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劉胡蘭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一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堂里,我們可按照“自動——互動——導動——創新”的過程中完成教學內容。在復習導入階段,可以請學生自由挑選詞語進行造句,不僅鞏固了舊知,又加深了理解,激起了學生的興趣,產生學習的欲望,積極投入學習中。之后,再通過a、“你覺得劉胡蘭是個怎樣的共產黨員,你從哪兒看出?”b、“敵人用了幾種手段對待劉胡蘭?他們的目的是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c、“你如何理解‘生得偉大,死得光榮’?毛主席為什么如此題詞?”這樣的三個問題入手,讓全班同學自由分成三個大組進行自主學習。群體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思維不斷地相互碰撞,在合作的過程中有所爭議,有所創新,有所發現,。每個人既是老師,又是學生,互教互學,互補互促,許多問題不用老師講,憑著小組集體的智慧得以解決。在討論的過程中,執教老師要深入每個小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糾正錯誤,歸納整理知識點,即時將文章的中心深化反饋時,尊重學生“我補充、我反對……”等一些意見,即時將“寧死不屈、視死如歸、勇敢……”精彩的答案板書在黑板上,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樹立信心,培養其“不唯師”、“不唯書”,敢于爭論,善于思辯的學習習慣。“取長補短,相互交流”,此環節,學生將問題得以圓滿解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課標提出:“在閱讀中,可以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文章的基礎表達方法。”本課在討論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的朗讀。如“劉胡蘭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迎著呼呼的北風……”、“劉胡蘭挺起胸膛:要殺要砍由你們,怕死的不是共產黨員!”通過個人讀、挑戰讀、同桌讀、小組讀等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地讀。練讀中與文中人物的情感撞擊,進一步感悟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劉胡蘭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和敵人的殘暴。練讀中讓學生的感情升華,領悟文章的靈魂。在最后,可使用分角色朗讀或表演,我們都可以看到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和投入。這是教師喋喋不休的教學所遠遠不能比擬的。孩子的潛力是無限的,他們都是一座座待開發的寶藏,只有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引路,善挖掘,放飛他們自由的翅膀,這些寶藏才會發出異彩!我們的課堂才會有生命力!
劉胡蘭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二
《劉胡蘭》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課第六單元第四篇課文,本單位以紅色故事為主,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偉人的英雄事跡,去感受他們身上的偉大的品質!懂得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不怕犧牲,不辭辛苦的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和無盡的辛勞而換來的,讓學生學會感恩,初步在學生心底種下一個“紅色的小種子”!課文寫了共產黨英雄劉胡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堅強不屈,最后犧牲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贊揚了她從容不迫、為國捐軀的高尚品質。
(一)學情研究
紅色主題的課文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尤其是在很多難理解的詞語上,如本課中的“叛徒”、“收買”、“威脅”、“犧牲”等。其次,紅色故事發生的時間離現在太久遠,學生很難感受到那緊張又危險的氛圍,現在孩子們生活太幸福,很難感同身受。那么在營造氛圍上,我會稍微花一點心思。
(二)成功之處
1、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們掃清了文字的障礙,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同學們能夠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2、本節課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同學們說說“最讓你感動的地方在哪里?請用橫線畫下來,你從這個句子中感受到什么?”很多同學畫出了劉胡蘭被收買,被毒打,被威脅的句子。部分學生讀出自己畫的句子后,說自己的感受,剛開始他們還不能說得很完整,只是說:“我從這句話中,感受到敵人很殘忍,劉胡蘭很堅強。”接著我引導他們:“什么是收買?先找到這個詞語。再讀一讀這個詞語所在的句子,以及它所在句子的前后幾句話。說說你的理解。”小晟同學迫不及待地舉手說:“老師,收買就是拿錢去買別人。”我再引導:“拿錢或者好處去誘惑別人叫收買。”再讓學生朗讀句子。
接著學生說最讓他感動的是,劉胡蘭最后的那句話。我接著提問:“她多大?為什么不怕死?她寧愿死,也不說出同伴的名字,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們就一個一個回答,有的說:“她才15歲。”有的說:“她怕同伴也陷入危險。”有的說:“她不怕死,因為她是共產黨員。”
有的同學說她被打的鮮血直流,都沒有說出同伴的名字,讓他感動。這里我讓同學們想象,她哪些地方在鮮血直流?他們回答說:“肩膀,腿,手,頭,后背……”我接著問:“她有沒有向敵人投降?屈服?你從哪里可以看出?”他們回答說:“劉胡蘭像鋼鐵鑄成似的,一點兒也不動搖。這句話看出她沒有投降,屈服,并且很堅定,勇敢。”
最后總結,“你覺得劉胡蘭是個什么樣的人?”他們說:“我覺得劉胡蘭是個偉大的人。”“劉胡蘭是個很堅定的人。”“劉胡蘭是個很英勇、不怕犧牲的人。”……那么“她這么做得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保護更多的同伴。”“保護同伴,就是在保護什么?”這時我插入了故事,“那時候共產黨員們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在不斷地努力著,可是國民黨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聯合地主們一起殺害共產黨員,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就這樣,共產黨員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國民黨和地主們對老百姓非常苛刻,還記得老師和你們說過,地主們把自己的田地租給農民們,要求他們無論收成怎樣,都要交很多的糧食嗎?最后可能農民伯伯們家里一粒米也不剩。而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們,分田地給老百姓,和老百姓們同吃同住,幫助老百姓做很多事情。如果沒有了共產黨,人民就沒有了新的希望。所以劉胡蘭,她寧死,也要保護共產黨員。她保護的不僅僅是共產黨員,還是人民們的希望。”
最后,我提問:毛主席怎么評價這件事?學生回答:“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首先,引導學生理解“挽聯”的意思,“挽聯”就是是哀悼死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對聯。為什么毛主席有如此高的評價呢?我播放了一個視頻。同學們回答,劉胡蘭生的時候,為祖國的解放工作做出了許多貢獻,死也是為了保護更多的共產黨員,保護人民的希望。再齊讀最后一段。
(三)不足之處
1、學生能力有限,能夠主動學習,參與討論的學生不多。把滿堂言變成了幾人言,課堂變成了幾個人展示的舞臺。
2、學困生關注不夠,學困生聽得比較迷糊。無法理解和感受。
3、朗讀指導不到位。雖然讓學生讀了很多,但是沒有讓他們分角色朗讀,雖指導學生朗讀劉胡蘭語言的時候要讀出堅定和不屈,但是只是讓幾個同學練習了,再讓全班共同練習。
4、沒有讓學生們說一說,你想對劉胡蘭說點什么呢?引導學生們學會感恩先輩。
(四)改進措施
課堂上完更加關注學困生,加強朗讀的指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課堂中來。
劉胡蘭教學反思優缺點篇三
課后,經過評課老師們的指正,我猛然醒悟:對啊,這位學生要說的“口是心非”有一語雙關的功效。它不僅僅可以說明敵人想利用錢財收買劉胡蘭的“假仁假義”,同時劉胡蘭知道共產黨人的秘密,知道敵人的鬼把戲,違心地和敵人說:“我不知道!”他們兩者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立場,進行斗爭。這個孩子充分理解到了兩者人物的心理和言行的目的,可謂理解透徹,分析鞭辟入里,并切中要害,說明簡潔精煉,就一個“口是心非”而已!我想,如果當時我仔細、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講完,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其他的孩子也會有她那樣的感受,就會發現敵人的用意之“陰險”,更可見劉胡蘭英勇之氣概,對理解下文也是順水推舟。豈不是一舉兩得?我的心被震撼了!這是多么精彩的瞬間啊,一朵“奇葩”將要綻放,但還來不及綻放,就在我的“了了收場”中未央了。
平時,我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的發言不旁逸斜出,課堂不節外生枝,能夠不枝不蔓地在自己的預設下自然推進,我會馬上停止他們好似錯誤的回答,或者干脆接過話頭引申開去。我也以為這樣的引導堪稱有方,課堂行于其當行,止于其當止。剛才的課堂中,被我搶去話題或止住話頭的學生卻是欲言又止的樣子。他們還有話要說!他們的話并沒有說完!然而我卻自私地“封閉”了他們的嘴巴,掐滅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僅僅為了順利完成我的教學任務。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善于傾聽是教師重要的道德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提出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并以一種欣賞的眼光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完,同時在瞬間進行判斷、提取、綜合、引導。
我在教學后記中鄭重地寫下:
1、“等待——課堂生成的‘醞釀谷’。”善于傾聽的前提是:等待。等待是一種耐心,更是一種藝術。教師要能等待,要善于等待,就要給出時間讓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進行醞釀,讓他們在已有的舊知識找到新的生長點,把所有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并把所要表達的話通盤說出,不遺余言。這樣,精彩的教學瞬間就揮之欲出,在整堂課中成為難得的“香餑餑”。
2、“‘善于傾聽’是一種優秀的能力、習慣和品格,不獨兒童要“善于傾聽”,我們作為教師,也要有一雙傾聽的耳朵,有一顆能聽懂童音的細膩的心。”對學生在課堂中的發言,教師要聚精會神地仔細聆聽,并迅速作出判斷,哪些問題有價值,需充分肯定;哪些問題尚不明晰,需展開討論;哪些問題偏離了教學目標,需適當引導。對于一些看似無效生成的問題,教師也不要輕易否定。教師在整個傾聽的過程中,決不是在簡單地判別正誤,短短的瞬間就要經歷“傾聽→判斷→思考→做出應對”的過程。這確實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是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以及教育機智、駕駑課堂能力的綜合考驗。
劉胡蘭教學反思優缺點篇四
語文學習主要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積淀。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移情體驗、替代體驗,使他們親身經歷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語的形成過程,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取語感、形成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將《劉胡蘭》這一課當作朗讀訓練課來上,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1、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描寫深深地打動了你。把這些地方劃下來,想一想為什么會被感動。多讀幾次,邊讀邊體會,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并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動讀出來。
(這樣的學習從情感入手,披文入情,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讀書感受,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積累移到課文里設身處地地與作者、人物對話,與之產生共鳴。由于有情感的參與,學生從學習中獲得積極了的情感體驗。不論是自學還是小組討論,學生都很投入。)
2、反饋時,學生更是情緒高漲、情態激動。教師抓住幾個關鍵的句子,或引導對比,品析語言,或引導展開想象,感悟人物形象,或重點指導朗讀,感受人物的精神。發揮了情感的紐帶、驅動作用,使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語言現象的感悟,品味,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劉胡蘭的形象也在學生心目中逐漸清晰,逐漸高大起來。
3、最后,課件出示毛主席的題詞和錄像片段,有感情地朗讀。請帶著敬仰之情,再次飽含深情地緬懷這位年輕而又偉大的革命烈士。
這次教學中緊扣朗讀訓練為主題,雖然并沒有把“偉大”提出來,但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卻處處感受到了劉胡蘭的“偉大”。正是注重了情感在學習中的巨大作用,創設了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投入,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情感沖擊波”。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和作者對話。用自己真實的情感、既往的經驗去溝通、交融、碰撞、回應作者的心靈,文本的內涵。在朗讀體驗和交流體驗中品味文字、發展語言、滌蕩精神,打通了課堂的壁壘,制造了課堂的熱源效應,取得了良好的朗讀訓練教學的效果。因此,要引導學生移情體驗、替代體驗,使他們親身經歷主人公的生活和作者言語的形成過程,在真實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取語感、形成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樣,文本的意義才能生成,讀者新的視界才會形成,語言文字運用的優劣才會領悟,這樣互動共振的學習才是真正的有意義學習,這樣的朗讀訓練才能是扎實有效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