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傳承國學經典手抄報篇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華夏文明璀璨奪目。回首歷史的滾滾長河,不能磨滅 的,是傳承千年,經久不衰的國學文化,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體味 到一種寧靜和祥和。無論你是有雄心壯志,遠大理想,還是閑情雅致,修身養 性,都可以從這些國學文化中得到你要的東西。古人圣賢留下了很多的經典,它伴著我成長,猶如久旱逢甘霖的禾苗,讓人感到了希望;也像嚴冬中的熱火,讓人感到溫暖;又似盛夏中的一捧涼水,沁人心脾……經典文化從小伴我成長,指引著我,滋潤著我。
先前我是個慢性子的小女孩,每次做作業時不緊不慢的,甚至邊做邊玩,媽媽的嘮叨聲和爺爺的教誨聲不絕于耳,成為我學習、做作業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那時的我不但沒有改進,反而覺得非常反感。自從暑假媽媽陪我重溫了《論語》、《三字經》等國學經典誦讀后,我才意識到自己以前錯得多么的厲害。《論語》里有一句:“學而不知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深深的觸動了我,它告訴我學習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僅靠認真,學習不會有多大的進步;而只掌握思考方法,卻不認真,成績也不會好。只有兩樣具備,才能取得好成績。現在我做作業時,剛想偷懶,就會想起《論語》的這句話,馬上收起了玩心,專心做作業,它為我敲響學習的警鐘,時刻縈繞在我耳邊伴我成長。
而現在,我學習了《論語》,與兩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進行交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明白了“看見他的優點就向他學習,看見他的缺點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的道理;學習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經典源遠流長,經典伴隨著我成長,使我從一個無知的小孩變成一個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小孩。
中國有五千年的源遠流長的文化,所以,中華兒女從小就與經典閱讀結下了不解之緣。
剛上小學時,每天早上晨讀,都讀一本較大的國學經典誦讀本,里面有《三字經》、《大學》、《老子》、《中庸》、《論語》等經典篇目。要說誦讀給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樂趣和便利呢?請聽我慢慢道來吧。
有一次,弟弟從門外悶悶不樂地走進來,“砰”地一聲關上了門。看他那悶悶不樂的樣子,我就知道肯定發生了什么事,便問:“怎么了?瞧你那嘴撅的。”“哎喲,還不是那個橫行霸道的同學,我昨天只不過隨口答應了一下把我的那盒水彩筆給他嘛!”“嗯,這件事是他不對,你不就隨口答應他給他水彩筆嘛!他那么霸道干什么。”這時,爸爸從書房出來,也看見了弟弟剛才那副悶悶不樂的樣子,問我:“你弟弟怎么了?”“咳,他隨口答應同學給人家一盒水彩筆,可那位同學非逼他給。我覺得是那位同學不對。”“呵呵,張辰,你還沒說到點子上。古人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你弟弟那個同學做的是不好,太輕率了,但你弟弟也有不對的地方,既然答應給人家水彩筆就一定要給。”“可……可他只不過是隨口答應罷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許下的諾言都要兌現。”聽了爸爸的這番話,我好像懂了什么。
傳承國學經典手抄報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影響著世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而國學經典更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是對古代典籍進行研究,以探明其文化內涵。孔子與《論語》是國學的最佳體現。孔子關于學習態度講解是值得今天的我們去借鑒的。“溫故而知新”這是《論語》中給我啟迪最深的一句話。溫習你學過的東西,就會從中學到新的東西。這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對我們的學習有著重大意義。
我們不僅從《論語》中的學習態度中受益,也從孔子對于教學的見解中感知。《孔子論學》中提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后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為下矣。”孔子提出人從獲取知識的角度可以分為四等:生來就知道為上等;學習知識后知道為次等;遇到困難再學習,又再次一等;遇到困難不學習為最下等。
由此我想到我們現在的班級。我們六年級即將面臨小學畢業,學習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如果我們“困而不學”、輕言放棄就會累積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就會變成“最下等”。雖然我們不是“生而知之者”,但我們可以做“學而知之者”,可以做“困后學之者”。
雖然我知道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放棄一定會失敗。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要用一顆勇敢的心去斬殺一切困難。
國學經典,給予我們太多力量。他的大智慧撥開了我們眼前霧霾,使我們前進的路更加清晰、更加開闊。所以,讓國學經典在我們的口中悠悠傳頌吧!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傳承國學經典手抄報篇三
一位參加過長征的老爺爺,爬雪山,過草地,他都堅持下來了,再苦再累也沒有哭過。可是,有一次,因為一匹馬,他哭了。
那是在過草地的時候。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會陷下去,幾秒鐘就能把人吞沒。當時大家都累得沒有一絲力氣,雙腿發軟,走著都能睡著。正當大家都想辦法唱歌互相鼓勁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在身后不遠處,一聲馬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回過頭的時候,戰士們看到有一匹馬,掉進了泥沼里,已經淹了半個身子了,眼瞅著一點點往下陷。那匹馬還想掙扎著蹬腿,可是它越使勁,陷得越快,馬背上的行李和物品也加快了它陷下去的速度。這匹可憐的馬,它知道自己要永遠留在草地了,眨了眨眼睛,流下了一行淚水,戰士們看到這個場景,也禁不住哭了起來。
他們并沒有餓瘋,也沒有失去人性。只是,這饑餓的魔爪使許多鐵骨錚錚的男子漢都倒下了。吃馬肉,不是沒良心,是沒辦法呀!
剎那間,泥水彌合了,馬徹底淹沒了。這一刻,大家誰也沒有說話,沒有吵鬧,只是靜靜地看著。
傳承國學經典手抄報篇四
儒家經典10句——入世境界
大意: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后符合節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便生長繁育了。
2、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大意:廣泛地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明辨是非,然后踏實去做。
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學就接近明智,努力行善就接近仁義,有羞恥之心就是勇敢。
大意:真誠,首先不能欺騙自己。就像厭惡臭味,喜歡美女,一切發自內心,所以,君子哪怕獨處也會小心謹慎,不逾越規矩。這就是對自己誠實。
大意:有智慧的人喜愛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智慧的人活躍,仁德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大意:同情心是仁的開始;羞恥心是義的開始;謙讓心是禮的開始;是非心是智的開始。
大意:上天要把重任交給某人,一定會先磨練他,讓他筋骨勞累,忍受饑餓,讓他事事不如意,以此來磨練他,激勵他,讓他性格堅韌,變得強大起來。
9、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錢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貧苦窮因、地位低下不能改變自己的志向,權勢武力不能讓自己屈服變節,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10、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大意:以算計人、玩弄人為樂,會敗壞品德;沉溺器物小道,會讓人失去志向抱負。
佛家經典10句——出世境界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大意:如果菩薩執迷自我,太注意自己、對身邊的人區別對待、對佛和眾生有分別心、對每個人的命根還念念不忘,那就不是菩薩。
2、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大意:凡是有相的都是假的,你覺得自己到了什么境界了,有了境界的想法,那你修的就是假的佛法。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只有認識到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3、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金剛經》
4、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大意:世間一切事都像夢一樣,是假象,是朝夕之間的幻影。
6、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六祖壇經》
大意:人無論高低貴賤,南北東西,都有佛家的慧根,眾生生來就有佛性。
7、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大意:心如果動了,那就著相了。
8、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壇經》
大意:佛法不是口里念的,是用來修證的。
9、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
南懷瑾釋義:色一個字,不單是代表五蘊,連外面宇宙萬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內。這內外兩種色,都是因緣生,無自性,無實體,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現下雖是幻有,畢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個空。
10、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道家經典10句——超世境界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收斂鋒芒,消磨銳氣,消解紛擾,調和光輝,和塵土混跡在一起。看似人畜無害,沒什么高超的能力,卻是韜光養晦,修身養性最好的法門。
大意:想關掉,就得先打開;想削弱,首先要強化;想要廢除,就要先興旺,想要奪取,就得先給予。事物總是在兩極來回循環,給予不一定是好事,剝奪也未必是壞事,好的會變成壞的,壞的會變成好的。
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大意: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5、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人間世》
大意:知道是不能改變的,就當作命運一樣去接受,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修行。
6、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游》
大意:所有人稱贊他也不感到得意,所有人非議他也不感到沮喪。真正的高人,從不活在別人眼里。
大意:樹木有用,可以建房,所以被砍伐。油脂因為可以燃燒照明而被熔煎,桂皮因為芳香所以被砍伐,樹漆能漆刷家具所以被割裂采集,大家都知道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有時候,無用,才是大用。
大意:泉水干了,魚兒困在陸地,彼此用唾液濕潤以求生存,倒不如彼此不相識,各自暢游于江湖。
9、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駢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夠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大意:能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卻不傲視萬物,不說是非,與世俗和諧相處。這才是真正得道的人。
◎本文轉載自“國學經典”,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傳承國學經典手抄報篇五
中華民族素有文明“禮儀之邦”的美稱,熏陶著炎黃子孫的文明意識和行為。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物質文明進步,人們的道德文明卻在一天天地被人丟失和淡漠,各種陋習日益滋長,侵蝕著人們的靈魂,導致他們的精神缺失,國人堪憂,不可小視!
我偶爾也聽到別人說:“除陋習,樹新風”這個決策,確實是當今精神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明智之舉。對于改善我們目前諸多不文明現象,擯棄陋習,提升公民道德素質和文明禮儀水準,對于樹立文明習慣和倡導文明新風,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同學們,你可知道在你的身上有著哪些不文明的陋習嗎?不完成作業,打架斗毆,破壞公物,偷盜搶劫;上課講話,搞小動作,頂撞老師,考試作弊,不學無術;無所事事,精神空虛,談情說愛,不思進取……種種行為成為我們心靈上精神毒瘤,無不嚴重地危害著我們健康成長,甚至導致種種犯罪行為的發生,讓不少父母親遺憾終身。
“除陋習,樹新風”,我也認為它是一劑治病救人的良藥,對于促進整個社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極具現實意義。
還記得中央電視臺正在播放的一個公益廣告嗎?一個晨練的青年,一邊跑步一邊鍛煉身體,一邊幫孩子拿下了不小心飄到樹上的氣球,還把路邊的垃圾撿拾到垃圾箱里,又幫助一位費力拉著三輪車上坡的老人推車……早晨跑了一路,好事做了一路。
做起,講文明話,做文事,一言一行見真諦。
文明就是一種修養,是一種備受人們敬重并被大家廣泛推崇的行為。文明就是在路旁看到長輩時有禮貌地問聲好;文明就是不小心撞到別人時說一聲“對不起!”;文明就是看到有老弱病殘的人時能及時伸出一雙援助之手;文明就是隨手將身邊的垃圾撿拾到垃圾箱……于細微處見精神。
同學們: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洗心革面,擯除陋習,樹立良好的文明禮儀行為,迅速成為傳承文明的急先鋒吧!
看完作品,記得打分哦:很差差還行好很好很好收藏到作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