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心得體會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剖析自己的思維邏輯和觀點,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思考能力。參考以下心得體會范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寫作的要點和技巧。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一
先前從雜志上看到一則報道:1月27日,一位作家在美國新罕布什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他的名字叫杰羅姆·大衛·塞林格。你可知道,美國兩個驚天大案的兇手都與他的一本書有關——《麥田里的守望者》。
刺殺約翰·列儂的查普曼和刺殺里根總統的欣克利,他們隨身都帶著這本書,并百讀不厭。查普曼甚至在監獄中發表聲明稱:“我希望有一天你們都能讀一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因為這本非同尋常的書里有許都答案。”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麥田里的守望者》對美國年輕人的影響之深。
通讀全文,我們不難發現,小說的主人公16歲的霍爾頓體現的是一種反英雄形象。他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但他的性格較為復雜,內心充滿了矛盾。在學校中,他不肯用功讀書,以至于連續四次被開除學校。從作者的描繪的學校狀況我們可以發現,他之是所以不肯用功讀書,其實是他對當時資產階級現行教育制度的一種反抗,他不愿與學校中的那些偽君子同流合污,他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一面。
在第四次被學校開除后,霍爾頓不敢貿然回家,只是只身一人在美國最繁華的都市——紐約游蕩了一天兩夜。在這期間,他住小客店、逛夜總會、濫交女友、酗酒······這次經歷,讓他接觸到了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物,同時,也讓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丑惡,尤其是那些“假模假式”的偽君子。但是他又不得不對現實所妥協:他這一輩子最討厭的就是電影,但在百無聊賴中又不得不在電影院里消磨著時間;他討厭沒有愛情的性關系,卻又糊里糊涂地叫來了妓女;他討厭虛榮庸俗的女友薩麗,卻又迷戀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與她摟摟抱抱。最終,霍爾頓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家中,回到現實中。
在這本書中,有兩處地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處是霍爾頓所唯一敬佩的老師所教他的信條:“一個不成熟的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當第一眼看到這句話時,不是覺得十分驚訝,怎么他說的與平時父母、老師、社會上所宣傳的所相去甚遠,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往往是父母的期望、老師的諄諄教導,希望我們好好讀書,出人頭地,為自己的事業而奮斗終身。但細細一想,這句話正是社會中頻那個的一些人的真實寫照。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周圍固然存在一些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奮斗終身的人,每年的“感動中國”評選的人物中,我們都能發現這樣的人,如某某教師放棄了在城市優越的生活工作環境,而到農村相對落后的中小學教學,為的就是能夠讓更多的孩子上學,也許是我太過悲觀,我總感覺自己聽到的負面消息更多。報紙上經常會報道一些這樣的消息,如某某公司職員受到了上司的欺辱,但為了能夠保住自己的工作,只能當做什么都沒有發生過······生活中我們周圍的人,大部分都是利己主義者,當然也包括我自己。每當我遇到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相沖突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的先考慮到自己的利益。我國的經濟正在迅速的發展,我們更加需要那些“不成熟”的人來實現國家的繁榮。
第二處就是霍爾頓那個美好的理想:“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曾經看到有人這樣評價這段話:“懸崖”上是孩子純真的童年,“懸崖”下則意味著世故的深淵。在我看來,這樣的評價還是有一定的現實依據的,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國文學總是將孩子的童年理想化,孩提時代永遠是快樂而天真的,而正是《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現,真實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空虛,打破了人們的幻想,而讓人們重新回到現實中來。
有人認為《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必讀圖書,成人通過本書可以增加對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閱讀本書后則能增加對生活的認識,使自己對丑惡的現實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選擇一條自愛的道路。但另一方面,有人則嚴厲批評這本書,把它看作室洪水猛獸,說主人公滿口粗話,張口“他媽的”,閉口“混賬”,讀書不用功,還抽煙、酗酒、搞女人,從而認為本書的內容“猥褻”、“瀆神”,有些圖書館曾一度將本書列為禁書。有一句話說的好,“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經歷了時間的考驗后,大多數中學和高等學校已把本書列為學生的必讀課外讀物,許多公共學校還以它為教材。這部小說出版后,至今影響不減,總銷量已超過千萬冊。它在當代美國文學中的地位也日益鞏固,被稱為“現代經典”。越來越受到文學評論界的重視。
在我看來,其實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老師還是家長,都能從中獲得啟示。
首先說說老師,在這本書中,學校里的老師只是不斷地強迫學生用功讀書,以便將來能有一個好出路,但在他們最需要尋求精神寄托的時候,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學生又能從他們身上得到什么幫助?結果是可悲的: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一些勢利的偽君子。就拿學校的校長哈斯先生來說,看見有些學生的家長開了汽車來接自己的孩子,他就跑過去跟他們握手,巴結他們;看到些平常的家長,只是假惺惺地朝他們微微一笑,就去跟別的家長說話了。在這樣一個假仁假義的校長帶領下,學校會成為什么樣子,不用說都能明白。老師的職責在于育人,不僅僅是傳授他們知識,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塑造一個精神寄托,有崇高理想的人。物質世界不論發展的多高,精神世界的匱乏,都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再從我們學生的角度來說,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身邊的一些人往往會影響到你今后的發展。在書中,霍爾頓身邊的都是些不求上進的人,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貪圖虛榮的人。有這樣的人在身邊,慢慢地,我們也會染上那些惡習,一旦染上,那后果不堪設想。因此對于我們來說,交友必須要謹慎,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二
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暖暖的,“對,就是這樣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達卻沒有抒發出來的感情。從《野火集》的桀驁犀利,到《孩子你慢慢來》的慈愛溫柔,到《親愛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發豐潤豁達,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情領悟。
從讀大學到現在工作,離家已有十載,離家遠了,自己年齡大了,反倒覺得和父母之間的線越牽越緊了。記得上學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剛到家的幾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視力范圍內,那目光必是緊緊追隨的,笑著看我吃飯,邊說“慢點吃,還有呢”;笑著聽我聊校園的趣事,偶爾插一句“是嗎?”,常常會被看得不自在,心想“這是腫麼了,不就是半年沒回來嗎?”;每次開學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緊緊追隨”,心想“至于嗎?半年后不就回來了嗎?”那時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鳥,只想越飛越高,掙脫那溫暖的懷抱!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舍的,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因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數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媽媽總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幾天?”,滿眼關切、懇求。因為要趕火車,每次離家總是清早,爸媽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車站,之前很少回頭望過。直到有一次,有一個考回家里的機會,但經過努力還是錯過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車子已經開動,只覺得心里沉沉的,回頭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著他們微駝的身影,淚水再也控制不住。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總有一天,他,她會離開,正如書中寫的“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兒女的我們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常回家看看。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三
不曾經歷總不明白,而經歷后又有太多無奈!那個麥田里的壞孩子霍爾頓,給我以啟示,更回應了我對青春叛逆的別樣期待。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難以忘卻的歲月,里面充斥著太多敏感、偏執、荒唐、頹廢,以及甜蜜與歡樂。我有段時光即是特別煩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悲痛欲絕。之后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干凈的水兵發型,卻滿頭褐色亂發,邪邪的樣貌,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十分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之后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這是多么的虛偽,霍爾頓極看不慣,我自然更覺惡心。于是霍爾頓和老師、同學、學校越來越遠,他們有了本質上的分歧。我知道,這或許就是一種暴烈的反抗。
要知道,青春的日子里,不管是快樂還是痛苦,都很容易被放大,進而刺激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正當青春的我們,于是經常便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亦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于是選取了逃離,戴著自我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可他要去的西部,是能取得“真經”的西部嗎?如果那樣,我也愿與他做一次“偉大”的探尋。
然而在臨走前,他還是有牽掛,他想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結果,妹妹竟然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里面裝滿了行李,她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西部之行。
于是,青春就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后在種種的牽絆下,放下了最初最渴盼的目的。
我知道,這樣的目的總要在經歷夢幻破滅后,回到最真實的生活中來。
青春是最美麗的東西,我期待做一個充滿陽光的守望者!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四
《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爾頓與當時的人們與眾不同,他就像黑暗中黎明的唯一信徒,就像虛偽世界保護純粹的鐵甲騎士,外人看來他就像一個跳梁小丑,在虛偽面前獨守清高,嘩眾取寵般的一意孤行。然而他是這濁世中唯一的清醒者,用生命捍衛著信仰,用心靈的疼痛撫平人性的創傷。他的出現看似偶然,與世界格格不入,而又是必然,成為漫漫長夜里的那一點微光。
他憤懣,他厭惡,他唾棄這個世界的虛偽;他幼稚,他天真,他直面這個世界的黑暗;他勇敢,他堅強,他搏斗這個世界的不平。他曾凝視過死亡,也曾放棄過夢想,他找死神索要本該屬于他的情親,也找愛神訴說過他對感情的渴望,死神帶走了靈魂,他拿起棍棒想要對權威拼死抵抗,可到頭來卻被那鐮刀揮砍的遍體鱗傷,愛情同意了他的請求,但箭卻射偏了方向。即使這樣他仍不愿對這假象繳械投降,面對自己堅實的信仰他虔誠祈禱,他甚至愿意憤憤地面對死亡。
生在濁世,煙云喧囂,只有平心靜氣,才能守得住一方清高。愿我可擺渡時間,便可為逝去的時間虔誠祈禱;愿我可普渡怨靈,便可為世間的戾氣衷心守候;愿我可凈化污濁,便可為浩渺的蒼穹撫去塵埃。愿我的雙臂化作翅膀來翼庇溫存,愿我的肩膀化作城坊來保護高尚,愿世界用極度之寒凍結我的雙眸,我只愿面對我心中繁花似錦的九州。
之所以回首不顧世態炎涼,閉口不談人心難測,就是怕一點點的污濁之氣,便可以讓一顆脆弱敏感的心變得干涸枯萎,變得寸草不生。也許最終只是成就一杯黃土,也愿他能帶走世間的一點障氣,留下一抹清香。
就像小說最后,霍爾頓依舊選擇遠航,依舊用行動來守護自己最堅定的信仰。我從不奢求照亮全世界,只愿作那一點微光,因為我知道微光會照亮微光,微光會吸引微光,也許微光太過渺小,但點滴微光匯聚過后,這光足以照亮這界,為這暗日迎來新的曙光。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五
我是一片麥田,隨著歲月的流逝變綠了又變黃,唯一不變的是身邊總有兩個稻草人張開雙臂看守黑夜,看守陽光,一直看守著這片麥田。他們是我的父母,我在他們的目光下慢慢地成長。
里,他們為我打理了生活的點點滴滴。為我犧牲了自己可貴的青春年華,但我卻從來未曾與他們分享憂愁,還顯得那么的不懂事。可他們仍然不會拒絕我的要求,因為他們要為我創造拼搏的條件又要給我闖蕩的資本。我一直不敢刻畫他們的寫照,因為我怕年少無知的自己會用拙劣的筆褻瀆了他們的那份虔誠。
隨著我的不斷成長,與他們相處溝通的時間少了,漸漸地與他們之間有了一堵隱形的墻。他們需要的是我溫暖的問候和體貼的關心,但我卻一直都吝嗇著你們想要的東西,甚至用各種的借口逃避著。每次放假回到家,我都掩飾著自己的興奮與喜悅,怕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感流露。在離開他們的日子里,又在淚水中知道失去后的可貴。我真的很想把我的感情向他們傾訴,但我沒有這樣的勇氣,我害怕我的情感在他們的眼里會顯得那么的卑微。
他們都是平凡地活著,平凡地給予著,但卻孕育著不平凡的夢。
爸爸本來是一位老師,但為了我,他當起了一位雙手布滿銅錢味的商人。用他的汗水支撐著我們的家,給予我們一家的是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不僅注意我的學習也很注意我的道德品行。他讓我知道知識的重要性,又讓我懂得知識并不是尋找幸福的唯一出路;他讓我知道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又讓我懂得面對成功和失敗時也要昂首向前走。
媽媽本來也是一位老板,但也為了我,他當起了我家的“家庭料理大臣”。媽媽用她的雙手包辦了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給予我們一家的是舒適和溫馨。她對我的教育并不比其他人少,在依稀模糊的印象中第一個握起我的手,教我識字的不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老師和爸爸,而是知識淺薄的她。
從來沒有真正地跟他們說過一聲謝謝,也曾沒有為他們許下摯真的愿望,有的只是一聲又一聲的頂撞。你們無怨無悔的給予讓我在兩行清淚中明白了一切。謝謝您們!麥田里的守望者!無論我怎樣的逃避,卻始終逃不開你們那樣炙熱的情感。好想讓您們看看我的淚,讓您們明白我心里的一切。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六
那天去書店,我挑了中了一本很薄的書,名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這本書時,我沒想到這么薄的書會對我產生這么大的影響,使我感受很深。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我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新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抽煙喝酒,不求上進,但是,他還不至于淪落到吸毒,群毆的地步,以為在他心底,一直還存在著有美麗而遙遠的理想----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
我們生活的國度,這個時代正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確實有些相像。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向往平庸。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與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墜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了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一代人有些迷惘,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加美好!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七
2020年5月12日下午,我于蛇口線地鐵上讀完了塞林格大神的神作《麥田里的守望者》。覺得微信微博這種東西完全不足以表達我對這本書的感觸,便隨便找個廢棄博客,裝模作樣地寫點感悟吧。
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早已聽聞這本書的書名。富有文藝氣息的名字總是令人遐想聯翩,想著里面會有什么樣的思想與情懷。剛剛查閱資料才發現:譯名為《麥田里的守望者》。“catcher”,原意是棒球隊的“捕手”,由于1983年時,棒球運動在中國內地不為大眾所熟悉,“catcher”被譯作“守望者”。此后中國內地的絕大部分譯本均沿用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名,并因為“守望者”一詞的中文含義,經常在表達終極關懷的主題時被引用,產生了廣泛的衍生傳播。挺好的我覺得。
于是,在一篇語文閱讀題的感化下,我買了這本書,然后開始斷斷續續地看。恩,平均每頁好幾句臟話,純粹的霍爾頓的粗俗的碎碎念,你簡直不知道他在扯些什么有的沒的。據說讀原版小說得更刺激點。
還是貼一下故事梗概吧。
該書的主人公霍爾頓是個中學生,出生于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雖只有16歲,但比常人高一頭,整日穿著風衣,戴著獵帽,游游蕩蕩,不愿讀書。他對學校里的一切——老師、同學、功課、球賽等等,全都膩煩透了,曾是學校擊劍隊隊長,3次被學校開除。又一個學期結束了,他又因5門功課中4門不及格被校方開除。他絲毫不感到難受。在和同房間的同學打了一架后,他深夜離開學校,回到紐約城,但他不敢貿然回家。當天深夜住進了一家小旅館。他在旅館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裝的男人,有相互噴水、噴酒的男女,他們尋歡作樂,忸怩作態,使霍爾頓感到惡心和驚訝。他無聊至極,便去夜總會廝混了一陣。回旅館時,心里仍覺得十分煩悶,糊里糊涂答應電梯工毛里斯,讓他叫來了一個妓女(十五塊錢到第二天,五塊錢一次)。他一看到妓女又緊張害怕,給了妓女五塊錢打發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塊錢。后來妓女找毛里斯來找事,毛里斯把霍爾頓打了一頓,拿走了他們要的另外五塊錢。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爾頓上街游蕩,遇見兩個修女,捐了10塊錢。后來他和舊女友薩麗去看了場戲,又去溜冰。看到薩麗那假情假義的樣子,霍爾頓很不痛快,兩人吵了一場,分了手。接著霍爾頓獨自去看了場電影,又到酒吧里和一個老同學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進廁所,把頭伸進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陣,才清醒過來。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風一吹,他的頭發都結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許會因此患肺炎死去,永遠見不著妹妹菲苾了,決定冒險回家和她訣別。
霍爾頓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和理想。他對妹妹說,他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后來父母回來了,霍爾頓嚇得躲進壁櫥。等父母去臥室,他急忙溜出家門,到一個他尊敬的老師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發覺這個老師有可能是個同性戀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來,到車站候車室過夜。
霍爾頓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書了,決定去西部謀生,裝做一個又聾又啞的人,但他想在臨走前再見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給她帶去一張便條,約她到博物館的藝術館門邊見面。過了約定時間好一陣,菲苾終于來了,可是拖著一只裝滿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對妹妹勸說無效,霍爾頓只好放棄西部之行,帶她去動物園和公園玩了一陣。菲苾騎上旋轉木馬,高興起來。這時下起了大雨,霍爾頓淋著雨坐在長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轉個不停,心里快樂極了,險些大叫大嚷起來,霍爾頓決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爾頓就生了場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療養院里。出院后將被送到哪所學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學習?霍爾頓對這一切一點兒也不感興趣。
大概就是這樣,有意思嗎?你應該會覺得沒有。然后全部是第一人稱視角的敘述。一開始讀我只是順著他的話語讀著,滿目的“他媽的”“混帳”“婊子養的”等等……偶爾見到幾句捎帶意味的話語,但也并未直擊心靈。好像是塞林格剛露出自己鋒芒又馬上將其隱藏。又或者說,這種看似小聰明的話語,現在已經見得太多太多,比如說:“人們就是不把真正的東西當東西看待”。
于是就在這幾天上課的來回路上打算把它看完,一頁一頁地跟著霍爾頓的腳步開始行走紐約。慢慢地也就覺得有趣了,也能接受他痛罵一切的假模假式的人和事物。恩,假模假式,這個詞是翻譯過來的,出現頻率很高。對霍爾頓來說唯一不假模假式的或許只有他自己和可愛的妹妹了。其他的,一切一切都是令人惡心且作嘔的。我們都明白這世界就是需要這么多假模假式呀,才能正常運轉。而這一切在這位叛逆少年的心中是那么的無法接受。他們說其實主人公有精神病,我倒是真沒看出來。只是我在讀的時候,就不停地想著作者寫作時的光景。他一定是有過類似的經歷/體驗以及感悟才能寫出如此直白的文字,有些細節令你感覺到他應該是在回憶童年。文學就是這樣,就像我前陣子寫的糟糕校園情感劇一樣,沒有生活中的經驗,我怕是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吧。現在慫了,不敢寫了,因為怕被打。應該學習大師,在幾十年后再把舊賬翻出來數數,就像整本書最后一句那樣:“說來好笑,你千萬別跟任何人談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談起,就會想念起每一個人來。”
所以說又是什么讓我能坐在這里放棄作業然后翻出這老舊的博客敲擊鍵盤呢?有兩處地方。
第一處是在我這本書的188頁。在這之前唯一出現點題的句子只是霍爾頓在廣場上聽見一個孩子在唱“當你在麥田里捉到我”(實際是“遇到我”)。然后線索就全部消失。我看到時不自覺地笑了笑,思索著那關鍵性點明全文主旨升華主題的句子會在何種場合,何種情節下出現。
于是人家就突然出現了。在霍爾頓溜回家時,他與妹妹閑聊,當妹妹問及他喜歡的事物時,霍爾頓針對自己的理想職業說出了那段話:“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你知道當我看到這句話時什么感受嗎?我鼻子一酸,非常想哭。在地鐵上沒哭出來。要是在家,估計得留點眼淚向塞林格致敬了。你看到這段話時,或許沒什么感覺,但這才是真正讓我感覺到文學藝術之奇妙的地方。我一路文字這么讀著,表面上毫無波瀾,可內在之中卻已有一些感觸在滋生,而這種內在的地方是自己根本都沒有辦法感受到的。我也并不覺得自己就代入角色變成了霍爾頓。然而,這段話就像扣動的扳機那般,穿透人心。我想象萬千讀者在看到這段話時的感受,我想象塞林格在寫下這筆時的心境。哪怕我不知道這位作者的模樣,我卻從內心無比深的地方被他俘獲。從這段話開始,我給予了這部作品完全的認可。也可以想象,為什么有激進的人,會受這本書的影響,槍殺約翰·列儂,或是謀殺里根總統。
篇幅已經過半,一切在后半段都逐漸明朗。安多里尼先生的一長串人生哲理似乎是塞林格的傾泄,印象深的一句是“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雖然我不敢茍同,但就是印象很深。
另一個激起我情感的場景是在倒數第二頁了。當霍爾頓的妹妹菲苾在游樂園木馬上向他揮手,上天降起傾盆大雨時,霍爾頓坐在長椅上,渾身淋濕,“突然間變得他媽的那么快樂”,“心里實在快樂極了”。在那一刻,我突然間也他媽的那么快樂,由衷地感到的快樂。霍爾頓說“老天爺,我真希望你當時也在場。”我竟然也真的希望我在場。
這就是塞林格的文學了。我不想談論他對社會方方面面的影響,以及人們各種高大上深刻的哲學的評論。這就是還幼稚的我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了,對我來說,霍爾頓是不是精神病完全一點關系也沒有呀。以后我應該還要再看幾遍這本書,再拿筆圈畫一下。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時期的我也會有不同的感觸吧。忘記誰說了句,讀書是最奢侈的事情,因為我們僅僅用少許的金錢以及時間就獲取了一位作者在一段歲月或人生中的心血和經驗。
或許我上述的言論本身就帶有一點霍爾頓的色彩,這就是這本書在短期內帶給我的小影響吧。看完它,我并不會對人生立下什么全新目標,抑或是改變什么生活習慣。我也不想費神去看太多作品評價以及相關的事情,像霍爾頓那樣,不感興趣。我只是很想感謝塞林格這位作者罷了,純粹只是感激。我還很喜歡他的一部小短篇,《破碎故事之心》,里面有這樣一段話:
“有人認為愛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點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許真是這樣的,萊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嗎?我覺得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八
讀完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臟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里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臟的“阿克萊”、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后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后,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污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向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借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于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九
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長大是人必經的潰爛。
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
我們確實活得艱難,一要承受種種外部的壓力,更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困惑。在苦苦掙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會感到一種生命的暖意,或許僅有短暫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奮不已。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玩。幾千幾萬的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愿意為理想茍且的活著。
我不在乎是悲傷的離別還是不痛快的離別,只要是離開一個地方,我總希望離開的時候自己心中有數。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
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地方是因為書的名字,“守望”這個詞給予我一種溫暖的愜意,在這個詞的牽引下,強大的`意識流迫使我翻開了這本好書。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優秀作品,為數萬年輕讀者所喜愛。故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主人公霍爾頓在被學校開除后在紐約街頭游蕩幾天內的的經歷與心理感受歷程,講訴了一個生活在中產階級家的年輕孩子的苦悶與彷徨。主人公討厭一切假模假式的東西,討厭校長的勢力,厭惡在墻上寫下流字的人。他叛逆,吸煙、喝酒、玩弄女人、不認真學習,然而他卻愿意幫助貧窮的修女,夢想是成為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去幫助別人。這一方面表現了作品對成人世界虛偽面目的批評與痛惡,另一反面則襯托出了主人公內心的單純與善良。“那些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個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到此處,我被主人公的純真與善良打動了,更深刻地讀懂了主人公內心那份純真原始的美好世界。
這本書讓無數個年輕人產生了情感共鳴,文中霍爾頓的彷徨苦悶與叛逆也正是千千萬萬個讀者的影子,這本書寫出了年輕人的苦悶心聲。對于青年人來說,使他們認清了社會中丑惡的一面,提醒他們對成人社會虛偽欺騙的警惕。對于成年人來說,更加使他們增加了對青年人心理的了解。作者對主人公霍爾頓的心理刻畫描寫,相當生動真實,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單純與善良。另外,這本書的語言極其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直言不諱,真實感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存在一個美好的世界,他對麥田的想象讓人心暖,然而真實的現實使他失望甚至厭惡,深刻揭露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理想的幻滅。書中的霍爾頓是美國“垮掉一代”的代表,一個反英雄。
我只是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護者,這不僅是主人公霍爾頓的純粹夢想,也表達了作者以及千千萬萬個年輕人內心的希冀與對理想生活的純真憧憬,。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一
每一個人都有一段無法忘卻的歲月,太多的敏感、偏執、荒唐、頹廢、甜蜜與歡樂,使日子變得寂寞又溫暖。站在一望無際的碧綠色麥田中,我想起了一個曾經的壞孩子——霍爾頓。
我有段時間總是那么暴躁,會因父母一句話而暴跳如雷,會因朋友的一個動作而傷心欲絕。后來我漸漸明白,那段時光,叫做青春。霍爾頓就是在那個時候突然闖進我的世界。他剪一個干凈的水兵發型,卻滿頭褐色亂發,邪邪的樣子,有些迷人。
霍爾頓讀書的地方叫潘西,一個私立的貴族學校。在這之前他還上過艾爾敦·希爾斯學校。那兒有一個非常勢力的校長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見到開了汽車來接孩子的家長就跑來跑去和他們握手,要是學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樸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們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接著就和別的父母去講話。青春的日子里,快樂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我們總是會因為這點或那點而不滿或憤怒。霍爾頓受不了這樣的環境,于是選擇了逃離,戴著自己的獵人帽拎著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臨走前,他想要再見見自己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張便條,約在博物館旁邊。過了好一會兒,菲苾終于來了,她拖著霍爾頓在胡敦讀書時用的舊箱子裝滿了行李決心與哥哥一同離開。霍爾頓沒辦法,只好放棄了去西部。青春就是這樣,充滿了叛逆霸道卻一心想要離開,最后在種種的牽絆下放棄了目的。
本文沒有向讀者娓娓道來,甚至沒有提到過后悔,即使曾經的歲月那么不堪回首。但是青春總要失去一些東西,才會得到收獲。我們的父母也許在年輕時比我們更加叛逆和張揚,也許他們打過麻將賭過錢,但他們現在會嚴格的監管孩子,鄭重其事的告訴孩子賭博的危害。曾經的放蕩不羈換來了現在的清醒。戰后的美國現如今已成了世界大國。那群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已成了國家的棟梁。
文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誒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我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句話出自一個老師之口,但的的確確是這樣,那時候學校里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勢力的偽君子,他們認為為了茍延殘喘地活著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為了某種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連孩子們讀書,也是為了日后能買輛凱迪拉克之類的東西。霍爾頓曾經同妹妹說,他想要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守護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擁有過類似的理想,只是那個理想太過遙遠,來不及努力就已經長大。長大意味著放棄,放棄掉有過的美好理想,成為所謂的“成熟男人”,為了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絕大多數人會為了生活背叛心靈。
最后霍爾頓生了場大病進了醫院,至于后來的事,無人知曉。于是留在書中的霍爾頓再也沒有長大,我想他依然是那個天真的,單純的“壞”孩子。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二
很多時候看一本書不僅僅是為了看而看,更是為了思考而看。在我看來為一部自己喜歡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后感,這樣的感覺挺好的。
讀這本書,是我無意間聽朋友的推薦,閑來無事又覺得挺有看頭,便翻開書頁仔細閱讀。此書《麥田里的守望者》被認為是全世界無數彷徨年輕人心靈的慰藉,道出了千萬青少年的心聲。在我剛過完的青春,或許這本書也可讓我感慨萬千。
看到《麥田里的守望者》這個抽象的書名,我不懂,也難以理解。作者這所謂的題目是表達出一種怎樣的心態?抑或是怎樣的人生。當我開始慢慢細品,慢慢發掘的時候,才發現,其實我早已無法自拔。
這本書是塞格林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卻對美國社會和文學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里的守望者》就像畢業生要獲得倒是的首肯一樣重要!僅僅用了三天的時間概念,作者將一切所要表達的東西闡述的淋漓盡致,這便是所謂的年代造就才華吧。
美國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云尚未散去,冷戰煙硝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考爾菲德就是其中一員。霍爾頓被學校開除,為了在星期三回家,就在紐約街頭鬼混:抽煙、喝酒、去夜總會、大把花錢,碰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干了這個年紀的人想干的所有的事。然而,看似瀟灑刺激的生活,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極度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不得不說,這本書表現的過于真實,以至于某些時刻我會忘記了現實與書之間的縫隙。作者以細膩而探析的筆法,細致入微地刻面了主人公霍爾頓的矛盾心態,描繪出霍爾頓復雜的精神病態。細致入微的刻畫令我身臨其境。幻想著自己的青春是不是會有這么一種可能,充斥著暴躁、混亂與叛逆。
想想現實中的自己就像書中的霍爾頓一樣:厭惡一切阿諛奉承,虛偽做作的嘴臉。最渴望的就是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省去蠢而無用的交流。但是,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欺騙自己的同時或許能夠令自己感到舒心,但成長所要面對的東西將會被自己這種心態粉碎的一干二凈。我們,必須勇敢面對,努力上進,這才是人生的正確道路。
說回來,書中菲比的天真純粹真讓我喜歡。在書的最后幾章,就是菲比抱著旅行箱說要和霍爾頓一起走的時候,此時此刻,作者的筆墨觸動了我內心最深的點。我多么希望菲比永遠也不要長大,我自己也常常會想,孩子不長大該多好。成長會讓他們和帶來和我們一樣經歷痛苦、矛盾、失望,然后學會做人。想想那該多可怕?可是,我又無法阻止他們的成長,就像霍爾頓最終還是沒能去成一心向往的西部的某個地方。成長是一種現實,是人無法逃避的路徑。或許人生會有許許多多的路途,但成長,無可避免。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所以菲比最后仍舊會成長,但愿她不會變成那個年代的世俗。
在成長之后閱讀書籍,在我看來是少之又少。現在這網絡覆蓋的年代,手機電腦互聯網一體的信息時代。還有誰會愿意捧起墨香的紙張翻看?還有誰會愿意沉下心來仔細聆聽那一位位塑造經典的作者的吶喊?或許,有。但也只是稀有。我承認自己仍舊做的不夠。但書畢竟是書。紙張上跳躍的文字,紙張上散發的墨香。永遠是手機這類快餐閱讀所不能夠替代的。
愿更多的人,能夠在信息時代反思反省。捧起一本書,讀一篇安靜的人生。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三
讀完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臟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里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臟的“阿克萊”、表里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污,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后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后,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里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污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向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復雜心理,透過現象觀察精神實質,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霍爾頓的精神世界的各個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環境影響頹廢、沒落的一面,也寫出了他純樸、敏感、善良的一面,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青春變化期青少年的特點,無怪乎在西方社會里引起了廣大青少年的巨大反響,而且不少成年人也把它看作啟發自己理解年輕一代的鑰匙。
從教二十多年來,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總有點不能理解他們,不能好好地與他們溝通交流,有點給他們貼上“壞孩子”的標簽。讀完《麥田里的守望者》一書后,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碰到調皮搗蛋的孩子時,我會把它當成理解他們年輕一代的鑰匙。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四
其實讀到這本書只是偶然,原來的一個高中同學讀過,還給我們說過這本書不錯,那是就對這本書留下了一些映象,后來看到了這本書就拿起來讀了起來,感觸頗多。
其實剛開始看的時候,對書中的那些個臟話航海史有點反感的,但仔細一想,以前的自己雖然沒有主人公那么多的粗口,但也是時不時的冒出幾句的,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叛逆期啊。但慢慢地,當你真正走進霍爾頓,感受他的真誠,苦悶,憤怒,無助時,就不自覺的想一直聽他說下去。讀起來真如絲綢般質感柔滑,這與讀外國小說例來存在的‘隔閡’不同。
霍爾頓,一個叛逆不好好讀書的青年。雖然如此,可他本質不壞,相反卻心地善良,重感情講義氣,對現世憤怒卻無可奈何,討厭無聊自己卻無聊的不行,矛盾又無法努力做到事事順心,對一些小事念念不忘總想知道答案,比如冬天湖里的鴨子到底哪去了,連這種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小事都會讓他頭痛,內心細膩。
作者以說話瑣碎口吻的描述恰好表達了主人公生活的瑣碎。逛夜總會召來妓女,卻只是想和她聊天了解她內心的想法,被人欺騙,挨打,苦悶,彷徨,被學校退學卻不想回家,不想回家不是因為畏懼父母而是害怕再次被送到他認為垃圾的學校讀書。他企圖逃出這個虛偽假惺惺的世界到西方尋找安靜純潔,找個姑娘結婚住森林邊的小屋子,不想住森林里是因為想每天照到太陽……最后這一切的一切都沒達成,也不可能實現,于是他瘋了,躺進了精神病院,卻自認為清醒,還認為家人請來的那個精神分析師問的問題太傻。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麥田里的守望者心得(通用15篇)篇十五
我輕輕用手握住一捧泥土,好像握住了田野中那名守望者,寬厚的手掌,記憶之水流淌,往事浮眼前。
那時的我還小,跟著爺爺在偏遠的鄉村生活,也是一個地道的農民,祖祖輩輩與黃土打交道,他的臉上鑲嵌著是被歲月的利刃劃出的道道皺紋,數不盡的塵埃藏身其中,更顯得飽經風霜。他的手指縫間滿是灰黑的臟垢,松弛的皮膚上滿是大大小小的傷痕,這是多年繁重的勞動為他烙下的印記,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是我兒時崇拜的對象。
每天清晨,當夜色還粘在天空的時候,爺爺便扛起了鋤頭,牽著小小的我,我們一前一后緩緩地走在屬于他的田野中。他的手很溫暖,有著和黃土一樣粗糙的觸感。爺爺總是放任我在田野中玩耍,摸出一根長長的煙斗,點著火,倚在樹下還不忘用手抓一把泥土,輕輕的捻著,仿佛在與親密的老友互相問候。還未消散的夜色裹狹著他,紅紅的火苗在夜色中一閃一閃地跳躍著,那景、那人,仿佛一副水墨畫,訴說著黃土高原的故事。
等到第一抹晨光曦微絲破曉霧,一場莊嚴的儀式便開啟了。爺爺站在晨曦中,扛在肩上的鋤頭揮落而下,一種柔緩的姿勢,像是生怕驚擾了這沉睡的大地一般。抬起、落下簡簡單單兩個動作卻被重復了數年,竟有一種別樣的粗獷的優美。
那時我玩累了,便會在一堆草垛邊坐下看,看在翻起的土浪中前行的爺爺弓背而行,看被拋之身后隱隱的青山,看朝陽下的風輕云淡,這時我感覺爺爺就是那田野里的守望者,他守著他的土地,守著他的過去,他的現在,他的將來。
長大后遠離了鄉村的'我,進入了繁華的都市,而爺爺人留守在那邊灰褐色的土地上,他守著他的一方凈土,偶爾回去看望他,勸他去看看城市里的繁華,可他卻執拗地要一個人守著這片土地。
后來呀,爺爺去世了,遵照爺爺的遺愿,我們將他的骨灰也埋在了田野旁一棵大樹下,用爺爺的話講,離了開了這片黃土地,就沒有了自己的根了。
爺爺,麥田的守望者,用他的一生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又到秋日,又到麥收和金燦燦的麥田,隨微風蕩起一層層的波浪。
爺爺,您看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