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的編寫應該注重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創造豐富多樣的課堂氛圍。通過閱讀以下小班教案范文,我們可以了解到不同教學環境下的實踐經驗。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一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區別物體大小、長短的不同,并能按大小、長短給4個物體排列順序。
2、有一定的觀察、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接觸過3以內的大小比較。
物質準備:
教具:四條大小不同的魚。
學具:剪下《幼兒用書》(p13、14)大小排序卡片,幼兒人手一套;長短不同的紙條若干,排序圖。幼兒用書(p7),人手一支筆。
活動過程:
一、魚兒快樂游。
1、教師出示四條大小不同的魚:這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地方不一樣?
3、個別幼兒示范,教師引導幼兒將小魚排在排序圖上,從小紅旗后面開始排。說說小魚是按什么順序排隊的(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啟發幼兒思考:除了這樣排隊,還能怎樣排隊頁時有順序的呢?再請個別幼兒示范。
二、幼兒操作活動。
1、去比賽:請幼兒將小動物按大小順序在排序板上排隊。
2、紙條比長短:請幼兒將4根長短不同的紙條在排序上有順序地排列。
3、找一找: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p7),觀察畫面說說:畫面上有什么?請找出最大的動物,并將它圈起來;找出最長的動物,并在最長的動物旁邊畫圈。
三、評價活動。
1、展示幼兒的操作活動,請幼兒說說按什么順序排列物體。
2、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排序方法。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了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后的數學活動中多加游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二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正確獲得大小、差異變化的知覺。
2、在活動中能大膽進行嘗試。
活動準備:
各種方體玩具、包裝盒。
活動過程:
1、游戲:“搭火車”
(1)幼兒嘗試游戲。
師:“小朋友們瞧,老師帶來了好玩的積木寶寶。”
“看看,它們是什么樣的?”
“它們一樣嗎?有什么不一樣?”(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再想一想,感知立方體及它們的不同。活動中,幼兒說出了“上面有許多正方形”、“它們大小不一樣!”“有小的、有大的!”)。
“你們想玩嗎?”“我們玩一個搭火車的`游戲吧!”
“看看哪個寶寶能干,搭的火車漂亮!”(老師先不提要求,讓幼兒自由操作,老師參與幼兒的活動,注意發現是否有幼兒按規律進行排序。)。
(2)討論小結。(在幼兒的活動中發現規律,既肯定了幼兒的探索,又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音樂集中幼兒、觀察選擇能按大小順序排列的火車)。
師:“xx寶寶搭的這列火車真漂亮!我們來看看它是怎么搭的。”
(3)老師示范。
師:“老師也想玩一玩這個游戲。寶寶們看,老師也來搭火車!”
活動反思:
一環又一環的情境創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三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3以內實物并說出總數。
2、學習從左到右排列實物。
活動重難點:
手口一致的點數,說出正確的`總數。
活動準備:
ppt(三只兔子、三根蘿卜、聲音)、橡皮泥、穿珠子、洞動板。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熟悉1—5的數名。
手指律動:一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條毛毛蟲。
兩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剪刀。
三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叉子。
四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扇子。
五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噴壺。
二、基本部分。
1、初步學習點數。
a、ppt聲音“我太喜歡你們的表演了!”ppt出示一只兔子。
教師提問有幾只兔子。(一只)。
b、ppt聲音“等等,我也來啦!”ppt再出示一只兔子。
教師提問:“一共有幾只兔子?”
師幼一起點數:12,一共有兩只兔子。
c、ppt聲音“哎,還有我呢!”出示第三只兔子。
師幼一起點數:123,一共有三只兔子。
2、集體練習點數。
a、出示兔子帶來的禮物,師幼一起點數有幾盒禮物。(3盒)。
b、分別打開三個盒子,并點數每盒中的禮物數量。(都是3)。
c、ppt出示三根蘿卜,請個別幼兒來點數老師送給小兔子幾根蘿卜,注意強調幼兒說出總數。
3、分組操作活動:
第一組,穿珠子(每個幼兒一份材料,2或3顆珠子。)。
第二組,橡皮泥(每個幼兒2或3塊橡皮泥。)。
第三組,洞動板(每個幼兒有三只兔子和三把青草。)。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幼兒整理學具。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來點數周圍環境中的物品數量。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利用同期進行的科學活動《小動物愛吃什么》,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通過點數幼兒喜歡的兔子以及兔子送來的三種禮物,到后來小朋友給兔子回禮,在故事情境中幼兒主動地反復練習點數。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四
活動目標:
1、幼兒能說出幾種常見的蔬菜,水果及夏令物品的名稱,能從外形上區別個物品的`外形的相同和不同。
2、幼兒愿意與同伴合作游戲,掌握兩人輪流接龍的規則。
活動準備:
操作卡片:夏令物品接龍卡每兩人一套。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說出認識的夏季物品。
(1)教師:夏天到了,你們知道有哪些東西是夏天可以看到的嗎?
(2)幼兒討論講述。
2、出示接龍卡,請幼兒觀察接龍卡指認接龍卡中的物品。
(1)幼兒選擇一套接龍卡,讓幼兒看著接龍卡指認物品,說出名稱。
(2)接龍卡上哪些東西在當地可以看到?哪些東西在當地不常見到?除了接龍卡上畫出的這些東西外,本地還能見到哪些夏令物品。
3、介紹接龍游戲規則。
(1)告訴幼兒接龍卡是兩個人玩的游戲。
(2)一位幼兒配合教師演示活動規則:兩人平分卡片,然后輪流出卡片,將兩個相同或相似的物體接在一起,如果自己手上沒有合適的卡片相接,則仍然由對方出卡片,直至兩人所有的卡片出完或兩人都無法再接下去時為止。
4、幼兒操作練習。
(1)教師巡視幼兒操作,提示幼兒可將分得的接龍卡片排列在桌子邊上,如果一頭接不下去,可試著另一頭。
(2)建議幼兒在接卡片時一邊接一邊表述如:葡萄和葡萄接在一起等。
(3)要求幼兒玩后收好接龍卡片。
活動反思:
本次數學活動的目的是讓孩子在愉快的游戲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并學習觀察、操作,將相同的水果圖案頭尾相接,理解接龍游戲的規則,能按照要求自主地進行接龍游戲,體驗在數學活動中操作的樂趣。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五
活動目標:
1、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它們的特征。
2、聯系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活動準備:
1、摸箱和圖形塊,圖形印章,幼兒操作材料《數學》第16~19頁。
2、各種正方形、長方形的材料:如書,尺子、自制電視、冰箱等。
活動過程:
一、認識圖形。
2)每位幼兒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各一個。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數一數、折一折、比一比。
二、給圖形描邊。
1、使用幼兒操作材料第18頁,看上面的長方形、正方形,叫說它們的名稱,然后幼兒用筆給兩圖形描邊。(要求:每個圖形的一條邊描一種顏色。)。
2、提示幼兒一邊描一邊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樣?
3、操作后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一樣?主要比較兩圖形的邊有什么不一樣,結合操作體驗,進行感知經驗的比較。
小結:正方形和長方形都有四條邊,但是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而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邊一樣長,挨著的兩條邊不一樣長。
三、正方形、長方形分別像什么呢?
讓幼兒打開數學第19頁:“看一看、畫一畫”,說說長方形、正方形分別填畫成了什么?說說還有什么物品像長方形、正方形?(引導幼兒在書中或活動室尋找長方形、正方形。)。
四、分組活動。
1、給圖形涂色。使用操作材料18頁,讓幼兒數數長方形和正方形分別有多少個。然后把長方形涂成一種顏色,正方形涂成另一種顏色。
2、摸圖形。供給幼兒摸箱和圖形塊,印章。幼兒做圖形標記插進分類盒中,再從摸箱中摸出圖形塊,按標記分放。一邊放一邊說是什么圖形。
五、整理活動。
幫助老師將操作書和操作材料整理好。
活動反思:
上了“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后衛意識到了自己在教學道路上要學到太多了,我深深感到:要上好一堂課,不僅需要教師的教學熱情,還需要教師有引導幼兒自主參與學習活動的教學技巧,在師幼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數學活動成為真正的教學活動。這節課,我主要在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環節一認識圖形,通過提供材料,讓幼兒觀察,自己動手折、數、比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環節二,通過幼兒動手涂色,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兩圖形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區別。環節三通過前面的認識學習后讓幼兒有幾何圖形聯系到尋找生活中具體的物品,自然過渡。環節四游戲,進一步提升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整節活動中我創設了幼兒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等方法。活動的不足在于我忽略了幼兒存在著個體差異,幼兒的學習經驗和能力是不同的,從幼兒的表達、涂色和游戲的參與中就能感受到,如個別幼兒不會表達或是表達不完善,涂色和游戲中部分幼兒的參與性不高,只能跟著老師和同伴完成一些活動,缺乏創造性。另外,部分幼兒的'操作速度慢和盲目操作,不遵循操作要求亂拿亂放等。再者我自身也有一些不足,沒做到注重全體幼兒,忽視了個別幼兒。我自身的引導語不合適,導致幼兒不會回答或回答不到自己想要的點上等等,再有就是各環節的時間分配不是很合理。
所以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師一定要起到引導者的作用,新課程中指出:數學教學注重“引導”幼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在指導、引導幼兒學習數學時,要善于調配幼兒活動的步伐,善于調控活動的時間,對每一環節所以的時間都做到心中有數。
3、活動中要善于用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參與性不高的幼兒,使自己的教學面向全體。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六
活動目標:
1、在觀察、操作中感知各種動物的特點。
2、樂意參加操作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范圖;各種小動物的拼圖。
2、幼兒用書人手一本。
活動過程:
1、觀察完整的小動物拼圖。
教師出示完整的小動物拼圖。寶寶們,你們看,老師帶來了什么?“你們認識它們嗎?
引導幼兒跟每個小動物問好。
2、小動物變魔術。
教師出示小猴子拼圖:小朋友們看,小猴子來變魔術了。請幼兒閉上眼睛,教師用神秘的`變魔術的動作把猴子的身體故意變掉,貼在黑板后。變魔術的游戲可真好玩,其他兩個動物:狗熊和大象也想來變一變。教師用同樣的方法把狗熊和大象的身體也變到黑板后。
呀,現在小動物只剩下頭了,咦,他們的身體變到哪里去了呢?請小朋友再閉上眼睛,我們再來變魔術,把小動物的身體變回來。
教師把黑板轉過來:瞧,小動物的身體變回來了,可是,到底哪個身體是哪個小動物的,我有點搞糊涂了,小朋友來幫幫忙吧。
教師請個別幼兒把動物的頭拼到相應的身體上,并進行集體驗證。
3、幼兒操作活動。
(1)幼兒操作幼兒用書44頁,請幼兒把動物的頭和身體連線。
(2)找找右邊的一部分身體是哪個小動物的,并連線。
4、評價。
檢查自己的操作紙上的作業是否正確。
表揚書面整潔的幼兒。
活動反思:
數學能為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幼兒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引導幼兒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七
1、感受操作活動的樂趣,嘗試與同伴配合操作材料。
2、在游戲中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和一樣多。
二、準備。
1、對應的兩個物品(碗、勺、盤、叉等)若干組。
2、貓、狗、猴、兔及魚、骨頭、桃、蘿卜若干套。
3、小熊頭飾一個。
三、重難點。
學習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比較多少和一樣多。
四、設計思路。
一一對應是比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簡便、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一對應,不僅可以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發現相等關系,這是幼兒數概念產生的一個關鍵性步驟。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發現一一對應的方法,并通過一一對應的方法去發現兩個物體集合之間多、少和等量關系。一一對應地比較出兩個集合之間的數量關系是一種不經計數比較的前數概念,因為它并不依靠對數的理解,相反,它是這種理解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活動中教師不向幼兒傳授一一對應的方法,而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這有利于幼兒認知結構的發展,有利于他們以后對數概念的理解。
整個活動就是一次角色游戲,教師和幼兒在游戲的'互動中通過幫小熊準備客人的食物和餐具來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完成重難點的掌握。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幼兒該如何做,而是引導幼兒在寬松、愉快的情景氛圍中自己解決問題,努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五、活動過程。
1、創設氛圍,引出活動。
2、幼兒操作,探索一一對應的方法。
(2)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3)集體檢查:什么食物少了?你是怎么發現的?
(4)教師小結,用一一對應的方法記錄結果。
3、小組操作,感受一一對應的方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討論:哪一件餐具少了?那一件多了?
4、請幼兒吃“點心”,感受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選自主題五:我的動物朋友中的次主題三能干的小動物。
小班語言故事《小熊請客》是優質課評比時選的內容,通過第一輪教學,發現孩子興趣還是挺高的雖然這個教材很老了,在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討論會請誰?通過食物大部分幼兒都能猜出。然后讓幼兒學習故事,知道有禮貌的重要性。表演游戲時大家很興奮。在新課標、新理念的支撐下,我對這一課的教學也做了一些嘗試,發現效果還可以。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八
1、喜歡數學活動,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2、加深對各類物品的認識。
3、能把相同的物品歸類,并能初步按要求整理物品。
1、面包、糖果、水果標記的筐子各一個。
2、面包、糖果、水果混放在一起。
3、猴子頭飾一個。
1、出示小猴頭飾,引起幼兒興趣。
(1)出示小猴頭飾,情景導入,小猴的超市要開業了,商品很多,小猴子忙不過來,請小朋友幫忙整理貨架。
2、按物品標志擺放物品。
(1)教師出示面包、糖果、水果筐,請幼兒說一說筐子里有什么食物?
(2)教師出示有標志的筐子,請幼兒觀察上有什么標志。
(3)教師提問引導幼兒討論食品應該在怎么放?引導幼兒根據食品種類,把相同的.食品放在相同標志的筐子里。
(4)請個別幼兒上臺示范,按標志挑選用品擺放,如:按蘋果標志把蘋果挑出來,放在有蘋果標志的筐子里。
(5)分三組進行,食物擺放完之后,師幼共同檢查擺放是否正確。
3、游戲“小猴商店”
(1)教師情景導入,請兩名幼兒上臺,一名幼兒發出指令,如:“請把蘋果挑出來,放在有蘋果標志的筐子里”
(2)游戲進行2——3次,教師指導。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九
1、通過“買禮物”、“送禮物”的游戲活動,學習將物品按吃的、穿的、玩的分類。
2、在游戲中,繼續鞏固“1和許多”的概念。
創設“商店”、“叮當貓家”兩個場景,圣誕樹兩棵,貨架、道具(“玩具”、“服裝”、“食品”)若干。
一、出示“叮當貓”的生日邀請卡,引發幼兒給“叮當貓”送禮物,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師:“叮當貓”過生日,我們一起去商店買些禮物送給他,你們想買什么呢?
幼兒自由回答,教師隨機滲透“吃”、“穿”、“玩”的定義。
二、游戲“買禮物”,初步理解按物品的用途分類。
1、教師帶幼兒來到“自選商店”,觀察“食品區”、“玩具區”、“服裝區”,初步理解物品的分類。
2、幼兒自由購物,并互相說說:“我買了什么,有什么用”
3、教師以“看看小動物們都買了哪些禮物”的形式,幫助幼兒再次區分物品的用途。
4、隨機復習“1和許多”概念:每個小動物都買了一個禮物,合在一起是多少禮物(許多)。
三、游戲“送禮物”,學習將物品按類擺放。
1、教師啟發幼兒把禮物按吃的、穿的、玩的分別掛在樹上,邊掛邊說:“叮當貓,我送你xx,祝你生日快樂。
2、出示幾籃的禮物,進一步引導幼兒將其他的禮物按吃的、穿的、玩的分類擺放。
四、評價幼兒的操作,大家圍著“生日樹”唱生日歌。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十
1、通過送禮物等游戲的方式,認識大小標記及其特征。
2、學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大小。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1、大、小標記圖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類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兒人手一份、教師處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一、導入。
教師:今天,老師和小朋友玩個游戲。
我說‘請起立’,你就說‘我起立’;
我說‘請坐下’,你就說‘我坐下’,試試看好嗎?”
二、游戲。
1、教師:今天,有兩位客人和我們一塊兒做游戲。
(1)出示大娃娃。
這是大大,我們拍拍大大,對它說句話好嗎?
(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歡你!大大歡迎你!)。
“請起立”
“我們一起說‘大大力氣大、大大是個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動作)。
(2)出示小娃娃。
這是小小,我們也和小小打個招呼好嗎?
(小小你好!小小我請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
“請起立”“我們一起說‘小小力氣小、小小不鍛煉、小小吃小面包’…”
三、游戲:給大大、小小坐椅子。
1、教師:這兒。
有兩把椅子,看看它們一樣嗎?
(不一樣。一把大、一把小)。
我請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誰來幫助它們?”
2、小結: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要求:幼兒能在目測比較出禮物的大小后,將對應的送給客人,并能講一句話。
1、教師提供,個別幼兒進行。
(1)相同的兩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相同的三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3)從許多同類的東西中(每類3到4個)找出大小不同兩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每個幼兒將自己小籃里的禮物送給大大和小小。
3、將大大小小送回相應的家,幼兒在娃娃家游戲。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十一
1、學習觀察圖片,理解圖片中的內容。
2、能較清晰、完整地表述圖片的內容。
經驗準備:
幼兒認識老鼠、小兔、小松鼠、小青蛙、小豬等動物。
物質準備:
準備小禮物若干。
材料配套:
教育掛圖《領域活動語言老鼠阿姨送禮物》,背景底板、動物卡片(老鼠阿姨、小兔子、小松鼠、小青蛙、小豬)、房子卡片、小禮物若干。
1、出示房子圖片,引導幼兒想象房子里住著誰?
師:小朋友,你們看看這是什么呀?猜猜里面會住著誰呢?
2、出示教學掛圖。
引導幼兒觀察圖片中的內容,并大膽講述觀察到的內容。
(1)里面有誰?它在做什么?它的動作是怎樣的?(請幼兒模仿老鼠阿姨的動作,幫助幼兒學習詞匯"端")。
(2)老鼠阿姨手里會"端"著什么呢?(禮物)。
(3)她臉上的表情是什么樣的?(笑瞇瞇的)。
(4)老鼠阿姨端著禮物,笑瞇瞇的會說什么呢?(快來呀,誰要禮物,快來拿吧。)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掛圖:在一片美麗的.草叢中,有一座小房子,從里面走出了一位老鼠阿姨,它手上端著一盤的禮物。
(5)還會有誰會來呢?
3、觀察教學掛圖。
(1)有誰跑來拿禮物了?還有誰呢?
(2)教師小結:有……有……有……還有……(有小松鼠、有小兔子、有小青蛙、還有小豬)。
(3)它們是怎么樣來拿禮物呢?(跑來)。
(4)跑的動作是怎么樣的?請一個小朋友來模仿一下(小結:跑的很快,像飛一樣的,我們說它是"飛跑")。
(5)它們的表情又是什么樣的呢?;(引導幼兒模仿他們的動作表情)。
(6)邊跑邊說什么呢?("我們來了")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掛圖:聽到老鼠阿姨的叫聲,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還有小豬,他們邁開大步很快地飛跑過來,臉上非常著急,邊跑邊說:"我們來了!"他們可高興了。
5、利用背景底板,引導幼兒共同講述出示底板,教師邊逐一出示房子、老鼠阿姨、禮物、小松鼠、小兔子、小青蛙、小豬的圖卡,邊引導幼兒完整地講述。嘗試使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表述。針對幼兒掌握情況請個別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師再次提出問題:小動物拿完禮物會對老鼠阿姨說什么呢?(讓幼兒明白禮貌也很重要,拿完禮物要對老鼠阿姨說"謝謝!")。
6、分發小禮物出示準備的小禮物,告訴幼兒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禮物,引導幼兒體驗和分享受到禮物的快樂心情。
7、結束活動。
整個活動完整,幼兒掌握情況很好。通過活動發現教學掛圖太小了,不適合集體人數較多的集中教育活動使用,幼兒觀察起來有點困難。而本人在整個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為了達到讓幼兒完整掌握圖片內容,要求幼兒講述了4次圖片的內容,感覺有點重復了。又想在活動中能展現個體差異,讓幼兒嘗試了個人的講述,對幼兒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通過與其他老師的講評小結,發現其他教師給的在幼兒能完整講述之后,可以讓幼兒來表演整個講述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幼兒更好地掌握講述的內容,讓我的這個活動可以有一個亮點。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十二
1、通過送禮物等游戲的方式,認識大小標記及其特征。
2、學習用目測的方法比較物體大小。
3、有興趣參加數學活動。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1、大、小標記圖片、大小娃娃各一。
2、各類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兒人手一份、教師處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1、導入。“今天,老師和小朋友玩個游戲。我說‘請起立’,你就說‘我起立’;我說‘請坐下’,你就說‘我坐下’,試試看好嗎?”
2、“今天,有兩位客人和我們一塊兒做游戲。”
1出示大娃娃。“這是大大,我們拍拍大大,對它說句話好嗎?”(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歡你!大大歡迎你!)“請起立”“我們一起說‘大大力氣大、大大是個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動作)。
2出示小娃娃。“這是小小,我們也和小小打個招呼好嗎?”(小小你好!小小我請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請起立”“我們一起說‘小小力氣小、小小不鍛煉、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戲:給大大、小小坐椅子。
“這兒有兩把椅子,看看它們一樣嗎?”(不一樣。一把大、一把小)“我請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誰來幫助它們?”
小結: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要求:幼兒能在目測比較出禮物的大小后,將對應的送給客人,并能講一句話。
(1)教師提供,個別幼兒進行。
1相同的兩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相同的三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3從許多同類的東西中(每類3---4個)找出大小不同兩件東西,比較后,大的送給大大,小的送給小小。
(2)每個幼兒將自己小籃里的禮物送給大大和小小。
(3)將大大小小送回相應的家,幼兒在娃娃家游戲。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十三
1.學習手口一致點數3以內物體的數量,并說出總數。
2.能按點卡取出相應數量的實物。
3.體驗點數的樂趣。
1.動物圖片:小狗、小貓、小鴨。
2.天線寶寶和一個大蛋糕。
3.掛圖,點卡1—3。
4.音樂:生日歌。
1.手指游戲,初步感知3以內的數量。
2.談話導入。
3.出示圖片,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點數。
(1)依次出示圖片:一只小貓、二只鴨子、三只小狗,幼兒和教師一起手口一致地點數,引導幼兒說出總數。
(2)嘗試按動物的數量模仿動物叫幾聲。
4.出示掛圖,引導幼兒認識數量和點卡的對應關系。
(1)小朋友想不想參加天線寶寶的生日宴會啊?(老師示范點數糖。)。
(2)教師提出操作要求。
請小朋友按照袋子上的圓點取出一樣數量的糖,裝進袋子里,送給天線寶寶。
(3)幼兒操作,教師隨機指導。
(4)師幼共同點數驗證。
6.播放音樂,請小朋友給天線寶寶送糖并唱生日歌。
小班數學課教案及教學反思送禮物(實用14篇)篇十四
1、初步學習手口一致的點數3以內實物并說出總數。
2、學習從左到右排列實物。
3、體驗參加活動的樂趣。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手口一致的點數,說出正確的總數。
ppt(三只兔子、三根蘿卜、聲音)、橡皮泥、穿珠子、洞動板。
一、開始部分:熟悉1—5的數名。
手指律動:一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條毛毛蟲。
兩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剪刀。
三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叉子。
四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扇子。
五根手指變變變,變成一把小噴壺。
二、基本部分。
1、初步學習點數。
a、ppt聲音“我太喜歡你們的表演了!”ppt出示一只兔子。
教師提問有幾只兔子。(一只)。
b、ppt聲音“等等,我也來啦!”ppt再出示一只兔子。
教師提問:“一共有幾只兔子?”
師幼一起點數:12,一共有兩只兔子。
c、ppt聲音“哎,還有我呢!”出示第三只兔子。
師幼一起點數:123,一共有三只兔子。
2、集體練習點數。
a、出示兔子帶來的禮物,師幼一起點數有幾盒禮物。(3盒)。
b、分別打開三個盒子,并點數每盒中的禮物數量。(都是3)。
c、ppt出示三根蘿卜,請個別幼兒來點數老師送給小兔子幾根蘿卜,注意強調幼兒說出總數。
3、分組操作活動:
第一組,穿珠子(每個幼兒一份材料,2或3顆珠子。)。
第二組,橡皮泥(每個幼兒2或3塊橡皮泥。)。
第三組,洞動板(每個幼兒有三只兔子和三把青草。)。
三、結束部分。
教師小結,幼兒整理學具。
引導幼兒來點數周圍環境中的'物品數量。
本次活動利用同期進行的科學活動《小動物愛吃什么》,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通過點數幼兒喜歡的兔子以及兔子送來的三種禮物,到后來小朋友給兔子回禮,在故事情境中幼兒主動地反復練習點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