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中國的重要農業大省,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蘋果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山東博物館和歷史文化遺址,一起去領略歷史的印記吧。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一
能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能體會詩中作者的情感。
1課時。
一、初讀古詩——————讀正確,讀出節奏。
1、從葉紹翁筆下的鄉愁引入學習王維筆下的鄉愁。
2、提出初讀要求:讀四遍。前兩遍把詩中的每一個字讀準,把詩讀正確;后兩遍注意詩中的停頓,讀出詩的節奏。
3、學生自由讀詩。老師巡視。
4、(課件出示古詩)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是否把字音讀準了。
5、齊讀生字較多的兩句詩。
6、指名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是否讀的有板有眼。
7、齊讀古詩。
二、再讀古詩——————讀出詩味。
1、古詩讀正確,讀出節奏還不夠,還應讀出詩味。老師對比讀“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具體告訴學生什么是詩味。
2、學生自由讀。
3、指名讀。
4、齊讀。
三、細讀古詩——————讀懂詩意,走近詩人。
1、談談讀詩后詩留給自己的印象。
2、帶著詩人的思鄉之情讀古詩。
3、詩人為什么這樣的想家?這首詩講了什么呢?仔細讀古詩及詩下面的注釋,努力把詩意讀懂。
4、學生自己讀詩學詩。
5、老師提兩個問題檢查讀書效果:(1)詩人身在何方?(2)詩人心在何方?
7、帶著詩人的孤獨讀古詩。(配《二泉映月》)。
8、老師配樂讀。
四、品讀古詩——————讀出情意,走進詩人。
2、指名說說。
4、指名說說。
5、這樣熱鬧的場面里沒有王維,王維只有————(學生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幸福的場面里沒有王維,王維只有—————————(學生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6、這時,你們應該問問王維!你最想問他什么呢?
7、介紹詩作的背景。
8、齊讀全詩。
五、詩外讀詩——————超越詩人。
1、孤獨、思鄉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隨著王維,后來他又寫過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讀讀,說說大意。
2、(課件出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讀讀,說說大意。
4、齊讀古詩。(配樂《牽掛》)。
5、王維的心情就是眾多遠離家鄉的人的心情。在《牽掛》的歌聲中靜靜地結束這一課。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二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身在他鄉,在重陽節時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游戲開始,激情導入。
1、以連線的方式出現節日、日期和習俗。
2.每當佳節來臨,我們總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詩人王維,卻在重陽佳節的時候,還孤獨地在他鄉苦讀。此時,看著別人攜老扶幼、開開心心地過節時,于是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對家鄉親人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這首王維的思親名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齊讀課題。
二、緊扣詩眼,從“憶”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時候思念起了家鄉的親人。
2、請再讀題目,想一想,哪個字寫出了詩人離開親人的那種思念?
生:(憶)。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三、讀順詩文,感悟詩境。
1.今天就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跨越時空,一起走進王維少年時的心境。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自由讀詩三遍,要把詩讀通順,把字讀正確,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交流識字方法,同時在自己沒有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3、結合課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4、重點指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佩帶于臂,或掛在腰上,還可以插在頭上。課件出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辟邪,消災。)。
5、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四、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獨”,體會“思親”
生:“孤獨”
師:回答的真棒。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感受詩人的內心世界。(課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感到。
路過大院時,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感到。
出門遠游中,攜老扶幼,歡聲笑語,而他感到。
2、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親”
3、指導朗讀:是呀,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于是詩人才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
4、全班交流:
生:“倍思親”
師:你太了不起了,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現在我們就一起把剛才自己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讓我們再次走進王維當年的生活,體會詩人的內心感情。提供句式:(課件出示這三句填空)。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想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懷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說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__”
當重陽之時,看著人家舉家團圓,詩人不由地說:“”
齊讀第二句,之后連讀前兩句。
(二),想“少一人”,體會思鄉之情。
(過渡語):讀的真好!我們再自由地讀一讀后兩句,此時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生:……。
生:王維。
2、假如此時你是王維的兄弟們,看著王維不能和他們一起慶祝,你會感慨地說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們再靜靜地默讀,想想這幅畫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三)指導背誦,情景交融。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我仿佛聽到了兄弟們的歡聲笑語,他們也一定正惦念著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絲安慰。“遙知——”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獨少我一個人啊,怎能不讓我——。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齊讀全詩感悟。
背誦古詩。
五、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生:思念。
師:非常準確,所以在詩的正文中詩人就用了一個什么字?
生:思。
2、師:太棒了,“憶”和“思”原本就是一組近義詞,都是指思念。既然詩人如此思念家鄉的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課件出示:王維,唐代大詩人,十五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讀書,到二十歲考中進士。這段時間,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自然會產生濃厚的思鄉之情,尤其在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此時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樣,越釀越醇,于是才寫出這首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誕生了思鄉的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六、舉一反三,遷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學學這兩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雜詩》(唐·王維)。
泊船瓜洲雜詩。
(宋)王安石(唐)王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親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三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四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學情分析?:
學生平時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再加上這首詩是名家名篇,學生耳熟能詳,絕大多是學生能夠把古詩背誦下來,并且學生通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能通過預習大概了解古詩的意思。對于詩中蘊含的思鄉之情,學生也能略有體會,但是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卻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的。
教學目標:
1、認識“憶、異”等6個生字。會寫“深、憶、逢、佳”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了解詩人王維。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家鄉是出門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思鄉思親的千古絕唱。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2、學生匯報對王維的了解,教師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3、學生質疑,理解題目中的重點詞。(重點理解“憶”、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4、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指名說)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二、初通詩句,整體感知。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生讀女生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佳??倍??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遙??遍。
教師范寫三個字:“異”(不要把上部寫成“已”,上面要封口)。“遙”(要注意后寫走之部)。“插”(要引導學生寫好筆順的筆順)。
生練習書寫。
5、詩人當時寫這首詩時內心是什么感受?把你初步感受到的情感讀出來。指名回答并讀詩。
三、精讀理解、讀中悟情。
(一)體會身處異鄉的孤獨之苦。
1、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齊讀詩句。
2、這句詩中的哪些詞深深地觸動了你?(“獨”、兩個“異”)。
3、你從中體會到什么?是啊,異鄉異地,會是多么的不適應、不習慣啊!把這份感受帶到這詩句中。學生自由讀詩句。
4、補充資料:《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作者是王維,詩人十幾歲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段時間內,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異地生活,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自然會產生思鄉念親之情。尤其是佳節到來之際,這種情感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在長安創作的。
5、創設情境讀詩句。
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
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
(二)感受佳節來臨的思親之情。
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親人,這種思念是那么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生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你們認為哪個字詩人用得最好?為什么不說“每逢佳節更思親”“每逢佳節又思親”,偏偏要說“倍思親”呢?同桌討論。(一個“倍”字,既表現出今日思親之情的強烈,又表明王維平日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的親人。)(板書:倍思親)。
3、創設情境引誦: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多少個白天,親人無數次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如今——生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多少個夜晚,親人無數次出現在自己的夢境中,如今——生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4、詩人在重陽節這天想起家鄉的親人,他只是在這個節日才想起家鄉親人嗎?“佳節”還會是哪些中國傳統節日?生回答時,師補充相關習俗。
家鄉的人,家鄉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問候,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都令王維刻骨銘心,難以忘懷,他怎能不——(配樂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5、拓展引誦:好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呀,我們可以想象: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他鄉求學的孩子們,會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打工謀生的人們,會對著明月訴說:——。
每到國慶節,遠在異國他鄉的海外游子,會面向祖國深情地說:——。
(三)體驗不能回鄉的無奈之緒。
1、王維離開家鄉已經兩年多了,此前每年的重陽節王維都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過的,那又是一幅怎樣其樂融融的情景呢?此時王維孤孤單單,一個人坐在異鄉旅店的窗前,看見長安街上的人們團團圓圓熱熱鬧鬧過節,他思緒萬千,他的心已經飛到家鄉去了。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回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靜靜地想一想。(指名匯報)。
2、家鄉親人的一舉一動那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卻不能真實地擁抱、交談,這種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維只能面向東方,含淚吟誦——(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出示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4、親人們團聚在一起,又會想些什么呢?的確,家鄉的親人又何嘗不在思念著王維啊!登高遠眺,無限的牽掛、擔憂、思念涌上心頭,他的親人們一定也會面對西方,大聲喊出——(讀)“遍插茱萸少一人”。
5、角色體驗。
(2)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
四、情境渲染,背誦古詩。
1、配樂、教師范讀。
2、配樂、教師引讀。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詩人王維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詩人王維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陽佳節,詩人獨處異鄉,遙望藍天,不由自主地高聲吟誦起來:讀全詩。
夜晚,明月高掛,詩人又一次低聲吟誦:讀全詩。
五、總結寄語,拓展閱讀。
1、同學們,詩人用了短短的28個字,將自己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情感曲折有致地展在我們的面前,雖然間隔了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依然是那么感動,這就是經典,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2、老師還準備了幾首思鄉思情的詩送給大家(播放配有插圖的幾首思鄉思情古詩)——王維《雜詩》、張九齡《望月懷遠》、杜甫《月夜憶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希望同學們課后找到這些詩細細品讀。
板書設計。
倍思親。
獨??????兄弟。
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五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飄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獨在異鄉為異客”,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就把那種獨自在外、人地兩疏的情形表達出來,同時傳給人們一種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為下面思念的內容奠定了基礎。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學生平時積累了不少的古詩,再加上這首詩是名家名篇,學生耳熟能詳,絕大多是學生能夠把古詩背誦下來,并且學生通過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古詩的能力,能通過預習大概了解古詩的意思。對于詩中蘊含的思鄉之情,學生也能略有體會,但是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與學生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卻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的意境對于學生來說是最難的。
1、認識“憶、異”等6個生字。會寫“深、憶、逢、佳”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重點: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難點:品重點字詞,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師:課件。
學生:搜集了解詩人王維。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家鄉是出門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話題,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許多思鄉思親的千古絕唱。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2、學生匯報對王維的了解,教師補充王維的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唐代詩人,多才多藝,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流傳至今的詩歌有400余首,人們又稱他為“詩佛”。
3、學生質疑,理解題目中的重點詞。(重點理解“憶”、了解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4、你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指名說)題目很重要,是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我們知道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在重陽節這一天思念家鄉親人,想念兄弟的事。齊讀詩題,注意語調低沉緩慢。
二、初通詩句,整體感知。
1、出示帶注音詩句,自由讀。
2、指名讀,糾正讀音。
3、去音后男生讀女生讀,讀出節奏。
4、提出生字并歸類,小組開火車認讀并組詞,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在這一課的生字中,你覺得哪個字最難寫,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左右結構:憶佳倍插。
上下結構:異。
半包圍結構:逢遙遍。
教師范寫三個字:“異”(不要把上部寫成“已”,上面要封口)。“遙”(要注意后寫走之部)。“插”(要引導學生寫好筆順的筆順)。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恰逢重陽佳節,作業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獨,非常思念家鄉親人。前兩句寫詩人想念親人,后兩句寫親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
學習本篇課文時正好是深秋時節,也正值重陽之際,而這首詩又正好是抒寫秋色鄉情的千古絕唱。要引導學生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釋,結合圖意并結合秋天的特點來理解詩意,感受詩中那濃濃的思鄉之情。
1、學習“憶、異”等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3、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一、交流資料,了解背景。
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17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正確。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讀中產生的疑惑。
3、交流,讀讀、說說、問問。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學生按自己小組議定的方法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三、師生交流,解決疑難。
1、每組說說讀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組學習時產生的問題及討論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問題。
設計意圖: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發表意見。
四、感情朗讀,啟發想象。
1、指名朗讀詩文。提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提問:你能用讀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嗎?
4、學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練習有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朗讀詩歌,入情入境感受詩歌的畫面。
五、欣賞古詩,品讀古詩。
1、賞讀古詩,教師指導。
2、品讀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字用得特別好?
設計意圖:學會欣賞詩歌。
六、圖文結合,熟讀成誦。
根據詩意,參照插圖,熟讀課文,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背誦詩歌。
七、指導寫字。
1、小組內交流難寫易錯的字。
2、師范寫“逢、倍、插”,強調結構及筆順,讓生書空。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設計意圖:養成正確書寫漢字的好習慣。
八、拓展活動。
你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設計意圖:擴展知識。
九、作業。
課下搜集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的千古佳句。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七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一、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八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體驗王維思親,思鄉之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體會詩人王維的思親,思鄉之情。
秋天到了,氣溫也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你能感受到什么?
是呀,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能明顯感受到秋的涼意,大自然就是這么神奇,一年四季的溫度各不相同。其實,在我們的古詩世界里,也有他的溫度,有的古詩,讓人讀起來像是感覺到春天般溫暖,有的古詩讓人閱讀后像是身處秋夜,讓人感覺涼絲絲的。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感受古詩的溫度。
在我們書香校園古詩文朗誦的活動里,我們對《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已經相當熟悉了,可是,藏在這首古詩里的溫度,我們卻未必都已感受,就讓我們先走進詩人王維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內心的冷與暖吧!(大屏幕揭題)。
2、在重陽節這天,他在想念誰?板書:憶山東兄弟(華山:陜西省華陰市境內,王維的家鄉在華山東面的蒲州。)。
(注:這一環節著重引導學生利用古詩下方的注釋幫助閱讀理解)。
”
1、理解“獨在異鄉為異客”
a、王維的這首古詩是在離開家鄉兩年后重陽節的有感而發。
(大屏幕:十五歲時,他就獨自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c、讀相應的詩句,體會詩句溫度。大屏幕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
你認為這句詩的溫度是怎樣的?生回答后馬上讓他讀。
引導體會兩個“異”
異鄉是什么意思?它相對應的詞語是什么?異客是什么意思?
大屏幕提示:他想,在家鄉,當他()時,他的親人會()。
俗話說: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他不禁感嘆————引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2、研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大屏幕: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一大早,長安城的大街上就熱鬧起來。家家戶戶、老老小小興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你覺得這句話的溫度是怎樣的?哪些詞語能體現出來?引導討論:
a、你有沒有全家上下一起出游的經歷呢?這種時候,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b、可是這樣的情形,這樣的心情當時詩人王維擁有嗎?
c、當時的場面越熱鬧,他的心里就越羨慕,想想自己孤身一人過重陽節,他的心里就更凄涼,從而更思念自己的親人。
(大屏幕:每逢佳節倍思親。)。
d、遷移想象說話:端午節的時候……。
中秋節的時候……。
1、談話,想象王維思親。
2、朗讀,感受王維思親。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誼。這是兄弟們在思念王維,更是王維在思念兄弟們,他不禁寫道——(課件出示,學生齊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引讀:重陽節這天,王維獨自在異鄉,他猜想他的兄弟一定在干什么?請學生讀。
引讀:從前兄弟歡聚,如今唯獨少了誰?請學生讀。
引讀:王維不能與兄弟團圓,他的心情是怎樣的?請學生讀。
詩人王維漂泊他鄉,兩年沒見到親人的面,沒聽到親人的聲音。重陽佳節這天,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熱鬧場面,他只能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化作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讓我們也做一回大詩人王維,用我們的心,用我們的情來吟誦這首詩。
多么動情啊,這就是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孩子們,讓我們閉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維“倍思親”的深情吧!(學生配樂齊背古詩。)。
詩句填空,特別提醒“異、佳、插”的寫法。異的上半部分是封口的;佳的右邊是兩個土;插的右邊先寫好千,在寫剩下部分。
同學們,今天,我們靜靜地走進了詩人葉紹翁的心靈深處,深深地體會到了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其實,還有一個詩人的思鄉之情更能讓我們動容,因為他是我們龍泉的大詩人葉紹翁。明天的語文課,我們將要感受《夜書所見》中的冷與暖,所以老師先布置一個任務給你們。
1、傍晚放學,到華樓街去了解我們龍泉古代十大名人,了解葉紹翁。
2、周末到芳野曾家大屋參觀,二樓有葉紹翁的生平介紹。
4、收集有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歌。
教后反思:
課上完了,應該很輕松,但是事實并沒有如此。課后仔細思量,發現如梗在喉的原來是自己引導學生對詩句的誦讀上。自認課前預設的引讀比較巧妙,可是學生朗讀出來的效果卻不太盡如人意。回過頭想想,自己是被為了整個課堂環節圓滿完成的想法所左右了,所以在有位學生一字一頓的讀詩時;在個別學生沒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時,少了一份耐心做具體的引導,錯過了引導的好時機。
對詩句的處理上,我覺得能做到扶放結合,前兩句重點引導,后兩句放開手腳讓學生想象。理解詩句是為了誦讀詩句,我努力去這么做。我們班邱志翔的小姨在新加坡,他的朗讀水平不算優秀,但課后他對我說,剛才他在讀古詩的時候都想哭了。我想,在教師的引導下,他能在詩文誦讀里傾注了自己的情感,應該算是本節課的一點點成功之處吧。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九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文的生字、詞,理解詩意,指導寫“憶”。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借助課件,引導學生想象,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積累古詩的興趣。
古詩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根據課件讓學生直觀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的重點詞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之情。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從古詩中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思念之情。
1、了解有哪些節日,從而導出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2、了解重陽習俗。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出示課件)。
4、理解課題。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了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導入:帶著這個問題讀古詩,自由地讀一讀,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結合注釋、看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出示課件)。
1、生自由讀古詩,引導學生邊讀邊做記號。
2、師范讀。
3、檢查預習(出示課件)。
(1)糾正讀音,重點記住“倍、插”等字形。
(2)讀準字音后,劃出節奏讀古詩。
4、初讀感知。
【設計意圖】。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初讀感知時,我設計了“字正腔圓”去初讀,讓學生讀準詩句;“有板有眼”去認真讀,讓學生注重節奏;“原汁原味”去吟誦,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
1、品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導入:詩已讀了幾遍了,你知道王維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嗎?
生匯報:獨在異鄉為異客(出示課件)。
重點抓住“獨”這個字,感受到了這時的王維是孤獨的。【板書:獨】。
(1)了解詩人當時的情況,體會孤獨。引導體會父親失去兒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導生在讀中感悟。(指名讀,評讀,齊讀。)。
(3)展開想象:
當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當他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2、品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1)讓學生品讀詩句。
發散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平日里,王維居無定所,漂泊他鄉,他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平日里,王維舉目無親,無依無靠,他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學生匯報。
師小結:平日里,這許許多多的離愁別緒,在這一個重陽佳節就化作了這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示課件)。
在讀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放聲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3)由重陽佳節想念親人,延伸到其他佳節想念親人,并學會古詩今用: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出示課件)。
通過引讀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王維思念親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個小結:
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過渡: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當重陽節來臨的時候,王維一個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時此刻他會在想些什么?讓我們隨著詩人的心輕輕地閉上雙眼去遙遠的他鄉看一看吧。
(出示課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小結:真了不起,你們仿佛就在詩中“少一人”是王維此時最大的痛,我們共同來表達他心中無奈的吶喊。來用余音式齊讀這首詩歌吧。
抓住關鍵字“獨”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從“倍”字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親。為了引起情感的共鳴,我設計了“古詩今用”環節,把千古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意境中。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導學生想象,在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進而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讓體會到思念也是愛,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過渡:這就是忘眼欲穿的離別情,更是王維(引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思鄉情。王維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料想(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寄托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這字里行間充滿了多少無奈與痛楚,今天,讓我們跟隨音樂朗讀再次去感受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吧。(出示課件)。
1、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欣賞王維《雜詩》、張九齡《望月懷遠》。
2、小結。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包含了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3、課后作業。
(1)有關感情地背誦古詩。
(2)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
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后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注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么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后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出門遠游,游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么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么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復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節,我便想起?????????????????????????????)。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么?(“少一人”)會祝愿些什么?(聯系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后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托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復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六、布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已發《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10年第7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一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查字典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二
1、知識與技能:學會本課文的生字、詞,理解詩意,指導寫“憶”。 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過程與方法: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借助課件,引導學生想象,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積累古詩的興趣。
古詩對于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根據課件讓學生直觀的去了解作者的兄弟情。
引導學生從古詩的重點詞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之情。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從古詩中感受到作者對家鄉、思念之情。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
1【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感受課題,了解習俗
1、了解有哪些節日,從而導出九月九日重陽佳節。
2、了解重陽習俗
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出示課件)
3、說說你對重陽節的感受,引出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
4、理解課題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了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初讀古詩,把握基調
導入:帶著這個問題讀古詩,自由地讀一讀,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好節奏。結合注釋、看看插圖,想想詩的意思。(出示課件)
1、生自由讀古詩,引導學生邊讀邊做記號。
2、師范讀。
3、檢查預習(出示課件)。
(1)糾正讀音,重點記住“倍、插”等字形。
(2)讀準字音后,劃出節奏讀古詩。
4、初讀感知。
【設計意圖】
古人有“七分詩三分讀”的說法,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的重要性。初讀感知時,我設計了“字正腔圓”去初讀,讓學生讀準詩句;“有板有眼”去認真讀,讓學生注重節奏;“原汁原味”去吟誦,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
(三)品讀感悟,體會詩境
1、品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導入:詩已讀了幾遍了,你知道王維為什么要想念自己的兄弟了嗎?
生匯報:獨在異鄉為異客(出示課件)
重點抓住“獨”這個字,感受到了這時的王維是孤獨的。【板書: 獨】
(1)了解詩人當時的情況,體會孤獨。引導體會父親失去兒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2)引導生在讀中感悟。(指名讀,評讀,齊讀。)
(3)展開想象:
當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當他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王維卻________。
2、品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1)讓學生品讀詩句。
發散學生的思維,展開想象:
平日里,王維居無定所,漂泊他鄉,他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平日里,王維舉目無親,無依無靠,他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學生匯報。
師小結:平日里,這許許多多的離愁別緒,在這一個重陽佳節就化作了這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出示課件)
在讀中感悟,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進去,放聲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3)由重陽佳節想念親人,延伸到其他佳節想念親人,并學會古詩今用: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出示課件)
通過引讀讓學生再次感受到王維思念親人的那份情。
在此作個小結:
反復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品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過渡:是呀,每逢佳節倍思親,當重陽節來臨的時候,王維一個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此時此刻他會在想些什么?讓我們隨著詩人的心輕輕地閉上雙眼去遙遠的他鄉看一看吧。
(出示課件):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小結:真了不起,你們仿佛就在詩中 “少一人”是王維此時最大的痛,我們共同來表達他心中無奈的吶喊。來用余音式齊讀這首詩歌吧。
抓住關鍵字“獨”體會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從“倍”字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親。為了引起情感的共鳴,我設計了“古詩今用”環節,把千古名句巧妙地運用到現代意境中。為了感受兄弟情深,我引導學生想象,在讀中再現古詩所表達的情境,進而體會古詩表達的情感,讓體會到思念也是愛,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四)誦讀古詩,積累背誦
過渡:這就是忘眼欲穿的離別情,更是王維(引讀課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思鄉情。王維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料想(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寄托他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這字里行間充滿了多少無奈與痛楚,今天,讓我們跟隨音樂朗讀再次去感受王維憶山東兄弟的情吧。(出示課件)
(五)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1、拓展延伸
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我們一起來欣賞王維《雜詩》、張九齡《望月懷遠》。
2、小結
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包含了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3、課后作業
(1)有關感情地背誦古詩。
(2)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體會古詩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4、理解“獨在異鄉為異課,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含義,體會游子的思鄉思親之情。
5、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感受詩中蘊涵的思鄉之情。
設計理念:
1、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應該“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詩誦讀課更應該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主體感受和情感體驗。
2、古詩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增加傳統文化的積累;啟發學生喜歡古詩,并且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陶冶愛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詩創作的年代離學生比較久遠,所以學生在理解意思,體會意境方面就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是想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整個的教學設計過程中,從整體上把握古詩,通過層層誦讀的方法去指導學生體會它獨特的意韻美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相信我們很多同學都能背誦出許多的古詩,把你最喜歡的一首古詩背給大家聽。
生背古詩。
師: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人就用手中的筆表達內心的思念,今天,就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王維的思念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誰來給我們讀讀詩題?生讀詩題。
師:這么長的題目你能讀好真了不起,誰再來讀讀?生再讀詩題。
師: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生:是重陽節。
師:你是從哪兒知道的?
生:從課文的注釋里知道的。
師,誰再來讀讀?
生再讀。
師:在這樣一個團聚的日子里詩人王維在干什么?
師:山東指哪兒?
生:山東指華山以東。
師:從題目中您能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詩人的思念。
師:帶著這種感情再讀詩題。
生讀。
二、學詩。
生匯報課前預習時收集的關于王維的簡介及寫作背景。
師:重陽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維卻早早地品嘗到身在他鄉,孤獨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下面就讓我們懷著思念之情來初步的感受一下這首詩。
師范讀,生聽準字音,感受節奏,劃節奏。
師:請同學們根據劃出的節奏自由讀詩,并圈出生字。
生讀詩,圈出生字。
出示生字。
師重點指導插的寫法與播比較。
指名學生讀全詩。
生:非常孤獨。
師:從哪里知道?
文檔為doc格式。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四
王維(7-761年,一說6—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五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課后題解:p118。
注意帶點的詞,說說詩句的意思。(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單獨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練習:
1.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六、總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株儒少一人。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遠離家鄉。
佳節:美好的節日。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登高:指民間在重陽節登高避邪的習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譯文:獨自在他鄉做他鄉的客人,每到歡慶佳節時,就更加思念家中的親人。我在遙遠的異鄉想象著,今天兄弟們登高的時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個人。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的親人。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只少了我一人。
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寫景動靜結合,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于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后人影響巨大。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解】:
1、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2、茱萸:一種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韻譯】:
獨自流落他鄉,長做異地之客,
每逢佳節良辰,越發思念眷親。
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
他們佩帶茱萸,發覺少我一人。
【評析】:
詩寫游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這首詩中,“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于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游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發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系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作者——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凈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杰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他生于公元7,死于761年,唐朝詩人,外號“詩佛”。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維摩詰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詰,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詰。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禪宗影響很大。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對自然美的感受獨特而細致入微,筆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韻,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長,色彩鮮明優美,極有畫意。他寫景動靜結合,善于細致地表現自然界光色和音響變化,他的寫景詩,常用五律、五絕,篇幅短小,語言精美,音節舒緩,宜于表現山水幽靜和心情恬適。王維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揚了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而獨樹一幟,使山水田園詩成就達到高峰,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維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有的表現俠義,有的揭露時弊。一些贈別親友和寫日常生活的小詩,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沈子福歸江東》等,古今傳誦。這些小詩都是五絕或七絕,情真語摯,不用雕飾,有淳樸深厚之美,與李白、王昌齡的絕句相媲美,代表盛唐絕句最高成就。他的應制詩、唱和詩及宣揚佛理的詩偶有名篇佳句,多不足取。王維五律和五、七絕造詣最高,亦擅其他各體,在唐代詩壇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渾華麗,或澄凈秀雅,為明七子師法。七古形式整飭,氣勢流蕩。散文清幽雋永,極富詩情畫意,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王維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美稱。對后人影響巨大。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計(模板18篇)篇十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后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并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么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里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后兩行:
07、齊讀詩的后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后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