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一
蒙田的作品特別耐讀,一邊讀一邊仔細地思考文字中的哲學,且細細品味其中的文字,一本書足夠能讀上好幾周。雖然這篇隨筆是在16世紀完筆,但是他的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時空隧道,讀起來完全沒有令人感到生澀、難懂,甚至有些親切感以及認同感,讓我對生活、對現實又有了跟深層次的了解。
我的記憶力并不好,常常為這點而苦惱,認為記憶差簡直糟透了。正巧蒙田也是一個記憶差的人,他在書中寫出了記憶差的好處——隨著記憶的衰退,身上其他機能會得到加強;若得到記憶的好處,就會記住其他人的創造與意見,自己思想與判斷力就會跟隨別人的足跡而人云亦云,毫無活力。這讓我豁然開朗,原來記憶力不好也并不完全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蒙田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在寫作中,他的思想引出句子,句子又產生思想,往往無意中說出的句子里包含了自己原來不曾注意到的想法。他有什么想法隨即寫下來,隨后整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他越寫越豐富、越開闊,也對自己了解越深。他從自己身上看到了別人,又在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田酷愛讀書。他從書籍中隨時摘錄他喜歡的警句、名言,不是為了記住,他的記性不好,而是為了用到這部書里。不論在這里還是在源文本都不是蒙田自己原創的。他說:“我們不是依靠過去的也不是依靠未來的,而是依靠現在的知識才做上個有學問的人。”
平時,我們可以利用空余的時間翻上一兩本書,這樣就能在有限的時間中汲取無限的知識,若看到自己喜歡的句子就摘抄下來,這樣既充實了自己的時間,又得到了知識,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跟蒙田一樣愛讀書、有學問的人。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二
其實我對蒙田不是很了解,但讀了他的隨筆集之后,我才知道他是個懷疑論者,他向自己發問而又不做回答,甚至拒接承認自己一無所知,而只是堅持那句“我知道什么呢?”蒙恬善于向哲人那樣講話,像朋友那樣談心。他對人生的特殊敏銳力,記錄了自己在智力上和精神上的發展歷程,為后代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財富。
自己意識是蒙田身上恒定不變的部分,是他衡量一切學說的尺度。他曾說“你身上和身外都是一片虛妄,只不過,范圍越小,虛妄的程度越淺。上帝說‘人哪,除了你,每樣事物都首先研究自身,并且根據自身的需要,確定了工作和欲望的范圍。唯有擁抱宇宙的你是如此空虛,如此匱乏;你是沒有知覺的探索者,沒有審判權的法官,歸根到底,你是這出鬧劇的`演員。”好深奧的哲理,真令人驚嘆,佩服。
蒙田用他生動活潑,幽默風趣的風彩,分別闡明了論經驗,憂傷,閑逸,撒謊,恐懼,節制,榮譽,心態失衡,勇敢,習慣,口才,交往,良心,飲酒,發怒,人與人的區別,功利和誠實,后悔,相貌,年齡,想象的力量,對孩子的教育,言過其實,父子情,人性無常,死亡,自己衡量,坐井觀天,掠人之美,意愿,命運的安排等章節。他語言平易近人,形象親切生動,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富有生活情趣。
我對他的論述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經驗。從來沒有兩個人對同一事物做出相同的判斷,而且兩種見解也不可能完全一樣。不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里,看法也會有所不同。以往的工作經驗會使你順利的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但倘若你又以以往的工作經驗對待新的工作,那么你的工作會有新的起色嗎?會有突破嗎?的確,缺乏創新的精神,你便不可能長久地勝任你的工作。他認為,用經驗來思考事情那是不可靠的,因為事情永遠不可能相同。
他還說,在培養交往能力時,沉默和謙遜有利于和人交往。如饑似渴的去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十分積極的投入這種交往中,這樣便能給和你交往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夢田的文章揭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其深度和廣度不亞于任何一個哲學家。他對事物的探討堪稱執著,沒有半點忽視。他對任何事物也從不輕易下定論,總要從事物的正反兩面去探討,力圖把它看得更明白,更透徹。所以我說,有空就多讀一下蒙田吧,他能讓你平靜,而且你會喜歡他的。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的作者是十六世紀的人,距離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了,但是這本書完全看不出跨越四百年的巨大鴻溝,在今天看來依然受益匪淺,只能說真正的智慧是不會被時光打磨漸漸消逝,反而經過時光的驗證更加讓人深信不疑。
隨筆,既然是隨筆,顧名思義就是想到什么寫什么,隨性留下的筆錄。這本隨筆集現在有很多個版本,無數知名譯者為這本書貢獻過自己的汗水,將蒙田的智慧火花毫無保留、原汁原味的傳遞給讀者。感謝這群默默奉獻的偉大譯者,要知道讀者買書往往都是沖著作者去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譯者,他們掩蓋在作者的光芒下是連接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借此機會,向他們致敬。
言歸正傳,蒙田隨筆是一本生活的哲學書,它不像其他哲學書那樣深奧而晦澀難懂,這本書就像一個胡子花白,臉上每一條皺紋都藏著歲月痕跡的老爺爺,整張臉黯淡蒼老,唯有眼睛透露出歷經世情的睿智與豁達。這本書適合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閱讀,因為白天的浮躁無法讓人靜心思考,只會讓人越看越心煩意亂,夜晚的安靜和孤單滿足了思考的條件,能讓人靜靜聆聽這位爺爺慢慢向你訴說生活的哲學,給你迷茫的心指明方向,讓你的靈魂體會生活的奧妙。
說了這么多都是空話,接下來我們就“空殼的麥穗才會趾高氣揚”這一章節談談我自己的看法。書中這樣寫道:“真正有知識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這句話的比喻多么形象。中國古代道德經有句話叫“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寂靜無聲,越好的形象越飄渺無形,這句話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從無知到有識的過程,我經常能看見小朋友一副小大人形象的給別人講一些淺顯的道理或者故事,一般我們只覺得小朋友可愛,至于那些道理和故事,難道真的不懂嗎?但如果換成一個成年人,他在大街上公共場合大聲說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欣賞,人們只覺得他無知而愚蠢。因為一個有學識有教養的人是不會在大街上以“傳授知識”的理由來獲得別人的尊敬與賞識。俗語說半瓶水晃蕩一瓶水不響,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中國人千百年來的風骨與氣節都融入那句勝利之后還低頭抱拳的“承讓承讓”中,謙虛不是懦弱,謙虛不是自大,謙虛是經過沉淀之后的光芒內斂,謙虛是竹子壓不彎折不斷的筋骨。蒙田的博聞強識和他對于生活的領悟理解都寫在書里了,這本書可以當成人生的指路明燈。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四
《熱愛生命》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思想家、散文家蒙田的作品。他理性地解讀了生命的本質和意義,謳歌了無比優越的生命。今天我把這篇文章介紹給大家,以期和朋友們共享。
我賦予某些詞語特殊的含義:拿“度日”來說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時候,我將“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陰”;而風和日麗的時候,我卻不愿意去“消磨”,這時我是在慢慢賞玩,領略美好的時光。壞日子,要飛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來細細品嘗。“度日”“消磨時光”這些常用語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習氣。他們以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將它打發、消磨,并且盡量回避它,無視它的存在,仿佛這是一件苦事,一件賤物似的。至于我,我認為生命不是這個樣的,我覺得它值得稱頌,富有樂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還是如此。我們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如果我們覺得不堪生之重壓而白白虛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們自己。“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
不過,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我自認為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為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時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緊時間,去留住稍縱即逝的日子;我想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暫,我愈要使之過得豐盈充實。
生命是可貴的,我們要熱愛它,珍惜它。我們更要抓緊它,利用它作一切有意義的事情,才不辜負生命,才不辜負大自然的厚賜。
常言說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活法,因為文化是多元的,我們不能要求別人什么,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活法,選擇有意義的活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這樣的人生,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無后顧之憂的,安全的。不是嗎?我們看過了多少風云一時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結局是何等的悲哀,糾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時糊涂。
我們也看到了多少已過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鑠,意氣風發。就因為他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認真的、努力的、奮斗的、坦蕩的。是這樣的生命歷程把他們的生命滋養的如此絢爛,如此光芒四射。
努力過的人不會后悔,人生最美的享受是奮斗之后的奮斗。讓我們關心生活吧,生活像鏡子,你笑它也笑。正如蒙田所說,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
生命的意義寓于生活的每一天,讓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吧,因為生命是大自然給予我們人類的厚賜。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五
讀蒙田的作品,你將會發現好像昨天才寫成一樣。翻開任何一頁來讀,我就會被他的文字捕獲,他以自然、暗示、自信的風格,心平氣和地敘說心靈中稔熟的主題。
他給了我們最寶貴的東西——他聲稱僅有一個主題——他自己。他的全部關注只在他自己的內心,他不斷地思考……品償著自己,他以自己的肉體、感情、習慣、好惡、偏見、恐懼與思想來進行坦白和深入的分析,不顧后果地將肉體和心靈袒露出來,他以欣然的態度敘述自己的錯誤和罪惡,他通過自己的本性來揭示人性。我會原諒他的錯誤,因為我也有相同的錯誤;我發現他的自己分析十分吸引人,因為我知道故事中所提及的乃是我自身。
是他,在那從久遠的那樣一個宗教戰亂的時代,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膽懷疑———理性是不可靠的!認為我們一無所知。因為蒙田確認“所有知識是由感覺傳給我們,而理性依靠感覺,但感覺會欺騙我們,因此嚴重限制了理性”。關鍵是這提法早于培根和笛卡兒30年,早于帕斯卡80年,一直到休謨、康德前無哲學家提及過。然而,蒙田的許多思想總是在古老中國文化中尋到痕跡,自忖中西文化其實根本上是相通的,因為人性是不變的。
他寫的很零亂,但內容卻如襲上心頭的靈感,觀念復雜而不斷改變,并隨年變遷,而最后組成的圖樣便是蒙田本身。譬如他一邊贊許小加圖的自殺慘烈而高尚,一邊又説“世人不惜失去生命去干的事,我幾乎無動于衷”。必須加以分析才會發現其實蒙田是一個厭惡殉道的自由思想家。
他常引用名人的話語,旁征博引構成自己的心靈和言詞,看起來像剪刀和糨糊而品嘗起來卻極神妙。
他將友情置于一切父子之情、男女私情、夫婦之情之上,認為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情感,它狂熱沖動、時高時低、忽熱忽冷,把我們系于一發之上;認為婚姻,是一場交易;希望男人30歲之前不要結婚……窄聽發暈,卻實在沒有反駁的理由!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六
《蒙田隨筆》是法國作家蒙田創作的關于人生哲學思考的散文集,它與《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起,被人們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經典。
當我第一次翻開我的這本蒙田隨筆的時候,爸爸就坐在我的身邊,他很詫異的看著我,說:“你在看蒙田隨筆?”“嗯”“這是我中學的時候一直想看的書,可是當時沒有條件借到,久而久之就忘了。”很少有爸爸這么期待而不得的書,我便對它重視了很多。
其實很巧的是,我在老師的要求下,正在讀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這本書中講了六位哲學家,其中一位就是蒙田,另一位我比較熟悉的就是尼采,在不久前,我還在讀周國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界的轉折點》。可能正是這些哲學類書籍的鋪墊,我看《蒙田隨筆》的時候就容易接受的多,并沒有很早看這種書時候云里霧里的感覺,反而有點撥云見日的心情。
蒙田生活在16世紀的歐洲,整本書中用的例子難免都是那個時代歐洲的例子,有時可能我沒有辦法真正的理解那些例子背后所要說的一些東西。這可能就是一個幾百年的代溝吧。
但其實蒙田所議論的一些東西,都是一些我們現在都可以借鑒的。他寫作并沒有什么“后期”的潤色和加工,完全是隨心所欲的,就像蘇東坡一樣。
雖說這本書算是一本哲學名著,但并沒有其它的哲學書來的晦澀,可能是這個版本翻譯的比較好。除了一些遠離我們的例子,譯者還仔細的為每一句有出處的話標上了出處。由此可見,蒙田實在是看過很多很多的書。
看完了尼采的《悲劇的誕生》再看這本書,感覺整個人輕松了很多,包括心情包括心理。可能是因為畢生經歷的大相徑庭所造成的差異。蒙田本身身處在一個貴族家庭里,較為富裕的生活并沒有讓他經歷太多像尼采那樣的悲劇。所以在《哲學的慰藉》中對于蒙田的總提就是“對殘缺的慰藉”,他并不像其它哲學家那樣困難,但正因為不同環境,才可能造就了他的不同。《哲學的慰藉》對蒙田的一句評價就很中肯、也很完整:“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尋求智慧而從未遠離愚蠢,由此成就足矣。”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七
感悟其一:生命的本質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是為別人,而是為自己。這樣的人生,不僅是有意義的,而且是無后顧之憂的,安全的。不是嗎?我們看過了多少風云一時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結局是何等的悲哀,糾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時糊涂。
同樣,我們也看到了多少已過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鑠,意氣風發。就因為他們熱愛生命中的每一天。是這樣的歷程把他們的生命滋養的如此絢爛,如此光芒四射。
生的本質在于死,再偉大的生命也終究有消逝的一天。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忽略掉死之苦惱,只有在完全對活著沒有什么遺憾快快樂樂的過完一生的人,才死得心安理得。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盡力打造生命的寬度。懂得了生命的意義,便不會虛度年華!
感悟其二:要生活得寫意。
我們最豪邁、最光榮的事業乃是生活得寫意,一切其他事情,執政、致富、建造產業,充其量也只不過是這一事業的點綴和從屬品。生活常常會給我們開玩笑,容易讓我們把日子過得如同行尸走肉般。我們有時會說“這一輩子什么也沒干,一事無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生活本身就是件事情,要懂得享受生活。寫意的生活就是順應天性。天性促使我們為保證自身需要而進行活動,這種活動也就給我們帶來愉快。它推動我們去滿足理性與欲望的需要。但是我們要學會對待生活的一種正確態度,我們的心不能扭曲,而要舒展。我們的熱情之火不能熄滅,而要常燃。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洗去心靈上的塵垢,坦然的用心享受。
學會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學會這種態度。其實生活并不總是多姿多彩,我們在生活的追求中常常忘掉了真正的自己,當你刻意的去享受生活時你反而會覺得生活越來越無趣。相反如果你平靜地過著屬于自己的生活,你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真實的意義,有煩惱、有快樂,才是真正的生活,關鍵在于你是否去認真體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算是痛苦也是一種人生經歷,只有擁有一顆干凈的靈魂,才可以享受純粹的生活。才可以尋求到生命的真諦!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八
蒙田在中國算得上大名鼎鼎,那句“我知道什么?”大凡讀書人應該都聽過。
《蒙田隨筆全集》是文藝復興后期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蒙田的代表作,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散文作品之一。蒙田以博學著稱,作者將自己的生活、閱讀和旅游見聞等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集結為隨筆集。日常生活、傳統習俗、人生哲理等等無所不談,特別是旁征博引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論述。作者還對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寫與剖析,使人讀來有娓娓而談的親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學趣味,有“生活的哲學”之稱。蒙田以智者的眼光,旁征博引,鑒古知今,反思探索人與人生;他主張打破古典權威,張揚人性自由,崇尚科學精神。隨筆共3卷,語調平和、通俗易懂,論述深入淺出,是16世紀歐洲各種思潮和各種知識經過分析的總匯,有“生活的哲學”之美稱。書中語言平易通暢,富于生活情趣,在法國散文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該書問世400多年來,先后被譯成世界上幾十種語言,成為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經典之作。蒙田對人生、社會、宗教等的感想及感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
蒙田經歷了一個人所可能經歷的人生的各種形態,所以他越寫越精彩,越寫越深刻。他認為一切主義與主張,都是建立在個人偏見與信仰上的,這些知識都是片面的,只有返回自然中才能恢復事物的真理,有時不是人的理智能夠達到的。蒙田的思想一直在變動之中,我們對他的理解,又何嘗不是如此。
蒙田的性格和時代完全不合拍,對待人性有很強的自制力。蒙田以個人為起點,寫到時代,寫到人的本性與共性。他的倫理思想不是來自宗教信仰,而是古希臘溫和的懷疑主義。他把自己作為例子,不是作為導師,認為認識自己、控制自己、保持內心自由,通過獨立判斷與情欲節制,明智地實現自己的本質,那時才會使自己成為“偉大光榮的杰作”。
蒙田講理深入淺出,使用的語言在當時也通俗易懂。他不教訓人,只說人是怎么樣的,找出快樂的方法過日子,讓更多普通人直接獲得實用的教益。因此現在法國知識分子談起蒙田,還親切地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賢人。
蒙田在隨筆中涉及到大量各方面的知識、對人生的思考,卻是從微小瑣碎的日常事物中發現事物的含義和價值,那是種法國式的趣味。在別人寫的書中看見的是寫作的人,而在蒙田寫的書中看到的是一個思想的人。蒙田是真正富有深刻洞見、對古往今來歷史有透徹了解的人,他將個人體驗完美融合進寫作,通過優美語言表達出來。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九
第一,在為孩子選擇家庭教師方面,我們應該擯棄那種一味填鴨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會根據孩子的智力,對其進行引導、考驗,教會他獨立欣賞、識別和選擇事物,有時領著他前進,有時則讓他披荊斬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學習的內容是使我們變得更完善更聰明。所以,當孩子接
觸到新思潮時,要讓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種批判的視角來對待。唯有這樣,他們才可以在別人的哲思上,升華出自己的哲思。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應學會恰當地放開雙手,讓孩子去承擔責任。賀拉斯認為教育孩子應該讓他生活在野外、擔驚受怕。不光要錘煉他們的心靈,還要鍛煉他們的肌肉。心靈若無肌肉支撐,孤身承擔雙重任務,會不堪重負。中國也有古語:慈母多敗兒。現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過多的關懷變成了溺愛,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嚴重錯誤。所以,多給孩子機會去迎接生活中的風暴,將給孩子一個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養交往能力方面,要教會孩子懂得沉默與謙遜。聽到別人胡言亂語,不要怒形于色,因為聽到不和自己趣味的東西就面有慍色,是不禮貌和討人厭的行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禮貌,要讓孩子在言談中閃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認錯誤。
第五,在自身的技能方面,要告訴孩子能博采眾長,讓孩子認識到每個人的價值,學眾人之長,總有用武之地。要培養他探詢一切的好奇心,讓他探究事物的究竟,對新奇的事物盡最大的努力弄個明白······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為社會的棟梁,造福社會。那么,請您用心讀讀蒙田先生這篇對孩子的教育吧。讀懂了,汲取了,便會對你日后教子大有益處。
蒙田隨筆讀后感500字 蒙田隨筆全集讀后感篇十
讀蒙田的書,一開始就想到法國其他二位大思想家在寫作方式上的共同性,即像散文式的寫作方式。因為它缺像德國哲學家或者思想家的那種嚴謹與邏輯性。如果說他像今天“雞湯文“之父也不為過?因為今天讀他的文字及思路一點也不陌生。
過去多次讀這本書,并且一直在困惑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他看乎平常的東西,現在還在受人歡迎?從整體上看,他論述的他那個時代的話題,夾帶了他自己的一些思想的火花。所以,人們總是想在思想火花中,找靈感而讀他?
另外,其中一位后期的法國思想家simone weil。她的“重負與神恩”也是類似的寫作。現代西方還有研究她“微依的學會”。他們共同特點可能來自,西方天主教背景的思維方式。所以,如果從神學思想背景分析,應該知道為什么了?當然,同樣加爾文也是法國大思想家,但是他是西方宗教改革時期的領袖,他的思想非常嚴謹。
書中的下一段話,更像是對于他個人獨特之處描述:
“贊頌自己是蒙田畢生的事業。不是自己的成見,也不是自己陶醉,幾乎也從不是自己期許的。頂好的意義上,是一種有限制的自己滿足,是令人費解的決心,決心要跟內里的我和平共處。對蒙田來說,自然界一切事物中,最接近、最讓人埋頭熱衷的事物,是蒙田。不是最親的,卻是最近的,因而是最便于了解的”。
當然,就是現代法國的電影中也時不時出現上面,像是很有睿智哲理,又像是沒頭沒腦的話。有很多人探討,但更多的人只是本能的活著,即使探討的人也只是想為了肉體活得更舒服。不知道人為何來到這個世界,若是隨機而來,和隨便什么人都能做父母一樣沒有門檻,那么做人做得糊涂又隨意也沒什么稀奇的。
但是,人來一趟世界想必沒那么隨機,必是經歷了千辛萬苦才爭取到這個機會。學習一些怎樣不辜負這趟旅行的知識不僅必要,還是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