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優秀的作文需要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學習。在下面的優秀作文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風格和主題的表達方式,或許會給您的寫作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一
教學設想:
本課教學抓住“韻律、內容、情感、語言”四個要素來進行學習。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賞析詩詞語言的方法。
課前預習:
1、自主學習,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了解作者。
2、分小組合作學習,每組探討1個關鍵字詞的作用。
課堂學習:
一、深情導入(約2分鐘)。
即興講話……(板書題目)。
二、知人論詩(約3分鐘)(板書作者)。
三、朗誦詞作(約5分鐘)。
學生自由朗誦詞作,進一步體會詞作感情。
教師范讀,提醒學生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四、感知內容(約8分鐘)。
1、解釋詞句中帶紅色的詞的意思(開火車)。
學生朗誦,提醒:讀出節奏。
2、理解內容:(師提醒不要簡單翻譯,要學生展開想象)。
3、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寫作背景與作者的經歷去理解詞的內涵,并明確詞意。
學生進行表演朗誦,提醒:讀出感情。點評。
五、含英咀華(分組合作探究進行)(約8分鐘)。
1、評析妙字。學生分組合作探討,細品詞中的妙字,說說用得妙的原因。各組代表發言。
教師提示:分析某個詞用得妙步驟如下:
一、解釋含義,包括字面意思和語境意思;
二、聯系詩句描述畫面,答出所用的修辭等手法,因為手法也是妙處;
三、答出此詞引出的感情、意境或塑造的形象。
明確:“舞”字不僅是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也是寫天上千姿萬態的星星。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傳達了作者奔波之時的感受。
2、名句賞析:“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確:我要像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風不要停止,把我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讓我去過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化用《莊子逍遙游》句子,對風進行烘托描繪,境界宏闊。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詞人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仙山,體現詞人膽氣之豪,境界之高。
教師歸納:名句賞析的基本方法:從內容、寫法、意境、或作者的感情等回答。基本格式:x句真實(逼真)xx寫出了xxxxx的鮮明特點(形象)表達了作者xxxxx的思想感情(揭示了xxxx道理),注意根據內容靈活運用方法。
六、指導背誦比賽(約5分鐘)。
讓我們把這首充滿浪漫色彩豪邁情懷的《漁家傲》記下來,教師進行默寫比賽。提醒學生把難寫的字記住。(板書全詞)。
七、小結(約3分鐘)。
教師:歸納詞的中心思想與藝術手法與表達效果?(板書)。
八、擴展延伸:(約5分鐘)。
欣賞李清照婉約風格的作品(早期晚期個一篇)并進行風格比較。
九、布置作業。(分層次)(約1分鐘)。
結束語:讓我借用李清照的豪言壯語:“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來激勵同學們的斗志。祝愿大家如大鵬一樣展翅高飛,實現自己美好的人生夢想!再見!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二
教學簡析: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教學設想: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延伸閱讀:
李清照——《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釋】: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謾:徒,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賞析】: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三
邊塞的秋天來了,秋風襲襲,不似家鄉般柔和;反倒有幾抹肅殺之氣。真真是大不相同,各有千秋。大眼竟然已經向衡陽飛去,毫無停留之意,家是溫暖的!
軍營號角聲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之聲,激起煙塵滾滾;震懾人心的不是豪邁,而是這聲中的無限悲涼。山重重疊疊,煙霧繚繞,落日朦朧依稀可見;只余孤城緊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村子里充溢的是那難言的鄉情啊。把酒望月,借酒消愁。我何嘗不知借酒消愁愁更愁?可鄉情啊!它泛上心間,激起點點漪漣何嘗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我想浸在這久違的溫暖中,可怎么能。
邊患未平,功業未成,故鄉啊!你那么遙不可及。我遠遠地望著你,卻佇立在戰場!我不能離開!
一聲悄蒼幽涼的羌管湮沒在空氣中,卻蕩漾在我的心中,我們的心中;那滿頭白發之愁卻是為你我的故鄉!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四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
前后呼應,結構縝密。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五
李清照漁家傲這首詞借助于夢境的描述,創造了一個虛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執著以及對自由與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漁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詞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間,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此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更多。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六
知識目標: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能夠有感情地吟誦詞作,讀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詞作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及作品的創作背景理解詞作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誦品讀詞作,感受詩歌意境,體會作者情感。
誦讀法、討論法、質疑法。
一、導入詩歌。
由《岳陽樓記》最后一段朗讀導入:
一篇《岳陽樓記》感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讓我們了解了范仲淹作為政治家的憂國憂思。其實他還是一名武將,曾駐守邊塞多年,今天我們通過《漁家傲·秋思》這首詞來領略一下他的邊塞情懷。(板書課題)。
出示學習目標。
二、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介紹:
2、背景簡介:
3、釋題:
“秋思”這一題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檢查預習情況。
1、讀準字音。
2、說說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提出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衡陽雁去無留意”這句詩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歸無計”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討論,解決疑問。
六、有感情地品讀詩歌。
今天咱們重新認識了范仲淹。在蒼涼悲壯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幾句詞寫出了自己和許多的將士們思鄉又憂國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讓我們也仿佛置身于邊塞的蕭索中感受著將士們悲涼的心情,這就是詩詞文化的魅力。
七、背誦詩歌。
八、課堂小結:
綜觀全詞,詞的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真實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整首詞不失為一篇抵御外辱,報國立功的愛國詩篇。
九、課堂練習。
范仲淹。
意境:蒼涼悲壯又沉郁雄渾。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七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李清照——《漁家傲》。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謾:徒,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傳說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八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固定的詩行,也會有固定的體式。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清照《漁家傲》,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朝代:宋代。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星河:銀河。
轉:《歷代詩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語:天帝的話語。
我報路長嗟日暮:路長,隱括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隱括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之意。嗟,慨嘆。
九萬里:《莊子·逍遙游》中說大鵬乘風飛上九萬里高空。
鵬: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鳥。
蓬舟:像蓬蒿被風吹轉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風吹飛,喻飛動。
吹取:吹得。
三山:《史記·封禪書》記載:渤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見,但乘船前往,臨近時就被風吹開,終無人能到。
此詞當為易安南渡后的詞作。寫夢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與天帝的問答。隱寓對南宋黑暗社會現實的失望,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構思,夢游的方式,設想與天帝問答,傾述隱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壯闊,氣勢磅礴。這就是被評家譽為“無一毫粉釵氣”的豪放詞,在她現在的詞作中是不多見的。
這首詞氣勢磅礴、豪邁,是婉約派詞宗李清照的另類作品,具有明顯的豪放派風格。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可謂一語中的,道破天機。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
詞一開頭,便展現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卷。這樣的境界開闊大氣,為唐五代以及兩宋詞所少見。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則繪景如活,動態儼然。
“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因為這首詞寫的是“夢境”,所以接下來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這三句,寫詞人夢中見到天帝。“夢魂”二字,是全詞的關鍵。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寄寓著美好的理想。
此詞則上下兩片之間,一氣呵成,聯系緊密。上片末二句是寫天帝的問話,過片二句是寫詞人的對答。問答之間,語氣銜接,毫不停頓。可稱之為“跨片格”。
“我報路長嗟日暮”句中的“報”字與上片的“問”字,便是跨越兩片的橋梁。“路長日暮”,反映了詞人晚年孤獨無依的痛苦經歷,然亦有所本。詞人結合自己身世,把屈原《離騷》中所表達的不憚長途運征,只求日長不暮,以便尋覓天帝,不辭上不求索的情懷隱括入律,只用“路長”、“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與過程,語言簡凈自然,渾化無跡。其意與“學詩謾有驚人句”相連,是詞人天帝面前傾訴自己空有才華而遭逢不幸,奮力掙扎的苦悶。
著一“謾”字,流露出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詞人現實中知音難遇,欲訴無門,唯有通過這種幻想的形式,才能盡情地抒發胸中的憤懣,懷才不遇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命運。李清照雖為女流,但作為一位生不逢時的杰出的文學家她肯定也有類似的感慨。
“九萬里風鵬正舉”,從對話中宕開,然仍不離主線。因為詞中的貫串動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連想到《莊子。逍遙游》的“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說“鵬正舉”,是進一步對大風的烘托,由實到虛,形象愈益壯偉,境界愈益恢宏。大鵬正高舉的時刻,詞人忽又大喝一聲:“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氣勢磅礴,一往無前,具大手筆也!“蓬舟”,謂輕如蓬草的小舟,極言所乘之舟的輕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相傳為仙人所居,可望而見,但乘船前去,臨近時即被風引開,終于無人能到。詞人翻舊典出新意敢借鵬摶九天的風力,吹到三山,膽氣之豪,境界之高,詞中罕見。上片寫天帝詢問詞人歸于何處,此處交代海中仙山為詞人的歸宿。
前后呼應,結構縝密。這首詞把真實的生活感受融入夢境,巧妙用典夢幻與生活、歷史與現實,自然會氣度恢宏、格調雄奇。充分顯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羈的一面。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氣濃厚的家庭里。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的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他前期的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北宋滅亡后,李清照夫婦倉皇南渡。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戰亂痛苦的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風格沉郁凄愴。
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主要在于運用樸實的白描手法,善于寫細膩的感情變化,語言明白如話。在宋代詞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詞》。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九
教學簡析:
本課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接觸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詞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而這首詞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教學設想:
“韻律、內容、情感、語言”是詩詞這一文學樣式的四個基本要素。本課教學抓住這四個要素的學習來進行。以初讀把握韻律切入,進而再讀感知內容,接著三讀體味詞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讀賞析詞中優美的語言。要讓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初步掌握李清照詞作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調動學生已有的詩詞學習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豐富情感。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誦讀,引導學生品味我國古代詩詞深邃的內涵和優美的韻味,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詞中深刻的思想內涵,體驗詞中的浪漫風格和豪邁氣概。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結合時代背景和詩人的生活經歷、思想傾向,品味詞的語言有意境。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詞的語言及意境。
教學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請根據我的描述說出古代詩詞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反映民生疾苦,有“詩史”之稱,他的組詩“三吏”“三別”膾炙人口,他本人被譽為“詩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并開創了豪放詞派,字子瞻,我們學過他的詞《渙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蘇軾。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曾在《岳陽樓記》中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壯志。上學期我們學過他的一首詞,反映邊塞生活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范仲淹。
今天我們再學一首《漁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兩宋的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論世。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歷城人(今山東濟南),是婉約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變”為界分前后兩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滿,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變”,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戶,多寫閨中女兒情;南渡以后,“飄流遂與流人伍”,視野開始開闊起來。據《金石錄后序》記載建炎四年(1130)春間,她曾在海上航行,歷盡風濤之險。詞中寫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詞人自己,都與這段真實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關。有《漱玉詞》傳世。
三、感知內容。
1、讀準字音:帆殷勤嗟謾。
2、讀出節奏。
3、哪些詞句你讀不懂?誰能幫幫他(她)?
4、這首詞的內容是什么?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夢)。
四、欣賞意境。
作者在夢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一色圖: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寫天、云、霧、星河、千帆,景象已極壯麗,其中又準確地嵌入了幾個動詞:“接”、“連”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洶涌的波濤、彌漫的云霧,自然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渾茫無際的境界。而“轉”、“舞”兩字,則將詞人在風浪顛簸中的感受,逼真地傳遞給讀者。所謂“星河欲轉”,是寫詞人從顛簸的船艙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銀河似乎在轉動一般。“千帆舞”,則寫海上刮起了大風,無數的舟船在風浪中飛舞前進。船搖帆舞,星河欲轉,既富于生活的真實感,也具有夢境的虛幻性,虛虛實實,為全篇的奇情壯采奠定了基調。
2、看到了天帝: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詞人經過海上航行,一縷夢魂仿佛升入天國,見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詞人塑造了一個態度溫和、關心民瘼的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雖然只是一句異常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無依,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3、還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問:“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一個“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所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文章無用。
4、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6、小結:
這首詞,“夢歸”是關鍵,全詞寫夢境,籠罩了一層浪漫主義的色彩。在風格上走豪放一路,為我們創造了開闊的意境。梁啟超評價這首詞說:“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
延伸閱讀:
天接云濤連曉霧,
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
聞天語,
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
學詩漫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十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水天相接,晨霧蒙蒙籠云濤。銀河欲轉,千帆如梭逐浪飄。夢魂仿佛回天庭,天帝傳話善相邀。殷勤問:歸宿何處請相告。
我回報天帝說:路途漫長啊,又嘆日暮時不早。學做詩,枉有妙句人稱道。長空九萬里,大鵬沖天飛正高。風啊!千萬別停息,將我這一葉輕舟,直送往蓬萊三島去。
這首詞,《花庵詞選》題作“記夢”,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詞,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來說,李清照南渡以后寫的詞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這一首卻是例外。
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國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從此,她只身飄泊江南,孤單寂寞地度過她那艱苦歲月的晚年,處于“路長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個性格爽直、柔中有剛、不愿受現實生活束縛的人,所以,有時想象的翅膀飛進了另一個世界。她幻想出一條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擺脫人間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況。于是夢跨云霧,渡天河,歸帝宮,乘萬里風到仙山去。這樣豪邁的氣概,不凡的壯舉,就使這首詞顯示出浪漫的情調,豪放的風格,而和她的其他詞作風格迥然不同.
“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她聽著天帝在對她說話,殷勤地問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來,一直飄泊天涯,備受排擠與打擊,嘗盡了人間的白眼,如今天帝這么關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溫暖啊!作者這么寫,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上已把天上和人間作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譏諷了黑暗的現實社會。她在若干年來的逃難生活中,多少事,憑誰訴?這次竟然得到訴說的機會了。這就引出了詞的下片,由她訴說自己的困難和心愿。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意思是說:我告訴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遠,現在已到了黃昏,還沒有到達。即使我學詩能寫出驚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長嗟日暮”,出自屈原《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遠,茫然不知所措。這里著一“嗟”字,生動地表現出她那徬徨憂慮的神態。下句,“謾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這一句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慨嘆自己有才而不能為世用,有懷才不遇之感;二是社會動亂,文章無用,有李賀《南園十三首》中的“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之意。兩者象是對立,實則統一,是互為因果的。那么,作者既然有這樣苦衷,她希望怎樣解脫呢?請看:
“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要象大鵬那樣乘萬里風高飛遠舉,離開那齷齪的社會。叫風不要停止地吹著,把她的輕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過著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萬里風”句,出自《莊子·逍遙游》:“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搏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風名。“九”是虛數,是多的意思。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鵬高飛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樣飛旋輕快的小舟。“三山”,指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個神山。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作者為什么夢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極的游仙思想在作怪?不是的。從上文的意思來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就是說,盡管她有才華,有理想,有抱負,但在現實社會中根本得不到實現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這樣想的。可見她的夢想仙境,正是她對黑暗現實不滿的表現。她要回到那沒有離亂,沒有悲傷,沒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間存在著戰亂、殺戮、欺詐、孤獨、寂寞的現實。所以,她的那種思想活動,并非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有現實意義的。
這首詞,思路開宕,想象豐富,意境遼闊,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它把讀者帶到仙境中去,飽覽豐富多姿的云濤;大鵬展翅萬里的浩大境界,以及那輕舟乘風吹向三山的美景,使人為之神往。這種借神仙境界來表達自己胸懷的浪漫主義作品,在李詞中是極為罕見的。
李清照本為婉約派的女作家,能寫出如此豪放的詞,除了亂世迫使她從閨閣中走出社會,面對現實這些客觀原因之外,還有她的主觀因素,就是她的思維活躍,性格開朗,敢想敢說;同時,她遍讀群書,記性特強,不常見的字句、故實,都能一一記得,這就豐富了她的形象思維,使她對各種神話傳說和典故,都能運用自如來書寫自己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心愿,從而構成了這首具有浪漫情調而又氣魄宏偉的豪放詞。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十一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吟詠寒梅。上闋寫寒梅初放,表現梅花的光潤明艷,玉潔冰清;下闋寫月下賞梅,側面烘托梅花的美麗高潔。寫梅即寫人,賞梅亦自賞。全詞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由月光、酒樽、梅花織成了一幅如夢如幻、空靈優美的圖畫,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刻畫梅花形象,贊頌梅花超塵絕俗的潔美素質和不畏霜雪、秀拔獨立的堅強品格。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沈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白雪皚皚,滿眼銀色世界。就在這銀色的世界里,一樹寒梅點綴其間。那覆雪懸冰的梅枝,晶瑩剔透,別在枝頭的梅花,豐潤姣潔。就是從這傲雪而放的梅花,人們才知道了春天就要到來的消息。梅花含苞初綻,嬌美可憐,芳氣襲人,就像庭院里剛剛出浴,換了新妝的美人。
大自然可能也有偏愛,她憐愛這嬌艷的梅花,作為陪襯,才讓月光這樣皎潔清澈,玲瓏剔透,灑滿大地。讓我們舉杯開懷暢飲吧,值此花好月圓雪白的良宵,品酒賞梅,一醉方休。要知道,群花競艷,誰也遜色于梅花呀。
這是一首詠梅詞。上片寫寒梅初放。何遜《揚州早梅》:“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露發,映雪凝寒開。”梅花,她開于冬春之交,最能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使人們萌生新的希望。所以被認為是報春之花。因為梅花斗雪迎寒而開,詩人詠梅,又總以冰雪作為空間背景。庾信《詠梅花》詩:“常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不信今春晚,俱來雪里看。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半放的寒梅點綴著覆雪懸冰的梅枝,愈顯得光明潤澤。詞人接著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形容將開未開之梅的輕盈嬌美,用玉人出浴形容梅的玉潔冰清,明艷出群,即物即人,梅已和人融成了一片。
下片轉用側面烘托。梅花偏宜月下觀賞,造物有意,故教月色玲瓏透剔,使暗香浮動,疏影橫斜。值此良宵,且備金樽、綠蟻,花前共一醉。綠蟻,酒面的浮沫。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歷代詩話》引《古雋考略》:“綠蟻,酒之美者,泛泛有浮花,其色綠。”抒發賞梅情懷。先寫月夜飲酒,表現賞梅的豪情逸致;結句“此花不與群花比”,既贊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現了女詞人鄙棄世俗的坦蕩胸懷。
這首詞,銀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綠的酒,晶瑩的梅織成了一幅畫,寫得如夢如幻,空靈優美。與前人的詠梅詩詞相比,此詞藝術上有所創新。詞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擬人、想象等多種手法,從正面刻畫梅花形象。在對寒梅作了總體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筆點染其形象美和神態美。同時,此時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傳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體現了李詞的特色。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十二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賞析:
前篇我們看到了范仲淹作為男子柔情似水的一面,此篇我們來看看李清照一介女流雄姿英發的一面。
李清照是大家早已熟知的詞人了,關于她的身世遭際我就不再贅述了。宋室南渡前后,清照遭遇人生最大的變故,真是國破家亡,孤苦無依,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但是,清照讓人佩服的是她也有剛強的一面。此詞為范仲淹《漁家傲》的同題之作,當為南渡后的詞作。雖然是一篇記夢之詞,但是從中透露出的是清照的堅強,對現實黑暗的失望,對理想生活的追求。這在清照《漱玉詞》中是不多見的,近代梁啟超評為:“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集》中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首詞吧!
此詞的前兩句,寫夢中之境。一上來就給我們營造了一種宏闊的氣氛和開闊的境界。蒼天、云濤、曉霧、星河、千帆,蒼茫無際,遼闊壯美。再加上巧妙的動詞的連接,渾然一體,茫茫無際,動態活現。接下來三句,寫夢中遇見天帝。這便引入人的活動,增添了一種人情味。清照的夢魂經過海上的一路顛簸,升入了天國,見到了慈祥的天帝。在這幻想的境界中,詞人給我們塑造了一位態度溫和、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天帝。“殷勤問我歸何處”,簡潔的問話,卻飽含著深厚的感情,也寄寓著清照美()好的理想。
此詞的下闋一開頭便將上下兩闕緊密結合,銜接自然,一氣呵成。一問一報,便由虛幻轉為現實,路長日暮的清照,孤苦無依,在亂世流離,自己空有滿腔熱情,滿腹才華此時卻無用武之地,真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慨嘆。這是清照的不幸,更是國家的不幸,這是清照的苦悶,也是國家的苦悶。一介女流如此,真是國家的悲哀!接下來的一句,氣勢雄壯,宕開一筆。莊子的《逍遙游》里有“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大鵬展翅,雄風頓起,清照大喝一聲“風休住”,欲借此風,馭船前往三山之地。氣勢磅礴,,毅然決然,一往無前!“三山”,指渤海中蓬萊、方丈、贏洲三座仙山。這也正好回答了天帝的詢問,這是前后呼應,一氣呵成。
此詞打破了以往人們對女子的看法,原來女子也有金剛怒目的雄風啊!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十三
宋:朱服——《漁家傲》:
小雨纖纖風細細,萬家楊柳青煙里。戀樹濕花飛不起,秋無際,和春付與東流水。
九十光陰能有幾?金龜解盡留無計。寄語東陽沽酒市,拚一醉,而今樂事他年淚。
朱服(1048-?)字行中,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熙寧六年(1073)進士。累官國子司業、起居舍人,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徙泉州、婺州等地。哲宗朝,歷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徽宗時,任集賢殿修撰,后知廣州,黜知泉州,再貶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全宋詞》存其詞一首,格調凄蒼。
金黽: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黽。東陽:今浙江金華縣。
這首小詞,借惜春傷春以抒懷。上片寫春景。細雨如絲,煙籠楊柳,水流花落,春光將盡。眼前景色,惹人愁思。下片抒情。流光似水,浮生如夢。唯有酒中尋樂,醉里忘憂。表現了詩人的感傷情緒。《烏程舊志》云:朱行中坐與蘇軾游,貶海州,至東郡,作《漁家傲》詞。讀其詞,想見其人不愧為蘇軾黨也。《蕙風詞話》:白石詞:“少年事情老來悲。”宋朱服句:“而今樂事他年淚。”二語合參,可悟一意化兩之法。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亦上景下情作法。起兩句,寫雨中楊柳。“戀樹”三句,寫花落水流,皆令人生愁之景象。下片,寫浮生若夢,惟有極時行樂。“而今樂事他年淚”句,一意化兩,感傷無限。
漁家傲李清照改寫(優秀14篇)篇十四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一位可以代表婉約派的女作家,她的《聲聲慢》、《醉花陰》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這些詞多半寫閨情幽怨,它的風格是含蓄、委婉的。但是在她的詞作中也有一首風格特殊的《漁家傲》,這是一首豪放的詞,她用《離騷》、《遠游》的感情來寫小令,不但是五代詞中所沒有的,就是北宋詞中也很少見。一位婉約派的女詞人,而能寫出這樣有氣魄的作品,確實值得注意。
整首詞都是描寫夢境。開頭兩句寫拂曉時候海上的景象。在李清照以前還沒有人在詞里描寫過大海。“天接云濤”兩句用“接”、“轉”、“舞”三個動詞,來寫海天動宕的境界。“星河欲轉”,點出時間已近拂曉。“千帆舞”寫大風,這不是江河中的景象。可能因為李清照是山東人,對海的見聞比較多,所以寫得出這樣的境界。上片第三句“仿佛夢魂歸帝所”,意思是說:我原來就是天帝那兒來的人,現在又回到了天帝處所。這和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我欲乘風歸去”之“歸”字意義相同。“歸何處”句,著“殷勤”二字,寫出天帝的好意,引起下片換頭“我報路長嗟日暮”二句的感慨。《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就是李清照“路長日暮”句的出處。這句子的意思是說人世間不自由,尤其是封建時代的婦女,縱使學詩有驚人之句(“謾有”是“空有”的意思),也依然是“路長日暮”,找不到她理解的境界。末了幾句說:看大鵬已經高翔于九萬里風之上;大風呵,不住地吹吧,把我的帆船吹送到蓬萊三島去吧(“九萬里風”句用《莊子?逍遙游》,說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扶搖,旋風,九是虛數)!
李清照是婉約派的女作家,何以能寫出這樣豪放的作品呢?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生活于種種束縛之下,即使象李清照那樣有高度修養和才華的女作家也不能擺脫這種命運,這無疑會使她感到煩悶和窒息。她作了兩首《臨江仙》詞,都用歐陽修的成語“庭院深深深幾許”作為起句,這很可能是借它表達她的煩悶的心情。她要求解脫,要求有廣闊的精神境界。這首詞中就充分表示她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追求。但這種愿望在她生活的時代的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夢中虛無縹緲的神仙境界,在這境界中尋求出路。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而能不安于社會給她安排的命運,大膽地提出沖破束縛、向往自由的要求,確實是很難得的。在歷史上,在封建社會的婦女群中是很少見的。
這首風格豪放的詞,意境闊大,想象豐富,確實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約派作家之手,那就更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無疑是決定于作者的實際生活遭遇和她那種渴求沖決這種生活的思想感情;這絕不是沒有真實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語的人所能寫得出的。
黃蘇評此詞:渾成大雅,無一毫釵粉氣。(《蓼園詞選》)。
梁啟超評此詞:此絕似蘇辛派,不類《漱玉詞》中語。(《藝蘅館詞選》)。
李清照(1084~約1155)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和哥們李奕柯是當時的禮部員外郎,母親王氏也是當時能詩能文的才女(《宋史·李格非傳》中提到)。李清照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1127年,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藏書。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她的《聲聲慢》就創作在此時,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一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作《詞論》,主張「詞,別是一家」。注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并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