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演講稿需要通過朗讀和練習來達到口語流利、語調自然和表達自如的效果。如果你正在準備一場學生演講,不妨參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建議和啟示。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一
1945年董存瑞參加了八路軍,他工作進取、做戰勇敢,先后立過四次大功,得過三枚獎章。1946年他光榮地加入了.....。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城的戰斗中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藥包,右手拉開導火線,與敵人同歸于盡,為勝利開辟了道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董存瑞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二
1947年1月18日清晨,國民黨對侯河地區進行“掃蕩”。周銀海發現敵情后,立即通知鄉干部,為了掩護這些鄉干部撤退,周銀海挺身而出,將敵人引開,自我卻英勇被捕。敵人逼他供出誰是...干部和干部家屬,周銀海堅定地說:“我不明白!”。敵營長命令士兵把周銀海按倒跪在地上,一邊壓杠子,一邊要周銀海說出誰是...,直至把周銀海壓昏過去。在敵人的酷刑下,周銀海一次次昏迷過去,可是始終沒有屈服。敵人將全村鄉親集合在曬場上,把周銀海帶到人群面前,要他當場指認誰是...干部和干部家屬。周銀海環視四周,大聲喊:“鄉親們,解放軍必須會打敗反動派!”敵人見無計可施,就放出狼犬,將周銀海身上的肉一塊一塊地咬下來。周銀海始終沒有屈服。敵人一無所獲,就將周銀海拖到曬場槍殺。剛滿14周歲的周銀海壯烈犧牲!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三
抗日戰爭時期,冀中白洋淀有個聰明勇敢的男孩叫張嘎。在鬼子的一次突襲中,張嘎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被鬼子打死和八路軍偵察連長鐘亮被抓,所以悲痛欲絕,決心報仇,毅然出發去尋找打鬼子的游擊隊伍。在路上,他誤把游擊隊排長羅金保當作漢奸,想繳他的槍而鬧出笑話。之后,人小鬼大的張嘎繳了胖翻譯的“真家伙”。為了不讓隊長把槍收回去,他竟動了“嘎”氣,將槍藏到了老鴰窩里。經過區隊長的教育,張嘎認識到自我的錯誤。在一次戰斗中,他受了傷在老鄉家里修養。在游擊隊攻打敵人崗樓時,他偷偷從老鄉家里跑回參戰,不幸在進城偵察時被捕。在敵人面前,張嘎剛強不屈,并在戰斗中逃了出來,并配合游擊隊拔掉崗樓,救出鐘亮。戰斗勝利了,區隊長代表部隊表揚了張嘎,獎勵給他一支真正的小手槍。張嘎最終成了一名出色的小偵察員。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四
1952年12日12時左右,美軍盲目發射燃燒彈,其中一發落在他潛伏點附近,草叢立即燃燒起來,火勢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條水溝,只要他后退幾步,就勢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將火苗撲滅。但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五
原名劉堅,1927年間,由于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他屢建戰功,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畬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前進,由于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土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后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六
敬的教師們,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好!
當您走進坐落河北隆化縣城的一座勇士陵寢,一個場景立刻會議現眼前―――身著戎衣的他,昂首闊步,左手高擎炸藥包,右手緊握擺開的導火線,英勇無畏,氣貫長虹……他就是年僅19歲的,全國聞名戰斗英豪、榜樣共產黨員董存瑞。
今日,就讓咱們在勇士的銅像下,回到1948年5月25日的戰場…。
那天下午,董存瑞地點的六連正對隆化中學建議第2次總攻。俄然,敵人的機槍像暴雨般橫掃過來,把兵士們壓在一條土坡下面,抬不起頭來。本來,這是隆化中學東北角橫跨旱河的一座橋上噴出來的6條火舌。奸刁的敵人,在橋上修了一個偽裝得非常奇妙的暗堡,攔住了我軍沖擊的路途。這時,董存瑞和戰友們紛繁向連長請戰,要求把這座橋型暗堡炸掉。但爆炸手們都無功而返。董存瑞看到戰友的傷亡,再次挺身請戰。“你現已幾回完結爆炸使命了……”不容副連長說完,董存瑞搶著說:“我是共產黨員,我的使命不只是炸幾個碉堡。現在隆化還沒有解放,怎么能算完結使命呢?”副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對董存瑞說:“好,你去吧,千萬要注意蔭蔽。”董存瑞緊攥拳頭說:“定心吧,不完結使命就不回來!”
董存瑞挾起炸藥包,彎著腰沖了出去。橋型暗堡里,敵人的機槍越打越緊,子彈帶著尖銳的嘯聲,從他耳邊掠過。但董存瑞冷靜機敏,仍在忽左忽右地爬著。敵人的機槍打緊了,他就伏下不動。敵人的機槍稍一停,他就飛似的向前躍進幾米。俄然,敵人的機槍又會集朝他打過來,他的腿受了傷,鮮血直流。但他仍抱著炸藥包猛沖到橋下。這橋離地面有一人多高,兩旁是磚石砌的,沒溝、沒棱,哪兒也沒有安放炸藥包的當地。如果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著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東西替代火藥支架。怎么辦?董存瑞急得直攥拳頭。
這時,死后響起了響亮的沖擊號聲,總攻的時刻到了。大批的部隊像潮水般地涌了上來。橋型碉堡上的磚頭一塊塊被推開了,子彈像急雨一般向沖擊部隊射去。董存瑞昂首看了看橋頂,又看了看死后一個個倒下的戰友。不可,有必要立刻把暗堡炸掉,不然有更多的戰友要倒下,也會影響整個戰爭。想到這兒,董存瑞當機立斷地將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橋中心,左手托起炸藥包,緊緊貼住橋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線,巍峨聳立,文風不動,像是一尊雕塑。就聽董存瑞大聲喊道:“為了新中國,沖啊!”霎時間,一聲巨響,地動山搖。敵人的橋型暗堡被炸得破壞。
此刻,我的耳邊響起了一個聲響:“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豪的鮮血染紅了她。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豪的生命開鮮花。”歌聲回旋在陵寢的上空,也繚繞在咱們每個人的心中。
謝謝我們!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七
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一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并寫了一封信準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頭插了雞毛,明白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里,細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后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海娃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八
大家好!我叫梁貝寧,來自208班。
在這里我想問同學們一個問題:你珍愛你胸前的紅領巾嗎?——我今天演講的題目就是《我愛紅領巾》。
我們都聽老師說過,紅領巾是五星紅旗的一角,是烈士鮮血染成的。紅紅的領巾里,有著許許多多革命英雄的故事。我最感動的是那些少年抗日英雄的故事:
十三歲的王樸,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當敵人用刀架在他脖子上時,他視死如歸,高喊著“誓死不當漢奸”的口號,和他的媽媽一起倒在了血泊中。
十二歲的兒童團長海娃,每天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監視著敵人的活動。有一次,他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勇敢周旋,歷盡千難萬險,雖然身受槍傷,但終于成功地將雞毛信交給了八路軍叔叔。
放牛郎王二小的故事已被人們傳唱了六十多年:王二小是兒童團團員,當日本鬼子又來掃蕩他的家鄉的時候,他趁著鬼子迷了路,故意將他們帶進八路軍的埋伏圈。鬼子發現上當后,先是殘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個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大石頭上。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沖下來,全部消滅了敵人,幾千老鄉終于得到了安全。可是,我們年僅十三歲的王二小永遠睡在了冰冷的山間,他的鮮血染紅了美麗的山谷。
十三歲、十二歲、十三歲……他們不都是孩子嗎?可正是這些年幼的孩子,為了保家衛國,和無數革命先輩一起走在了最前線。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才讓五星紅旗在共和國的天空里迎風招展!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回想起先烈的故事,撫摩著胸前的紅領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都是沐浴著共和國陽光的孩子,我們一定要牢記革命先輩的遺志,愛祖國,愛人民,好好學習,爭做優秀少先隊員,為紅領巾增光添彩!
紅領巾,我愛你!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九
“牛兒還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聽著這首優美而熟悉的歌曲,你一定會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動人故事吧,但你知道他是哪里人嗎?讓我揭開這個謎吧!
王二小,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王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余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晉察冀日報》報社的工作人員和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于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后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山頂的報社武裝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記者方冰對此事進行了采訪,并結合他平時采訪的其他故事,與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發表在1942年的《晉察冀日報》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來,王二小的故事被編進了小學課本,二小成了千千萬萬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1941年農歷九月十六,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在南河灘,八路軍和老鄉得到了安全。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犧牲后,他的英雄事跡傳遍了解放區的每一個村莊,感動著每一個老鄉。
老師,同學們,我的故事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十
大家好!
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中國共產黨黨史。這次學習讓我從思想到靈魂都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最先進的思想、最偉大的理想和最崇高的事業洗禮。
通過學習我們黨的光輝歷程,重溫我們黨從成立以來,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勛。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一名黨員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時發揮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做到:
要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光講大道理不行,沒有精湛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先鋒和模范作用也就顯現不出來。教學中要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入手,進行有效備課模式,放開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充分利用好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形成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
做一個優秀的黨員,在本職工作崗位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要求奉獻比別人多一點。我們講奉獻,是指為了黨的事業、集體利益,不計報酬,不在乎金錢、地位和榮譽,發自內心地去為社會和他人做一些事。誰能真正做到奉獻比別人多一點,誰就能得到大家的承認和肯定,他的先鋒模范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同樣,作為黨員教師要把愛獻給學生。對學生的愛是多方面的,在他們的生活需要我們的關懷,他們的學習需要我們去關心,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需要我們去幫他們克服,對學生的關愛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去做,就一定會成為學生的心目中的好老師。
總之,作為黨員教師,要發揮先鋒和模范作用,就要在業務上能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業務比別人精一點,工作效果比別人高一點,貢獻也就會多一點、大一點。
謝謝大家!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十一
王璞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伙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為了對付鬼子掃蕩,民兵大搞地雷戰,王璞不僅僅學會了布雷,還學會了造雷。1943年春天,鬼子掃蕩到王璞的家鄉,王璞和鄉親們躲進山里。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璞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帶給的名單,讓村干部、干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璞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支和彈藥藏在哪里。王璞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制造了又一齊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璞、王璞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十二
演講稿。
是進行演講的依據,是對演講內容和形式的規范和提示,它體現著演講的目的和手段。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感人的革命故事演講稿,希望你喜歡。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這是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吉鴻昌18歲加入馮玉祥的隊伍,開始戎馬生涯,他有膽有謀,作戰勇敢,他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國民革命軍的“鐵軍”。吉鴻昌不愿替蔣介石打內戰,他堅決抗日,盡力為共產黨工作。蔣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鴻昌從天津被押到北平。剛一下車,敵人就給他看一份電報,上面寫著“立刻處決”四個字,妄圖嚇唬他,要他投降。吉鴻昌看了,平靜地說:“行啊!你們什么時候動手?”
有一次,反動頭目何應欽親自審問,要吉鴻昌招出抗日活動的秘密。吉鴻昌把眼睛一瞪,大聲說:“抗日是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蔣介石和你們,跟日本勾勾搭搭,盡干些禍國殃民的壞事,才有見不得人的秘密。”何應欽被罵得張口結舌,惱羞成怒。敵人用盡毒刑,把吉鴻昌打得遍體鱗傷。直到臨死前一夜,吉鴻昌還在獄中宣傳抗日。有人勸他休息一下,他說:“我就要永遠‘休息’了,你讓我多宣傳幾句吧!”
就義那一天,吉鴻昌像出門散步一樣,從容不迫地出發了,在刑場上,他對特務說:“告訴你們,我為抗日死,可不能跪下挨搶,我死了也不能倒下!”
“你說怎么辦呢?”特務們有些害怕了。“給我拿把椅子來,我得坐著死。”
椅子拿來了,吉鴻昌厲聲地對那個拿槍的特務說:“我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槍。”“那你說怎么辦?”那特務渾身發抖地說。
“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那特務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發抖地舉起槍。吉鴻昌瞪起兩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
槍響了,吉鴻昌同志為革命事業壯烈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卻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
原名劉富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縣的一個中農家庭。她8歲上村小學10歲起參加兒童團。14歲她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并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少數武工隊堅持斗爭,大批干部轉移上山。當時,也接到轉移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斗爭。這位年僅14歲的女共產黨員,在已成為敵區的家鄉往來奔走,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工隊打擊敵人。
云周西村的反動村長石佩懷,為閻錫山軍派糧派款、遞送情報,成為當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配合武工隊員將其處死。閻錫山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實施報復行動。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云周西村,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后,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毛澤東在指揮全國戰局之余,為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是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她憑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在鍘刀面前堅貞不屈,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恰恰是共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叫楊琴,今天我為大家演講的題目是“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在空前高漲的“。
兩學一做。
”活動中,能有機會在這里與大家共同學習“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意義,是組織上對我的信任與培養,是同志們對我的鞭策與鼓勵,讓我感到重任在肩,斗志昂揚,同時也讓我感到前途光明,信心百倍,為此特向大家表示最真誠的感謝,并致以崇高敬意!
斗轉星移,中國共產黨在艱難與曲折中走過了95個春秋,在這悠悠歲月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華兒女書寫了一幅壯麗的紅色經典畫卷,孕育了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染成的紅色基因。凝神靜思,我們看到了革命先烈們為抵御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而前赴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場景。當我們一次次聆聽父輩們講述那些紅色英雄故事,當我們一次次捧讀那段艱難與輝煌的歷史,當我們一次次瞻仰那些灑滿烈士鮮血的革命遺址,無不激情澎湃,熱淚盈眶。
凝望貴州,紅軍長征從這里走過,遵義會議熠熠生輝,四渡赤水聞名天下。
耳聞貴州,紅色故事接輩流傳,光榮傳統代代頌揚。
20xx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遵義時作出了“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殷切囑托。隨后,省委書記陳敏爾要求,遵義要把傳承紅色文化作為最大的使命擔當。
是啊!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的源頭是新時期提高黨的戰斗力,增強黨的免疫力,強化黨的創新原動力,傳承紅色基因,就是要在重溫紅色經典的基礎上,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讓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期彰顯時代價值和內涵。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傳承紅色基因的時代先鋒,他們以自己的言行向世人展示了黨性的溫度,展示了紅色基因的力量,展示了紅色信仰,展示了革命傳統的時代特色與信仰力量的新高地。在他們身上我們能找到一種永不退色、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作為官渡的一員,我感受到的是一份繼往開來的責任,一股與時俱進的力量。自工作以來,讓我最刻骨銘心的是去年的那一場雪,村里破舊的瓦房,孤獨的老人,被雪壓斷的竹子,因凝凍而無法通行的道路,在這樣惡劣的天氣狀況下,黨委政府率領我們所有干部下鄉搶險救災,送物資、送溫暖。無論山路有多崎嶇,無論雪路有多滑,當把棉被送到群眾手上,看到他們臉上舒緩的笑顏,我感覺自己一點兒也不冷了,心是溫暖的,整個人都是溫暖的。20xx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年,扶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吹響中華大地,我們都應該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是對紅色基因的最好傳承。
作為一名黨員,我將責無旁貸,用滿腔熱血傾出我的奉獻,用無悔青春書寫我的忠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始終秉承“不以事小而不為,不以事雜而亂為,不以事急而盲為,不以事難而怕為”的工作理念,兢兢業業,腳踏實地,扎實做事,立足本職,全心全意地服務好百姓,解決好群眾關心的事,做有信仰、有擔當、有情懷、有氣節的干部,力爭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生活在這片紅色沃土上,我們就應該像堅挺屹立的竹子般生活,要有無人賞高節,徒自抱貞心的覺悟,要有貞資曾冒雪,高節欲凌云的干勁,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我堅持要做一個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的干部,在為人民服務的長遠道路上,無論遇見什么艱難險阻,我都要有竹子一般的信念: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革命故事學生演講稿(優秀13篇)篇十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
這是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他的故事。
吉鴻昌18歲加入馮玉祥的隊伍,開始戎馬生涯,他有膽有謀,作戰勇敢,他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國民革命軍的“鐵軍”。吉鴻昌不愿替蔣介石打內戰,他堅決抗日,盡力為共產黨工作。蔣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