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班教案,教師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提升教學效果。這些大班教案范文涵蓋了不同學科和不同教學內容,適用于大班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一
孩提時代的端午節,盼著吃又香又甜又糯的粽子;學生時代的端午節,盼著能守在外婆身邊,享受學做粽子的樂趣;而今,在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心底萌生了端午情節,也想到了其間深含的“粽”情“粽”意。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常種思想之“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凡此之句,在屈原的詩中俯拾皆是,提到香草達48次。一生孤芳自賞與潔身自愛的屈原以香草自喻,在其詩中用采集、種植、憐惜等詞抒發對香草的傾心,并把自然香草與人品美德緊密結合。我們黨員干部,也應當時常種好“香草”,凈化思想、提升境界。要常種“蘭”“蕙”“秋菊”,注重修身潔行,在做人、做事、為官中保持清雅高潔,以堅定的信念,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與活力。要常種“留夷”與“揭車”、“杜蘅”與“芳芷”,在為人處事中曉大義、顧大局,與同志共同推進工作開展。要常種“申椒”“菌桂”,鞭策自己不斷提升素質,做黨的賢良之士。黨員干部要以“香草”為學習追求的榜樣,爭做干凈、忠誠的共產黨員。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常掛祛“邪”之艾蒲。艾草能驅蚊蟲,菖蒲形似利劍、能驅邪除疫。每逢端午節,人們在大門前高懸艾草、菖蒲,祈求驅邪避害、家人健康。我們黨員干部也應該常掛艾草、菖蒲,呵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要近君子、遠小人,自覺提高思想意識,不斷筑牢思想防線,防微杜漸,弘揚公道正派、清政廉潔、求真務實的黨的優良作風和精神。要筑牢防護網,堅決反對網絡上、生活中的不良風氣,堅決抵制低俗媚俗之風,營造清新向上、充滿正能量的社會風氣。要筑好防護墻,主動抵制圈子文化,堅決抵制政治掮客、無良奸商投機鉆營,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切實做到廉潔自律,不為地位所惑、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情所絆,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
過好端午節,黨員干部要定期飲好“雄黃”酒。雄黃酒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端午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以保身體康健。我們黨員干部,不妨定期飲飲“雄黃”酒,排解體內之“毒”。要充分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做到“一日三省吾身”,常常審視自己,在思想上是否有偏差,在行動上是否有越矩,糾偏查錯、以正自身,始終保持在忠誠于黨、忠誠于核心、忠誠于事業的大道上馳行。要始終保持自重自省的優良品格,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正確對待個人得失,不計名利,不圖虛名,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干干凈凈的共產黨員。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在緬懷愛國詩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拍拍身上的灰塵,整理行裝,一路清香伴明月,斗志昂揚地走在建設美麗祖國的大道上。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二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為此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中班大班端午節教案與反思:端午節的由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1.了解端午節有關物品。
幼:端午節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中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例,學生通過對“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語句的感悟,從而也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情感教育。達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三
活動目標: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2.了解端午節的來歷,指導一些特殊的端午節物品,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活動準備:。
1.掛圖30號;《小朋友的書·我愛夏天》。
粽子;香袋;長命縷;雄黃酒;龍舟圖片。
3.建議家長事先為幼兒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
活動過程:。
幼:端午節師:老師聽到好多小朋友說端午節,你們是怎么知道端午節的呢?
幼:我爸爸/我媽媽、、、、、、給我講的。
幼:屈原師:小朋友們聽得都很仔細,現在人們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幼:很偉大、、、、、、師:屈原很偉大,當時人們聽到屈原死的消息,他們怎么做的?
幼:劃小船,拿粽子、雞蛋、、、、、、把雄黃酒倒進江里。
師:人們劃來小船打撈屈原的身體,為了不讓魚蝦們吃屈原的身體,把粽子、雞蛋扔進河里,把雄黃酒倒進江中,讓水里的動物罪暈,不去傷害屈原的身體。
師:人們對屈原好不好啊?
幼:好師:因為屈原愛國家,愛人民,所以人民也熱愛他。為了懷念他,以后農歷五月初五就成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就是、、、?、、、端午節。所以在我們過端午節的時候呢,包粽子,賽龍舟也成了我們的習俗了。
師:現在小朋友們清楚了沒有,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啊?
幼:紀念屈原。
師:在什么時候?
幼:農歷五月初五師:我們都要干什些什么事呢?
幼:賽龍舟,包粽子、、、師:我們現在呢,在完整的欣賞一下這個故事,體會一下大詩人屈原的心情,和人們對他的熱愛與懷念。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大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端午節有吃五黃、掛五端以驅毒避蟲的習俗。“五黃”指黃鱔、咸鴨蛋黃、雄黃酒、黃魚和黃瓜。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世界,他會用自己獨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心靈世界。新課程提倡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同樣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感悟。作為教師應珍視學生的這種的感悟。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到屈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例,學生通過對“忠誠愛國,很有才干”,“在他的輔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語句的感悟,從而也使學生受到愛國的情感教育。達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熏陶。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四
活動要求:
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培養幼兒的言語表達力。
活動準備:
粽子、艾草、蒜頭、鴨蛋網等。
活動過程:
屈原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非常愛自己的國家——楚國。他愛護百姓,幫助楚王治理國家,使楚國變得很強大,楚王很信任他。
王后和奸臣們看見楚王這么信任屈原,心里很不高興,經常湊在一起商量害屈原。他們拼命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動員楚王相信最強大的敵國——秦國的話,放棄跟其他小國家做朋友。
屈原堅決反對楚王相信敵人的話,一再勸說楚王不要與周圍的'國家絕交。楚王非常生氣,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流放到很遠的地方,堅持與周圍的國家斷絕了朋友關系。
秦國見楚王中了計,就派了很多兵去攻打楚國。楚國被打敗了,楚王也被秦國捉去,最后死在了秦國。
屈原雖然被免除了官職,但他非常關心自己的國家,他擔心楚國的命運,常常整夜睡不著。在聽到楚國被打敗、楚王死在秦國的消息后,他非常傷心。他昏昏沉沉地走了幾天,來到了汨羅江邊,用力向江心一跳,很快沉了下去。
屈原死的這天,是農歷五月初五。老百姓們聽說后,爭著劃船,到處去撈屈原,賽船的風俗就這樣形成了。為了紀念屈原,人們還用竹葉和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讓魚吃飽了不傷害屈原。
2、說說端午節的古老故事。
提問: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門前掛艾草和蒜頭、賽龍船、胸前掛鴨蛋網)。
教師出示艾草、蒜頭,了解它們的特征,討論它們可能有的用途。
拓展談話范圍:為什么在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門前掛艾草和蒜頭?(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蒜頭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
出示鴨蛋網,討論鴨蛋網的用處及來歷,并欣賞鴨蛋網的造型、結構美。
活動延伸:請幼兒將自己的鴨蛋網帶到園,分組談論自己的鴨蛋網的形狀、來源,欣賞其結構美。
活動二:繪畫“端午節”一、活動要求:
根據幼兒自己已有的經驗,想象并表現端午節的快樂。發展幼兒的想象能力和繪畫能力。
二、活動準備:
豐富有關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三、活動過程:
第一組:與媽媽一起包粽子。
第二組:與媽媽一起做香囊。
在此,僅代表幼兒園的全體教師祝各位家長及小朋友們節日快樂,合家幸福!親子活動結束,各班組織幼兒與家長到班級分享美味的粽子。
在歡樂的氛圍中,我們的活動也該結束了。通過這次親子活動,感觸一定都很深。小朋友們展示了個人的魅力,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展示了良好的積極合作精神。
活動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具體直觀形象,本活動開始部分我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出示了粽子、龍舟、香袋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五
情景設計:。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最高興的莫過于天真活潑的孩子們了。每逢過節,孩子們個個情緒高漲,喜氣洋洋,在節日當中也會有許多有趣、難忘、熱鬧的事情發生,同時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隨之而來,例如:端午節是怎么來的?我們為什么要過端午節?當地有哪些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是怎樣形成的?針對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我抓住這一時機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圍繞“粽葉飄香話端午”這個話題,設計了“端午說由來、端午講故事、端午話習俗、端午賽詩會、端午小游戲”等板塊,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端午節的來歷、習俗等,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親身體驗我國傳統佳節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同時鍛煉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書籍、報刊、網絡、他人經驗等)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實錄:。
活動一:端午說由來。
為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活動伊始,我告訴孩子們: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端午節去了解一下吧!頓時,教室里一片歡呼聲,同學們雖然過了很多個端午節,但是還真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習俗。看到孩子們一個個盯著我看,我知道孩子們十分渴望進一步了解端午節。于是我立刻提問道:小朋友們,你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別稱?這個問題課前我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尋找答案,因此孩子么立刻踴躍應答:。
生: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蛟龍。因次有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
生:。
生:端午節最熱鬧的習俗當屬賽龍舟了。我家住在中遠兩灣城,每年端午節,我都去蘇州河畔觀看龍舟競賽。
師:還有哪些小朋友看過“龍舟競賽”?端午節龍舟競渡不單是傳統慶祝活動,也是一項體壇盛事。
生:(介紹龍舟競賽)龍舟競渡可說是端午節的高潮。龍舟長10米多,以龍頭和龍尾作裝飾。船身還特意雕上麟狀花紋,唯妙唯肖。每只龍舟可容納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領下,以及圍觀人群的吶喊聲中劃向終點。現在,讓我們一起加入這一行列。(多媒體課件:賽龍舟)。
屈原是一位愛國詩人,為了紀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節還被稱作“詩人節”。老師也在此次班隊活動中設計了一個小小賽事會。
在樂曲聲中,一同學朗誦起詩人張耒的《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往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接著另外一同學聲情并茂地背誦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最后一同學朗誦一首湯顯祖的《午日處州禁競渡》: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船楫何勞吊屈來。
活動結束,孩子們詩性大發,紛紛提筆寫詩。他們的詩作有贊揚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的,有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的,有緬懷對屈原的崇敬之情的。
教師總結:。
同學們,今天的活動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們表示祝賀。老師高興地看到同學們參與的`熱情。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對端午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了更深的認識,老師相信今年的端午節大家一定會過得特別有意思。
點評:此時此刻,孩子們認為端午節被列為國家公眾假日,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到時候我們就有時間和精力來盡情享受節日的文化。
活動效果及反思:。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插菖蒲和艾草等。這些民間習俗都適合小學二年級學生來了解,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既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又能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學生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當學生在聆聽《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著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的驚嘆聲和遺憾聲。有的學生還爭著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于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當在講到過端午節,家里還會插艾草和菖蒲時,我出示了艾草和菖蒲。孩子們感到很新鮮,他們以前看到過,但是卻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實際含義是什么,所以都紛紛問我。我向他們解釋和介紹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稱和端午節用來辟邪的用意。而且用來洗澡可以驅趕蚊蟲!對于辟邪孩子們都不太懂,但可以驅趕蚊蟲的功能,大家都知道,這在孩子們以前的生活中,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這節課我是通過“端午說由來、端午講故事、端午話習俗、端午賽詩會、端午小游戲”等板塊來開展活動的。這次活動,通過師生討論交流、游戲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與價值,使學生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2.走進端午主題班會教案。
3.走進端午主題班會活動方案。
4.以端午節為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5.小學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6.初中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7.“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8.一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設計方案。
9.小學三年級端午節主題班會教案。
10.2017端午節主題班會方案。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六
1、通過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使學生從各個層面對我們腳踏的這一方土地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既了解現實層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歷史和現狀,又了解文化意義上的土地,看看土地在文學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別的含義。
2、通過搜集資料,使學生通過有關端午節的故事《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的故事》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愛國意識。做到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溝通,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3、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神話傳說、成語俗語、歷史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土地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4、通過搜集與土地有關的文藝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義,并對“鄉愁”“安土重遷”等文化現象有一個理性的思考。
5、通過中國政府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不容置疑的歷史史料展示中華民族隊腳下土地的厚愛深情。
三、教師準備。
1、根據學生興趣,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分頭去搜集資料、分析資料。
2、搜集一份有關“端午節”和“土地”的參考資料書目。
3、整理以前學過的與端午節和土地有關的成語、俗語和文章。
4、閱讀一些有關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國人“安土重遷”“依戀故土”的文化傳統。
5、收集中國政府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不容置疑的歷史史料。
四、活動指導1、本次活動借助“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緊扣“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這一主題,圍繞“土地”這一課題展開。我們所要認識的土地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物質層面上的土地,這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到的,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第二個層面是文化層面上的土地,土地對于人類的意義,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藝術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這個主題,因此,土地就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象征意義。古希臘神話中土地被稱為大地母親,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國統治者眼中,土地是權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著權力也越大;而對于一國的人民,土地就意味著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對外來的侵略,他們寸土必爭??聯系當前我國政府對南沙諸島的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的正義立場,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活動一主要是側重于第一個層面,讓學生了解土地的歷史和現狀,了解土地保護對于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意義。
活動二、三則側重于文化意義上的土地。
2、以端午節為引子,以中國政府擁有南沙群島主權不容置疑的歷史。
史料為驅動力,展開整個活動的過程。
活動一分為三個子活動,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看看我們人類是怎樣對待土地的。
其中第一個側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歷史。這些知識學生在歷史課中可能已經學過,因此,可以搞一個跨學科的活動,一方面梳理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訓練學生的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因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復雜,措施也很多,活動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簡明介紹,這需要認真琢磨。
此活動邀請歷史老師參加,從歷史方面做出指導。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七
1、了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2、觀看奶奶包粽子,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3、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5、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1、flash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葉、大米、紅豆沙、蛋黃、
線、剪刀等。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節。5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師生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人們都吃什么來慶祝節日的?為什么在這段時間里人們都要包粽子、吃粽子?2、引導幼兒了解端午節的來歷、風俗習慣。
端午節是怎么來的,誰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么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
請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佩香囊等。
3、幼兒交流吃粽子的經驗。
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粽子?幼兒和同伴交流。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餡。
4、幼兒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們包過粽子嗎?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粽子吧!
(1)幼兒分組與阿姨、奶奶共同包粽子,引導幼兒為阿姨拿、放材料,邊看邊交流。
包粽子的順序是什么?包粽子時需要注意什么?
(2)與幼兒交談:通過看包粽子、學習包粽子的過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兒和家長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6、師生共同小結: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是我國特有的節日,我為我的國家感到自豪。
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但對大班幼兒來說,還比較陌生。設計并組織有關端午節的主題教育活動,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了解端午節,感受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激發初步的愛國主義情感。中國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本活動我們以繪本故事灌入始終,讓幼兒初步感知一些中國民俗文化,通過粽子、龍舟、香包等,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情感,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認識。然后活動的主要部分就是以屈原的故事為主展開從而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屈原這個人物對于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了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ppt故事引導幼兒了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活動中看來,孩子對于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為了使活動更加有效,我還給幼兒豐富了一些其它的經驗:我們桐城人們端午節有吃杏子、鴨蛋、綠豆糕、掛艾葉菖蒲驅毒避蟲的習俗。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最后讓孩子們品嘗了粽子,孩子整堂活動還是比較投入的。
1.調查了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3.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了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后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扎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里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致研讀后,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并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后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鑒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后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于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鑒賞,而對課文本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制作上也有形式大于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于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扎實。在隨后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并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后后,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幼兒園大班社會端午節教案及反思三篇這篇文章共11272字。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八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九
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活動準備。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播放視頻。
1、問題導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嗎?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十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是什么味道?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并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里喂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看賽龍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了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里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里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游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十一
活動目標:
1、嘗試模仿劃龍舟動作,兩兩合作協調向前快跑。
2、積極參加競賽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游戲的快樂。
3、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4、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皮筋龍舟”若干。
活動過程:
1、模仿賽龍舟的動作(劃船、打鼓、擦汗等)。
2、游戲:《劃龍舟》。
(1)討論兩兩合作劃龍舟的方法。
指導語:兩人一組怎樣能把龍舟劃得又快又好?
(2)自由結伴嘗試合作劃龍舟。
(3)劃龍舟比賽(分組接力比賽)。
3、聽音樂做全身放松動作。
教學反思:
本次的活動內容“賽龍舟”選材教好。首先考慮到了幼兒的興趣特點,有利于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整個活動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注重綜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同時,“賽龍舟”活動具有民族特點,與亞運會也有相關性。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十二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體驗集體吃粽子的快樂。
2.指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理解有關節日的一些風俗習慣。
3.能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家長與幼兒一起了解端午節。
2.賽龍舟的錄像;幾個不同大小的香包;一個大粽子,幼兒每人一個小粽子。
3.教學掛圖《屈原的故事》;教學音帶《屈原的故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導入活動。
教師出示大粽子,提問:這是什么?你們吃過嗎?是什么味道?過什么節日要吃粽子?
介紹節日名稱的“端午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中國人就要過端午節。
提示語: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這個節日表示什么意思?讓我們來聽聽這個故事。
2.講述故事,介紹端午節的來歷出,示掛圖,播放錄音《屈原的故事》。
提問并小結:現在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嗎?(原來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劃船是為了尋找投江的屈原爺爺,粽子是扔進江里喂魚的,是為了魚兒不傷害屈原爺爺)。
3.觀看錄像,感受賽龍舟是緊張、歡快的氣氛。
提問:他們在干什么?看賽龍舟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4.了解相關風俗活動。
5.品嘗粽子,體驗快樂。
請幼兒自己動手剝粽子,吃粽子。
請幼兒交流粽子的味道。
活動建議與提示:
1.此活動安排在端午節的前一周在開展。
2.組織幼兒自由閱讀相關才來哦,了解粽子的來歷、端午節里的民間風俗。請幼兒用橡皮泥報紙、繩子等材料做粽子,布置一個粽子展示會。
3.如果條件許可,活動前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的端午節的活動錄像,如賽龍舟、包粽子、做香包等,使用前后可讓幼兒觀看一系列端午節里的民間慶祝活動。
4.請家長與孩子進行娛樂游戲“劃龍船”,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動作的靈活性、協調性。
教學反思:
通過“端午”主題教育,讓幼兒感受過節的快樂,做中國人的光榮。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積累幼兒的文化底蘊。在活動中讓幼兒展現自我,發展自我個性,進一步培養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動手能力和同伴間的團結合作精神。
大班端午節教案反思(熱門13篇)篇十三
端午節由來已久,怎么讓小朋友了解端午的習俗文化呢?下面是由百分網小編為大家準備的端午節教案大班,喜歡的可以收藏一下!了解更多詳情資訊,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1讓幼兒感受傳統節日氣氛,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的來歷及風俗習慣(認知方面)
3讓幼兒學會完整講述生活經驗,發展語言講述連續性(技能方面)
1視頻(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來歷)
2各種形狀的粽子(長的`,棱角的,扁的)
2(端午節的來歷)
2 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句型師:現在,老師請小朋友想想,端午節你還做了什么,然后請小朋友用"不僅···還···"編成完整的句子告訴老師教師引導幼兒,端午節要包粽子 賽龍舟 做香包幼:端午節,我不僅在家幫媽媽包粽子,還和爸爸一起看賽龍舟。
:比如說,今天我在家不僅疊了自己的被子,還打掃了地板,媽媽夸我是個好孩子。
教師引導幼兒大膽發言,運用句型講述平時生活經驗重點指導:幼兒能用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活動評析此次活動通過濃厚的端午節節日氣氛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幼兒感受到濃重的節日氣氛和民族情感,從而引出句型讓幼兒在不斷理解認知的過程中運用此句型進行語言講述,幫助幼兒學會完整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