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是為了達到中班學生綜合發展的目標而編寫的教育教學工具。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中班教案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是一些經典的中班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一
1、在比較活動中體驗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2、進一步培養幼兒的比較性觀察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3、學習區分高矮,掌握區別高矮的簡單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對性。
課件:數學卡——3-3比較概念,3-4比較概念,3-5比較概念。
教師組織幼兒做相反游戲,激發興趣。
老師說“高”,小朋友說“矮”,同時蹲下;。
老師說“矮”,幼兒小朋友說“高”,同時站起來。
(1)和同伴比高矮,請幼兒和伙伴比一比,說出:誰高誰矮?誰和誰一樣高?
(2)數學卡:3-3比較概念。
比一比,兩座樓,哪一座高?哪一座矮?
兩個禮品盒,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兩個廚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兩個梯子,哪一個高?哪一個矮?
2、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掌握比較的方法。
(1)請一高一矮的兩名幼兒,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
用擋板遮住他們的下半身,讓幼兒判斷,誰高誰矮。
(2)一只長頸鹿在地上,一只小貓爬到樹頂,小貓低下頭對長頸鹿說:“瞧!我長得比你高。”
提問:小貓的話對嗎?為什么?
(3)講解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
小結:比較高矮時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對性。(教師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數學卡:3-4比較概念。
三座樓相比:
甲樓同乙樓比,甲樓比乙樓高,乙樓比甲樓矮。
甲樓同丙樓比,甲樓比丙樓矮,丙樓比甲樓高。
三棵樹相比:
引導幼兒說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討論: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變矮了呢?
(3)小結:一個人或一個物體是高是矮,要看和誰相比,高和矮是會變的。
4、小組四人排隊,滲透高矮排序。
請幼兒說出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進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對性,嘗試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隊。
5、音樂游戲“找朋友”。
老師播放一首歡快的兒童舞曲,幼兒按節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兒均找到朋友后,音樂停止,幼兒說出兩人比較的結果。游戲反復進行,朋友不斷交換。
表揚積極參與比較、認真觀察的幼兒。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二
1.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
2.學習將2-5個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方法進行有序排列。
3.能積極主動參與操作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
1.兩個高矮不一的小朋友的圖片。
2.高矮不同的樹、房子、杯子、小人的操作材料。
1.讓幼兒猜一猜誰高誰矮。
出示圖片的上半部分(露出兩位小朋友的頭部),請幼兒猜一猜誰高誰矮。再露出圖片的.下半部分,讓幼兒驗證自已的猜測。
(1)請幼兒兩人比高矮,能說出誰高誰矮。
(2)三人比高矮。
(3)游戲:比高矮。
1.小組合作,感知高矮的不同,進行正確排序。
2.集體評價。
今天我們小朋友學會了比高矮的本領,下面我們就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東西比你高,有什么東西比你矮。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三
1、學習對5個物體進行比較,按照高矮進行排序。
2、愿意大膽講述自己的排列順序,體驗操作的快樂。
有對3個物體進行高矮比較的經驗。
(1)5個高矮不同的動物玩具、5支長短不同的鉛筆、5個高矮不同的飲料瓶。
(2)幼兒用書第12頁。
能對5個物體進行比較,按照高矮進行排序。
學習找剩下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對5個物體進行排序。
引導幼兒運用觀察、比較的方法對5個物體進行排序,并能講述出自己排序的依據。
教師:請你將這些玩具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給它們排隊,看誰排的又快又對。
第一組:5個高矮不同的'動物玩具。
第二組:5支長短不同的鉛筆。
第三組:5個高矮不同的飲料瓶。
教師:“說說你是怎么排的?”幼兒自己交流。
總結:先將最高(最矮)的找出來放在最前面,再找剩下的最高(最矮)的排在第二,如此類推。
讓幼兒用找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排序方法進行操作,比較方法不同所帶來的不同體驗。
教師:請你說說哪種方法更快?
小結:始終尋找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比較快。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四
1、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
2、學習把1-6個物體,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的次序排列。
3、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感受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1、皮筋2根草地屏風三個長頸鹿、馬、熊、猴、狗、老鼠。
2、積木搭的高低山洞各一個揶汁瓶50個。
(1)教師帶領幼兒跳過高低兩根皮筋入場。
“剛才你們跳哪根皮筋容易些,為什么?”
“老師跟你們比一比,誰高誰矮?”“老師比你高,你比老師怎么樣?”
請幼兒自由結伴,兩人一組比高矮。要求用語言正確表達。
如“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
(2)游戲:猜猜誰高誰矮。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2、學習把1-6個物體,由高到矮或由矮到高的次序排列。
(1)帶幼兒鉆山洞,要求幼兒按由矮到高的順序排列。
(2)師生一起聽音樂在草地上休息、玩耍,做一些放松動作。
(3)“剛才小動物們打來電話,請你們去幫忙蓋房子呢?”
幼兒用椰子瓶一個一個堆起高房子,比一比誰高誰矮。并將他們按照由高到矮的順序排列。
“小動物們回來了,他們該住哪個房子呢?為什么?”
請幼兒分別將長頸鹿、馬、熊、猴、狗、老鼠送回家。
3、游戲:高人走、矮人走。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五
1、感知和分辨多個物體的高矮、長短。
2、學習按物體的'高矮、長短排序。
1、ppt課件。
2、幼兒操作材料。
3、幼兒每人5根不同長短的小棍。
2、學習按長短排序。
(1)教師播放ppt課件,呈現不同長短的鉛筆,請幼兒數一數有幾支,并說一說可以怎樣把它們從短到長排成一排,看一看哪根最長、哪根最短。
(2)教師將鉛筆從短到長排成一排,和幼兒一起看一看、說一說。
(3)教師請幼兒兩人一組,用自己手中的小棍也排一個類似的序列,然后相互說說哪根最長,哪根最短。
3、做練習。
發放幼兒操作材料,指導幼兒做練習。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六
1、通過目測比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2、學習按高矮排序,能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體。
1、出示一棵樹,請幼兒說說是高的還是矮的?
2、分別出示第二、三棵樹,幼兒判斷哪棵樹高,哪棵樹矮?你是怎么知道的?
1、請一位幼兒,能知道他是高還是矮?
2、兩位幼兒比,誰長的高,誰長的矮?
重點引導幼兒說清: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小結:高和矮是要通過比較以后才能知道,只有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時不能判斷高矮。
1、幼兒自選一種操作材料,按高矮排序。
2、引導幼兒一起檢查、糾正。
重點引導:用目測的方法仔細觀察比較。
3、另選一種材料,按高矮排序。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七
幼兒在生活中對物體的高矮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于比較的方法卻不甚了解,常常憑直觀的感覺。本活動設計從故事導入,自然引入高矮的概念,從圖片的高矮比較到同伴之間高矮的相互比較,使幼兒進一步理解了高矮的實際意義,并學會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
1.學習比較物體高矮的正確方法(在同一個起點上)。
2.能夠按照高矮特征給三個物體進行正反排序。
3.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習比較物體高矮的正確方法(在同一個起點上)。
能夠按照高矮特征給三個物體進行正反排序。
1.教師熟悉故事《長頸鹿和山羊》。
2.高矮不同的長頸鹿圖片三張,山羊圖片一張。
3.教學掛圖,幼兒用書,小紅旗若干。
1.講述《長頸鹿和山羊》的故事,自然引出高矮的概念。
(1)出示山羊和長頸鹿圖片。教師一手拿著山羊圖片一手拿著長頸鹿的圖片說:"老師今天給大家請來了兩位動物朋友,我們和它們打個招呼吧!"幼兒分別與山羊和長頸鹿打招呼。教師邊表演邊說:"可是,山羊和長頸鹿怎么都不說話呢?它們兩個怎么了?鬧矛盾了?為什么呢?"。
(2)講述《長頸鹿和山羊》的故事。
提問:"說一說山羊和長頸鹿為什么不開心呢?他們兩個這樣做對嗎?他們應該怎么做?"。
(3)教師小結:原來山羊和長頸鹿不開心是因為高矮的問題,高有高的好處,矮有矮的方便,好朋友之間要互相尊重,不能嘲笑別人。
2.學習三個物體比較高矮的方法,并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
(1)教師:長頸鹿改掉了矮嘲笑別人的壞習慣,別的長頸鹿也愿意和它交朋友。(出示另外兩張長頸鹿的圖片)他們三個是好朋友,三個好朋友也是有高有矮的,我們來幫它們比一比吧!
(2)個別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3)大家說說比較高矮的方法。
(4)教師邊演示邊強調三個長頸鹿比較高矮的方法:讓三只長頸鹿腳對齊,站在同一個平面上,先找出最高的那個,然后再將剩下的兩個進行比較。樣我們就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幫它們排好隊了。
(5)討論:還可以怎么來排呢?(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進行從矮到高的排序。)。
(6)教師小結:比較高矮時,我們要把物體放在同一起點上,可以按照從矮到高的順序排,也可以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排。
3.幼兒三人一組比較高矮,并按一定的順序排隊。
(1)教師:你們想和長頸鹿一樣也來比一比嗎?
(2)教師請幼兒三人一組自由組合,排隊比高矮,并說一說他們是按照什么順序排的,還能怎么排。
(3)重復游戲,請幼兒換朋友,三人一組重新組合。
4.鞏固練習,強化對高矮的認識。
(1)打開幼兒用書,教師交待操作方法,請幼兒按要求操作。
(2)教師巡回指導幫助個別幼兒。
(3)請幼兒互相交流分享,體驗成功操作的樂趣。
1.區角活動:引導幼兒把圖書角的圖書按照高矮的順序排列。
2.家園共育: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比較周圍物品的高矮。
本次活動我結合《綱要》精神,將知識寓于生活和游戲之中,特設計了拍氣球,舉氣球,找朋友,排排隊等活動,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同時重視面向全體,關注每個孩子的情況,培養他們動手操作能力。活動開始時,我選擇兩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來怕氣球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然后通過兩兩比較高矮得出比較的正確方法,即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直立比較;最后,通過動手操作和游戲來鞏固這一內容知識。最后安排了給動物排隊來引導兒童初步嘗試將物體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認為本次活動比較好的是在設計上遵循了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愿意參與活動在“玩中學”。教態較自然,能夠學習著和孩子進行交流。通過活動我認為幼兒都能正確分辨物體的高矮;能找出一組物體中最高和最矮的物體;能將物體按高矮排序;能正確運用高、矮、一樣高的詞語。
但因一些主觀和客觀的原因,本次活動中失誤較多:首先在游戲活動《找朋友》時沒有鼓勵孩子動起來,使得有些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讓我有了一點思想負擔,以至于在后來不敢放開手腳,僅僅通過教師啟發式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充當了主導的地位,而沒有很好的引導幼兒自己去想辦法怎么比,怎么排。反而使幼兒對于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沒有充分體現孩子的主體性,教師沒能做好“引導者”的角色。在設計時雖然希望通過動手操作比較來印證概念,可由于準備的材料杯子顏色相近高矮相當,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動時忽略了將孩子操作的結果以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
通過上課、反思,我覺得應該調整活動思路,大膽放開讓學生去發現去思考,讓他們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較,而不是教師給強行灌輸。另外還需要增設材料。如:在幼兒兩兩比較高矮時為幼兒提供一些大型積木、椅子等,讓多數幼兒有機會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較,能自己尋找出比較高矮的正確方法。同時將高矮的相對性引出,使層次與層次之間過渡自然。操作材料準備應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不是同一顏色等情況,讓幼兒有所比較和區別,保證活動有序進行。同時,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多看,多問,多學習,甩開大步向前邁進,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兒教育工作者。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八
1、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2、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及比較判斷的能力。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礦泉水瓶、小礦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設置好表演情境。
1、引導幼兒學習在同一平面上比較兩個物體的高矮。
設置表演情境。請兩個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問:他們倆究竟誰高,誰矮呢?這樣能比出高矮來嗎?為什么?鼓勵幼兒充分討論。
教師小結:比較高矮時,倆人必須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這樣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
幼兒示范正確的比高矮方法。
2、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通過比較而來的。
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得出結論:說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
3、引導幼兒不受物體大小、形狀的影響,按高矮給物體排序。
指導語:一天,幾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們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該怎么排隊,現在請小朋友都來幫它們排排隊,排好以后要說說你們是怎么給它們排的隊。
4、幼兒通過自身參與,進一步體驗物體的高矮是比較出來的。
玩游戲《比高矮》: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選出每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來比賽,選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頒發獎牌,并鼓勵小朋友,多吃飯菜、多運動,才長得高。
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房屋、樹木、運動器械等,并比較它們的高矮。
我認為本次活動設計是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請兩個幼兒上臺比較高矮,讓幼兒作為活動的主體,比起圖片來更直觀,先讓幼兒自己來比較,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再來觀察圖片比較高矮,最后進行排序。幼兒學起來是層層遞進的,對高矮概念掌握的較好,完成原先設立的目標。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九
1、學習一些簡單的比較高矮的方法,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2、學習在比較高矮的過程中,懂得高矮的比較是相對的。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投放材料。
(一)區別高矮和一樣高。
1、分散探索:
(1)帶幼兒到操場上自由尋找比較操場上的各個物品“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
(2)在能比較高矮的情況下,引導幼兒尋找,操場上有什么東西是“一樣高”的。
2、集中探索:
(1)請幼兒回答在自己探索比較的結果。
(2)請幾位幼兒上前比身高,全體幼兒討論“誰比誰高”,“誰比誰矮”“誰和誰一樣高”。
(3)每隊請一名幼兒將本隊的同伴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列。大,考吧.幼,師,網全體幼兒做監督。
(二)探索高矮的相對論。
1、請一高一矮兩名幼兒比較身高,然后高的幼兒和教師比較。讓幼兒發現,某個東西的高矮是不能絕對的,看它和誰比較(高的幼兒和矮個比是高的,跟高個比是矮)。
2、請幼兒在同伴中尋找一個比自己高的小朋友,然后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比他(她)高。通過自己的探索,明白高矮的相對論。
(三)小結總評。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
活動目的:
1、通過目測比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2、學習高矮排序,能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體。
3、學會簡單的比較方法,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判斷能力。
重點:通過目測比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難點:學習高矮排序,能在一組物體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體。
活動準備:
1、演示教具:兩棵高矮不同的樹。
2、操作材料:高矮不一的木棒、積木、瓶子、杯子、套娃等等。
活動過程:
(一)目測比較物體的高矮。
1、出示兩個娃娃,引導幼兒觀察。
“這是誰?。浚▋蓚€娃娃)我把她們都放在這張平平的桌子上??纯催@兩個娃娃誰比誰高?誰比誰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再出示一個中娃娃,引導幼兒比較。
“我還有一個娃娃,我也把她放在這張平平的桌子上,并放在這兩個娃娃的中間,這里就有1、2、3三個娃娃。看看她比哪個娃娃高?比哪個娃娃矮?(比這個小娃娃高,比這個大娃娃矮。)原來她們是比過以后才能知道高矮?!?/p>
(二)幼兒和幼兒小組比高矮活動。
1、請一高一矮兩個幼兒上來比高矮。
“剛才我們的娃娃比過高矮了,那我們小朋友也來比一比吧,我先請這一組的兩個小朋友上來,你們都站在平平的地板上??纯催@兩個小朋友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2、再請一個中等個子的幼兒上來,三個小朋友比高矮。
“我再請一個小朋友上來,站在地板上,在這兩個小朋友的中間,看看她比誰高?她比誰矮?”
3、我知道還有其他組的小朋友也想來比一比,再請這組的兩個小朋友上來。同上。
(三)幼兒和樹小組比高矮。
1、幼兒和大樹比高矮。
“現在我請小朋友和別的東西比一比,知道是什么嗎?(樹)我把樹放在平平的地板上,樹高還是矮啊?(不知道)要想知道樹是高還是矮是要有東西和它比的,那我請這組的一個(中個)小朋友來和這棵樹比一比。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2、出示小樹?!澳銈冋f是小朋友矮,那我還有一棵小樹,也把它放在平平的地上,看看現在是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那小朋友和兩棵樹比一比是(小朋友比大樹矮,小朋友比小樹高。)”
3、我知道還有其他組的小朋友也想來和樹比一比,再請那組的一個(高個)小朋友上來。誰最高?誰最矮?(大樹比小樹高,,大樹比小朋友矮。)。
小結:高和矮是要通過比較以后才能知道的,單獨一個東西不能判斷高矮。
(四)按高矮排序。
1、“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很多玩具,這些玩具有高有矮,請你們在桌子上去比一比,按高矮來排排隊。”
每個小朋友使用以下幾類操作材料:
(1)按瓶子高矮排序;(2)按套娃的高矮排序;(3)用積木從低到高疊樓梯;(4)按杯子高矮排序;(5)按小棒高矮排序。
(五)戶外活動。
“今天我們學會了怎么樣比高矮,現在我們從矮到高排著隊,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東西可以比高矮?!?/p>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一
1、體驗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排列順序。
2、大膽地用語言表述排列的結果。
1.三個高矮明顯的小動物,爸爸媽媽和我照片幾張。
2.《幼兒畫冊》(第三冊p7)。
師:用小客人方式導入,(出示小客人)引起幼兒注意。
1、把三個小動物排在同一個地方,讓幼兒看一看,比一比,三個小動物中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2、請兩位小朋友和老師進行比較,三人誰最高?誰最矮?引導幼兒學說“高的、矮的、最矮的”。
3、請三位小朋友比較高矮,按照從高到矮或從矮到高的順序給三個人排隊。
4、請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再次比高矮。
5、出示照片,讓幼兒區分高矮。
1、請幼兒翻開《幼兒畫冊》,仔細觀察圖中小動物的'高矮,然后看清排列的標記,從不干膠紙上揭下小動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
2、鼓勵幼兒相互檢查,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
提供四種高矮不一的物體,鼓勵幼兒比一比,說一說。
今天的活動我將活動準備1中請爸爸媽媽來園改為老師、小朋友,另外再準備三個高矮不同的小動物玩具和幾張三口之家的照片。之所以這樣我主要是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選擇貼近日常生活中幼兒喜愛的小動物、老師、小朋友、爸爸媽媽的照片,這些教具取材方面,而且又直觀形象?;顒娱_始用小客人的方式吸引了幼兒,讓幼兒自己區分三個娃娃中誰最高,誰最矮,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又選擇了有明顯差異的兩位小朋友和老師來比一比,誰最高,誰最矮。再讓小朋友站起來,和旁邊小朋友比一比,誰高誰矮。最后讓幼兒進行操作,完成小動物高矮貼紙練習,整個活動中給幼兒創設了親自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體??傊?,用直觀的實物教具比用圖片觀察的方法幼兒興趣更高,教學效果更好。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二
一、自本班的小朋友升入中班以來,我發現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小朋友之間的缺少交流,且互相合作的的意識也比較差。正巧最近我們正好進如“我們都是好朋友”的主題教學活動,為了增加幼兒間的互相關注,我將主題中的這節《我和朋友比高矮》的活動重新進行了設計,希望通過這節活動讓小朋友知道高矮的概念以及探索進行兩人、三人比高矮的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在活動中創設比較多的機會讓小朋友與同伴進行交往,合作,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與他人交往的技能,體驗團結,合作的的快樂。
二、1、感知物體的高矮,學習正確的比高矮的方法。
2、探索兩個物體和三個物體比高矮的方法。
3、通過與朋友之間比高矮,體驗團結,合作的快樂。
4、能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感受活動帶來的快樂。
四、,難點幼兒通過游戲尋找三個物體比較高矮的方法。
五、1、幼兒通過游戲,用自己的身體感知高矮的區別。(音樂游戲“高人走和矮人走)“天氣漸漸的冷了,讓我們先來做個熱身運動,跟著音樂一起來走路,好嗎?”
(幼兒學習高人走和矮人走,體驗高矮)。
2、(教學課件)通過讓幼兒比較課件上兩個小朋友(男孩和女孩)的高矮,討論正確比高矮的方法。
(1)(出示教學課件一,設置情境:男孩站在椅子上,女孩站在地面上比高矮)“現在有兩個小朋友正在一起比高矮呢,你們愿不愿意幫他們比比看?”“他們兩個誰高,誰矮?”“為什么?”
(2)(設置語言情境)“哦,原來男孩站在椅子上,他當然高了,但是女孩現在不服氣了,她說呀,你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站在了椅子上嗎,我也會站呀?”女孩站到了更高的桌子上。(出示教學課件二)“你們說,象他們兩個這樣比來比去能比出高矮嗎,為什么?”
“那怎樣才能比出高矮呢?”
(3)幼兒討論得出正確的比較高矮的方法。(出示教學課件三)“原來呀,要讓他們站在同樣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的比出高矮?!?/p>
3、音樂游戲:找朋友比高矮(幼兒跟著音樂找一個朋友比較高矮)。
(1)“小朋友想不想也找一個自己的好朋友用正確的方法比比高矮呢?”
“有哪兩個小朋友愿意先上來比一比?”“我們家幫助他們比比看,誰高誰矮?”
“xx小朋友,你是不是比他高?能把這句話說完整嗎?(引導幼兒說出:我比你高和我比你矮的句子。)。
(2)(出示教學課件四)“馬上我們就跟著音樂一起來找一個好朋友比比高矮,當音樂停時,我們就說“比一比,誰是高來誰是矮”然后好朋友之間相互說一說誰高誰矮,好嗎?”
(4)幼兒討論:兩人必須站直了;我們可以先比一比肩膀,或者比一比鼻子。
(5)幼兒根據討論經驗再次與朋友比高矮。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三
引導幼兒比較兩種物體的高矮,懂得高與矮的比較是相對的。培養幼兒比高矮的興趣,發展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1、懸掛氣球,同樣大小的紅色、綠色大長方體積木各一塊,兩張小雞和小鴨圖片,一把貼絨小椅子。
2、每人一份高矮不同的材料:紅色、綠色的小長方體積木、圓柱體積木各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同的量杯各一個,套管、盤子各一個。(盤子的正面有方格,反面有凸釘)。
1、誰拍到了氣球。
請甲乙兩名幼兒來拍懸掛著的氣球(不能踮起腳或跳躍),可看到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教師為什么甲拍到了氣球,乙卻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話題)。
幼兒兩兩組合比高矮(也可以和老師比),講出誰高、誰矮或兩個人一樣高。自由交換伙伴再比,可多次進行。(教師:甲和乙比,甲高乙矮;甲和丙比,甲矮丙高)。
3、比用具。
4、比積木。
教師出示紅色、綠色長方體大積木各一塊,變換擺放方法,讓幼兒觀察比較:兩塊積木平放――一樣高;紅積木豎起來,綠積木平放――紅高綠矮;紅積木平放,綠積木豎起來――紅矮綠高。教師拿掉紅積木,問:綠積木是高還是矮?(幼兒無法比)由此使幼兒懂得了一種物體不能比出高矮,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之間才能比出高矮來。
幼兒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進行比較。
1、讓幼兒用同樣方法將相同數量的小長方體積木在桌子上搭高。(教師問:你們誰搭得高,誰搭得矮?幼兒:一樣高)。
2、讓幼兒將相同數量的木珠穿入套管,再插在凸釘盤上,相互比高矮。(教師:看看誰插得高,誰插得矮?幼兒:一樣高)。
3、讓幼兒將大小不同的兩只量杯比高矮。(教師問:哪只高,哪只矮?幼兒:大杯高,小杯矮)。
4、請幼兒把6塊紅圓柱體積木搭在一起,再把5塊綠圓柱體積木搭在一起,然后比一比。(教師:哪個高,哪個矮?幼兒:紅圓柱體積木比綠圓柱體積木高。教師:用什么方法能讓紅圓柱體積木比綠圓柱體積木矮呢?幼兒:拿走兩塊紅圓柱體積木,或加上兩塊綠圓柱體積木就行了)。
教師出示小雞、小鴨的圖片(遮住下半部分)玩游戲。(教師用小雞的口吻說我小雞高,你小鴨矮。教師然后又用小鴨的口吻說:不,我小鴨高,你小雞矮)。
教師請幼兒判斷一下小雞、小鴨哪個高,哪個矮?(幼兒可能回答一樣高,因為它們的下半部分被布遮住了,從頭部看是一樣高的)。
教師揭去遮蓋的布,幼兒看到小雞站在小椅子上,小鴨站在地上。再請他們想一想,小雞、小鴨哪個高,哪個矮?教師可邊說邊把小雞從椅子上取下來與小鴨比,使幼兒懂得比高矮必須在同一平面上。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四
一、活動目標: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系。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于和同伴分享快樂。
4、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環境準備:入口處擺放一個小拱門。
2、幼兒準備:畫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樹的練習紙。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感知高矮,學習比較高矮的方法。
2、活動難點:理解高矮的相對關系。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用目測、對比的方法比較高矮,初步了解比較高矮是需要參照物的,是相對的。
四、活動過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請幼兒入場。(幼兒依次從入口的小拱門下走過)。
(2)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人走過的時候要彎腰才能過,有的人走過的時候不需要彎腰呢”幼兒自由討論并發言。
(3)教師總結: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彎腰才能過。有的矮,就不需要彎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確方法。
(1)教師和幼兒比高矮。
教師站在地上立正,幼兒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誰高誰矮?
“老師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師矮”。
(2)幼兒之間比高矮。
小結:比高矮的正確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線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對關系。
(1)請一高一矮兩個小朋友比較,再讓高的小朋友跟老師比較或讓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較。讓幼兒理解比較高矮是相對的。
(2)分別請三個小朋友從高到矮排隊,并分別說出誰高誰矮,誰比誰高,誰比誰矮。
(3)幼兒練習:請幼兒給高矮不同的三棵樹涂上不同顏色,并按從高到矮、從矮到高的順序進行排序。老師巡回指導、評價。
(4)游戲:找個朋友比一比。
幼兒邊拍手邊念兒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來還是矮。”游戲反復進行2~3次。
幼兒每次找不一樣的朋友,說說比高矮的結果。說出;“我和xx一樣高”、“我比xx高,xx比我矮”等。
4、延伸活動:
在活動室,鼓勵幼兒可以找任何物體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語言表述出來,如:我比畫高,畫比我矮;我和欄桿比,我高、欄桿矮等等。提醒幼兒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較。
五、評價要素。
是否掌握比較高矮的方法,發現高矮的相對性。
六、活動建議。
回家和爸爸、媽媽分別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三個人一起比高矮,該怎樣比?把比的方法告訴大家。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點:
1、學習用正確的方法比較高矮,感知兩個或三個物體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對關系。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樂于和同伴分享快樂。
在活動的開始,為了吸引幼兒的興趣,我先選擇幾位位高矮有明顯差異的孩子從老師布置的拱形門走過,讓幼兒觀察,為什么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不用彎腰,而有些幼兒過拱門的時候需要彎腰,通過這一直觀現象來引起幼兒的興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讓幼兒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這時候讓小朋友通過眼睛去發現,得到明確的高矮結果。到了幼兒之間比高矮時,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變動,先讓兩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后請剛才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這樣一來,情況發生了變化,高的小朋友變成矮的,矮的小朋友變成高的,這時候,有幾位小朋友立即說:“這樣不算”。本來我就是想讓幼兒看看這樣比高矮公平嗎?沒有想到這幾位小朋友觀察的很仔細。我馬上說:“是的,這樣不算,那為什么呢?”通過引導小朋友觀察,注意到有沒有椅子的差別。通過討論孩子能得出結論:不同平面上進行高、矮比較是不能的,必須在同一平面上。
這節活動是從幼兒實際生活出發,在整個環節中,流程進行的比較順利,也有不足之處:讓幼兒在不同一水平線上比較的高樓的高矮時,討論還不夠充分,僅僅通過教師小結性的語言將概念灌輸給幼兒,反而使幼兒對于物體比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線上直立進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來的區域活動中將繼續針對此問題設計專門的游戲讓此概念讓幼兒通過游戲進一步體驗、領悟。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五
活動目標:
1、探索各種比較高矮的方法,能講述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記錄比較的結果。
3、初步感知物體高矮的相對性和不變性。
活動準備:
2、探索高矮的材料:繩子、木塊、皮尺、奶粉筒。
活動過程:
活動一:幼兒兩人一組比較高矮,并記錄自己比較結果。
指導語:請小朋友自己找個朋友,兩個人比比誰高誰矮,也可以在周圍環境中找一些材料來幫助,然后把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
1、兒童自己分組活動,教師觀察兒童活動。
2、提問:“你剛才和誰比的`?用的什么方法?結果怎樣?”
3、“我剛才發現小朋友在比較的時候做了一些記錄了,誰愿意來說說你是怎么記錄的?”
4、教師簡單小結。(可以是兒童講述的情況,也可以是兒童記錄的情況)。
活動二:幼兒三人一組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1、老師:“請三個小朋友來,你們看看他們誰高誰矮?那中間的呢?”引導幼兒發現高矮是相比較而存在的。
2、小結:要想知道。
誰高誰矮應該看他和誰比,當他和個子高的人比時他就矮,而和個子矮的人比時他就高。
3、老師:“現在你可以找幾個小朋友一起來比一比,看看誰還能發現更多的秘密,然后在記錄下來?!?/p>
4、再次分組活動,教師觀察兒童活動。
5、如果兒童在活動中有新的發現,要鼓勵兒童說出探索的發現。
活動的延伸:老師請一位幼兒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師)和老師比較。
老師:“老師現在有個問題,要請小朋友幫我想一想,你們看看我們倆誰高誰矮?為什么呢?那么在下次的活動中把你的想法告訴我們,我們在來討論?!?/p>
中班數學活動識別高矮教案(熱門16篇)篇十六
1、認識比較高矮、粗細,能夠按高矮、粗細給10以內的物體排序。
2、感知物體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嘗試用不同感官比較物體的高矮、粗細。
3、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1、圓柱體形狀的積木(高矮不一)。
2、兩個粗細不一的易拉罐。
3、每組一筐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為1~8個,其中有兩個一樣粗、兩個一樣高)。
4、幼兒用書。
一、比較高矮,感知高矮的不變性和相對性。
1、感知高矮的不變性。
(1)教師先請一名幼兒和自己站在一起比高矮。提問:我們倆誰的個子高?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兩人并排比,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3)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應該怎樣比高矮?(物體底部要對齊比較)。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
(1)教師請一名幼兒甲和自己比高矮,再請另一名幼兒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2)提問:怎么一會說甲矮,一會又說甲高呢?到底甲是矮,還是高?
3、尋找發現。
(1)提問:想一想,在我們的周邊環境中,什么東西高?什么東西矮?
(2)教師任意出示一個物體(如書,筆筒),請幼兒在教室內找出比它高或者矮的東西。
二、出示兩個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引導幼兒交流比較粗細的方法。
教師:
1、這2個瓶子有什么不同?(高矮不同,粗細不同)。
2、你怎么知道這2個瓶子粗細不一樣呢?
3、除了用看的`方法,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粗細呢?(重疊擺放觀察,用手觸摸感覺,用線圍圈等)。
三、尋找發現。
1、從身邊的物品中找出幾樣東西,比一比,誰比誰粗,誰比誰細。
2、教師任意說一個物體(如桌子腿),幼兒在活動室內找找比他粗或細的東西。
3、找一找身上哪些部分粗,哪些部分細,嘗試按粗細給他們編號。
四、按高矮、粗細順序給瓶子排隊。
1、每組一筐高矮、粗細不同的瓶子(數量為7~8個,其中有2個一樣粗、2個一樣細、2個一樣高),請幼兒比一比誰高誰矮、誰粗誰細,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方法比較。
2、請幼兒按高矮給這些瓶子排隊,想一想一樣高的瓶子應該怎樣排。
3、每組幼兒說說是按什么順序給瓶子排隊的。
4、兩人結伴,拿取3~4個瓶子,一人閉上眼睛按高矮或粗細給這些瓶子排排隊,另一幼兒檢查。
五、教師引導幼兒做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六、請幼兒找找教室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比較高矮、粗細。
本次活動由于我準備的教具都是幼兒平時生活中可見的,而且接觸比較多的,所以幼兒非常感興趣,抓住幼兒的興趣特點我展開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粗細和高矮是具有相對性的,經過了幼兒自身的比較,也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對性這一抽象的概念,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活動氣氛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