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于所寫主題的深入思考和洞察力。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優秀作文范文,相信它們會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和感悟。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一
這是人教課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寫一個聾啞青年在花港畫魚,讓圍觀的人贊嘆不已的事。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以青年人“特別”的舉止為線索,以“我”對他的認識展開敘述,刻畫了一個勤奮專注、畫技高超的殘疾人形象,于是,“我”的敬佩之情也越來越濃。這是對教材內容的把握,那么這篇課文在教材中擔負著什么樣的作用呢?這一單元是以“認準目標,不懈努力”為專題來組織內容的。本文是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通過對聾啞青年的外貌,“特別”的神態、動作刻畫,讓孩子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靈的啟示。
結合單元主題和本文特點,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學情,可以確定以下幾個目標:(1)抓描寫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從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與“魚先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學習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2)有感情地讀描寫青年看魚、畫魚的語句。(3)在學文中滲透抓人物外貌、神態、動作來描寫人物的方法,再創設情境,運用此種方法完成小練筆。引導學生抓描寫青年看魚、畫魚的句子,感悟青年愛魚到了忘我的境界,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學中,如何達成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呢?可以分作五個板塊進行教學設計。
第一個板塊:復習引入。可以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回顧課文主要內容。讓學生填描寫青年外貌的詞句;他觀魚、畫魚到了“忘我境界”;小女孩稱贊“魚游到了紙上”和他寫的話“魚游到了自己心里。”《新課標》指出:三四年級閱讀教學,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見,在開始新課之前,回顧課文的主要內容,既符合課標的要求,又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到課文幾個關鍵之處。因為接下來的教學,就要圍繞“忘我境界”和“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這兩個方面進行。在引導填描寫青年外貌詞句的過程中,就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到作者只是通過對青年外貌的簡單勾勒,便能讓我們頭腦中浮現出一個“高大、秀氣、眼神清澈如水”的青年形象。為后面的教學做鋪墊。
第二個板塊:感受青年的畫技精湛。
由開課的填空題引出句子“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讓生想象假如你當時就在金魚缸邊兒看魚,你的耳邊突然傳來這么一聲驚叫,你心里會怎樣想?學生可能會覺得奇怪、驚訝。從而關注到一個“游”字,表現出青年畫技高超。接著主要通過學習七自然段,抓住“一絲不茍”“細致”“靜靜地”“很快地”“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等關鍵詞,感受青年畫魚認真細致,技藝高超,進一步體會“魚游到了紙上!”
第三個板塊:感受青年的勤奮專注。
《新課標》指出中年級閱讀教學要求“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教學中,可以主要采用品味關鍵詞句,來體會文章思想感情。主要抓住以下幾個句子:1、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2、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反應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3、我仍舊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過后院,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4、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語感的基本途徑。”所以,采用最常見的方法――讀,來促進孩子們的感悟比較恰當。通過品讀這些句子,緊緊抓住呆呆地、靜靜地等描寫聾啞青年的神態、動作的詞語,感受到聾啞青年勤奮專注、執著追求的品質,受到感染,并體會到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刻畫人物的表達方法。抓住了關鍵詞語,孩子們對文本的感受可能就更豐富了。
通過點出幾個“忘記了”,突出青年心中只了“魚”,從而理解了青年的話“魚先游到了心里”,再回扣表現青年畫技高超的語句,體會到是因為“魚先游到了心里”,所以,才會“游到紙上”。其實通過前面兩個板塊的學習已經明了,只是沒有點破而已。至此本課的難點問題,迎刃而解。
最后一個板塊:抓住人物外貌、神態、動作,完成小練筆。
葉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閱讀和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與寫的結合不可忽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是要為學生的讀寫結合訓練創造有利條件。為此,我們把課后的'小練筆引入到教學中來,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孩子們看圖,觀察圍觀的人的外貌、神態、動作,想象他們會如何贊嘆和議論。并寫下來。崔巒老師不是說要“扎扎實實學語文”嗎?這樣隨文練筆的方法,促進了學生遷移能力的形成,就是這種理念的最好體現。
本課的板書設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主板書,一個是副板書。主板書主要體現的是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副板書主要是引導孩子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我們的語文課,不僅是要讓學生學習語言,同時還要讓他學會運用語言,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二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中的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秀品質。
2.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注意積累材料的方法。
3.學習本課的生字和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受到啟發;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注意積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四、教學時間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三組課文。這一組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材料”,共有三篇講讀課文、一篇閱讀課文和一個基礎訓練。
二、檢查預習。
1.出示生字卡片,檢查生字讀音。
2.同桌輪流讀課文,互相糾正讀音。
3.指名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聾啞青年,他每個星期天都來這里畫金魚。畫的金魚十分形象生動,像活的那樣在紙上游動。學生只要大致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不必要求說得過于詳細。)。
4.你是怎么知道這位青年是聾啞人的?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從“從來不說一句話”、“沒有任何反應”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廠”的廠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聾啞青年。如果是會說話的人,不可能從來不說一句話;如果是聽得見的人,那么在眾人的贊嘆、議論聲中,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福利工廠”一般是專為殘疾人開辦的工廠。)。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有關“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輕聲朗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想想每段講了什么。
3.討論課文的分段,說說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講“我”常去玉泉觀魚。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講“我”在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第三段(第五—九自然段),講這位青年如何畫金魚。
第四段(第十—十四自然段),講“我”對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
4.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和停頓不恰當的地方。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1中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指名朗讀第一、二段。
二、提問:
1.“賞心悅目”,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玉泉觀魚時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賞心悅目”的意思是指因欣賞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暢。因為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樣美好的情景看在眼里自然覺得心情舒暢愉快。)。
(“舉止”,動作、神態。“我”是在金魚缸邊認識那位舉止特別的青年的。他“特別”的地方就是“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即愛魚達到了忘掉自己的程度。)。
三、抓住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第二、三、四段,按思考·練習第一、二題認真準備。
2.討論交流。
(1)聾啞青年“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現在哪些地方?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有時……有時……”;“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太陽快下山了……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為了畫好金魚……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等。)。
(2)“融為一體”的意思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融為一體”是融合在一起的意思。聾啞青年和金魚融合在一起,好像他自己也成了金魚,這正是達到忘我境界的集中表現,說明這位青年畫魚非常專注。)。
(3)“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指的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青年畫的魚仿佛活的一樣在紙上游動,說明他對魚的特點非常了解,畫得非常像。)。
(青年對魚的特點非常熟悉,在心中已經形成了金魚的清晰、準確、生動的形象。一個“先”字點明了“游到了紙上”和“游到了心里”兩者之間的關系。要把魚畫得像,畫得活,必須反復觀察,使頭腦中的金魚形象、生動。魚“游到紙上”是“游到心里”的結果,魚“游到心里”是“游到紙上”的前提和原因。這位聾啞青年之所以能使魚“先游到”自己的心里,是他勤于觀察,刻苦練習,達到忘我境界的結果。)。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指名分段朗讀。注意讀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場合所表達的語氣。
2.教師范讀課文。
3.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討論下面問題:
1.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作者與那位青年“只是碰到過幾次”,卻發現了他的“特別”之處,對那位青年愛魚愛到忘我境界進行了準確描寫,并發現那位青年是聾啞人,這些都說明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正因為作者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注意積累材料,所以文章寫得具體、生動。)。
2.聾啞青年又是怎樣觀察事物的?
(“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一看就是一整天”等,說明他觀察事物十分專注、刻苦。)。
3.你從中受到哪些啟發?(教師可從兩方面加以引導:一是引導學生舉例說說自己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二是談談如何學習那位聾啞青年的勤奮、刻苦的精神。)。
三、完成課后“讀讀寫寫”的練習。
1.指名讀詞語。
2.指名說說“唯一”、“賞心悅目”、“一絲不茍”的意思。
3.抄寫詞語,每個詞語抄兩遍。
四、布置作業。
預習《火燒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三
大家都稱贊年輕人畫的好,其中有小孩,有老人,有教師,有農民。
有個小孩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年輕人畫畫,手也不由自主的跟著年輕人的動作來回比劃著,嘴里還嘰里咕嚕的說話;有位老人擠過來贊嘆道:小伙子畫的不錯啊!老人用手梳理著長胡子,還不時唱了幾句京劇;一位教師的目光死死的盯住年輕人的畫紙跟真的簡直一模一樣!
教師贊嘆著;這時一位農民路過看見這里很熱鬧,于是走了過去,原來有位年輕人在畫畫,畫的栩栩如生,要是俺也能畫出這樣的畫就好了!大家都在想象著,直到太陽落山了,大家都帶著美好的想象回家了。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四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采用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游”和“畫”的對比朗讀;想象魚的動態的詞語進行擴展讀;將文字還原成真實的畫面來讀;通過音樂感受文字來讀。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滲透,即抓住關鍵的詞語理解課文內容,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讀書,整體感知,互相交流。課堂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不懂的問題,并且通過再讀書自己解決問題。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通過相互合作學習,嘗試解答。課堂上也應有生生互學的場面。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由小組代表寫在卡片上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在學生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共同梳理排序。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多給學生活動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克服課堂上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的現象。
一節課下來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對學生評價的語言欠缺,讀中感悟落實不到位。同時也認識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機智十分重要。我們一直說:備課,最重要的是備學生。但是,我覺得,教師的備課,除了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自己。因為,教師是教學內容的設計者,必須準確地把握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才能采取合適的教學手段,設計精彩的課堂語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老師牽著走。同時,教師還要有收放自如的應變能力:當課堂中出現問題時,要及時解決,讓課堂教學始終圍繞一條主線,把教學目標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之中。
語文,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一次的遺憾和失敗,雖然讓我心情沉重,但也讓我在語文的教學之路中不斷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帶來思考。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五
1.認識4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結合上下文體會“一絲不茍、融為一體、賞心悅目”等詞的含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4.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
描寫聾啞青年外貌和他看魚、畫魚的句子的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煉研讀專題。
1.(板書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大膽地推測一下“游”字的含義。使學生體會到是對作者的贊嘆,贊嘆其畫技高超,把魚畫得栩栩如生。
2.那么讓魚游到紙上的畫家又是誰呢?這句話是誰說的呢?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自由讀課文,并盡量讀正確,讀流利。
二、自主讀書。
1.給學生不少于15分鐘的時間讀書、識字和寫字。可點撥學生充分自讀自識,在讀中批注,并做到讀而有疑,然后再找伙伴交流與互助。
2.有針對性地指導讀詞、寫字。注意筆畫較多的“港、澈、壺、缸、徽、聾、啞”。
3.嘗試朗讀。面向全體,由學生自主選擇段落朗讀。發現問題,并進行評價和助讀。特別注意生字生詞和長句子的朗讀。
4.粗說印象。
一是:課文主要寫了聾啞青年看魚和畫魚;
二是:體會作者細致觀察和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由疑入手,提煉研讀專題。
1.將看書讀書后提出的問題在小組內交流。
3.在各組充分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確定研讀專題為“魚游到了紙上”與“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
1.找到相關段落,默讀后說說“魚游到了紙上”的含義。(聾啞青年畫技高超,畫出的魚活靈活現,如同真的金魚游到了紙上一般,這是對他的稱贊)。
2.反復朗讀,說說作者是通過怎樣的描寫,使你感受到“魚游到了紙上”的。
唬用小女孩的話直接贊嘆。
b.細致的動作描寫,寫他有時工筆細描,像姑娘繡花一樣耐心細致,把每個部位畫得形似;有時揮筆速寫,捕捉金魚的動態,畫得神似。
c.寫圍觀人物的贊嘆和議論。
3.研討作者所用的觀察和描寫方法。
唬觀察方法:認真看,仔細聽。
b.描寫方法: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和側面烘托。
4.出示插圖:作者略寫了圍觀人們的贊嘆和議論,如果讓你具體描寫,來表現青年畫技的高超,你想怎樣寫?(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后,從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說一說)。
三、研讀“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默讀相關段落,體會“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對金魚非常熟悉,掌握特點,做到胸有成“魚”)。
2.快速瀏覽,找到相關段落,說說聾啞青年是怎樣使金魚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結合“愛魚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四、迷地觀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練習,進而體會到聾啞青年的勤奮與執著)。
3.再次研討作者所用的觀察方法和描寫方法。
唬長期仔細觀察,并進行筆談。
b.舉止和神態描寫。
4.有感情朗讀你認為描寫精彩的段落。
研討“魚游到了紙上”與“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關系(因果關系)。
四、延伸課外。
1.自己選擇摘抄描寫聾啞青年外貌、神態或動作的語句。
2.多么可敬可愛的青年啊,雖然我們不能同他交談,卻可以同他進行筆談。你想對他說什么呢?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六
1.認識4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花、港、清澈、一壺茶、一絲不茍”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習作者觀察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4.學習聾啞青年忘我的學習態度,培養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5.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與人合作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
2.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體會文章說明的道理,受到啟發。
教學準備。
1.cai。
2.生字詞卡片。
3.課文插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cai出示“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
2.學生討論,進行簡單歸納。
細致地觀察。
…………繪畫美麗圖畫。
認真地做畫。
設計意圖:先由美術大師的畫引入,讓同學們聯系已有的學習經驗,談談畫家為什么能夠畫出美麗圖畫?初步認識到:細致地觀察、認真地態度才能畫好畫。再引入新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課文,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字音讀準,把句子讀流利。
設計意圖:讓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對文意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以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三、再讀課文,走近人物。
1.課文告訴了我們:青年是怎樣的一個人,聾啞青年是如何學畫魚的?課文中哪些地方描述了青年中特別的學畫,認真做畫的過程?默讀課文,找一找、劃一劃、批一批。
2.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發言,cai出示相關語句,幫助感悟)“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全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設計意圖:本環節采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學生深入挖掘聾啞青年形象。并了解人物學畫、做畫過程。通過入情入境地朗讀,引導學生領悟:青年人雖然聾啞但專注勤奮,這是他的畫贏得大家齊聲贊嘆的原因。
四、美讀課文,歸納總結。
cai展示青年“觀魚成癖,畫魚如生”圖片,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中對聾啞青年外貌、神態和動作的描寫。談談小女孩說:“金魚游到了紙上”,為什么青年卻說:“魚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總結出:青年通過長期的認真觀察,對金魚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魚的特點,在大腦中形成了準確的形象,再把金魚畫像、畫活了。
設計意圖:反復地閱讀作者平實、直白的描寫,寥寥數筆勾畫出青年觀魚成癖,畫魚如生的`人物特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寫作手法:通過外貌、神態、動作的描寫刻畫人物。并總結出青年為什么能讓魚游到心里、游到紙上。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1.從這位青年由“心中有魚”到“紙上游魚”的學畫過程,我們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樣的好品質。
2.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具有這種品質的人?
設計意圖:談談書上、生活中、周邊人物忘我的學習態度,勤奮做事的故事。引導培養學生養成做事認認真真、一絲不茍的精神,實現本節課情感教育目的。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七
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受到啟發;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注意積累材料的方法。
生字、生詞卡片。
3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習27課:
學生:老師,您寫錯了,是“魚游到了紙上”,不是“魚畫到了紙上”
老師:(故作愕然)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
學生之間的爭議引入課文。
二、檢查預習。
上一節課老師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這。
篇課文,現在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1、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殘疾青年,他每個星期天都來這里畫金魚。“魚游到了紙上”意思是說這位青年畫的金魚十分形象生動,像活的那樣在紙上游動。學生可以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只要大致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這位青年是聾啞人?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
(“從來不說一句話”“沒有任何反應”,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廠”的廠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聾啞青年。如果是會說話的人,不可能從來不說一句話;如果是聽得見的人,那么在眾人的贊嘆、議論聲中,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福利工廠”一般是專為殘疾人開辦的工廠。)。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有關“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輕聲朗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想想每段講了什么。
3、指名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段意。學生討論: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我”常去玉泉觀魚。
第二段(3~4自然段)講“我”在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講“我”通過看這位青年畫金魚,對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講“我”對這位青年產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詞卡片,用指名讀的方法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致”是翹舌音,“聾”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和停頓不恰當的地方。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八
有幸聆聽了王菘舟老師執教的《魚游到了紙上》,被他對教材的精妙處理所折服,僅僅一個“游”字,折射著王老師非凡的教學功底。在他的課堂,我看到,學生就如玉泉池水中的魚兒,自由自在。
在揭示課題后,王老師隨即要求學生讀課文,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孩子們,找到帶“游”字的句子請舉手。
指名學生逐一朗讀帶“游”字的句子。
生自由讀帶“游”字的句子。
在學生充分地讀了帶“游”字的句子后,王老師請了七位學生讀帶“游”字的句子。并提出要求,魚兒游啊游,游到你這句了要趕快接上去。這當中,王老師是很巧妙地以文章當中的句子加以引讀,七個帶“游”字的句子一讀完,整篇文章的大意也就出來了。
啟示: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在初讀階段,王老師帶領學生讀了四次課文。并且每一次讀的側重點均不相同。第一次讀:王老師讓學生帶兩個要求讀課文,特別是第二個要求,找有多少個帶游字的句子,用波浪線畫下來,設計得真是獨具匠心。第二次讀:指名讀一讀帶“游”字的句子。第三次讀:要求全班自由讀七個帶“游”字的句子,讀順口了,再停止。第四次讀,再次指名讀七個帶“游”字的句子,教師引讀。這一次次的讀,其實學生是在潛心會文。只有充分地讀通讀懂文章,才能更好的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九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品質。
2、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理解課文中含義較深的句子。
教學重點:
理解魚游到紙上和游到心里的關系;培養學生獨立學習,抓文章重點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復習導入,背誦描寫人物的精神和意志成語。你能用這些成語或者一些四字詞語來概括一下本單元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
堅持不懈,執著追求的伽利略。?全神貫注的羅丹???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父親。這些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敬佩。今天,就讓我們在一起走進一個大哥哥的生活,再一次體會這個平凡的人物身上帶給我們的感動。
魚究竟能不能游到紙上?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就讓我們認真的讀完課文再下結論吧!
二、小組學習交流討論。
1、共同確定學習目標。
a文章的線索b主要內容c對重點語句的理解d寫作特點。
2、小組討論。
3、交流匯報。
a線索b文章的主要內容c匯報交流重點語句d、寫作特點。
三、預設:
1分析“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抓住重點詞語“呆呆、靜靜地、從來”分析青年的特別及“忘我”
2、“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
驚嘆,驚訝驚嘆的味道。把“游”字換成“畫”字讓學生體會不同。
3、“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畫。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再次抓住“靜靜”深入體會“魚游到了心里”
4、聾啞青年如此高超的畫技是怎樣煉成的?
5、體會“魚游到了紙上”與“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
四、總結全文,歸納學法。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到這是一位聾啞青年,但他卻——“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學們今天學會了從課題和文章內容中發現問題,并通過讀書和討論來解決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運用這種方法來讀懂課文。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觀魚。我喜歡花港,更喜歡“泉白如玉”的玉泉。
玉泉的池水清澈見底。坐在池邊的茶室里,泡上一壺茶,靠著欄桿看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真是賞心悅目。茶室的后院還有十幾缸魚呢,那兒也聚集著許多愛魚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魚缸邊,我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長得很秀氣,一對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說“認識”,其實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過幾次罷了。說他“特別”,因為他愛魚愛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個人呆呆地站在金魚缸邊,靜靜地看著金魚在水里游動,而且從來不說一句話。
一個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時晚了一些。金魚缸邊早已擠滿了人,多數是天真活潑的孩子。這些孩子穿著鮮艷的衣裳,好像和金魚比美似的。
“喲,金魚游到了他的紙上來啦!”一個女孩驚奇地叫起來。
我擠過去一看,原來是那位青年在靜靜地畫畫。他有時工筆細描,把金魚的每個部位一絲不茍地畫下來,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有時又揮筆速寫,很快地畫出金魚的動態,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贊嘆著,議論著,唯一沒有任何反應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魚已經融為一體了。
我仍舊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過后院,看到那位青年還在金魚缸邊畫畫。他似乎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自己。
“你真專心哪!”我忍不住輕聲問他。沒想到他頭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驕傲的年輕人。我正想著,眼睛落到他胸前的廠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廠”,原來他是個聾啞人!
我們開始用筆在紙上交談。他告訴我,他學畫才一年多,為了畫好金魚,每個星期天都到玉泉來,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飯,忘了回家。
我把那個女孩說的話寫給他:“魚游到了你的紙上來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過筆在紙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十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中的聾啞青年做事勤奮、專注的優秀的品質。
2、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從中受到啟發;學習作者留心周圍事物和注意積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準備】。
生字、生詞卡片。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習27課:
學生:老師,您寫錯了,是“魚游到了紙上”,不是“魚畫到了紙上”
老師:(故作愕然)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
學生之間的爭議引入課文。
二、檢查預習。
上一節課老師已經布置同學們預習這篇課文,現在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1、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魚游到了紙上”的意思是什么?
(“我”去玉泉觀魚,認識了一位殘疾青年,他每個星期天都來這里畫金魚。“魚游到了紙上”意思是說這位青年畫的金魚十分形象生動,像活的那樣在紙上游動。學生可以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只要大致說出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就行了。)。
2、你是怎么知道這位青年是聾啞人?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
(“從來不說一句話”“沒有任何反應”,和他胸前佩戴的“福利工廠”的廠徽,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聾啞青年。如果是會說話的人,不可能從來不說一句話;如果是聽得見的人,那么在眾人的贊嘆、議論聲中,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福利工廠”一般是專為殘疾人開辦的工廠。)。
三、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有關“魚游到了紙上”和魚“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
2、輕聲朗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想想每段講了什么。
3、指名給課文分段,說說每段的段意。學生討論:
第一段(1~2自然段)講“我”常去玉泉觀魚。
第二段(3~4自然段)講“我”在金魚缸邊認識了一位舉止特別的青年。
第三段(5~8自然段)講“我”通過看這位青年畫金魚,對他有了更多了解。
第四段(9~13自然段)講“我”對這位青年產生了敬佩之情。
4、出示生字生詞卡片,用指名讀的方法檢查生字讀音。提醒注意“致”是翹舌音,“聾”是后鼻音。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教師糾正讀音和停頓不恰當的地方。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十一
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題目入手,自主提問。針對問題,一步步探討。為什么說魚游到了青年的紙上?魚怎么就能游到紙上?。感悟“魚游到心里”和“魚游到紙上”的關系。學習重點放在感悟“魚游到了心里”,理解“魚游到了紙上”及“魚游到了心里”的關系則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
為達到以上的目標,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教程:
1、抓重點內容,巧設質疑點,在探究中激活思維。
開課伊始,我就出示“魚游到了紙上”的重點段,讓學生做填空練習,這樣既復習了新詞,又自然地讓學生在此處質疑,學生提的問題很到位,“為什么聾啞青年能練得如此高超的畫技?”透過這個問題就能體會聾啞青年專注、勤奮。我覺得在高年級的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當學生帶著問題探究的時候,他們的思考會更加深入,理解會更加深刻。
2、提倡個性化閱讀,充分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
在課堂中,我始終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我沒有拋問題給他們,而是通過“你從哪個詞感受到的?”“你讀了這一段,哪個詞最讓你感動?”這樣的形式慢慢地引導他們體悟課文內容。
3、抓重點詞句,在體驗中受到熏陶。
教學中,我抓住了表現青年人看魚時的神情“呆呆地”“靜靜地”,一開始學生體會不深,我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看魚的?”,有了這樣的對比,學生明白這“靜”不只是嘴靜,更是心靜,從而體會到了青年的專注。這樣通過一邊品讀語言文字一邊體會聾啞青年那種全神貫注、堅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學生的敬佩和贊嘆之情一步步加深。
魚游到了紙上的小學(優質12篇)篇十二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二十七課,魚游到了紙上這一課。這一課一共有十四個字然段,主要寫的是那位青年看魚、畫魚和我聊天。青年,我很喜歡那位青年,雖然他是廣聾啞人,我喜歡他是因為所他不但畫畫的好,還是他學畫畫就能畫的這么好。所以我很喜歡那位青年。還很喜歡作者,因為……今天我們學了二十七課我感到這一課寫的很好、很好、很好。
這就是我讀過魚游到了紙上的讀后感。對了我覺得作者很聰明,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