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一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全文語言生動平實、洗練,“核舟”的形象刻畫得十分具體,其上的人物亦描繪得逼真而又生動,這些都無不體現了作者細膩的文筆。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云”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似”;“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云”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游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游。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云”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
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地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敘述船艙上還覆蓋著“箬篷”,艙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動的,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后《赤壁賦》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于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寫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并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態和所處的位置。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占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采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采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觸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三個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
對于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臥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臥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蕩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詩情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并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并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茍。“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化的描述把核舟再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后,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后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成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
《核舟記》的寫作特色明代魏學洢的《核舟記》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認的傳統教材了,然而魏學洢的名字并不見于一般通行的文學史著作,他的這篇《核舟記》又不見之于他的專集《茅檐集》,可見連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視。值得注意的是,雖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記》何以得天獨厚,至今仍為人們所喜聞樂誦呢?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
第一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靈怪”,所以能在“長不盈寸”的“修狹”“桃核”上,“因勢象形”、精雕細刻了“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這樣眾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此并非是作簡單的羅列,而是著力于細致的描繪。本文中間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體描述了核舟的形狀、結構及各個人物的神情狀態,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僅寫了船艙、箬篷、小窗,而且寫出“啟窗而觀,雕欄相望”,“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并且連刻字的顏色也交代了:“石青糝之”。第3段著重寫蘇東坡、黃魯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寫了他們外貌、衣著、姿態的各異,而且顯現了他們神態、風度不同。尤其蘇、黃的情深意篤、黃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超然出塵,生動地再現了三人之間的關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4段寫舟子嘯呼之狀和“若聽茶聲然”更是精細入微,神韻畢具,若無雕刻者的精湛技藝,以及作者對描寫對象的細心觀察和體會,要寫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斷斷不可能的。總之,對核舟的全體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數目、大小的具體說明,給讀者的印象既具體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啟閉自由、足膝之隱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歷歷可數、題字之細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細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紹,巨細不漏。正因為作者善于觀察,精于描繪,因而文章如同這只核舟一樣,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飛動,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雕刻既屬奇巧,而文章確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后分寫;從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紹“奇巧人”的奇巧所在,開門見山,簡潔數語,就把雕刻的刻舟精湛純熟的工藝作了概括的介紹,并點出“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總領全文的作用。第2段則對整個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艙和箬篷作了重點的描繪。第3、4、5段,則依次具體描繪船頭、船尾、船頂,而以船頭和船尾五人的雕像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頭的蘇、黃、佛印三人為主,而此三人則又以蘇軾為主,這樣文章就緊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既層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后一個自然段,將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數目作了小結總計,并抒發贊嘆:“技亦靈怪矣哉!”收束全篇。這種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層次,給讀者以歷歷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于想像。《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詩意畫境的工藝美術珍品,而王叔遠的雕刻藝術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驚嘆不已的關鍵則在于核舟如實而生動地再現了蘇東坡前后《赤壁賦》的主題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賦》作為核舟雕刻藝術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復以《赤壁賦》的內容作為觀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據,而我們廣大讀者則又更以《赤壁賦》的所述來體味散文含蓄雋永的意境,在這里,“奇巧人”創作的藍本,作者的豐富想像和讀者的欣賞聯想,都在《赤壁賦》的基礎上得以自然融匯而溝通在一起了。尤為可貴的是,無論是奇巧人王叔遠還是作家魏學洢他們既忠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赤壁賦》的意境和“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而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不為原作所囿,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正由于作者豐富的想像,彌補了素材的不足,又賦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寫到魯直的“如有所語”、佛印的神態不凡、舟子的“若聽茶聲然”這些細膩逼真的心理描繪,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賦》為依據,而推測想像出來的描述,假如作者僅是作些客觀的描繪,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實的說明詞,而決不會像現在所寫的那么感人,啟人想像。因此,有人說《核舟記》是一篇意味雋深的文藝小品,我看恐怕是不會有人反對的。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二
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譯文
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注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農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風無形,空氣流動形成風.但它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掠過,小草含笑向人們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變著法兒撒歡兒,炊煙隨著風的節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纖細的柳枝輕拂著樹下游人的臉龐。
風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當它歡欣的時候,往往伴著細雨洋洋灑灑飄落,春天來臨的時候,風過千山秀、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拂拂,像“飛天”的裙裾在梳理著,春風吹醒冬眠的柳絳,春風送來翩飛的燕子,春風吹綠了千溝萬壑,春風搖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們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當它發怒的時候,過江卷起漫天狂瀾,有蘇軾的《赤壁懷古》來證明: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發海嘯,將參天大樹連根撥起,用掌擊碎轎車甩向路溝,用衣袖揮斷成片樹木,狂笑著,輕蔑地看著對它束手無策的人們,視自己為一列戰車,而世上萬物如螳臂。
當它悲哀的時候,會發出嗚嗚咽咽的聲音,似在訴說心中的悲怨與委屈,似小孩在哭泣,聽之也不得不為之動容。
風是神奇的,風是千變萬化的,風是柔弱的,風又是強悍的。敏感的風,多情的風,凄婉的風,千姿百態的風,你是人類的朋友,卻也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災難,風,你讓人不得不愛,同時也讓人懼之三分。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胡須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于右邊,魯直(黃庭堅)位于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么。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里(意思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兩膝的輪廓)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于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發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竟然,尚且)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畫相結合的寫法,不只貌似,而且傳神。例如:寫蘇東坡與黃右手執卷端,左手扶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令人不只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段,又是極細膩的文筆。寫佛印是“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突出了這個出家人形象的特征,與讀書人蘇、黃神情不屬。
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后,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這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刻了對聯,共十六個字,可見雕工的精細;“啟窗而觀”,還有“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第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是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第二層(第5段)介紹舟的頂部。這一層是略寫,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于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后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夸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此文體類似于現代說明文。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四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它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舟上五人,須眉比見,其他如篛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后按一定的空間順序來寫,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云”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似”;“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云”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游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游。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云”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地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敘述船艙上還覆蓋著“箬篷”,艙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動的,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后《赤壁賦》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于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從右到左,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腕之高明,描述手法之精煉。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寫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并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態和所處的位置。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占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采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采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觸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三個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
對于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臥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臥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蕩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詩情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并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并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茍。“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感的描述把核舟顯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后,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后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成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圣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采取消極的“退隱”、“歸田”、“遠游”等手段,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五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深處一作:生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這深秋楓林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繞的的深處;“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車:轎子。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后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于: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后兩句則是傍晚之景。
(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
(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舍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
(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六
【詩句】摧折不自守,秋風吹若何。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沉波。
【出處】唐·杜甫《蒹葭》
【意思】干細葉長的蘆葦,在秋風勁吹下,毫無辦法,往往枝斷葉殘,不能自保。雖然蘆花一時盛開,如雪一般潔白,但也禁不住寒風的侵襲,幾處已沉入水中,與敗葉相依。詩人從秋日蘆葦著筆,極寫寒風對它的`摧殘。以“不自守”、“若何”表現蘆花無力保護自己的無可奈何心境,以“葉沉”顯現被摧折的結果。雖然也描寫秋風中蘆花的盛開,潔白喜人,使人眼前為之一亮,但那只是暫時的曇花一現,結果仍逃脫不了潦落于水波中與敗葉同命運的結局。詩句充滿著詩人對蘆花的同情、惋惜和對秋風殘害美好事物的憤慨。其言外之意,讀者自可體會。
注:自守,自保。若何,奈何,沒有辦法。沈,同沉。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七
杜甫《登高》詩歷來為人稱道,一直膾炙人口。元人稱它“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胡應麟曰:“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為古今七言律第一。”(《詩藪》)楊倫亦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
古人以農歷九月九日為登高節。這一天偕家人或友人登高,是一種避邪氣、賞風景的風俗。周處《風土記》云:“俗尚九月九日,謂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氣烈熟,色赤,亦可插其房以插頭,云‘辟惡氣,御冬’。”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也是一首登高思親之作。
《登高》大約寫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這天五十六歲的杜甫在夔州獨自登上白帝城外的高臺,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這首“曠代之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是一首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四句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四句寫“登高感觸之情。”緣情選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首聯從細處著筆,寫具體景物。詩人登上高臺,就眼前之景,心中所感,寫出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一騰播眾口的名句。時值深秋重陽,天高氣朗,山風獵獵,猿啼聲哀。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選擇了有代表性的景物。“風急”,高處“風急”,所謂“高臺多悲風”,這是登高之感。“猿嘯”,《水經注》:“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猿嘯哀”正是描繪了這種情景。這是登高所聞。秋江上景物蕭疏,洲渚凄清,沙灘白凈,水鳥翻飛,這是登高所見。這一聯詩人用工筆描摹了“風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嘯哀”、“鳥飛回”這六種景物,既展示了節序的蒼茫、凄清、肅殺的氣氛,又烘托了詩人悲愴、愁苦的情懷。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聞有見有感,有動有靜有色,十四字“字字皆奇”,無一虛設,表現了詩人用詞造句寫景抒情的精湛功力。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頷聯從大處落墨,寫整體景物。第三句承首句,寫山,因風急,故落葉紛紛,蕭蕭而下;第四句承次句,寫水,因風急,長江波濤洶涌,滾滾而來。“無邊”狀秋意之深,景界之闊,蘊含著詩人沉郁、悲涼之感;“不盡”寫長江奔騰不息,也顯示了詩人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蕭蕭”形容落木,“滾滾”描繪長江,專以虛字傳神,顯示出出神入化之筆力。“無邊”句融《楚辭》“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風颯颯兮木蕭蕭”的語意,創造出這一氣勢磅礴,格調雄渾,內涵深厚,音韻鏗鏘的千古傳誦的名句。
《登高》前兩聯是寫江邊秋景。“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王夫之《姜齋詩話》)詩人大筆勾勒,寫出了天高風急,飛鳥回旋,高猿長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這氣勢恢宏的秋景,但,筆在景上,情寓景中,在這合于節令,諧于情緒的景物描摹的基礎上,詩人那蒼涼、悲苦的身世之感流于筆端,寫出了直抒胸臆的頸聯、尾聯。先看頸聯: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由以上的寫眼前景轉入抒胸中情,寫得凝練而深沉。“萬里悲秋”與頷聯“無邊落木”相承,由落葉之景引起悲秋之情;“百年多病”與頷聯的“不盡長江”相承,由歲月如江水逝去引起壯志難酬之感。此聯是詩人潦倒半生的生動寫照。“‘萬里’,是說離家有萬里之遙;‘作客’,指客居夔州;‘百年’猶言一生,又包含非常豐富的內容,構成了悲秋的最重要的部分。這短短十四字中含有八九層可悲的意思:他鄉作客,一可悲;經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當此重九佳節,沒有任何飲酒等樂事,只是去登臺,五可悲;親朋凋謝,孤零零地獨自去登,六可悲;身體健旺也還罷了,卻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這病又是經常性的多種多樣的,八可悲;光陰可貴,而人生不過百年,如今年過半百,只落得這般光景,九可悲,真是包括了無限的感慨!我們非常佩服詩人高度的概括能力。”
詩人自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就開始攜帶家小由奉天先到白水,由華州往秦州。乾元二年末,達成都,后由綿州泊梓州、閬州,大歷元年(766)達夔州。十余年間,詩人輾轉流徒,到處作客,生活無著,備受折磨,窮愁潦倒,多病纏身。“右臂偏枯半耳聾”。(《清明》)“牙齒半落左耳聾。”(《復明》)“臥愁病卻廢”。(《客居》)“眼復幾時暗”(《耳聾》)。詩人耳聾、眼花、腳廢,還有消渴癥(糖尿病)、“病肺”,半身不遂等。試想,一位“竊比稷與契”,原想“立登要路津”胸懷“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宏偉抱負的詩人,現在落到如此境地,又獨自登臺,面對蒼涼蕭條的秋景,其感慨若何!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把頸聯的“內容補充得更具體、更深沉了。這兩句詩的含意十分豐富:久客他鄉,則備嘗艱難,這是第一層;艱難自然愁多,是第二層;愁多勢必促人衰老,是第三層;艱難、愁苦、更兼衰老,使得詩人心灰意冷,潦倒日甚,是第四層;窮愁潦倒,需要借酒澆愁,卻偏因病不能喝酒,這反而更增添了愁煩,這是第五層……。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好象意猶未盡。詩人把此時的情懷描述得這樣細膩,給讀者留下思索咀嚼的余味。”(《唐詩選析》)
這首悲秋詩不同于文人騷客登高望遠無病呻吟,它凝聚著詩人畢生艱苦追求而不遇的深沉的感喟,構成了一種雄渾、悲壯的基調。全詩通過“望中所見,意中所觸”,描繪了江邊的深秋景色,抒發了詩人感事懷鄉的悲郁情懷。雖然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卻不是一味哀傷,而蘊含著一種壯烈的感情,讀者依然能感觸到詩人那種闊大的胸懷。
《登高》詩“雄壯高爽”,“故世共推之”,為“古今獨步之作。”清施補華評贊曰:“《登高》一首,起‘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收‘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通首作對而不嫌其笨者:三、四句‘無邊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氣;五、六‘萬里悲秋’二句,有頓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韻,押韻則聲長,不押韻則局板。”(《峴山說詩》)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而此詩“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驟讀之,首尾若未嘗有對者,胸腹若無意于對者。細繹之,則錙銖鈞兩,毫發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勢,如百川東注于尾閭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真曠代之作。”(胡應麟《詩藪》)這首詩凝結著詩人壯志難酬、悲憤潦倒的喟嘆,字字蘊含著憤慨,加之詩人技巧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故句句流暢自然,如天球石琢,已臻化境,充分體現出詩人“晚節漸于詩律細”。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八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賞析
一夜無眠的李煜,像每一個無眠之夜一般,諦聽著他所居住的小樓外,寂靜中那偶然觸動他纖細敏銳聽覺的細微聲音,以遣長夜。
北方的冬,總是特別的漫長,冰封雪鎖著銀白大地。冰封雪鎖的又豈止是大地呢?他的心,也如漫長的寒冬一般,似乎永遠也盼不到春天。
不,他的耳朵,為他傳達了春的消息;呼嘯的北風轉向了,在消融冰雪的滴答聲中,他聽到,東風來了。
是的,東風又來了,春天又到了。過不了多久,北方也會像江南一樣,春光爛漫、繁花似錦。
一年年春花開了又謝,秋月圓了又缺。曾經為江南國主,如今卻被俘入宋,先封違命侯,后改隴西公的李煜,在春花秋月的更替中,在思國懷土的悲情中,已經過了兩年。他不知道,還有多少的秋月春花、冬寒夏暑等著他去煎熬;在這不屬于他的國土上,他失去了一切,包括身份地位,包括榮華富貴,乃至對主宰自己生命的權利。
他記得,他在江南時,生活中充滿了詩情畫意,絲竹管弦。他為他美麗多才的大周后寫著: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乍引櫻桃破…… …。”
他為他那嬌憨可人的小姨妹,后來的小周后寫著: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到郎邊去,刬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
然而曾幾何時,城破了,國亡了,他倉皇的哭拜了太廟,揮別了他那繁華富麗的宮殿和朝夕相處的宮娥… …他的心中,再也沒有了歡愉;他的筆下也只剩哀音。他怎能忘記呢: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
在那之后,秋月春花象征的再也不是美景良辰,而是以淚洗面的痛苦煎熬。而再望著爛漫春花、玲瓏秋月的時候,也只倍增他的故國之思,和明知不堪回首,卻又不能不沉湎于往事,以逃避現實的矛盾和凄傷。
江南,在他離開后,是否無恙?那巍峨宮殿,那玉砌雕欄,應該都還矗立在原處吧?而他卻由鏡中反映的影子知道,他已老去,無復當年綠鬢朱顏。他怎能不老呢?在無情的歲月摧傷、生活磨難中,他的心,早已因著不堪負荷的悲愁抑郁逐漸萎縮,逐漸死去。
核舟記原文譯文及賞析篇九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蘆葦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結為霜。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一邊。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漫長。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間。
蘆葦初生茂盛,白色露水還沒干。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路途艱難又坡陡。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蘆葦初生鮮艷,白色露水還沒完。
所戀的那個心上人,在水的那頭。
逆著彎曲的河道尋找她,道路艱難又曲折。
逆流尋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