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心生心聲篇一
黑白膠片的時代,照片很少,只記錄下人生的幾個瞬間。雖然照片漸漸泛黃,日益模糊,但它能喚起許多永不褪色的記憶。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那時侯的照片都是用心照的。
那時候,人們的物質生活還很貧乏,照相機還是屬于奢侈品,照相便成了人們的精神追求。普通百姓往往只有在盛大節日,特殊日子,或者在特定是情況下才會去拍照留念。惟其少,所以珍貴,惟其用心,所以永不退色。
而現在,我們擁有了數碼技術,可以在頃刻拍出成百上千的照片,我們還可以讓照片永遠如新,可以輕而易舉地把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惟其如此,我們對拍照反而不再用心,我們甚至忘記了為什么要拍照。總是想著留待日后做紀念,而結果則是連靜下來看看的心情都沒有。正因為多,正因為容易得到,我們便缺少了涵詠和思考,缺少了展望和想念。
正如深閱讀:逐字逐句認真揣摩,而且要聯想,想象。仔細分析古人的見解、評論,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甚至是不動筆墨不讀書,一篇文章讀下來,筆記數頁,感想彌多。孔夫子的韋編三絕,董仲舒的目不窺園,如此之類,都是深閱讀。這種讀書方式,讀得慢,讀得深,因為用心了,也就理解得透,收獲也就越大。
而現實世界,誰還會像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的那樣:“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大家讀書也是淺嘗輒止,都滿足于做知道分子。不要說對傳統文化,所知寥寥,甚至到了提筆忘字的地步。
手機使用,也是如此。從前家書抵萬金,現在交通便利了,通訊更是方便,然而,圍坐在一起的家人、朋友、同事,各人忙著聊qq,刷微博,做低頭一族。新聞里甚至說有家老人因為孫子輩不理會他,不同他聊天拂袖而去!
社會進步,科技發展,目的是讓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數碼技術的時代,可以記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可以隨時上傳到網絡與人分享。但仍需要我們珍惜這些點點滴滴,需要我們用心對待它們。我們一邊生活,一邊回味,一邊體會,一邊珍惜。就在這凝眸中泄露了真相,生活就在這咂摸中流溢出滋味。有了用心生活的態度,才能說我們真正地活過。生命的照片才會從不泛黃,永不模糊!
心生心聲篇二
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我在提起宗璞及她的作品時,朋友問我紫藤蘿究竟是什么。是呀!這種美的實質,我大抵也不很清楚還有這樣的一件值得人贊美的完好的東西還生存在這個令人窒息的空間里。只是莫名的沖動我想到了我要去看看那美麗的“瀑布”。
……
這生命美的綻放呀!也許只有在這里才會沖走我心中總也如野草般的悲傷。也許,這里是我惟一的寄托。
這時我已蕩在了花潮的中心,那是多么地令人興奮。突然眨眼是一片野草,那濃得嗆人的春氣混著泥土味正撲鼻。我拼命地掙扎著想要逃脫這個我認為是本不屬于我的世界。我認為自己就一直這么地走,會走出去的。
然而卻似乎有人告訴我,紫藤蘿于我,于我的心中早已不存在了,我所屬于的是野草,是野草永遠的孩子。我差不多是哭了,很無助。
這氣味兒,這十多年來讓我痛惡的氣味兒,在我總算又見到紫藤蘿的時候,像沙漠幻綠洲那樣,讓我再一次懸摔了下來。我……我實在是渴望離開,向往我的紫藤蘿可有人說在我心中,她走了,走得很急。因而我便很急地追,然而野草似乎宣告著世界已屬于它了。
我終究還是呆在這十多年來生養我的丑惡的土地上。我知道,其實不只有我,每個人的紫藤蘿幾乎都被掩埋了。
至少我加快了的腳步無濟于事,總也走不出這一片野蠻的蔥綠。
可是,這蔥郁的一片,也許預示著紫藤蘿的重生?
心生心聲篇三
悠悠中原地,浩浩正義歌。在三國眾多英雄之中,被稱為“義絕”的一位是誰呢?沒錯,就是關羽。現在,請朋友們隨我一同去瞻仰關公生前住過的春秋樓吧。
春秋樓,又名大節亭,坐落在許昌市中心的文廟前街中段。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劉備兵敗投奔袁紹,曹操在下邳俘虜了關羽以及劉備的兩位夫人。但曹操禮賢下士,拜關羽為偏將軍,并賜其一宅。關羽為了避嫌,將一宅分為二院,讓兩位皇嫂居內院,自己居外院。后人贊頌關羽義薄云天的節操,就在此修建了春秋樓和關帝廟。
我們已經來到春秋樓了不錯,樓上的“大節亭三字就是指春秋樓,它也稱“秉燭達旦處”。清代甄汝舟頌曰:“秉燭中宵暫避嫌,宅分兩院亦從權。依曹不久仍歸漢,留得英風在潁川。”此處為許昌十景之一的“院英風”。春秋樓是關帝廟的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重檐歇山式,高達30余米。殿頂覆蓋綠色琉璃瓦,面闊三間,周圍16根廊柱,樓上樓下均帶回廊,青石柱上雕有花、鳥、蟲、魚和人物等圖案。春秋樓的建筑結構嚴謹造型大方,廓軒然,金碧輝煌。啊,春秋樓,你的宏偉建筑風格讓我心生敬意!
現在站在樓頂,是不是覺得“一覽全城小”啊?春秋樓為文廟的最高建筑,在這里我們可以將周圍景色盡收眼底。樓內有彩塑關羽夜讀《春秋》的坐像,形象逼真;兩翼有刀樓和印樓,藏有關羽的青龍月刀和漢壽亭侯印;東院分前宮、后宮,有兩位皇嫂的塑像;院內有花園、問安亭,等等。啊,春秋樓,你的高度讓我心生敬意!
瞧,下面就是春秋樓邊的兩通石碑。一通是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所立《關王辭曹操之圖》石碑,上為關羽辭曹操書原文,下為關羽辭曹圖。看我們的關大將軍,勒馬橫刀,大義凜然,正在向曹操揖別。那圖案,那線條,無比清晰,無比流暢,人物形象如在眼前。另一通關公像傳為唐代畫圣吳道子所畫,為劉宗周翻刻。關羽騎赤兔馬,手提偃月刀,雙眸放光,長髯飄酒,氣宇軒昂,威嚴而不憎,剛毅而不呆,活生生一幅儒將雄風。上述兩碑文筆俊逸,書法冠絕,刻技精湛。啊,春秋樓,你的文化底蘊讓我心生敬意!
名師點評
1.選材獨特,立意鮮明。許昌春秋樓景區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本文適用導游調的形式,按先后游覽順序,介紹了春秋樓的文化知識和文物,因其詩味濃厚營造出了古典略帶神秘的風格,特別是贊美關公的儒將雄風和人格魅力,令人肅然起。
2.借物抒情,富有氣勢。文章將考生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寄寓于對春秋樓的具體描繪之中,長短句結合,使文章生動有起伏;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詠物寓情。大氣磅礴地表現考生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凸出一種英氣勃發的美感。
3.引用詩句,彰顯底蘊。文中入清代甄汝舟的詩詞佳,化用名句“一覽眾山小”為“一覽全城小”,使語言顯得凝練精,讓卷者立刻“窺”到考生的文化積淀和人文素養。
心生心聲篇四
今天她們說,有些女生長得漂亮,乍一看很好看,看久了就覺得不怎么樣了。有些女生乍一看長得挺丑,時間長了越看越漂亮。
我聽后笑著感慨,乍一看時,看到的是天生的面容,是父母給的皮囊;而時間長了看到的,是內心。相由心生。
所以漸漸明白,愛一個人,找一個自己可以依賴一生的人,他的面容好壞,真的無關緊要。
我愿意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盡管有丑惡的一面,我們也可以用心之凈水去洗滌,去凈化。我愿意將我的笑容留給每一個人,哪怕是分離依舊的敵人,還是久別重逢的故人。送他們美好的微笑,這與關系好壞無關,這是對他們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希望。
實際上,每個人的獨一無二都是別人模仿不來的。每個人都有一顆火熱的心,其火熱中或許夾帶著難以融化的冰冷,但我相信,我們一直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那塊冰冷也會濃縮成點,不會占據內心太多位置。我們應把自己的熱情獻給愛自己的人。
因為,相由心生。
因為心善,所以貌美。
心生心聲篇五
自古,茶就是我國的一大標志。茶分很多種,我印象較深的有龍井茶、黑茶、普洱茶和鐵觀音。其實我不大懂茶,更不知道什么茶經、茶道,從無兩腋之下習習生風的經驗。
爸爸很喜歡品茶,家里也有三、四套茶具,通常晚上八、九點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品茶。大多時候都是爸爸在講他的“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各種,下焉者牛飲茶湯。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而我只是把這些大道理聽一點記一點,從未認真思考過。
今天,領悟到洱海的蒼茫,云朵的繚繞后,便去了白族那兒品了三道茶。
茶,最喜歡的還是龍井。這龍井茶還是再游西湖的時候品嘗的,開水現沖,風味絕佳。更有名人說過,龍井過后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有“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之感。
而今天所品的三道茶,不同以往自己所喝的。這三道分別是“苦茶、甜茶、回味。”就是俗話說的“一苦二甜三回味。”這當中有自己愛喝的,也有只喝了一口的。苦茶喝起來確實如它的名字般很苦,印象中的黑茶也是這般苦,但二者喝起來還是有區別的。最后一道“回味”,只喝了一口,便放下茶杯,不再拿起。也說不上來,哪里不喜歡,只是不慣那味道。
古代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愛喝茶,也留下了很多有關茶的名句,唐代詩人鄭愚的“茶詩”將品茶的過程描寫的唯美、富有意境。那句“惟憂碧粉散,嘗見綠生花。”更是詩中的妙處。還有唐代錢起的那句“塵心洗盡心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讓我受益很深。
茶浮心生,品茶時,能讓自己的心慢慢靜下來,不再浮躁,也正如家中一套茶具上的回文詩:可以清心亦,亦可以清心,心亦可以清,清心亦可以,以清心亦可。
心生心聲篇六
不得不承認,西湖之景天人合一。
西湖之景,美。拂曉,日光微熹,陽照蒹葭、楊柳凝翠,細雨迷蒙過后,天方破曉,尋一縷煙,是微露點滴的生機,是暖陽下的淺淺薄霧!
靜靜站在岸旁,觀“水光漣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景,如此美景,卻無人伴我觀賞,只有樹葉私語的輕聲,沒有早鳥之鳴。這一絲的蒼涼,卻不讓我心感到孤獨,因我用一顆發現美的心去賞景,蒼涼亦變為了清靜。心美,萬物皆美。
西湖之情,深。日輪當空,云霏漸散,游魚從湖底鉆出,湖面微動漣漪,到了夕陽西沉的時間,便會從山間中傳來一陣陣長久擁鳥啼。黃昏普照萬物,萬物倒映湖中。無論何時,總有與西湖相伴之物。我心中生起一絲敬意,這是西湖與景物淵遠流長的羈絆吧?景與物點綴著西湖,西湖映襯著景與物,從不缺席,此時連山中的小生物也在歡樂,樹林正在演奏一首安曲。我看不到,也聽不到,卻能感受到。因為西湖與它們之間是有深情的,我便也用真情去感受。情深,萬像皆深。
西湖之鏡,明,日落山,月當空。星影閃爍,此美何及。月光灑下,溢滿西樓,圓月與星,倒映湖中,靜影沉底,西湖好像變成一面鏡子,不染纖塵。讓人心中所想都無所藏匿,洗滌著人的心靈。
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古今人所真正追求的是比靜更深遠的東西,即心明,美景與深情讓人心明,讓人真正看清自己的內心,一切疑惑與紛擾都銷聲匿跡。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時自己份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星云。心明,萬里皆明。
一種對自然古跡的敬意驟然充滿內心,好像與古人與影致產生了共鳴,真切地感受到了美、深、明。
心生心聲篇七
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已能蹣跚學步,我眸子里倒影出來的世界也越來越大。我不由自主的邁步向前,發現,海和天一樣藍;發現,雪和云一樣白;發現,花和火一樣紅。我還發現,這個世界和我想的,一樣美。我快樂的探索這方天地,樂此不疲。不需要其他人的陪伴,只需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我也能自得其樂。任一天一天的夕陽把我的背影越來越長,也只能愈發堅定我尋找快樂的步伐。
歲月如梭,不覺間我漸漸開始與晨露相伴,踏上漫漫求學路。在無涯的學海中,我披荊斬棘,搬山移石,依然樂在其中。我喜歡與書籍為伍,在文學中看見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世界;我喜歡探索精密的數學,讓數不清的式列變得井然有序;我喜歡聆聽瑯瑯的讀書聲,細品淡淡書香氣,觀察萬物的奧妙,行走于祖國大好河山之上,細細描摹出一枝玉蘭,傾聽音樂流淌的美妙。知識帶來的快樂,永遠不會在濤濤歲月中失去光芒,相反,它如同經歷過風雨打磨的鵝卵石,光滑圓潤。每每回首,總有笑意浮上心頭。
人和人在一起的快樂特殊而美好。一個微笑,一聲問候,就能令笑意爬上嘴角。一個擁抱,一聲祝福,可以讓陽光躍向眉梢。和朋友在一起,快樂變得不再匱乏,落魄時有朋友鼎力相助,得意時有朋友衷心祝福。有朋友在身邊,再平凡的風景也如詩如畫,再艱難的重擔也有人一起承擔。與家人相處時,快樂變得無可替代。家人的牽掛和守護,是寒風中屹立的小木屋,是我們傷心彷徨時靈魂的歸宿。如果說簡單的問候在你的心里種下的是一朵搖曳的小花,那么家人和朋友在你心里種下的快樂會是漫天的花海,而其中最絢爛的是,他們對你的愛。
快樂并不難,難的是能從萬物中得到快樂的心。這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對凡事都有興趣,去發現去探索去感受,并從中得到快樂的品質。快樂真的短暫嗎?快樂的短暫在于你沒有一顆能發現快樂的心。如果處處都能發現快樂,即使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但點點滴滴微小卻又繁多的快樂,匯聚在一起,便能織成永恒的快樂人生。
所以,所有的快樂,全在你心里。
心生心聲篇八
城市浮華車馬喧囂,追求紙醉金迷的路上霓虹閃爍。太多人為生而生,為活而活,以至于他們卻忘記了有一種美叫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如計算一加一等于幾那般簡單,然而真正沉下浮躁的心,在秋日午后的暖陽微熏下泡一杯茶,讀一本書的人又有多少呢?答案幾乎為零。其實趕走生活的并非工作與學業的忙碌,而是我們追求物質高昂的路,沉不下的心。
前段時間母親突發奇想,買了許多花草侍弄,陽臺添了不少盆盆罐罐。最初我也有些興趣,閑時也會逗弄幾下那綠油油的一片葉,偶爾也為那茉莉、百合澆點兒水。然而時間一長,我便失了耐性,有時到陽臺背書,望著腳下一大片綠乎乎的花花草草,不免心生煩意其實我也知道錯不在它們。
母親睿智的雙眸鎖住了我,讓我心頭一顫。用心生活。尚未長大的我早已將這四個字拋擲腦后。鋪天蓋地的功課掩蓋了我狹窄的眼界,從小口口聲聲說不會忘記快樂的我卻不知不覺忘記了世間最美的東西便是用心生活。
我感激母親教會我了極致的美。在之后的閑暇時光,我也會翻一翻古老的詩集,弄一弄尚未綻放的花苗對了,那些瓶瓶罐罐中的生命還在努力生長呢,我也要向他們學習。偶爾撥弄古箏,聽弦微顫,也聽來自心靈深處的歲月靜好。
因為,有一種美,叫用心生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