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效的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下面是一些優秀學生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對大家的學習有所幫助。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一
前段時間在好友的推薦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鐵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終于把曾國藩家書看完了,感觸頗多,他之所以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時常反思自己的過錯,勸誡他人,在讀書的`過程中,感覺就是面對面在和曾老對話,從他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出其實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蘊含著真知良言。
曾國藩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究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繼成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學大師。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寫日記了,曾老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人無完人,他年輕時也犯過很多的過錯,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別人看來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卻依然低調謙虛,才有這樣的成就,我有個同事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堅持寫了好幾年的日記,這是一個好的習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堅持下來呢,從開始寫日記開始,已經寫了幾個月了,現在回頭看看當時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時候還挺好笑的。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二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是一個很顯赫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曾國藩家書》主要是記述曾國藩一生主要活動,反映其從政、處世、治家、治學、治軍的重要思想。毛澤東評價曾國藩,“余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讀完所有家書,對我個人觸動的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01、學習其養生之道。
曾國藩重視養身益壽之道,在許多書信中提到“謹守父親保身之訓”,“節勞、節欲、節飲食”,正是由于他對養生之道的重視,才有了強健的體魄,使在身體上能夠保證其南征北戰和幾十年擔當國家棟梁之大任。
02、學習其讀書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讀書要樹立一個目標,通過廣泛讀書、堅持不斷地讀書,才能夠取得成功。
03、學習其治軍之道。
曾國藩與其弟曾國荃諸多的書信所談,非政即軍。對曾國藩的治軍之道,其時曾國荃鎮守南京,已是萬軍之將。曾國藩在信中一條是勸他戒躁,處事一定要沉著、冷靜、多思;另一條是勸他要注意及早選拔替手,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04、學習其為人之道。
《曾國藩家書》通篇展現了曾國藩“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畢生追求。例如,在寫給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語重心長的叮囑、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傲氣既長,終不進功,所以潦倒一生,而無寸進也”。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三
“曾國藩家書”讀后感我寫的是手足情誼,今天我想講講曾國藩對讀書的見解以及對我的影響。在“曾國藩家書”中,他曾經提到“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見識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讀完這段我只能用醍醐灌頂來形容此時此刻的感受了,同時暗暗感嘆為什么我總結不出來這么精辟的'見解。讀書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我這里談t的讀書不是指讀小說,更不是指看漫畫,而是指讀那些有知識,有智慧的書。通常這類書都會有些枯燥,讀起來很生澀,讀久了會昏昏欲睡。所以,曾國藩在書中提到讀書第一要有志,吊著一口志氣讀書才會堅持下去。
我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體會,幾年前我去一所學校面試,因為不是研究生學歷,試講完之后校長說,“嗯,講得不錯,但是你這學歷應該只適合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吧。”說實話,得到這樣的評價我的內心是極其不服氣的,雖然我的學歷不高,但是我的教學經驗絕對豐富。不服氣也抵不過現實,灰溜溜的離開學校之后,我就暗下決心,你說我不行是因為我沒有體面的學歷,那我就偏要讀一個體面的學歷。
憑著這口志氣,我走到了今天,在教育學世界排名第九的大學讀master。但是,我始終認為不應該以一個人的學歷作為他能不能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唯一標準。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中難道每個人都要有一個漂亮的學歷背景才會成為別人的老師嗎?如果一個企業只用一種標準來識人,那么在這樣一個嚴格又統一的標準之下難免會漏掉一些真正優秀的人才。
有點兒跑題,我們接著聊讀書,關于“識“,是指著無論我們讀多少書,我們都應該保持低調的態度,不要因為讀了幾本書,就覺得已經飽讀詩書,可以指點江山了。據我觀察,那些越是成功的人,越低調,越親和,越愿意傾聽。相比尚未成功的人來說,他們更愿意把自己的身份放的更低。前幾天我遇到我們的院長,我以為他已經不記得我了,沒想到他笑瞇瞇的走過來問我:“粵語得不得啊?”還告訴我以后他跟我說話可以用粵語,因為他的粵語非常標準又容易理解,可以幫助我很快的掌握粵語。然后,笑咪咪的離開了,留下受寵若驚的我在原地轉圈圈。雖然我知道以后我跟院長交流的機會可能屈指可數,他也不會真的有時間教我講粵語,可是就是這種親和的態度和平等的姿態讓我對他的印象大大加分,雖然院長大人根本不需要我給他加分啦!
然后,我們再聊一下“恒”,“恒”就是恒心嘛。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堅持,因為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效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看到堅持的結果。就例如健身,馬甲線不是一天練成的,翹臀也不是幾個深蹲能促成的。當然,滿腹經綸也需要時間來驗證,今天讀一本書,明年再讀一本書,注定體會不到堅持的益處。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而在堅持的道路上,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撓著我們,克服這些障礙需要靠強大的意志。
最后,我想再聊一聊曾國藩的“不二“讀書法。其實,他主要講的是當我們讀一本書的時候,需要讀完這本書,然后再接著讀下本書,不要一本沒讀完,就拿起另一本書。以前,我讀書的時候會下載很多本書,然后一會兒讀這本,讀煩了就打開另外一本接著讀,如此重復導致讀了很多本都只有開始沒有結尾,書中的思想也沒有領悟到。因為同一時間讀好幾本書,每本書的精華都領略不到了,讀書需要思考和反思,為了讀而讀的確掌握不到其中的精華。
看完“不二”讀書方法之后,我就改變了自己的讀書策略,其實這樣并不會降低我的閱讀速度,相反還會push我結合自己的經驗做出相應的反思,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讀書最好的狀態就是會有反思,這樣才會更深刻的記憶書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從而達到運用的目的。不知道我講了這么多,大家對讀書的方法有沒有一個更深刻的了解?或者你們也可以跟我分享一些讀書心得,讓我們一起進步嘛。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四
近來夜讀《曾國藩家書》(附家訓),其文風樸實,敘事細致,所述內容包羅廣泛,從國家政策,讀書成才,修身養性,到為人處世,求醫看病等等,甚至到養花養草,無所不談,就像聽一位長者在和你聊家常,感受到的是孝順、親情、友悌,展現出來的是良好的家風。
家風,簡單的講,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習俗作風。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治家的內容,比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是提倡家庭要“積善”。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與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窮苦親鄰,須加溫恤。”等內容對我們今天的“家風”討論仍然有積極的啟示意義。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值得我們去認真借鑒的“好家風”。通過曾國藩家書體現出來的曾家家風中就有著至今都值得學習的內容。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既有“中興第一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近百年來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褒貶不一。但曾國藩在治家和教育方面的過人才能,卻是人人佩服的。這一家風教育在他所撰寫的《曾國藩家書》中有著很好的體現。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于清咸豐年間19世紀中葉,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含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在曾家,男子“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女子“食事、衣事、細工、粗工”須樣樣精通,形成了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當年無論公務多么繁忙,他有兩件事必做:一是每天讀書,二是堅持寫家信。從寫信時間上就可以看到曾國藩與家里寫信的頻繁,當年通信極不發達,只能靠人捎帶,卻能如此堅持寫家信,足見其勤。除自己身體力行,他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時,見到世家子弟一味的。
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歐陽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歐陽夫人在家手無余錢,只能事事躬親,下廚燒灶、紡紗織布。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并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于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食、衣、細、粗四字缺一不可。”他為曾家婦女規定“日課”四項為:“食事”,每天早飯后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中飯后做針黹刺繡;“粗工”,傍晚即晚飯后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潘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可見其家風中對學習的重視。
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在曾家家風的熏陶教育下,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五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此刻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六
初讀曾國藩,觀其一生成就分為三層。一為自身修養,即內圣。以并不突出的資質,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得益于自身不斷的學習反思和修養!其次,是經世致用,或學以致用,即外王。雖然曾國藩思想中大多存在忍、讓、耐、穩之類的想法,但他往往憑著極大的毅力最終達成目標,成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事業。最后,我認為他的一大成就就是他所著所述所作所為對其家人和后世的教育意義,也就是他的成功軌跡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因此有人說,古代圣人都可敬不可學,唯獨曾國藩可敬亦可學!也就是有人把曾國藩當成功學的原因!
另外,我認為曾國藩的一生基本上都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七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可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能夠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資料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能夠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能夠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必須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欲,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細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能夠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可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我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我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活自我。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我,讀書人勞心養活自我,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必須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必須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須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我。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之后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之后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我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我也是經常借錢度日,可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話來說,認為是自我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細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細心,為了自我的仕途經濟,不僅僅嚴格要求自我,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難的情景下資助親戚,并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細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家和,關于交友,關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八
近日一直在讀好朋友送的《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給紀澤、紀鴻的信中,曾國藩這樣寫道:“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欲求變之之法,總須先立堅卓之志”。大意為:人的氣質,與生俱來,本來難以改變,只有讀書才可以改變它,重新塑造氣質。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說讀書可以改變骨相。要求得變骨相的方法,必須先立下堅定不移的志向。
讀完此文有以下兩點感悟:
一、讀書改變氣質。曾國藩是一介書生,靠科舉發家,最后權傾朝野。在《曾國藩家書》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重要性,他諄諄教誨家人子弟要讀書,“讀書貴精專”,“須用困知勉行功夫”,“讀書有一耐字訣”。讀書可以改變氣質,這一點毋庸置疑,且與“滿腹詩書氣自華”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現今提倡的“知識改變命運”則把讀書的'重要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
二、立堅卓之志。古往今來,凡是有所成就之人必先立堅卓之志,才能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終成大器。道理淺顯易懂,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當今世界,燈紅酒綠、物欲橫流,多少人在宦海商場中顛撲沉浮、迷失自我,理想和志向早已拋到九霄云外,最后落得一個可悲可嘆的下場。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九
仰首你的風骨當代政壇上兩位針鋒相對的人物,毛澤東與蔣介石曾經同時推崇一人,毛澤東寫道:“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說:“你們如能詳看其家訓與家書,不特于國學有心得。”他的學生則評價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曾有一個故事寫少年時期的曾國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靜,少年曾國藩在家讀書,一篇文章反復背了好久還沒有背下來,他就一直背誦此文。沒想到房梁上趴著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覺后下手,聽著曾國藩一遍遍地背誦,小偷早已爛熟于心,而他還在翻來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終于忍不住跳將下來,訓斥道:“你這種水平讀什么書?”然后將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揚長而去。且不說這則笑話的真實性,但文中所說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卻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其以中等資質創偉世之功。
曾國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寫日記,并誓言“終身不間斷。”其后無論是悠閑的翰林院、無論炮火硝煙的前線陣營、無論公務纏身的總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幾天已拿不動筆了,曾國藩從未一天間斷過日記,他的日記并未流水賬,而是寫自己的“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每天反省自己過失。其意志,硬似鋼鐵;其修身,志如堅冰。
要論當今國內發行量最大的書籍,當數《曾國藩家書》,書店、超市、車站、機場甚至地攤,只要有書的地方都能見到《曾國藩家書》,各種版本,反復印刷,無需廣告宣傳、不要簽名售書。《曾國藩家書》收集曾國藩寫給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說讀唐浩明的《曾國藩》讓人熱血沸騰,那么讀《曾國藩家書》讓人肅然起敬,文章沒有瑰麗的詞語、沒有雄奇的章句,卻字字珠璣,閃耀著人格的光輝,關于修身、關于齊家、關于治學、關于為人處世……家書中,曾國藩對兄弟子侄反復強調戒驕戒惰、克勤克儉,“知之非艱、行之惟難。”最重要的是他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這種家風傳承下,其后人歷經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輩出,成為教育、醫學、科學、藝術等領域的行業翹楚,且低調而不張揚。孟子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是一個孝順的兒子、苦心的兄長、嚴慈的父親。面對親人,曾國藩化作一江春水繞指柔。書真是個好東西,能讓你穿越時空垂首恭立于圣賢旁邊,靜聽其諄諄教誨,醐醍灌頂。
讀一本好書,如擇一良師、如交一益友。曾國藩有一封寫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國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責備,容人之短、用人之長,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優秀能人,彭玉麟、楊岳斌、郭松燾、沈葆楨、李鴻章、容閎…都是當時政治、軍事、科技方面的中堅,他的幕府中人才薈萃,甚至超過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沒有“嫉能妒賢”,只有“見賢思齊”。
當時堪稱有諸葛之才的左宗棠屢建奇功,頗為自負,一天,曾國藩與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歐陽兆雄看望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揚言曾國藩不如自己,歐陽兆雄則說:“帶兵打仗,曾國藩或許不如你,但識人用人卻強過你幾倍,曾的門下人才濟濟,你的楚軍除開你這個統帥外再無第二人。誰不如誰,后世自有公論。”說得左宗棠啞口無言。
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時時攻擊引起當時政界的普遍不滿,于私,左宗棠與曾國藩八年不相往來,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國藩將湘軍中最強勁旅劉松山的部隊派出增援,糧餉及時保障,當左宗棠平定回亂、收復新疆,朝中大臣評價:“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謂西北第一人。”曾國藩補充道:“豈止西北第一人,當屬全國第一人。”話傳到左宗棠那兒,左宗棠聽后既感動又慚愧,終于低下高傲的頭,主動寫信給曾國藩冰釋前嫌:“…三十年交情,盡在此中: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人低為王、水低成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曾國藩以大海般胸襟,廣育英才、風云際會,可謂上善若水、從善如流。曾國藩在家信中對子侄們說“男兒不可懦弱無剛,必需要有倔強之氣。應在自修處求強,而不可在勝人處求強。”一生徐圖自強的曾國藩,從不去與別人爭強斗狠。曾國藩建立湘軍,嚴軍紀、苦操練,一介書生,率領湘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臥薪嘗膽、刀口舔血,咬緊鋼牙不服輸。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歷時十年,湘軍從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備受正規軍歧視,到的擁兵三十萬、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曾國藩以徐圖自強蕩平天下,其勢如涓涓細流匯成滔滔江水滾滾東流,時時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國藩家書》,如臨湘江、如立長江,俯首間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間你的風骨,薪火相傳。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
最近可能是愛上了酈波老師,在聽完他的王陽明和張居正后,又開始聽《曾國藩家書》。其實,按順序我應該接著聽戚繼光、于謙等明朝風云人物,但總感覺沒有王陽明和張居正聽得有味道。于是,開始搜尋酈波老師其他音頻,發現了他解讀《曾國藩家書》,突然之間,那種似曾相識的味道又回來了,一發不可收拾。同時,和以前一樣,把這本書也買了回來,邊聽邊看,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孫。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今天想談的就是曾國藩長期以來的一個理念便是:家和萬事興。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庭的支持向來都是人們成就事業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從來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中國,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與家庭有關。這條準則過去不變,現在不變,將來也不會變。
之所以會談到“家和萬事興”,是因為在《曾國藩家書》中提到,曾國藩在給家中寫信時,常說:“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世家宦族必敗。”他無論在京做官,還是戎馬倥傯,總是在百忙中寫信教導諸弟做人,督促他們的學業,尤其注重孝友耕讀,綿延世澤。他說學問:“即在家庭日用之間,于‘孝悌’二字上,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務使祖父母叔父母無一時不安樂,無一時不順適,下而兄弟妻子,皆藹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學問也。”
孝,指回報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間和睦友愛。孝悌之學是做人的根本,更是為人處世的基礎。以仁心待人,以大局為重,才是賢者安身立命、成就大業的基石。
曾國藩有一次獲得去外地當鄉試主考官的機會,利用這次時機,曾國藩一下子就賺了很多錢,這比他當官以來的俸祿總和還要多,但曾國藩立刻就把這一千兩白銀寄回給了家中,還寫道:六百兩給家中還債補貼之用,其余四百兩給親朋好友改善生活。從這就足以看到曾國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記親戚。雖然其兄弟寫信給他說這是自家錢,為何要補貼給其他人?更何況家中負債都有一千兩。按照以往的脾氣,曾國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這個時候,曾國藩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寫了一篇長長的書信,告訴他的弟弟們:其不知家中負債這么多,那不如八百兩貼補家用,二百兩給親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親決定。這還不夠,曾國藩在寫完這些信后,還不忘叮囑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寫文章,練好書法,多給他回信,多增進兄弟之誼。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國藩“自問此心,覺無愧于兄弟”。他這么說,也如此做,盡管曾遭溫弟、澄弟、沅弟的誤解,然一顆為兄者的熱切殷重之心,無時不溢于紙間。弟有成則賀,弟有隙則謀;容弟誤解己之為,但不容己縱容弟之錯。曾國藩在諸兄弟之間始終是一位如嚴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國藩這樣講:“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苷慶,反之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吾早歲久宦京師,于存養之道多疏,后來輾轉兵間,多獲諸弟之助,而吾毫無裨益于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殘之后,爾等事兩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視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于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其次則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諸昆季默為禱祝,自當神人共欽。”
從以上可看出曾國藩對齊家的重視程度,其重要性在于齊家是修齊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環,是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戰略大后方。他這樣對家人講:“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而曾家卻成為特例。曾國藩封侯拜相,兩個兒子中,曾紀澤成為清末頗有影響的外交家,曾紀鴻有極高的算學天賦,是清末著名數學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輩出,成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當下,“家”可能成了一種代名詞,很多人認為只要家庭沒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義。能看到這里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這里的時候,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一個家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謂的育子專家都說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我的老師,一直以來都只有一個。缺少父愛的人,是永遠不可能健康地成長,內心的缺失往往成為了日后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礙。現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國藩那樣,有著對“齊家”高尚的感情,孤獨、寂寞、感性,都成為了我的一種代名詞。但我還是希望能夠盡可能地去改變,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親,以“誠”待家人。我希望如今這個家,能夠成為我在未來拼搏上最溫馨的港灣。所以,我很感謝《曾國藩家書》,讓我能夠真正讀懂家的含義,也讓我能夠認認真真靜下心來,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為“家”的支柱。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一
曾國藩于嘉慶十六年(1811)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務農為業,家境富裕,父親曾麟書童試十七次皆不第,設館授徒。
曾國藩六歲時跟隨父親讀書。他天資愚鈍然而勤奮好學。十六歲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道光十三年(1833),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中舉。接著連續兩次參加會試,均落榜。道光十八年(1838),會試中榜,試后改名“國藩”。隨后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從此踏上仕途,并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門生。在京十多年間,累遷至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十年間七次擢升,升遷十級。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進入仕途后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并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
有人說“中國的圣人只有兩個半”,孔子和王陽明是其中兩個,曾國藩則是那半個。正是因為如此,他的人生智慧才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和珍視。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二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極高,“晚清中興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傳后世的不多,但是極有分量,讀之,讓人受益無窮,從《曾國藩家書》可以略知一二。
名為“家書”,實則不然。作品用書信體的格式,文字淺顯易懂,內容意味深長,仔細品讀,覺得它像糧食,可以維持精神生命的延續;又像醫院,可以療救心靈的傷痕;也像超市,豐富的東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關于讀書與修身養性。
曾國藩認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為下流之輩;第二要有識。有識,則知學問不盡,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
對于看書的過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書沒有看完,一定不要看其他的書,東翻西閱,都是為外界所左右的緣故。此外,讀書人還講究養氣,即心平氣和,無不可對人言之事,氣藏丹田,坦坦蕩蕩。講究保身,即節欲,節勞,節飲食。太多的欲望,只會給人帶來煩惱,而過分的勞累,會讓人身心疲憊、萬念俱灰。第三謹言。讀書人說話要時時刻刻小心留意,所謂“禍從口出”。
第二,關于功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讀書人的功名,是一個經久的話題,幾千年的仕途歷史,可以說是對讀書人“成者為王,敗則為寇”終極評價,但是曾國藩對于這一評價標準,也有他自己的見解。從家書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悵然,他認為科名無早遲,是前生注定的,絲毫不能勉強。讀書人的兩個目的:一是加強品德修養,講求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期不辱沒先人;二是讀書取功名之道來成就一番事業,以延續自己的生命。而延續生命最大的事情,莫過于養活自己。農民,手藝人,商人,勞力養活自己,讀書人勞心養活自己,都是一樣的。讀書人的勞心,如果考中,則在朝中食俸祿,如果不中,或教授于鄉,或為食客門吏,或入幕為賓,這一切都需要計算自己的本事才能食之無愧。
退一步說,即使榜上有名,朝中為官,也須計算自己的才德,不至于將來尸位素餐。然而這一切,究竟是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但是世間沒有業精而衣食無著的人,就像農民的耕種,即使有荒年,也一定會有豐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積壓滯銷,也一定會有暢銷的時候。那么讀書人,如果業精,終究會得功名,即使不得,也一定會有其他辦法養活自己。在曾國藩看來,功名不是主要的,謀生才是關鍵。
在他的這種教育理念下,兒子曾紀澤不但在中國的詩文書畫方面皆有造詣,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化學以及語言學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有過許多學術專著,他還自學了多國文字,通曉英文,后來成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紀澤小九歲的曾紀鴻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政治腐敗,科場舞弊成風,曾國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兒子誤入歧途,在開考前特地囑咐兒子不可“場前不可與州縣往來,進身之始,務知自重”,發榜前,再次叮囑兒子自重。曾紀鴻多次應試不中,后來自學成才,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數學家,有數學專著傳世。兩個兒子的身上,體現了曾國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與不得,全看天意,而業精不精,則由自己做主”此等見識,才是大遠見。
第三,君子之憂。
第四,識盈虛之有數。
萬物盛衰,自有定數。在曾國藩與家人的書信來往中,曾有一事:曾國藩給家里寄了一千兩銀子,交代了用六百兩家用和還債,四百量用于饋贈親友,曾家并不富裕,作為家里的長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種費用以及弟弟們讀書的學費,曾國藩自己也是經常借錢度日,但是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為什么還要擠出錢來周濟親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認為是自己家運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為持盈保泰之道。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創下了“十年七遷”的記錄,這樣的奇跡,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關,但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開。曾國藩出生平民,沒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諳官場的險象環生,如履薄冰的官場經歷讓他步步小心,為了自己的仕途經濟,不僅嚴格要求自己,甚至嚴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己的官職在改變家人經濟狀況的同時,滋長了家人的不良習氣,所以要在自己也困難的情況下資助親戚,而且在還債一事上也格外小心,“舊債盡清,則好處太全,恐盈極生虧;留債不清,則好中不足,亦處樂之法也”。窮形盡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點,《曾國藩家書》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關于家和,關于交友,關于治軍等等,讀一部家書,閱曾國藩的千古風流,讀一部家書,看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讀一部家書,乃知心若從容,身何勞苦!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三
曾國藩,何許人也?竟在他死去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相反,曾國藩被在中華大地上的有名人物予以很高的評價。
那么曾國藩是怎樣戰勝失敗的呢?曾國藩一生屢戰屢敗,吃盡了苦頭,但他一點也不怨天尤人,調整情緒,“打脫牙,和血吞”,臥薪嘗膽,屢敗屢戰,最終戰勝了自己,取得了成功。他的不世之功,無不從屢次失敗中來。
而當我們面臨考試失利,又或者遇到了人生的挫折,我們能不能學一學曾國藩呢,勇于面對困難,而不是一味的退縮,雖說不至于“打脫牙,和血吞”,但也要有一定的吃苦精神,就算再巨大的.坎坷,也可以輕松越過。
曾國藩的一生是成功的,是靠著一次次失敗走向成功,我希望我和同學們能找到曾國藩的“寶藏”,以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四
近日,剛參加完統一考試完畢,不知結果如何,心中著實懸念。雖然說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也是自己學習成果的一種檢驗,所以說無掛懷屬于虛無之談也。如果一味沉浸再次補習功課或者是攻讀高級,覺得也有不妥之處――這樣僅以此職業書本為自己所讀,感覺有點書呆子氣了。于是,十年后再讀此書確另一番感受。
首先,曾氏在信中表示對九弟回家之一路上的牽掛,表達兄弟之情,我想我們生活中兄弟姐妹(所謂同胞者)何嘗不應該這樣呢?近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同胞者各自成家立業后彼此的關心少了。或者關心依然存在,可是一旦牽涉經濟、政治利益時,兄弟反目成仇者大有人在,我們以前所在的集團公司便是如此。看看曾氏一家兄弟的和睦,也給我們重新感受兄弟倫常中的.一些同胞之愛啊!
然后,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可見曾公一生成就,一直將靜字看得非常之重。另一位湖南前輩唐鑒向曾氏指靜字功夫最是要緊。若不靜,則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這一點,我也著實需要學學,如今三十多歲,依然不以靜。更無從如曾公所言時時自悔,洗滌自新了。
這封信的另一處主要談到德講誠正、術求專攻。其在信中提到藝多不養家,其實并非藝多的過錯,而是我們人,學藝多了便受到時間等限制而不能,不能專。想想,我這一生學藝倒是不少,到頭來三十出頭還是一事無成啊!
以上這些說明,不僅曾公警世之言值得學習,其實我們所應學習之處在我父親已經言傳身教了我三十多年(我如今的歲數里),我何時能真正體會、運用呢?深思深思。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五
曾國藩為什么這么喜歡寫家書,這個問題到認真讀完他的家書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寫家書的過程中,反省自己,也時刻叮囑著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時向父母表達敬意。言辭之間是充滿了善意的批評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擔當,承擔責任,廣交俊杰,能為搖搖欲墜的大清王朝貢獻自己的力量。歷史站在太平天國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國藩一端便是平定戰亂,然而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曾先生還是未能跳出封建時代思想,認為是普通的叛亂,卻殊不知內外交加,但這也不妨礙他的赤字之心。
家書中曾先生力推四書五經,尤其是四書,提的最多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的話偶爾提及,對其影響深遠最多的當屬《大學》,三綱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來,本書大致從七個方面來歸類家書內容,修身、勸學、治家、治國、處世、為官、養身,并未涵蓋所有家書內容,而是節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書的特點微言大義,對于細節的描述遠勝于理論的空口號:
修身中列舉古往今來大家的自我修養,逃不出慎獨;
勸學中力薦發憤圖強,知難而上,逆境中的不放棄;
養生,早起八段,心無旁騖,神無雜念,不以藥石為主,當以修生養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長流水。
每日自己復盤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過且過,時時想不起初衷為何,目的為何,方式為何,結果如何,何種方式改變。終極問題是,為人一世,最后想要把自己變成什么,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沒有肉體的拘束,可以遨游,可以化鯤鵬,可以御風而行,但最終是做不到的,缺了一味妄想化作現實的藥。而慎獨,作為自我管理的最高要求,可能是最接近這一味藥的替代品。曾先生傾其一生而尋找的自我救贖,慎獨可以讓人完成很多事情,有的人一世可以過完其他人的幾世,思想和精神的延展足以上千年,化想法為結果,成為里程碑。
一葉一世界,一花一春秋,美夢將醒時,方知自年少。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六
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蘊藏著真知灼見,極具說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為此,我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對《曾國藩家書》進行了研讀,讀后感觸頗深。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被稱為晚清"第一名臣",后來者推崇其為"千古完人"、"官場楷模"。他整肅政風、倡學西洋,開啟"同治中興",使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又茍延了60年,其功業無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樣影響深遠、澤被后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國藩是近代中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從清朝官吏到現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曾說過:"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可見曾國藩影響之大。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地位顯赫而又最有爭議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國藩家書》是研究曾國藩其人及這一時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曾氏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至,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蘊含真知良言。盡管曾氏著作留傳下來的太少,但僅一部家書足以體現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從而贏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并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諸弟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極嚴,也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自近代以來曾國藩就被政界人物奉為"官場楷模"。他熟讀中國歷史,對官場之道參深悟透,積淀了一整套官場絕學,用之于中國官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能使父母寬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導和照顧弟妹,體貼入微;曾國藩更是仁慈的父親,是兒女的好榜樣。他的家書講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養,在骨肉親情日漸淡漠、鄰里親戚形同陌路的現代社會里,確實有勸世化俗的價值,值得每個人一讀。大多數官宦之家,盛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代代有英才,出現了像曾紀澤、曾廣均、曾約農、曾寶蓀、曾憲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詩人、教育家、科學家和高級干部。曾國藩具有高深的學問素養,是一個"辦事(干出事業)兼傳教(留下思想學說)之人"(毛澤東)。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成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大師";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學理論,其詩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的文壇,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國藩的教育理論,直至今日仍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作為新世紀的復合型教師,我相信只要付出我們的哪里,必定會培養出更多創造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寧晉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七
相信我們都聽說過曾國藩這個人,因為他在政治、治學、處事方面都堪稱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敬仰,而他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夠讓我們學習的便是《曾國藩家書》,收錄了他435封書信,從書信中,我們看到了他學識和道德修養,讓讓我們收獲到很多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
曾國藩家書大致講述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在為人處世方面
曾國藩秉承著“拙誠”和“堅韌”兩個詞,俗話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們為人要做到誠信踏實,而不是投機取巧,而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是要擁有強大的意志力,挑戰自我,磨練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國藩用“勤儉謙”三字來教導子女,這三個字看起來簡短,但要落實和真正做好卻非常困難。勤奮是一種優秀的品質,不論你的天賦如何,都可以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簡樸是一種美德,很多人辛苦創業之后,子女們卻不懂得其中的艱辛,往往成為了敗家子;謙虛是一種可以提升自己修養的品德,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要保持謙虛的作風,這樣也會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軍用人方面
曾國藩認為“在人不在器”,治軍的根本在于人,行軍打仗需要的是嚴格的紀律性,作戰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這些都以人為本,讓士兵在軍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出強大的意志力,不會在戰斗的過程中輕易被擊垮,從而成為一支鐵軍。
四、在戰略戰術上
曾國藩用的是“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八個字,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國藩認為打仗不是兒戲,首先要求文檔,先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再尋求變化,從戰術上獲得更好的方略,這樣可以用更小的傷亡獲取更大的勝果。
以上四個方面,是曾國藩成功的思想,而我們從他的這些思想中解讀出了很多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以后我們在學習上要做到勤奮刻苦,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在生活和為人處世方面,要做到誠信待人,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讓別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獲得人脈。
讀了曾國藩家書,我受益良多,以后會更加努力!
小學生讀曾國藩家書讀書心得(優秀18篇)篇十八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生于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謚號文正,因稱曾文正公,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儒家講“三立”,“立德”居第一位,然后才是“立功”、“立言”。曾國藩在修身立德方面,一向篤學力行,老而不懈,尤其注重教育子弟,認為家族興旺不在積銀兩、置田產,而在出賢子弟。他在政事繁勞、軍務緊張之際,總共寫出了一千六百多封、近百萬字的家書。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人際交往、家教家訓等各個方面。讀《曾國藩家書》,不僅讓我學到了許多家教家訓,而且也讓我增長了不少有關治家、治學、修身、立志、從政等方面的知識。
治家篇。
儒家認為“孝”是治天下的根本,并由此派生出“悌”和“友”。深受理學熏陶的曾國藩將此列入修身的準則,同時作為家庭團結興旺的凝聚力。在他看來,榮華富貴的仕宦人家好景難長,優越的家庭條件是使子孫滋生驕佚的溫床,只有謹樸耕讀、孝順友愛之家才會興旺發達,前程遠大。曾國藩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若全無一分,未有不敗。和字能守得幾分,未有不興,不和未有不敗者。”教導弟弟們,對長輩要敬愛兼至,平輩之間要和睦相處,在晚輩面前要做出榜樣,人人恪守和、勤、敬三字,樹立良好的家風家教。要求子侄輩除讀書之外還要室內和下田勞動,并且認為這是極好之事。兄弟情如手足,必將患難與共,同御外侮,所以必須團結和睦,互相庇護,相互扶植,休戚與共,“兄以弟得壞名為憂,弟以兄得好名為快。兄不能使弟盡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盡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時代不同了,今天的人們不必再拘守君臣父子之類的綱常信條,而應該還“孝友”之本來面目,賦予其嶄新的意義。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往往也是一個胸懷四海,追求美善、篤敬事業的人,一個友愛兄弟的人,難以想象他不是襟懷坦白、肝膽相照、善于合作的人。
明清以來,科舉取士的制度日趨腐朽弊陋,壓抑人才,浪費青春,貽害匪淺。曾國藩參加科舉還算順利,但他卻明確認識到“此中誤人終身多矣”。他期望于弟弟們的,不在于科名的有無,而是孝悌為瑞,文章不朽,要真才實學,不圖科舉虛名。這些真知灼見,體現了他務大、務遠、務實的思想作風。
他還在信中跟弟弟們講治學修身之道,妙語連珠,感染力強,例如“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為學譬如熬肉”,“用功譬如掘井”,“但取名師之益,無受損友之損”,均十分貼切深刻。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修身”是起點,是基矗曾國藩在他給弟弟的家書中講道“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知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些都是有關“修身”的道理和方法,他認為人成材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做到言有矩,動有法,并且開列了自己修身養性的課程,每天都糾正過失,增長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他不但自己這樣做,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仿效。
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歷來是人們的準則。凡驕傲者,總是拿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進。或者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牢騷滿腹。這些都是影響進步的因素。曾國藩在信中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教訓,諄諄告誡弟弟們力除傲氣,力戒自滿,對后人也同樣會有深刻的教益。
立志是成材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凡成材者,都是有志者;凡平庸者,都是無志或志短者。要在事業上取得卓越的成就,就要樹立遠大志向,同時還須具備堅強的性格。曾國藩自辦理軍務以來,既要對付強大的太平軍,又受到地方實力的排斥、攻擊和朝廷的不信任,但他卻能從大局出發,“忍辱包羞,屈心抑志”,用一個“忍”字訣應付險惡的環境,在與太平軍的戰事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在中國近代史上創造了奇跡。
自古以來官場險惡,伴君如伴虎,為官者大都茍合取容,投機鉆營,耿直不阿者可謂鳳毛麟角。而曾國藩則敢于在新君即位之際力矯時弊,直言進諫,將個人得失禍福置之度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一切升官得差之念毫不掛于意中,其精神確實難能可貴。
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應該繼續讀《曾國藩家書》,知榮明恥、懲惡揚善,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思想、經濟等環境氛圍,共同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