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體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一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刻藝術的代表,它發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顯赫的石刻文化中,大足石刻蔚為壯觀,雄偉壯觀,令人驚嘆。我曾有幸去過大足石刻一次,對于這段歷史的感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思維中。下面,我將與大家分享我對于大足石刻的見聞心得。
第二段:歷史背景
大足石刻建筑群距離重慶市中心約60公里,始建于唐朝末年,它是中國南方的佛教文化勝地,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園區。其建造歷經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歷時一千余年,含蓋面積達達10萬平方米。這里無論是從技法、造型或寄意上,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地位,是全球刻石藝術的珍品。
第三段:文化內涵
大足石刻中分布有許多的佛教造像,它們帶給了我們無窮的藝術享受。這些石刻表現了中國佛教文化的內涵和高度。很多佛格都是由著名的佛教大師所塑造,作品有著豐富的語言,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的佛教信仰與文化,而其造像的姿態和言談,更表現出他們所倡導的佛教思想。經過長達上千年的滄桑,作品的風格逐漸趨向成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第四段:印象深刻的石刻
我觀賞過很多的大足石刻,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還是三位一體菩薩。這是一組三座雕像,由超過2500個人參考Guanyin,釋迦牟尼和大智度菩薩的合作創作。這三幅浮雕巨大的雕塑是一個示例的持續動員,因為旁邊的雕像都已經完成了,而三位一體的長期工作要求大量的勞動力和才智,創造出享有盛名的現代石雕藝術品。三個佛的戲中代表和配件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休閑和穆斯林皆包含在這些想象中,三個佛殿是這里最吸引人的場所之一。
第五段:心得體會
在大足石刻的參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氛圍和藝術的魅力。在古老的文化建筑中時光肅穆,文化的藝術氣息滿目嬌艷,令人回味無窮。在大足石刻的觀賞中,我領略了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魅力,也對我國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次參觀讓我受益匪淺,激起了我對藝術和文化的進一步探究的熱情,更激發了我對大足石刻和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
結論:
大足石刻是中國石刻藝術的代表,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其強烈的文化內涵和與佛教有關的石刻風格,令我倍感欽佩。大足石刻展現了我國高超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不可替代。我相信,將來大足石刻將繼續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探索這座故事廣闊的藝術瑰寶。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二
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區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于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開鑿,后經地方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營建,至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方具現存規模。
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北山石刻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
五代造像占北山石刻的三分之一以上,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變等新的內容,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五代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衣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時代特征顯著,雕刻細膩,藝精技絕,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又集晚唐、五代、兩宋作品于一體,展示了晚唐以后各個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貌和發展演變,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第177號“泗州大圣龕”,刻于北宋靖康元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三
大家好!我是你的向導—姜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大足縣。我將帶你參觀大足石刻,這是世界聞名的,有著悠久的'歷史。
來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于重慶西北部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大足石刻群有10多個石像。有十多萬具尸體,其中以保定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范。石雕規模宏大,內容豐富,藝術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相媲美。我們旁邊的山是北山,就是古龍崗山。有290個壁龕。我們的車正開往保定山。請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親愛的朋友們,保定山在這里,請跟我下車,我邊走邊給你們解釋。保定山石刻13處,造像上萬尊,其中大佛灣和小佛灣最大。它們是由19組佛經組成的大型群體雕塑,有15000多尊雕像。他們的設計很精致,但沒有一個是相似的和破碎的“千佛”說。
我們將在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雕像前。請待在附近,小心路滑。
各位注意。我們面前是“觀世音菩薩的雕像。此觀音比例均勻,皮膚線條柔和,面部雕刻特別精細,臉型圓潤,略帶微笑,表情動人;另外衣服華麗,衣服飄飄。你想在這里飛行嗎?你知道嗎,“觀世音菩薩有幾只手?你先數!算了,我告訴你,“觀世音菩薩手有1007只,那么多是從上、左、右方向伸出來的。每只手都刻得精美柔軟,每只手都拿著一把斧頭、一把劍、一根繩子等器械,各有千秋,蔚為壯觀。現在,請自由參觀十分鐘。我會在那里等你。
朋友們,看看滲透了佛、道、儒一千多年的石刻,想想那些富有想象力的畫面,想想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想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結晶!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次旅行圓滿結束,希望以后慢慢享受。再見!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四
大足石刻是中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這座巖石藝術寶庫里有許多千百年來留下的文化遺產,代表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也傳承了巴蜀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今日所在的景區內,是一片山巒起伏、峰巒疊嶂的山林苑子,展示著眾多的神秘觀音、佛像和漫天佛光,令人感受到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宗教文化氛圍。
【第一段】
我踏入大足石刻區域的那一刻,便感受到了絕美的天然景觀,滿眼都是綠意,而寺廟與石刻互相映襯,形成了一幅畫卷,一下子將我拉入了自然與宗教文化的雙重境界當中。這里的石刻藝術作品,有幾千年的歷史,傳達了巴蜀人的智慧,展示了中國古代的雕刻藝術最高水平,也是對人類千年信仰的證明。
【第二段】
旅行團的導游帶領我們先參觀了宗教文化景點,感覺到了佛教信仰的弘揚與精深。那些佛教法門和中華文化的元素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佛光閃爍,色彩豐富的香客標志處處可見,鐘聲和誦經聲此起彼伏,讓人有一種得到心靈寧靜,一種舒適祥和之感。
【第三段】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具有中國古代藝術風范的石刻群,一邊觀賞,一邊品味。可以想象,當年的石匠們是如何將五蘊遺像的幾尊巨型造型完美地雕刻在石中的呢?各種造型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建筑學、園林學和雕刻藝術的智慧結晶。對于此種刻工之精雕細琢,我不由自主地感嘆著大足古代人民的心思與心血。
【第四段】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豎向的長石刻和橫向的浮雕,令人嘆為觀止。在山腰的一條生動的高浮雕中,巨石上刻了二十二種龍舞,瑰麗莊嚴的造型吸引著人的目光。石雕高浮雕上的雨棚、橋梁的造型和民間情感感染了我們,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石刻藝術展現的是當時中國文化藝術的高度水平,一直引領著中國歷史上的藝術風向。
【第五段】
回到旅游大巴內,我靜靜地閉上了眼,時間像一張透明紙一樣把歷史和現代告訴了我。大足石刻就像是中國文化的一本百科全書,里面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文化精華,讓我意猶未盡,帶著些許遺憾離開這里。就如同魯迅先生所說: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過去給未來的報告! 大足石刻是行走在時間里的生動的親歷證人,她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歷史的,更多的是文化和藝術的熏陶。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五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 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艷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縣城東北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間( 174年-252年),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后延續了40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借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南宋紹興年間,通編為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元豐五年至紹圣元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于北宋紹圣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通編為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范。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杰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六
親愛的旅行者和朋友們:
大家好!這次我是你們的導游,我的名字叫xxx,今天我很高興帶領你們參觀美麗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石洞寺廟和石刻的總稱。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歷經五代興盛于南宋,綿延于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最早被宣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多達75座懸崖雕像和5萬多尊雕像。其中,保定山、北山、南山、石磚山和石門山的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根據行程安排,我們今天主要參觀了保定山崖造像:保定山位于大足縣內城東北15公里處,是在宋代高僧趙志鋒的支持下發掘的,歷時70多年。其中以大佛灣為中心,大佛灣的塑像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好。在大佛灣東、南、北三壁的懸崖上,有19組佛經變故事的塑像,系統地講述了一批佛經故事,并附有頌詞和經文,就像古代的連環畫一樣,圖文并茂。主要包括:“保護者雕像”“業力之輪中的六大分裂。“廣寶閣”“華研”的三個圖標;“觀世音菩薩等等。
在這里,我想介紹“觀世音菩薩:為了讓我們的后代和未來的游客看到,我應該提醒大家,攝影是不允許保護觀世音菩薩的。
一般來說,觀音像可以叫“觀世音菩薩。傳統的千手觀世音菩薩大多是32手48手,以示觀世音菩薩的32種變相和48種大志。其他的手是以背光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已經達到“千”的意思。然而,我們的古代藝術家在這個88平方米的懸崖上用1007只手創造了一個千手觀音,被稱為“世界奇跡”。這雙手修長,千姿百態,金碧輝煌,形成一幅洋洋得意如孔雀的華麗畫卷,耀眼奪目,感覺觀世音菩薩的手無窮無盡,因而你相信觀世音菩薩的全能和無邊法力。觀世音菩薩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觀音”也就是觀察世界上拯救的聲音。到了唐代,為了避免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禁忌,人們常去“世界”簡稱“觀音”至今仍在使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代表保護眾生,千眼代表觀察時間。
從佛教文化的角度來看,觀世音菩薩信仰緊密結合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以潛移默化、和諧的方式包容了大乘佛教的許多共性,如強調虔誠的信仰、強調內心的誓言、尊重慈悲、崇拜寧靜的智慧、向往極樂世界等。同時,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也以其鮮明的個性,特別是千手千眼的象征意義和各種手印、真言、幻視的綜合實施,為佛教信徒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養料,給虔誠的信徒帶來了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和無限的神奇力量,使他們獲得了依賴、安慰和信心。觀世音菩薩的威嚴與仁慈有機統一,智慧與神通隨時運化,秘法與明教結合靈活,為古今人類克服困難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對于挖掘人的潛能、激發弱者意志、克服重重困難、撫慰創傷、提升境界乃至終極超越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七
大家好!歡迎各位旅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游。這天我將帶大家一齊游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讓我們一齊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區景內,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為主。大足石刻群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資料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旅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臺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群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臥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此刻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著斧頭,有的手拿著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于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了解,關于“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征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臥著的,所以人們叫它“臥佛”。佛經里叫“釋迦涅盤圣跡圖”。臥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臥佛面前從地里涌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旅客朋友們,我們這天的游覽即將結束,期望這次游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心得體會大足石刻篇八
大足石刻作為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吸引了眾多游客的前往。最近,我也有幸到大足石刻進行了一次旅游。在這次旅行中,我受益匪淺,對于大足石刻藝術的深度了解,也讓我倍感珍惜和自豪。下面,我將分享我在大足石刻旅游中的心得和體會。
首先,大足石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這座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博物館"的石刻群中,我被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所吸引。那些刻在絕壁上的佛像,高大而威嚴,栩栩如生。無論是佛祖的慈悲面容還是彌勒佛的笑容,都令人感到寧靜安詳。同時,石刻中還有各式各樣的神話傳說圖像和歷史故事,通過這些圖像,我對于古代歷史、宗教信仰和藝術造詣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其次,大足石刻的保存狀況讓我感到震驚。盡管已經數百年歷史的大足石刻,卻保存得相當完整。在這些石刻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北山造像,它高約30多米,刻有眾多佛像。雖然風吹日曬,歷經歲月,但是這些石刻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說明當初刻制它們的人花費了大量心血。大足石刻的保存狀況不僅凸顯了我國古代人民對于文化遺產的重視,也對我們現代人提出了保護文化遺產的殷切期望。
旅游過程中,我還發現了大足石刻的多樣性。在大足石刻群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佛像和圖案,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獨特之處。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千佛洞和章公洞。千佛洞中有著上千尊佛像,不論是大小形態還是表情神態,都各有千秋。章公洞中的浮雕更是精美絕倫,生動的表現了妙筆石刻藝術的魅力。這些多樣性讓我不僅欣賞到了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也深刻感受到了歷史和文化的豐富多彩。
此外,大足石刻旅游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我國獨特的古代藝術形式之一,大足石刻不僅代表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更蘊含著豐富的宗教和歷史文化內涵。通過參觀石刻,我對于佛教的起源和發展、古代文化的傳承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石刻中流露出的儒家思想也讓我受益匪淺。這些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我對于我國的歷史文化有了更加廣泛和全面的認知。
總而言之,大足石刻旅游讓我真正認識到了我們古代祖先的偉大智慧和藝術才能。通過參觀這些石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大足石刻也讓我思考到當今社會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以及我們每個人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中的責任。我會將我的這次大足石刻旅游經歷分享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了解、珍惜和保護我國的石刻藝術和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