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余華《兄弟》讀后感怎么寫一
關鍵詞:《活著》余華人物形象語言特色敘事藝術
一、人物形象——主人公福貴的人生態度及起由
在《活著》中,作者對于主人公福貴的刻畫,主要是通過描述他的生平遭遇來側面反映他內心世界的發展與變化,與其說《活著》是福貴的個人傳記,倒不如說是他在生活磨難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精神史.“富貴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層面上展開的.”i正如余華本人對福貴這一角色的評價,“世界上對生命最為尊重的人”.事實上,如果沒有體會到生老病死的無常,如果沒有不能直面生命的殘酷與真實,福貴是無法得出如此真切的體驗的.從青年時期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到成家立業之后的妻離子散,從妻子被病魔纏身到兒女因意外而離世,最后再到與孫子相依為命最后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孫子痛苦離開人世.這些接踵而至的痛苦恰似一座座厚重的大山一次又一次壓在這位老人滿目瘡痍的脊梁上,沒有氣餒,沒有絕望,沒有墮落,當發現反抗只是一種無謂的掙扎,福貴最終選擇了以一種樂觀的態度來承受生命之輕.
縱觀《活著》全文,我們不得不體會到余華在塑造福貴這個角色時,所暗含的一種黑色幽默意識,即福貴身邊的親人朋友相繼離世,甚至連自己的兒女、孫子也先自己而去,而自己最后依然還是“活著”,這是何等的無奈和諷刺.此時,“活著”已經不僅僅是主人公的現實狀態,它更體現了一種源自于對生命的尊重,是人生而為人的基本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人們不得不改觀自己對于生命與磨難的認識,不得不重新審視對于苦難的態度,不得不在沉重面前不斷忍耐,不斷追求精神的強大和堅強.《活著》因為福貴這種溫柔地忍難而變得沉郁、堅定,變得溫情脈脈.
然而,對生命包容態度的形成,這里不得不提及對福貴影響至深的兩個人——福貴的母親和妻子家珍.當福貴敗光祖產祖業,失魂落魄地回家后,父親氣恨交加,聲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剮了你,閹了你,剁爛你這個烏龜王八蛋”ii.此時此刻,福貴像是行尸走肉一般,連自己都無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只是單純地想要去逃避父親的懲罰,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心理,然而他的妻子和母親卻真正地鼓舞了他,告訴了怎樣好好地活.妻子家珍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卻依然不離不棄,而母親則告誡他,即使再窮,只要活得問心無愧,活得高高興興,就已經十分滿足.正是由于這兩個深明大義的女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撐,才使得福貴能夠重拾好好生活的信心.在福貴的一生中,妻子家珍是一個閃光般的人物,她象征著中國傳統女性當中最為美好、純潔的品質.少年福貴在敗光家財之后,她不離不棄;與福貴生兒育女之后,她遭遇了連番打擊依然沒有倒下;即使是在最后彌留之際,她對在福貴表示出了感激與細膩之情.可以說,福貴之所以能夠一直“活著”,與他所遇上的這個“貴人”有著莫大的聯系.
正是有母親和妻子這兩個偉大的女人,才能夠讓福貴真正地領悟生命的真諦,讓他了解到生活的本質,在感悟生命意義的同時不斷尋找自己的生存價值.
二、語言特色——樸素、口語化的語言及簡潔的句子結構
余華《活著》這部小說的語言有簡練、質樸的特性.主要表現在民間化的常用語匯、簡潔的句子結構這兩個方面.這些表象是余華寫作觀念的轉變即消隱作者聲音,讓作品中的人物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是一部幾乎全部用民間常用詞匯寫作而成的小說,消解了所有迂回的表達方式,力圖模仿一個農民“福貴”的真實的語氣和知識結構.小說中有許多的比喻,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化的,符合人物所見所聞的,這也讓小說在邏輯上達成了一致.如“幾十年來我爹一直這樣拉屎等那兩條腿就和鳥爪一樣有勁”(第7頁);“這個嫖和賭,就像是胳膊和肩膀連在一起,怎么都分不開”(第9頁);在福貴的講述中,他將父親的腿比喻為鳥爪,這與他年青時候紈绔子弟喜好玩鳥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而將嫖和賭的關系比喻為胳膊和肩膀,這也有賴于福貴自身的體驗,正是由于自己深諳此道,才能得到如此精準的判斷.在修辭上“余華為了讓人物發出自己的聲音,放棄了以往擅長的川端康成式的雕琢”iii.余華放棄了自己的知識水平,模擬福貴應有的詞匯量,從中選擇合適的比喻進行修飾.
其次是句子結構的簡化,從長句到短句的變化是讓人物自己發聲的第二種需要,因為短句更符合人物日常的語言.例如《活著》中福貴自己的講述:“我是跟在往南打去的解放軍屁股后面回到家里的,算算時間,我離家都快兩年了.走的時候是深秋,回來是初秋.我滿身泥土走上了家鄉的路,后來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一點都沒變,我一眼就看到了等”(第66頁)
在《活著》中,余華改變了前期對每一個句式的雕琢,語義的完整性己經不再在一個句子中完成,而是分攤給段落甚至篇章.《活著》的句子意思簡單明確,余華放棄了表現性的語言,而力圖通過人物的語言來再現人物.從這個角度,有評論曾指出,余華放棄了以往的先鋒性,回歸到了現實主義.
三、敘事藝術——敘事的雙重性及敘事的節奏感
從敘述學的角度上來看,《活著》當中的敘事藝術也頗值得回味.就全文而言,在整體上作者將整個敘述活動分為了兩個層面,即敘述人層面與所敘述故事主人公層面.在第一個層面中,敘述者“我”是游離于整個福貴一生故事的旁觀者,通過賦予“我”一種歌謠采風人的形象,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而第二個層面中,敘述者“我”就是借由采風人之口所講述故事的主人公——福貴.通過這樣一種兩層敘述的視角,在對文本進行敘述的時候,福貴這一敘述者自然而然就同時具備了故事主人公與故事敘述者的雙重身份,這種雙重身份所造成的敘述效果就很容易讓讀者產生一定的代入感,甚至對故事中福貴所遭遇到的磨難感同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活著》這一文本中,余華并非選擇第一人稱視角,也未選擇第三人稱視角,這是由于在講述福貴一生時,這兩種敘述視角都無法單純地將文本背后所蘊含的生命哲理與歷史厚重感給很好地呈現出來.余華很巧妙地將兩種敘述人稱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這種雙重聚焦模式,增強了小說的真實和可信性.正是由于這種獨特視角模式的運用,讀者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仿佛能夠與福貴進行直面對話,真正聆聽他的心靈獨白.這種敘述方法事實上有效地拉近了讀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能夠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不斷地強化了文本的情感渲染力度,從而讓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活著”這一基本主題.
關于余華《兄弟》讀后感怎么寫二
內容摘要:余華的《活著》中主人公福貴后半生的命運坎坷多艱,面對接踵而至的打擊,福貴最終卻以一種超脫、悠然的姿勢抒寫著自己的劫后余生.原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中,他已經找到了一種自我救贖的道路——溫柔地忍耐.本文試圖從人物形象、語言特色及敘事藝術這三個方面來解讀余華《活著》的魅力.
關鍵詞:《活著》余華人物形象語言特色敘事藝術
在《活著》中,作者對于主人公福貴的刻畫,主要是通過描述他的生平遭遇來側面反映他內心世界的發展與變化,與其說《活著》是福貴的個人傳記,倒不如說是他在生活磨難中逐漸發展形成的精神史.“富貴的精神史是在生命——人性的層面上展開的.”i正如余華本人對福貴這一角色的評價,“世界上對生命最為尊重的人”.事實上,如果沒有體會到生老病死的無常,如果沒有不能直面生命的殘酷與真實,福貴是無法得出如此真切的體驗的.從青年時期的家道中落、家破人亡到成家立業之后的妻離子散,從妻子被病魔纏身到兒女因意外而離世,最后再到與孫子相依為命最后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孫子痛苦離開人世.這些接踵而至的痛苦恰似一座座厚重的大山一次又一次壓在這位老人滿目瘡痍的脊梁上,沒有氣餒,沒有絕望,沒有墮落,當發現反抗只是一種無謂的掙扎,福貴最終選擇了以一種樂觀的態度來承受生命之輕.
縱觀《活著》全文,我們不得不體會到余華在塑造福貴這個角色時,所暗含的一種黑色幽默意識,即福貴身邊的親人朋友相繼離世,甚至連自己的兒女、孫子也先自己而去,而自己最后依然還是“活著”,這是何等的無奈和諷刺.此時,“活著”已經不僅僅是主人公的現實狀態,它更體現了一種源自于對生命的尊重,是人生而為人的基本責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人們不得不改觀自己對于生命與磨難的認識,不得不重新審視對于苦難的態度,不得不在沉重面前不斷忍耐,不斷追求精神的強大和堅強.《活著》因為福貴這種溫柔地忍難而變得沉郁、堅定,變得溫情脈脈.
然而,對生命包容態度的形成,這里不得不提及對福貴影響至深的兩個人——福貴的母親和妻子家珍.當福貴敗光祖產祖業,失魂落魄地回家后,父親氣恨交加,聲嘶力竭地喊道:“孽子,我要剮了你,閹了你,剁爛你這個烏龜王八蛋”ii.此時此刻,福貴像是行尸走肉一般,連自己都無法看到自己的希望,只是單純地想要去逃避父親的懲罰,這只是一種本能的心理,然而他的妻子和母親卻真正地鼓舞了他,告訴了怎樣好好地活.妻子家珍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卻依然不離不棄,而母親則告誡他,即使再窮,只要活得問心無愧,活得高高興興,就已經十分滿足.正是由于這兩個深明大義的女人在背后的默默支撐,才使得福貴能夠重拾好好生活的信心.在福貴的一生中,妻子家珍是一個閃光般的人物,她象征著中國傳統女性當中最為美好、純潔的品質.少年福貴在敗光家財之后,她不離不棄;與福貴生兒育女之后,她遭遇了連番打擊依然沒有倒下;即使是在最后彌留之際,她對在福貴表示出了感激與細膩之情.可以說,福貴之所以能夠一直“活著”,與他所遇上的這個“貴人”有著莫大的聯系.
正是有母親和妻子這兩個偉大的女人,才能夠讓福貴真正地領悟生命的真諦,讓他了解到生活的本質,在感悟生命意義的同時不斷尋找自己的生存價值.
余華《活著》這部小說的語言有簡練、質樸的特性.主要表現在民間化的常用語匯、簡潔的句子結構這兩個方面.這些表象是余華寫作觀念的轉變即消隱作者聲音,讓作品中的人物發出自己的聲音.
這是一部幾乎全部用民間常用詞匯寫作而成的小說,消解了所有迂回的表達方式,力圖模仿一個農民“福貴”的真實的語氣和知識結構.小說中有許多的比喻,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化的,符合人物所見所聞的,這也讓小說在邏輯上達成了一致.如“幾十年來我爹一直這樣拉屎等那兩條腿就和鳥爪一樣有勁”(第7頁);“這個嫖和賭,就像是胳膊和肩膀連在一起,怎么都分不開”(第9頁);在福貴的講述中,他將父親的腿比喻為鳥爪,這與他年青時候紈绔子弟喜好玩鳥的生活經歷是息息相關的,而將嫖和賭的關系比喻為胳膊和肩膀,這也有賴于福貴自身的體驗,正是由于自己深諳此道,才能得到如此精準的判斷.在修辭上“余華為了讓人物發出自己的聲音,放棄了以往擅長的川端康成式的雕琢”iii.余華放棄了自己的知識水平,模擬福貴應有的詞匯量,從中選擇合適的比喻進行修飾.
其次是句子結構的簡化,從長句到短句的變化是讓人物自己發聲的第二種需要,因為短句更符合人物日常的語言.例如《活著》中福貴自己的講述:“我是跟在往南打去的解放軍屁股后面回到家里的,算算時間,我離家都快兩年了.走的時候是深秋,回來是初秋.我滿身泥土走上了家鄉的路,后來我看到了自己的村莊,一點都沒變,我一眼就看到了等”(第66頁)
在《活著》中,余華改變了前期對每一個句式的雕琢,語義的完整性己經不再在一個句子中完成,而是分攤給段落甚至篇章.《活著》的句子意思簡單明確,余華放棄了表現性的語言,而力圖通過人物的語言來再現人物.從這個角度,有評論曾指出,余華放棄了以往的先鋒性,回歸到了現實主義.
三、敘事藝術——敘事的雙重性及敘事的節奏感
從敘述學的角度上來看,《活著》當中的敘事藝術也頗值得回味.就全文而言,在整體上作者將整個敘述活動分為了兩個層面,即敘述人層面與所敘述故事主人公層面.在第一個層面中,敘述者“我”是游離于整個福貴一生故事的旁觀者,通過賦予“我”一種歌謠采風人的形象,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一一記錄下來;而第二個層面中,敘述者“我”就是借由采風人之口所講述故事的主人公——福貴.通過這樣一種兩層敘述的視角,在對文本進行敘述的時候,福貴這一敘述者自然而然就同時具備了故事主人公與故事敘述者的雙重身份,這種雙重身份所造成的敘述效果就很容易讓讀者產生一定的代入感,甚至對故事中福貴所遭遇到的磨難感同身受.值得一提的是,在《活著》這一文本中,余華并非選擇第一人稱視角,也未選擇第三人稱視角,這是由于在講述福貴一生時,這兩種敘述視角都無法單純地將文本背后所蘊含的生命哲理與歷史厚重感給很好地呈現出來.余華很巧妙地將兩種敘述人稱視角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這種雙重聚焦模式,增強了小說的真實和可信性.正是由于這種獨特視角模式的運用,讀者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仿佛能夠與福貴進行直面對話,真正聆聽他的心靈獨白.這種敘述方法事實上有效地拉近了讀者與敘述者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能夠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的基礎上,不斷地強化了文本的情感渲染力度,從而讓讀者深切地體會到了“活著”這一基本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