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反映思想和情感的藝術表達方式,寫好一篇作文不僅需要豐富的詞匯和句型,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下面是一些經典的優秀作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一
前不久,我和爺爺、奶奶去西山公園游玩。
一踏進大門,幾棵樹像迎客松一樣向我招手,像是在歡迎我的到來,又像是一個頑皮的小孩子在和我嬉戲。
再往里走,綠葉成蔭,陽光通過綠葉之間的縫隙密匝匝地投射下來,形成無數的光斑。這茂密的綠蔭頓時驅走了盛夏的炎熱,給我帶來無盡的涼爽。在這繁茂的樹蔭下散步,心情變得格外舒暢。
漫步湖的四周,微風拂過我的臉頰,十分愜意。隨手捧起一小束鮮花,那花香沁人心脾。而花瓣更是美麗,深的、淺的、紅的、黃的、藍的……五顏六色,非常好看。用手拂過水面,一絲涼絲絲的感覺油然而生。這時,頭頂的太陽也似乎不太毒辣了,讓人頓覺神清氣爽起來。
走進西山的深處,那里的樹更多了,陽光投射得更少了。人走在小路上也更舒服了,一點也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熱。我打開一個裝零食的背包,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樹蔭下享用美餐。放眼望去,這里是綠色的海洋,有樹,也有草,還有一些花,將這綠色的海洋點綴得更加美麗。
我們又來到了吃小吃的地方,一串串燒烤、糖葫蘆,一碗碗涼面、酸辣粉……我再也忍不住了,連忙點了幾個好吃的小吃,吃得我滿嘴流油,逗得爺爺、奶奶哈哈大笑。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二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去西山公園玩。
走進公園的入口,頓時覺得神清氣爽。首先映入眼簾的臺階一盆盆金燦燦的小菊花,好像在像我們微笑。再往那邊看擺的是紫紅色的花,開得正旺。還有地上栽的一簇一簇的花草,正開著粉色的喇叭形的花,我敢肯定它不是牽牛花,但是我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看來在秋天開的花還真不少!
再往里,是各種各樣的樹木。槐樹、柳樹仍像夏天時綠意正濃;而蘋果樹、梨樹的葉子則變成了橙黃;最引人注目的是楓樹,它的葉子已有不少變成火紅色。遠遠望去,好一幅“霜葉紅與二月花”的美景。
人們三三兩兩的,有的在林蔭路漫步,欣賞林中美景,有的忙著拍照,盡情享受這恬靜的秋色。
夕陽的余暉灑在草地上,白塔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妖嬈迷人。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們才戀戀不舍地走出公園。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三
(-)知識教學點。
l、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劃分課文層次,領會“概寫”“特寫”之不同,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1.身處逆境,仍胸懷大志。
2.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
(四)美痛滲透點。
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以自然學物中發現美的眼睛。
二、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讀字音,讀詞義,讀句意,讀整體內容,讀作者感情。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l.通過反復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討論分析寫景時“概寫”和“特寫”的不同以及其相互關系。
3.聯系現代文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分析體會本文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4.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結合課文分析體會作者寄情山水,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將詞、句、寫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帥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查找工具書,弄清疑難字詞,對照古今詞匯,比較其不同。
3.與以前學過的古文比較,體會寓情山水的寫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1.作者介紹。
2.劃分文章層次。
3.文白對譯,并能分析重點句所含感情。
(二)整體把握。
作者在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僻遠而多山水勝,作者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永州八記”特為著稱。本篇為“八記”三首,領起其余諸篇。篇中從“始得”二字看意,寫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敘事寫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顯現和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學過程。
1.給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讀。在流暢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紙片等物遮住課下的注釋,根據原有的知識,聯系上下文,運用“因文生義”的方法,逐段理解課文大意,難以疏通的詞句,再看注解或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解決,完成書后練習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體會文中敘述、描寫、抒情語句的不同特點,完成書后練習二。
3.解決詞、句文章整體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繪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寫景的。
作者滴居永州,心懷惴傈,常年閑暇尋山訪水寫起,引出西山,點明游山水是為了寄情懷,不單是游賞。
他寫西山之景,不是從描寫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著筆,而是寫登上山向下鳥瞰和向遠眺望,通過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與天地自然的契合神會從側面烘托西山高峻,渺遠“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鋪陳描寫,而是極寫登高望遠心曠神恰,乃至物我渾一之樂,從而使人以反面以見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憂。
第二節寫西山的實游之樂。
文章開始作者說:“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文本則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應,不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說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覽活動是以游西山開始的,而且為領起,后面幾篇游記做了鋪墊。
(四)總結、擴展。
在這篇游記中,作者以凝練的文筆,精粹的語言,描寫出西山之“怪特”并將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選擇一處自己喜愛的景物。寫一篇抒情散文。
(五)而置作業。
1.理文中古今異義的詞。
2.抄寫景的名句。
3.完成書后練習四,并背誦課文。
(六)板書設計。
八、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
柳宗元(773一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省永濟)人,世稱柳河東。貞元年間為監察御史里行(御史見習官),順宗繼位,他積極參加了王叔文革新朝政的活動,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并稱“韓柳”。
《永州八記》柳宗元在永州八年,放浪子山水之間,排遣郁悶,寫了不少游記文章,“永州八記’是其中為后人傳誦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譚記》《鈷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謁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記》。八記各自成篇,又連成一個整體。在八記中,首篇與末篇前后照應,字里行間抒發了作者遭受迫害,遠謫荒,不能施展政治才能的憤慨心情。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四
記得那是暑假,我和爸爸送表姐去蘇州讀書。
在火車上,大部分是返校的學生,很幸運地表姐和一幫同樣的學生們坐在了一起,使我們的旅途不寂寞。在他們中間還有一位哥哥,有他在,我終于明白什么叫“口若懸河”了,恐怕把他說的話抄下來,比黃果樹的瀑布還要長!
到達后,我們先安頓好,飽飽地吃上一頓飯,就去蘇州名勝地定園玩。到了定園,我真想高歌一曲,實在是太美啦:初進定園,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座“城堡”,走進去一看,古樸典雅的桌椅,擺著一套金光燦爛的茶具,桌椅后邊的屏風上面,畫著一副美麗的風景畫,這漂亮的城堡,簡直就不亞于故宮嘛!
再往里走,一棟船屋映入眼簾,我跟著爸爸姐姐走進去,哇噻!簡直就像走入了天堂,金碧輝煌的墻面,映襯著素雅的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轉個身,看見了一層古香古色的臺階,走上去嘎吱嘎吱響,嘎吱上樓后,發現那全是古代皇室的寢具,什么枕頭呀,床呀是少不了的,可是除了那些,居然還有古代皇室的衣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令人嘆為觀止。
走了好幾個小時,才到出口,肚子早就餓扁了。一出來,我們就只奔小吃街。看到那么多那么新奇的小吃,我不由得頑性大發,和姐姐比賽,看誰吃得快、多、干凈。剛開始的時候,姐姐就給了我個下馬威,先我一陣吃完一個餅,接著我也開始發威了,以快她兩倍的速度吃完兩個餅、兩個大蟹、一碗飯,而且是吃得干干凈凈!可是等我吃完,爸爸這個裁判卻是超級偏心,硬說是姐姐贏了,因為爸爸喜歡溫文爾雅、淑女的吃法,而不是我那種風卷殘云、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吃相。唉——輸在自己太像個男孩兒呀!
除了游定園,我們還到了獅子林,在洞里穿來穿去;在博物館湖邊的石頭上攀上爬下,真是有意思極了!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五
秋高氣爽,氣候宜人,迎著金色的秋天,我們來到美麗的西山公園。
走進公園的大門,巍巍的西山立刻映入我的眼簾。公園門口的池塘里,一個鯉魚噴泉正缶四周噴射著水花,水中幾條美麗的金魚,正自由自在地玩耍嬉戲著。公園里盛開著美麗的菊花,五顏六色,千姿百態,就像天空中縮放的禮花。有的花瓣向四周展開,有的花瓣又細又長,有的花瓣有幾種顏色。到處是都是菊花,正笑盈盈地歡迎我們的來到。
我們穿過紫藤長廊,沿著攀林蔭小道拾級而上,來到了西山頂。抬上,三層的紫微閣矗立在山頂,時不時有游客登上頂樓,遠眺風景。我們在一處平臺前,舉目遠眺,美麗的海寧城盡收眼底。錯落有至的現代化建筑一幢接一幢,寬大筆直的馬路伸向遠方。
沿著石階下山,我們一路游覽了煙霞洞,八仙臺。順著蜿蜒的山路,踏著落葉,我們又去拜謁了詩人徐志摩的墓。望著詩人的墓碑,耳邊不禁響起了詩人的《再別康橋》。
夕陽慢慢地西沉,西山的浮云化作片片美麗的晚霞,我們才依依不舍地告別了西山。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六
1.正確辨別文中的難詞難句。用比較的方式理解部分實詞的古今異義,用文白對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
2.正確理解“其”“則”“未始”等文言虛詞,在朗讀中體會“之”“也”“而”等虛詞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討論劃分課文層次,領會“概寫”“特寫”之不同,學習寓情于景的寫法。
(三)德育滲透點。
1.身處逆境,仍胸懷大志。
2.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感悟古人遣詞造句之美,想像作家筆下山水之美,進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練就一雙善于以自然學物中發現美的眼睛。
二、學法引導。
反復誦讀:讀字音,讀詞義,讀句意,讀整體內容,讀作者感情。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為法。
1.通過反復誦讀,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解決本文的重點。
2.討論分析寫學時“概寫”和“特寫”的不同以及其相互關系。
3.聯系現代文抒情散文的有關知識,分析體會本文敘述、描寫、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運用。
4.通過背景知識的介紹結合課文分析體會作者寄情山水,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將詞、句、寫成投影片,用投影。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再自讀。
2.查找工具書,弄清疑難字詞,對照古今詞匯,比較其不同。
3.與以前學過的古文比較,體會寓情山水的寫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作者介紹。
2.劃分文章層次。
3.文白對譯,并能分析重點句所含感情。
(二)整體把握。
作者在順宗永貞元年(公元八o五年)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僻遠而多山水勝,作者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永州八記”特為著稱。本篇為“八記”三首,領起其余諸篇。篇中從“始得”二字著意,寫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敘事寫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顯現和不滿于遠貶僻處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三)教學過程。
1.給文中生字注音,再朗讀。在流暢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紙片等物遮住課下的注釋,根據原有的知識,聯系上下文,運用“因文生義”的方法,逐段理解課文大意,難以疏通的詞句,再看注解或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解決,完成書后練習三。
2.理解文章大意后,再體會文中敘述、描寫、抒情語句的不同特點,完成書后練習二。
3.解決詞、句文章整體大意,再分析作者,寄情山水之“情”和所繪的“山”“水”之景,以及如何寫景的。
作者謫居永州,心懷惴傈,常年閑暇尋山訪水寫起,引出西山,點明游山水是為了寄情懷,不單是游賞。
他寫西山之景,不是從描寫西山本身的高峻奇特著筆,而是寫登上山向下鳥瞰和向遠眺望,通過所看到的尺寸千里的景物和與天地自然的契合神會從側面烘托西山高峻,渺遠“怪特”;他抒宴游之情,也不是在借宴游以消愁方面大肆鋪陳描寫,而是極寫登高望遠心曠神怡,乃至物我渾一之樂,從而使人以反面以見他平素“居是州,恒惴傈”之重憂。
文章開始作者說:“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文末則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前后照應,不僅突出了西山的不凡,說明作者在永州的真正游覽活動是以游西山開始的,而且為領起,后面幾篇游記做了鋪墊。
(四)總結、擴展。
在這篇游記中,作者以凝練的文筆,精粹的語言,描寫出西山之“怪特”并將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融人了景物之中。選擇一處自己喜愛的景物。寫一篇抒情散文。
(五)布置作業。
1.整理文中古今異義的詞。
2.摘抄寫景的名句。
3.完成書后練習四,并背誦課文。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七
金秋十月,陽光明媚,秋高氣爽。10月17日,我校組織四年級學生開展了一次秋游活動。
出發前一天,當老師告訴大家這個消息時,全班都沸騰起來了。同學們有的說要帶零食;有的說要帶“kfc”……看到一張張激動的笑臉,一張張喜悅的臉龐,連平日一臉嚴肅的老師也開心地笑了。
讓同學們盼望已久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大家井然有序地上了車,同學們在車上有說有笑。過了一會兒,伴隨著歌聲和笑聲,車隊到達了第一站——蘇州海洋館。一進門,我們就忍不住歡呼大叫起來。因為海洋館里面不僅布置美觀,而且展出的海洋生物也種類各異、豐富多樣,光魚類就有蝶魚、炮彈魚、獅子魚……真漂亮呀!之后,我們來到海洋劇場,欣賞海獅、海豚滑稽而又精彩的表演。坐在劇場里,仿佛我們就置身于海底,頗為壯觀。在這場表演中,我最喜歡海豚“優優”的“太空頂球”。主持人才數了3秒,“優優”就游到了球的下方。“嗖”的一聲,“優優”從水里竄了出來,頂到了球。緊接著,又聽見“啪”的一聲,“優優”落進了水里。我在想:為什么它會發出那么大的聲音?這時主持人說話了,原來“優優”身體有490多斤重呢,我才恍然大悟。
觀賞完了海豚表演,我們又要去領略大自然的風情了。車隊來到了綠光開心農場,我們找了一塊草地,開始了午餐。同學們帶的午餐真豐盛呀!有壽司、面包、香腸……填飽了肚子,我們就有力氣去欣賞美景了。在農場里,我們看到了蘿卜、絲瓜、薰衣草……還瞧見了許多動物,有豬、牛、馬……我恨不得騎在它們身上呢!
最后我們來到了橘園,體驗了當果農的樂趣。當吃到自己動手采摘的橘子時,不管它是酸是甜,我們心里都美滋滋的。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八
祖國面貌日新月異,我們的家鄉也變得更美了。原來破舊的矮平房變成了高樓大廈,路越修越寬,馬路中間也有了綠化帶,綠油油的草坪上,長著一棵棵小樹苗。尤其是那一處靚麗的風景線——西山公園。
以前,西山公園的大門是用金黃色的磚鋪砌而成的,上面寫著“西山公園”四個大字。由于歷史悠久,所以早已是年久失修。門前的馬路坑坑洼洼,坐車里一點兒都不舒服。下雨的時候,路便會變得泥濘起來,到處都是泥水坑,一輛車駛來,便會濺得行人一身泥。
而現在呢,大門煥然一新,上面寫著“鹽都植物園”五個大字。馬路也變得平坦,馬路中間還有綠化帶。植物園里面的景色更是美麗,簡直美不勝收!一進門,便看見一個長長的樓梯,樓梯兩側還有無數盆栽,它們好像在說:“歡迎來到,我們的家。”走上樓梯,我們看見左邊有一棵柳樹像小姑娘一樣正在微風中輕輕地梳理著自己的頭發。往右看,是一座用金黃色的石頭堆成的假山,假山下有一個碧綠色的水池。再往右看,一個三角形的亭子,和周圍的綠樹紅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我們繼續向上走,走上一個樓梯后,看見了一面像鏡子一樣平靜的湖,所以它的名字叫“鏡湖。”我們邊走邊看,就來到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橋,爬上樓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巨大的草坪,我們在上面奔跑、玩耍、你追我趕,草坪便成了我們的游樂園。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九
一個秋高氣爽,氣候宜人的日子,老師帶著我們迎著金色的秋風來到美麗的西山。
走進公園大門,巍巍的西山映入我的眼簾,公園門口的池塘里有一條大鯉魚,它的頭朝著天上,好像要飛上藍天。嘴巴向四周噴射水花,潔白的水花濺開來,像珠子一樣灑落到清清的水池里,水中幾條小魚在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著。
公園里盛開著美麗的菊花,五顏六色、千姿百態,像節日里的禮花。有的花瓣向四。有的花瓣向四周伸展開來,有的花瓣又細又長,直往下落。到處都是菊花,它們張開花瓣,笑盈盈地歡迎我們的到來。我們沿著山道而上,來到了紫薇閣。舉目眺望,美麗的硤石鎮盡收眼底。
朝東望,是與西山遙遙相對的東山,山上面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看著碑,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那些為了我們新中國的建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們,我們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
向南望,一幢幢高大的樓房,一排排新的廠房,鱗賜梯比,一條條寬闊的公路一直延伸到遠方。此時為我們偉大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而感到自豪。
向西望,首先看見的是海寧博物館。正當我們看的出神的時候,突然開來一輛火車。火車像一條巨龍,在鐵軌上穿梭著。
往北望,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長山河。還有一幢幢高大的樓房,許多汽車在公路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下山后,老師帶著我們一路游覽了許多地方,我們還去拜謁了徐志摩、錢君陶、汪潤秋他們的墓。望著徐志摩的墓,耳邊響起了他的《再別康橋》:“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徐志摩詩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陽慢慢地西沉了,西山的浮云化作片片美麗的晚霞,我們依依不舍的告別了西山。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
金秋十月,陽光燦爛,秋風送爽,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踏著輕快的腳步,走出緊張的校園,向西山前進。
一路上,到處是金黃色的。小草枯萎了,像是給地面鋪上一片黃黃的地毯。樹葉變黃了,像黃蝴蝶一樣在秋風中飛舞。野菊花開了,像一張張金色的笑臉在陽關下微笑。尤其是路兩旁的桂花樹特別引人注目。樹上的桂花一串串、一簇簇、一朵朵地競相開放著。花瓣僅米粒般大小,黃黃的,遠遠望去,仿佛綠葉叢中點綴著的碎金。桂花散發出來的香味更是令人魂牽夢縈。步行一小時后,我們來到了西山腳下。抬頭一看,山上三四個大小不一的紅柱黃瓦的八角涼亭和茂密的翠林映襯在一起,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我們迫不及待地沿著大理石鋪成的山道拾級而上,一口氣就爬上西山頂,來到潮音閣前。舉目眺望,美麗的海游城全貌盡收眼底。向東看,一座座高大的辦公樓,一排排新建的商業樓,一幢幢整齊的住宅樓,鱗次櫛比。一條條街道像蛛網一樣橫豎交叉著,“網上”爬著許多蜘蛛似的車輛、人群。向南望,高大的南山如綠色巨人擋住我們的視線,山頂的電視塔如巨人頭上的一條沖天辮高聳入云。向西瞧,近處的海游鎮鎮政府如一位傲氣凜然的領軍人物屹立在新西區城的最前方。大樓前的五星紅旗正迎風飄揚著。遠處,布局有序的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彎彎的珠游溪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猶如一條銀色的鏈子,環繞著新西區城;也似一位慈祥的母親,用寬闊的胸懷擁抱著新西區城。
我們不由自主地贊嘆道:“啊,好美啊!”(我們在西山上又是吃又是玩又是欣賞美景,不知不覺就過去了一個上午。中午時分,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依依不舍地離開美麗迷人的西山。)。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一
啊,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五,我非常開心,因為這是我們這學期的第一次秋游,因為不用帶書,所以我們都帶了好多好吃的,隨著隆隆的響聲,我們懷著興奮的`心情上了車,在路上,我們在車里說的說,玩的玩,真是熱鬧。
終于,我們到達了目的地,下了車,老師帶我們去參觀了許多植物,接著又帶了我們去看了昆蟲標本,那里有很多的標本,看呀看,然后又轉了回去看恐龍世界,剛一上去,就嗷的一聲把我嚇了一跳,那里的恐龍發出了嚎叫聲,然后又帶我們去玩鐵索橋,那橋搖搖晃晃,像是要掉下去一樣,許多同學被嚇的哇哇叫,而我在一位大姐姐的幫助下過了橋,我們又去玩大炮射擊,我和張啟晨都連續打中了2次,我看到了一個游戲叫做跳極,就是把人用彈簧繩綁住彈飛起來的那種,還有攀登充氣巖,因為我太重了,所以沒去玩。
吃完了飯,我玩了一段時間,得到了一盆仙人掌,之后我們去挖紅薯,我挖了2個,緊接著,導游帶我們逛了一圈,我們還看到了牛,然后我們就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二
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沒人陪我說話,作業上遇到的幾個難題也沒人問,真的很無聊。我打開電視,里面播放《偷天換日》,影片上的女大盜正在穿過紅外線,身手矯健,姿勢非常優美,我特別喜歡。于是,我就找出了家里的紅毛線,剪了很多段。一頭綁在門上,一頭綁在沙發上,一頭綁在衣柜上,一頭綁在窗戶上,一頭綁在……,模仿電影里的紅外線,我嘛!自然就成了電影的“女大盜”。
不碰到線的同時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終點為勝,我為自己訂下了規則,于是我定好時鐘準備計時。游戲開始了,一條條的`“紅外線”擋住了我前進的步伐,我象猴子似的轉了轉眼珠子,想好了路線,我動作敏捷,手腳并用,竄上竄下,可總還是碰到“紅外線”。我又退回起點,重頭開始,有了上幾次的經驗,我變得更加謹慎,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時而轉身跳躍,時而匍匐前進,時而邁開大腿,做個漂亮的“劈叉”動作……哈,終于到達了終點!累得我滿頭是汗,可我覺得很有趣,心理美滋滋的,我是個勝利者,因為穿越“紅外線”的難題被我征服了。(至于計時嘛也就免了吧。哈哈!)。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三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1.作者寫作此文時的處境如何?(用原文回答)。
3.文章開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詞語是什么?
4.第二段寫始游西山,著重寫在山頂的所見所聞,其中寫登高眺望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參考答案】。
1.“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貶謫,經常憂郁進一步的迫害)。
2.怪特。
3.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權貴的高尚品格。特對西山的怪特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熱烈贊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堅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現。
5.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登臨西山頂峰所獲得的與大自然渾而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憂懼和悲憤一掃而空,精神上獲得了莫大的解脫。
文檔為doc格式。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四
1.理解作者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2.解題。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二、課文落實。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字詞解釋。
余自為像人:僇(lu),獲罪的人。僇,通“戮”。這里是遭到貶謫。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懼。憂懼的樣子。
其隙也:隙,空閑。
則施施而行:施施(yi4),緩慢行走的樣子。
漫漫南游: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
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傭人等。
窮回溪:窮,窮盡。回溪,彎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頭。
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
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用手撥開。
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靠著。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極,到。
趣,通“趨”,往。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異態,奇異的形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
2.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翻譯。
始指異之:指異,指點而稱奇。
緣染溪:緣,沿著。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雜亂叢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燒。茅筏(fa),茅草之類。筏,草葉眾多的樣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隨便伸開兩腿,像個簸箕。遨,游。
賞。
則凡數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覺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樣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樣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蟻垤,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形容登高望遠。
攢蹙累積:攢(cuan2),聚集。蹙(cu4),收縮。累積,重疊積壓。
莫得遁隱:遁隱,隱蔽、隱藏。
縈青繚白:縈回著青山,繚繞著白云。縈,繚都是纏繞。
的意思。
外與天際:與,接、合。天際,天邊。
四望如一:向四面環顧,看到的情景都一樣。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這樣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與培塿為類:培樓(pou3lou3):大小墳冢。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廣大的樣子。灝(hao)氣,彌漫。
于天地之間的大氣。涯,邊際,極限。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樣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觴滿酌:引觴(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頹然就醉: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就,接近。
心凝形釋:凝,凝結,停止了思維活動。釋,消散。
與萬化冥合:萬化,萬物。冥合,融化其中,渾然一體。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從前。未始,未嘗。
游于是乎始:于是,從此,從現在。
故為之文以志:以,來。志,記。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五
*磨刀不誤砍柴功,點擊此處下載工具軟件,可以提高下載速度!!!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簡介。
州刺史。
會現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2.解題。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二、課文落實。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字詞解釋。
余自為像人:僇(lu),獲罪的人。僇,通“戮”。這里是遭到貶謫。
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
恒惴栗:恒,常。惴栗,恐懼。憂懼的樣子。
其隙也:隙,空閑。
則施施而行:施施(yi4),緩慢行走的樣子。
漫漫南游: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
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徒,指同伴、傭人等。
窮回溪:窮,窮盡。回溪,彎曲的小溪。
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特的石頭。
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
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用手撥開。
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著。
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極,到。
趣,通“趨”,往。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異態,奇異的形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
2.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翻譯。
始指異之:指異,指點而稱奇。
緣染溪:緣,沿著。
斫榛莽:斫(zhuo),砍。榛(zhen)莽,雜亂叢生的草水。
焚茅筏:焚,燒。茅筏(fa),茅草之類。筏,草葉眾多的樣子。
箕踞而邀:箕踞(jiju4),席地而坐,隨便伸開兩腿,像個簸箕。遨,游。
賞。
則凡數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覺用的席子。
蚜然洼然:蚜(xia1)然,(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樣深邃。洼然,(低的。
地方)像深池一樣低陷。
若垤若穴:垤(die2),蟻垤,螞蟻做窩時堆在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尺寸千里: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形容登高望遠。
攢蹙累積:攢(cuan2),聚集。蹙(cu4),收縮。累積,重疊積壓。
莫得遁隱:遁隱,隱蔽、隱藏。
縈青繚白:縈回著青山,繚繞著白云。縈,繚都是纏繞。
的意思。
外與天際:與,接、合。天際,天邊。
四望如一:向四面環顧,看到的情景都一樣。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這樣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
立,高出一般的存在。
不與培塿為類:培樓(pou3lou3):大小墳冢。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
丘。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廣大的樣子。灝(hao)氣,彌漫。
于天地之間的大氣。涯,邊際,極限。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樣子。造物者,即。
天地、自然。
引觴滿酌:引觴(shang),拿起酒杯。引,拿。
頹然就醉: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就,接近。
心凝形釋:凝,凝結,停止了思維活動。釋,消散。
與萬化冥合:萬化,萬物。冥合,融化其中,渾然一體。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從前。未始,未嘗。
游于是乎始:于是,從此,從現在。
故為之文以志:以,來。志,記。
4.請學生整篇翻譯。
二、詞語小結。
(1)古今異義。
未始。
古義未嘗而未始知西山這怪特。
今義沒開始。
累積。
古義重疊、積壓攢蹙累積。
今義積累。
然后。
古義這樣以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義轉折連詞。
于是。
古義從此,從這時游于是乎始。
今義遞進連詞。
更
古義更換交替醉則更相枕以臥。
今義更加。
披
古義撥到則披草而坐。
今義覆蓋在肩背上。
就
古義接近頹然就醉。
今義就是。
向
古義從前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今義朝。
志
古義記故為之文以志。
今義志氣、志向。
是
古義代詞,這是歲元和四年也。
今義判斷動詞。
(2)一詞多義。
異
稱奇始指異之。
獨特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
特
特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招出一般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為
成為余自為像人。
為(表目的)故為之文以志。
(3)通假字:僇,通“戮”,這里是遭貶調的意思。趣,通趨,往。意。
有所極,夢亦同趣。
三、問題探討。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覺,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州之土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方都無法相比的,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構全文。
2.作者怎樣敘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內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但作者開篇卻從他處著墨,先寫以前永州異山秀水的游覽,以此作為鋪墊,來比照映襯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見的博大景觀而震驚,千里之間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盡收眼底,浮云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作者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與天地同游的快慰。從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爾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作者在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脫與審美享受,以至醉不思歸。
3.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現是往日游覽時,作者都會“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內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卻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怡悅不言而喻。前后對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4.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情景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沒有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極目遠眺,“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所見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二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螻為類”的感受。在比照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游更覺其異。
5.作者怎樣借景抒情?
文章開始寫以往游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山水景物無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6.
本文與《小石潭記》作于同一年,所寫景物都是永州山水,但《小石潭記》更偏重于客觀描寫,本文更偏重于主觀感受。試舉例分析。
《小石潭記》中“潭中魚可百許頭……與游者相樂。”對潭水、游魚的描寫,栩栩如生,十分傳神,歷來被人所誦記稱道,歸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點,細致描摹。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反襯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則從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與游者相樂”,把魚兒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既寫出水清又寫出魚樂,水魚相映成趣,互相點綴,充滿詩情畫意。而《始得西山宴游記》卻偏重于寫主觀感受。如寫“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縷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可見作者把西山視為知音,與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爾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六
二、過程:?。
a、其高下之勢……莫得遁隱。?。
b、題目什么意思??。
5、我們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讀“其隙也……起而歸。”?。
可以引導的是:?。
1)、漫漫游,毫無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與精神;?。
朗讀總結。?。
朗讀次段。?。
柳宗元認為西山有什么特點。(怪異、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關的語句加以說明嗎??。
1)、險(過、緣、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闊(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獨立(不與培婁為類)?。
9、這時候的西山還是山嗎?那是什么??。
10、從眾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變化了嗎?用你的語言表達一下。?。
板書:?。
眾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七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1.作者寫作此文時的處境如何?(用原文回答)。
3.文章開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詞語是什么?
4.第二段寫始游西山,著重寫在山頂的所見所聞,其中寫登高眺望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參考答案】。
1.“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貶謫,經常憂郁進一步的迫害)。
2.怪特。
3.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權貴的高尚品格。特對西山的怪特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熱烈贊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堅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現。
5.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登臨西山頂峰所獲得的與大自然渾而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憂懼和悲憤一掃而空,精神上獲得了莫大的解脫。
小學生西山游記(通用18篇)篇十八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寫出了觀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頗深,思緒綿遠,感受獨特;反復玩味,啟示無窮。
一、看山是山。文章開始寫作者為“繆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險之處,就像初識某人,一眼看去并沒什么引人注目之處。此時,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傾壺而醉”,借酒澆愁,哪會凝神靜觀西山呢?故而對西山是視而不見,不為所動。
二、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時“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細觀西山,這才驚呼西山之“特立”,“不與培婁為類”。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獨行,孤高直聳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為之一變:“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這哪里是觀山,這是作者在與西山對話,他與西山已融為一體,物我兩忘,西山已不僅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精神卓爾不群的高人,在指點著作者的人生理想,這與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時,欣喜不已。
三、看山還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頹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讓他忘記了世俗的爭端,忘記了自己的被貶,忘記了生活的多難。驀然回想,不覺驚醒,其實以前并沒見到西山的真模樣,到此時山雖然還是山,但這時的.山已賦予了新的意蘊,已有了新的內涵。
“觀山則情滿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經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質,竟讓觀賞者激動不已。作者觀山前后心態不同,感受也就不同。