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感悟范文大全,供大家借鑒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人生哲理小故事及感悟200字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一
有一次,神父訓斥他說:“你這小東西,將來肯定不會有出息!每天只知道瞎涂亂畫,成天幻想著當一個藝術家,這不是做夢嗎?”當時,達·芬奇正在全神貫注地思考一道數學題,根本就沒聽見他在說什么。神父的話音還沒落,他便問起那道題應當如何做。神父非常惱怒,掄起手打了他一巴掌,之后又到他的父親面前去告狀。父親并沒有為此而訓斥兒子,他知道兒子并沒有錯。
父親皮耶羅一向善于邏輯推理,是位很有名氣的公證人。在案卷和訴訟方面,他能夠以無懈可擊的論述擊倒對方。在兒子的擇業問題上,他也想了好一陣子。按他的意愿,他希望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成為一個法學家。但是,他認為,興趣是的老師,也是成就事業的好幫手。
依據他的興趣發展,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事半而功倍。根據兒子的一貫表現,他喜歡數學,但數學家通常只是待在家里想問題,很少與外界聯系,兒子朝這方面發展可能不太適合;他喜歡音樂,但在自家的社交圈中,并沒有非常優秀的人可以充當他的老師;而繪畫與雕刻,正是他的長處,而且在自己現有的好友中,有一個叫維羅奇奧的畫家、雕塑家,正好可以當他的老師。如果讓兒子拜在他的門下,說不定以后會大有一番作為!想到此,他把兒子叫到身邊征詢他的意見,兒子聽了非常高興。于是,他把兒子帶到維羅奇奧那里,拜他為師。從此,達·芬奇專心致志地學起畫畫來。
【感悟】:一個人只有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才會全身心地投入進去,父母教育孩子也應該投其所好,因勢利導,這樣孩子一定會竭盡全力地去完成自己的學業。
<
人生哲理小故事及感悟200字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二
師經彈琴,魏文侯隨著樂曲跳起了舞,并且高聲說道:“我的話別人不能違背?!?/p>
師經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沒有打中,卻把帽子上甲穗子撞斷了,文侯大驚,氣憤地問道:“寡人有何過失,你打寡人?”
師經沒有回答問題,在一旁默默不語。
文侯接著問手下的人說:“身為臣下卻打他的國君,應該處以什么樣的刑罰呢?”
“應該處以死刑?!弊笥掖鸬?。
師經說:“我想在死之前說一句話,可以嗎?”
文侯說:“可以?!?/p>
師經說:“以前堯舜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沒有人反對;桀紂做國君時,只怕他講的話遭到別人的反對。我打的是桀紂,不是打我的國君?!?/p>
文侯說:“放了他吧!是我的過錯,把琴掛在城門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補帽子上的穗子,用它來時常告誡我自己?!?/p>
【感悟】必須善于傾聽逆耳之言,不要怕別人反對你,因為這才是對你的另一種關心與愛護,深刻的道理往往就存在于這些逆耳之言中。
人生哲理小故事及感悟200字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三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里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里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后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p>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后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圣人的教誨,終于成為一代大儒,被后人稱為“亞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可以犧牲一切。也能知道父母的教育是對孩子的將來有密切的關系。
人生哲理小故事及感悟200字 哲理小故事及感悟篇四
申不害是戰國時代有名的執法家,在韓國當了十五年的宰相。
有一天,國王韓昭侯憂心忡忡地對他說:“實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詞地說,“執行法制,首先要賞罰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給賞,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雖然制定了法律,卻經常私下接受那幫親戚寵臣的請求,徇情枉法,卻要讓別人去執行法律,那當然就不容易了?!?/p>
昭侯紅著臉點頭說:“承蒙先生指教,從今以后,我知道應該怎樣執行法律了?!?/p>
過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來到京城,想謀個一官半職。申不害就到國王面前說情,想討個官銜。
韓昭侯低頭不語,好一陣才說:“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給我的吧?我是違背先生的教訓,開個后門破壞法制呢,還是聽從先生的教訓,不開這個后門呢?”
申不害聽了滿面羞慚,伏地請罪。
【感悟】:要實行法制,就不能徇私舞弊。但是,知法的人未必守法,制定法律的人不一定就不會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