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既可以是對書中情節和人物的評述,也可以是對書中意義和價值的思考,是讀書的重要環節之一。以下是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大家提高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一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與誘導式教學以及他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并在課本中都學到的知識。
自認為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已經很透徹了,只要在工作中實行就行。說說容易,做做難。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卻對自己滿懷信心,覺得自己努力這些都不是問題。一定會碰到難以“馴服”的學生,以及會遇到叛逆的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會視而不見,完全忽視。對待不同的叛逆期學生能夠因材施教。可真正遇見的時候自己就開始茫然失措。
當現在的.我翻開這本書時,讓我對孔子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因材施教,并不是說根據學生的缺點或不足進行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發現學生的各種品格優點。盡管要根據學生的專長來培養放在現代是不可能的,現代社會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可是并不是所有科目只有規定的范圍,所有科目之間都有所聯系。本冊書中的說明文就與科學息息相關,如果科學好,或對科學興趣濃厚的學生就可以抓他本單元的學習,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對啟發與誘導式教學也存在一系列認識的偏差。曾經的我以為啟發與誘導式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其實并非只是如此。反而想告訴人們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的叛逆無非只是不愿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覺得作業太難。然而大部分問題都是上課時已經分析完成的問題,由此可見孩子們的聽課效率并不高,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興趣,也因此失去了積極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好導入新課的任務,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學習課文。
溫故而知新,古人的話能流傳至今自然有他的道理。一開始學課文的時候并沒有很好的理解這些話,看完這本書后不僅學到了更多的東西,還掌握了教育學生的小技巧。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二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三
國學的天空是一部國人都應該看并且能看懂的書。
提到國學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們的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歷史。
對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謂必修;出世者則與老莊相伴。
孔子主張“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價值必須由內而發,人道確立則萬物亦得以安頓。孟子認為“思誠者,人之道”,只要真誠,就可以體驗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嚴與偉大。
老子的修養方法是虛與靜,以道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則人生的困境與虛無之感化解于無形。莊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何必執著?何不逍遙自得,與道同游。
儒道兩家亦頗有淵源,孔子多次問禮于老聃。而在百家爭鳴后,唯有儒道兩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緣,大有說頭。
兩者既有對立,也有互補。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起過很大的作用。在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之實施正是對道家之學的借鑒。而武帝時期,重用儒生也是國家要強盛的一種思想需要,正所謂不立不破。
當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總是很宏偉的。在現實的打擊下,理想破滅了,心靈需要慰藉。這就找到道家之學。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道家仍可存在發展。當然也和起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有關。
讀《國學常識》,學經典知識,對我個人來說,有不少收獲和體會。一方面,從國學經典中獲得了許多新知識,提高了自身素養,特別是書中的管理理念,可以學以致用,對于我做好車間管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確實有用;另一方面,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必須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要學。《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里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自傲。工作后利用業余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通過不斷交流、學習可以取長補短,可以使自己的知識、技能得到長足提高。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作為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斗的決心,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暴富的人,但是由于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么不踏實。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他們來中國旅游,來中國留學,特別想感受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古漢語文學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應該把自己的經典拿出來細細品品,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我一直認為學習掌握一些我國的傳統文化,才不愧為一個中國人。
《國學常識》一書并沒有看完,里面的東西太多,包含的知識太雜,可以說是中國的一本百科全書,也可以說是一本十萬個為什么。書中講到了很多典故,習俗的來源,每個里面都包含這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它包含了職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禮俗、衣食住行、體育娛樂、哲學宗教、語言文學、書畫藝術、戲曲曲藝、建筑園林、中華醫藥等方面,可以說涵蓋了生活中得方方面面,好多問題可以毫不費力的在其中找到答案。
但是,我想說的卻是,這些文化,現在知道的人又有幾個呢,有幾個人會關注呢,社會是進步了,我們的知識面再不斷擴展,不斷的在接受新的知識,可是對于我們的傳統,我們卻一直在忽視,茶道起源于中國,而現在卻流行于日本,韓國也在申請中秋節,而中國人在干什么,在過圣誕,過2。14,我并不反對洋節,但是在過洋節的時候,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難道就要丟掉嗎,你問問現在的80,90后,100%知道2月14情人節,但對于七夕知道的就估計不多了吧。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四
最近,我書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國學經典讀本,雖然它個很小,頂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講述的道理卻非常適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儉,講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樸素,而仲孫它卻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譏諷他,而季文子仍認為他的做法是正確的,經過一番對話之后,季文子把這一件事告訴了仲孫它對的父親孟獻子,孟獻子聽了很生氣,于是讓仲孫它閉門思過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孫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為榜樣,季文子便說:“知錯改錯,才能有所作為啊!”不久,仲孫它被升為大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要愛虛榮,或是炫耀自己還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點他的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薦,就是說平原君要帶20個賢能之士去向楚國求救,可只選了十九人,這時毛遂走了出來,他告訴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認為沒有人稱贊過他,如果是賢能之士他自己就會在口袋里發現錐子一樣快,而毛遂卻認為平原君不有將他放進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驚奇,便帶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敢于推薦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這本書講的雖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們告訴我們的卻是大道理,我不僅會讀書避的故事,還會試著去理解文言文,我們應該多讀一些古文,因為古人真的很聰明!
《論語為政》中講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信用,真的不知道他是怎樣的.”。
信用是人們能夠履行與他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是長時間接觸中形成的一種彼此之間的誠信。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說話、做事情只有講誠信,才能使人心悅誠服。說謊是對他人的一種欺騙,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尊重。伊索寓言《狼來了》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故事中的小男孩就是利用人們的善良,一次、二次地說著謊話,終于有一天當小男孩說實話時,再也得不到人們的信任了,他失去的是人最寶貴的生命。
這則寓言告誡我們,信用一旦喪失就會使人長時間內不再被信任,失信一時,往往會導致失信一世。因此,我們應當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傳統的文化理念,在許多情況下,是知行割裂的。如《孫子兵法》乍讀之下,會覺得它很愛兵,體恤士卒,視如愛子,“視卒如嬰兒”、“視卒如赤子”,云云。其實在孫子的眼里,士卒不過是牛羊而已,“若驅群羊,驅而來,驅而往”,所以,可以“上屋而抽其梯”,能夠“置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不存絲毫憐憫之心,只有赤裸裸的敲骨吸髓,還美其名曰“慈不掌兵”。
傳承與弘揚“國學”方面,提倡“三綱九目”:
第一,要強調“三個回歸”,即回歸文本,回歸主流,回歸核心。
第二,要完成“三個溝通”,即溝通古今,溝通中外,溝通知行。
第三,要實現“三個超越”,即超越文本,超越四部,超越國界。
民—國的國學教育與國學研究可以分為三大類:
我們今天弘揚國學,應該有全新的理念與方法。要做到兩個“超越”:
第一,超越單純的漢族畛域。
第二,超越經史子集。
為什么后來國學變成大家覺得無用的了。
但經史子集里淡化了這些操作、實踐性的東西。
西周時期的“六藝”,是培養“全人”人格的,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有精神思想的指導:“禮”“樂”,有自然科學知識、文化技能的掌握:“書”“數”,也有軍事技能、操作實踐能力的培養:“射”“御”。但孔子之后的“六藝”卻變成了純粹的課本、書本知識。
如何學“國學”?目的何在?
古人說,學貴在立志。《孟子》里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朱熹也說過,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
國學的本質就是一些哲學思想,學習哲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發現自我,提高自我,從而達到培養自己德行的目的。
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又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古人讀書是很看重真正按著去做的。比如朱熹就有句話,叫“致知為先,力行為重”。照著去做是很重要的,從小時候就要培養。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五
今天看了《經典朗讀大賽》,發現很多國學在我眼里都是模糊的,朦朧的。即使學了國學,我還是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就在這座山上。
《“國學小名士”經典朗誦大賽》的人主要是中學生,他們的國學積累出乎我的意料。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甚至我不知道的。我真的什么都知道。這讓我意識到他們在國學上積累了多少。他們不僅能背誦古文,還能理解國學。
郭雪是一種正在消亡的知識。以前是家喻戶曉的名字,現在沒人知道多少了。國學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比如有人看《孫子兵法》,卻用《孫子兵法》去思考如何提升自己。郭雪現在就像天空中的彩霞,看起來很美,但轉瞬即逝;像地上的花,聞起來很香,可是呢?依然隨時枯萎凋零。然而,如果我們想拯救郭雪和繼承郭雪,我們就不能讓陽光溜走,讓鮮花撒下種子。這樣,我們可以拯救郭雪,讓郭雪繼續繼承。
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傳承下來才能發展。但是,依靠它是沒有用的,它是什么就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質。
但是,現在的人為什么要學國學?我猜可能是為了繼承國學,提升自己的人品,但真的有幾個人這么想?我們不知道,我們青少年只能擔負起傳承國學的任務,讓國學不再像小花彩霞,而是像堅持青山不放松的竹子,扎根在我們華夏子孫的心中。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六
暑假里我認真讀了趙博士的《故言新語》國學中的生活智慧這本書,深深地被吸引了。趙博士學識淵博,長長一語道破文章的見解,指點人生遇到的疑惑,和對生活生命的見解。
在書的第七章節認識你自己,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有這么一句話:你看不見你自己,你所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我們看別人清楚,卻從未完整地看過自己,即使是照鏡子,也只能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那也并不是真實的。可看清楚別人易,看清自己難。
人活著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記住當你生下來的時候,甚至可以說母親懷你的時候,你就已經不是你自己了,已經有一大群關心愛護你的人與你共同呼吸了,你沒有資格結束你自己的生命了。因為我們的命是母親冒著生命換來的。還是那句話,“可憐天下父母親”。
自己就是息紀,愛惜自己的生命,不要過度消耗自己的`生命,其實就是所謂的過勞死,這種現象最早出現在日本,日本雖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但是現在每年依舊有逾萬死于“過勞”。心臟每時每刻都“活在當下”,該休息的時候認真休息,該工作時努力工作。
息的下面“心”第二層意思就是良心。一個人的心臟在強健,如果不是一顆有道德的心,那么心臟越強健做出的壞事也就越多,所以,要把“己”這根花花腸子用一根繩子好好捆住,不要讓它跑偏了。所以就變成了紀。
最后我想說的是,一個人要好好認識你自己,愛護你自己,奉獻你自己。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七
讀了《談國學》,我覺得有點汗顏,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書里提到的很多書籍沒有細細品讀。本書著重介紹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給我們讀者的啟迪很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
看了《談國學》后,據我個人的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于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齲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
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齲“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錢賓四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勢的發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
以上是我讀了《談國學》后粗淺的認識。因為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點高,所以我只能從表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讀了《談國學》,我覺得有點汗顏,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書里提到的很多書籍沒有細細品讀。本書著重介紹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給我們讀者的啟迪很多。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后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系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系,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系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
看了《談國學》后,據我個人的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點簡直可以說是根本對立的。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于其基礎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齲在一段時間以內,看來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強滿足了他們的生活的物質需求,他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他們有點忘乎所以,飄飄然昏昏然自命為“天之驕子”,“地球的主宰”了。
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齲“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東方文化曾在人類歷史上占過上風,起過導向作用,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東”。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時移勢遷,滄海桑田。西方文化取而代之。錢賓四先生所說的:“近百年來,世界人類文化所宗,可說全在歐洲。”這就是我所說的“三十年河西”。世界形勢的發展就是如此,不承認是不行的。
以上是我讀了《談國學》后粗淺的認識。因為這個“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有點高,所以我只能從表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八
告訴你們,透過誦讀經典詩文,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我明白了什么是儒家風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經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吧,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由“道,可道,十分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讓我收益非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之口。這句之所以能讓我受益非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收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拿我們班來說吧!在這個57人的群眾里,就有我許多的良師益友:作文天才徐嘉遠;唱歌能手周知奕;小書法家沈楠杰;管理專家王親云……他們的才華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學習。這樣我不就能夠在這萬頃綠田中增添自我更多知識的養分嗎?這正是《論語》孔子傳與我的做人學問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的岔道,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典詩文,因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揚這一民族的瑰寶。而且對于我們少年兒童來說讀誦經典,自幼就開始理解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優雅的人格。讀誦經典的同時也能夠提高我們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于我們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更能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典詩文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愿意時時刻刻去吮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必須會開得更艷持得更久。
那我們就繼續誦讀吧!好好地擁有它,記住它。讓它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位,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重重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九
這學期老師發了一本《國學》的書,我讀了這本書就愛不釋手。從書中,我收獲很多,明白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
一、《國學》讓我學會學習。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國學》讓我學會做人。
要講信用。我們從小就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們要多加學習,勇于實踐。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我們走出迷茫,讓我們茁壯成才。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傳播正能量,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十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十一
“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以其不可估量的價值影響著炎黃子孫!
國學不能簡單地理解成“語文”,它是包羅萬象,文學,哲學,美學,無不包囊其中。不懂國學或者是不深懂國學,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中國學者!
國學經典眾多,既然稱之為經典,自然是極具價值,諸如《周易》,《詩經》,之類,不勝枚舉。雖然非大家無法深明其理,卻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朱自清先生有一本國學啟蒙的著作《經典長談》其見解精辟,獨到,甚好!事實上,不僅僅是中國人,連外國人對國學也嘆服不已。如此,其價值與魅力不嚴而喻。
我不是學者,更不是大家,故談“國學”還是不夠資格,姑且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個人的看法:
文學方面,可謂精彩紛呈,萬紫千紅,屬詩歌的《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無不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屬小說的四大名著,《鏡花緣》,《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更是說不完,道不盡。屬散文的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讓人讀起來回味無窮。個人認為當代文學大有窮途末路之勢,不是不讓人擔心的!
哲學方面,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輩出,呈現出百家爭鳴之觀。道家的“天地與我并重,萬物與我為一”,我們看到人與自然的統一辯證關系;墨家的法治;儒家的仁治;從天竺傳來的佛家的“超脫,無為”無不體現著國學中包含的哲學的深刻,發人深省!
美學方面,國學經典的辭藻之美,感情之真摯之美,真理之玄妙之美,征服了所有人!
史學方面,二十四史是其重要代表。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這樣悠久的歷史足以讓中國人明智。故中國人的歷史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綜上所述,“國學”不僅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亦是一門極具魅力的學問。“國學”既然是中國先賢的智慧,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有義務有責任接觸它,學習它,品味它!
國學讀后感國學讀后感(熱門12篇)篇十二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做人質根本。
善乃做人根本,正如儒家所信仰,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在一個人的人生道路上他的人生方向是他自己決定的,而他選擇的人生方向則是由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的不同的人或事物所決定的,人善與惡決定于他由小到大所經歷的事情。
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他就是在父母的教化中不斷成長的,當他開始有記憶時,他便不斷的在學習,曹植與其兄長曹丕的品質截然不同,同是在一個環境下長大的,而兄弟倆卻截然不同,為什么。曹丕暴如猛虎,一心想奪取他父王的位置,而曹植卻視權力于無物,才高八斗的他在其兄長的逼迫下不得不作出七步詩。這難道不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嘛?被鄉人視為災難,被別人懼怕,鄉里人一心想除掉他,而他卻全然不知自己在鄉里人心中的地位,并很有禮貌的問鄉里老人別人這么懼怕自己為什么都躲著自己,當他得知自己在鄉里人眼里的地位時,他并沒有暴跳如雷,而是為鄉里人除掉害物。這說明他的本質并不壞而是在后天成長中造成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自別人眼里是一個災難。
人一出生就是善良的,曾在沈陽的一輛公交車上發生了這樣的一幕,一個小偷在偷東西,正在小偷將要盜竊時,一個小孩看見了,并喊了不許偷東西,當即,小偷給了那個小孩一個耳光,可是,現場并沒有一個人為這個孩子討回公道,而是在一旁觀看。當你得知這個故事你是否想過,如果你在場,你是否會伸出手去幫助那個孩子,一個孩子知道去抓小偷而其他的大人卻如此麻木,這說明什么。人本身是善良的,可是在成長過程中被自己所遇到的一些事情所感染,一種懼怕之心在他們的心中作祟,使得他們不敢去伸手。
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后反被誣陷,有多少人在幫了別人之后得到的不是幫助別人的喜悅而是被冤枉的痛苦與悔恨之情。正是有太多的這樣的例子,所以使得人們的善心在不斷的消退甚至消失。
請讓自己靜下心來想想自己,想想如今的社會狀況,我們是不是該站起來來挽救社會的善心,來讓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如果想好了那就請站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