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推動學生學習進步的重要保障,只有合理編寫和靈活執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工作計劃范文中涵蓋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和幫助。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耙饩场鳖櫭剂x,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逗商猎律肪褪沁@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二
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逗商猎律肪褪沁@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三
在二中上課不好上,語文課更是難上難。這里臥虎藏龍,新銳的,資深的,經賽的,得獎的,新星的,特級的,立說的,著書的,等等等等,應有盡有,大師云集。
吳忌特級曾當著師娘的面對我說,某某老師你就是捏著他一邊嘴,他也能講一節好課。無非是叮囑我,要好好教書,虛心請教。徐芳松副校長曾正告我,你要好好上課。我至今都沒揣摩清楚,這好好到底要怎么好好法,絲毫不敢掉以輕心。周才虎副局長曾在他辦公室里接待我時說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如坐針氈,大概就是這種滋味。
此次執教公開課,原是學校語文大組組長周火明先生期初的教研安排。只是因為學校迎接辦學水平評估、申辦市級示范等工作,延期再三。
人馬進場,我站到講臺上,張偉中副校長輕聲告訴我,一會有電視臺來攝像。瞬間,我還真那么一點兒緊張。從小到大,從教二十余年,還真沒有以主角身份親身體驗過電視攝像,何況還是公開課上,怕講不好,留下話柄,留下罵名。
真沒想到二中不僅暫時接納了我這個人,學校領導對我這樣一個新人,一個普通老師,對一堂組內常規公開課,還如此高度重視。三個校長全部到場,教務處、教研處、團委、工會一并進駐,學校領導對一線教師,對一線教學,對教育教學教研之重視可見一斑。我自然更不能掉以輕心。好在一正式上課,滿腦子只有教材、學生、教學了,其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凈。
也許同樣因為電視攝像的影響,還有其他領導和老師們來聽課,特別是吳特隨時抓拍,同學們多少有些拘謹,不如平時放得那么開。課后,班長劉冰琴還在109班教室對我說,同學們覺得沒有表現好,不如平時來得有激情,愧對了老沈。但評課時還是有老師認為,同學們敢講能講。
因為事先設置的問題過于細碎吧,有的問題略了。從臨場情況來看,有的問題也真不需要講,不需要多講??偟臅r間大約多余一分鐘,結果這一分鐘沒有真正有效利用。叫同學們閱讀事先分發的美文賞讀材料,當堂也閱讀不了,更談不上完成延伸鑒賞。實際上不痛不癢。要么干脆讓同學們課后去處理,要么擠壓前面的環節,騰出時間當堂處理更好。
課時安排及重難點設置上,大多數老師對“剝開來看,拆開來看”那點持有異議,吳特更是直接說,重新表述,或干脆不要,就是美文美讀,品味語言。這樣真的更明確,集中,可操作,見實效些。我們桐城的朱光潛先生曾在《咬文嚼字》里說:“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蔽疫€要對教學設計再斟酌,之所以遲遲沒有按吳特的要求拿出整理材料,也因為再設計。吳特很勤很忙,見他一次不容易,原來的設計沒有向他討教到十足。
我原想通過欣賞作者“剝開來看,拆開來看”的技巧,也引導學生學習景物描寫。可能因為時間緊,沒很好地落實到位??磥矸诺缴弦徽n時,可能還相對集中些,效果更好些?;蛘弑緛硪簿椭稽c到為止,大家好明白。而應把重點放在語言品味上,正好吳特所言,干脆就來個美文美讀。
自我感覺,“搶”是本節課最大的問題。老怕問題處理不了——問題本來就沒有足夠精選,致使教師操控太多,結果學生沒有像平時上課那樣,就某個具體問題充分地展開探討。徐芳松副校長說,課堂生成上有先入為主的傾向,這還是很委婉的說法。實際上我的課堂牽引太多?,F在想來,遠沒達到吳特所強調的充分放手,逼學生面對問題,發現問題,進入問題,跳出問題的理想境界。吳特總是給我真誠的關懷,切實的指導,有時看似蜻蜓點水,實則恰如庖丁解牛,關鍵處一刀下來,如泥委地,豁然已解。能在他手下打雜,真是三生有幸。市局陳信懷先生第一次來校視導的時候(20xx年10月)曾叮囑我,一定要給吳特打好雜。話里話夠我回味。
感謝吳雪姣同學在談比喻句時對“峭楞楞,如鬼一般”那個句子的提出。如果不是她及時提到這個句子,可能我在賞析通感這一重點時把這個句子給忘了。幸虧她及時提出來。于是我適時播放另一個版本的錄音,也就是刪了那句比喻句的,對引導學生把握作者此時的喜悅之情很有幫助。可惜沒能像張健教師所說,給學生更多的讀的機會,比較鑒賞的機會。從寫作上說,某個點怎樣做到與文章的整體風格保持一致,也是一個實例。晚上回家說給自家孩子聽,她還很擔心,就那么巧,人家會不會覺得她是個托。天地良心,真沒有“托”。吳特曾告誡我,要表現的東西,一定要用蓋子蓋起來,嚴實了,到時才撕開,給你一個新鮮。我真敬佩這孩子,怎么就悟到了那個問題的呢,敏銳。
感謝張健老師就此還提到“鬼”句所表現的淡淡的情感、淡淡的憂愁的問題。根據張老師的提示,這個地方我還真沒處理好,我原本就沒想到要往憂愁上引,只一根筯,往風格一致,往淡淡的喜悅上引。其實淡淡的喜悅之中有淡淡的憂愁,全文整體上還是淡淡的憂愁為主。這是整體感知的問題,說來是一個明顯的問題,我一時怎么就沒想到呢。本文就因“這幾天心里彼不寧靜”而起,“到底惦著江南”看似喜悅,實還憂愁呀。不是現在有憂愁,何以要“惦著江南”呢,人是缺失什么就惦記什么呀?!暗降住钡胫?,那有多少心路歷程要走過。
有幾個老師說得可能委婉了些。比方詹仲喜老師說,從沒用一節課來品讀《荷塘月色》,是不是說我光講語言太孤立,太單一。比方徐芳松副校長說,這篇文章語言美,情感更美;還說真不知道他當時是如何想的??磥硭麄兌几鷱埥±蠋熞粯?,注意到我的情感賞析有欠缺,只是沒有明白講出來罷了。語言根本還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以后還真要在課文的整體情感把握上再留心些。
很想完整地上完一篇課文,如有機會還想試試看??梢允嵌嗾n時,也可能是一課時處理完。周才虎副局長曾在程集教研會上對市局陳信懷先生說,給我一個機會,給你一個驚喜。誰不愿意呢?但愿學生給我以更多的驚喜。
文檔為doc格式。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四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逗商猎律分忻鑼懺孪潞商晾锏木吧校禾锾锏暮扇~、裊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么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五
《荷塘月色》是篇詩化般的散文,其語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從鑒賞語言著手來賞析這篇課文,對語言的鑒賞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剛好看到孫玉老師曾經也對《荷塘月色》的語言進行賞析過,所以就有借鑒,最后定下來。
自上課以來也有近兩個月了,一直接受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如今用新課程標準來給學生上課,雖然有努力學習新的教學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這次“先鋒杯”卓越課堂“小組成效度”專題賽課活動中,在眾多老師的評價中,各種問題都突顯出來。以前沒人聽課,發現不了問題,如今,經各位老師的提點,才發現,原來問題很多。下面我就說說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心理的緊張。平時面對學生倒也沒有緊張心理,但是面對后面坐著的一排聽課老師,突然就感覺心快跳到嗓子眼來了,喉嚨發干,就怕說錯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復下來,跟著自己的思維來。由此,不得不說,教師的心理素質一定要好。
其次,新課改雖然是讓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但也是對教師的自身素養的更高要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生掌握到的基礎上,拔高他們的高度,而不是說完全讓學生學,教師不需要參與其中。這也是對教師素養的更高要求:讓學生學,教師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給他們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這節課上,我應該給學生一些明確的意見,不能說只是讓學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個評價環節要落到實處。在這節課上,小組互評和最后教師對這節課的評價完成得不是很好。
問題很多,要學習改進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學生活中要注重對自身語文素養的培養,做一個合格的,新型的教師。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六
板塊分析:。
“一花一世界”板塊的重點是——感受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寫景美文。圍繞“荷塘”“月色”創造意境,抒發情感。
此文上過多遍了,在新課程引導下,還用老辦法來教?我比較贊同從詩歌鑒賞中學到的“意境美”出發,重點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上,在朗讀的基礎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構成了哪些“境(景)”。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由此體會,寫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于主題。我不主張老教材上對“頗不寧靜”的統一解讀,把“憎惡黑暗現實”當作唯一答案,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內心煩悶與家庭情況,在主題探討活動中可讓學生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理解這哀愁背后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美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鑒賞活動,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過主題的多元解讀,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第四專題有哪幾篇課文?歸類后明確學習的重點。
《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鑒賞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鑒賞寫人散文的細節美。
《祝?!贰哆叧恰贰b賞小說的情節美與環境美。
《林黛玉進賈府》——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學介紹對朱自清的了解,老師總結。
4、抽查學生朗讀《導、析、練》上的字詞與解釋。
5、學生朗讀:要求第一步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提示: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聽孫道臨的朗讀,要求畫出你覺得寫的美的句子,想想從句子中你讀到了什么意境?
二、品味鑒賞:
1、交流能打動自己的文字,嘗試著說說讀到什么意境?
提示學生注意:意——情境——景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是人物的內心觀照。
估計學生會提到。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涼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陰森森有些怕人月光淡淡的。
l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l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意(情)——靜謐涼淡淡的喜悅。
葉:田田的葉子如亭亭舞女的裙(比喻)。
花:(白色)零星、裊娜、羞澀,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
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
水:脈脈的看不見(溫婉如女子)。
柔美恬靜。
境(景)月光:靜靜的瀉。
霧:薄薄青色浮起塘上月色。
葉子與花:在牛乳中洗過。
籠著青紗的夢。
光與影:名曲(通感)。
l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哇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意(情)——孤寂淡淡的哀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境(景)——陰陰的樹色隱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燈光熱鬧的蛙聲。
l《采蓮賦》一段場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樂,不滿意目前的現狀又有些無奈。
境(景)——熱鬧、歡快風流的季節(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主題探討: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這篇文章的文眼!
全文的底色——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出門散步是為了尋求寧靜,但是,仍然求而不得——作者在借景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2、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呢?探討寫作背景,引導對主題的多元解讀。
(1)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方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然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
--朱自清《那里走》。
可以看出,革命失敗,面對現實,他采取了暫時的逃避——做學問。做學問心就安了嗎?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朱自清畢竟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3)選擇“荷塘”來作抒情的主體。
你能聯想到“荷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特征嗎?
作者的名字。
中國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審美傾向。
小結: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題我們可以多元解讀,總的說來,它反映的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边@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币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四:完成《學習與評價》。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七
1.把握寫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二)過程與方法。
1.訓練整體感知、揣摩語言的能力。
2.提高對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
3.提高對情景交融意境的鑒賞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難點。
(一)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二)本文的寫作線索是什么?
(三)“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語句的含義。
教學方法。
1.自主閱讀體驗與教師引導、集體討論相結合。
2.涵泳法、美讀法為主兼用探究法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a、請學生熟讀課文;b、背誦4-6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老師有聲有色地背誦《春》中的一些典型段落,感染學生,調節氣氛。然后再總結。)。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語文教材曾選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這兩篇散文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為散文大家,關于他的生平經歷,同學們知道些哪些呢?(教師引導學生口述,最后教師概述。)。
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散文。(板書課題及作者:荷塘月色朱自清)。
二、聽《荷塘月色》的配樂錄音帶:思考:作者細致描寫荷塘的文字是第幾段(第4段)?
好,那我們請一位同學再朗讀一遍這個段落,然后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
三、作品結構分析:(再請全班同學齊讀下這篇優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寫了什么內容?全篇又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緣起: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四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畫一個圓形的圖解做板書,邊板書邊講解。見課件!)。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看:
第一部分:(1)寫觀荷緣起。(情)(引子)。
第二部分:(2-6)寫荷塘月色。(景)(主體)。
第三部分:(7-10)寫景中人。(情)(尾聲)。
(細講線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線索,很有特色,如同經、緯兩條線穿織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賞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變化好似一條經線,對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寫景是為抒情服務的,所以“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
小結本節課的內容:本節課我們對《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請同學們課后繼續認真朗讀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樣借景抒情的。
布置作業:1、背誦4-6段;2、閱讀課后附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找同學背誦第4-6自然段,并做鼓勵性點評。)。
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賞的語句,并說出你真實的感受。
(講解:很有代表性的幾句:)。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分析:這是分量很重的一筆,可見“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問:起筆這樣寫是什么目的?
(分析:不加掩飾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也正是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即,欲排遣苦悶之情。)。
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
(分析:此段拋開寫景,句句都是內心活動,這樣寫是不是偏離了文章的主題呢?
明確:a、抒寫月下獨處的自由感正是對“心里頗不寧靜”的自我調節,蘊涵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b、這“情”沒有離開“景”,如果不是月下獨行在那條極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發所謂“獨處”之情呢?)。
3、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分析:a、這是過度句,提示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b、這一句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樣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的:
以上是順序特點,細分析,還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
a、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把荷塘寫“活”。(這個問題要啟發學生回答,讀進去)而且,作者筆下的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揚靜而情動。
b、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了散文的神韻。所謂“可想”,是指由“可見”引起的合理聯想,把不可見的景物寫得很有風采。
“通感”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分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覺)——渺茫的歌聲(作用于人的聽覺)。
把作用于嗅覺上的花香“錯置”到聽覺上合理嗎?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點寫清了,形象生動。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風中的賞花人嗅那馨香,時有時無,這種體驗是真實的;聽那從遠處高樓飄來的歌聲,時斷時續,同樣是真實的體驗。這兩個“真實”便把不同類的感官功能溝通了。作者在感覺上的體驗是細膩而豐富的。這一句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l1]”。
五、請學生自己賞讀并討論第5、6自然段段::
欣賞的重點可放在對某些字詞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極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盀a”字精確在哪兒?
六、小結全文:本文寫夜游的動機、夜游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七、布置作業:自由命題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運用通感的修辭方法,在選用動詞與疊詞上下點功夫。
教學后記:
我認為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八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通過對景物描寫的賞析,把握作者在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之間輾轉中力求超脫的努力,靈魂掙扎的凄苦與無奈。
教學方法與設想。
1.體會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并結合語境理解語句、揣摩語言。
2.圍繞“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理清作者的感情線索,品味文章清麗的語言,理解作者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一、把握思路。
第一部分交待出游的原因:“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定下全文感情基調的文眼;第二部分由不寧靜到游荷塘以尋求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憂愁:由游荷塘到欣賞荷塘上的月色,尋求心靈上的自由世界,有淡淡的喜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獨白;第三部分:是回到現實世界,惦念江南,欲擺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回歸室內,是作者由“夢”中回到現實,但朱自清不是一個夢游患者,他是在清醒的情況下走入“夢”境的,所以可將他這次夜晚出游的經歷稱之為“精神的夢游”。
二、揣摩語言,進入感情世界。
(一)有人認為,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內容、時間、地點、格調、描寫風格上沒有關聯,因此顯出明顯的突兀和斷裂。請你對這兩幅畫進行具體的分析,并談談自己對這種觀點的理解。
1.“荷塘月色圖”中荷花裊娜清麗,明月皎潔清明,清風柔和,畫面色調淡雅、素樸清幽。極為寧靜,沒有現美世界中的喧囂、復雜,它所象征的世界是自由的,超凡脫俗的,是朦朧飄緲的,是一代知識分子“不寧靜”的心態中升華出來的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或者說是朱自清的夢。
畫面賞析示例: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賞析:“田田”二字,運用疊詞,描述的碧綠的荷葉相連的樣子,不僅有一種和緩清柔的音樂美,而且讓人想到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毖壑械漠嬅媾c歷史的畫面互相疊印,美不勝收。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賞析:“明珠”寫出了月下荷花晶瑩剔透、纖塵不染的美;而“碧天里的星星”,寫出了荷花在無垠的碧綠荷葉的背景下,在悠悠吹拂的夜風中輕輕閃爍的動態之美。讓人想到了《春》里:“(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薄皠偝鲈〉拿廊恕?,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想到誕生于大海之中的美神維納斯,從而想到荷花的淡雅高貴、冰清玉潔之美。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賞析:這個比喻以虛喻實,把輕霧籠罩的荷葉荷花比作夢,使畫面虛實相生,如夢如幻,表現了作者沉醉于理想世界的狀態。正如秦觀“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2.“江南采蓮圖”紅花綠水碧葉、紅男綠女藍天,色調明麗濃郁,情感熱烈活潑,那“妖童媛女,蕩舟心許”的情景,采蓮是江南的舊俗,那種熱鬧和風流,那種富有情趣,展現了豐盈飽滿、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人性美。才是江南水鄉文化的顯現。江南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是自如的文化,充滿生機的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文化。而這正是朱自清的夢中之“夢”。
小結:如果說荷塘月色圖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水墨畫,那么江南采蓮圖就是一幅活潑鮮明的水彩畫。但是這一靜一動,一冷一熱里卻傳遞著共同的精神內涵,那就是:自由、和諧、美好。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庇终f,“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兩幅圖畫其實都是朱自清先生內心情感的呈現,這正是朱自清所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是心靈的風景而不只是自然的、歷史的風景。在寫景之中,無處不滲透著作者的情,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從現實中解脫出來的苦悶心情,情與景就是這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雖是別人的文字,表達的卻是作者的情懷。
作者向往的是一股青春活潑的氣息。將這種想象中的場景與眼前的荷塘相對照?!敖裢砣粲胁缮徣?,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庇麛[脫“不寧靜”超然物外而不可能,把作者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里對江南采蓮盛況的回想,雖暫得解脫,卻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最終還是回到造成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作者一下子回到現實中來,然而現實的不斷干擾,使尋夢成為永遠不能實現的遺憾,這也是那個時代人無法越出的牢獄。這種尋找精神家園而不得的悲哀是《荷塘月色》警示人們的主題。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中,荷和月都象征著清潔高雅,這里的荷塘月色是如此的高潔淡雅、自由和諧、靜謐朦朧,它顯然已經滲透了作者濃濃的內心情感,自然是作者心靈的外化而不是純粹的真實的存在。錢理群認為:《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獨處”時的“獨語”——與其說在觀賞景物,不如說在逼視自己的靈魂深處;與其說他寫下的是他看到、感覺到的一切,不如說他在構造一個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個世界”——一個與現實對立的陌生的藝術世界。在現實中,人被命定扮演某個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說“一定要”說的話;而在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顯然有兩個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與自我心靈升發的理想世界。兩個世界中,夢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現的;現實世界只是“偶而露崢嶸”。
正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他輕輕作別的是自己昨日的“愛,美,自由”(胡適語)的夢幻,而沈從文的《邊城》,作者也期望用那沱江之畔的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的鳳凰小城,那個交織著愛與善良之美的故事,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自然之明凈,也是人的心靈之明凈。那字里行間流淌的濃濃的田園牧歌情調,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而《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豈不也是沈從文的等待嗎?翠翠等待的是她的愛人,而沈從文也是站在希望和失望的邊緣,等待著已經凋露在現實里的那個美麗的夢。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九
對《荷塘月色》思想感情分析所能抵達的深度,將直接決定課堂最終所能達到的高度。錢理群教授所說“夢的世界直接呈現,現實世界只是偶爾露崢嶸”,如何區分“夢”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深入一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深處,理解荷塘月色對一代知識分子的潛在的深層意義,將是本課的一個難點,但也是絕對不可以輕輕繞過的,因為這其實是課堂真正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課時將對文章展現的兩幅圖景“荷塘月色圖”和“江南采蓮圖”在時間、內容、格調上的割裂進行分析討論,并最終理解這種“冷”與“熱”,陽光與陰影的交織,正是一個在社會和生活重壓下的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呈現。正是這“現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糾纏,顯示著作家靈魂掙扎的凄苦。這樣緊扣文章的核心矛盾:“平常的自己”與“超出平常的自己”的割裂;現實的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對峙。不但品味文章如詩如畫的語言,感受朦朧清新的意境,更能走入清秀唯美的文筆背后的那個欲求超脫而不得的苦悶的靈魂世界。這樣再適時擴展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沈從文的《邊城》也就水到渠成。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
《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種向往于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板塊分析:。
“一花一世界”板塊的重點是——感受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寫景美文。圍繞“荷塘”“月色”創造意境,抒發情感。
此文上過多遍了,在新課程引導下,還用老辦法來教?我比較贊同從詩歌鑒賞中學到的“意境美”出發,重點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上,在朗讀的基礎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構成了哪些“境(景)”。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由此體會,寫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于主題。我不主張老教材上對“頗不寧靜”的統一解讀,把“憎惡黑暗現實”當作唯一答案,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內心煩悶與家庭情況,在主題探討活動中可讓學生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理解這哀愁背后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美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鑒賞活動,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過主題的多元解讀,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第四專題有哪幾篇課文?歸類后明確學習的重點。
《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鑒賞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鑒賞寫人散文的細節美。
《祝?!贰哆叧恰贰b賞小說的情節美與環境美。
《林黛玉進賈府》——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學介紹對朱自清的了解,老師總結。
4、抽查學生朗讀《導、析、練》上的字詞與解釋。
5、學生朗讀:要求第一步朗讀,那種’把自己放進去’的朗讀。注意,在朗讀《荷塘月色》的時候,你就朱自清!”
提示: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聽孫道臨的朗讀,要求畫出你覺得寫的美的句子,想想從句子中你讀到了什么意境?
二、品味鑒賞:
1、交流能打動自己的文字,嘗試著說說讀到什么意境?
提示學生注意:意——情境——景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是人物的內心觀照。
估計學生會提到。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涼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陰森森有些怕人月光淡淡的。
l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l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意(情)——靜謐涼淡淡的喜悅。
葉:田田的葉子如亭亭舞女的裙(比喻)。
花:(白色)零星、裊娜、羞澀,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
香: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
水:脈脈的看不見(溫婉如女子)。
柔美恬靜。
境(景)月光:靜靜的瀉。
霧:薄薄青色浮起塘上月色。
葉子與花:在牛乳中洗過。
籠著青紗的夢。
光與影:名曲(通感)。
l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哇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意(情)——孤寂淡淡的哀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境(景)——陰陰的樹色隱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燈光熱鬧的蛙聲。
l《采蓮賦》一段場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樂,不滿意目前的現狀又有些無奈。
境(景)——熱鬧、歡快風流的季節(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主題探討: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這篇文章的文眼!
全文的底色——不寧靜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出門散步是為了尋求寧靜,但是,仍然求而不得——作者在借景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2、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呢?探討寫作背景,引導對主題的多元解讀。
(1)文章寫于1920xx年,大革命失敗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睦锸且粓F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方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然不能參加革命或,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
--朱自清《那里走》。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朱自清畢竟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實的,正直的!體現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3)選擇“荷塘”來作抒情的主體。
你能聯想到“荷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特征嗎?
作者的名字。
中國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審美傾向。
小結: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題我們可以多元解讀,總的說來,它反映的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边@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币舱窃谶@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xx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xx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四:完成《學習與評價》。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0xx年7月寫作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舍,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睂W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拔恼虏皇菬o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匯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于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后共同評論其優劣。
2、抓住關鍵詞語:
在景物描寫中,關鍵詞語就是指那些最能反映景物特點,又最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荷塘月色》中描寫月下荷塘里的景色有:田田的荷葉、裊娜的荷花、縷縷的荷香、脈脈的流水;描寫荷塘上的月的景色有:如水的月光、月色、月影。一切都顯得那么得寧靜、和諧、自由,與作者“求靜”的心態相吻合,情景交融。
描寫景物形態的詞語起到了渲染環境及刻畫作者情感的作用,也屬關鍵詞語。如月下荷塘一段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點綴”、“裊娜”、“羞澀”等,無不與表現人物思想情緒、感情色彩密切相關。
體味本文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還應抓住本文比喻、通感及疊字的運用。比如,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忽明忽暗、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塘中的月色,“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由視覺向聽覺轉移。
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人進入一種幻境。作者錘煉語言的另一方面,是許許多多疊字的運用,這也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同時又加強了語意,給人一種音韻和諧的美感。如“蓊蓊郁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脈脈”的流水,真是比比皆是,匠心獨運。
此外,一些數詞、量詞,甚至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起到特殊的作用,同樣要引起重視。
3、體會深層含義:
學生找到這些關鍵詞語后,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這些詞語的意義和作用。我讓學生思考:“‘云’、‘月’是‘淡淡’的,不能郎照,作者卻以為是恰到好處呢?”“蟬聲與蛙聲很熱鬧,為什么作者說‘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逐步明確這實際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歷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不滿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彷徨,思想矛盾復雜,于苦悶中想求得一時的解脫,因此踏上了求靜之路,來到了日日曾走過的荷塘。欣賞著月下荷塘的美景,作者得到了片刻的寧靜,但現實的陰霾在心頭揮之不去,總有一股淡淡的憂愁蘊含其中。學生再進一步可以理解本文將客觀描述與主觀感受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4、通過比較,體會詞語運用之妙:
不同詞語的運用,所表達的效果也不一樣,沒有比較,就沒有發現,就難有深的體會。引導學生比較不同詞語的優劣,品味其中的奧妙,學習語文的興趣也必然大增。
《荷塘月色》中描述月光時這樣寫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我讓同學們比較“瀉”字與“照”的區別。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一個“瀉”字,變靜為動,增強了月光的流動感,同時與“流水”相照應,而“照”就缺少這樣的表達效果。
又如“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是否可以換作“漂”或“升”呢?同學們思考后明確,“浮”,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與“薄薄”相照應。“漂”和“升”就難以體現青霧的輕盈之美、自由之態。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一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耙饩场鳖櫭剂x,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是必修二中專題四慢慢走,欣賞啊這一專題中的一篇散文。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意境顧名思義,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咱內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逗商猎律肪褪沁@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上完這節課后,我感覺最為得意的地方就是評點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生成,避免了出現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而談起本節課的不足,則有很多,試舉一兩個作為典型代表: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三
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為現代青少年所理解,教學上有一定難度。但這又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優美散文,其語言精妙傳神,是學生品味語言好教材。筆者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品味語言,掌握方法上”,“拈精摘要”,大膽取舍,主要抓住描繪“荷塘月色”的的三幅圖景,教會學生掌握品味語言方法。
1、誦讀精彩文段:
誦讀是品味語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先生說:“……采用朗讀的辦法,讓學生比較、推敲、品味語言使用的妙處,形成語感?!睂W生通過對精彩文段的反復誦讀,可以感受語言的豐富性,領會語言表達的規律性,從而增強對語言的規范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文章不是無情物”,通過表情朗讀,學生從朗讀的語調、音色和形象生動的詞匯中,領會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學習《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我主要采用多種朗讀方法,誦讀描繪“荷塘月色”的部分。除齊讀外,或讓學生先聽錄音,體會范讀的速度,聲調的高低以及感情的流露等;或由學生自己試讀;或讓學生自讀,便于自己體味、揣摩;或由一人范讀,其他同學聆聽,然后共同評論其優劣。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四
《荷塘月色》這是一篇比較優美的散文,尤其是課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學重點定在了對這三段的賞析上,在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以每一大組為單位,每一大組一段,請學生自行鑒賞這三段。課堂效果很不錯,學生積極性很強,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
同時,在提到作者為什么覺得心情苦悶這一問題時,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有學生提出“朱自清想離婚”,這與孫紹振關于朱自清心情苦悶原因的“倫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從中引出孫紹振的“倫理論”和錢理群的`“政治論”,對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進行了探究。
可見,信任能創造美的世界。相信學生,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五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嘆服!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其一,缺乏激情;其二,重點不突出;其三,分析不透徹;其四,學生活動不夠。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第一,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
第二,散文教學要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如何讀,要課前設計好,面要廣、要意義。
第三,抒情散文教學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如何梳理把握情感,怎樣品味文章的景物描寫,中學語文老師不是大學教授不必要那么深奧,要講得通俗易懂。但也不能流于表面毫無啟發。
第四,教學要設計亮點和高潮,教學要有波瀾,有余味。
第五,教學要選好突破口,設計好有價值的提問。
第六,散文教學不需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
第七,《荷塘月色》第一課時可以從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采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么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第八,第二課時重點欣賞描寫部分通過誦讀來感受散文的美以及作者描寫技巧。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六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著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為激動。我為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為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這節課,不同于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__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為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導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么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后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還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本o接著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么?”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延伸。
讓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還要拓寬學生的眼界,注重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后我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更加完美,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件,如在開始部分,出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講話,就會更能把學生引領到當時的情景中來。還有文章結尾部分的課件能多出示幾張20__年奧運會上優秀運動員比賽時的場景會更好,今后在制作課件上還要多下些功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七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作者表現的情感是復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著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云、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于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于是,由賞景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我認為,本文的教學,應加強朗讀,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韻味,通過反復誦讀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八
但是,如果講的不到位,特別是朗誦引導不到位的話,講課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眾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難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為比較好駕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總的感覺不好,不喜歡這堂課,可以說是一節失敗的課??偨Y下來有以下幾點:
1、課堂教學不是百家講壇唱獨角戲,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課堂上這點做的很少。
2、本課應該突出朗讀,要學生讀去體味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散文語言。讓學生讀了,但是讀的效果并不好。
3、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導學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注意到了這點,并且作為難點來進行處理的,但是在啟而不發的情況下,我自己講了講,沒有進一步引導和啟發。
如果讓我重講這篇課文的話,我會先讓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點撥,主要是要學生體悟作者的心理波動,設置高潮應該在“蟬聲和蛙聲”、《采蓮曲》以及“妻兒”的沉睡處,作者用反襯來表達自己的心理反應。那么我們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內心“不寧靜――寧靜、孤寂――不寧靜”這種矛盾的徘徊的過程。
不管成功的課,還是失敗的課,在反思中都是一種成長。
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熱門19篇)篇十九
教師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育,說到底是培養人,學科教學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具備現代教育觀念,就會陷入重書輕人、機械操作的誤區。這三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為本,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為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啟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兩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鑒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指導朗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為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淀融合于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于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啟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為主,教師不學無以為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