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的撰寫需要反復修改和提煉,以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演講稿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一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但是現在“舌尖上的浪費”仍時有發生。最近,部分“網紅大胃王”吃播浪費的現象,在社會引起了強烈輿論風暴。“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部分“網紅大胃王”吃播浪費現象,做出了不好示范,受到批評理所應當,在批評浪費行為的同時,我們也應深刻反省自己。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吃”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由,但“多”并不代表我們可以肆意浪費。厲行節約,不僅是個人私德,更是社會公德。自古以來,勤儉節約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如今非常時期,關鍵時刻,更要注意厲行節約,杜絕鋪張浪費。當今世界,糧食問題依然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巨大因素,許多國家、許多人,依然飽受饑餓的摧殘,也許你不知道,當你大快朵頤、風卷殘云時,有些人正饑腸轆轆,為了一日三餐發愁;也許你不知道,當你鋪張浪費、奢侈成性時,有些人正搖搖欲墜、瘦骨嶙峋……糧食危機,從來沒有消失;饑餓的魔爪,從來不曾收手。我們是人口大國,如果人人躬行節儉,不棄微末、日積月累,也會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節省下許多的食物,節省下許多的資源。因此,我們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牢固樹立“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事在全民、人人有責”的意識,把“光盤行動”貫徹。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當前,我們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形勢依然緊迫,需要你我參與,形成“節約可貴,浪費可恥”的氛圍。我會以身作則,在行動中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作風,過“緊”日子,為推動全社會深入推進制止餐飲浪費工作,添磚加瓦。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二
中國是一個糧食大國。但是,浪費也是名列前茅的。
根據鄉下人的行動都是這樣的,家里面有誰生孩子或結婚會請客吃飯,邀請親人來吃。比如,我姐姐出嫁了,會邀請有關系的人來吃飯菜,包上一個飯店,可是每當吃晚飯時,會有人用袋子把自己喜歡吃的菜帶走,不喜歡的就放在那里,雖然這種行為也算是一種節約,可是這種節約不是完全的節約,因為也有一些食物被浪費了,有的被帶走了,可是有的卻被當垃圾扔了,而那些沒被倒掉的,被人帶走吃了,倒掉的呢,可以重新喂些小雞,而不是不好吃的就全部倒在垃圾桶里,等著發霉變臭,即使是一個要飯的傻子,都不會碰那些食物。
城市里的人為了要面子,則是把沒有吃完的的直接扔到垃圾堆里,有的好吃的被人吃掉,哪一些關心自己孩子吃不飽的,就多點一些菜,而那一些菜中,有很多并不合胃口,而那些不合胃口的則被倒掉,換上孩子們喜歡吃的菜,在我小時候,我的姨姨和姨夫生了一個孩紙是,也會邀請我們去一個很大的餐廳去吃飯,農村的人去的話就會跟著城里的人學直接走,剩下的飯菜直接倒在垃圾桶里,通常農們吃飯時會打包,而農村與城里人吃飯,為了不丟,面子,他會跟著城里的人一樣,不打包,讓浪費的食物扔到垃圾桶里,我每次都想拿飲料回家,可是爸媽不讓,我只好依順了,這種浪費完全的浪費。
食物浪費現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廣告上面有許多公益廣告都是講一些安全與浪費,從而讓我們實行了一種行動:“吃光飯菜啊!”
我們應節約糧食,不要浪費食物,從而讓貧窮的人吃上糧食!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三
賈戈中學利用寒假假期組織初二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調查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調查活動,體會調查過程中的魁岸了和收獲的喜悅,形成健康、文明、環保的春節飲食消費方式。
觀察、記錄和調查春節期間自身、親朋好友、街坊四鄰等“”現象。
活動時間:20xx年春節前后。
活動地點:自身家庭、所住區域街坊四鄰、親朋好友、餐飲店、禮品店等。
(二)調查內容及重點:新春佳節,是個消費高峰期。在消費高峰期中為過節購衣物、辦年貨、親友相聚吃點喝點原本無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節日消費莫忘節約,要杜絕鋪張浪費現象。
(三)確定調查研究的方法方式: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實地觀察法。在學校內或附近,有小組成員向學生發放問卷,認真填寫后有小組成員回收。
(四)小組成員分工負責調查研究工作。
(五)對調查記錄進行信息整理及數據分析。
(六)整理完善自己的調查提綱,完成調查報告和結論等。
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我國也是人口大國,人均占有量極少。學校食堂是我們的食物來源,我們從那里買來食物,如何解決這是我們的權力,但是你要想一想,許多人正在上溫飽線上掙扎,你的浪費完全等于把他們推向死亡的邊緣。
我們研究小組發現許多學生吃飯時總會浪費,垃圾桶總會滿是沒吃完的飯菜,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雖然標語隨處可見:粒粒皆辛苦,請珍惜糧食等。但浪費現象總是絲毫未減。。
1、雖然,有許多客觀因數,如:食堂的飯菜久不變一次,吃都吃膩了!好像很有理由,但是,同學們要找找自己的原因:食堂的飯菜太難吃了,就不能打少一點,夠吃就行了,由此看來同學們對浪費飯菜的問題不太重視,不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這需要提高同學們的素質。要知道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卻日益淡化。高校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
2、雖然我校食堂有節約糧食的標語,但是飯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飯,大堆大堆的剩菜仍隨處可見。學生挑剩下的盡是肉片,甚至整塊紅燒肉只咬了一小口就被扔了,魚也只吃了半條就被“無情拋棄”。
3、讓學校食堂盡量把飯菜搞好吃一點,經我們調查,僑中飯菜不知多久了孩沒變,我們都可以背出來了,所以希望換一換花樣,讓同學吃好點,避免浪費。
雖然同學們的浪費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請同學們想想我們這些理由是我們浪費的借口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開展節約的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的節約意識。我們還可以去體驗一下邊遠山區的生活,這樣的方式比口苦婆心的教育方式好得多得多。
(只要有活動主題、時間、地點、內容、方法、要求、分析、結論等,可操作性強)。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四
我曾經在一個公益廣告上看到過一個警示信息:全國人民浪費的糧食,全世界2億人可以吃一年!我深感震驚!中國地大物博。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總耕地的10%,人口13億。不知道偏遠地區有多少饑民。日常生活中最浪費的吃法就是吃自助餐!為了拿回錢,不管個人飲食,大部分人吃飯的時候都會吃很多:有的人肚子脹得像個球,但還是往嘴里塞食物,有的人看到吃不到好吃的就繼續端上桌,一副不吃回來絕不罷休的架勢,有的人真的吃不下,留下一堆食物。其實這些不良飲食習慣都是間接的浪費。有一次,我和媽媽請一位阿姨出去吃飯,媽媽點了很多菜,以示對阿姨的歡迎。吃完飯,我向媽媽示意:“媽媽,我們把剩下的菜打包帶走吧!”節儉的母親看著姑姑說:“我們不點這個菜了!”桌上的各種剩菜,深深刺痛了我的眼睛!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五
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xx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這種“舌尖上的浪費”引起人們的關注。“舌尖上的浪費”有民間的,更有官場的。人們去餐館吃飯,點完的'飯菜吃不完就直接廢棄在飯店;同時,公款吃喝之風盛行,大行其道。
節慶時節,聚會增多,請人吃飯一定要多點菜,不然覺得丟面子。往往造成請客的點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會被浪費。有調查顯示,一個人每天至少消耗糧食一公斤,而一個中等規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費掉64000公斤飯菜,64000公斤飯菜能至少滿足6萬人一天的口糧。
多數人認為,在餐廳就餐把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回家,是一種當下所提倡的節約行為,他們表示會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人則認為,打包剩菜得視情況而定,都是親朋好友餐后打包大家習以為常,但生冷菜品是否會變質,與不熟的人共同用餐,對他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熟悉,又沒有使用公筷,這樣的情況不會選擇打包。部分市民會因“菜沒剩多少”、“嫌麻煩”、“礙于面子”,很少把剩飯菜打包帶走。
“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我們的共同愿景。“永續發展”不僅來源于生產創造這一“開源”之方,也來自于全民勤儉節約的“節流”之法。作為新一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我們應養成節約習慣,勤儉立身,倡導風尚。
“一飯一粥,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每一樣食物的背后都蘊藏艱辛勞作,也伴隨著資源消耗。我們的先輩把勤儉節約視作彌足珍貴的傳統,我們同樣任何時候不可丟棄。
勤儉節約對我們并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體現于我們的三餐日用。據報道,我國高校食堂每年的食物浪費量驚人,3000萬大學生一年浪費的糧食相當于1000萬人一年的食物!希望我們能常懷珍惜之念,隨量點餐取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熱愛科學,明辨是非,對于食品安全問題不信謠傳謠;帶動身邊的人和我們一起珍惜食物,保護來之不易的可用資源。
我國以世界7-8%的耕地,養活占世界1/5的人口。為了生產更多糧食,我們用去超過全國60%的水,全世界1/3的肥料和1/4的農藥。盡管如此,每年仍有10%的糧食缺口。
親愛的同學,我們不應忘記,我們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數千萬城市低保人口,還有為數眾多家庭困難的父老鄉親;我們不應忘記,資源短缺依然是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我們不應忘記,我們的人均gdp尚在世界百位之后。從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出發前行,我們什么時候都不能容忍奢侈和浪費。我們要樹立勤儉節約之念,了解國情現狀,學習科學飲食知識,將“科學飲食,告別浪費”的觀念滲融入自己一言一行,并把“為什么要節約糧食、怎樣節約糧食”的理念宣講傳遞給身邊更多的人。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作為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高校學生,我們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你我的努力。
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不僅要主動踐行勤儉節約,利用所學知識,傳播科學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目前的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奢侈浪費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該明確志向,由小見大,將學到的知識技能轉化為社會財富,又能厲行節儉杜絕鋪張浪費,做到開源節流,知行合一,引領新的社會風尚。用我們這一代人的方式,為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社會,和真正的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親愛的同學們,節約是美德,節約是品質,節約是責任。我們不能忘記中華文明傳承至今“勤以修身,儉以養德”的古老訓誡,從愛惜每一粒糧食、珍惜每一滴水、節約每一度電開始做起,躬行點滴,同心協力,積少成多,做勤儉節約風尚的傳播者、實踐者、引領者,讓“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理念蔚然成風,用實際行動為校園、為社會、為國家盡一份力量。
讓我們共同攜手,傳遞科學理念,踐行勤儉節約,不負歷史期待,用我們的青春和智慧共同創造美麗祖國的未來!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六
在當代,有一些人認為,生活條件好了就可以浪費。在一些節日和親人生日時往往會多點些菜,點少了,會有人笑話,怕丟面子。但是往往在有面子的時候往往就是浪費的時候。吃飽了,吃不完的包括沒吃的一律倒掉。
我厭惡這種浪費行為,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年年倒掉的食物,是兩億多人一你年的口糧。在過年時,我和父母回老家,老家到處都是節約的現象。可是一到城市里看到的都是浪費行為,去餐館吃飯時看到的就只有浪費。浪費可恥,節約光榮,在網上俗稱“光盤”在城市“光盤行動”難如登天。如果沒面了,你可以對別人說:“現在吃完了再叫,這樣即有面子又不容易浪費。”“光盤”其實很簡單,難的是讓所有人節約食物不浪費。
如果如此浪費食物的人想想再七八十年前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他們一定會有所覺悟,浪費可恥,不能夠浪費糧食,雖然現在沒有饑荒但隨著時間地球上的土地早晚會沒有養份,沒有養分長不出食物到那時候會后悔為時以晚,不如我們從現在開始節約一點一滴,時間久了這一點點的到了幾年后節約下來的恐怕是讓你為之驚嘆的。
舌尖上的浪費是可以減少的。不是不可免的,節約食物人人有責,為了祖國我們的家園我們是可以貢獻出這么一份小小的力量,往后的每一天做到不浪費糧食,還可以提醒身邊的人浪費可恥,節約光榮,也幫我提醒別人,這種小事我還是可以辦到的。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七
我的名字叫東丈,我是一名小學生。今天來說說《拒絕浪費,節約資源》。
聽到這個話題你有很多話要說。
那是因為我們身邊浪費的東西太多了。前幾天,我發現教室里發生了一些事情。我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例子:
1、我的同學扔掉了父母準備的早餐。
2、扔掉學校食堂不能吃的水果。
3、在水管上打開就關不上了。
我在學校發現了這三種情況。不要小看這三種情況。它們能帶來難以想象的結果。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八
有一種節約叫光盤,有一種公益叫光盤,有一種習慣叫光盤。何謂“光盤”?“光盤”就是吃光你的盤子。
據新華網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也就是800萬噸蛋白質和300萬噸脂肪。
看看這些數據,是不是令你大吃一驚。想不到平時浪費一點點糧食,積累下來,卻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吧。
其實浪費現象最嚴重的不是我們平時的吃喝,而是公款請客。我媽曾經在酒店做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放假的時候,我喜歡去那里玩并等她下班一起回家,偶爾也客串一下小服務員。在那里我經常看到,很多酒桌上,人民只顧著拼酒,很少動筷子吃菜,所以大多數時候桌上的食物只吃了一點點,到最后卻不打包帶走,只留下一桌子動了幾口的豐盛佳肴,服務員也只好將它們拿去倒了。看到這些,我看真心疼。
我國人民現在僅僅跨過小康線,仍有一部分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但是總有那么些人一請客,不管人有多少,菜一點就是一大桌子,不吃完也不打包。這無疑是一種很嚴重的浪費。
很多人認為,請人吃飯,寧愿剩下也不能不夠。如果桌子上都是吃的很干凈的盤子,就會感覺不好看,怕客人覺得自己小氣,很沒面子,或不夠誠意。
講排場,出手闊氣,就是大方,反之,就是小氣。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卻不知,愛惜糧食是文明,拒絕浪費是文明。
在那些人們大方的同時,殊不知,有多少貧困的兒童吃不飽穿不暖;秋天農民伯伯們是如何“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氣”,辛勤勞作的。是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么讓我們一起,開展“光盤行動”吧!
做“光盤一族”,成“節約達人”!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九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的詩句,可現在,很多富裕起來的人們早已忘卻了這首詩的思想精髓。
隨著現在人們生活的不斷富裕,浪費的現象也越來越多——嚼了一半的面包,咬了一口的饅頭,吃了一半的米飯,喝了一半的湯......這些在貧困地區吃不到的食物卻被我們無情地扔進了垃圾桶。在生活中,許多鋪張浪費的現象沒能得到全面的控制。有關數據顯示,中國人在飯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xx億元,被扔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糧食,舌尖上的浪費讓我們覺得十分心痛。
“崇尚節儉,摒棄浪費”從我做起。記得我小時候有一天中午,我把飯盛得滿滿的,可是因為沒有我愛吃的菜,我就打算趁著爸爸媽媽不注意的`時候把飯倒掉,結果不巧被爸媽發現了。爸爸嚴厲地問我:“為什么要把飯倒掉?”我一本正經地說:“因為沒有我愛吃的菜。”媽媽說:“你不是學過《憫農》這首詩嗎?背一遍。”我一愣,漫不經心地背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媽媽說:“既然你會背這首詩,那怎么不在行動上愛惜糧食呢?你知道嗎?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人人節約一粒米,拯救世間千萬人。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我聽著臉紅了,又重新回到餐桌上,大口大口地把米飯吃完了。從那以后,我心中就有一個概念:愛惜糧食,從我做起,杜絕浪費,現在做起!
后來,我從電視上了解到世界上還有許多貧困地區的人們因為沒有糧食吃而被活活地餓死,還有一些貧困地區的人們吃的是粗糠和雜糧,各個都是面黃肌瘦的。每當我看見垃圾桶邊上放著許多剩菜剩飯時,我的腦海里就會浮現貧困山區農民饑餓的情景,心里覺得很慚愧,這些米飯可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的勞動和勤勞的汗水換來的!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愛惜糧食,人人有責!”其實節約糧食做起來很簡單: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不挑食、不浪費。注重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節儉樸素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在崇尚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中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
前一陣子有一部紀錄片紅遍了大江南北,它講述了中國東西南北的美食以及風土人情。沒錯,它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可誰知道,“舌尖上的美味”滋養了“舌尖上的浪費”。
我外婆是開飯店的,雖說不是什么大飯店,但生意也還可以。記得生意好的時候,總是會有一桌一桌的客人進來。那些客人只有8——10個,點的菜都有十幾個,吃完之后總會剩下很多菜。例如,有一批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吃飯。小朋友在七嘴八舌地點著菜,而大人們不停地允諾著。我在一旁聽著舅媽報菜名,越來越不是滋味。心想:“點了土豆絲還點椒鹽土豆;點了回鍋肉又點水煮肉片,保證浪費很多”。,當他們吃好飯里我走上前去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滿桌子的剩菜剩飯,有幾個菜一筷子也沒動過。舅媽大概忍不住了,問那些大人,他們說了一句讓我十分不解的話:“小孩子嘛高興就好,反正不這點錢差錢”。
為了地球,為了節約資源給我們的后人留生存空間,行動起來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一
我們有“舌尖上的中國”,其實更有“舌尖上的浪費”。央視曾報道,中國餐飲業每年要倒掉約兩億人一年的口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還有一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以及其他為數眾多的.困難群眾。這種“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令人痛心。
節慶時節,聚會增多,不少人認為請人吃飯一定要多點菜,不然覺得丟面子,往往造成請客的點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會被浪費。有調查顯示,一個人每天至少消耗糧食一公斤,而一個中等規模以上城市一天就要浪費掉64000公斤飯菜,64000公斤飯菜能至少滿足6萬人一天的口糧。
多數人認為,在餐廳就餐把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回家,是一種當下所提倡的節約行為,他們表示會把吃不完的剩菜打包回家。而部分市民會因“菜沒剩多少”、“嫌麻煩”、“礙于面子”,很少把剩飯剩菜打包帶走。許多市民認為,絕大多數餐飲企業的點菜單都沒有注明飯菜數量,顧客點菜時沒有參照,加上餐飲企業為了更多贏利很少阻止,超量點菜在所難免。如果飯店有專門的點菜提醒服務,客人點菜就會理性得多。靈活經營也很重要,如果就餐人數少,商家應該允許適當調整菜的分量,或者半份出售。如果有剩飯剩菜,服務員應該提醒客人打包。
公款吃喝之風盛行,但這并不意味著公款吃喝就具備某種正當性,恰恰相反,這種“明知不當而非為之不可”的風氣,比公款吃喝本身對社會的危害更大。這正是一些干部走向腐敗的淵藪。國家重點貧困縣江西上饒縣清水鄉前汪村村部喬遷慶典當天,小車沿著路邊停了200米長,73部小車中還有兩部警車。村小操場上、教室里共擺了52桌酒席,赴宴者多是黨政機關干部。觥籌交錯、舉箸買醉之間,大量公款被浪費了。酒桌上談工作,吃喝中建立聯系,都是試圖“不走正道而走小路”的官場惡習,發展下去,損害的是公平,喪失的是原則。不要讓“舌尖上的浪費”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既然是公共行為,就應時刻自警自醒,時刻檢視自身,不能把公款吃喝當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當成“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這道出了糧食生產的極為不易。對于13億人口的中國而言,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意義重大,這不僅關系到對社會資源的珍視,更意味著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古人尚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們今人更不能浪費口糧,糟蹋社會資源。
在國際上,一些國家已經將“餐桌浪費”上升到浪費社會公共資源的高度進行立法限制,剩菜超出規定分量時,消費者會被罰款,對浪費行為不予提醒的餐館也會受到處罰。《人民日報》曾報道芬蘭一名正部級官員因在餐館多點了一份20歐元的鵝肝,被批貪腐,最后竟引咎辭職。
令人欣喜的是,倡導將盤中餐吃光喝凈的“光盤”運動正在興起,一些普通公眾、餐飲業者、公益組織參與其中。據了解,商務部和國家旅游局正在制訂《關于在餐飲行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指導意見》。我們相信,隨著更多人加入,涓涓細流必能匯成珍視資源、反對浪費的潮流,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的良好風氣。
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古訓,至今仍有積極意義,而且必須要有制度的保障。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二
生活中處處存在浪費的現象,其中最普遍的要數食物的浪費了。
餐飲業的.浪費現象觸目驚心,每年,全球糧食總量的三分之一被浪費,年浪費量達13億噸,相當于全球谷物產量的一半。
在山東一家高檔餐館內,一個包間客人剛走。餐桌上還剩下半數菜肴沒吃,其中還有幾道菜幾乎沒有動。服務員稱訂包間的基本都是商務宴請或者宴請單位領導,一頓飯下來飯菜很少有客人能吃得精光,有的只顧著喝酒、談業務,一般都剩下一半或更多的菜,浪費很大。還有一家天津的自助餐廳也是浪費驚人,每天的浪費率高達40%。
造成浪費的原因有要面子,多點菜顯得自己大方,最后吃不完也不打包,不然顯得自己很小氣;還有公款吃喝,許多人因為能公款報銷所以放開膽子,點一桌子菜,剩下大量食物沒吃完,這點原因也基于要面子。
據統計,中國人每次外出就餐平均浪費20%,價值高達上千億,價值相當全國小學生一年的午餐費用。為了遏制“舌尖上的浪費”,許多餐館想出很多“節儉節約新招”。例如,哈爾濱一家餐館的服務員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提醒顧客打包。他們那邊宴請有一個習俗:一天請多次,中午請完晚上還得接著請,而且在同一家餐館。他們利用這個習俗想出一招,把中午沒吃完的菜留起來晚上接著吃,這樣也能節約食物。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系列報道將浪費食物現象推向風口浪尖,習近平主席也提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多家餐館已加入“光盤行動”,所謂“光盤行動”是指就餐時倡導人們不浪費糧食,吃光盤子里的東西,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走。
所以,我們要拒絕“舌尖上的浪費”,節約從我做起。
指導老師:劉世輝。
點評。
小作者根據具體事例告訴人們要厲行節約,呼吁人們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三
在學校的食堂里,有的同學也還是不懂民以食為天的道理,自由自在地浪費,不是特別想吃的菜,隨手就倒了,一點也不給糧食留下余地,有的同學邊吃飯邊嘻鬧,端著飯到處串。造成米飯到處散,這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一粒粒收地里收成的。這樣浪費實在是可惜啊!我們的餐館。食堂。浪費掉的糧食足可以解決成千上萬貧困山區的孩子的吃飯問題。可見這浪費是多么可怕,如果有一天我們沒有了糧食,面對饑餓到那時候來后悔還來得及嗎?所以我們提倡:節約糧食,拒絕浪費,不要讓食物哭泣,讓糧食成為我們的好朋友,讓我們成為節約糧食的小公民,讓被我們認為微不足道的糧食避免被浪費的厄運。讓父母不再為家人的生計而奔波,讓浪費不再成為我們的“家常飯”
節約,是對祖國的最大的貢獻,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就象小朋友們口的讀的那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口號。不再僅僅是詩句。我們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們大聲呼吁: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四
賈戈中學利用寒假假期組織初二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舌尖上的浪費”調查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調查活動,體會調查過程中的魁岸了和收獲的喜悅,形成健康、文明、環保的春節飲食消費方式。
(一)活動主題。
觀察、記錄和調查春節期間自身、親朋好友、街坊四鄰等“舌尖上的浪費”現象。
活動時間:20**年春節前后。
活動地點:自身家庭、所住區域街坊四鄰、親朋好友、餐飲店、禮品店等。
(二)調查內容及重點:新春佳節,是個消費高峰期。在消費高峰期中為過節購衣物、辦年貨、親友相聚吃點喝點原本無可厚非。但值得一提的是,節日消費莫忘節約,要杜絕鋪張浪費現象。
(三)確定調查研究的方法方式:訪談法,問卷調查法,上網查詢法、實地觀察法。在學校內或附近,有小組成員向學生發放問卷,認真填寫后有小組成員回收。
(四)小組成員分工負責調查研究工作。
(五)對調查記錄進行信息整理及數據分析。
(六)整理完善自己的調查提綱,完成調查報告和結論等。
【調查結論】:
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我國也是人口大國,人均占有量極少。學校食堂是我們的食物來源,我們從那里買來食物,如何解決這是我們的權力,但是你要想一想,許多人正在上溫飽線上掙扎,你的浪費完全等于把他們推向死亡的邊緣。
我們研究小組發現許多學生吃飯時總會浪費,垃圾桶總會滿是沒吃完的飯菜,浪費現象極為嚴重。雖然標語隨處可見:粒粒皆辛苦,請珍惜糧食等。但浪費現象總是絲毫未減。。
建議】:
1、雖然,有許多客觀因數,如:食堂的飯菜久不變一次,吃都吃膩了!好像很有理由,但是,同學們要找找自己的原因:食堂的飯菜太難吃了,就不能打少一點,夠吃就行了,由此看來同學們對浪費飯菜的問題不太重視,不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這需要提高同學們的素質。要知道錢是你們的,但資源是大家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卻日益淡化。高校學生浪費糧食的現象比比皆是。
2、雖然我校食堂有節約糧食的標語,但是飯桌上,垃圾桶里,白花花的米飯,大堆大堆的剩菜仍隨處可見。學生挑剩下的盡是肉片,甚至整塊紅燒肉只咬了一小口就被扔了,魚也只吃了半條就被“無情拋棄”。
3、讓學校食堂盡量把飯菜搞好吃一點,經我們調查,僑中飯菜不知多久了孩沒變,我們都可以背出來了,所以希望換一換花樣,讓同學吃好點,避免浪費。
雖然同學們的浪費有各種各樣的理由,但請同學們想想我們這些理由是我們浪費的借口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多開展節約的教育活動,加強學生的節約意識。我們還可以去體驗一下邊遠山區的生活,這樣的方式比口苦婆心的教育方式好得多得多。
(只要有活動主題、時間、地點、內容、方法、要求、分析、結論等,可操作性強)。
一、調查目的。
20**年歲末年初,名目繁多的宴請活動開始增多,由此造成的浪費也不可小覷。在蛇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大力倡導節約理念,狠剎浪費之風,勢在必行。
二、調查方法。
1、個案訪談法:采訪身邊的人,問問他們去餐廳吃飯的時候有沒有“光盤”,怎么做到“光盤”的。
2、文獻查閱法:上網搜索有關舌尖上的'浪費的資料,了解其他國家是怎么做的。
3、在繁華的市區和偏僻的村莊分別作調查問卷。
三、調查時間。
2月20日----2月25日。
四、調查過程。
2月20,21日:到濱州最大的美食街進行調查。
1、進入每個店里進行調查,了解了一下顧客點菜情況。
2、對顧客剩飯剩菜情況進行了了解。
2月22日:今天為戶內活動。
1、總結21日的心得。
3、制作100張調查問卷。
2月23日:
1、將100張問卷分為兩份,每份50張,分別在繁華的市里和偏僻的村莊隨便找人進行填寫(抽樣調查)。
2、整理調查問卷,統計。
2月24日:
1、根據23日調查問卷的統計情況做出一個總結。
2、再根據網上投票情況進行匯總。
2月25日:
五、調查問卷分析。
1請問您的身份是?學生99.32%已參加工作0.68%。
3請問您就餐時是否會有剩余?經常23.13%偶爾68.03%從不8.84%。
7請問您怎樣看待打包?節約糧食的表現,值得提倡40%很丟人又麻煩60%。
六、調查總結。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每個人都當從自身做起。摒棄餐桌奢侈浪費的陋習,愛惜自己的勞動付出,量力點餐,避免浪費。如果由于“心里沒底”而超量點餐,可以考慮打包。
令人欣喜的是,倡導將盤中餐吃光喝凈的“光盤”運動正在興起,一些普通公眾、餐飲業者、公益組織參與其中。我們相信,隨著更多人加入涓涓細流必能匯成珍視資源、反對浪費的潮流,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的良好風氣。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五
在中國,一些窮苦地區的`人們在饑餓的折磨中苦苦掙扎,每天都會逝去無數鮮活生命,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一日三餐能吃飽,在那里,人們不懂得什么是浪費,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東西去浪費,去奢侈。而在中國的另一邊,鋪張浪費早已耳熟能詳,司空見慣。如今社會上浪費糧食的現象日益嚴重,特別是在逢年過節的餐廳中,人們談笑間離去的身后,是大堆大堆被丟棄,被浪費的食物。據統計,光是人們一年浪費的食物,就相當于兩億人的口糧,每年因饑餓死去的人高達一千多萬人。
面對著驚人的數字,難道還不能引起人們的重視么?難道我們就決定坐以待斃么?
回過頭看看平時的自己,你是否也經常把還沒吃完的飯菜倒?也許你只是單純的認為,自己這一點浪費無可厚非,但你聽說過積少成多么?每天的“一點點”直到最后覆水難收。當你看到那垃圾桶倒滿飯菜的時候,難道你真的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嗎?那被你浪費的一顆米,一頓飯的背后是多少人的艱辛,多少人的救命稻草啊!
同學們,浪費糧食就是在踐踏他人的生命,我們沒有權力,更沒有義務要這么做。我們有的,應該是一顆節儉樸實的心;我們有的,應該是從自身,從小事做起的,向舌尖上的浪費說拒絕;我們有的,應該是倡導家人,朋友,加入光盤行動!
讓我們一起爭做節儉達人,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2023年舌尖上的浪費演講稿(實用16篇)篇十六
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浪費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500億公斤,接近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也就是800萬噸蛋白質和300萬噸脂肪。
看看這些數據,是不是令你大吃一驚。想不到平時浪費一點點糧食,積累下來,卻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吧。
其實浪費現象最嚴重的`不是我們平時的吃喝,而是公款請客。我媽曾經在酒店做過一段時間的服務員,放假的`時候,我喜歡去那里玩并等她下班一起回家,偶爾也客串一下小服務員。在那里我經常看到,很多酒桌上,人民只顧著拼酒,很少動筷子吃菜,所以大多數時候桌上的食物只吃了一點點,到最后卻不打包帶走,只留下一桌子動了幾口的豐盛佳肴,服務員也只好將它們拿去倒了。看到這些,我看真心疼。
我國人民現在僅僅跨過小康線,仍有一部分人還在溫飽線上掙扎。但是總有那么些人一請客,不管人有多少,菜一點就是一大桌子,不吃完也不打包。這無疑是一種很嚴重的浪費。
很多人認為,請人吃飯,寧愿剩下也不能不夠。如果桌子上都是吃的很干凈的盤子,就會感覺不好看,怕客人覺得自己小氣,很沒面子,或不夠誠意。
講排場,出手闊氣,就是大方,反之,就是小氣。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這是非常錯誤的,卻不知,愛惜糧食是文明,拒絕浪費是文明。
在那些人們大方的同時,殊不知,有多少貧困的兒童吃不飽穿不暖;秋天農民伯伯們是如何“背灼炎天光,足蒸暑土氣”,辛勤勞作的。是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那么讓我們一起拒絕舌尖上的浪費,開展“光盤行動”吧!
做“光盤一族”,成“節約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