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一
當陳老師第一次提到“張曉風”這個名字的時候,我便覺得很耳熟。的確,她是臺灣著名作家,在六年級時也學過一篇她的文章,至今還讓我印象深刻。
張曉風老師的散文蘊含了許多人生真理。她的散文敘述自然,沖淡寧靜,沒有什么華麗的語言,但讀她的散文也不會使人覺得枯燥無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或是幾個故事,都是那么的生動有趣,顯示引人發笑,后又讓人沉思。那篇《我不知道怎么樣回答》正是這樣。小男孩不愿意洗手,并且用自己新發現的句子不斷和媽媽辯解。小男孩,他在成長,他在強烈的想要建樹他自己的秩序和價值,我不由得對小男孩產生一種敬意。雖然最后媽媽沒有回答小男孩的問題,也沒有使小男孩喜歡洗手,但是媽媽和小男孩都依然愛著對方,這是永不磨滅的。
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的三篇小文章里,我尤其喜歡《尋人啟事》。母親見證了自己孩子的成長。在小男孩的時候,他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被媽媽牽著自己的小手。可是,轉瞬即逝,小男孩已經長成大男孩了,他必須有所忍受,有所承載,他那雙被母親握著的小手也有如飛鳥在翩飛中消失了。童年,悄悄地溜走了,小男孩長大了,母親也老了。可是,當孩子長大后,他會像母親照顧小時候的自己一樣照顧著母親嗎?我想,會的。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二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松。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致,卻并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后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斗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閑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三
我不禁被這深厚的書香味吸引了。沒錯,這就是《張曉風散文精選》。這本書以一篇篇有意義的散文的形式使人懂得一個個人生哲理,并令人從她細膩的文章中備受感動、啟發以及深思,還從她不華麗而樸實真誠的話語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在這本書中讓我最記憶猶新的還要屬《人生的什么和什么》了。這篇文章是以第二人稱的形式為大家敘述的,寫了一個人正在開車,收音機轉到一個不知什么臺的臺上,正播著安靜討好的小提琴。在她馬上要進入隧道時,廣播里說人生最重要的事只有兩件。
話還沒說完,聲音就斷了,她很想知道答案,可過完了四十秒,車出隧道時,這已經講完了。她想去追問那一段來,可以覺得并沒有必要,自己都四十歲了,還不知道“人生的什么和什么”嗎?這篇文章最后并沒有告訴讀者們答案,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十分耐人尋味,覺得僅在我的思考能力范圍內,人生里最重要的兩件事是坎坷和經歷了無數次坎坷后的成功。
在每個人哇哇落地時,就注定了坎坷的來臨。坎坷雖然十分令人畏懼,它可能使你失去信心,可能使你自甘墮落,可能使你悲痛欲絕……但是,你千萬不能就這樣倒下,倒在成功的面前。你一定不甘心走入失敗的大門,所以,你務必要勇敢地去戰勝它,因為坎坷是避免不了的,可如果它把你打倒,你也不能氣餒,應更加勇敢地去打倒它。
坎坷必定會成為我們走目人生之路的“絆腳石”,但我們不能退縮,只能前進,走向成功。然而一個美好的人生大概就是克服坎坷與困難并走向成功大門的過程吧,所以我是這么認為的。
在我細細的品味中,我不禁再次被這書香吸引。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四
打開這本書,翻動著紙頁,字里行間透露著深沉的韻味,一幅幅美麗的景象展現在我的面前,這一本書中,仿佛每一個字都有它獨特的感情和意義。這本書便是《張曉風散文》。她的文章總能讓我悲喜交加,讓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許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覺得似乎撿回了一批失落的財寶,天的藍寶石和山的綠翡翠在一夜之間又重現在晨窗中了。陽光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這選自書中的其中一篇:《畫晴》。晴天可以畫出來嗎?當然可以了。就如這段,這是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天空藍得像寶石,山綠得像翡翠。灑在山谷上的陽光無比溫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種歡快,輕松,愉悅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時的心情不也如那陽光一般明媚、晴朗起來了,那“畫晴”也畫到了心中,原來晴天不僅是晴朗的天氣,它還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是一個個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動地畫在心中,也可以溫柔地寫在心里。此時,我就像與張曉風心連心,因為我讀懂了她的內心。當進入她的寫作世界時,便沒有了自己的情感,一會兒為那無私奉獻、生命力脆弱的曇花默然流淚,一會兒又為那浪漫、可愛、美麗的桃花飛舞的景象贊不絕口。就是這種悲喜結合,咖啡與方糖融合的感受,讓我讀懂了張曉風的散文。這種感覺是美妙的,因為它讓我走進了另一個書的世界。
張曉風用她那細膩、真摯、充滿溫情的語言化為一陣陣帶著花香的清風為我吹走了夏日的悶熱和煩躁,心靈從而獲得久違的平靜。打開《張曉風散文集》,第一篇《到山中去》和第二篇《地毯的那一端》是張曉風寫給她的丈夫德寫的兩封信。
我讀著張曉風筆下的內雙溪,像在欣賞一幅精彩至極、驚喜不斷的山水畫。不、陽光溫和、瀑布飛瀉、水聲澎湃、浪花擊石、蘆草雜生、鮮花沾露、溪水潺潺、落葉隨波、風聲如濤、稻香撲人。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五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同,愛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
《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仿佛知悉世間所有的秘密。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
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里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里”。
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里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著一路看來,千回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六
在這個寒假,我們閱讀了由老師推薦的散文集——《張曉風散文》。讀來感受頗多。
這篇散文集收錄了許多張曉風的名篇。如《地毯的那一段端》,《畫晴》等。在這本散文集中,最多的,就要數寫景的文章的了。一條河,一樹花,一縷光,都是她描寫的對象。在她眼中,似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
讀《張曉風散文》時,我們會發現,在她的文章中,總是會出現我們身邊常見的事物。可是,當那些事物在紙上出現時,它們似乎就變成了一則童話,變得那樣美好,美得甚至有些不真實了呢!微云掠空,在她的眼中是一首短詩,一闋不規則的小令;雄偉的阿爾泰山于她,則如古代恐龍一列長長的背脊;而變幻的星光,則是在互相追逐的孩子……那些在生活中被我們遺忘了的美,此刻就在你眼前的紙張上閃耀,就在張曉風的筆下重現了它的魅力。
張曉風的散文有一種詩的美感。她的文字清淡、素雅。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的話,就是茉莉的白。為什么是茉莉?因為茉莉的香很清淡,不如梔子那般濃郁,但卻令人心曠神怡。可是,她的文章有時卻又有一絲哀傷之感。我記得,在《玉想》第四篇時,她這樣寫道:“今天,我入土,想蟬的幼蟲一樣,不要悲傷,這不叫死,有一天,生命會復活,會展翅,會如夏日出土的鳴蟬……”這是她對陪葬品之一的玉琀蟬的遐想。那句子里,有哀傷,卻又有一絲那樣的不甘,那樣的倔強。哦,對了,那篇文章題為《生死以之》。
張曉風,大概是有一顆童心的吧!只一件物,便可讓她浮想聯翩。那一捧滿天星,竟會引出與莊周如此類似的疑問:究竟是“星常化作地下花”呢,還是“花欲升作天上星”呢?正因如此,那些完全不相干的故事也能被她找到相同之處。就例如,那《水滸傳》與希臘神話中《潘多拉的盒子》。都只因一時的好奇,而鑄成了后悔莫及的大錯。導致人間大亂。
在《張曉風散文》的敘事篇中,我最喜愛的,就要屬《地勺》了。這篇文章是記敘張曉風一行人到達爾湖以及湖所在的克什米爾時所寫下的。我喜歡它,并不是被那里有名的“耐夏花園”而吸引的,而是被哪兒有趣的早市而迷住的。市場是湖,鋪位是一艘艘的小船。有一條一條裝滿蔬菜的船,也有賣各種小玩藝兒的船。仔細想來,那樣的早市想必是極為有趣的吧!
讀了《張曉峰散文》,我似乎是回到了童稚時期,對云癡想;又像是來到了異域國度,感受淳樸的奇異民風;還似乎是與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它的生命活力……墨色的字符在素白的紙張上跳躍。這,是一個新的世界。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七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同,愛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寫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仿佛知悉世間所有的秘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己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己“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里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里”。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己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里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仿佛放舟于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著一路看來,千回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己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2.《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不被咬到,就不毒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八
讀了一個月的《張曉風散文》我發現她的文章很有韻味,能夠讓人思考許久。她寫的散文還讓人讀了后會感到十分的溫柔,讓人明白的事很多,它不會有驚心動魄的描述,卻在娓娓到來中讓人感到溫暖,還在溫暖中有一種韻味。
有一篇作文《高山何所有》也是張曉文寫的散文,這篇文章她沒有用太多的語言來表示這一片孩子們可憐,而是用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來表示出對山區孩子們的同情心。
這個故事沒有什么離奇的故事,而寫的故事有一種勾人魂的魅力。這是一個真實而又杯具的故事,她寫了幾個山區的孩子長大了做了很多的努力,也做了很多的好事,可是他們還是被人瞧不起,人家都厭惡他們這些鄉巴佬。之后他們到了他們發過誓的高山上頭,他們本想把錢賺夠了來報答他們的家園,可他們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工作還是沒有找到,他們到了大山上感覺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和無助呀!可他們又有什么辦法呢?這個故事不像大多數的故事一樣有一個圓滿而又完美的結局。
啊!為什么山區的孩子就不能有好的環境嗎?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會這么想,而這篇文章的嚼勁也十分的足,總讓人對這個文章愛不釋手,這就是張曉風寫的文章的特點,總是能夠讓作者回味無窮。
張曉風這個作家寫的作品中還絕對隱藏了一個對人生的哲理。可是總是藏的很深,找出來不容易,耐人尋味,這也是她的作品的一個特點。
張曉風的散文就像勾人魂魄的人一樣勾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去不斷思考,去發掘!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九
張曉風的散文也許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卻帶給了我許多與眾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記憶猶新。現在,就讓我帶著你,一起走進張曉風的散文世界吧。
讀張曉風的書,讓我感到十分愜意、輕松。她的景物描寫雖然精致,卻并不繁雜,只是幾筆簡單的描寫,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溫馨的畫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園詩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寫景,也能讓讀者明白她的心思,帶給我們發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嗎?當流蘇那纖細的香氣伴隨著纖細的風拂過臉頰,當梔子花香的河川從身邊流過,此刻的心境,無可比擬。但,花落瞬間雖然美麗,過后便不見蹤跡。這告訴我,美,就像一則愛情故事,也許結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過程是美的,就已足夠。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長短來衡量價值,重要的是內容。我們不求它像愛情故事那樣幽美、惆悵,但是過程的精彩是一樣的。或許我們無法延長生命的長度,那就試著去拓寬生命的寬度。只要我們奮斗過、拼搏過,向著夢想努力過,等到年老時再回憶曾經走過的路,就會覺得這是人生中一大珍寶。
《畫晴》告訴我,人生的意義并不在于達成某個目的,沿途的風景其實更加美好。我們可以在閑暇的時刻駐足凝思,體味人生的另一重意義。
《念你的名字》告訴我,唯有不竭的愛能照亮一個受苦的靈魂。我們要有奉獻精神,對別人懷有絕對的誠意和愛心,才能修煉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
張曉風散文集讀后感篇十
自從閱讀《張曉風散文》之后,我對散文有了另一番見解。
以前讀散文感覺都是比較膚淺的小故事,只有看見有意思感興趣的才會仔細品味一番,所以不常讀散文。而張曉風的散文卻顯得截然不同。
讀張曉風的散文會讓我身不由己,有一種幸福而無以言表的感覺。她的散文語言深奧,卻優美如畫,細細賞讀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生動的內容,樸實的語言,深刻的道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不需要燦爛的背景,依然扣人心弦般地帶我們走進故事中,讓我刻骨銘心,久久難忘。
我最喜歡張曉風散文《春俎》里的《山月》這篇文章。這是一篇描寫并贊美山月的文章,雖然短小,但是精煉,所謂“濃縮才是精華”。認真品味、細細品讀后就能夠了解其揭示的深層含義,她用很簡單的詞句把山月的美藏在一字一句之中,一直圍繞著“山月”二字,把山月那種寂寞、偉大、平凡、無情、孤傲的美描寫得淋漓盡致,仿佛自己是山月一般冷漠卻又很偉大。
在我們眼里,看似平凡,看似渺小的事物,在她的筆下卻能栩栩如生,讓我們學會放低眼界,觀察事物,學會用放大鏡看待事物,學會用筆寫出精彩文章。
張曉風的每篇散文我都很喜歡,讀后的感覺就是意猶未盡。我學會了很多寫作方法和技巧,我還從中收集了很多好的句子和詞語,相信會讓我的文章更生動有趣。
用心讀張曉風的書,會讓人了解到這世上不同人與不同物不同方面的心態,以及天地人合的真諦!其實寫作并不難,難的是要我筆寫我心!張曉風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