了花生、黑米和少許姜的糖水。故鄉(xiāng)的糖水一向不怎么甜,但這種糖水卻像個另類,一入口便覺得很甜,緊隨其后的是一股姜味,很濃郁可意外的不嗆人,也不覺得辣。摻在糖水里的黑米在我吃起來就和家在飲料里的燕麥差不多,很爽口,咬起來口感很好。
接近道路盡頭的那家飯店可是一級的美味。但無論吃了多少次,還是很喜歡的果然還是他家的沙蟲。
父親常常得意地跟我說:“你爸我最喜歡的,第一是沙蟲,其他的都要往后排。記得以前鏟沙蟲的時候……”可是以前小的時候,總覺得蟲子是個很可怕的的東西,一直對它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直到那個夏天,我第一次見到了沙蟲的“真面目”:一些被蒸的乳白的小蟲子,上面蓋著厚厚的一層粉絲和蒜蓉。但這并不能蓋去我對沙蟲的害怕,一群白白的小蟲子,仿佛他們依舊在蠕動,蒜蓉也隨著他們的蠕動而有些許的掉落。
我一直不敢下筷,可是大人們都已經(jīng)爭先恐后的開吃的。父親看我一直盯著那碟沙蟲不敢下筷,便幫我夾了一條進我碗里。我看著碗里那一條沙蟲,咽了口口水,鼓起勇氣拿筷子戳了它一下。它沒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樣顫抖起來,只是稍微被我挪了下位置。我瞪著這條沙蟲,夾起來,塞進口里,意想不到的是,嘴里充斥著淡淡的香,是海的味道,是海灘的味道。我試著咬了幾下,粉絲和蒜蓉的味道很好的融入到了這一條小小的蟲子里;沙蟲的口感并不像它的外表一樣是肥膩的感覺,是很爽脆的口感,是那種令人不禁沉迷于咀嚼的口感。一種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滿足感油然而生。短短幾分鐘里,一大碟沙蟲便所剩無幾了。我略帶失望,只能又夾了最后幾條。一旁的父親卻看著我笑了:“知道好吃了吧?我說過我推薦的沒一個差的。”
胃大概距離心最近的器官吧。故鄉(xiāng)就這樣,用美食溫暖了我的胃,也溫暖著我的心。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四
我的家鄉(xiāng)在寧波,那里有許多美食:鍋燒河鰻,酒釀圓子,寧式鱔絲,湯圓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寧波有這么多美食,但我卻對酒釀圓子情有獨鐘,幾乎每個月必吃一次。
剛剛做好的圓子,其實就是一個個小面粉團子。它們身穿雪白的禮服,靜靜地躺在盤子里,像一位位小紳士。入鍋了,它看見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們——男二號酒釀,女主角桂花,以及配角枸杞和冰糖等。文火慢煮,那些小演員們歡快地在鍋中跳著舞。打個滾,翻個面,再換種舞蹈,這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現(xiàn)在,到了出鍋的時候了,它們被一一撈起,盛于碗中。它們被糖水滋潤著,入碗的一瞬間極其美麗,如果慢動作播放,你會看到,他們?yōu)R起的一圈水花,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形狀。
把酒釀圓子涼一涼,再次端上來時,你便可以盡情地享受這美味了!還未入口,一股帶著涼意的甜絲絲的氣味便率先涌入了你的鼻子。如果你放了桂花,便還可以聞到秋天才會有的濃郁的花香。初入口時,清涼的酒釀夾雜著少許桂花,還有那甜絲絲的味道,沁人心脾。再舀一勺圓子,它富有彈性的表皮碰上你的牙齒之時,你會覺得,這種感覺是從未有過的,是一種讓人身心舒展開的美妙滋味。
讓美味在你的舌尖融化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五
故鄉(xiāng)有很多獨特的美食,比如,清明時的青團、端午時的粽子、過年時的年糕、元宵節(jié)時的湯圓……不勝枚舉。尤其到了春天,田野里的野菜足以令人垂涎欲滴。
而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清明時節(jié)的青團,那散發(fā)著清香的青團,是我最愛吃的。
清明節(jié)前,媽媽早早地采來了艾草。這個時節(jié)的艾草是最嫩最綠的,這些艾草當然是用來做青團的嘍!廚房里燒好了水,把洗干凈的艾葉倒入水里,加上一些堿,過水焯一下。焯過之后,嫩綠的艾葉就變得碧綠而柔軟了。然后再用糯米粉兌水和面。這時,只見媽媽的手靈巧地把面團推壓開去,再折過來,再推壓開……一遍又一遍。這動作看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一點都不簡單,我就親自嘗試過。
看著媽媽和面那么輕松隨意,我的手也癢了,真想試試身手。媽媽看出了我的想法,就讓我把手洗干凈試試看。我早就等不及了,捋起袖子,歡快地跑去洗了手就揉起面團來。一開始我還揉得像模像樣的,可不一會兒,原本光滑的面團,在我手里卻變得凹凸不平、又干又癟了。我一下子就懵了,怎么回事?我明明模仿過很多次了,這動作應(yīng)該跟媽媽一般無二啊,難道說這面團跟我有仇?無奈,我只好向媽媽投去了求助的目光。媽媽接過我手中的面團,輕柔地潤了一層水,又開始揉起來。媽媽邊揉邊告訴我:“和面這種事,力道可比動作要緊多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和面要注意的是力道而不是動作啊。看來,和面真不是件容易掌握的技術(shù)活啊!
面揉得差不多了,媽媽就加進焯好的艾葉,把它揉進面團里,然后再用石錘錘打面團,里邊的艾葉就會變得十分細碎,這就是之前焯水時放堿的效果了。面和好之后要醒一醒。醒過面之后,把面團分成小塊,再把這些小塊按壓成餅狀,包上先前準備好的豆沙餡或是白糖芝麻餡,然后,小心翼翼地捏住口,團成一個個光滑的圓球,再滾上一層糯米,就算做好了。
媽媽包餡的時候,我看著簡單,又忍不住想摻和一把,但是我包出來的青團都不是正圓形的,跟媽媽手里團的圓球相比實在是相差甚遠!好不容易包了個滾圓滾圓的吧,偏偏還有不少裂口!可憐的青團們,到我手里就只有被虐的份兒了,將就一下吧!做好了所有的青團,然后把它們放入高壓鍋中蒸15分鐘就能出鍋了。
剛出鍋的青團熱騰騰的,透著一股水靈靈的綠色,散發(fā)著清淡的艾草香,外邊的一層糯米也變得晶瑩剔透的。好吃要趁熱呀,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個就往嘴里送。還是太急了,舌頭都快被燙得沒知覺了!再吃,只好耐著性子把它吹涼。一口咬下去,最外層的糯米飽滿香軟,中間的一層很軟,黏而不膩,最里邊的餡更是香甜爽口,仿佛整個舌尖都被一股春的氣息喚醒了,清新的鮮艾草味兒充溢著整個口腔。就是這樣的美味,才值得我們代代相傳呀。
家鄉(xiāng)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在清明節(jié)時,將這些青團供奉給逝去的親人們。或許,這青團,更代表著一種懷念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六
穿梭在萬盛的大街小巷中,那一家家小吃店頓時印入眼簾,店鋪中擠滿了人,空氣中彌漫著酸和辣的氣息,“好香啊!”聞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嘆。這種小吃就是萬盛有名的酸辣粉,顧名思義,大概你已經(jīng)猜到它的味道了吧!又酸又辣,這滋味別提多爽了!
酸辣粉匯聚著五花八門的色彩。那一條條晶瑩飽滿的粉絲沉浸在鮮紅的湯中,猶如披上了一層神秘的棉紗。綠油油的海絲,翠綠的白菜綴,青綠的榨菜片如凡星點點浮在湯上,五彩斑斕,形色不一,令人眼花繚亂。
空氣中飄浮著酸辣粉的香味,真令人陶醉于其間,猶如一只大手勾著我的心,占據(jù)著我的思想。蔥花大蒜的芬芳清香,麻油的濃味兒,辣椒的躁氣,再加上老陳醋的酸意……那香味直另人沉迷,仿佛有一種強烈的占有欲。
看著酸辣粉的顏色,聞著儂湯的.清香,無論是誰都會壓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顧不上自己的吃相而大吃特吃起來。那一根根修長的粉條上混雜著麻油的濃香,同時又帶著一絲蔥花大蒜的芬芳,咀嚼于口中,感到飽滿多滋且富有彈性。大口喝下那鮮燙,又酸又辣,又香又濃,令人恨不得把湯喝個精光。
這就是我故鄉(xiāng)萬盛的酸辣粉,這就是蘊涵故鄉(xiāng)風味的酸辣粉。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七
我的故鄉(xiāng)在寧波,那里有許多美食:鍋燒河鰻,酒釀圓子,寧式鱔絲,湯圓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雖然寧波有這么多美食,但我卻對酒釀圓子情有獨鐘,幾乎每個月必吃一次。
剛剛做好的圓子,其實就是一個個小面粉團子。它們身穿雪白的禮服,靜靜地躺在盤子里,像一位位小紳士。入鍋了,它看見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們——男二號酒釀,女主角桂花,以及配角枸杞和冰糖等。文火慢煮,那些小演員們歡快地在鍋中跳著舞。打個滾,翻個面,再換種舞蹈,這對他們來說都不在話下。
現(xiàn)在,到了出鍋的時候了,它們被一一撈起,盛于碗中。它們被糖水滋潤著,入碗的一瞬間極其美麗,如果慢動作播放,你會看到,他們?yōu)R起的一圈水花,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形狀。
把酒釀圓子涼一涼,再次端上來時,你便可以盡情地享受這美味了!還未入口,一股帶著涼意的甜絲絲的氣味便率先涌入了你的鼻子。如果你放了桂花,便還可以聞到秋天才會有的.濃郁的花香。初入口時,清涼的酒釀夾雜著少許桂花,還有那甜絲絲的味道,沁人心脾。再舀一勺圓子,它富有彈性的表皮碰上你的牙齒之時,你會覺得,這種感覺是從未有過的,是一種讓人身心舒展開的美妙滋味。
讓美味在你的舌尖融化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八
“啊!香!”就是這個味兒,我喜歡牛肉湯,喜歡洛陽的味道。
作為一個洛陽“吃貨”,喝牛肉湯是必不可少的,一口下去,牛肉的香味兒,配上獨家秘方熬制的鮮湯,真是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疑似神仙下凡間。”每到冬天,早上起來先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湯,一下子就把冬天的寒冷趕走了。
剛開始我并不喜歡喝牛肉湯,有一次早上急著上學,沒來得及在家吃飯,爸爸就領(lǐng)著我到樓下的湯館喝湯,我看到爸爸端過來的牛肉湯,就說:“我不吃。”這時正好走過來一個叔叔說:“冬天來碗湯,熱身又驅(qū)寒。”說完端起湯就大口喝了起來。我心想能好喝到哪兒去?于是我先呡了一小口。“嗯!好喝!”然后我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我就是這樣與牛肉湯認識的。
聽完我的介紹,你心動了嗎?心動不如行動,趕快來洛陽喝湯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九
吃著熱乎乎的美食,我就會想:如果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我會最想念家鄉(xiāng)的什么?——如果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家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那兒碧綠一片,云霧環(huán)繞;如果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家鄉(xiāng)的條條小路,它們雖不寬闊,但很溫馨;如果我離開了家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我在家鄉(xiāng)留下的深厚友情,朋友們雖不完美,但和她們在一起我覺得很快樂……最后,我想到了我正吃著的東西——美味的食物。
要問我最喜歡吃的是什么美食呀,嘿嘿,當然是牛肉清湯了!要知道,我可是最喜歡吃肉了,而多種美食中就數(shù)牛肉清湯最“肉”了!再說了,要是冬天喝一碗牛肉清湯暖暖身子,別提多美妙啦!這個牛肉清湯呀,吃上去有一股濃濃的牛肉味兒,湯中的牛筋非常韌,看上去紅紅的牛肉和綠綠的菜葉混雜在一起,特別養(yǎng)眼,真不愧是家鄉(xiāng)的特色呢!不僅如此,你要是走在大街上呀,兩邊基本上都是飯店,哪家店會不賣牛肉清湯的?快進飯店去美美吃上一番吧!
如果我離開了家鄉(xiāng),那就等于是吃不到家鄉(xiāng)正宗的美食,沒準我還要瘦個幾圈呢!所以,我真不敢想象,我離開家鄉(xiāng)后會是個什么樣子。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
我的故鄉(xiāng)在榮成市,她是一個美麗但不十分出名的地方。但我卻認為:故鄉(xiāng)的人情味勝過所有其他地方。
“人”是指故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們的熱情像七月火熱的太陽。看,今天李嬸又燉了一大鍋雞湯,熱心的她正準備請鄰居們?nèi)ニ易隹湍兀?/p>
暑假時,我總是回老家過一段日子。那兒沒有4g網(wǎng)絡(luò),姥姥也不肯裝wifi,我就只好寫作業(yè),等寫到無聊的時候,“串門”就成了消磨時光的好辦法。
我最喜歡去我的好姐妹涵兒家,他們家有許多零食,還有很多書籍,涵兒的奶奶知道我愛吃愛看書,就在我去他們家時給我美食吃,讓我隨意看書,享受“貴賓”待遇,在我累了時,涵兒還陪我到處玩。
張姨家也是個好去處,那兒有空調(diào),還有數(shù)字電視,我也愛我去她家,張姨看我愛去,就準備好餅干飲料等著我光臨。
“情”是指鄉(xiāng)親們對家鄉(xiāng)熾熱的感情與濃郁的親情。
最愛家鄉(xiāng)的當屬我姥爺了,他聽說文登歸屬于威海市了,就不停地說為什么榮成沒有劃歸威海,那樣榮成也就有更好的發(fā)展機會了。晚上串門時,姥爺和張大爺高談闊論,把政府機構(gòu)有些人浮于事的弊端說了一通,但最后還是感謝他們的英明,沒有使榮成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受到嚴重污染。
秋收的時候,家中的老人與年輕人全體出動,我雖然身在威海,卻關(guān)心著農(nóng)活的情況,與小舅在電話中談?wù)撝藗儗ν恋卦暗母星椋【苏f:“本來多施化肥既省事又能使糧食多產(chǎn),但為了使土地不板結(jié)以及保護周邊生態(tài)環(huán)境,鄉(xiāng)親們寧愿施用人糞肥,并親自除草、拔草一直到收割,對土地進行保護性耕作。”我聽后感慨萬分,不愧是榮成市人!
“味”是指家鄉(xiāng)美食的可口滋味,說起美食家,首當其沖的要屬對制作美食情有獨鐘的李嬸了。
看,李嬸又在餐館跟大廚學做飯了。說實話,李嬸做的飯堪比“山珍海味”了,實在不用再費工夫?qū)W,但李嬸很執(zhí)著,學無止境啊!
有一次過年,我們一家去李嬸家拜年,還沒進門就有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進去后看見了驚人一幕:李嬸一家圍坐在桌子旁,桌子上應(yīng)有盡有,香甜的烤玉米、肥美的大螃蟹、新鮮的溜大蝦,還有可樂雞翅、熏魚、吉祥餅……我們看呆了,李嬸一家卻沒呆,“快坐下一起吃。”他們邊招呼邊添碗筷、搬凳子,溫暖在心中泛起層層漣漪。盛情難卻,我們坐下邊品嘗各色美食邊由衷贊嘆道:“不光好看,還很好吃啊!”李嬸不好意思地笑了。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一
秋天是個蕭瑟的季節(jié),卻也是美食涌現(xiàn)的好時節(jié)。我愛我的故鄉(xiāng),亦愛故鄉(xiāng)的美食:油光丸子、斑節(jié)蝦、梭子蟹……真是數(shù)也數(shù)不盡。
油光丸子是我們故鄉(xiāng)的特色美食,它不僅美味好吃,而且營養(yǎng)豐富。是我每次回老家的必點菜品。我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飛奔廚房,看姥爺剁油光丸子。只見姥爺手持雙刀,左右開弓,“咚咚咚……”邊剁邊加花椒水,不一會,油光魚就變成了肉泥,用刀按壓成長方形,開火,倒油,煎制,魚香味瞬間四溢。另起一鍋加入清水、大料、魚丸一起燉,那香味飄滿小院。終于出鍋了,奶白色的湯里是金黃的魚丸,令人垂涎三尺。夾一個魚丸和著湯一起下肚,那鮮香意猶未盡。
油光丸子在縣城也能買到,但卻沒有故鄉(xiāng)北海的味道那樣鮮美、正宗。我特別懷念故鄉(xiāng)那邊的油光丸子,那是姥爺親手為我做的。每當我品嘗它的時候,不但品到了它的美味,更感受到了姥爺對我的愛,它不僅令我回味無窮,更加令我懷念故鄉(xiāng)的味道。油光丸子是每個北海人回家必吃的一道大餐,它的味道不是其他店里能做出來的。
故鄉(xiāng)的美食,最好是油光丸子。每當我想起故鄉(xiāng),就想起它的味道。我愛你北海。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二
老家的胡辣湯水煎常年客居他鄉(xiāng),現(xiàn)在定居海口,真真的和故鄉(xiāng)河南臨潁相隔天涯了,每到寒假、暑假,我就迫不及待、歸心似箭地奔故鄉(xiāng)而去。
故鄉(xiāng)之所以如此令我魂牽夢繞,如此讓我無法割舍,自然是因為那里有親人朋友最溫暖的懷抱,而我不得不承認的是,還有一個說出來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荒唐的原因:我想就著水煎包喝胡辣湯了,我想喝老家有鹵的豆腐腦了,我想吃比武漢熱干面好吃得多的臨潁的熱干面了。
河南幾乎每個地方都有胡辣湯,最有名的是逍遙鎮(zhèn)胡辣湯,沒有去過逍遙鎮(zhèn),自然無以評說。我喝過幾個地方的胡辣湯,鄭州的,商丘的而我認為最好喝的就是咱臨潁縣的胡辣湯。
在臨潁的大街小巷,不必刻意尋覓,只要是有胡辣湯的店,您盡管找一個小凳子一坐,老板,盛碗胡辣湯,再來一盤水煎包。您就等著吧,不一會兒,一碗飄著幾縷熱氣的胡辣湯就端上來了,旁邊擱上一盤色澤金黃,又香又軟的水煎包。這胡辣湯盛到碗里的時候,老板嫻熟地滴上了幾滴香油,您需要用勺子輕輕攪一攪,也順便散散熱氣,省得您喝的時候燙了嘴。這么一攪,您會看到湯里面飄上來零星幾小片木耳,您還會看到有三四根金針菜,咦,不是說牛肉胡辣湯么?沒看見牛肉啊,您仔細找找,肯定能找到。勺子再攪上一攪,看到了,看到了,好金貴的幾片牛肉啊,薄薄的,差不多薄如蟬翼了,小小的.,差點就沒有瞧見。這就是讓異鄉(xiāng)游子想起來就口水直流的胡辣湯?這不是徒有其名么?這老板是不是太摳門了?您別著急啊,我們臨潁胡辣湯的精髓不在于內(nèi)容之豐富,全憑那湯的味道啊,木耳、金針菜、牛肉片太多了,反而喧賓奪主,讓老家胡辣湯失去了那份獨特的韻味啊。您難道沒有聞到味道么?聞到了,挺香,您輕輕用勺子舀上一勺啊,放進嘴里,感受一下。我想,此時此刻,您一定不會再對我們老家的胡辣湯有所質(zhì)疑了,就是這個味兒啊,似乎描述不出來,我真的是無以言表,所謂大美無言,此處無聲勝有聲吧,世間的五香八大料甚至更多完美融合造就的美味吧,它們已經(jīng)難分彼此喝著這樣的胡辣湯,時不時地再咬一口水煎包,真是一種享受啊。
再說豆腐腦,豆腐腦很少有專門的小店,全都是在安靜的路邊或者縣城某個小廣場的邊上,小小的攤位,幾個小凳子,幾張小桌子,這樣的豆腐腦攤位旁邊往往還有賣火燒的,我們那里的火燒也是非比尋常的,用家鄉(xiāng)的麥子做的面餅,制作的時候揉進少量的油和鹽,小小的圓圓的,平底鍋上烤差不多了,再放進泥爐子里面,拿出來,金黃黃,香噴噴,麥子的香味兒啊,真是聞一下就醉了。豆腐腦到處有,可是那個鹵恐怕只有臨潁才有。怎么熬制出來的呢,怎么老遠就能讓人聞到一種特別的濃濃的香味呢?里面有面筋,筋道的粉皮,有花生盛給客人吃的時候,老板會淋上一些芝麻醬。我最愛吃豆腐腦里面的面筋。我突然想起來今年春節(jié),和兩個老同學在縣城一個街口吃豆腐腦,那個大叔端來豆腐腦,我一看,有點失望,就孩子氣地說:叔叔,咋一點面筋都沒有啊。大叔特別淳樸,立刻說:閨女,剛好沒有盛住面筋,等一下,我給你找找。其實沒有面筋,吃起來也是美味的,吃到半碗的時候,叔叔用勺子舀了一大塊面筋給我送來了。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啊,我摯愛的父老鄉(xiāng)親。我還記得幾年前,趕火車匆匆忙忙,看時間還充裕,我就想著再喝一碗豆腐腦吧,回家一趟不容易,那是清明前后吧,豆腐腦上面,大姐給我舀了一勺香椿沫沫,真香啊!
最后,我想對臨潁的熱干面表達我崇高的敬意。大家一提起熱干面,就說武漢的熱干面如何如何,我去年端午節(jié)吃了,太干太硬,實在不能恭維。我們臨潁的熱干面是軟軟的,又不乏質(zhì)感,而且聰慧的臨潁人在煮好了面之后,會加入一些開水里湯過的豆芽一撮或者菠菜幾根,然后再加各種佐料,淋上芝麻醬,我每次吃的時候簡直等不及攪勻乎就狼吞虎咽起來。我回老家常常在車站旁邊胖德紅超市旁邊小店里吃熱干面,哪怕不餓,也要吃上一碗再說回家的事。
魯迅先生在《社戲》里說:我實在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了。我想說的是,在異鄉(xiāng)的土地上,我從沒有吃到過像家鄉(xiāng)的胡辣湯、水煎包、豆腐腦和熱干面這樣的美味,即使是看起來一樣的,卻絕無家鄉(xiāng)的風味兒,不及家鄉(xiāng)味兒的百分之一。這也是一種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三
民以食為天。家鄉(xiāng)的美食,總能深深地牽著游子的心。
我的家鄉(xiāng),一個美麗富饒的小地方,琳瑯滿目的特色美食遍布大街小巷。
淮南的牛肉湯聞名全國,但為了滿足各地顧客的需求,湯里會加上許多雜料,在我看來,失去了本真的美味。在我的家鄉(xiāng),河南洛陽,也有獨具特色的牛肉湯。
時隔四年,我又來到了這片純凈的土地。
放下行李,就和爸爸直奔以前喝的牛肉湯店。依舊是那個破舊,只有十幾平米的小店。在門口落座,看到門口打湯的師傅。火球般的的太陽灼燒著他粗糙、黑黝的皮膚,布滿皺紋的額頭上,滾落下一個又一個的汗珠。他從熱氣騰騰的大鍋里,舀了一大勺肉湯注入碗中,熱湯灼燒著碗底的牛油辣椒,紅油從碗底蔓延來開。老板娘用鐵鉗從電餅鐺中抓起兩個餅,金黃,焦香。“兩碗湯,來嘞!”舀湯的師傅用我再熟悉不過的方言吆喝著,黑黝的臉上露出純樸的笑容。興許是看到了老家人,爸爸臉上洋溢著無法掩飾的開心笑容,他將牛肉湯放到我面前了。我迫不及待拿起筷子,攪拌著鋪在上面的一層肉片和牛血,鮮辣濃香,撲鼻而來,讓人垂涎三尺。咬一口黃燦燦的餅,喝一口鮮美的湯,美哉,美哉。兒時的味道,一點兒也沒有變,還是純樸的小城,我最愛的家鄉(xiāng)味道。
每次回家之前,爸爸總是念叨著要喝牛肉湯,吃燴面,我心里暗自嘲笑爸爸貪嘴。現(xiàn)在才體會到,爸爸貪戀的不只是那份美味,更多的是對家鄉(xiāng)的懷念。
河南人也極愛面食,面條,也是無上的美味。
喝完牛肉湯,我和爸爸直奔一個狹窄的小巷。巷子深處,有一個叫“恒豐源”的四十年燴面,聽爸爸說,他上高中時,每到周末,最大的愿望是能吃上這家的燴面。幾百平米的大廳,在飯點時,擠滿了操著濃重河南口音的家鄉(xiāng)人,大廳里飄著羊肉湯的香味,因為喜歡喝牛肉湯,羊肉湯,所以燴面也是用肉湯做底,再配上手工拉制的燴面,令人拍案叫絕。
剛吃完牛肉湯,爸爸只給我點了一小份,但分量忒足,一小份,也是一個大漢吃的量了,再配個涼拌腐竹,一小碟花生米。面寬寬的,厚厚的,純手工制作,不平整但很勁道,鋪上鮮美羊肉片與翠綠的香菜。我還在慢慢品味,爸爸已埋在和他臉一般大的碗里狼吞虎咽了,他挑起一坨面,吸入嘴中,“吱溜,吱溜”,一碗面迅速見底。
家鄉(xiāng)的美食還有很多,我愛家鄉(xiāng)的美食,我愛我的家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四
缽仔糕是廣東傳統(tǒng)的小吃之一,首創(chuàng)地就是我的家鄉(xiāng),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關(guān)于缽仔糕的來歷,清朝咸豐年間的《臺山縣志》有這樣一段記錄:“其實,當時馳名者只一家,在華豐迂橋旁,河底有石,沁出清泉,其家適設(shè)石上,取以洗糖,澄清去濁,以缽盛而蒸之,非他人所用。”說的是當時華豐迂橋旁有一家店鋪,這家取清澈的泉水用缽蒸糕,比別人家的要好吃。后來,用缽蒸糕的這種做法,一直傳下來,成了風靡全國的缽仔糕。
如今缽仔糕的“家族”已經(jīng)十分龐大,城市里有許多賣缽仔糕的店。而且味道也豐富了許多,有紅豆味的、巧克力味的、蘋果味的、草莓味的等等。
我可喜歡吃缽仔糕啦,因為它香甜可口,細膩爽滑。每次我回家鄉(xiāng),外婆都會專門蒸缽仔糕給我吃。有一次,我給外婆當助手,和外婆一起做缽仔糕。
外婆先準備了粘米粉、澄面、紅豆和片糖,還有清水。材料備好,接下來就開始做了。
外婆先把用清水浸泡了三個小時的紅豆放在鍋里蒸,把紅豆蒸得軟軟的。
蒸紅豆的時候,我聽外婆的“命令”去和粉。我把粘米粉和澄面混起來,攪拌均勻,再慢慢加入一杯清水和成糊狀。這些粉糊粘粘黏黏的,好像泥巴,我便情不自禁地把手指“泥”里,拔出手來時,手指變成“泥指”了,很好玩。外婆見了,連忙提醒我別玩了,我才趕緊跟她一起把片糖水和紅豆一起倒入粉糊里,用竹片攪拌均勻。最后,我們再把粉糊倒入抹了油的缽內(nèi)。用大火蒸二十分鐘,一鍋香噴噴的缽仔糕便出爐了。
等缽仔糕涼了,我把它倒進一個碟子里,然后用小刀切成一片片的,便迫不及待地用竹簽插起一塊吃。只見它是紅色的,有點透明,再聞一聞,啊,好香!咬上一口,清甜中帶著紅豆味,真好吃啊!
聽了我的介紹,你也饞得流口水了吧。那就快到我的家鄉(xiāng)臺山來,盡情品嘗正宗美味的缽仔糕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五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是的,不同地區(qū)都有他們特有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涵蓋著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20__年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就是以此為主題,它通過那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那獨特的味覺審美紅遍了大江南北。
我生長在湖北宜昌的一個小鎮(zhèn)上——育溪鎮(zhèn),那是擁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古鎮(zhèn)。因為我從小在這里生長,又因為天性嘴饞,所以我對家鄉(xiāng)的美食也頗有一些了解。
故鄉(xiāng)盛產(chǎn)大米,因此傳統(tǒng)小吃的原料多以米面為主。例如發(fā)糕、大米鍋巴、糍粑等,都是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的。還記得小時候,我特別愛吃發(fā)糕,卻不像其他孩子整天垂涎于面包房內(nèi)油膩的奶油蛋糕以及肯德基、麥當勞的漢堡、薯條等一些獨具西方特色的洋快餐。每當我和一群伙伴玩累了的時候,奶奶總會適時的拿來發(fā)糕讓我和同伴一起分享。香噴噴的發(fā)糕入口,松滑甜軟,唇齒間總會彌漫著一股發(fā)糕特有的酵母的芳香。奶奶和我一樣也愛吃發(fā)糕,所以經(jīng)常自己做。在她旁邊,我自然也看見過制作發(fā)糕的過程。沒想到,這小小的發(fā)糕制作起來卻不簡單呢。
我看著奶奶先將糯米、大米和玉米放在碾子里一點一點碾成粉狀,然后將三種面粉和在一起加一點白砂糖和酵母粉再加一點點清水打成糊狀,放在一邊待它發(fā)酵,然后再將它攤平以后放在蒸籠里,大概蒸二十分鐘左右就可以食用了,有時奶奶還會在發(fā)糕上面放上一些葡萄干、蜜棗等進行點綴。出鍋以后的發(fā)糕晶瑩透亮、散發(fā)出沁人的香味,吃上一口簡直飄飄欲仙,還真是色香味俱全啊!奶奶還告訴我,她們那一帶的女人個個做發(fā)糕都是一流,我打心眼里佩服。
發(fā)糕是我們這里比較有特色的飲食,每到逢年過節(jié),奶奶他們還會做出各種美味的食物招待客人,大家吃后總是贊不絕口。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幾千年來,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間的差異,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我們新一代的少年,應(yīng)當學習、繼承這些傳統(tǒng)的美食文化,讓其更具特色,更加發(fā)揚光大。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六
打開味蕾,就好像打開記憶那扇門。我們懷念、迷戀曾經(jīng)的那些味道,不過是懷念與迷戀那些人、那些事。一道道故鄉(xiāng)的美食,穿過時光的帷幕抵達舌尖,那是令人沉醉的舊日時光,也是遠行路上的鄉(xiāng)愁行囊。今天我們?yōu)榇蠹易x的就是一本美食文化書籍,高維生創(chuàng)作的《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鄉(xiāng)愁》。
周作人說:“我的故鄉(xiāng)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xiāng)。”我和周先生的看法不同,每個人不論走多遠,一定有故鄉(xiāng)的,它不僅是生長的地方,也是血脈的源頭。
我離開故鄉(xiāng)三十多年,至今的飲食保持過去的習慣,這種文化融入身體中,不是輕易能改變的。任何的食物,不是“好吃”和“不好吃”這么簡單地下結(jié)論。一道菜因為人的題名,成為經(jīng)典菜;一個人遇到大地上的野菜,有了口耳相傳的故事。食材經(jīng)過情感的摩挲,爐中火焰的熾熱,它們秘密地約定,創(chuàng)造新的美味,讓吃者有了難以忘懷的記憶。
“地方感”是一個依據(jù),人類學家稱地方菜為“小傳統(tǒng)”,這個“小”字體現(xiàn)歷史性、傳統(tǒng)性,說明“小”背后的大文化。東北的飲食與地域不可分開,滿族在這片土地上,狩獵、畜牧、捕魚、采集和耕種,構(gòu)成本民族的飲食特點。尤其是山野中生長的野菜,它不僅美味,同時是養(yǎng)生和治病的食療藥材。隨著關(guān)外的移民,各種文化的大交融,形成新的東北地區(qū)飲食文化。食物的多樣性,折射出文化傳承的復(fù)雜和包容,它與地域生態(tài)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飲食人類學家薩頓提出了“食物的記憶”,他所說的記憶,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記憶,而是沉積于人們身體的記憶。薩頓尋找出另一種感知,把飲食人類學帶到新的高度。每一道菜都隱藏著難以揣測的秘密。普通的食材,經(jīng)過不同人的制作,傾入的情感不一樣,其味道千變?nèi)f化。菜文化的記憶,不僅供人吃和品味,還是跨越時空的另類歷史。
人類的吃不僅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求,更是形而上的承載文化品質(zhì)的過程,于是人們把它冠以——美食。一個“美”字,多了一份浪漫的詩意。飲食喚起集體記憶,或者是個體的聯(lián)想。
每道菜的背后,有情感的節(jié)奏,悲歡離合的人生大戲,能從中尋找到歷史的蹤跡,發(fā)現(xiàn)自己走的印跡。回味食物的經(jīng)歷,咂摸時間的滋味。菜猶如傳記的主人,他的事跡材料擺放在面前。彈掉積落的塵埃,如何在記載的文字中,尋找蛛絲馬跡,放在時間的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漏掉的痕跡。循著這條線索,修復(fù)破壞的蹤跡。
我是在祖母的鼓勵下,學會搟餃子皮的。在清貧的生活中,少年時學會做米飯,在后園子種蔬菜。在全球消費一體化、食物工業(yè)化的今天,人類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食物的文化貼上商品的標志。今天只需要走進超市,推著購物車挑選食物,速凍水餃、速凍包子、速凍餅、速凍饅頭。人們不必付出情感,就能享受和食物的交流。食物變成商品化的消費,“歷史經(jīng)驗的口味”,也在適應(yīng)市場的需求,消解原真的味道。
2012年9月,我到敦化實地考察東牟山。當天黑透了,車子停在空場地上,已經(jīng)辨不清遠處的景物。我感受從東牟山吹來的風,聽著農(nóng)家樂邊上溪水的流淌聲,夜晚格外清脆。記憶中的食物和歷史糾纏。在額穆的古驛路上,吳兆騫走過的流放路,尋找驛馬留下的蹄印。午飯在一家小餐館,品嘗長白山特有的豬嘴蘑。這些文字不是炫耀什么,吃過多少美食,這是人生經(jīng)歷,一個人的心情抒發(fā)。野菜生于大地,長于大地,經(jīng)受風雨的沐浴,貯藏自然的情感,野性的精神,值得我們回味。
每一道菜都有情感,也有自己的個性,它展現(xiàn)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家常便飯不是一句話能說清的,從食中品出滋味,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回味一道菜,如同閱讀記憶、經(jīng)歷、尋找,形成特殊的空間,發(fā)生文化的化學反應(yīng)。我們不是為了純粹地吃,而是在吃中,追溯它的精神價值所在。
《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鄉(xiāng)愁》。
高維生著。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本中國飲食文化讀本。菜猶如一個傳記的主人,它承載著食者的記憶、經(jīng)歷、悲歡與鄉(xiāng)愁。每個菜都是一本大書,從中能尋找到歷史的蹤跡,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走過的印跡。本書分為大地野菜、五味雜記、吃食漫談、尋味記憶四部分,在回味每一種食物的經(jīng)歷時,也在咂摸時間的滋味。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七
吃著熱乎乎的美食,我就會想:如果我離開了故鄉(xiāng),我會最想念故鄉(xiāng)的什么?――如果我離開了故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那兒碧綠一片,云霧環(huán)繞;如果我離開了故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故鄉(xiāng)的條條小路,它們雖不寬闊,但很溫馨;如果我離開了故鄉(xiāng),我也許會懷念我在故鄉(xiāng)留下的深厚友情,朋友們雖不完美,但和她們在一起我覺得很快樂……最后,我想到了我正吃著的東西――美味的食物。
要問我最喜歡吃的是什么美食呀,嘿嘿,當然是牛肉清湯了!要知道,我可是最喜歡吃肉了,而多種美食中就數(shù)牛肉清湯最“肉”了!再說了,要是冬天喝一碗牛肉清湯暖暖身子,別提多美妙啦!這個牛肉清湯呀,吃上去有一股濃濃的牛肉味兒,湯中的牛筋非常韌,看上去紅紅的牛肉和綠綠的菜葉混雜在一起,特別養(yǎng)眼,真不愧是故鄉(xiāng)的特色呢!不僅如此,你要是走在大街上呀,兩邊基本上都是飯店,哪家店會不賣牛肉清湯的?快進飯店去美美吃上一番吧!
如果我離開了故鄉(xiāng),那就等于是吃不到故鄉(xiāng)正宗的美食,沒準我還要瘦個幾圈呢!所以,我真不敢想象,我離開故鄉(xiāng)后會是個什么樣子。
故鄉(xiāng)的美食缽仔糕(優(yōu)質(zhì)18篇)篇十八
我的故鄉(xiāng)在四川,那里風景宜人,民風淳樸,故鄉(xiāng)的美食也是一絕,什么小籠包,豆花飯,抄手呀……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那么,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故鄉(xiāng)的小籠包十分出名,每天的吃客都絡(luò)繹不絕。小籠包的面皮很白,做包子的師傅手藝都很高超,包子上的褶子像小姑娘的辮子繞了一圈一樣,而且花紋也很好看。面皮是甲精制面粉做成的,包子餡兒一般有豬肉白菜的,有雞蛋的,韭菜的,還有好多我也叫不出名字。可能你會說,品種多又怎樣,關(guān)鍵是看口味好不好。口味是不用說的用四個字形容“油而不膩”,讓你吃了回味無窮,我們四川人簡直就是百吃不厭哩!
還有一種美食,我們這叫“抄手”,北方人也叫餛飩。據(jù)說做法極其簡單,把面皮搟好后切成方形的小塊,然后把餡兒隨意地捏進面皮里就行了,不需要想餃子一樣包出一個什么名堂來。抄手的面皮白白的,滑滑的,薄薄的,嫩嫩的。餡兒也是香軟可口,味道極好。只要把抄手放進鍋里,不一會兒食物的味道撲鼻而來吃一口,好香啊,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個。
怎么樣,四川的美食不錯吧,歡迎你們來四川做客,來嘗嘗我故鄉(xiāng)的這些美食,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