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成長和進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寫作有所啟發和參考。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一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下面是小編為您推薦。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二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心得體會范文錦集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三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試行稿,規則系統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范圍以及實施的原則等,旨在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更好地推動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規則的出臺讓教育懲戒有章可循,為解決老師們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同時有效保護學生合法的權益提供了依據。
作為教師的我們,通過學習認識到教育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它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與受教育對象。適當的懲戒,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讓他們明白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他們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傷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但教育懲戒更需要有溫度,懲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標,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樹人,教育懲戒應當堅持育人為本,注重育人效果,做到客觀公正,事實適度。教師也需要加強自我修養,依規履行職責,在懲戒過程中尊重學生人格尊嚴,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當,更要基于關愛學生為宗旨,注重人文關懷,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愛與懲罰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支架,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學生如何才能明辨是非,如何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呢?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只有適當的懲罰,才能真正樹立教師威嚴,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遵守規則。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畏縮,而應該一往無前,傳承我們的優良傳統,寬嚴并濟,獎懲分明。并不斷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指引,糾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散發幽蘭之香,做那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四
班級遲到現象可謂是一個最多見的班級問題,如何能夠遏制住這一現象,想必無數個班級想了無數個辦法。而某班的班主任對于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的規定:無正當理由遲到需要罰站,且以遲到的時間長短來決意罰站的時間。
這一做法看似能夠有效防止學生遲到,但這沒有對于問題,且弊大于利。
學生的心里成長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以遲到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規定里,一分鐘可能換來十分鐘的心里摧殘。作家三毛在上學時就受到老師嚴重的懲罰,導致心里受到摧殘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從疾病走出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那些在罰站的過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動要以結果的成效為目的。在罰站的這個懲罰中,并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雖然是罰站了,但學生不會意識到遲到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認為遲到就應該罰站,這樣不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遲到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周而復始,學生是因為懼怕罰站而不遲到,但依舊是沒有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時有教書先生戒尺懲戒,揮鞭教育。當學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規矩的行為時,適當的懲罰是可行的。在中央頒屬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懲戒”一詞,是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都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懲戒”的輕重標注是什么?什么樣的懲戒才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都需要教育機構、學校、班級以及從事教育事業的每一個人多深入思考的。
教育就是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五
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六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教育懲戒,施之有度。
班級遲到現象可謂是一個最常見的班級問題,如何能夠遏制住這一現象,想必無數個班級想了無數個辦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的規定:無正當理由遲到需要罰站,且以遲到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罰站的時間。
這一做法看似能夠有效防止學生遲到,但這沒有針對問題,且弊大于利。
學生的心里成長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以遲到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規定里,一分鐘可能換來十分鐘的心里摧殘。作家三毛在上學時就受到老師嚴重的懲罰,導致心里受到摧殘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從疾病走出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那些在罰站的過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動要以結果的成效為目的。在罰站的這個懲罰中,并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雖然是罰站了,但學生不會意識到遲到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認為遲到就應該罰站,這樣不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遲到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周而復始,學生是因為懼怕罰站而不遲到,但依舊是沒有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時有教書先生戒尺懲戒,揮鞭教育。當學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規矩的行為時,適當的懲罰是可行的。在中央頒屬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懲戒”一詞,是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都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懲戒”的輕重標注是什么?什么樣的懲戒才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都需要教育機構、學校、班級以及從事教育事業的每一個人多深入思考的。
教育就是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謝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正式實施,給了教師一劑強心劑。從“不敢管”“懶得管”到“應當管”“適度管”,這是好的現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的必然。《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并且對每一類懲戒的具體操作行為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是必然的,必須的。應當知道的是,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規則》劃定了教師行為紅線。教師要根據《規則》要求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做出甄別,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如意棒”,也是教師的“緊箍咒”,教師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靜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保持自己的教育戰略定力和教學張力。
黃玲玲。
懲戒教育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應該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及時與家長溝通,在理解中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懲戒教育要因材施教,做到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可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賞識的陽光下,自信而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在懲戒的風雨中承受挫折,學會堅強,走向成熟,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立國之本乃教育,希望學生和家長體諒教師工作的不易,支持教師的工作,我相信,隨著大眾對教師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教師們能夠更好地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赤誠之心點亮學生的感恩之心,也盼教師們能夠運用好手中的戒尺,讓懲戒有尺度、有溫度!
項萬娟。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鞠里。
教育懲戒的實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一些不合規范的行為予以矯治,更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進步,教育懲戒非常具體的指出哪些行為是應該進行懲戒的,需要老師規范的,并且詳細指導了教師應該怎么做,對于日常處理學生問題很有指導幫助,并且有法可依。相信這些規范會更好的促進家校共育,讓教育更有溫度,讓教育環境更加完善。
梁爽。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適當的懲戒可以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懲戒權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創傷。《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教師、家長也需要共同努力,學法、懂法、守法,嚴格執行教育懲戒程序。期待,“教育懲戒”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新氣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希望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家長、敬畏老師、敬畏知識,與家長攜手,人人出彩、個個發光!
程煒。
鄭怡。
一個國家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護國之軍、救人之醫和育人之師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新實施的法律法規是對教育者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更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真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做好引航教育。
劉軒軒。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查萍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王玲華老師認為,對于教育,我們不能一味的依靠教育懲戒,還是應該以愛還有足夠的耐心去感化孩子,耐心的輔導教育孩子。
鄭劉娟老師認為懲戒作為教育學生方法之一還是有必要的,當然體罰式懲戒是要禁止的,任何體罰都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都是以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的,不可取。懲戒權行使的范圍、方法、程序等等都要有章可循,一切以保護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宗旨和限度,不可由著教師的主觀隨意去發揮,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
羅嗣鑫: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它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受教育對象。愛和懲罰,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兩條腿。戒尺教育源遠流長,從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懲罰就已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李衛霞:適當的懲戒,則是學生在犯錯后應當負起的責任。適當的懲戒,能夠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并讓他們明白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懲戒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他們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是傷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
李瓊老師認為,跪著教書的老師,教不出來站著的學生。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金曉芳老師這樣說道: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走向成熟。僅以“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為中小學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還需要有“懲戒教育”。如果說賞識是陽光,孩子在賞識的陽光下可以自信而快樂的成長,那么懲戒就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承受挫折,接受磨練,從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原超:《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對師生來說都是一種監督和保護,很有必要,希望能夠實施起來。
張楠老師很有觸動,她這樣說道:教育少不了愛,更少不得懲罰。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無法無天,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站著溺愛的家長。教育除了愛,更不可缺少的是管教,或者說是懲罰。
愛的教育,不是萬能的。對于一個紀律散漫、不思進取、無心向學的學生,單純用愛去感化,只會顯得教育蒼白無力。
唯有動用上管教與懲罰的力量,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對錯,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劉筱凡老師的觀點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1、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學生的無私愛心和處理教育矛盾的理性。
2、家長還需要提升對教育的敬仰和對老師工作的理解。
3、學生還需要養成對老師崇敬和對生活規范敬畏的習慣。
4、政府還需要對正義的持續支持和對歪風的不懈制約。
5、全社會還需要增進尊師重教的風氣和對教育關愛的氛圍。
王茜:在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讓老師擁有制止和消除學生不當行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權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其目的是抑制學生的不當行為,鍛煉學生承擔責任、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十分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把握好懲戒的尺度。
張燦:懲戒權是教師職業所固有的一種權力,也是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時期,可塑性較強,教師正面的教育引導和相應的懲戒,有助于增強教育效果。但同時,教師又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否則將違反我國相關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運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體罰時“度”的把握。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力,而且是一種義務。”“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懲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抵抗誘惑和戰勝誘惑的能力。”有關教育研究也表明,懲罰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為了更好地區分懲戒與體罰的界限,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七
老師被動,學校尷尬,以至于談管色變。在這樣大的環境下,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是有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是教師履行教育管理學生基本權利和責任的底線保障。
就對《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作為校方和教師怎么理解、認知、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措施,淺議個人拙見。
一、《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實施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扛起教育責任,培育具有脊梁的中國好學生保障。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中的人,人必然要接受家庭、社會、學校各方面的管理,要遵守各項制度,法規政策。而過份賞識教育,會導致家長、社會、學校三方對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成人認識水平不同,管理缺乏必要的底線意識,規則意識,學校管理的效果甚微,一度教師職業成了高危行業,教師不敢管,學校無法管,個別學生無法無天。出臺這樣一個規則,就是為了形成良好的規則意識,古語說:不以恥,無以正就是這個目的。
要組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三方進行學習、解讀,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運用要適度,嚴慈同體,因材施教。
(一)做到寬嚴相濟,獎罰分明。
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寬以待人,要對所有的學生公正公平,一把尺子量到位標準意識。這樣才能起到教育懲戒的公平性、威嚴性和公正性。
(二)做到智慧教育,立威尚可。
懲戒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在運用教育懲戒的這個尺度上,盡量不運用教育懲戒規則作為我們教育最好選擇,以此達到教育警示的作用。運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情緒激動、沖動的時候不能運用。
2.盡量不在公眾的情況下運用懲戒教育,不要有殺雞給猴看這種心理狀態,這樣的方式是起不到教育效果的,容易讓學生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要考慮學生人格尊嚴,古語說:揚善于公堂,規過于私密就是這個道理。
3.懲戒方法不能過于簡單,要做到以理服人,事后一定要給學生講清楚,要讓學生從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達到學生自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目的,要讓習慣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三)榜樣引領,管教同步。
我們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學生成人和成才,所以僅靠一個懲戒的制度是解決不了的,學生很多行為習慣實際是家庭教育的折射,學校教育的折射和社會教育的折射。因此作為家長、教師,我們要求學生怎么做,而我們自己就必須先做到。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這個道理,起到榜樣引領的作用,做到自己與學生同步、同發展。
四、愛是根源,德是根本。
教育是根植于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愛,才是教育的萬能金鑰匙,因此我們要學會用耐心、愛心、童心感化教育學生,讓學生在愛的氛圍中,過一種幸福完整的學習生活。
總之,《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是必要的,但是教育更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八
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教育少不了愛,更少不得懲戒!
愛和懲戒,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兩條腿。戒尺教育源遠流長,從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懲戒就已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懲戒,沒有懲戒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只有必要的懲戒,才能讓孩子學習進步;
只有必要的懲戒,才能讓孩子敬畏規則;
只有必要的懲戒,才能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若把縱容孩子視作愛,那么,老師其實不愛孩子。成就孩子最好的方式,必然是家長不護短,老師不姑息!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九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正式實施,給了教師一劑強心劑。從“不敢管”“懶得管”到“應當管”“適度管”,這是好的現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的必然。《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并且對每一類懲戒的具體操作行為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是必然的,必須的。應當知道的是,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規則》劃定了教師行為紅線。教師要根據《規則》要求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做出甄別,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如意棒”,也是教師的“緊箍咒”,教師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靜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保持自己的教育戰略定力和教學張力。
黃玲玲。
懲戒教育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應該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及時與家長溝通,在理解中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懲戒教育要因材施教,做到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可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賞識的陽光下,自信而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在懲戒的風雨中承受挫折,學會堅強,走向成熟,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立國之本乃教育,希望學生和家長體諒教師工作的不易,支持教師的工作,我相信,隨著大眾對教師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教師們能夠更好地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赤誠之心點亮學生的感恩之心,也盼教師們能夠運用好手中的戒尺,讓懲戒有尺度、有溫度!
項萬娟。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鞠里。
教育懲戒的實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一些不合規范的行為予以矯治,更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進步,教育懲戒非常具體的指出哪些行為是應該進行懲戒的,需要老師規范的,并且詳細指導了教師應該怎么做,對于日常處理學生問題很有指導幫助,并且有法可依。相信這些規范會更好的促進家校共育,讓教育更有溫度,讓教育環境更加完善。
梁爽。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適當的懲戒可以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懲戒權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創傷。《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教師、家長也需要共同努力,學法、懂法、守法,嚴格執行教育懲戒程序。期待,“教育懲戒”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新氣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希望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家長、敬畏老師、敬畏知識,與家長攜手,人人出彩、個個發光!
程煒。
鄭怡。
一個國家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護國之軍、救人之醫和育人之師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新實施的法律法規是對教育者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更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真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做好引航教育。
劉軒軒。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查萍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教育懲戒,施之有度。
班級遲到現象可謂是一個最常見的班級問題,如何能夠遏制住這一現象,想必無數個班級想了無數個辦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的規定:無正當理由遲到需要罰站,且以遲到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罰站的時間。
這一做法看似能夠有效防止學生遲到,但這沒有針對問題,且弊大于利。
學生的心里成長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以遲到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規定里,一分鐘可能換來十分鐘的心里摧殘。作家三毛在上學時就受到老師嚴重的懲罰,導致心里受到摧殘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從疾病走出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那些在罰站的過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動要以結果的成效為目的。在罰站的這個懲罰中,并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雖然是罰站了,但學生不會意識到遲到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認為遲到就應該罰站,這樣不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遲到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周而復始,學生是因為懼怕罰站而不遲到,但依舊是沒有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時有教書先生戒尺懲戒,揮鞭教育。當學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規矩的行為時,適當的懲罰是可行的。在中央頒屬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懲戒”一詞,是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都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懲戒”的輕重標注是什么?什么樣的懲戒才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都需要教育機構、學校、班級以及從事教育事業的每一個人多深入思考的。
教育就是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一場球賽要想精彩絕倫,除了運動員精湛的球技、觀眾的文明觀戰,還需要裁判的準確執法。正是裁判對比賽規則的嚴格執行,才能保證場上運動員最佳狀態的發揮,該吹哨時就吹哨,該亮牌時就亮牌,甚至可以罰下場去。懲戒恰恰是為了讓比賽更精彩。
人生如賽場,既有硝煙彌漫的競爭,也不乏波濤洶涌的暗戰,雖不說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但也是你爭我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越是充滿競爭的地方,越需要懲戒的存在,沒有了規則的參與,一盤散沙,甚至是烏煙瘴氣都在所難免。
懲戒的眾人喊打,恰恰是無視規則的肆意生長;
教師權威的顏面掃地,恰恰是目空一切的橫行無忌。
當我們感慨巨嬰的橫空出世,當我們悲嘆啃老族的層出不窮,當我們哀傷精神缺鈣的難以理喻時,是否想過,高懸在教育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劍的隕落,恰恰是許許多多教育怪相誕生的緣由。
環顧我們的周圍,蔑視規則者有之,逃脫責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盡管不能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罪給教育,但是缺失了懲戒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問題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蠻不講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們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懲戒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了懲戒的參與,教育成為了蒼白的說教,成為了濫好人的愛護,成為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經,我們是那么厭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們是那么厭惡道貌岸然的學究式的師道尊嚴,我們是那么厭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等級森嚴的依附關系。于是我們迫切地希望打倒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國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們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教育,如果眼中無人,那終將是一種失敗的教育。過猶不及的古訓恰恰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應有度,將所有的懲戒視為封建余孽,直接導致的就是斯文掃地規則殆失。
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萬能法寶,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在承認它的價值和功能時,也沒有必要將其推崇到無上的地位。適度是懲戒的必備條件,失去了這個條件,懲戒就可能淪落為濫施暴力,成為喪心病狂的代名詞。
理想的教育懲戒應該是什么模樣呢?不由得想起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說明了懲戒的存在,不常用說明了適度的必須。歸根結底,教育懲戒的目的不在懲罰,而在引以為戒,而在教書育人。
給我那把戒尺吧,我會把它輕輕打在犯規學生的手掌,然后師生會心地相視一笑,有真誠的關愛,更有嚴厲的督導。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正式實施,給了教師一劑強心劑。從“不敢管”“懶得管”到“應當管”“適度管”,這是好的現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的必然。《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并且對每一類懲戒的具體操作行為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是必然的,必須的。應當知道的是,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規則》劃定了教師行為紅線。教師要根據《規則》要求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做出甄別,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如意棒”,也是教師的“緊箍咒”,教師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靜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保持自己的教育戰略定力和教學張力。
黃玲玲。
懲戒教育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應該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及時與家長溝通,在理解中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懲戒教育要因材施教,做到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可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賞識的陽光下,自信而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在懲戒的風雨中承受挫折,學會堅強,走向成熟,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立國之本乃教育,希望學生和家長體諒教師工作的不易,支持教師的工作,我相信,隨著大眾對教師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教師們能夠更好地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赤誠之心點亮學生的感恩之心,也盼教師們能夠運用好手中的戒尺,讓懲戒有尺度、有溫度!
項萬娟。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鞠里。
教育懲戒的實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一些不合規范的行為予以矯治,更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進步,教育懲戒非常具體的指出哪些行為是應該進行懲戒的,需要老師規范的,并且詳細指導了教師應該怎么做,對于日常處理學生問題很有指導幫助,并且有法可依。相信這些規范會更好的促進家校共育,讓教育更有溫度,讓教育環境更加完善。
梁爽。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適當的懲戒可以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懲戒權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創傷。《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教師、家長也需要共同努力,學法、懂法、守法,嚴格執行教育懲戒程序。期待,“教育懲戒”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新氣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希望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家長、敬畏老師、敬畏知識,與家長攜手,人人出彩、個個發光!
程煒。
鄭怡。
一個國家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護國之軍、救人之醫和育人之師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新實施的法律法規是對教育者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更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真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做好引航教育。
劉軒軒。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查萍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試行稿,規則系統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范圍以及實施的原則等,旨在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更好地推動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規則的出臺讓教育懲戒有章可循,為解決老師們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同時有效保護學生合法的權益提供了依據。
作為教師的我們,通過學習認識到教育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它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與受教育對象。適當的懲戒,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讓他們明白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他們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傷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但教育懲戒更需要有溫度,懲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標,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樹人,教育懲戒應當堅持育人為本,注重育人效果,做到客觀公正,事實適度。教師也需要加強自我修養,依規履行職責,在懲戒過程中尊重學生人格尊嚴,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當,更要基于關愛學生為宗旨,注重人文關懷,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愛與懲罰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支架,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學生如何才能明辨是非,如何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呢?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只有適當的懲罰,才能真正樹立教師威嚴,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遵守規則。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畏縮,而應該一往無前,傳承我們的優良傳統,寬嚴并濟,獎懲分明。并不斷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指引,糾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散發幽蘭之香,做那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2020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城南小學副校長:陳嫄。
懲戒權不等于上方寶劍,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教育懲戒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度,將教育懲戒權與未成年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觸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在使用懲戒權時,盡量與學校、家長密切配合,虛心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讓教育懲戒最終經得起教育規律和教育實踐的雙重檢驗。千萬莫讓重回手中的教鞭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懲戒的目的最終在于“戒”。懲戒是要讓學生清楚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堅持效果導向,多從心靈上感化,時時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爭取在愛的氛圍中,達成懲戒的教育效果。
城南小學德育主任:潘璠。
一直以來,隨著各界對懲罰學生的關注,很多教師產生了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學生紀律和素質在逐漸下滑。懲戒規則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現象。當有學生違規違紀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通過體罰和變相體罰來解決。這同時也在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面的良好的協調關系時,我們的教育才會得到發展。但是同樣的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體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一年級組:陳璐老師。
1月20日,二年級共同體的老師們聚在一起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學習,雖有些許寒冷但大家聚在起的心卻是暖和的。
由于強調賞識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和教師非常無助,談管色變,懲戒規則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了準則。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呢?大家達成了共識。
1.教育是出自的“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也不能偏離其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應該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處理,把握分寸,不做過激行為,不可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對學生的懲戒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懲戒的目的是教育學生遵紀守紀,使其知錯能改,教育時尊重孩子,防止產生逆反心理。
4.“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相合,賞識是陽光,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成長。懲戒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接受磨練承受挫折,從而超越自我。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把尺,一根標桿樹在那里,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正地站起管理生教育是循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尺“度”的把握。
二年級組:陳芳老師。
雖然《規則》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利,給予老師現代版“戒尺”,但其本意是為了育人,而且現代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所以建議教師還是優先以輕柔的“謀”引導學生,發現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管教。對于習慣比較差的同學,以情育人暫時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時,這時教師可以基于平時對學生觀察用一些相對“剛猛”的手段懲戒學生,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給予孩子懲戒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甘于“受戒”。個別學生在懲戒后還要及時將懲戒的原因、經過,以及家長可以配合的注意事項及時和家長溝通,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年級組:宋華超老師。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
一場球賽要想精彩絕倫,除了運動員精湛的球技、觀眾的文明觀戰,還需要裁判的準確執法。正是裁判對比賽規則的嚴格執行,才能保證場上運動員最佳狀態的發揮,該吹哨時就吹哨,該亮牌時就亮牌,甚至可以罰下場去。懲戒恰恰是為了讓比賽更精彩。
人生如賽場,既有硝煙彌漫的競爭,也不乏波濤洶涌的暗戰,雖不說是頭破血流、你死我活,但也是你爭我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越是充滿競爭的地方,越需要懲戒的存在,沒有了規則的參與,一盤散沙,甚至是烏煙瘴氣都在所難免。
懲戒的眾人喊打,恰恰是無視規則的肆意生長;
教師權威的顏面掃地,恰恰是目空一切的橫行無忌。
當我們感慨巨嬰的橫空出世,當我們悲嘆啃老族的層出不窮,當我們哀傷精神缺鈣的難以理喻時,是否想過,高懸在教育頭頂的那把達摩克利斯劍的隕落,恰恰是許許多多教育怪相誕生的緣由。
環顧我們的周圍,蔑視規則者有之,逃脫責任者有之,心理脆弱者有之盡管不能把所有的社會問題都歸罪給教育,但是缺失了懲戒的教育變得軟弱無力卻是不爭的事實。今日的問題青年,今日的柔弱中年,今日的蠻不講理的老年,多年以前,他們可都是在接受教育的少年啊。懲戒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了懲戒的參與,教育成為了蒼白的說教,成為了濫好人的愛護,成為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混日子。
曾經,我們是那么厭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粗暴式教育思想,我們是那么厭惡道貌岸然的學究式的師道尊嚴,我們是那么厭惡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等級森嚴的依附關系。于是我們迫切地希望打倒這一切,希望引入西方的教育思想,希望用國外的教育方法改造我們的教育,希望在教育上的不破不立。然而,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似熱熱鬧鬧、轟轟烈烈,但是不管什么樣的教育,如果眼中無人,那終將是一種失敗的教育。過猶不及的古訓恰恰在說明任何事物都應有度,將所有的懲戒視為封建余孽,直接導致的就是斯文掃地規則殆失。
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更不是教育的萬能法寶,它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我們在承認它的價值和功能時,也沒有必要將其推崇到無上的地位。適度是懲戒的必備條件,失去了這個條件,懲戒就可能淪落為濫施暴力,成為喪心病狂的代名詞。
理想的教育懲戒應該是什么模樣呢?不由得想起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想起他手中的那把戒尺,有,但不常用,有說明了懲戒的存在,不常用說明了適度的必須。歸根結底,教育懲戒的目的不在懲罰,而在引以為戒,而在教書育人。
給我那把戒尺吧,我會把它輕輕打在犯規學生的手掌,然后師生會心地相視一笑,有真誠的關愛,更有嚴厲的督導。
謝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正式實施,給了教師一劑強心劑。從“不敢管”“懶得管”到“應當管”“適度管”,這是好的現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的必然。《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并且對每一類懲戒的具體操作行為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是必然的,必須的。應當知道的是,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規則》劃定了教師行為紅線。教師要根據《規則》要求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做出甄別,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如意棒”,也是教師的“緊箍咒”,教師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靜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保持自己的教育戰略定力和教學張力。
黃玲玲。
懲戒教育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應該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及時與家長溝通,在理解中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懲戒教育要因材施教,做到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可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賞識的陽光下,自信而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在懲戒的風雨中承受挫折,學會堅強,走向成熟,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立國之本乃教育,希望學生和家長體諒教師工作的不易,支持教師的工作,我相信,隨著大眾對教師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教師們能夠更好地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赤誠之心點亮學生的感恩之心,也盼教師們能夠運用好手中的戒尺,讓懲戒有尺度、有溫度!
項萬娟。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鞠里。
教育懲戒的實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一些不合規范的行為予以矯治,更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進步,教育懲戒非常具體的指出哪些行為是應該進行懲戒的,需要老師規范的,并且詳細指導了教師應該怎么做,對于日常處理學生問題很有指導幫助,并且有法可依。相信這些規范會更好的促進家校共育,讓教育更有溫度,讓教育環境更加完善。
梁爽。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適當的懲戒可以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懲戒權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創傷。《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教師、家長也需要共同努力,學法、懂法、守法,嚴格執行教育懲戒程序。期待,“教育懲戒”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新氣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希望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家長、敬畏老師、敬畏知識,與家長攜手,人人出彩、個個發光!
程煒。
鄭怡。
一個國家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護國之軍、救人之醫和育人之師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新實施的法律法規是對教育者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更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真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做好引航教育。
劉軒軒。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查萍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謝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正式實施,給了教師一劑強心劑。從“不敢管”“懶得管”到“應當管”“適度管”,這是好的現象,是教育改革浪潮中師生關系發生改變的必然。《規則》將教育懲戒分為一般教育懲戒、較重教育懲戒和嚴重教育懲戒三類,并且對每一類懲戒的具體操作行為都作了明確規定,這是必然的,必須的。應當知道的是,教育懲戒與體罰和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規則》劃定了教師行為紅線。教師要根據《規則》要求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做出甄別,可以看出,這是教師的“如意棒”,也是教師的“緊箍咒”,教師還是要一如既往的精心、靜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繼續保持自己的教育戰略定力和教學張力。
黃玲玲。
懲戒教育有存在的必然性,但是應該以不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以尊重學生的人格為前提,及時與家長溝通,在理解中達成教育共識,贏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同時懲戒教育要因材施教,做到剛柔相濟、張弛有度,可將懲戒教育與賞識教育、激勵教育同步進行。讓學生在賞識的陽光下,自信而快樂地成長,讓學生在懲戒的風雨中承受挫折,學會堅強,走向成熟,從而使學生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立國之本乃教育,希望學生和家長體諒教師工作的不易,支持教師的工作,我相信,隨著大眾對教師工作的理解與支持,教師們能夠更好地一顆心點亮另一顆心,用赤誠之心點亮學生的感恩之心,也盼教師們能夠運用好手中的戒尺,讓懲戒有尺度、有溫度!
項萬娟。
基于兒童立場,學生有犯錯或違反課堂教學的不當行為,教師有懲戒學生的權利,但是懲戒需有度——適度和溫度。根據具體學情和事情對待,教師應恰當的引導教育,讓學生意識到錯誤的同時,給予學生改正的機會,不能借此大肆貶低學生,傷害學生自尊。對于行為嚴重惡劣的學生,希望家校育人合力、合作管理,家長的支持,能讓孩子改正的決心和態度更高效。讓我們的孩子向善、向上、向好、向陽成長!
鞠里。
教育懲戒的實施最根本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對學生的一些不合規范的行為予以矯治,更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和進步,教育懲戒非常具體的指出哪些行為是應該進行懲戒的,需要老師規范的,并且詳細指導了教師應該怎么做,對于日常處理學生問題很有指導幫助,并且有法可依。相信這些規范會更好的促進家校共育,讓教育更有溫度,讓教育環境更加完善。
梁爽。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適當的懲戒可以讓學生及時改正錯誤,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懲戒權是把雙刃劍,利用得好,可以培養學生更加健康的人格,但利用得不好,也會給孩子帶來創傷。《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施行,教師、家長也需要共同努力,學法、懂法、守法,嚴格執行教育懲戒程序。期待,“教育懲戒”可以為教學工作帶來新氣象。希望每一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品質,成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人,希望這把戒尺能使孩子有一顆敬畏之心,敬畏家長、敬畏老師、敬畏知識,與家長攜手,人人出彩、個個發光!
程煒。
鄭怡。
一個國家要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護國之軍、救人之醫和育人之師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新實施的法律法規是對教育者行為的約束和規范,羅翔曾說法律是對人最低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要求,更要心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真正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搭橋鋪路做好引航教育。
劉軒軒。
通過這次學習,讓我知道了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憤怒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冷靜下來,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處理事情才會理智,才能夠把握住分寸,不至于造成不良的后果。規則制定以后我相信在學校,社會還有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學生會更好的去主動學習,學生會在學校里健康茁壯的成長。
查萍萍。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3月1日正式試行,在學校安排下,認真學習其中的條例。雖然條例已試行,但“懲戒”的權利和方法我們還要深究。作為新時代的老師,尤其在“十不得”規定下,我們不能談“罰”色變。教育過程中,過分的賞識、表揚和鼓勵,以及對孩子錯誤視而不見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溺愛,給予我們教師適當的懲戒權,對孩子、學校、家長和社會都是有利的。當然懲戒不是教育目的,它的存在并試行,是基于教育和轉化違紀違規的學生,樹立健全的人格,然而如何用好這把雙刃劍呢?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我認為懲戒和關懷要并重。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要善用教育懲戒的能力,要能夠理性對待懲戒的過程,不能感性的,任性的使用權利,要把握好尺度。對于懲戒的內容,雖然條例有所規定,但應該因“班”施教,因材施教,對于懲戒內容,也要學校,家長,孩子達成共識,建立清晰的班級“度”的標準。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試行稿,規則系統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范圍以及實施的原則等,旨在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更好地推動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規則的出臺讓教育懲戒有章可循,為解決老師們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同時有效保護學生合法的權益提供了依據。
作為教師的我們,通過學習認識到教育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它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與受教育對象。適當的懲戒,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讓他們明白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他們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傷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但教育懲戒更需要有溫度,懲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標,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樹人,教育懲戒應當堅持育人為本,注重育人效果,做到客觀公正,事實適度。教師也需要加強自我修養,依規履行職責,在懲戒過程中尊重學生人格尊嚴,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當,更要基于關愛學生為宗旨,注重人文關懷,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愛與懲罰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支架,如果沒有相應的懲罰,學生如何才能明辨是非,如何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呢?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只有適當的懲罰,才能真正樹立教師威嚴,只有適當的懲罰,學生才能遵守規則。我們的教育不應該畏縮,而應該一往無前,傳承我們的優良傳統,寬嚴并濟,獎懲分明。并不斷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指引,糾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散發幽蘭之香,做那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教育懲戒,施之有度。
班級遲到現象可謂是一個最常見的班級問題,如何能夠遏制住這一現象,想必無數個班級想了無數個辦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這樣的規定:無正當理由遲到需要罰站,且以遲到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罰站的時間。
這一做法看似能夠有效防止學生遲到,但這沒有針對問題,且弊大于利。
學生的心里成長對學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以遲到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規定里,一分鐘可能換來十分鐘的心里摧殘。作家三毛在上學時就受到老師嚴重的懲罰,導致心里受到摧殘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從疾病走出來花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那些在罰站的過程中受到的多少冷眼和嘲笑,都是非常不利的。
行動要以結果的成效為目的。在罰站的這個懲罰中,并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雖然是罰站了,但學生不會意識到遲到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認為遲到就應該罰站,這樣不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遲到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周而復始,學生是因為懼怕罰站而不遲到,但依舊是沒有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時有教書先生戒尺懲戒,揮鞭教育。當學生有什么做的超出規矩的行為時,適當的懲罰是可行的。在中央頒屬的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出了“教育懲戒”一詞,是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以懲罰為特征的一種教育方式。都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懲戒”的輕重標注是什么?什么樣的懲戒才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些都需要教育機構、學校、班級以及從事教育事業的每一個人多深入思考的。
教育就是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作為家長,我認真學習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明白懲戒的背后應該是深深的期待,以真誠的關愛,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我們認為懲罰是一把雙刃劍,弄不好會傷害人,實施時必須把握好一個前提,適時、適度、得法,只要抓住實施懲罰的時機。一般來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是實施懲罰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孩子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最能讓孩子刻骨銘心,希望老師只要把握好懲罰的量,要顧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嚴,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因人而異。對性格內向,自尊心強的孩子,易采用溫和式的方法;對脾氣暴躁,自我意識差的孩子,應采用嚴厲式的懲罰;對性格倔強,逆反心理強的孩子,易采用談心式的懲罰方法。在實施懲罰時,要講究策略,首先肯定孩子是一個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錯誤,讓孩子能體會實施懲罰者的良苦用心,能平和地接受懲罰。
每一位家長都會信任老師,也會積極配合老師的教育。只有師生之間心靈的默契,彼此將心比心,才能完成建設人的靈魂的偉大工程。
近期國家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充分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以及國家對教育懲戒問題的高度關注和對祖國下一代的精心呵護,也是國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教育改革的新舉措。
通過認真學習《規則》相關條款內容,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方式,也是其履行義務的充分體現。懲戒不是目的,本著教書育人的大原則,要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
我們作為學生家長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學校、教師教育和管理,對規范內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沒有異議。在《規則》規定和授權范圍內,充分征求家長意見,配合制定適合學生發展教育規律的班規或班級公約,明確教育懲治范圍和分類,做到客觀公正、合法合規,使教師教育懲戒學生有章可循,并對家長和學生公開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決了老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配合學校、老師開展相關工作,為更好的實施相關規則做好心理準備,共同努力創造和諧、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態。
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
每一位教師也是某個孩子的家長,希望家長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2020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城南小學副校長:陳嫄。
懲戒權不等于上方寶劍,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教育懲戒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度,將教育懲戒權與未成年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觸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在使用懲戒權時,盡量與學校、家長密切配合,虛心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讓教育懲戒最終經得起教育規律和教育實踐的雙重檢驗。千萬莫讓重回手中的教鞭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懲戒的目的最終在于“戒”。懲戒是要讓學生清楚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堅持效果導向,多從心靈上感化,時時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爭取在愛的氛圍中,達成懲戒的教育效果。
城南小學德育主任:潘璠。
一直以來,隨著各界對懲罰學生的關注,很多教師產生了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學生紀律和素質在逐漸下滑。懲戒規則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現象。當有學生違規違紀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通過體罰和變相體罰來解決。這同時也在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面的良好的協調關系時,我們的教育才會得到發展。但是同樣的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體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一年級組:陳璐老師。
1月20日,二年級共同體的老師們聚在一起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學習,雖有些許寒冷但大家聚在起的心卻是暖和的。
由于強調賞識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和教師非常無助,談管色變,懲戒規則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了準則。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呢?大家達成了共識。
1.教育是出自的“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也不能偏離其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應該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處理,把握分寸,不做過激行為,不可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對學生的懲戒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懲戒的目的是教育學生遵紀守紀,使其知錯能改,教育時尊重孩子,防止產生逆反心理。
4.“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相合,賞識是陽光,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成長。懲戒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接受磨練承受挫折,從而超越自我。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把尺,一根標桿樹在那里,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正地站起管理生教育是循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尺“度”的把握。
二年級組:陳芳老師。
雖然《規則》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利,給予老師現代版“戒尺”,但其本意是為了育人,而且現代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所以建議教師還是優先以輕柔的“謀”引導學生,發現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管教。對于習慣比較差的同學,以情育人暫時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時,這時教師可以基于平時對學生觀察用一些相對“剛猛”的手段懲戒學生,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給予孩子懲戒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甘于“受戒”。個別學生在懲戒后還要及時將懲戒的原因、經過,以及家長可以配合的注意事項及時和家長溝通,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年級組:宋華超老師。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王玲華老師認為,對于教育,我們不能一味的依靠教育懲戒,還是應該以愛還有足夠的耐心去感化孩子,耐心的輔導教育孩子。
鄭劉娟老師認為懲戒作為教育學生方法之一還是有必要的,當然體罰式懲戒是要禁止的,任何體罰都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都是以傷害孩子身心健康為代價的,不可取。懲戒權行使的范圍、方法、程序等等都要有章可循,一切以保護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為宗旨和限度,不可由著教師的主觀隨意去發揮,避免對孩子造成傷害。
羅嗣鑫:懲戒是一種教育手段,它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于受教育對象。愛和懲罰,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兩條腿。戒尺教育源遠流長,從春秋時期的孔子開始,懲罰就已經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懲罰,沒有懲罰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李衛霞:適當的懲戒,則是學生在犯錯后應當負起的責任。適當的懲戒,能夠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并讓他們明白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懲戒能夠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在他們對他人造成了影響甚至是傷害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學會為自己的錯誤承擔后果。
李瓊老師認為,跪著教書的老師,教不出來站著的學生。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金曉芳老師這樣說道:沒有懲戒教育學生很難走向成熟。僅以“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等為中小學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還需要有“懲戒教育”。如果說賞識是陽光,孩子在賞識的陽光下可以自信而快樂的成長,那么懲戒就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承受挫折,接受磨練,從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原超:《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對師生來說都是一種監督和保護,很有必要,希望能夠實施起來。
張楠老師很有觸動,她這樣說道:教育少不了愛,更少不得懲罰。沒有哪個孩子一生下來就無法無天,每個“熊”孩子的背后,都站著溺愛的家長。教育除了愛,更不可缺少的是管教,或者說是懲罰。
愛的教育,不是萬能的。對于一個紀律散漫、不思進取、無心向學的學生,單純用愛去感化,只會顯得教育蒼白無力。
唯有動用上管教與懲罰的力量,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對錯,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劉筱凡老師的觀點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1、教師還需要進一步增強對學生的無私愛心和處理教育矛盾的理性。
2、家長還需要提升對教育的敬仰和對老師工作的理解。
3、學生還需要養成對老師崇敬和對生活規范敬畏的習慣。
4、政府還需要對正義的持續支持和對歪風的不懈制約。
5、全社會還需要增進尊師重教的風氣和對教育關愛的氛圍。
王茜:在不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讓老師擁有制止和消除學生不當行為,幫助學生改正錯誤的權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其目的是抑制學生的不當行為,鍛煉學生承擔責任、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十分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把握好懲戒的尺度。
張燦:懲戒權是教師職業所固有的一種權力,也是由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所決定的一種教育方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時期,可塑性較強,教師正面的教育引導和相應的懲戒,有助于增強教育效果。但同時,教師又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否則將違反我國相關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運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體罰時“度”的把握。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明確指出:“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力,而且是一種義務。”“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懲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抵抗誘惑和戰勝誘惑的能力。”有關教育研究也表明,懲罰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為了更好地區分懲戒與體罰的界限,教師在懲戒學生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一
近日,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懲戒權成了熱議話題。
的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由于片面強調賞識教育,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不能管、不敢管,動輒得咎的尷尬境地。由于缺乏保護自己的合法武器,只要因為學生管理問題發生了糾紛,學校和老師幾乎都是處于弱勢地位,屢屢被送上被告席。即使是學生家長無理取鬧,學校和老師也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再做出讓步。很多教師感到非常無助,甚至“談管色變”。《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使大家揚眉吐氣。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正確運用,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教師教育懲戒權入法的提案,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還是非常認可的,而且呼聲很高,普遍有些教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是真正為教師代言,以后懲戒學生就有法可依了,可以理直氣壯,不再怕家長和公眾的說三道四。不過個人認為,教師對教育懲戒權,不要有那么高的期望,教育懲戒權,并不是什么尚方寶劍,也不是靈丹妙藥,教師即使有了教育懲戒權,也不能任性地使用。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1條明確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育懲戒權有其特定的含義,不含體罰、打罵、辱罵,對其理解要準確。可見,沒有具體實施細則的懲戒權,教師如何去用好是個難題,一旦操作不當,就會因為懲戒失當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另外對學生的懲戒要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我們的古人說過“揚善于公堂,規過于密室”。這也應該是我們懲戒學生的準則。對學生懲戒盡量單獨進行,懲戒目的是教育學生遵規守紀,使其知錯能改。如果在公開場合對學生實施懲戒,會使學生失去顏面,容易造成師生敵對、沖突,或者學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越來越難管。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的學生管不得,教師的人身安危甚至縷縷被學生侵犯,這就需要制定一定的管理方案,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保證教師的人身安全。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因此,對于教師而言,還是用平常心來看待教育懲戒權吧!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二
20xx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懲戒權不等于上方寶劍,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教育懲戒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度,將教育懲戒權與未成年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觸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在使用懲戒權時,盡量與學校、家長密切配合,虛心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讓教育懲戒最終經得起教育規律和教育實踐的雙重檢驗。千萬莫讓重回手中的教鞭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懲戒的目的最終在于戒。懲戒是要讓學生清楚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堅持效果導向,多從心靈上感化,時時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爭取在愛的氛圍中,達成懲戒的教育效果。
一直以來,隨著各界對懲罰學生的關注,很多教師產生了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學生紀律和素質在逐漸下滑。懲戒規則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現象。當有學生違規違紀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通過體罰和變相體罰來解決。這同時也在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面的良好的協調關系時,我們的教育才會得到發展。但是同樣的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體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1月20日,二年級共同體的老師們聚在一起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學習,雖有些許寒冷但大家聚在起的心卻是暖和的。
由于強調賞識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和教師非常無助,談管色變,懲戒規則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了準則。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呢?大家達成了共識。
1.教育是出自的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也不能偏離其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應該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處理,把握分寸,不做過激行為,不可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對學生的懲戒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懲戒的目的是教育學生遵紀守紀,使其知錯能改,教育時尊重孩子,防止產生逆反心理。
4.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相合,賞識是陽光,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成長。懲戒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接受磨練承受挫折,從而超越自我。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把尺,一根標桿樹在那里,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正地站起管理生教育是循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尺度的把握。
雖然《規則》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利,給予老師現代版戒尺,但其本意是為了育人,而且現代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所以建議教師還是優先以輕柔的謀引導學生,發現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管教。對于習慣比較差的同學,以情育人暫時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時,這時教師可以基于平時對學生觀察用一些相對剛猛的手段懲戒學生,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給予孩子懲戒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甘于受戒。個別學生在懲戒后還要及時將懲戒的原因、經過,以及家長可以配合的注意事項及時和家長溝通,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1月20日,五年級所有教師在組長的領導下,共同學習了《中小學教育懲戒(試行)》文件。
擇適當措施,與學生過錯程度相適應。
通過這次學習,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更加明確自己的職責,貫徹師德為先,學生為本的原則,尊重學生人格,做一個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的老師,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三
我把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從頭到尾認真地讀了一遍,感想頗深。《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不僅為教育懲戒提供了法律依據,還進一步規范了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學校根據規則依法履行教育教學義務和管理職責,同時也維護了我們學生的合法權益,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之所以稱為教育懲戒規則,是指學校等教育場所,對違規違紀的學生進行管教、訓導等讓學生引以為戒,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規則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條款有很多:
規則第七條,如果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學校及其教師應當予以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其中第三條:吸煙、飲酒或者言行失范違反學生守則的。我覺得身為一名學生,不該有違反學生基本守則的行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可能還傷害了別人,百害而無一利。第五條:打罵同學、老師,欺凌同學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既然是一名學生,就不該有打罵學生、老師的行為,這樣不配當一名學生,我們不但不能打罵學生,還要保護比我們弱小的同學,樂于助人,這是我們新時代小學生該有的一項基本品德。
規則第十二條,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不得有的行為。其中第一條是以擊打、刺傷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我想說,雖然學生犯了錯誤,但不能對其造成身體痛苦,這樣不僅會給我們學生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還有可能造成心理傷害。第五條: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我覺得成績不代表一切,一個人最重要的應該是品德,成績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會是品德第一,成績第二。所以,我贊成老師不能因為學生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
以上是我讀了規則以后的幾點的感想,我覺得規則實施以后,學校、社會以及家庭會更加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為我們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我們能更好的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四
近期國家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充分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以及國家對教育懲戒問題的高度關注和對祖國下一代的精心呵護,也是國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教育改革的新舉措。
通過認真學習《規則》有關條款內容,教育懲戒就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內容方式,也就是其履行義務的體現。懲戒不是目的,本著教書育人的大原則,必須并使學生重新認識和改正錯誤。
我們作為學生家長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學校、教師教育和管理,對規范內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沒有異議。在《規則》規定和授權范圍內,充分征求家長意見,配合制定適合學生發展教育規律的班規或班級公約,明確教育懲治范圍和分類,做到客觀公正、合法合規,使教師教育懲戒學生有章可循,并對家長和學生公開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決了老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主動協調學校、老師積極開展有關工作,為更好的實行有關規則搞好心理準備,共同努力創造人與自然、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態。
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就是循序漸進的,就是須要“冷靜”、“感召”、“鼓勵”、“勸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是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推動學生蛻變,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除了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就是很正常的,這就須要教師的教育和鼓勵。如果一個教師能夠來到學生心中,使學生真正衣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須用教育懲戒權去為自己解悶。
每一位教師也是某個孩子的家長,希望家長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教育懲戒,施之有度。
班級耽誤現象堪稱就是一個最常用的班級問題,如何能遏止居住這一現象,想必無數個班級想要了無數個辦法。而某班的班主任針對這個問題明確提出了這樣的規定:并無正當理由耽誤須要罰站,且以耽誤的時間長短去同意罰站的時間。
這一做法看似能夠有效防止學生遲到,但這沒有針對問題,且弊大于利。
學生的心里蛻變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以耽誤一分鐘罰站十分鐘的規定里,一分鐘可能將換得十分鐘的心里蹂躪。作家三毛在上學時就受老師輕微的懲罰,引致心里受蹂躪從而患上心理疾病,從疾病跑出花掉了很長的時間和精力。所以高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那些在罰站的過程中受的多少自傲和取笑,都就是非常有利的。
行動要以結果的成效為目的。在罰站的這個懲罰中,并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雖然是罰站了,但學生不會意識到遲到這是個不好的習慣,只會機械地認為遲到就應該罰站,這樣不僅不能從源頭上解決遲到問題,更不利于學生好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觀念的形成。周而復始,學生是因為懼怕罰站而不遲到,但依舊是沒有形成正確的時間觀念,這就失去教育初衷了。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五
20xx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六
現代社會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對于維護良好的教育秩序、培養良好的學生品質起著重要作用。在實踐中,我深有體會,對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心得體會有如下總結。
第二段:制定清晰明確的規則。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要具備清晰明確的特點,學生必須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為是不可接受的。只有制定清晰明確的規則,學生才能在規則的框架內進行行為準則的約束,避免出現模糊、含糊不清的情況。此外,規則要具備可操作性,能夠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其體現在具體的行為上。
第三段:執行公正合理的懲戒。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執行需要注重公正合理。教師在執行懲罰時,應當客觀公正,不偏不倚,不能因人設事,要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標準進行。懲戒對于違規行為一視同仁,不分年級、不分班級、不分人際關系。同時,懲戒也要合理,根據不同的違規行為給予相應的處罰,既不能過輕,也不能過重。以此來維護學校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第四段:建立與學生的有效溝通。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在執行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教師需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和動機,聽取學生的解釋和申訴,及時解決問題,避免發生冤假錯案。在溝通中,教師還要注重語言的溫和和態度的平和,避免過激的情緒對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通過良好的溝通,教師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學生的需求和心理狀態,從而更加科學地制定懲戒措施。
第五段:重視教育與懲戒的結合。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應該更加注重教育與懲戒的結合。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錯誤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自己的錯誤。因此,在執行懲罰的同時,教師要與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交流,引導他們反思錯誤的原因和后果,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只有通過懲戒引起學生的深思熟慮,并與之相結合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目標。
結尾段:總結全文。
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對于學校教育的管理起著重要作用,制定清晰明確的規則、執行公正合理的懲戒、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以及重視教育與懲戒的結合,都是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執行的關鍵要素。只有通過合理的方式、公正的程序和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方法進行懲戒,學校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實現教育規范管理的目標。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七
20xx年的寒假,我把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從頭到尾認真地讀了一遍,感想頗深。《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不僅為教育懲戒提供了法律依據,還進一步規范了學校和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學校根據規則依法履行教育教學義務和管理職責,同時也維護了我們學生的合法權益,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之所以稱為教育懲戒規則,是指學校等教育場所,對違規違紀的學生進行管教、訓導等讓學生引以為戒,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規則中令我記憶深刻的條款有很多:
規則第七條,如果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學校及其教師應當予以制止并進行批評教育,其中第三條:吸煙、飲酒或者言行失范違反學生守則的。我覺得身為一名學生,不該有違反學生基本守則的`行為。這樣不僅傷害了自己,可能還傷害了別人,百害而無一利。第五條:打罵同學、老師,欺凌同學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既然是一名學生,就不該有打罵學生、老師的行為,這樣不配當一名學生,我們不但不能打罵學生,還要保護比我們弱小的同學,樂于助人,這是我們新時代小學生該有的一項基本品德。
規則第十二條,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實施教育懲戒過程中不得有的行為。其中第一條是“以擊打、刺傷等方式直接造成身體痛苦的體罰”。我想說,雖然學生犯了錯誤,但不能對其造成身體痛苦,這樣不僅會給我們學生造成身體上的傷害,還有可能造成心理傷害。第五條:因學業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我覺得成績不代表一切,一個人最重要的應該是品德,成績不是主要的,如果要我排列,我一定會是品德第一,成績第二。所以,我贊成老師不能因為學生成績而教育懲戒學生。
以上是我讀了規則以后的幾點的感想,我覺得規則實施以后,學校、社會以及家庭會更加重視我們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為我們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讓我們能更好的主動學習、愛上學習。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八
202-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9號令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像黑夜里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前方崎嶇的山路。
站在學校管理的層面,可以強烈的感受到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尤其是對于學校規范辦學和制度建設提出的接地氣的要求:學校應當結合本校學生特點,依法制定、完善校規校紀,明確學生行為規范,健全實施教育懲戒的具體情形和規則。
這既是給了教育人一把尚方寶劍,也是給了每一位教師一頂緊箍咒;懲戒規則也是給家長的一把保護傘,是促進家校共育的一盞指明燈。
每一個家庭都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成龍成鳳,光耀門楣;每一位老師更是對自己的學生傾注心血:學有所成,為國爭光。教育懲戒規則的制定無疑為我們的家庭和學校又搭建了一道溝通和交流的橋梁,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一起守護,為學生的成長撐起一片蔚藍的天空。
城南小學副校長:陳嫄
懲戒權不等于上方寶劍,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為所欲為。我們要進一步提升職業道德素養,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教育懲戒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度,將教育懲戒權與未成年人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觸碰法律紅線和道德底線。在使用懲戒權時,盡量與學校、家長密切配合,虛心接受學校、家長、社會的監督,讓教育懲戒最終經得起教育規律和教育實踐的雙重檢驗。千萬莫讓重回手中的教鞭傷害了學生,也傷害了自己。懲戒的目的最終在于“戒”。懲戒是要讓學生清楚哪些是錯誤的行為,堅持效果導向,多從心靈上感化,時時處處體現人文關懷,爭取在愛的氛圍中,達成懲戒的教育效果。
城南小學德育主任:潘璠
一直以來,隨著各界對懲罰學生的關注,很多教師產生了不敢管學生的現象,學生紀律和素質在逐漸下滑。懲戒規則的提出,很好的解決了這一現象。當有學生違規違紀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辦法,而不是通過體罰和變相體罰來解決。這同時也在規范教師的一言一行。我們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正面的良好的協調關系時,我們的教育才會得到發展。但是同樣的教育也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體現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一年級組:陳璐老師
1月20日,二年級共同體的老師們聚在一起對《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進行了學習,雖有些許寒冷但大家聚在起的心卻是暖和的。
由于強調賞識教育,很長一段時間,學校和教師非常無助,談管色變,懲戒規則的出臺,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撐了腰、壯了膽。讓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有了準則。
面對即將被賦予的教育懲戒權,教師應該如何運用呢?大家達成了共識。
1.教育是出自的“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也不能偏離其目的。懲戒只是一種教育手段,它應該與說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
2.教師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處理,把握分寸,不做過激行為,不可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3.對學生的懲戒盡量避免在公眾場合進行,懲戒的目的是教育學生遵紀守紀,使其知錯能改,教育時尊重孩子,防止產生逆反心理。
4.“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情感教育”與“懲戒教育”相相合,賞識是陽光,可以讓孩子自信而快樂的成長。懲戒是風雨,孩子在懲戒的風雨中才能學會接受磨練承受挫折,從而超越自我。
教育懲戒實施方案,它就像把尺,一根標桿樹在那里,使得教師能夠真正正地站起管理生教育是循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使用懲戒權,在于實施懲戒和尺“度”的把握。
二年級組:陳芳老師
雖然《規則》從法律的角度明確賦予了教師的懲戒權利,給予老師現代版“戒尺”,但其本意是為了育人,而且現代學生心理較為脆弱,所以建議教師還是優先以輕柔的“謀”引導學生,發現并肯定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進行正面管教。對于習慣比較差的同學,以情育人暫時不能達到期望的效果時,這時教師可以基于平時對學生觀察用一些相對“剛猛”的手段懲戒學生,但也要把握好尺度,在給予孩子懲戒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甘于“受戒”。個別學生在懲戒后還要及時將懲戒的原因、經過,以及家長可以配合的注意事項及時和家長溝通,以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三年級組:宋華超老師
對于教師而言,并不是靠加持懲戒權就可以讓學生服你,即便以后立法允許教師可以使用懲戒權,也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框架內使用,而不是任性而為。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教育懲戒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我想,這也是每個教育人應該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首先教育是出自于"愛"的,對學生的懲戒一定要出于"愛"的目的,并且事后要讓學生知道。如果為了懲戒而懲戒,讓學生感受不到你的關心、愛護,你的懲戒不僅取得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會引起學生反感,造成師生敵對,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再者對學生的懲戒一定不要在自己情緒激動的情況下進行。教師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學生著急老師不急,等情緒冷靜下來再進行處理。這樣處理時就會更理智,更能把握分寸,不至于有過激行為,不會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十九
班級遲到現象總是屢禁不止,老師不得已實行“無正值理由遲到,遲到一分鐘,在教室內罰站格外鐘”的措施。我認為,這種適當的懲處是正確且應當的。
訓練懲戒指老師依據肯定規范,以不損害同學身心健康為前提,以懲處為特征的一種訓練方式。老師將遲到的同學以遲到一分鐘,罰站格外鐘的形式懲處同學,這并沒有違反訓練懲戒的標準:其一,罰站不會影響同學的身心健康,其旨在制止同學的遲到行為,掛念同學改正錯誤。其二,在教室中罰站是在不損害同學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使同學的.恥辱心受到肯定沖擊,會使同學迫于恥辱而改正自己錯誤。正所謂“不知恥,無以正”,就是如此。
適當的懲處能夠訂正同學的錯誤行為,但并不是全部的的懲處都是正確的。當今,有的老師體罰同學,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或許是由于他們曲解了“嚴師出高徒”這種理念,讓同學在超出其體能范圍內跑步,在走廊等同學眾多的地方讓違規同學提著水桶扎馬步。這種教罰已經違反了訓練懲戒的理念,甚至會危害同學的身體健康,損害同學的自尊心,雖然達到了維護紀律的目的,但這只是用體罰來使同學畏懼,更精確地說是馴化同學,而不是教化同學,這是萬萬不行取的。
適當的懲處應因人而異,孔夫子曾說過“因材施教”,而懲處同學也應當“因人行罰”。有的同學,不當心犯了錯,不應進行過重的懲處,否則會打壓到這種同學的樂觀性,使得他們“破罐子破摔”,這是不正確的。但有的“頑固分子”,屢教不改,適當地加大懲處力度也未嘗不行。假如對于一個頑固的同學,不加大力度訂正他,就鋪張了訓練懲戒的存在。
懲處,是為防止一個人走向不行訂正錯誤的最終的防線,但不應當將其死死地收縮,而要留足適度的空間,讓被懲處之人進行自身的救贖,這就是適當的懲處。
學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心得體會共大全(20篇)篇二十
近期國家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充分體現了“依法治國”理念,以及國家對教育懲戒問題的高度關注和對祖國下一代的精心呵護,也是國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施教育改革的新舉措。
通過認真學習《規則》相關條款內容,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方式,也是其履行義務的充分體現。懲戒不是目的,本著教書育人的大原則,要使學生認識和改正錯誤。
我們作為學生家長充分理解、支持、配合學校、教師教育和管理,對規范內容的限定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沒有異議。在《規則》規定和授權范圍內,充分征求家長意見,配合制定適合學生發展教育規律的班規或班級公約,明確教育懲治范圍和分類,做到客觀公正、合法合規,使教師教育懲戒學生有章可循,并對家長和學生公開公示,也可起到警示提示的效果,解決了老師不敢管、不愿管、不會管學生這一突出問題。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配合學校、老師開展相關工作,為更好的實施相關規則做好心理準備,共同努力創造和諧、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教育生態。
教育懲戒規則(試行),它就像一把戒尺、一根標桿樹立在哪里,使得教師能夠真真正正地站起來管理學生。在教師社會地位日益低下的今天,對于那些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懲罰,讓他們知道有一些底線是不能觸碰的。
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需要“耐心”、“感化”、“引導”、“說服”的。教育懲戒權的意義主要在于教育,而非懲戒,因此,教育懲戒的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而不是把學生治服。還有一句話,學生犯點錯誤是很正常的,這就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如果一個教師能走進學生心中,讓學生真正服你,那么,這個教師也無需用教育懲戒權來為自己壯膽。
每一位教師也是某個孩子的家長,希望家長和校方相互信任、配合共同把一個個小幼苗澆灌、培育成參天大樹的過程。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好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持久深遠的。以百年樹人之心培育學生,雖然路程曲折漫長,但從細微處入手,從小小的班級開始,適當施懲戒,獎罰并行,終會成就參天的樹林。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