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是經過精心構思和反復潤色的,它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希望通過閱讀這些優秀作文范文,可以激發大家寫作的熱情和創作的靈感。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一
提起家鄉的特產—粽子,我就想起了那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春秋時期,一位叫屈原的大臣,在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入了汨羅江。
屈原死后,百姓把粽子扔進河里去,讓魚兒吃飽后,不去吃屈原的尸體。天長日久,吃粽子成了一種習俗。
說到粽子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是蘆葦葉。不僅蘆葦葉是中藥,蘆花,蘆根也是中藥。而且蘆葦葉能去火,煮飯也很香,用它真是一舉兩得;配上糯米,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
粽子生的時候是淺綠色的,熟的時候是深綠色的。當你把皮撒開時,你會發現最外面的一層是綠色的,吃上一口的時候,才感到它是那么令人越吃越愛吃,最那么令人回味無窮啊!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二
我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粽子,把一張張粽葉里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干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端午,我最愛吃奶奶裹的粽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粽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就會說到嘉興五芳齋的粽子。
雖然五芳齋的粽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粽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粽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粽子,就不得不提提我們這兒特有的迷你型的一口粽了,這一口粽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
我們這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裹粽子,裹粽子的程序非常復雜,而且裹粽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干凈,把粽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凈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著把肉和糯米裹到粽葉里。
這就是我家鄉的粽子!我一想到我的家鄉就會想起我家鄉的粽子。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三
每當我想起家鄉的粽子,都會讓我口水直流,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記憶猶新。雖然我吃過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都沒有向像家鄉的粽子一樣好吃。
家鄉的粽子是用十幾種材料拼組而成,有糯米、蝦米、板栗、五花肉、花生仁、臘肉。。。。。。
粽子的制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一不小心就會把鹽放多了,或者是包漏底了。。。。。。
在做粽子的時候,要注意三大要點:
一:要事先準備好竹葉,然后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記著,不要把它變成“漏斗”。
二:要把之前準備好的配料跟糯米混在一起,在炒熟。
三:用勺子勺幾勺配料放在圓錐里,在包起來。最后再用一根繩子給即起來。
粽子營養高。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多種營養成分。
在粽子的背后,還藏著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么辦法呢?”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后來,送粽子漸漸的變成吃粽子。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四
在我的家鄉中,有兩個我覺得最美味的東西,一個是炒肉圓,另一個就是粽子了。
每年中秋、端午節期間,奶奶都會包粽子。
奶奶先把糯米浸泡個幾分鐘,使糯米保持濕潤。然后把水倒掉,放入醬油、少許酒繼續浸泡。餡不用那么著急,第二天早上再拌。第二天,奶奶一早就在準備餡了,先把肉切成一條條,用醬油腌制,接著她還準備了豆腐、青豆的餡料,正等著我們來。
我盼呀盼,終于到你要到奶奶家包粽子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一來到奶奶家,我立即向奶奶學習包粽子。
只見奶奶先拿起兩片粽葉,光滑的一面朝上,把兩個尖尖頭壓在一起,然后,好像要把它對折起來,突然,手一彎,粽子的外衣就做好了。看著奶奶嫻熟的動作,我的手早就癢了,我也學著奶奶的動作,先把外形包好。然后把米在形狀上均勻的鋪一層,隨后又加入拌好的豆腐,肉,接著鋪上一層米,然后,用粽葉把它裹好,用繩子將它捆起來一個小巧的粽子就完成了。
我吃過許多個粽子,還是家鄉的粽子最好吃。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五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的家鄉,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
在端午節的那天,你會看到家家戶戶在包粽子。早晨,媽媽喊我去廚房一起包粽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葉片包成一個空心三角,然后放上一些米,餡料可以是肉、豆、蜜棗……最后用米埋住餡兒,包好,放入鍋里洗個“熱水澡”或者蒸個“桑拿”。
待到粽子熟了,你便會聞到家家戶戶傳出的粽子的香味兒。每家每戶包的粽子的形狀與種類都五花八門:有三角的、有四角的、有長條的……有咸鴨蛋餡的、有肉餡的、有豆餡的、還有蜜棗餡的……每個粽子都讓你垂涎三尺。不管此時你走進了哪一家,主人家都會熱情的留你吃飯。
吃飽了粽子,還有人把粽子扔到江河里去哩!我十分不解:好好的粽子不吃,扔到河里干嘛?真浪費!后來一問,才知道古代有個大詩人叫屈原,曾經多次提醒楚王小心鄰國,可楚王不聽勸告,結果最后楚國被鄰國消滅了。屈原十分傷心,跳河身亡。人們之所以朝河里扔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于是就有了這個習俗。
“哎,你再不吃就涼了。”小伙伴把我“拉”了回來,嘿,我聽得入了迷,都忘了吃哩!粽子差一點兒就涼了,我趕忙吃了起來。
現在,端午節的習俗已經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我一定要將這習俗世代傳承!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六
每當我想起家鄉的家鄉粽子,都會讓我口水直流,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記憶猶新。雖然我吃過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都沒有向像家鄉的家鄉粽子一樣好吃。
在做家鄉粽子的時候,要注意三大要點:
一:要事先準備好竹葉,然后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記著,不要把它變成“漏斗”。
二:要把之前準備好的配料跟糯米混在一起,在炒熟。
三:用勺子勺幾勺配料放在圓錐里,在包起來。最后再用一根繩子給即起來。
家鄉粽子營養高。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多種營養成分。
在家鄉粽子的背后,還藏著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家鄉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家鄉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家鄉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家鄉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么辦法呢?”屈原說:“送家鄉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家鄉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家鄉粽子劃龍舟的來歷。后來,送家鄉粽子漸漸的變成吃家鄉粽子。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七
初一吃糕;初二吃粽子;初三吃螺;初四持艾草;初五吃一天。
唱著這首不很和諧的童謠,又迎來了傳統端午佳節。
端午是傳統節日,在莆田就有這么一首不和諧的童謠,五月初一便拉開了傳統端午佳節的序幕。從初一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忙碌起來,準備傳統端午佳節的用品,雖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讓人眼饞的自然要屬端午中的美食了。
一提傳統端午佳節,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粽子了。粽子長得玲瓏可愛,有咸味的和甜味的。我對于肉粽子不感興趣,卻對糯米粽情有獨鐘,尤其是里面大大的棗子,家里自己做的總是包的大大的。糯米的濃香夾雜著縷縷蛋草葉子的清香沁人心脾,咬一口,含在嘴里,越嚼越有滋味。逢過端午,奶奶動要包上n個粽子讓我這只饞貓大飽口服。街上也有到處吆喝的,不過賣的粽子比家里的要小很多,卻很貴,糯米粽里的棗子也不大,貌似插倆花生大的就了事了。有時嘴饞了,就道街邊買一個解饞,卻再也沒有那種余香了。
除了香噴噴的粽子外,穿新衣也是一大美景。用五味草煮上一大鍋熱水沐浴,然后再換上新衣,顯得格外清爽。雖然我穿的依舊是穿過n次的衣服,不過香味仍然無法抵擋。
我們這兒瞧不見賽龍舟,是傳統端午佳節的一大遺憾。不過我們很快又找到了新的樂子??舉辦砸蛋大賽。傳統端午佳節的蛋不再是拿來吃的,而是拿來砸的,或兩兩相碰比誰的`更硬,有或者拿來當子彈,瞄準射擊。當砸蛋大賽落下帷幕時,只留下滿地瘡痍,一股腥臭,確實其樂無窮。
傳統端午佳節那天,媽媽都會用根根細繩細致地編成筐,按以往的習俗,編8個層,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3個最光滑的。底層放一個,接著是桃子。每種都是3個,用了6層。第2層就是一個步老虎,是看護這些東西的。最后掛在門口,按照長輩說的,紀念屈原。取下來時,就把筐整理好,放在一個盒子里,與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團聚。
而就在初五吃一天的享受中,傳統端午佳節就順利閉幕了。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八
在美麗的東江河畔,有一顆璀璨的“水鄉明珠”,那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道滘。
道滘有著悠長的歷史傳統文化,城市面貌、人們日常活動無一不體現著這一特點。來到這里,你會驚奇地發現就連飲食也滲透著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別的不說,就拿這里的特色食品——家鄉粽子來說吧,道滘人是要頗費一番心機,將材料精心搭配好,務求做出最佳口味。怪不得凡是吃過道滘家鄉粽子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每逢端午佳節,龍舟鑼鼓敲響,家家戶戶的婦女便忙碌起來。她們挎著籃子,一大早就來到市場采購做家鄉粽子的材料:粽葉、糯米、綠豆、肥豬肉、咸蛋黃等,她們還不會忘記買五香粉。材料齊全了,婦女們便開始洗粽葉、泡糯米、碾綠豆、切肥肉……一切的工作盡管是那么繁瑣,但她們臉上卻始終洋溢著愉快的笑意。
準備工作完成后,便開始裹家鄉粽子了。首先用兩片大粽葉交叉折成漏斗形,在底部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然后又鋪上一層拌了香油、鹽、糖、五香粉的碎綠豆,接著把一個通紅透亮的蛋黃放在上面,再在蛋黃旁放上一塊晶瑩的肥肉,最后又蓋上一層綠豆和糯米。材料按順序放好了,就把粽葉往里折疊,蓋住漏斗口,再用兩塊粽葉包住縫隙,綁上繩子,一顆家鄉粽子就這樣誕生了。婦女們靈巧的手上下翻飛,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一顆顆大小一致、形狀均勻的家鄉粽子,相繼產生。包完家鄉粽子,便要煮家鄉粽子了。可別小看這步驟,家鄉粽子入口綿不綿全靠它了。把家鄉粽子放在一個盛了水的大鍋里,用柴火細細地煮它三四個小時,待香味從鍋蓋里飄溢出來,家鄉粽子就熟了。
你拿出一顆熱辣辣的家鄉粽子,剝開墨綠色的外衣,那噴噴的粽香直沖你的鼻子,真讓你“垂涎三尺”。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綿綿的糯米夾著綠豆絲絲的清甜,直滑入你的喉嚨。啊,真好吃!這個時候,彌漫道滘上空的就是粽香,無論你走在哪里,只要輕輕吸一口氣,也會覺得沁入心脾。這是道滘水鄉特有的香味,這香味是勤勞的道滘人們散發出來的氣息,它讓人陶醉,讓人難忘。
啊,我愛家鄉的家鄉粽子,更愛勤勞的鄉親!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九
每當我想起,都會讓我口水直流,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是記憶猶新。雖然我吃過北京的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但都沒有向像一樣好吃。
是用十幾種材料拼組而成,有糯米、蝦米、板栗、五花肉、花生仁、臘肉。。。。。。
粽子的制作過程看似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一不小心就會把鹽放多了,或者是包漏底了。。。。。。
在做粽子的時候,要注意三大要點:
一:要事先準備好竹葉,然后把它卷成一個圓錐形。記著,不要把它變成“漏斗”。
二:要把之前準備好的配料跟糯米混在一起,在炒熟。
三:用勺子勺幾勺配料放在圓錐里,在包起來。最后再用一根繩子給即起來。
粽子營養高。有蛋白質、維生素的多種營養成分。
在粽子的背后,還藏著一個讓人淚流滿面的故事。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屈原:“還有什么辦法呢?”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后,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后來,送粽子漸漸的變成吃粽子。
真是太好吃了!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
今天上午,外婆、阿姨和小妹妹來我家包粽子。
他們沒來前,爸爸用布把粽葉一片一片洗干凈,把包粽子的繩子搓洗干凈。外婆她們來后,把糯米、肉、豆子、酸菜和其它配料倒在一起,攪拌均勻。準備工作完成后,外婆和阿姨就開始包粽子了。
我和小妹妹玩了一會兒,看見阿姨和外婆在包粽子,我們就一起去學包粽子。通過觀察,我發現包粽子有以下步驟。第一步,把粽葉的兩頭折成四十五度角,一角在上一角在下;第二步,把糯米和肉放到弄好的粽葉里;第三步,再拿一片粽葉蓋在上面;第四步,用繩子把粽子繞二到四圈,把粽子捆緊,包的一粒糯米也不會掉出來。在外婆的指導下,我費了很長時間才包好一個粽子。外婆看了以后,說我包的粽子是“山寨”貨。
外婆和阿姨包粽子又快又好,粽子的形狀也有很多種,三角柱、正方體、長方體……。
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傳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形成的,離現在已經有七八千年的歷史了。
我們寧波人過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喝黃酒、掛香袋、插艾草的習俗。每年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飯桌上都擺上了花色多樣的粽子,有肉粽、蛋黃粽、豆沙粽……東錢湖也會舉行熱鬧非凡的“賽龍舟”比賽。昨天放學回家,我發現左鄰右舍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草。一到家,媽媽就送給我一個香噴噴的小香袋,我非常喜歡,就趕緊把它掛在了書包上。
星期六下午放學的時候,王老師對全班的同學說:“在假期里學會包粽子,星期五我們來一次粽子大賽,評選出一名包粽子王來!”我聽后,又是驚喜又是興奮,心想“太棒了,包粽子那么簡單,這個冠軍一定屬于我!”
星期五,我來到教室,一股蘆葦葉和糯米香味撲鼻而來,好似端午節已經到來一樣。同學們都非常興奮,我也不例外,激動的心怦怦直跳。王老師好像看出了我們的心態,嚴肅地說:“包粽子看起來很容易,要想包的又快又好,其實很難。”我覺得王老師說的話一點道理都沒有,包粽子太簡單了,根本不用練,有什么難的,這個冠軍非我莫屬。
不一會兒,粽子大賽就開始了,我按照包粽子的程序,先把粽葉卷成漏斗形,然后往里面加幾勺米,再把粽葉一道一道地卷起來,可是我發現我放的米要么多了,要么少了,始終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我手忙腳亂,百般嘗試,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但無論怎樣,我包的粽子寶寶始終是梯形的。這時,我才發現原來包粽子并不是那么簡單。
不一會兒,粽子比賽結束了。王老師選出了五名包粽子王,粽子大王是王詩雅,粽子二王是劉宇菲……,很顯然,我沒有獲得粽子王的稱號。之后,王老師又讓這幾位包粽子之王分別到臺前表演包粽子,王詩雅包粽子的動作很熟練,包出的粽子又大又結實,竟然連一根線都不用,米也不漏,真是太棒了!這說明王詩雅一定經過了大量刻苦的練習,才能包出這樣好的粽子,她取得粽子王當之無愧。
雖然這次比賽我沒能拿冠軍,但是通過這次包粽子的實踐,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事情只要你用心去做,用心去努力,就一定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以后的學習中,我要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收獲好的成績。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一
公元前278年,一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現在的粽子品種可是千奇百怪:有用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的竹葉粽、有把糯米淘凈,夾棗、栗、綠豆,以艾葉浸米裹,入鍋煮的艾香粽、有用取真武山優質甜茶取汁來制作的甜茶粽,使其色澤金黃油亮,入口潤一滑細一嫩,柔軟粘一稠,齒頰留香,回味甘甜,去膩消食,營養豐富、有將用薄荷水浸米先蒸軟,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的薄荷香粽、有豆沙、糖、脂油丁混合在一起煮的豆沙粽······雖然品種千奇百怪,但是每種粽子的味道都是毫不遜色于其他食品的!而且端午降至,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我也很想學包粽子,可一直沒機會。有一次,我見奶奶正在包粽子,就按捺不住一直想學包粽子的心,懇求奶奶:“我的好奶奶,叫我包粽子吧,求求你了!”“好吧,奶奶斗不過你,不過你可不能搗亂哦。”我見奶奶答應,高興的一蹦三尺高。事不宜遲,我趕忙挽起袖子,把手洗干凈,有擦干,然后坐在奶奶身旁。只見奶奶挑了三片好的粽葉,把它們疊成方形,然后卷成圓錐形,放入一些糯米鋪滿底部,上面放上一塊奶奶自己腌好的肉,再用糯米把肉蓋住壓緊,最后用奶奶自己準備好的線,包緊包實。“你看,一個四角肉粽就這樣包好了。”奶奶對我說道。
于是我學著奶奶的樣子把三片好的粽葉,疊成方形,然后卷成圓錐形,放入一些糯米鋪滿底部,可是當我把糯米放進去時,它們總是會漏完,我趕忙詢問奶奶:“奶奶,為什么我放的糯米會漏完?”“呵呵,你看你下面有一個洞。”“怪不得!”我連忙把洞給“補”了起來,再放入一些糯米,果然這次不漏了。我又放上一塊腌好的肉,再用糯米把肉蓋住壓緊,最后用奶奶自己準備好的線,包緊包實。“啊,我的四角肉粽做好了!”我高興極了,我想奔走相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全世界的人。
其實包粽子一點也不難,我希望只要我們大家能夠花費一點點的時間,就能讓“包粽子”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流傳于我們的子子孫孫。千萬不要讓“包粽子”這個傳統文化在我們現在生存著的這個大千世界里永遠消失。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二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傳統端午佳節。雖然傳統端午佳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傳統端午佳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傳統端午佳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傳統端午佳節特色。
在這天,村里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傳統端午佳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傳統端午佳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傳統端午佳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傳統端午佳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里頭別有一番滋味。
今年,又一個新的傳統端午佳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去歡迎你。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三
在我的家鄉中,有兩個我覺得最美味的東西,一個是炒肉圓,另一個就是粽子了。
每年中秋、端午節期間,奶奶都會包粽子。
奶奶先把糯米浸泡個幾分鐘,使糯米保持濕潤。然后把水倒掉,放入醬油、少許酒繼續浸泡。餡不用那么著急,第二天早上再拌。第二天,奶奶一早就在準備餡了,先把肉切成一條條,用醬油腌制,接著她還準備了豆腐、青豆的餡料,正等著我們來。
我盼呀盼,終于到你要到奶奶家包粽子了。我等待這一刻已經很久了,一來到奶奶家,我立即向奶奶學習包粽子。
只見奶奶先拿起兩片粽葉,光滑的一面朝上,把兩個尖尖頭壓在一起,然后,好像要把它對折起來,突然,手一彎,粽子的外衣就做好了。看著奶奶嫻熟的動作,我的手早就癢了,我也學著奶奶的動作,先把外形包好。然后把米在形狀上均勻的鋪一層,隨后又加入拌好的豆腐,肉,接著鋪上一層米,然后,用粽葉把它裹好,用繩子將它捆起來一個小巧的粽子就完成了。
過了兩三個小時,奶奶終于把粽子給煮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剝去粽葉,放入口中,剛開始是一股淡淡的粽葉香,隨后咬開粽子粘牙的糯米與香脆的豆腐搭配在一起令人回味無窮。
我吃過許多個粽子,還是家鄉的粽子最好吃。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四
端午節的腳步由遠而近,我仿佛已聞到了香。
江浙一帶的粽子,從材料的多樣性和程序的繁瑣度,都遠勝家鄉。從鮮肉、板栗、蛋黃到豆沙等,五花八門,琳瑯滿目。可,一到端午,我懷念的依然是。
記得小時候,端午節前幾天,母親便開始著手準備包粽子。最先需要準備的是粽葉,可以從街上買,也可以親自到山上采摘。兄妹幾人就著這由頭有了去山上瘋跑的機會,哪里會謙讓,一放學,便已沒了人影,比賽摘粽葉去了。我人小,個子不高,只能在比較平坦的地兒摘幾片別人挑選剩下的嫩葉,而哥哥姐姐卻總能摘回大且韌性極好的粽葉,這樣的葉子據母親講,經過蒸煮后,會發出濃郁的香氣,并能滲透到煮熟的粽子里。根據戰果,我被罰在家里洗粽葉。雖然眼里滿是對哥哥他們能去山上的羨慕之情,但也只能乖乖地蹲在水池邊,將粽葉洗凈,疊好,以備母親選用;母親也會在端午前夕將糯米浸泡一個晚上以備用。到了端午節,每每看到母親開始卷起袖子和洗手的時候,我便也摩拳擦掌,像個沒頭蒼蠅似的在母親身邊亂轉,想參與,想在桌邊占有一席之地。母親拗不過我,便手把手地教我包粽子,我信心十足地學著母親的樣子,以為十分地容易。可,粽葉到了我的手上,便十分地頑皮,不聽我使喚,不是這個角漏米,就是那個角不夠尖,或者就是三個角被我包成了四個角。看著母親的漂亮而結實的成果,我才明白,看似簡單的事物,其實一樣需要技巧與熟練度。
有時,母親忙乎得太遲了,怕影響我們第二天上課,便讓我們幾兄妹先去睡,說等粽子一熟就叫醒我們。我們怕被父親責罵,便一個個極不情愿地假裝上床睡覺,眼睛卻睜得比銅鈴還大,心里計算著時間,只等母親揭開鍋,我們便呼啦一聲全起床了,沖向灶臺,冒著手被燙傷的危險,抓起一個粽子就開始品嘗,母親邊笑罵著,邊為我們準備著白糖。看著我們吃得津津有味,母親也笑得咧開了嘴。那一刻,母親的滿足與幸福,全在那一只只冒著熱氣的粽子里。
那時家里沒有冰箱,為了讓粽子能保存得長久些,母親會將粽子一串一串地掛起。到放學歸來,架著凳子扯下幾個粽子來,還沒等剝開,涎水已在舌尖打轉,恨不得連粽葉一起吞下。一陣風吹來,那掛著的粽子在空中蕩啊蕩,像極了一串串風鈴。只是,母親的粽子風鈴,飄出的不僅僅是美妙動聽的音符,還有一縷縷醉人的棕香。以至于我在睡夢中,聞著那香味,還不停地砸吧著嘴和吞咽著口水。
記憶中的粽子,除了母親的白米粽,還有街邊的堿水粽。堿水粽的特點是在白花花的糯米里加入些許堿水,改變了白米粽的原汁原味,卻又別有其獨特的風味。待煮熟,剝開后呈淡黃色,晶瑩剔透,甚是誘人。放學回家的路上,聽著街邊老奶奶的叫賣聲,我是禁不住誘惑的。來到攤前,拿個小板凳坐著,老奶奶便開始熟練地剝粽子,完全剝開后,用一根竹簽穿起,蘸上絲絲甜潤的紅糖,放到嘴邊,從一開始的假裝斯文到后面的狼吞虎咽,是我全部的寫照。夕陽的余暉,斜照著板凳上的一老一小,將我的饞嘴、開心和老奶奶親切的笑容一一定格,成了我揮之不去,時時念想的記憶。
包裹著兒時親自參與的熱情包裹著母親的愛包裹著我路邊童年的記憶還包裹著我對家鄉的思念與向往。
等著我,我會回來。
家鄉的粽子初一(熱門15篇)篇十五
我的家鄉是一個江南水鄉,水好、土也好,所以盛產的東西都比較好,唯獨這個粽子是最特別的。
關于粽子,在古代還有一個歷史典故呢,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與汨羅江,死后被蛟龍所困,人們紛紛將粽子投入江中來驅趕蛟龍。所以,每當傳統端午佳節時吃粽子也成了習俗了。
在我的家鄉,村上幾乎所有的婦女都會裹粽子,裹的還有模有樣的,很好看。還有幾個大一點兒的女孩子也會,雖然裹的七零八落的,但也是她們自己的一份兒心意。
包粽子的方法很簡單,用棕葉把糯米裹好,在糯米中間放點兒肉就行了,再用繩子扎起來,一只粽子就完成了。重要的呢,應該是要燒的入味,燒的好吃了。過上一段時間,一只只可口的粽子就出鍋了。真是讓人直流口水啊!
“謝大媽粽子”也是遠近聞名的一個品牌了。通常,在賣粽子的地方都有掛著或者寫著“謝大媽粽子”這幾個字的。
我雖然沒有“謝大媽粽子”那樣出名,但是,我可以保證,我的味道絕對不會比“謝大媽粽子”差的。
異鄉來的客人到我們那兒,我們也都會拿出我們鄉村里出了名的粽子來招待他們的。他們也會對我們的粽子稱贊道:“嗯,很好吃呀,很入味,不愧是出了名的。”每當聽到這樣的稱贊時,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甜蜜蜜的。
有時候,圖個熱鬧、興趣,媽媽會在粽子里放入各種各樣的東西,比如說:硬幣、辣椒、椰果、水果等等,有的是一樣也沒放的。如果吃到東西的話,無論是什么,就會說是中彩了,但沒中彩的比較少。
的味道是最獨特的,也是最讓人難以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