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讀史記心得體會500字 讀史記心得體會字篇一
先不談書中的故事,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他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隨后開始編纂《史記》。專心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漢武帝下獄并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出獄后歷經16年終于完成對史記的寫作。是司馬遷的堅持才有今天的鴻篇巨作,他的經歷不僅使人們得以在閱讀中思考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對待生活的各種矛盾與困境,而且對于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著無盡的啟發。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司馬遷那種堅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讓我明白了堅持的意義,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過后的光明。
在《史記》中,我敬孔子。禮崩樂壞,動搖不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決心和毅力;周游列國,顯示出孔子“仁者愛人”的胸懷;縱使棲棲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編訂《春秋》《詩三百》孔子將文明教壞的火種傳承,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孔子的思想照亮了萬古長夜。
在《史記》中,我憐李廣。張弓搭箭,躍馬瞋目;一代名將,李廣所向披靡,遠征匈奴,建功立業,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剛愎、獨斷竟與他的勛業一樣的鮮明,所以才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年遺憾……
在《史記》中,我佩荊軻。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涼慷慨;素衣單車,卷揚起凝重的長河落日。千金雖重,卻重不過荊軻的那份承諾;匕首雖寒,也難比荊軻炯炯目光。一劍,承載國之重負;一歌,詠盡生死離別;一笑,彰顯英雄本色。
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史記》既是對先秦文化的重要總結,也是后人了解西漢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史記》不論是在中國史學還是中國文學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不僅如此,《史記》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上的影響力,可以說從古至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本書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響是,《史記》對于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個實實在在的個體的精神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秀人物、脊梁人物在支撐中華民族大廈的過程中起到了中堅作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所展現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消逝,也沒有隨著歷史的過去而凝固,相反它經過不斷的“揚棄”“凈化”成為了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 不僅是我們在精神上、美學上的享受,更能以史為鏡,古為今用。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既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呼吁更高層次的民族精神,為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讀史記心得體會500字 讀史記心得體會字篇二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全書共有五十余萬字,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他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刻畫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揭示了歷史變化的規律。
在本書中。我有一個最喜歡的人物,那就是藺相如。他的機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深明大義令我折服。
戰國時期,和氏璧流落趙國,并歸趙王所有。不久,秦王在給趙王的信中表示,愿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這下,趙王可犯了難:換吧,怕這秦國耍賴不給城池;要是不換吧,怕也不成。如果秦國以此事作為把柄與趙國交手,那后者定不是強秦的對手。于是,趙王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此事。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繆賢推薦了他的門客藺相如。藺相如到達秦國后,秦王在章臺接見了他,可秦王一得到和氏璧嘴就咧到了耳根,卻一點都不記得他的許諾。藺相如看到此情此景,計上心來。他謊稱玉有瑕疵,于是就拿回了和氏璧假裝要指給秦王看。
誰知,藺相如一拿回和氏璧就說:“大王根本沒有交換的誠意,所以我要收回這塊玉,如過您要硬搶,那我的頭和玉就先撞碎在柱子上!”
秦王擔心玉,便把地圖上的十五座城池指給藺相如看。藺相如又道:“我們趙王為了表示對玉的誠意,特意齋戒了五日,那么您也該表示誠意齋戒五日。”秦王答應后,藺相如就命人秘密地把玉送走了。
五天后,藺相如說明玉已回趙國,并對秦王說:“請您派人向趙王要回和氏璧,趙王定是依您。那您先將城池交出來吧!”秦國當然不依,只好就罷。
為了表彰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趙王封他為上大夫。為此,大將軍廉頗很不服氣,他想:“老夫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才博得此名號。他藺相如就是個鼠輩,僅憑他那三寸不爛之舌,能贏得了我嗎?”這件事傳進了藺相如耳里,不知為何,他聽后總是避著廉頗。廉頗得意極了。可后來,他又得知藺相如不是怕他,而是因為他們不能互相矛盾。秦國對趙國之所以有所顧忌,是因為有他們兩個在。他們兩個要是互相矛盾,那么秦國就能趁虛而入,趙國也就不保了。廉頗為了向藺相如請罪,于是就赤著上身,綁著荊條向藺相如請罪。誰知,藺相如不但沒有怪罪他,反而和他成為了知心朋友。
“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都是關于藺相的故事,在《史記》中還有很多與他一樣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古人云:“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喜歡這本《史記》,更喜歡學習書里面的故事。
讀史記心得體會500字 讀史記心得體會字篇三
尊敬的各位評委,敬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很榮幸能參加這次演講比賽。
一本文學名著,凝結著前人的多少心血。當我翻開這本陳存的《史記》時,心中充滿了無限的遐想。我敬孔子的學而不厭,直道而行;燕子的樂觀豁達,處其自然;畏項羽的霸氣;服吳起的聰明才華;悲韓信的成敗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今天我要向大家講述一個小人物所創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故事。
陳勝,陽城人,自涉。陳涉年輕時,曾受雇幫人種地,做累了就跑到田埂上休息,心頭憤憤不平。過了很久,陳涉說道:“如果將來誰富貴了,我們彼此都不要忘了誰。”可是幫傭的伙伴們卻笑著對他說:“你只不過是一個受雇幫人種地的人,有什么富貴可言?”陳設嘆息著答道:“唉,像燕雀這種小鳥,哪里能知道鴻鵠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七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征調巷左邊的貧民去防守漁陽,一共九百個人駐扎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編入此次征發的行列中,并且當上了屯長。恰巧天下大雨,道路不通。如果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當時秦朝的法律規定,這九百個人是都要被處死的。陳涉和吳廣商議該怎么辦,陳涉便說道:“如果逃走也是死,起義并干一場大事業也是死,倒不如選擇后者。”他們認為,天下百姓受秦朝的殘害已久,起義反秦肯定會有很多人響應。他們把大家號召起來講明了道理,并說:“大丈夫不死便罷,要死就要名揚后世!王侯將相難道都是祖傳的嗎?!”大家聽后,情緒激昂,一致贊同起義。
從這之后便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爆發后,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軍隊迅速壯大,陳勝自立為王,并建立了“張楚”政權。最后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秦朝已經搖搖欲墜,并有力的鼓舞了后世人民反抗殘暴統治。
陳勝少有壯志,不甘平庸,后來終成就大事。可見,在少年時期所形成的個性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只要我們有自己的思想,并有一顆實現理想的心,我們終能走上人生的頂峰,當我們回顧人生時,便欣然無悔!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