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的制定是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的基礎,它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接下來將分享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寫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朗讀感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抓住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在訓練語言文字的同時,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感。
一、復習導入。
2、交流。
二、學習課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師:是啊,當波蘭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沙皇俄國手里時,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忍痛離國(相機板書:忍痛離國)就在肖邦離國祖國波蘭的途中,發(fā)生了感人的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請同學們輕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說。(相機板書:師生送別)
3、在這深情離別的時刻,文中哪個畫面最令你感動?再去讀讀第二自然段,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來。
4、交流:
(1)“在城郊,馬車突然被一大群人攔住,原來是肖邦的老師埃斯內(nèi)爾和同學們來為他送行。他們站在路邊,詠唱這埃四內(nèi)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出示:“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
師:我想,同學們的千言萬語,都化作了那首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歌詞。出示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志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愛/”
師:讀歌詞,說說你從中讀出了什么?(依依不舍、濃濃的愛國之情)
師:讓我們將這依依惜別的情感,濃濃的愛國情讀出來。(指名讀、齊讀)
(2)“埃斯內(nèi)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啊!”
師:你能讀好這段話嗎?從中你又讀出了什么?(深厚的師生情、滿腔的愛國情)
指導朗讀。
(3)“這時,埃斯內(nèi)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fā)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
師:如果沒看課文,你覺得埃斯內(nèi)爾送給肖邦的特殊禮物會是什么?為什么?
師:埃斯內(nèi)爾為什么把波蘭的'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從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告訴弟子,時刻不要忘記自己的波蘭人,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用心良苦)
5、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又是怎么表現(xiàn)的呢?引讀:當老師和同學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為他送別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埃斯內(nèi)爾把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作為特殊禮物送給他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銀杯時,肖幫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肖邦始終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他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老師和同學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拿出紙和筆,將肖邦心中所想說的話寫下來。
6、交流。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3-4自然段)
師:肖邦帶著對祖國的千般依戀,對老師和同學的萬般不舍,登上馬車,離開了波蘭首都華沙。可是,就他離開祖國的那幾天,發(fā)生了一件令他悲憤欲絕的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
1、自讀思考。
2、交流。追問:什么叫悲憤欲絕?肖邦“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悲的是起義失敗,波蘭人民又將陷入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憤的是沙皇俄國的侵略暴行)從中你讀出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
3、欣賞《革命練習曲》片斷。
4、默讀第四自然段,說說讀懂了什么?(肖邦廢寢忘食地工作,沒了時間的概念)
5、師:就是在這樣一種忘我的工作狀態(tài)下,肖邦還在時刻思念著祖國。(相機板書:日夜思念)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5-6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說說肖邦躺倒在病床上的原因?
2、師:作者在這時用了“終于”一詞,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4、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住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1)、你覺得這句話應該怎么讀?為什么?
(2)、個別讀,齊讀。
5、引讀第六自然段。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相機板書:與世長辭)
(1)、從這個“才”字中,你讀出了什么?(惋惜、傷感)
(2)、個別讀,齊讀。
五、總結(jié)全文。
1、今天,我們一起走近了波蘭大音樂家肖邦。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覺得肖邦是個怎樣的人?(愛國、富有才華、酷愛音樂)
2、針對板書總結(jié)。是啊,肖邦的愛國就體現(xiàn)在他忍痛離國時的滿懷悲憤,體現(xiàn)在師生送別時對祖國的無限依戀,體現(xiàn)在徹夜工作時對祖國日夜的思念,更體現(xiàn)在與世長辭前的深情囑托。同學們,讓我們滿懷著對肖邦的敬意,再次齊讀課題—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
六、布置作業(yè)。
1、搜集有關(guān)肖邦的小故事,準備交流。
2、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二
上周,我校有效語文課堂教學過關(guān)活動在三位骨干老師精彩獻藝中拉開了帷幕。武高云老師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的課堂教學,向我校全體語文老師詮釋了“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為我們構(gòu)建出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教學組織有著很強的示范性,同時,這堂課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骨干教師過硬的教學內(nèi)功和語言素養(yǎng)。我認為,這節(jié)課不僅具有有效性,還具有藝術(shù)性。
一、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定位準確,為有效、高效的教與學奠定了方向。
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課文教學主題是“心中有祖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其中的一篇記敘性散文。高云老師根據(jù)這篇課文的特點和單元訓練的情感目標,把研讀課文“別離祖國”、“埋頭創(chuàng)作”、和“將心臟帶回祖國”這三個自然段作為教學重點、難點,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展開和延伸都重點建立在這三個自然段上,且步步深入,層層提升,直至學生在認識主人翁崇高人格的基礎上,也使自己的愛國之情得以加強。
二、教學重點的突破,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使得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變得水到渠成,教學方法樸實而有效。
如對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學習,高云老師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肖邦愛國的思想根源。老師從此節(jié)中肖邦情感變化的兩個詞“感動”、“激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發(fā)現(xiàn):是什么讓肖邦感動?又是什么讓肖邦激動呢?從而抓住了層次性很強的內(nèi)容“詠唱送別曲”、“深情叮囑”、“贈送泥土”,并透過內(nèi)容讓學生品析到,這不是普通的送別,而是祖國和人民對肖邦的真切囑托和深切希望,這使得肖邦的別離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正是因為對祖國的愛和不舍,肖邦才淚水“盈滿眼眶”,“鄭重”接過泥土,“回首望了望”華沙城,“疾弛而去”,同學們找出的這些詞句,加之他們的理解、匯報和真心朗讀,讓我們感覺到,同學們已能聽到肖邦的心跳了。
再如對肖邦愛國行為這一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抓住引導對“悲憤憂慮”、“徹夜工作”這些關(guān)鍵詞語的理解與交流,再從詞深入到句子,到段落,再發(fā)散延伸,讓學生逐漸感悟到肖邦在國外18年,心卻留在祖國。而對于“把心臟帶回祖國”這部分的教學,高云老師又引領學生扣住對“緊緊”、“喃喃”這對力量色彩矛盾的詞語的研析,讓學生真正能穿越時空,清晰地看到一個年青而偉大的愛國音樂家的高尚靈魂。
高云老師就是用以詞為作眼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章及中心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構(gòu)建,始終植根在具體的語言文字這個基礎上。
三、突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有效權(quán)力交給了學生。
縱觀教學的全過程,學生對于文字的理解,對于語意的感悟,對于中心的突破,都是教者經(jīng)過巧妙地引領,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讀文章,找詞句,談理解,想畫面,悟中心,有感情朗讀,背誦,直至對肖邦18年工作情景的細化和延伸說話,以及“他就是這樣的人”的主題寫話環(huán)節(jié),課堂上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角,老師只是在傍白。課堂容量大,學習環(huán)節(jié)緊密,學生時刻處于有效而緊張的訓練氛圍中。這正是小學高年級有效、高效語文課上學生應具備的學習狀態(tài)。
四、把課文作為載體,基于課文,同時拓展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想象,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
課文對于肖邦在法國18年的創(chuàng)作生活作墨不多,但很感人,這一節(jié)又是文章的重點。文中的“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作曲、彈琴”“他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這些文辭蘊藏的漲力很大,想象空間很廣闊。高云老師抓住這一契機,鼓勵學生想象說話,想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身體狀況下,肖邦總在為國創(chuàng)作。這一說話環(huán)節(jié)的安排,一下子就讓人物形象變得更為豐滿起來,中心變得更為鮮明起來。類似這樣的拓展還有幾處。我認為這種教學環(huán)節(jié),它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方向,它在告訴我們語文老師,要把語文書作為教學的載體,同時要善于利用這一載體引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訓練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不能教死書。
五、富有文彩的和激情的語言,營造了語文課學習的最佳氛圍,使得語文課具有區(qū)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的文化品昧。
高云老師的教學語言凝煉、精美,包含情感,富有文彩。這正是小學高年級語文老師崇尚的語言特色和文學修養(yǎng)。有人喜歡家常話,但我更喜歡文學語言。我發(fā)現(xiàn)高云老師整堂課的教學語言的組織,對發(fā)展學生語言來來說就是一種示范,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學。如對找課文重點詞的提問方式:“哪些詞語引起了你的注意?”“哪些詞語一下子闖入了你的眼簾?”等,問話方式富有變化,保鮮!再如,當高云老師結(jié)合課文特點用音樂來渲染學生讀文情感時,老師在一邊獨白:“這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這催人奮進的旋律,這是悲痛中的憤怒,憤怒中的吶喊,吶喊中的抗爭啊!”我想老師的這段獨白給學生搭建了走進音樂,走進課文,走進主人翁的橋梁,這種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文字,也會讓每一個有情感學生的心和主人翁的心共同博動。
再如,在導入過渡學習第5節(jié)時,老師深情朗誦:“18年忘我的工作,四處奔波,疲勞加上憂憤,使得這位天才音樂家病倒了,彌留之際,他有多少話要說,又有多少話想說啊,但是他只說了一句話。”這樣的過渡一下子就能讓學生帶著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把目光和心定格在反映課文靈魂的這句話上“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類似這樣撞擊心靈的語言有很多,它讓我們感到語文課是一門藝術(shù)。
這里,我想提兩點想法:
一、對于第二節(jié)的背誦,在組織形式上可不可以把它同對主題的理解扣連在一起,是否可以先這樣引領背誦:愛斯內(nèi)爾兩次叮囑,在肖邦聽來如同烙印,深深刻在心上,因為這叮囑不僅是老師的,更是祖國和人民的,讓我們和肖邦一起記住它,能行嗎?試試看。這樣就把背誦的目的性提升了,而不是為了背誦而背誦。
二、課文第5節(jié)是文章的靈魂,無論內(nèi)容或思想都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可以從前面的教學中挪點時間來,加強朗讀和感悟,讓同學們記住這讓全世界的愛國人士為之動容的聲音“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三
1、知識目標:學習分析詩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2、能力目標;分析詩歌以平凡而新穎的意象表達對祖國的熱愛。
3、情感目標:誦讀詩歌,感受并學習詩人熱愛祖國的激越情感。
分析詩歌意象運用的特點。
引導學生結(jié)合詩人的經(jīng)歷把握詩歌的象征意義。
比較法、啟發(fā)法。
設計思想:
本課從相同題材詩歌的比較入手開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詩的情感發(fā)展脈絡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點。同時,如何解析朦朧詩的朦朧,引導學生認識這類詩歌的特點,學會分析鑒賞這樣的詩歌,也是這節(jié)課的重點,即從分析本詩意象的象征意義。另外,本堂課的學習重在對學生啟發(fā)引導,引導他們讀更多的詩歌作品。
一、導入:
1、你知道現(xiàn)代詩與當代詩怎樣劃分嗎?
明確:以49年為界,并順勢講述當代詩的發(fā)展狀況。
2、朦朧詩人強調(diào)詩人的主觀感覺世界,大量采用虛寫法,使詩由具體變得抽象,追求詩的內(nèi)在旋律;選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時空秩序,捕捉瞬間感受,運用跳躍性的結(jié)構(gòu),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讓人讀起來不那么明晰易懂。他們的.代表有舒婷、顧城、北島等人。
二、誦讀:
1、引導學生以本詩比較《我愛這土地》和《贊美》,體會它們內(nèi)容風格的區(qū)別。
2、導讀:三者均情感摯烈。但《我愛這土地》低沉而一氣呵成,《贊美》意象繁復而情緒復雜,較《我愛這土地》情感高昂。本詩前二節(jié)情緒低沉,后文則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變化。
3、學生誦讀詩歌,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而給予指導。
三、分析詩歌:
1、你讀詩歌的第一節(jié)有什么感覺?感覺源自意象,“老水車”、“礦燈”分別會出現(xiàn)在哪能里,它們可能會象征著什么?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具體分析。
明確:“老水車”、“礦燈”會出現(xiàn)在鄉(xiāng)村與廠礦。“破舊”的修飾加重了“老水車”的不堪狀況,但它“數(shù)百年”來沒有停止地“疲憊”地工作。由此,中國農(nóng)業(yè)的窘迫艱難顯現(xiàn)一斑。“礦燈”是用來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這里,它仍用來照明,“照你在歷史的隧道里蝸行摸索”,幾個修飾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表現(xiàn)了“你”的艱難、沉重,這恰正是中國工業(yè)的寫照。“稻穗”、“路基”分別強調(diào)各自所指,“干癟”、“失修”的修飾則表明了收獲的空洞、貧困的程度。“駁船”是一種船的稱呼,也不妨理解為班駁的船。“淤灘”是河灘,“淤”的修飾自然緊緊困住了船,如何掙脫這困境?“——祖國啊!”災難深重的祖國、貧困的祖國啊!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這首詩的第一節(jié)頗像《贊美》的第一節(jié),舒婷會怎樣把握下面內(nèi)容呢?
明確:她會如同穆旦一樣寫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尋找一個農(nóng)夫嗎?不,舒婷的表達是獨特的:“我是貧困,我是悲哀”對上節(jié)詩作了總結(jié)。下文“希望”是那么摯烈,但它也是那么強烈的刺激著我們。“——祖國啊!”這呼喊是為祖國有了希望而不能實現(xiàn)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詩歌的第三節(jié)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情感?
明確:“蛛網(wǎng)”、“胚芽”、“笑渦”、“起跑線”、“黎明”。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鮮,那么富有朝氣,那么微妙地傳達著喜悅的出現(xiàn)。這就是祖國,“簇新”的祖國,“噴薄”而出的祖國!“——祖國啊!”這是為祖國的覺醒振興的呼喊!
難點:“蛛網(wǎng)”是纖細的,可它存在。“神話”是縹緲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組合是為了敘述“簇新的理想”,應該說這是為了從一二節(jié)過渡到下文。
4、詩歌的用意表達在這里已經(jīng)很振奮人心了,但詩人沒有停筆,而是繼續(xù)深入表達。你看看詩人是怎樣顯示思想的深邃的?請結(jié)合詩文具體分析。
明確:詩人進一步表達自己與祖國血肉相連的關(guān)系,表達自己為祖國甘于獻出生命。詩歌先從“我”的微小談出自己是祖國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又以“我”的龐大表達自己不會與祖國分離。接著以“乳房”這一意象真誠的把祖國比為母親,這樣二者的關(guān)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騰”幾種狀態(tài)的“我”,寫出了我的成長過程。我既然成長起來了,那么我就要為祖國的“富饒”、“榮光”和“自由”而奮斗,甚至獻出生命。此時,詩人的情感達到了頂峰,“——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是詩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熱愛。
5、請學生談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從而了解詩歌意象象征的朦朧,體會朦朧詩的特點。
6、小結(jié),并請學生再誦讀詩歌。這之后,請學生比較與《我愛這土地》和《贊美》在意象的運用上有什么區(qū)別。
明確:意象的平凡而新穎、內(nèi)涵豐富是這首詩的特點。
四、擴展閱讀:
提供閱讀材料《致橡樹》,請學生講析,并朗讀舒婷的其它詩歌。
五、作業(yè):
1、對《致橡樹》的意象進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查找其他朦朧派詩人的作品,閱讀品味。
六、板書設計:
舒婷。
意象新穎。
象征豐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2、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泥土為什么是特殊的禮物,肖邦為什么要把心臟帶回祖國,兩者之間有什么必要的聯(lián)系。
2、深刻體會肖邦對祖國的摯愛。
教學準備:小黑板摘抄兩段話:一是肖邦的遺言,二是老師的臨別囑咐。
教學時間:兩教時。
1、審題自學,初步明了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弄清肖邦外出原因。(是戰(zhàn)斗還是逃避)——(英雄—懦夫)。
教學設計:
一、初讀課文,了解大義。
2、自由讀課文:讀通句子,將課文讀正確。
3、分節(jié)讀課文,在歸納節(jié)意的基礎上,練習分段、合并段意。
(1)不得不離開祖國??????(2)帶著泥土,離開祖國。
(3)思念祖國,忘我工作???(4)與世長辭,請求將心臟帶回祖國。
4、歸納課文主要內(nèi)容。
波蘭被列強侵占(滄陷),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以奮工作,彌留之際請求姐姐把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
5、默讀質(zhì)疑(疑是學習進程的推進器,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通過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到底是英雄還是懦夫?
(2)埃斯內(nèi)爾老師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到底是什么用意?
二、圍繞小專題,展開學習討論。
1、國難當頭,肖邦選擇離開,這是為什么呢?
(1)列強瓜分???十分之九????陷入深淵。
(2)滿懷悲憤?不得不。
簡介肖邦。他是如何發(fā)揮才華,為祖國工作的經(jīng)歷。
2、老師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的禮物贈送給肖邦呢?
(1)通讀第二自然段,劃分場景。
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泥土——接受禮物——登車疾馳。
(2)理解老師的話。
“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祖國呀!”
“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此情此景,肖邦的表現(xiàn)是什么呢?
——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
(4)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什么呢?
師生之間的真摯情感。
老師對肖邦的厚望:雖然離開了祖國。但不能忘記祖國。
波蘭人民對祖國的摯愛。
“一腔熱血化作了音符”
“表現(xiàn)了波蘭人民的吶喊與抗爭”
“時間在消逝,可是他已根本沒有了時間的概念”
愛國之情與愛國之曲《革命進行曲》。
(2)肖邦為什么要求把心臟帶回祖國?其用意是什么?
(3)出示老師的臨別囑咐(讀)。
體會肖邦臨終遺言,能體會到什么?此時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4)補充閱讀陸游的《示兒》——臨終遺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體會古今中外愛國志士的共同心愿:渴望和平、統(tǒng)一。
三、指導背誦,體會感情,積累語言。
1、熟讀第二自然段,準備背誦(交流記憶方法)。
(告別—送行—叮囑—送禮—受禮)。
2、按自己的記憶方法練習背誦。
(背誦能加深課文的理解,是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有效結(jié)合。這里不是機械地強記,而是充分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記憶背誦。)。
板書設計。
不得不離開。
肩負祖國人民的囑托。
(肖邦的心愿)???????????????臨終寄托心愿。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五
今天,我又一次細細品讀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讀完之后,我再一次被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深深地打動了。
文章主要寫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身在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感人事跡。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肖邦說的那句話:“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這是肖邦臨死前對姐姐的囑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這是肖邦“生在祖國,死也在祖國,心里永遠不會忘記祖國”的愛國情懷。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國他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呢!這種愛國情懷把我給震撼了。
古今中外,像肖邦這樣的愛國仁人志士數(shù)不勝數(shù)。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他幫助國家抗擊金兵,卻不斷遭到奸臣的嘲笑。在他85歲時,他仍然不忘祖國統(tǒng)一的信念。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身體一陣不適,知道自己將與世長辭,便拿來筆和紙寫下了《示兒》這首詩。寫完之后,他慢慢閉上了眼睛,與世長辭。
肖邦,一個有著愛國精神的人、一個擁有愛國之心的人、一個讓我敬佩的人……讓我們也像肖邦一樣,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六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寫的是波蘭遭到外國列強的瓜分,音樂家肖邦被迫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他對祖國強烈的愛。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相信學生們同我一樣,也一定或多或少會有感動。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七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波蘭著名音樂家肖邦在彌留之際的請求,是他靈魂深處的吶喊和愛國情懷的極致表現(xiàn),也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送行”這段文字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震撼。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和理解的基礎上熟讀、領悟、背誦。背誦這段文字,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
而且,我在教學時還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促使學生與文中人物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一是讀中悟情。通過教師聲情并茂的范讀,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進入課文意境。二是音畫激情。教學時,播放送別的音樂,讓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想象當時的情景,體會肖邦和老師、同學當時的感情。三是表演抒情。“送別”的一段中,教師的“叮囑、贈禮”部分感人至深,師生情濃,愛國情深。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感情。把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演體現(xiàn)出來,交流各自的感受。課堂上,學生被濃濃的情感所打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課文教學反思3
第二自然段——這個自然段是課文要求背誦的,可見其在文中的重要性。這部分內(nèi)容重點是讓學生弄清楚肖邦與老師、同學告別的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為理解肖邦的強烈愛國之情和其不舍離開祖國的內(nèi)心世界,我指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句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高大形象。
第四自然段——這部分內(nèi)容的結(jié)構(gòu)是“總—分—總”,我仍然指導學生抓住其中的“傾注”“工作、工作、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忘我工作的精神及思念祖國的情感。
第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教學中的難點,我指導學生聯(lián)系文章前面的內(nèi)容來整體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間無不透露著肖邦的愛國情感,之所以愛國,他才會要求姐姐把他的心臟帶回祖國,而且更能看出肖邦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八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講述的是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至死不渝的愛。
和學生一起學完了《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個長眠在異國他鄉(xiāng),靈魂卻渴望回歸祖國的一顆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動了。我深信學生們和我一樣,也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感動。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三個角度來進行,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本課在講課時我也是圍繞這三個方面來進行的。
不得不離開祖國的無奈,通過從課內(nèi)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正是在這樣一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并通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
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因此,我又抓住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這幾個送別場面,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從肖邦的神態(tài)、動作中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xiāng)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當《即使你遠在他鄉(xiāng)》的送別曲在課堂中響起時,我相信,學生此刻已經(jīng)走進了肖邦的內(nèi)心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jīng)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如果能進一步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思,效果會更好。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九
由于本地灰椋鳥很少,因此學生對灰椋鳥認識不夠。而且本課上得有點匆忙,學生沒有預習就開始上了,導致學生在課上有了一定的理解上的偏差。
音樂《一個真實的故事》導入,介紹徐秀娟(徐秀娟恰好是本班一個學生的阿姨,充分運用學生資源,讓她介紹徐秀娟的事跡,學生聽得很投入。)然后學生自學并交流自學感受:
師:同學們,在讀完本文后,你有什么疑問嗎?
……。
正當學生大談自己的不解之處時,突然一個學生說:
老師,我覺得文中有一處寫得是矛盾的。
師:哦?
生:課文前面說“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而后面卻說“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前后矛盾的:前面說灰椋鳥是灰灰的,而后面卻說灰椋鳥是金紅色的。
(這時讓我想起了去年教這一課時的情景:
學生也提出了相類似的問題,可是我當時因為自己心中沒數(shù),竟當場楞在那,并且一時間還和學生有同感呢!還表揚了學生敢于質(zhì)疑教材,挑戰(zhàn)教材,還說:教材有點時候是會出現(xiàn)錯誤的!課后還饒有趣味地和同事談起這件事,結(jié)果同事卻反對我的看法,她說:你自己再讀讀課文哦!這半句意味深長的話讓我低下了頭,又重新認真讀起了文章,結(jié)果……哎!真如同事所說,我的理解是錯誤的。這件事讓我深思了許久,它讓我了解了自己教學的薄弱,更讓我懂得了要想使學生得“魚”,必須自己先取得“漁”的方法,才能授之以漁而得魚也!
因此從那以后,我每教一篇文章,必先把文章讀三遍,盡量把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好,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教這篇課文前,我更是細心又細心地讀了又讀,以免再出現(xiàn)同樣的貽誤學生的場面。)。
此時同學們紛紛舉手,因為我對此問題心中有數(shù),而且知道這問題并不難解決,只是這為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不熟導致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的,因此我并沒有馬上讓其他學生幫她解決這一問題,而是對她說:你真善于思考!而且敢于把自己的見解發(fā)表出來!可是如果你在把課文多讀幾遍,相信你自己就能把這個問題解決的。楊老師相信你的實力哦!
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自己站起來說:
老師,昨天哪個問題我已經(jīng)解決了。
師:哦?你怎么解決的呀?
生:昨天回家我先讀了一遍課文,可是我還是不懂,我又讀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直到讀到第五遍,我才弄懂了。
師;真會學習!(師帶頭鼓掌,學生也鼓掌)說來聽聽。
生:課文前面說得灰椋鳥灰灰的,是它的羽毛顏色。而后面說它是金紅色的,是因為那時是:夕陽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是晚霞把灰椋鳥映紅了,所以變成了金紅色的。
后續(xù)說到這兒我們都感覺很不錯了,可是我們的學生并不滿足,此時竟然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
我覺得作者說灰椋鳥金紅色的,還帶有自己的情感因素的。前面因為作者對灰椋鳥認識不深,認為它沒什么好看的,所以說它是灰灰的,沒什么好看。而后面作者看到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內(nèi)心里已經(jīng)非常喜愛灰椋鳥了,他感覺灰椋鳥很美麗,所以把自己的喜愛之請就溢于言表,就說“灰椋鳥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
1、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善于從文中找出問題,并敢于表達心中的疑問,這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這位學生在讀課文時發(fā)現(xiàn)了文章的矛盾之處,沒有隱藏自己的想法,而是勇敢地提出來,或許這是每個同學心中相同的疑問,這樣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也因此更深地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更為老師日后更好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2、教師的角色定位要準確。當學生有不解時,教師應做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的作用。第一次我就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這一點,因此讓學生跟著我錯誤地理解了課文,假如我不在去深究一下,可能就此影響學生的一生。而第二次正是有了萬全的準備,才讓學生深入理解了課文,更讓學生學到了怎樣去解決問題。
3、言為心聲,文章也是作者個性的載體。學生在學習每篇文章時,也理應做個性化的解讀。而教師則應加倍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作反問,而后潛心探索,獲得更深刻更多元的理解。在學生對教材自己的看法時,教師應該及時鼓勵,年假如像我第一次那樣,在不知道對錯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學生大肆表揚的話,或許就造就了學生的隨意。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十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xiàn),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這發(fā)自內(nèi)心的呼喊,用心才能體會。可是,文章內(nèi)容及其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是國外的事情,就更增加了一份距離,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相信情感是相通的,愛國情感更是沒有距離的。因此,我想到我國愛國詩人杜甫,我想用他的愛國情懷去詮釋肖幫的愛國思想。在引導學生讀懂“肖邦不得不離開祖國”一段的時候,我對孩子們說:“這時肖邦想離開自己的祖國嗎?”“不想。”“你從何而知?為什么不想?”“不得不。他看到自己的`祖國被列強瓜分,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強盜欺凌。不忍心離去。”“是啊,祖國被瓜分,人民被欺凌,如何能走?但是手無寸鐵的肖邦面對兇殘的侵略者,只能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仇恨和抗爭。”作為音樂家的肖邦,他的武器是音樂,一個個音符像一顆顆子彈穿過敵人的耳膜,洞穿敵人的心臟,那是肖邦強有力的武器。他顛沛流離,在法國巴黎,為了生計,到處流浪,當他在異國他鄉(xiāng)得知國內(nèi)起義失敗后,悲憤欲絕,心中郁積的情感一下子迸發(fā)了出來,他的一腔熱血化成了音符,流淌了出來。
在此我引入《過零丁洋》,梅姓同學高高舉起手,我請他朗誦:“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這里,我想學生對肖邦的愛國情懷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的肖邦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用音符來抒發(fā)自己對祖國的思念和祖國前途的擔憂。由于他的忘我工作,使他病魔纏身,終于倒下了。要讓孩子真切體會肖邦在臨死前的一句話,讓孩子深刻地體會肖邦的愛國思想,我讓孩子用情地朗讀肖邦最后一句話后,說,這讓吳老師情不自禁想起來我國的一位愛國詩人說的一句話,引入了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學生起:“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在這悲憤的詩句中讓孩子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的同時,讓孩子感受肖邦的感情。情感是沒有國界的,就像音樂一樣,那是心與心的感應,心與心的交流。詩歌的加入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降低了難度,同時也為這首詩作了全新的解釋。(陸游的這首《示兒》是本單元第四課的一首古詩,這一引用學習對于后來的學習感悟古詩也是有幫助的)。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十一
教學這一課時,我能放手讓學生自學,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對課文的重點掌握得較好。大致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一、自讀課文,說說肖邦是個怎樣的人?
學生能順利地答出:年輕、杰出、愛國、音樂家。
二、從哪兒可以看出肖邦是個愛國的音樂家?
“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馬車,疾馳而去。”
“肖邦得知這一消息,悲憤欲絕。”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中。”
“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三、抓住課文最后一節(jié)——“肖邦就這樣帶著亡國之恨在異鄉(xiāng)與世長辭了。當時他才39歲。”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此時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表達的欲望特別強烈,不少學生說得很動情、很在理。真讓人覺得學生很懂事、很可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教案設計與反思大全(12篇)篇十二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是一篇講述了波蘭被外國占領,音樂家肖邦流落異國他鄉(xiāng)不忘亡國之恨,彌留之際請求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的故事,表達了他對祖國的愛。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肖邦彌留之際的請求,是靈魂深處的吶喊是愛國情懷的極至的表現(xiàn)。是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肖邦的那份強烈的愛國情感,與他離開祖國前夕,他的老師和同學特地為他送行時的諄諄囑托,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致,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領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描寫,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為什么。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都深深地表達著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語,感受肖邦內(nèi)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之情,深深的師生之情,反復誦讀,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背誦。既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的深化,也是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語言文字在表情達意方面的功能,同時又是十分有效的,必要的語言文字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