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目標,根據教育要求和教材內容,制定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案。下面是一些經過實際教學檢驗的三年級教案范文,供教師們參考和借鑒。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一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用實驗證據證明猜想的態度。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二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不同的環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流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發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的態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境中的小動物。
避免學生在尋訪流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見過那些小動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的分工。
3、交流尋訪流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三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據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1、認識教材中出現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四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現新題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為了滿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五
1、學生知道螞蟻有自己的生活習性,適應陸地上的生活;螞蟻的身體分成頭、胸、腹三個部分,頭上有觸礁,胸上長有六只腳。
2、學生能用圖畫盡可能準確的畫出螞蟻的身體;想辦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的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研究。
3、學生以細心、小心的態度觀察螞蟻,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少許面包,少許白糖、和死掉的昆蟲,放大鏡。
教師準備:裝在玻璃瓶里的螞蟻、白志、放大鏡、小盆子、小石塊。
教 學 過 程動態修改
一、課前布置找螞蟻
1、課前找螞蟻的要求:在校園找到螞蟻;不驚擾螞蟻;不捉螞蟻。
2、學生找螞蟻,最好能找到螞蟻的窩。
3、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找螞蟻。
二、觀察螞蟻
(一)室外觀察螞蟻
1、交流有關螞蟻的經驗。
2、觀察螞蟻可能遇到的問題和觀察螞蟻的方法。
3、教師整理學生的意見并根據學生意見適當補充觀察的注意事項。
4、學生到校園找好的地方觀察螞蟻。
5、關注:學生是否能在不干擾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認真記錄。
6、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吃食、運動、群體關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內觀察螞蟻
1、教師問:“螞蟻要亂跑,怎樣才能很好的觀察螞蟻呢?”
2、學生討論方法,教師整理。
3、選用合理的方法進行限制螞蟻活動而又不傷害螞蟻的觀察并記錄。
4、關注:學生是否能在真正不傷害螞蟻的情況下觀察螞蟻,是否能觀察到螞蟻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面的信息并記錄。
5、嘗試用不同方法觀察螞蟻;通過觀察了解螞蟻在身體結構、運動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發現
1、學生交流觀察中的發現。
2、組織學生并適當提問使學生交流更順暢和清晰,適當提供信息以幫助學生解答觀察中的問題。
3、關注:學生對同學意見是否愿意傾聽。
4、設計意圖:培養傾聽的習慣;獲得更多有關螞蟻的信息。
(備注:如果是室內觀察,注意送螞蟻回家。)
課后反思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六
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1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節,分別是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幾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到底是什么,但根據后一課的內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并描述,且發現土壤中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節課雖然在這一單元中處于起始位置,但與后一課的聯系不可忽略。
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二年級的水平。但經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經驗已經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堂節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氣、水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它們包含的肉眼可見的成分。
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證明一些不可直接觀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
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重點: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物質。
難點:知道有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物質,可以利用間接的辦法證明它們的存在。
教師準備:ppt、土壤等。
學生準備:土壤、水、燒杯、紙巾、放大鏡、記錄單等。
一、導入新課
1、師:老師買了花苗,這里還有個花盆,我還差些什么嗎?
圖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師:土壤是什么樣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書課題)。
二、觀察土壤
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嗎?
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
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挖點土來觀察。
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嗎?
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
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觀察。
5、學生匯報。
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
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現了這么多的物質??!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
(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嗎?)
師:可以摸一摸。
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方法。
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
3、匯報預設。
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象才能說明土壤里有水?
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
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
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4、學生活動。
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
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現。
5、攪拌放入土壤的水。
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在還有嗎?它們在哪兒呢?
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現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泡會去哪兒?
生:猜測,浮上來……
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
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生;將發現用便簽紙貼在記錄單上。
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察水的分層現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四、總結
師:土壤看起來很普通,里面卻含有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們通過哪些辦法發現土壤里有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們用……發現土壤里有……)
生:紙巾、放大鏡、放進水里(攪拌)。
4、土壤的成分
我們用:
放大鏡
紙巾
放進水里(攪拌)
發現土壤里有:
枯樹枝
水
空氣
草根
小顆粒土壤
小石頭
大顆粒土壤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認識一些常見的紡織品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燒杯、滴管、托盤、打火機、鑷子、顯微鏡或放大鏡;活動記錄表。
演示材料:實物投影儀、活動方案表、土布、傘、絲巾、風箏、毛巾、拖把圖。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同為常見材料的次級研究主題。與前一課一樣,都是學生經常接觸的物品,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現代人穿什么,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展史。由于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教師課前可布置學生搜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于紡織材料的信息,教師也可以收集一些紡織材料提供給學生,讓大家共同觀察、交流。在探究活動中,教師主要還是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實驗了了解一些紡織材料的特點和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前面我們了解了我們生活中最常用到的材料紙。但許多地方用紙作材料是不可行的,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我們生活中另一種不可缺少的材料,我們穿的衣服都是由它們織成的。它就是:紡織材料。(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各種各樣的`紡織材料。
(1)、講述:人類最早用獸皮和樹葉裹體,后來逐漸掌握了紡織麻、棉、蠶絲等天然纖維的技術。到了近代,人工合成纖維技術的發展,又給紡織材料增添了許多新的成員。
(3)、講述:這些布料都是由常見的紡織材料織成的。不同的材料織成的布可以做成不同的衣物,比如:有棉布衣物、羊毛衣、尼龍傘、絲綢襯衫和領帶等。
(5)、學生分組進行,通過紡織材料的標志來識別不同的紡織材料。
(6)、教師總結:棉、尼龍、羊毛、滌綸、聚脂……,尼龍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纖維,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2、研究比較棉布和尼龍的不同。
a、講述:尼龍和棉布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比較兩種紡織材料的不同。
b、比較結實程度實驗。
(1)實驗過程:從布料中抽出纖維;用放大鏡觀察;再拉一拉。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實驗結果。
c、比較氣味實驗。
(1)、將棉布和尼龍分別燒一燒,然后用手扇著聞一聞。
(2)、提問:兩者的氣味有什么不同?
(3)、分組匯報實驗結果。
(4)、教師總結。
d、比較吸水性實驗。
(1)裁剪同樣大小、質量近似的尼龍、棉布各一塊;
(2)把它們同時沉入水中;
(3)一段時間后(3分鐘),比較一下看哪種布料吸的水多?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想一想:你還有其他檢驗尼龍和棉布的吸水性的方法嗎?
e、教師做最后的總結。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
3、匯報本組的討論方案。
4、教師總結:同學的設計都很不錯,希望你們的設計在未來的生活中能發揮作用。
5、課后搜集有關新型紡織材料的知識。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與實驗,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獲得對水的初步認識。
2、通過動手實驗、認真觀察來獲取知識與相關信息,并知道如何運用。
3、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樣利用水的特征為生活服務。
教學準備:
1、實驗用品細紙條、有顏色的水等。2、學生分組實驗用品。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觀察水》共同組成對水的性質的認識。這兩課在邏輯上是并列的關系?!队^察水》一課學生已對水的顏色、氣味、味道等物理性質有了基本的認識,這一課,教師要帶領學生研究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浮力、壓力等神奇現象,并了解水的這些本領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對水的性質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現象入手,讓學生學著提出問題,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探究性實驗,搞清其中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上節課我們通過對水的觀察,發現水是一種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初步認識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種神奇的物質,讓我們通過動手來認識它的神奇。今天我們來學習《神奇的水》。
一、會“爬”的水。
師:水會運動嗎?水怎樣運動?下面請大家看幾個小實驗。教師演示實驗:
(1)剪一條薄紙巾,把下部插入有顏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開花的花莖,一半插在紅色水中,一半插在藍色水中。你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筆把它吸干,你又發現了什么?
討論:這是一種什么現象?你在生活在還在哪里看到這些現象?
小結:水沿著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二、會“團結”的水。
(1)猜一猜:一元的硬幣能容納多少滴水?先把猜測的結果記錄下來,再親自動手做一做。
學生分小組實驗。將一枚一元的硬幣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往硬幣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幣究竟能裝幾滴水。
滴完后觀察:現在的水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水面鼓得像個小饅頭一樣?
(2)把曲別針輕輕放入裝滿水的杯子里,預測放多少枚曲別針水會溢出來。再試一試,看看預測得對不對。
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記錄。
師小結:水具有使其表面盡量縮小的力,這就叫做水的表面張力。
你見過生活中水的表面張力現象嗎?請你來給同學們說一說。
三、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神奇的水的兩個神奇的地方,就是水會自己向上爬,水還會象人一樣團結在一起,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水的神奇。
會噴射的水。
實驗:
用釘子在瓶上從上向下把3個一樣大小的孔,觀察水流有什么不同?
出示圖片:清潔工人用巨大的水龍頭來沖洗海岸。
通過實驗和圖片觀察,你發現了水的神奇之處在哪里?
加壓后,水可以從孔隙中噴射出來。
二、會“托舉”的水。
實驗:
小結:水有浮力。物體放入水中所受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則物體就可以浮起來,如果小于自身的重力,則就會沉下去。
你知道水還有其他什么本領嗎?
三、水溶解物質的性質探究
動動手:把方糖放入水中,觀察方糖的變化。
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塊不見了,而水會變甜。像這樣的現象就是溶解。水能夠溶解許多物質。
試驗:仔細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討論: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里?
四、作業:
把你的研究并總結出的水的特點寫在活動記錄上。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九
科學概念:物體可分為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認識水的性質及特點。
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水、白醋、牛奶、空氣;袋外貼上1到7號標簽。
給每個學生準備: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
(2)學生分組實驗。
(5)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和固體在水里的沉浮一樣,有的液體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體在水里的溶解一樣,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教
3、小結:我們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鋁片、土豆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到水面上來。。
b、探究小船能裝載的重量與什么有關。
1、講述:我們讓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造船的過程,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就是我們自己制作的小船,剛才每個同學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師。
2、提問:船有什么作用?
3、開展用小船裝載螺帽的比賽。
(1)明確實驗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選一艘小船參賽。
b、可以對船再進行改進。
(2)、學生比賽,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裝螺帽。
(3)、匯報比賽結果。
4、討論: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5、小結: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小船的材料、形狀等許多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
三、課后延伸:
1、提出課后活動目標:根據今天所學的知識制作一艘船。
2、活動注意點:(1)安全(2)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
1、了解塑料的優缺點。
2、能夠運用比較方法認識塑料的優點。
3、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爭當愛護環境小標兵。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書、衣服 、剪刀、小尺,教學掛圖,錄像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這一單元的四個次級研究主題的最后一個,直接指導學生了解塑料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減少塑料對環境的污染,本課在環保方面的意義深遠。在教學中,用塑料與其他材料比較時需要一組組的進行,這樣才能了解到塑料的更多優點,學生分析時,教師不必作評價,在總結時再進行概括,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塑料的優點;在研究塑料缺點活動中,教師應以圖文想結合的形式,展現廢棄塑料的危害,從而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減少白色污染,樹立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這也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別出示書、衣服、剪刀提問: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2、再出示小尺提問: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3、談話:對,塑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質。(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優點。
1、觀察書中塑料和其他材料的物品,比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優點。
2、學生分組觀察、比較、交流。
3、學生匯報本組的比較結果。
4、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輕便、彈性好的優點;
(2)、和紙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對牢固,不怕水的優點;
(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燙手的優點;
(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輕便的優點;
(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輕便,易疊放,不占地方的優點。
(二)、討論總結塑料的優點。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塑料的優點:
輕便、易塑形、不易碎、導熱能力差等
(三)、塑料的缺點及治理方案。
2、學生討論、回答。
3、講述:塑料有一個顯著特點,同時也是它的最大缺點:它們不易分解(腐爛),埋在土里幾百年也不會發生變化,這對環境是極為有害的。
4、提問:不易腐爛的塑料,對環境有什么不好的影響?
5、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
6、教師播放錄像資料,學生觀看。
7、講述:通過剛才播放的資料片我們看到,塑料對環境的污染也是極其嚴重的,如廢塑料堆積如山,占用土地;威脅海洋動物、影響市容等。
8、談話:既然塑料的危害如此之大,那怎樣可以減少白色污染?
9、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10、教師總結:
(1)、用布袋購物而不用一次性塑料袋;
(2)、多用可回收的塑料容器;
(3)、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物品;
(4)、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
三、拓展應用:
1、提問:各種廢塑料不能混合在一起再生產,你對回收塑料有什么好的建議?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教師總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4、課后搜集有關塑料的資料閱讀。
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指導學生從愛提問到會提問。
2、指導學生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愛提問。能對一些流行的說法、觀點大膽質疑。
能在動手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探究,交流討論。
3、想知道,愛提問。對流行的一些說法、觀點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懷疑。感受并體驗到科學并不神秘,科學就在身邊。
教學準備:
2、同學們回家觀察廚房,試著提些問題;選擇校園熟悉的地方,仔細觀察,記下想提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通過近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們認識了自然界中許多有生命的物體,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構成我們的生活物質的材料,大家一定積累了許多的問題。這個單元我們就來總結一下大家的問題。本單元我們要學習的是《提出問題》,今天我們首先來看怎樣盡可能多地提出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懂得怎樣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
(一)在仔細觀察周圍事物時提出問題。
1、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出示法布爾的圖片以課文中介紹的法布爾的事跡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爾那樣在仔細觀察中提出問題。介紹讀物《昆蟲記》。
2、出示校園一角圖片,討論我們在觀察校園里的生物時,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呀?
(交流:如蚯蚓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嗎?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來?)
3、出示廚房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廚房后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如:鍋蓋上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
為什么用布包著鍋的把柄就不燙手了?
洗碗盆放水時,水為什么會形成旋渦?)
(二)對一些流行的說法提出懷疑。
1、教師講解《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
學生討論:你對哪些結論產生過懷疑?
2、你對哪些流行的說法有懷疑?
例如:金魚喂太多會脹死因為它不知道自己是饑是飽。
“冬蟲夏草”就是冬天變成蟲子,夏天又變成草的一種藥材。
指導討論,你還有哪些疑問?
(三)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也能提出問題。
活動:請大家來作折飛機的游戲。折好飛機后飛一飛,看看你們能提出什么問題?
例如:什么樣的紙飛機會拐彎?
什么樣的紙飛機飛得遠?
什么樣的紙飛機在空中停留時間長?
動動手,把你提出的問題記下來,和同學們交流。
三、小結
如何理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教學目標:
1、學會配置吹泡泡的溶液;學會提問題并分析問題,從眾多的問題中篩選出適合自己研究的問題。
2、比較問題研究的可行性,找出問題的核心。
3、在觀察、研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敢于提問,善于選擇問題,樂于合作與交流,樂于探究的行為。
教學準備:
吹泡泡游戲需要用的配料:洗潔精、甘油、肥皂、肥皂粉、水、吸管、量筒、鐵絲。
乒乓球、尺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盡可能多的提出問題。提問題也是有訣竅的,如我們可以在仔細觀察各種現象中提出問題,也可以在科學小制作的過程中提出問題,還可以對一些已有的結論提出懷疑。在提出更多的問題后,我們當然要想辦法尋找問題可能的原因,因為這是科學探究的必經過程。那么如何在眾多的問題中選擇出適合我們小學生研究的問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探討的問題。
引入課題(板書)選擇能夠研究的問題
二、玩游戲提問題
通過玩吹泡泡的游戲,要求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出新問題。
1、配制不同比例的溶液
2、用吸管吹,注意用氣要均勻。
3、用細鐵絲彎成各種形狀的框制造泡泡。(框框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
4、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吹的花樣越多越好
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把它們記錄下來:
1、為什么有的泡泡大有的泡泡小?
2、怎樣才能把泡泡吹的大一些?
3、怎樣才能把小泡泡吹到大泡泡里?
……
三、如何尋找問題的答案
啟發學生思考:為了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怎么做?
介紹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方法。
1、到圖書館或上網查資料
為了加深理解和保持記憶,我們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卡。
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的信息卡,指導學生分析信息卡包括哪些內容和怎樣呈現。
2、自己通過觀察和實驗找答案。
指導研究乒乓球落地后,反彈的高度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四、如何選擇我們能研究的問題?
1、多提可能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能夠找到答案的問題。
2、多提與科學知識有關的問題。
和生物有關,和物體的運動變化有關,和地球天文有關的知識都是科學知識。
3、多提不涉及復雜知識的問題。
4、想辦法把暫時不能研究的問題,轉化成可以研究的問題。
四、拓展
依照以上的標準,選一個自己能夠研究的有關吹泡泡的問題。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二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一、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啊?(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啊?為什么?(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二、討論。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三、學念兒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四、小結。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折疊小人”活動中能夠有所發現,提出問題。 能夠從琴納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啟發,知道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解答的過程。
2、知道科學是什么。 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3、對科學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想知道,愛提問。
教學準備:
插圖、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學生接觸科學的第一課,對“科學”這一概念不能夠深刻理解,只能獲得表面意義上的理解,所以本課一開始用“當你聽到‘科學’這個詞時,你想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去思考。憑已有經驗,學生會把科學和科學家聯系起來,和自己無關。教師這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來談談自己親身的體驗,學生很容易說出:由于好奇才做出這些事,這恰恰和科學家的工作十分相似。課后應布置學生搜集更多科學家的研究故事,讓學生從這些科學家的研究中初步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本課談科學是什么,應從外延上談,而不是從內涵上去灌輸,教學中不可要求學生談什么是科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從這學期開始,我們將學習一門新的課程“科學”。
2、提問:你知道科學是什么嗎? (板書課題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學是什么。
(1)討論“什么是科學?” 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發表自己的看法。
(2)引導學生看課本第2頁插圖,開闊一下視野。
(3)提問:圖上的人在做什么?讓學生說一說插圖的內容,教師適當地加以補充說明。
(4)、談話:只有科學家那里才有科學嗎?你有沒有做過下面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書中圖片)想一想,你為什么想做這些事情? (學生交流)
(5)、師生小結: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2、琴納和牛痘的故事。
(1)可采取放錄音故事、老師講故事、學生自己閱讀等不同方法讓學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問: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琴納是個善于觀察和思考的醫生。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他有什么發現?(學生交流)
(4)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提出問題―尋找可能的原因―做試驗證明―試驗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復述一遍琴納的故事嗎? 學生復述故事。
(6)搜集資料,找出其他科學家在研究活動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學是什么。
(1)教師講解并演示活動方法,學生嘗試操作。
(2)要求學生邊做邊觀察,然后說說自己有什么發現。
(3)學生匯報。
(4)提問:有誰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回答,若沒有學生能說出來,教師作簡單介紹)
三、全課總結:
1、提問:通過前面的學習,你能告訴我們科學究竟是什么嗎?
2、學生分組交流,并向全班同學講述自己的想法。
3、總結:科學就是提出問題并想辦法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板書)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四
會描述不同天氣現象的特點,湘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能用游戲等方式來表現天氣對人們生活生產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欣賞美麗的天氣。
知道我國古代就有了天氣現象的各種記錄。
科學知識
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
體驗到天氣對人類工作、生活的影響。
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現象的圖像資料;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課件);各種天氣現象的卡片與之相適應的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卡片。
一.教學導入:
1.課件出示:古代有關天氣現象的記錄。
2.提問:我們知道有哪些天氣現象?
二.活動欣賞天氣現象
1.認識各種天氣現象并描述其特點。
(1、)課件出示:教材第16的插圖。
要求:仔細觀察,認識各種天氣現象。
(2.)提問: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天氣的特點。
(3.)組內同學互述。
(4.)指名全班描述。
(5.)教師總結概括不同天氣的特點。
2.收集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與成語。
(1.)課件出示教師搜集的有關天氣現象的詩歌、成語。
(2.)學生欣賞,教師針對資料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此環節能實現科學與語文、美術等學科的整合。)
(3.)布置學生課后收集資料并編成小報進行傳閱與展示。
三.活動我們與天氣
1.布置任務:設計用游戲來表現天氣與人們生活、生產的關系。
2.指導學生看教材的兩幅圖,提問:從圖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3.交待游戲規則與注意事項。
4.學生游戲。
四.小結
1.總結不同的天氣現象及其特點。
2.評價在每一環節中表現好的小組和個人。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了解自然界水資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資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節水措施。
2、能從適當的情景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向大家表達自已的發現和感受。
3、意識到水資源的缺乏,我們應該保護它,體驗缺水的痛苦和節水的好處,養成節水的行為習慣。
教學準備:
1、教材配套錄相資料、各種美麗水體的圖片;燒杯、小勺、滴管。2、學生查找水的分布資料,調查學校、家庭浪費水的現象,收集節水的有關措施。
教學活動建議:這是本單元的最后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水在地球上的分布,知道我國淡水資源的匱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課前教師可布置學生收集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閱讀資料中的數據,使其了解地球上淡水資源的匱乏,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渴望,然后教師可通過圖片、多媒體等手段結合學生自己家鄉的水資源情況讓學生了解人類的一些行為對水資源造成污染,使學生進一步產生危機感、緊迫感,接著引導學生了解凈化水、淡化水的方法,讓學生懂得人類為獲取可用淡水進行的技術方面的努力。最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更多的關注學校、家庭、社會用水現象,使學生自覺節水、護水。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我們認識水的神奇功能,它會向上爬、會團結、會噴射、會托舉,還可以溶解許多物質,水對我們人類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們廈門市是一個海島,四面都是大海,我們的水資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地球上的水》。
一、欣賞自然界美麗的水體。
(1)教師導入:同學們,當你打開世界地圖或面對地球儀時,呈現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積是什么顏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嗎?那就是地球表面數量最多的水。它覆蓋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其實,水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2)教師出示多幅美麗水景的圖片,先問學生:你知道這是哪里嗎?看到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請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美麗水景的事情告訴大家。
(3)教師小結: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給自然界帶來的種種奇觀,把大自然打扮得絢麗多姿,給我們生活帶來歡樂,給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效益。
二、指導學生親身感受淡水資源的缺乏。
(1)教師講授:盡管地球表面大多數被水覆蓋著,但這些水中絕大部分是海水,真正與我們生產、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淡水卻很少很少。(講解教材p34頁的比較)
(2)教師提出要求:請你們參照教材第34頁上圖,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別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開發利用的淡水”。
(3)學生分組活動。
(4)學生匯報動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導學生討論淡水的用途。
(1)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充分發表意見。
(2)教師介紹工業用水、農業用水事例。
(3)師生小結:工農業生產、人們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動,要求學生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把本組的觀點,用畫畫出來,張貼在黑板上,由本組代表發言。
四、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的浪費水現象,提出節水措施。
(1)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有哪些浪費水現象?你能為節水做些什么?
(2)學生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教師補充農業、工業等高科技節水技術。
(4)教師小結:節水是全社會的大事情,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從自己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樹立“節約水光榮,浪費水可恥”的思想。同學們,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做節約用水小標兵!
五、布置作業
體驗活動:水污染的危害。將兩個洋蔥頭分別置于盛滿清水和滴有洗發水的杯口。幾天后觀察洋蔥要部生長的情況。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六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研究螞蟻,下節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現。(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八
1、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踐,在活動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級給某些結論提出疑問。
2、科學知識:知道問題來源于生活,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意識到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同培養學生對某些不對的結論可以大膽懷疑,并通過實驗得出正確結論。
通過具體的觀察和實踐提出適當的問題。
課件、密封罐養好的小草、紙飛機。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1、游戲引入。
(1)吹塑紙摩擦后帖在黑板上;。
2、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請同學們記錄劃“正”,看誰提的問題最多。
3、“愛提問,是人類好奇天性的一種表現,也是科學探究活動的起點。”揭示課題,讀題。
(二)問題從哪里來?
1、請同學們小結剛才你們是怎么發現問題的?---通過觀察(板書:觀察)。
2、說一說你平時在什么場合發現過哪些問題。
3、組織科技小制作---玩紙飛機,在小制作中同學們一定會發現更多的問題,下面的活動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每人自制一架不同類型的紙飛機。
(2)每個小組各派一個代表進行放飛機比賽。
(3)小組長做好記錄,把同學們在玩紙飛機發現的問題記下來。
(4)組長匯報同學提的問題,評一評誰提的問題最有意義。
4、統計班級提的問題,誰提的問題最多最有意義,發給“小科學家”榮譽。
5、小結剛才是怎么提問題----問題來自哪里。
(三)總結。
同學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游戲、科技小制作中,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注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這就是科學。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十九
1、學生知道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學生能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準確稱量。
3、學生體驗到實驗中會產生誤差,明白減小誤差對于試驗結果的重要性。
分組材料:1根長細木條(或竹條)、3根細線、1塊橡皮泥、1個氣球、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教師準備:1個皮球(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1個托盤天平(視學校實際情況而定)。
一、空氣有重量嗎。
1、師:水有重量,石頭有重量,空氣有重量嗎?有什么辦法證明?
2、生討論交流,提出采用自制的小天平證實空氣是否有重量。并討論自制小天平的方法。
3、指導學生自制小天平。
4、小天平調平。
5、給氣球充氣,觀察并記錄小天平的變化。(分組實驗)。
二、改進小天平的測量效果。
1、討論交流改進小天平測量的方法。
2、生選擇方法進行實踐,并討論解釋所觀察到的現象。
三、天平稱量皮球的重量。
1、師:為了讓我們的實驗結果更精確,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利用實驗室的天平稱來進行研究。
2、師演示:將一只充滿氣但未充足氣的皮球放在天平的托盤上,稱出重量(讓學生來看),然后用氣筒給皮球充足氣。
4、請學生觀察對比,托盤天平和自制天平有哪些主要區別。(托盤天平不僅可以測出空氣是否有重量,而且可以較準確地測出到底增重了多少)。
四、單元小結。
1、請學生將之前記錄的維恩圖等記錄表取出,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石頭、水、空氣對比表。請學生根據前面的實驗情況和記錄表完成對比表。
2、根據對比表分析:這三種物質,有哪些特征是相同的,有哪些不同。
3、出示更多物質的圖片,把這些物質分為液體、氣體、固體三類,說明分類的標準是什么。(建議:天平上的圖釘教師可在課前幫學生固定好。)。
(先將氣球掛上,另一端掛上重物,想辦法使小天平平衡)。
文檔為doc格式。
三年級科學防溺水教案(優質20篇)篇二十
教學掛圖《各種各樣的鳥》。
介紹各種鳥的本領的圖書或錄象。
學念兒歌《什么鳥》。
了解不同的鳥。
教師出示教學掛圖,讓幼兒了解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鳥,重點介紹蜂鳥,鴕鳥,鸚鵡等。
1、師:看,圖片上畫了很多什么???(鳥),這些鳥長的一樣嗎?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鳥嗎?這只鳥的名字叫“蜂鳥”它的身體很小,就只有蜜蜂這么大,所以叫蜂鳥。
2、師:再來看看這只鳥,這只鳥的身體看上去怎么樣???(很大),它的名字叫鴕鳥,那你們知道鴕鳥會不會飛???為什么?(因為他身體太大了,所以飛不起來。
3、師:再來看看這只什么鳥?它的名字叫鸚鵡,你看它身上的`毛漂亮嗎?都有些什么顏色?鸚鵡有一個很大的本領就是會跟人一樣說話,你教它什么話,它就會跟你一起說......
師:誰來告訴我什么鳥最???什么鳥最大?什么鳥會唱歌?
1、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老師把剛才的話連起來編成了一首兒歌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2、幼兒跟隨教師念兒歌《什么鳥》。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念念看。
師:你還知道鳥都什么本領?
師:世界上有許多不同的鳥,它們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它們。
兒歌《什么鳥》。
什么鳥小?
什么鳥大?
什么鳥兒會說話?
蜂鳥小,
鴕鳥大,
鸚鵡會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